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学工程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现代医疗器械则是这一新兴学科的产品形式。它是工程技术向医学科学渗透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现代文明流行病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不是以定性观察、现象归纳为方法学特征的医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和以定量观测、系统分析为方法学特征的工程科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运而生。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是21世纪最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领先科技之一[1]。
1、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
1.1含义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内涵是: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以认识生命运动的“定量”规律,并用以维持、改善、促进人的健康。“生物医学工程”这个词汇蕴含了三个专业领域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研究人类及其他生命现象结构功能的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向生命科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结果,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基础科学,主要服务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诊断、治疗和信息化管理等问题,为医学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医疗装备。
1.2内容与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研究,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控制、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生物材料学、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等;应用研究,直接为医学服务,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等。后者是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成果直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效果最明显、最迅速,所以特别受医学工程人员和医生的重视。
2课程安排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专项将按照当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医疗影像设备、医疗监护系统及设备、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11大类产品,强化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数字化与智能化医疗装备、可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及药物控释载体、医疗监护和远程诊疗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方向,我们将设定14次课,分别介绍各项技术产品或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置如下[2]:
1.生物医学工程概况: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概况、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工程分支,以及国内外高校建设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情况。
2.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吸收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精华,在体内或体外构建组织和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目前组织工程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核心与主要方向。
3.生物材料学: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许多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从事生物材料及制品的开发研究,在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无机和金属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
4.人工器官: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人工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目前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已基本遍及人体全身。
5.生物传感器技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技术。目前,生物传感器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向高性能、微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②生化检测的智能化系统;③仿生生物学的发展。
6.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对生物体在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各层面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力学、复杂生物医学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领域,主要采用计算力学、图形图像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生物医学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计算机建模和分析。
7.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几乎成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从生物体中获取各种生物医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易于检测和处理的电信号。
8.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或对已有的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临床诊断引入了新的概念。
9.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及设备: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直接数字化平面X射线影像技术;数字化X射线三维影像技术;低剂量CT、容积CT等。
10.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设备:磁共振影像是检测人体解剖、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多因素、多层面和多对比度成像设备。
11.核医学成像技术及设备:核医学成像是对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体内生化过程成像的装备,是目前能够在临床应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成像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单光子断层成像(SPECT)技术和系统、正电子发射(PET)影像技术和系统、PET与CT融合技术等。
12.数字化超声波成像技术及设备:超声成像设备在四大影像设备中使用最为广泛。目前重点发展技术包括:多波束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多角度复合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彩色超声成像设备系统、数字黑白超声影像设备等。#p#分页标题#e#
13.医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可运载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特异性抗体、肿瘤治疗药物以及造影剂等新的高效药物(基因)载体;发展纳米尺度的显微探针成像技术;发展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的纳米生物材料;建立用于纳米材料健康与安全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都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
14.康复工程技术:重点发展假肢仿生智能控制技术、低成本假肢矫形、适应不同功能障碍者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控制系统与远程交流、认知功能康复、人工电子耳蜗汉语识别、电子助视、老年人室内安全监护等技术。
3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课程的教学:
3.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并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由于每次课针对的是某项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的介绍,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和记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强调课程知识点和适用性。教学重点清晰,适当补充行业最新动态作为课外知识。课堂授课的重点应放在概念的理解和相关模型的建立。同时,应创造条件充实参观和实验内容,让复杂的理论实物化、形象化、简单化。跟有教学合作基础的医院联系,安排学生到相应科室参观相关设备和操作系统,开展现场教学和尽可能多的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使学生觉得取得临床上的应用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从而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本文介绍了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概念与职责,结合承德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临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究,对医学院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即规范化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新专业的开办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针对临床工程师的规范化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临床医学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光、机、电、计算机等各方面高精尖工程技术不断应用于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护的同时,设备的操作难度大大增加。由于医疗仪器的误操作、故障造成的医疗事故也与日俱增。因此,临床工程师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环境,为临床工作中医疗设备及仪器的正确安全使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目前,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起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有多所高校开办相关专业,总体来说综合性大学偏重于生物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方面,而一些医学院校则更侧重于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医学电子仪器等领域。各个高校依托自身重点学科及师资力量开办此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比较而言,医学院校培养独具医学教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培养新型的临床医工人才责任更重。
一、临床工程师的概念与职责
临床工程师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和医学结合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医院中有关医疗器械、应用软件的技术管理与应用,给予工程技术支持和安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医学工程人员。临床工程是一门跨学科、在多种背景下实践的学科,临床工程师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工作在复杂的人类系统和技术系统环境中,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和工程学之间的桥梁,与医生、护士协作共同维持着医院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并促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不能局限于设备的维修维护,而是要将工程学和实务知识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保障与工程设备等有关的一切医疗活动,工作重点应该从单纯的维修转移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上。
二、规范化临床工程师培养机制的探究
