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微观经济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的定义

第1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Abstract: The theodolite is a kind of diagraph instrument of nicety, as to it's carry on with accuracy an examination and correct, is promise measure achievement of premise.

关键词:竖盘指标差自动补偿系统检定校正

Keyword: Shu dish the index sign is bad automatically compensate the system examination correct

中图分类号: P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经纬仪作为一种精密的测量仪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比如天文、大地、矿山、森林、建筑、水利、道路、桥梁、大型机械的制造与安装等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经纬仪通常按照精度、作用、度盘的材料或大小而分类的,也有用经纬仪的某种特殊结构表示经纬仪特性的。经纬仪的结构复杂,国内外各个厂家的仪器结构也各有特点。比如徕卡、索佳、拓普康、苏一光等。它既可以进行精密的测角,同时还可以测量大的空间尺寸。

按经纬仪的材料可分为,用玻璃做度盘的光学经纬仪、金属度盘的金属经纬仪以及磁性度盘经纬仪。

按经纬仪的精度可分为简易经纬仪、工程经纬仪、精密经纬仪、高精度经纬仪等,比如J6、J2、J1及J07等各种不同精度的经纬仪。主要应用于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

笔者作为一名测量仪器检修人员,在对经纬仪检定的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多种问题。其中关于光学经纬仪竖盘指标差的超差和经纬仪自动补偿系统的修理及调试方面较有体会。下面浅略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二.光学经纬仪竖盘指标差的超差原因分析与调整

光学经纬仪竖盘指标差,即平分竖直度盘的偏差。对于带有竖盘自动补偿器的光学经纬仪,一般是通过调整竖盘光路中楔形平板的倾斜角度、自动补偿器摆动体摆动重心的平衡位置以及平移十字丝分划板上下位置的方法,来改正此差值。对于竖直度盘有符合水准器的光学经纬仪,需调整符合水准器的符合位置。通过实践经验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经大修后的仪器),通过以上调整,往往仍然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这时可以做以下分析。

1、 竖直度盘偏心的影响。当竖直度盘存在偏心时,它只有一个位置能平分度盘。也就是说,度盘偏心越严重,其指标差值的变化范围就越大。因此,新检定规程对竖盘指标差变化的范围作出了限制。

2、 竖直度盘有微量转动(小范围绕横轴旋动)时,会使垂直角范围内的指标差值在一定限域内跳动。度盘存在微量转动,主要是由于竖直度盘固定轴座套上的固定螺丝发生松动,尽管不存在竖盘偏心,但同样会使瞄准水平目标正倒镜是90°和270°不对正或不稳定。

3、 各棱镜相互配合不正确的影响,主要是指平行光路中各棱镜、照准棱镜和转向棱镜之间的相互平行位置配合不正确,使瞄准水平目标正倒镜时90°和270°严重不对正。

4、 竖轴与横轴垂直度的影响有两种情况:

(1) 横、竖轴相互不垂直,即横竖轴的轴线正投影时,处在同一垂直面内,其铅直方向差值最小。

(2) 横、竖轴相互垂直,即横竖轴的轴线正投影时,不处在同一垂直面内,其水平方向差值最小。

5、 换像棱镜组与左转向棱镜配合不适合,会明显影响指标差值。当仪器整平时,出现水平目标正、倒镜时90°和270°严重不对正现象。

6、 自动安平补偿器摆体产生偏离有两种情况:

(1) 整体偏前或偏后,会出现当仪器置平时,在水平目标上90°和270°不对正。

(2) 挂在摆体上的照准镜偏前或偏后,正倒镜时也会造成在水平目标上下能平分竖直度盘,即90°和270°不对正。

7、 造成指标差值不稳,除了外界环境、温度以及操作原因以外,通常还可能存在以下多种影响因素:

基座不稳固,由盘左与盘右的操作过程所致,出现不真实的差值;

仪器未整平(管状气泡轴与竖轴未垂直);

符合水准器架体松动,有操作符合水准器的过程所致;

横、竖轴未锁紧,由盘左盘右时的操作过程所致;