1.我国临床工程师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临床工程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医疗系统中的临床工程师大多为非专业人员,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凤毛麟角,甚至很多医院采用的是电工、技工等转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医院设备科的工作只停留在安装设备的验收、故障维修及设备报损评估工作,缺乏对设备购置前的考察评估、使用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管理、维修保养中的事前维修,主动维修力度不够。临床工程师是医院高科技工程技术的从业人员。一个即将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医学知识,再加上系统的培训才能将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2.临床工程师的在校培养(1)在校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面向临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职责界定所要求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目前各高校培养临床医务人员时,由于专业设置和时间限制,工程基础较差,对设备的原理、结构难以掌握,操作、使用和维护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相关工程技术的学习。从类别划分,设置了基础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3类共39门必修课程。基础科目:包括人文科学课程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使学生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通过系统学习生物医学知识,能够从生命系统着眼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再利用工程学技术方法解决问题反馈于临床。精密医疗仪器的设计、修改和维修是临床工程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这就要求工程师熟悉所修仪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够依据图纸资料了解电路结构、元器件性能参数,分析电路功能,掌握所用仪器具体使用方法。专业基础科目:分为数理类课程和电子电工类课程两大类。通过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掌握生命系统数学建模的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熟悉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技能,进而进行医疗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维护。通过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学习熟悉电路的原理组成、电路图分析、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及测试,仪器和设备的电气安全和环境安全等知识。专业科目:分为医学电子仪器设计、生物医学信号及图像处理技术、常见医学诊断设备(成像设备、检验设备)的原理和组成、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实务共五个模块。实践科目:分为校内实训和临床实习两部分。通过电装实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线路、电路图及电子焊接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电路故障测试、分析及排除的能力,以医学仪器中小模块电子线路为基础,结合教学分析夯实基础。采购一些价位较低的新设备如心电图机、麻醉机、超声诊断教学仪器等,侧重于向学生演示正常工作过程及结果分析,一般作为专业课程的验证实验,可与故障仪器形成对比,尽量不宜拆卸。另外,去院设备科或医疗器械公司收购医淘汰的设备,要求这些设备结构完整,能对照讲解结构、工作过程,最好能通电运行。这类仪器的优势在于可以多次拆卸,让学生观察认识内部器件,练习寻找故障及简单故障的排除。在学生掌握了医疗仪器各个模块的原理知识后还需针对专业特点设计综合实验。建议依托高校临床学院的实习基地,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课程,建议尝试小学期授课制,第一学年学期末即到医院设备科、影像科见习,明确专业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在第四学年实习期安排到实习医院的多科室轮转实习,深入理解临床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将所掌握的知识向基础技能转换。(2)高校培养的几点建议。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议,独立医学院校缺乏必备的理工教育资源基础,致使建立这种交叉学科的专业有很大困难。已经建立了该专业的独立医学院校,因为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影响医学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医学院校应抓住机遇广纳贤良,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同时加强师资相关医工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后续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对口院校的进修学习联系,重视与实体公司的科研技术交流合作,达到更新教学知识、积累经验、熟练技能、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目的。②积极促进开展专业教材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不是简单的医学和工学的叠加,在授业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强调自然科学与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中体现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特点。③加强虚拟实验平台建设,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来构建综合IT资源管理、实验环境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的实验平台。
3.临床工程师的在职培养近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逐渐加强,目前已有多个省区开设了面向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卫生人才评价考试,共四个考试科目,每部分都有相应的考试范围要求。其中一部分理论知识在高校培养中获取,还有一些则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累积。(1)多方面提高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多参加业务学习,定期参加厂商、经销商、维修公司等组织的培训,参加与临床工程相关的学会和会议,利用网络资源和医院资源学习,及时关注国内外临床医学工程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2)转变职能,多元化发展。临床工程师应该从现有的单纯维修保养的职能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经验,逐步实现临床工程师专业职能,完成医疗设备从引进前的评估论证、标书书写、招标采购和引进后的安装验收、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维修、维护直到最后的报废处理等。
三、结语
临床工程师的培养要以工程技术运用为着眼点,结合临床需要探讨必需课程的教学、教材、实验以及实训,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培养机制的完善还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医院设立临床工程师职务,实现统一的资格准入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McGowan,RyanBIOE,Shin,PaulBIOE.TheClinicalEngineer’sRoleinPromotingMedicalDeviceSafety.JournalofClinicalEngineering[J].2011,36(4):173-174.
[2]肖红,刘杰,刘文.临床工程师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J].医疗装备,2007,20(7):26-27.
[3]廖衍忠,王贤卿,刘凯.关于临床工程师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2):202-20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大学生;校企合作
一、大学生校企合作现状
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生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正在不断深化。很多企业与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积极接受大学生实习,为大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建设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带动一批大学生学术实践水平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校企合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例如,高校消极安排学生实习、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意向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学生权益保障不到位、学生技能与实习岗位匹配度低等等。
二、大学生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责任意识不到位、企业积极性差、缺少政府推动、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高,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校责任意识方面,部分高校把安排大学生到校外实习看作是一项政治任务。纯粹是为了完成大学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要求,敷衍了事,草率安排学生实习,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具有盲目性,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积极性方面,企业的营利性与高校的公益性存在矛盾。部分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成本来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出于人情关系接受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将接待大学生实习看作得不偿失的麻烦事儿,消极安排大学生的工作。因此,企业积极性低,往往将接受大学生实习看作“鸡肋”。政府工作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影响有限。在“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服务平台”“财税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力度支持不够[1],贯彻落实滞后,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部分大学生不学无术、玩物丧志,专业素质低。学生实习期间不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企业产生反感情绪;有些大学生在沟通、合作、执行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不能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工作效率低下。
三、大学生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包括: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没有充分彰显、校企合作没有照顾到企业的营利性、校企合作缺乏持久动力。首先,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彰显。高校与企业都有各自优势,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高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并非不可调和。高校优秀大学生,长于理论研究;企业高级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学生通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在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更是如此,在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能够为企业解决科研、生产中的难题;企业高级工程师被聘到高校讲学,传授学生实践经验,能够获得相应报酬,还可以吸收优秀学生到本单位就业。而部分高校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短视”,双方不能看到校企合作的广阔前景,因此校企合作推进不够顺利。其次,校企合作没有照顾到企业的营利性。企业本身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也正是企业的利益驱动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企业重利益,轻情谊无可厚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进行人才培养确实会消耗企业的成本和资源,因此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照顾企业的盈利性,不要让企业觉得“亏”。比如,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实验室资源,共同申报政府、高校项目,共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行业热点问题,在双方利益层面上实现互补,校企合作才能稳固。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通过人情关系,强行将大学生安排在企业,企业被动接受大学生实习,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也达不到培养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效果。再次,校企合作缺乏持久动力。当前校企合作大多是阶段性的,大学生的实习期为半年或是更短,这样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因为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培养大学生,而大学生获得经验后,不久便结束实习,企业认为得不偿失。更糟糕的是,产生这种心态后,企业往往给大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与专业无关的任务,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校企合作效果大打折扣。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实习,以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也经常会随着项目结束而终止,校企合作不能持久。