微动机构不稳,在微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

竖直度盘松动和度盘轴套固定螺丝松动,由正倒镜时的操作惯性力所带动;

十字丝分划板松动,由正倒镜时的操作所致;

调焦简体松动,在复调焦过程中体现出来;

自动安平补偿器的补偿性能不好,为补偿器性能自身所固有,通过在检测补偿器性能时可发现;

自动安平补偿器架体不稳,由正、倒镜时照准部的旋转惯性力所带动;

照准棱镜松动,由正、倒镜时照准部的旋转惯性力所带动。

三. 经纬仪自动补偿系统的修理及调试

1.常见故障

(1) 阻尼活塞变位,碰擦阻尼盒,不能摆动。

(2) 阻尼盒变位,阻尼变位后与阻尼活塞相碰卡住活塞造成停摆。

(3) 吊丝折断,当仪器用完后,补偿器锁紧机构忘记关闭,在运输途中遇到猛烈冲击或仪器摔下时吊丝折断,造成停摆。

(4) 当仪器整平后,补偿器摆体向一个方向偏摆摆动不对称。

(5)吊丝跑动或拉伸,造成四根吊丝长度不等,松紧不一,导致停摆或偏摆。

2.修理方法

经纬仪自动补偿器阻尼活塞变位、阻尼盒变位或偏摆故障较容易修理,只要调正阻尼活塞角度或适当调整阻尼杆上的螺丝即可。若是出现吊丝折断、吊丝跑动或拉伸等故障与仪器补偿器吊丝有关。

修理时,应该将一个补偿器用四根长度一样的吊丝装在活动架和固定架上,这一工作要求在专用的修理胎具上进行,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架体安装吊丝的上下平面应严格控制在一个平面上,形成活节四边形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放大倍数的准确性和补偿准确度。

对补偿器修理胎具进行认真分析,发现补偿器修理胎具的有些构造与经纬仪相似,只要将修理的补偿器拆下后,利用其本身经纬仪来做修调胎具,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了方便修理,可以制作一个矩形连接板,利用补偿器和经纬仪的螺孔通过连接板将补偿器固定在经纬仪的左支架上,调整仪器基座的三个脚螺旋使经纬仪处于水平状态,调整连接板使其与仪器竖轴垂直,这时补偿器可随经纬仪旋转到不同的角度,达到与生产厂家补偿器修理胎具相同的效果。经过多次实践证明,利用经纬仪和矩形连接板做装调补偿器胎具是可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安装与调试

(1) 吊丝的装调

阻尼器的装调吊丝折断、或长短不一时,必须整体更换四根吊丝。吊丝在设计上要求严格,补偿器的吊丝性能应完全一致,应是一炉熔炼和加工出来的吊丝,四根吊丝分左右两组安装。先安装第一组两根吊丝,用镊子将两根吊丝穿入上下压板,放到规定位置,适当压住上压板,然后调整两根吊丝的间距,观察两根吊丝的平直性和松紧程度再将上下压板分别与固定架和活动架的边缘对齐,一定不能错位。调整好以后,将上下压板压紧,这样一组吊丝就安装好了。用同样的方法装好另一组吊丝。

四根吊丝安装好后,再检查一下四根吊丝安装的正确性,看活动架能否自由摆动,如果不能自由摆动,或者摆动不灵活,这时就要检查空气阻尼活塞与阻尼盒的阻尼间隙,单边阻尼间隙应为(0.25 + 0.05)mm,阻尼间隙的调整主要靠技术和经验,阻尼间隙分为上下和前后两个方向的调整。上下方向的间隙可通过上下移动活塞杆和阻尼盒来调整,前后方向的间隙可通过转动活塞杆和前后移动阻尼盒来调整,反复调整直到活动架能自由摆动为止。

(2) 自动补偿器零位的调整

将补偿器固定在专用的胎板上,取下连接板,再将补偿器装进经纬仪左支架内,固定在补偿器支架上。随后将经纬仪精确整平,进行补偿器零位调整。先观察补偿平板的位置和阻尼活塞的位置,看是否处于零位,如果零位不对,就是安装补偿器固定架倾斜造成的,稍松开固定螺丝,用手转动固定架,直到补偿器处于零位为止,再将螺丝固紧即可。