【摘要】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除了靠有一支水平过硬的医护队伍外 , 还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各医院医疗器械数量增加的同时,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使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凸显。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有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医疗器械维修质量的保证和控制,对诊断、治疗工作有极大影响。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医疗器械;维修;管理
1 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1.1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初期国内部分医科大学及工科院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BME 毕业纷纷进入医院从事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曾一度辉煌。但是,大多数 BME 毕业生又先后离开医院。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在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重医轻工的现象,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产生了不平等感,部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而另谋他业。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医疗器械设备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销售机构,不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优厚条件,而到这些机构从事维修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医疗维修机构内部治理缺限也是造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医院让正规院校BME 毕业生长期从事一般技术工人所从事的工作,BME 人员感到委屈而离开医院。
1.2 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据相关资料道,在我国医院维修工作一线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多数为中等学历,其主要来源为其它待业改行者,如护理人员改行、汽车维修人员改行等。这部分人员的技术主要源于工作实践,未经正规 BME 教育,技能单一,思维方式落后,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非凡是长期的“放羊式”治理导致了他们缺乏创新思维方式。即使是高学历人员,在这种治理体制中也轻易放任自由、不思进取。
1.3 维修手段落后 我国现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分类似,属于维修店。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陈旧。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投入,因为这种投入的回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
1.4 治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治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修机构却成了医院治理的盲区,多数医院没有详尽治理制度或治理制度滞后。即使是建立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治理制度的医院,其制度也难以及时修订与补充,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如缺少新的《医疗器械监督治理条例》的具体要求。非凡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人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2 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检查
2.1日常检查 医疗器械的日常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维修工作,是设备保养的基础,可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使用人员进行。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日常保养主要应做到:保持仪器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检查相应的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水路不通畅的应及时进行冲洗;使用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仪器设备关机后应及时盖好防尘罩;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除做好必要的记录外,要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2.2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是医疗器械周期性的预防性维修,其目的是考查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和修理前检查。这是减少设备的损耗,消除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防范措施。一般这项工作应由维修人员进行。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与维修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
3 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管理
3.1 设立必要的维修机构 ①建立专职的维修组。建立维修组,人是第一因素,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懂管理的人,任务有两条:一是承担医疗器械的日常修理,二是负责医疗器械的管理。②建立兼职的维修队伍。由于医疗器械的种类多、数量大、分散,如果只依靠少数专职人员是难以承担这些任务的,因此组织各科室的使用人员在不妨碍原工作的前提下,联手承担。这样就充实了维修队伍,优点是利用自己的维修队伍投资少、见效快,提高设备利用率。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工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维修体制的改革,影响着维修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要使医疗器械的维修行业与使用方要求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维修体制。
①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工作程序和验收、计量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②积极营造医疗器械维修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③促使医疗器械维修行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的设备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能维修单一品种的维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维修管理实践证明,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只有规范和完善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做到以人为本,注重维修人员的素质及维修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才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通过维修管理实践证明,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只有规范和完善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做到以人为本,注重维修人员的素质及维修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才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隐忧;探析;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06-02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现阶段医疗器械在医疗活动中已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预防、治疗、还是术后康复都离不开医疗器械的辅助与治疗。但是医疗器械即使检验合格,若使用不正确不规范,就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依赖程度的增强,医疗器械的隐忧带来的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院方能够了解到医疗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杜绝,使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做到规范使用医疗器械,从而避免由医疗器械的隐患带来的医疗事故。本文将从多种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为切入点,明确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隐忧。
一、放射仪使用存在的隐患概述
对于放射剂量的计算,是目前我国放射仪使用中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本部分将论述放射仪使用隐患的最大症结――放射剂量的计算不准确进行原因、结果以及具体解决措施的论述。
(一)放射仪使用存在的隐患
放射仪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利用放射线对患者的癌细胞进行照射,使得患者的癌细胞生长由于抑制而停止。所以,在放射仪的使用过程中,放射线的剂量多少成为了放射治疗中的最关键环节,只有对放射线照射的时间、面积以及深度都有一个精确的计算,才能够使整个放射治疗的效果达到最佳,才能最大限度的杀死癌细胞;反之,则会导致患者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受损,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但是,现阶段我国放射仪的使用还远远的落后于一些欧美国家,在放射仪使用中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理论上的放射剂量计算要求严格并且精密,要求医生针对患者的病情确定放疗的具体部位,然后根据放疗的部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计算,再给予数据确定明确的放射治疗方案。在放射治疗方案确定后,物理计算师会明确该放射治疗方案下的准确放射剂量,并且明确放射区的敏感部位以及敏感部位的放射剂量,这些一系列的工作结束后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放射仪的使用。在这一整个工作环节中,放射剂量的计算最为重要,正常情况下的放疗一声需要配备两个以上的物理师,物理师要计算三天以上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计算出准确的放射剂量。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物理师的从业人员有限,甚至有的医院并没有能够计算放射剂量的物理师,这就难以避免放射剂量的计算错误,这就是放射仪使用的最大隐忧所在。放射剂量计算不准确带来的不良效果是一个缓慢的反应过程,被治疗患者不能够立刻对剂量的不准确给与相应的症状反应,也不会立刻死亡,这就导致了现阶段我国一些癌症患者因治疗不当而死却难以证明。
(二)解决放射仪使用隐患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放射仪使用的最大隐忧在于,由于物理师的缺少,放射剂量计算不准确。针对这一现象,现阶段我国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解决现阶段的问题要求,我国从国外聘请关于放射剂量的物理师,为我国的需放射治疗患者进行更科学更精准的放射剂量计算,最终达到合理治疗的目的;着眼于长远治疗,要求我国能够在各大医学院校设置物理师这一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增长我国未来的物理师数量,使我国未来的放射仪使用更加科学,解除放射仪使用的安全隐患。
总之,现阶段我国放射仪使用的最大隐患在于放射剂量的计算不合理,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基于这一点要求我国从国外引进物理师,并且在国内院校多多开设物理师学科,达到对放射剂量进行更科学合理计算的目的。
二、呼吸机检验存在的隐忧概述
呼吸机的临床使用对于生命垂危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多用于病情垂危的患者,它能够调配人的呼吸,增加肺气流量,改善呼吸功能。现阶段医院对于呼吸机临床使用的最大隐忧在于,医护人员对于呼吸机的检验步骤不加以充分重视上。本部分笔者将明确呼吸机检验中存在的隐忧,并具体提供解决措施。
(一)呼吸机检验中存在的隐忧
呼吸机传送氧气的最主要平台是输气管,气体在经过输气管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流,气流与输气管的摩擦产生力。这个摩擦力的力度就决定了呼吸机中氧气的流量与作用,按照严格的理论要求,不同的呼吸机的摩擦值都有一个精确的计算,只有配套使用,才能够保证供给患者的氧气是充足的。如果医护人员随意更换输气管则会导致呼吸机提供的氧气分量的不足,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基于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呼吸机的氧气管不能随意更换,要严格遵守其原装要求。一些医院中的医生由于对输气管的认知程度低,对于呼吸机的输气管不加以严格规范,进行随意更换,导致患者出现窒息或者呼吸困难的现象,却不知道具体原因,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呼吸机临床使用的最大隐忧。
虽然呼吸机的运转是正常的,但是在长期使用后由于机器的超气质下降,会导致标准值与实际输出值不一致,以上的现象会导致超期输出量不准确,影响病人的呼吸。这样的现象只有对呼吸机进行定期细致的检验才能杜绝,而检验工作一般是由医学工程师进行的。理论上要求每三位医护人员配备一位医学工程师,但是在我国及时是设备先进,在医学界占据很高地位的医院,其医学工程师数量也极其有限。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呼吸机在临床使用方面存在的最大隐忧,即为缺乏专业的医学工程师对呼吸机进行检验。
(二)解决呼吸机检验中存在的隐忧的具体措施
呼吸机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隐患,在其他医疗器具中也有体现,例如麻醉剂等。基于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与放射仪的临床使用一样,呼吸机中存在的隐患的最大原因也是由于专业人员的缺少。那毋庸置疑,解决呼吸机检验中存在隐患的具体措施也有两个,一为从国外引进医学工程师,二为在国内院校多多开设医学工程师学科。具体同上文,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现阶段我国呼吸机临床使用的最大隐忧即为呼吸管检验的不合理,而这一问题的最大症结在于医学工程师的缺乏,导致对呼吸管的检验不合理,基于这一问题具体的解决措施一为引进人才,二为多开设学科。
三、输液泵临床操作不当带来的隐忧概述
输液泵是一种输液辅助装置,一般用来输入特殊或高危药物,对于高危或特殊患者常用。现阶段,因为输液泵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究其主要原因,多事由于医疗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的。本部分,笔者将详细论述输液泵临床操作不当带来的隐忧,以及具体解决措施。
(一)输液泵临床操作不当带来的隐忧
具可靠数据现实,近年来输液泵带来的事故非常多,占医疗器械使用事故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输液泵医疗事故的具体表现形式多为输液速度异常。输液泵一般针对的是高危患者或者儿童,作为输液的辅助工具,经常输入精密药物。基于以上客观因素,输液泵的操作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要注意输液泵的输液流速,另一方面要注意药物的浓度。无论是流速异常还是药物的配比不合理,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与呼吸机与放射仪不同,呼吸机与放射仪在临床使用上的隐忧都是缺乏专业的操作与检测人员造成的,但输液泵隐忧存在的原因则是完全可避免的认为原因。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输液泵在使用前要进行参数的检查,并且要反复检验,在为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要做到对输液泵和患者的双重监护,一旦出现反常现象应立刻停止使用呼吸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输液泵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现阶段由于一些医院的资金有限,所以就没有配备与输液泵相匹配的检验器材,另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往往在患者的输液过程中疏于照顾,这两个原因正是输液泵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最大症结所在。
(二)解决输液泵存在临床隐忧的具体措施
与呼吸机和放射仪不同,导致输液泵中存在隐患的原因均为人为的、可避免的,因此医院方面必须加大执行治理力度,彻底杜绝输液泵相关的医疗事故在此发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医院要加大投资力度。购买匹配输液泵的检验仪器是在客观上保证输液泵的正常运行,只有有了相应的检验仪器,才能够保证输液泵的输液速度,并精准的计算出输液的数量,这是整个输液泵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基本前提。②医护人员要养成自律的工作态度。在输液泵医疗事故中,如果医生能够一直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就能够及时抑制住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医生的不付责任,通常有些病人临床表现出不良反应,医生却没有及时发现,于是导致了医疗事故发生。这就需要医生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及时观察。③院方要严格规范医护人员。这一点基于第二条措施,单频医护人员的自律意识难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这就要求院方能够出台切实可行的条例,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心,是医护人员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服务于患者。这不但适用于避免输液泵隐患方面,同时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工作中。
总之,现阶段我国输液泵临床安全隐忧,集中表现在对速度的控制不合理以及输液剂量的调配,基于这一点,一方面要求院方能够为输液泵匹配检验器材,另一方面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负责,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
放射仪、呼吸机以及输液泵,是现阶段我国在医疗中最常用的器械,他们的共同点为均应用于高危病人之中。正因为如此,更要求在应用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但是通过本文的论述,不难发现,我国医疗器械的使用现状令人堪忧。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医疗器械相应的治疗责任事故有60%以上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使用不当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使用人员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人员的责任心不强。针对这一现状,解决的最好措施有三种,一为引进专业人才,二为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三为强化对医护人员的管理。
结束语:本文具体论述了三种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的隐忧,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医疗工作者接触到本文,并了解到现阶段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隐忧,并依据文中提供的解决措施加以杜绝,实现医疗器械安全使用,达成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小婉. 医疗器械招标,谨防“做秀”[J]. 医药世界, 2005,(03)
[2] 邬时民. 医疗器械未雨绸缪迎“入世”[J]. 中国药业, 2010,(07)
[3] 长安. 今年医疗器械工作有5大重点[J].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12,(01)
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趋势及现状
(一)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称。当前,生命科学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和控制生命过程方面发展,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农业、医药、能源、海洋等领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主导产业。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制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及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
*国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基本上能跟踪世界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高技术领域与世界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且最可能实现突破的新兴产业。近年*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基因测序、功能基因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产业发展方面,基因治疗、组织工程、诊断试剂和芯片等医药生物领域,已有20余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上市;农业生物领域,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开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制造领域,*国是化工、发酵、制药等行业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农业废弃物制备功能糖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家正着力打造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产业密集区。
(三)*生物产业基础及发展状况。
1.生物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时间长,平原、山地、丘陵、湿地分布各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各类生物繁育生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多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国重要的农产区,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多年来粮、棉、油、蔬菜、水果和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业较为发达,有利于推动工农业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发展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
2.研发实力较强。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物技术研发机构46家,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3万人,两院院士13人;有44个省级以上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学的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个,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1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基地、县)10个。特别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顶级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3.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省在农林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省生物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农业生物: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居国内领先地位,脱毒甘薯、马铃薯等的产业化开发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技术选育的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利用胚胎移植技术进行优质肉牛、波尔山羊等的良种繁育,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体。
林业生物: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种取得较大进展。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干旱、瘠薄的地理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对四倍体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盐碱基因转导成功,已进入田间推广。利用无花果、薄荷等植物开发生物制剂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现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病虫害新型生物制剂。