(3) 竖盘指标自动补偿放大倍数的调整

调整补偿器丝杆上的两个调整螺母,上下移动螺母位置,则改变整个摆体的重心高度,同时改变了补偿器的放大倍数,从而调整补偿器误差。当放大倍数偏大、补偿量过大时,将两个调整螺母向下移动;当放大倍数偏小、补偿量过小时,则将两个调整螺母向上移动。调整好后再复查一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四.结束语

在检定精密经纬仪的实践工作中除了上述几种问题之外,针对各种繁杂的经纬仪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个检定人员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以准确科学的工作方法顺利地完成检定任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

丁琰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3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 。 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 ,同样,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 的x2。 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 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 。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作者简介:

第4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表现形式

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连结构成了企业的社会网络,企业的生产和价值创造活动依赖企业社会网络的存在。企业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在此过程中企业形成了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积累了社会资本。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于Hanifan于1920关于社区(community)研究的著作“TheCommunityCenter”一书中。由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以致社会资本至今仍没有一个可为众人所接受的定义。

Bourdieu(1977)最早将社会资本引进社会学的领域,以个体为出发点,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藉由参与群体网络所能取得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Putnam(1993)以社会、社区、群体的集体概念为出发点,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与网络。

结合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作者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促进有形、无形资源的流动,同时形成相互信任及行为规范,有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资源。

企业社会资本分内部社会资本、外部社会资本。以企业部门为分析的单位时,则某部门对外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连结,即形成该部门的外部社会网络,进而能获取外部社会资本。某部门内部的成员之间所建立的互动连结,则可视为该部门的内部社会网络,而能为此部门带来内部社会资本。随着分析的单位和所探讨的范围、层次不同,内部及外部社会资本的意义便不相同。

二、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的社会网络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连结为基本结构,由全部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关系集合而成。

在社会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连结,视互动关系的有无,而分为有连结及无连结。依据关系的内涵,可区分为强连结及弱连结。强连结表示节点间高度的互动频率、长期维持的关系、互惠关系(双向关系)、拥有多重关系(Krackhardt,1992)等;而弱连结则表示是低度的互动频率、非对称的单向关系、单一关系、短期互动(Hansen,1998a)。

根据企业社会网络中关系连结的表现特征,企业社会资本也可以分为纽带社会资本、桥梁社会资本和环形社会资本。纽带社会资本存在于有大量的强连结的社会网络中。内部社会资本也可以是纽带社会资本。桥梁社会资本存在于有大量的弱连结的社会网络内,其结构基础是结构洞。环形社会资本多是指垂直维度的社会资本,存在于组织的层级关系的上下级间,缺乏他们将会导致权力不能履行。

企业的社会网络是一个结构概念,它可以定义为一个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个体或群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各种关系形成的网络结构本身就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和组成要素。企业社会资本是镶嵌在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关系结构中。

企业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即支撑硬件,是客观和有形的;基于企业社会网络产生的不同利益相关者间和群体间的信任、规范是企业社会网络形成和资本积累的软件,是主观和无形的。从宏观角度看,不同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都存在信任问题。社会信任支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发挥着提高交往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规范的稳定性和信任的长期性,决定了企业社会网络的稳定性和社会资本的维持力。而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的有效维持,直接关系到社会资本的作用和价值

三、基于资源的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的,而其关系连结是传送资源的管道。社会资本在企业层面上,代表了企业内部一个网络或多个互动的网络中一些有价值的资源的总和(如社会网络关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或社会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是学者们谈论组织竞争优势时的重要观点,强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及能力必须具备独特性及难以模仿的特性(Wernerfelt,1984;Barney,1986;Teece,1988;Teece,Pisano,&Shuen,1994;Chandler,1990)。Freeman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提出,因为组织经常依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去获得他们的一些资源,当一个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源并对资源实施一定形式的控制时,资源依赖就存在了。利益相关者对资源的控制可以是基于被控制的资源的量、资源的非可持续性和必要性。