生物医药:目前全省近20个生物技术药物已投入生产,拥有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先声麦得津、东阿阿胶、威高、新华医疗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带、对虾、贝类、海参、名优鱼类养殖和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国历次海洋蓝色浪潮均发端于*省。*省在水产良种引进、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精细化工生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网箱设计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提取、海洋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也取得显著成绩。
生物制造: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功能糖已实现产业化,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酶工程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纤维素酶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无污染(生物酶)制浆新工艺已在造纸行业推广。
生物能源:以秸秆、玉米芯废渣、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首条万吨级纤维废渣制备燃料乙醇生产线正在建设。以棉籽油、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发展迅速,华骜植化公司8万吨/年生物柴油、创世纪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夏津三融集团20万吨/年棉籽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正式立项。生物质能发电开始起步,单县秸杆发电、禹城纤维废渣发电等项目已投产。
生物环保:近年来,*省生物环保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运用全封闭生物脱臭装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国前列。造纸方面,应用生物酶液预浸催化剂低温无压蒸解反应制浆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过滤处理用水利用率达90%。
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生物产业放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20*年,全省重点调查的169家生物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383.3亿元,平均销售收入仅为2.26亿元。三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许多生物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四是各类人才比较匮乏。科研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数量远不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人才更为缺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充分发挥*省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尽快使生物产业成为综合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加快建立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推动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2.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充分利用*省生物资源、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促进教育、科研及技术、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主要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生物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实力、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得到明显增强。逐步把*省生物产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与新医药产值达到2300亿元,生物农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生物制造达到600亿元,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达到400亿元;实现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成为国民经济和高技术领域的重要产业。
———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未来5年间,在努力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省级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向生物产业倾斜,力争实施100项国家级和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生物产品。
———构建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以建设公共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在相关产业领域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并努力争取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落户*,加快建设优势集成、手段先进、机制灵活的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验证平台,提高生物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局部强势为目标,选择生物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建设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为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12年,争取建设10个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再增加1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生物技术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同时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研究开发实力强、机制灵活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推动全省生物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大约8年的努力,力争使*省生物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产业发展重点
发挥*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产业,培植壮大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
(一)生物医药。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运用生物高技术改造医药工业,注重从源头上进行创新,高度重视致病基因的发现和保护,抢占上游知识产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以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促进*省医药工业由单纯仿制跟踪向技术创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转变,尽快形成*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药物。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依托,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海洋药物五大领域为重点,加强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储备一批新药。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核酸类药物、天然药物、抗感染药物、老年病治疗药物、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加快实现产业化,尽快形成规模效益。以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东阿阿胶、福瑞达等企业为龙头,在全省打造一批创新药物示范基地。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制药工业是构成现代医疗体系的两大产业支柱。*省拥有威高、新华医疗、福瑞达医疗器械等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具有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未来几年,应以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领域为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实施人工肾、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人工皮肤、肿瘤放疗一体化设备、血液分离净化器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现代中药。积极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利用细胞融合、克隆、组培脱毒、转基因等技术加快改良和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加大中药新品种、中药制备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力度,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标准化及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尽快完善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建设,有重点地培植一批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扶持一批市县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二)生物农业。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工程育种和疫苗、生物反应器和高效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以作物育种、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以及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酶制剂等的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四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企业和示范基地。
1.农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动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农林牧渔高效育种和快繁技术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为目标,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设施种植技术工艺研制推广,通过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投入要素的优化控制,促进名、特、稀、优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创造具有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
2.林业生物工程。加强抗逆、抗虫、高产和优质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种选育,推进林木优良品种产业化。加快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生物质化工原料及适宜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大面积栽植的生物质树种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建立优质果树、林木、中药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产示范基地。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技术开发,加快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基地,不断扩大野生种群,为野生动植物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3.畜牧和水产生物工程。运用生物技术改良和扩繁优良品种,加强主要畜禽品种品质改良,积极开展牛、羊、猪、鸡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建立健全良种胚胎库,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品种。重点支持畜禽、渔业产品高效、无公害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产生物种质库,加强珍稀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畜禽、渔业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扶植一批良种繁育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养殖。重视研究开发生物反应器并加快产业化进程。