企业需要组织动员其资源去创造各种产品、服务和能力,参与和影响企业的活动。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决定了它为企业提供的生存和竞争的优势。利益相关者是企业需要的资源的守门人,企业与其关系影响和决定组织的各种资源的获得。

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社会资本如何去影响组织获得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组织的价值创造。不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可顾客具有战略地位,顾客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顾客是企业收入的来源。第二,顾客是企业提高市场价值的关键。第三,顾客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第四,顾客是企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企业应该密切注视着顾客及其竞争对手的变化,企业的未来是与顾客息息相关的。

对社会资源的研究理论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在多数的社会中是以财富、权力和地位为代表的。依据分析的角度不同,企业的社会资本可以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在自我为中心的网络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和在社会为中心的网络中可以动员的资源。

企业对待这两者的态度和目的是不同的。对待前者,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加强和更多地保持,这些资源经常是可以期望从关系亲密和同质的伙伴中获得。对待后者,利益相关者的期待是获得更多不同种类的、特别是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

企业从这两者中得到的回报是不同的。如,企业可以动员的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都是很明确的。社会资源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企业的声誉是重要的方面。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交换中交易可以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的社会合同交换关系,企业积累了社会信任。社会信任使公众公开地承认,并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了企业的声誉。企业的声誉越好,组织也就越容易动员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投入、社会支持和政府许可,获得足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源。而在自我为中心的网络中,利益相关者通过在密集或同质的网络中的获得、聚集或共享其中植根的资源。对群体内标准和规范的服从,可以分为三类回报: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生活满意。

在经常的情况下,不同资源表现形式的企业的社会资本的回报互相加强。如,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个人来说,物理(身体)健康提供了达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需要应对的持续的工作负担和责任的能力。同样地,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经常提供保持身体健康的资源(锻炼,节食,和健康维护)。精神健康和生活满足同样地被认为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有互惠作用。不同的影响因素使社会资本表现了不同的形式。

四、小结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社会资本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和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企业的社会网络和网络资源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社会网络就是企业的信息通道;二是社会资本粘合功能及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三是提高企业的资源获得和使用效率;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良好的社会资本积累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从而使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才得以表现和发挥出来。企业与战略合作者间的频繁的交流也有助于新知识、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建立,而建立的共同语言还可以使联盟企业更快地获取新知识,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和组合,从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Krackhardt,D.1992.Thestrengthofstrongties:TheimportanceofPhilosinorganization.InN.NohriaandR.G.Eccles(Eds),Networksandorganizations(pp.216-239).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2]Hansen,M.T.1998a.Thesearch-transferproblem:Theroleofweaktiesinsharingknowledgeacrossorganizationsubunits.Workingpaper,HarvardBusinessSchool,Boston,MA.

[3]Wernerfelt,B.1984.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5:171-180.

[4]Barney,J.B.1986.Strategicfactormarket:Expectation,luck,andbusinessstrategy.ManagementScience,vol.32(10):1231-1241.

[5]Teece,D.J.1988.Technologicalchangeandthenatureofthefirm.InG.Dosi,C.Freeman,R.Nelson,G.Silverberg,&l.Soete(Eds.),TechnicalChangeandEconomicTheory,London:FrancesPinter.

[6]Teece,D.J.,Pisano,G.,&Shuen,A.1994.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WorkingPaper,CenterforResearchinManagement,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akerley.

[7]Chandler,A.D.1990.Scaleandscope:Thedynamicsofindustrialcapitalism.Cambridge:Belknap/HarvardUniversityPress.

第5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

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适度干预。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进行适度干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域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法主要的作用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干预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适当的干预的原则便顺理成章。第二,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手段只能是有限范围的,只能在尊重私权的条件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正确认知前提下才建立了它的理论大框和规则体制。所以,适当干预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趋势走向和它的本质要求。

2.效率优先、统筹公平。

在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链当中,效率和公平尤其受关注,是所有社会的法制都需要维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它表现为法对秩序、社会墓本制度和基本关系合理调整与维护,以及进而带来的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法的效益不只是简单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从宏观上来讲是在平衡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冲突,这也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协调发展不能被认为是个人要求和欲望的满足,也更不能看做为是国家当局所做的政策决定。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被各个学界甚至政府部门所肯定和接受。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且已经上升为经济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包含稳定、公平、以及可持续性,讲求个体、整体、当代、以及未来的经济效益、当展公平与代际发展公平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价值”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了价值,通常情况下,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和社会的教用关系中,法律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具体价值,同样存在于社会价值系统中。 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了法律,法律价值自然而然便是法的精髓。寓于现代法律之中。那么,经济法为何会存在?经济法的法价值在于展现经济法的存在意义和存在目的意义。“相对于调整对象,法律价值毫无疑问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从哲学的更深层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和宗旨。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只有把握经济法特有的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且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别,比如说行政法、民商法等法律。才能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

三、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关系

经济法是在社会条件下国家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加以协调参与和干预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是一种社会法。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目的,要想使市场在经济活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就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但事实都会有自身的弱点以及消极面,市场也是如此,所以必须要加强改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逐步将市场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引导。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体系是与基本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还具有他本身的特殊性质。唯有明确这些特殊性,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具体的科学内涵。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宏观调控这三个方面即是其特殊性质的主要表现。尽管当前经济法还没有其确切的统一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多数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协调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社会主义市场下经济法的核心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法的探究也不断走向深入, 尤其是关于经济法的核心问题的研究。人们对经济法的核心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的观点有宏观调控法说和竞争法说等。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整体的社会利益, 克服“市场失灵”,完成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市场总体进行控制跟调节。当代市场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产生的市场经济,经济法的本质其实就是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跟调节。有的学者也直接把经济法划分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这种观点看起来也貌似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却只看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

2.竞争法说。

竞争法说认为市场经济本质其实是竞争,只有有竞争,市场才会更有活力。如果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便会造成经济市场活力和生机被压制;竞争法能够确立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并且能够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合理且公平的法律秩序体系。以确认以及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为主要任务,建立以及维护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应以竞争法为核心。此观点也科学评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任务跟本质,达成了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有效结合。

结语

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约束,而经济法这样的法律便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方式。且能够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对社会基本价值的回馈,有利于实现法律本身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伍玉娣.浅谈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J].港澳经济,2012(7):78-80.

[2]浦凡.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215.

[3]单飞跃. 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01)23-25.

[4]杜仕林 唐芬 杨琼 侯汉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研究中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02)97-99.

[5]张晓杰 彭书清.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济法的核心[J] 广东社会科学,2000(02)115-121.

[6]刘东庆.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规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6):324.

第6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各乡镇党委,各街道(管委会)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各直属党组(党委)、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

按照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经纪委研究,决定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及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查内容

1.2018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的清查及整改情况;

2.对“”隐形变异的9类问题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3. 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

4.巡视巡察反馈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督查方式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督查时间

督查考核时间:2019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四、督查考核组成员

第7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 证券投资 非稳态供求均衡

研究股票市场的另一种理论方法是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方法,该方法研究投资主体的行为及相互影响,认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基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给定的均衡机制和交易委托流之下市场价格的产生机制。

Giovanni Cespa的均衡价格方法无疑是借助了微观经济的市场供求理论思想和方法,认为股票价格是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市场表现是交易者个人行为的综合,所以了解个人决策有助于研究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特征以及经济人或经济组织在特定经济制度下的行为及均衡的实现机制。

本文在Giovanni Cespa的均衡价格方法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的动机、变化和影响因素出发,研究证券市场的非稳态均衡形成机制和运动过程,研究的本质不同是把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和供求的均衡均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证券市场的非稳态需求分析

首先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把证券市场的需求定义为众多投资者对证券的购买。与消费品不同,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动机是盈利而非消费。为了分析的方便,先作一些假设,然后再把这些假设一层一层剥掉以还其本来面目。

假设一:假设每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均以高收益、低风险作为投资对象效用评价的依据,且均对效用的大小进行了慎重分析。