4.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鱼疫苗等产业化工程。加快各种生物杀虫、杀菌、促生长制剂及新型农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剂实现产业化。加强新型畜禽、淡水鱼疫苗与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支持禽流感、鲤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鱼类疫病病原检测快速诊断试剂、淡水鱼高效多价多联新型疫苗、分子检测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和产业化,争取在3年内发展新型畜禽、淡水鱼药物或诊断试剂3-5个,基因工程疫苗2-3个。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肥料、农药(含兽药、疫苗)、生长调节剂、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动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进一步发挥*省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快生物高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改造和渗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进、培育和改良海水养殖动植物的种质,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开发鱼类、甲壳类、贝类及海珍品的多倍体、性控及转基因等新品种,推广规模化苗种繁育、设施化养殖和清洁无害化养殖,发展一批育苗养殖示范场。加快渔业饲料、绿色渔药和免疫制剂开发,建立并推广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加强集约化养殖设施开发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设施渔业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养殖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积极开展水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建设。建立主要养殖对象及大宗、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省水产品加工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物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推动*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加强对共轭亚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开发,为医治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爱滋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对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的开发,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重点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聚乳酸、赤藓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检测装置及其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产品的开发,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产业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据*省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技术状况,积极支持开发秸秆和纤维素制造酒精系统、降解生物质气化机组焦油技术、生物质压块设备、生物质炭化专用炉、沼气压缩储藏运输系统等新型生物质利用设备,推进以甜高粱、秸秆、纤维废渣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和大型工业化沼气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环保。
开发各种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引进、培育和规模化种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并用于改良盐碱地。积极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离纯化介质、生物环保厕所等环境治理用的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生物技术浮选与提取稀有矿物质、工业“三废”污染和海、陆面源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环保产业。同时,重视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产业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是加快产业规模膨胀、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今后5年,要优化*生物产业布局,在生物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已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为目标,采取综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出发,重点培植壮大10个生物产业基地。
(一)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应完善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形成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种苗繁育为主体,以海洋新材料与活性物质提取、海水养殖病虫害防治为辅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禹城*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加快建设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级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带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
(二)规划建设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济南、临沂、淄博、济宁等市是*省传统医药企业集聚地,应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式扩大,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济南应发挥各类医学、医药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优势,重点强化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加快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的发展,建设成为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济宁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应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加快建设以生物发酵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临沂的生物与新医药、现代中药都具有相当规模,应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研发力量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淄博应继续强化原料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优势,以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山川药业和中保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
(三)规划建设聊城、烟台、威海、泰安等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础较好,应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扩大规模,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烟台、威海应发挥海洋水产育种与良种产业化、水产品深加工、海洋药物的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尽快建设成为专业性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生物产业基地。泰安应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尽快建设成为以生物育种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一)强化生物产业自主创新。
1.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原有生物技术创新平台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农大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同时在生物制药、中药质量控制、医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种、酶工程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家在*省设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力争使*省生物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积极构建区域性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依托优势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生物产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动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定一批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成果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在*省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移机制。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商标等知识产权,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抢占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加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开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产业高级人才基地建设,加强博士、硕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扩大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2.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鲁创办生物企业或从事开发性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和省属以上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结合国家和省级自主创新战略和重大专项,对引进人才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扩大“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中生物专业岗位数额,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加大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项目计划,逐年加大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各类省级科技计划和结构调整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生物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公共创新平台等项目。
2.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产品。
3.落实国家对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重要生物产品进行补贴的政策,鼓励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1.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建立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加强对生物企业发展初期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生物技术产业化和生物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相应的贷款运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业发展。
3.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优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鼓励未上市生物企业到全国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支持省级以上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
(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民使用农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产品给予适当补助。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免疫覆盖范围,加快培育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市场。逐步扩大车用燃料乙醇试点地区,积极推进生物柴油试点推广。