在该假设下,证券的效用可表示为其盈利率和安全性的函数,即TU=f(R,S)。其中,TU为效用,其决定了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R为盈利率,具体值为每股盈利额除于每股股价;S为安全性,可由企业的负债率、流动率、速动率、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信用等级等因素综合评价而得。投资者在安全性水准下,希望获取最大盈利率,亦即

在盈利率的水准下,希望获取最大安全性,亦即

假设二:投资者对证券的效用认识相同,即同一证券对不同投资者的效用相同。

在假设一和假设二下,各证券的效用应相同。因为,如果某只证券由于某种原因效用增加(如盈利增加或风险减少),该证券必将得到投资者的追捧,价格上升,盈利率下降,效用减少;相反,如某只证券由于某种原因效用减少(如盈利下降或风险增加),该证券必将得到投资者的遗弃,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效用增加。

假设三:假设经济运行平稳,不存在经济周期;政府也没有必要进行利率、税收、投资、行政法令等宏观调控;企业盈利稳定,不存在亏损和倒闭的可能性。

在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下,因企业证券、企业债券、国债的安全性相同,均为无穷大,所以其盈利率也应相同,证券需求者即为投资者,不存在投机行为,证券市场的股指恒定。

部分放弃假设三:假设整体经济运行平稳,政府对经济不进行任何干预,但放弃企业盈利稳定的假设。

在部分放弃假设三下,由于企业盈利不稳,甚至会出现亏损,这时证券的风险性大于国债的风险性,在人们追求高盈利、低风险条件下,证券的盈利率应大于国债的盈利率。因为如果证券的盈利率小于或等于国债的盈利率,人们会追捧国债,遗弃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降低,盈利率增加,直至证券的盈利率大于国债的盈利率一定程度为止。

这时,如果存在着上百只证券、债券或国债,可以把它们描述在盈利率―安全性坐标系中(如图1所示),点(Si,Ri)表示第i只证券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点。根据以上上百个这样的点可回归出一条曲线AB。曲线上安全性最大的点为国债B,其相应的盈利率也最低;安全性最小的点是风险企业的证券A,这类企业的负债率高,流动率低,速动率低或处于风险产业,其相应的盈利率大。在同一市场条件下,企业证券的盈利率大于国债的盈利率,否则投资者会因国债的风险小,而追捧国债,遗弃证券,证券的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由于投资者对证券效用认识相同,以上曲线上各点的效用应相同,所以该曲线可以称为无差异曲线。这条曲线是投资者群体行为的结果,从而也就决定了证券、债券和国债之间的相对价格。

因为存在着一些企业盈利增加,一些企业盈利减少或亏损,这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但因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企业的平均盈利不变,投资者会意识到股市不会过度繁荣,股指不会走得太远,因而不会出现过度投机行为。

完全放弃假设三:放弃经济运行平稳及不存在经济周期的假设。

在完全放弃假设三下,这时企业的盈利会随经济景气情况普遍上升或普遍下降,政府也会采取利率、税收或行政来调控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以上的无差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或变化。

当利率下调,投资者追捧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上升,盈利率下降,导致整个无差异曲线下移;当利率上调,国债利率上升时,投资者遗弃证券,致使证券的价格下降,盈利率上升,导致整个无差异曲线上移;当企业的盈利增加时,证券盈利率上升,投资者追捧证券,致使证券价格上升,证券盈利率下降,最终无差异曲线不会移动;当企业的盈利降低时,证券盈利率下降,投资者遗弃证券,致使证券价格下降,证券盈利率上升,最终无差异曲线不会移动。