2.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规范审查、安全评价和安全监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检查和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4.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收入补偿问题,尽快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完善药品定价管理,规范药品采购行为,提高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国产生物新药的积极性。
(六)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收集、保护濒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资源。加强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和信息与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
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评价标准及评审、检测、监测、监督与体系。开展转基因生物的调查、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完善引进转基因动植物、生物产品的准入制度,加强转基因生物检疫检测,提高转基因生物监管能力。加强检疫检测,提高安全监控、监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
3.加强生物伦理审查和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积极开展生物伦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关键词]西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66-01
近年来,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联合日趋全球化,在整个制药生产当中居于首位。就以现代化西药制药生产技术而言,它在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制药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生物制药技术为主的制药工艺应用不仅为人类解决目前存在病症提供了技术指导,也有效的消除了营养不良、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1.生物制药技术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生物药品的开发与消费数量惊骇世俗,其开发资金也十分的巨大。就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生物制药技术总体投入了100多亿人民币,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目前的生物技术应用工作中,其主要是从基因工程、酶以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和细胞工程等方面入手的。
1.1 基因工程
在当今的生物研究当中,激素以及多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和技能的主要物质手段,其活性强、临床效果十分的明显。但是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十分的稀少,从人体以及动物体重大量的摄取难度极大、来源限度极为严格,在供需矛盾上存在着严峻的缺陷。而在现代化生物制药技术当中,其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药品,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指导。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在提取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匮乏、价格昂贵的特性,而利用基因工程则有效的解决了这种现象,并且有效的实现了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流程和要求。
1.2 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
微生物在转化成为酶或者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过程中,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制药工艺当中,逐渐弥补了酶中存在的不足,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中极为显著,其无论是优势还是在制药模式上,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制药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体系包含了固定化细胞、特别为生物等等。
1.3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体系之一,它的应用为药物资源开辟、微生物原料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指导,为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出至关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无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方面都有所涉及,其重要方面的应用数量高达90%以上,而西药更为常见,几乎涵盖了西药生产各个领域,为西药生产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2.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物制药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其年销售额更是高达70多亿。就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它在西药制药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为需要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更是为西药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水准。
2.1 生物制药技术在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就全球各种疾病引发的死亡数量进行分析,因为肿瘤而引起的死亡率高居榜首,就我国而言,每年所诊断出的肿瘤人数高达百万以上,因为肿瘤病症而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就我国每年就肿瘤药物的研究费用高达一百五十多亿。其中肿瘤作为多种机制导致了复杂的疾病,现在就早期诊断、手术、治疗等手段的选择上,更是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时间里肿瘤药物会迅速的增多。如果在利用的过程中将其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其整个工作在扩散的过程中都是以下系统化、全面化进行的。在目前的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工作流程的应用都是整个肿瘤治疗制剂中最多的一项,它也很快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神经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在利用生物技术治疗老年痴呆、脑中风等多种药物体系,在应用和研究的过程中它包含了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多种新药物的选择。目前,已经在许多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得到重视。用于治疗末梢神经炎和脑萎缩硬化症的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开始Ⅲ期临床试验。全国每年中风患者大概60万,每年死于中风患者达15万。现在有效治疗中风症的药物不多,特别是很少有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CerestaL已被证明能对中风患者的脑力有显著改善和稳定作用,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2.3 免疫性药物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红斑狼疮、哮喘、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我国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达4000多万,每年花费巨额医疗费,很多制药公司正对这类疾病进行研究。如Genentech公司研制出一种治疗哮喘的单克隆人源化免疫球蛋白E抗体,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美国Cetor’s公司开发出一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TNF-α抗体,治疗的有效率达80%。有些公司运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治疗方法是把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人体,让这些工程细胞可以进行全程胰岛素供应。
2.4 冠心病治疗药物
我国每年有接近一百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都要花费高额的治疗费。未来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推动制药工业迅速发展。Cen-tocor′sReopro公司利用单克隆抗体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治疗以及对心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成功,这标志着诞生了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随着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以及基因操作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进行商业化开发,推动了治疗学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构造转基因动物和植物,都以实现产业化开发,以转基因绵羊为载体生产蛋白酶ATT抑制剂,来治疗囊性纤维变性和肺气肿疾病,进入到了Ⅱ、Ⅲ期临床试验。
3.生物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西药制药中如何合理、科学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将成为影响现代西药制药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整体医药生产水平和工艺的关键。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3D打印;打印技术;广东3D打印产业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208-02
1 3D打印概况
“3D打印”的概念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提出。上世纪70年代,随着3D软件的兴起,设计师们已能通过计算机制作出虚拟的三维物体,如何快速地把这些虚拟物体变成现实。这种理想的“快速成型”机,实际上就是“3D打印机”的前身。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档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叠成技术,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胶等可粘合材料,逐步添加材料形成三维实体的快速成型技术。该技术是以数字建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多方面的前沿技术综合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科技技术含量。当前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先进制造、艺术设计、珠宝制作、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其最突出的优点是不需要通过原始的机械模块加工,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想要的形状物体。3D 打印技术需要依托多个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及材料科学。
2 国内外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2.1国外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3D打印早在1986年就由美国提出,发展至今已二十多年了。近期,世界第一支3D打印手枪在美国试射成功。近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建议通过在美国本土投资10亿美元建立十几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来确保美国制造业不再往中国与印度转移,并将本土3D打印技术企业与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合作,把在全球化落后的地区转变成全球高科技中心,以带动制造业增长。同年,奥巴马还向3D打印产业支出5亿美元来提升美国在制造业上的领先地位。当前在世界前500强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产品,其在全球的3D打印行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如3D Systems 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快速成型开发公司,具有在全球 3D 打印领域的龙头地位。
欧盟、亚洲等发达国家纷纷从3D打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广3D打印技术,并制定了各自的3D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和行业标准,抢占全球的制高点。新加坡政府通过重点提高工人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来建立一个全新的3D打印行业的生态系统,在未来设计制造方面预计投资5亿美元。
2.2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的3D 打印技术还处于概念阶段和科普阶段,但在技术领域上基本与国际同步,目前主要在家电产业、建筑行业、模块设计、医学生物材料、牙科矫正、建筑行业、文化创意设计、汽车工程、航空航天领域等。在大型金属结构等重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及生产条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生物细胞方面通过制造立体模拟生物组织,为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较大显著进展。在激光直接加工金属方面,我国的技术发展迅速,对各种需要的特种零部件都能够满足。在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中,已经具备使用激光成形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能力,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的国家。在3D打印技术的核心领域方面,我国虽然与国际3D打印技术处于同一水平,但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及新材料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3D打印技术高校的主要针对自主研发技术的开发,研究快速成型系统的科研团队有华中科技、北航、清大等。华中科大的快速制造业中心,在影响大型复杂制件整体成型的关键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研究制定了3D打印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完善3D打印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为推动我国的3D打印技术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未来三年国内百亿市场空间,3D打印正成为各地政府追逐焦点。
3 对广东发展3D打印产业的思考
3.1广东3D打印产业发展情况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主要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同时,注重科技在城市建设中的持久支撑功能。广东省早在上世纪90 年代末已经开始引进3D打印技术,产业基础全国领先,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汽车、医疗、模具、动漫等产业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广东拥有一批雄厚的科研力量及颇具实力的企业,目前主要依托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大部分对3D打印技术方面的设备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已经实现了成熟的产业化,通过开发应用,降低成本,促进广东制造业企业真正做到自主品牌。在当前全球产业革命爆发的前夜,国内城市加快布局3D打印的背景下,广东也牢牢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宣布建立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及3D打印技术产业园区,迅速地加入到3D打印产业“跑马圈地”的行列。
3.2广东发展3D打印产业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的3D打印技术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而广东在这个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影响力,尽管其产业基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仍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目前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少,且规模较小、力量分散,“单打独斗”格局形式明显,同时还缺乏宏观规划和引导,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业的相关规划中,对3D打印产业的总体规划还不够重视。
3.3对广东发展3D打印产业的思考
目前,我国在3D打印产业总体趋势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广东省应该把市场产业需求为导向,技术研究开发为支撑,3D打印企业为主体,把握新一轮3D打印产业革命的发展热潮,摸清适合广东省特殊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大的效率发挥3D打印对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将3D打印技术引入广东,可为提高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工业技术领域的产品研究开发水平,同时还能为攻克技术难关,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3.1制定3D打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
面对3D打印产业发展需求,广东省应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目标需求、市场需求及技术难度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编制广东省3D打印产业的发展规划,将3D打印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制造业的相关规划中,并将产业纳入优先发展产业目录。同时明确未来发展3D打印产业的战略需求,关键技术领域及主题,合理配置资源,为科学发展3D产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3.3.2加强产业联盟,推动3D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机构组建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利用协会的平台加强交流,共同推动3D打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机构,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3.3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提高3D打印技术水平
政府针对目前3D打印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难点,部署一批核心的、关键的共性技术,为实现产业化,抢占先机,提供3D打印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条件,在科技投入方面,理应减少对企业的选拔及直接补贴,通过公平公正的准入竞争机制及健全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3.3.4 结合广东省特色产业,加强示范应用。
根据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在生物医疗、先机制造模具、文化创意及动漫等领域的方面加强示范带动作用。联合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共同建立生物医疗硬组织3D打印修复体示范中心。加大力度投资高端模具信息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广东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3.5加强教育培训,促进3D打印社会化推广
依靠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对3D打印技术应用的培训。在广东科学馆、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动漫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进行3D打印的技术科普宣传活动。发展3D打印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发展3D打印产业提供经验,通过纳入3D产业技术,完善相关学科的建设体系,培养3D打印产业的高端人才及团队,促进广东省的3D打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首先,高校研究机构大力培养高端型技术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其次,高等院校应开展3D打印技术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3D打印技术课程,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最后,在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3D打印技术专业,培养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Print me a Stradivarius[J].Economist,2011-2-10.
[2]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 [J].
一、医院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医院设备管理不仅需要管理医疗设备,还要管理包括医用房屋、医疗测试仪器、氧气罐、电梯等所有医用设施,所以管理范围相当广。将这些医用设施按照具体作用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二是用于医疗设备、仪器的收购、维护和更换的医疗设备管理;第三是用于医院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食物供应的医院物资管理。由于医院设备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各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管理职责对部门范围内的医院设备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各部门管理目标的达成,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效率,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对医院设备管理的交流不够,导致医院设备管理缺乏整体性。每个部门只关注自己部门内部的设备管理,不与其他部门协调,整个管理过程将显得杂乱无章。
二、医院设备管理现状
在小医院的设备管理过程中,医院工作人员比较少,所需要管理的医院设备也比较少,所以管理职责的划分也不是十分详细,许多职责都是分配给同一岗位,实行直线制管理,由医院核心决策层或者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而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渐扩大,医院设备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所需要管理的医院设备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增设了许多新的职能部门,将管理职责细化。除此之外,医院还引进了新的医院设备管理模式,在需要对医院设备进行重大调整时,医院核心决策层召开决策大会,就调整的具体内容和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讨论,并给出实质性的意见。
三、现代医院设备管理新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医院设备管理模式都是直线型管理模式以及职能部门分管模式,具体流程为:需要使用到医院设备的科室提交申请书——申请书经过相应部门的审批——部门上报副院长——副院长交由院长进行审批——院长亲自批准之后将医院设备交由科室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优点比较明显:流程简单,职责明确,但是缺陷也比较明显:由于整体流程都是直线型,所以对于医院设备的管理缺乏系统性。而职能部门分管模式则是将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加入到直线型管理模式当中,各科室在接受院长指示的同时,要听取各职能部门的意见。而在实际应用当中各职能部门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从各自的角度对医院设备进行管理,这就导致某些时候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发生分歧。而现代医院设备管理模式的应用,将医院的核心决策层如院长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如各分院院长组成一个决策组织。当需要对医院设备进行调整时,决策组织迅速召集各职能部门人员,召开决策大会,各职能部门在会议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分析与讨论以后,由院长做出最后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决策的公正公开性,又可以统一各职能部门的意见,消除分歧,便于决策意见的执行。
四、现代医院设备管理的关键点
1.以保证医疗质量安全为第一原则。医疗质量安全永远是医院设备管理的第一原则。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的生存之本,如果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医院的声誉将大大受损,医院的竞争力将迅速下降,使得医院无法立足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当中。所以,在进行医院设备管理时,要十分关注医院设备的使用质量,确保医院设备的安全使用。比如医院楼房的建设、医疗设备的合格证明等等。
2.以保证医疗流程畅通为管理目标。保证医疗流程的畅通对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紧急抢救时,畅通的流程更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几率。所以,医院设备管理要以保证医疗流程畅通为管理目标。比如在楼房的布局以及医疗设备的摆放方面,尽量采用科学的布置方案,保持楼道畅通,方便医疗工作的进行。综上所述,小规模医院人员和设备较少,管理难度较小,采用直线型管理方式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管理项目增多,传统的直线型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所以需要将现代医院设备管理模式应用到医院设备管理当中,提高医院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王云志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
参考文献:
[1]贾丽君.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