放弃假设二:放弃投资者对证券的效用认识相同。

以上的分析,都假设投资者对证券效用的认识相同,而投资着对证券的效用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某时刻,一些投资者会认为i证券的效用大于j证券的效用,而另一些投资者会认为j证券的效用大于i证券的效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对盈利率和安全性的价值观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不对称,不同投资者对不同证券会有不同的预期,每位投资者又不会只分析一只证券。这样一来,在放弃假设二的条件下,当因利率下调或部分企业盈利上升等原因,一些投资者致使一些证券的价格上升时,由于投资者对多只证券平行分析而产生的比价效应,另一些投资者会追捧另外一些证券。证券价格相互攀比,相互促进,致使股指连续上升。这时也就出现了齐涨共跌的局面,出现了板块联动效应,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行为,这些又反过来加重了股指的攀升。相反,当因为利率上调或企业盈利下降,一些投资者致使一些证券的价格下降时,证券的需求会持续下降。

放弃假设一:现在把“假设每位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都进行了慎重分析”的“都”字放弃。

因为,在众多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没有做到慎重分析,这部分投资者可称为赌性投资者。可以认为,这部分需求的大小,取决于前期投资者(或投机者)的盈利,即取决于获利盘B的大小。某只证券获利盘可用该只证券流通股中现在获利股数和获利的大小表示,也可将其定义为流通股获利率。当B增加时,赌性需求增加,当B减少时,赌性需求减少。

按以上的分析,证券的需求量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列需求函数的形式。

QD=F(R,S,Pr,B)其中,QD为对某只证券的需求量,R为该证券的盈利率,S为该证券的安全性,ΔPr为相关证券的价格变化,B为该证券的获利盘。

QD与各因素的关系为

另外,需求量还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当利好信息出现时,出现抢购,需求增加;当利空信息出现时,出现恐慌,需求减少。

把外界信息也考虑进去,得到需求量的表达式为:

其中,ΔI为有关信息的变化,+ΔI为利好信息,-ΔI为利空信息。

各因素对QD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不同的证券市场和时期。对于比较成熟的市场,R、S对QD的影响较大;对于新兴、不成熟的市场,ΔPr、ΔI对QD的影响较大。

除了以上影响QD的因素以外,QD还受市场总资金供给量的影响。当入市资金放宽,货币供给增加,对证券的需求增加;当限制资金入市,货币供给减少,资金离场,对证券的需求减少;当新股发行增加,吸引大量的二级市场资金到一级市场申购,二级市场有效资金减少,对证券的需求减少;新股上市,吸引部分二级市场资金承接,二级市场的有效资金减少,对证券的需求减少。把市场的资金供给量M也考虑进去,则有:

证券市场非稳态供给分析

以上是从证券市场需求角度所作的分析,把证券需求定义为众多投资者对证券的购买。下面是从证券市场供给方面进行分析,把证券市场供给定义为众多证券持有者对证券的卖出。

证券持有者为先前认为某只(或多只)证券的效用被低估,或认为某只(或多只)证券的未来收益会增加,或其它原因预期股价会上升而先前购入者。当股价上升时,越来越多的持有者会认为其效用达到了其应有值或达到了对其预期,所以越来越多的证券持有者会卖出。因而供给量QS与获利盘B有着正向的关系,即

另外,供给量QS还和相关证券的价格升降ΔPr有关。当相关证券的价格下降时,QS增加;当相关证券的价格上升时,QS减少。即

, 。

除此之外,供给量还受外界信息ΔI的影响。当利空信息出现,出现恐慌抛售,供给增加;当利好信息出现,惜售心理加重,供给相对减少。即

综上所述,证券的供给量QS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可表示为以下的供给函数的形式。

证券市场非稳态供求均衡分析

以上分别讨论了证券市场的需求、供给及其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相关因素。当需求与供给相均衡时,股价稳定;当需求大于供给时,股价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股价下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决定了股价的运动和成交量的变化。

第8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一、宏观调控主要特点

(一)改革考虑到地域上的全局性和时间上的长远性

1.从全球一体化角度出发,改革考虑到对外贸易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长期来看利于中国与欧盟日本等国贸易开展

虽然世界货币格局中以美元为主的局面没变,但欧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作用和地位正日趋加强,从全球看,欧元和日元地位逐渐上升。我国对欧元区和亚洲的进出口占贸易总额较大比重,以日元和欧元结算的贸易量还在逐年稳步增加。若单一盯住美元,人民币必将随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的变化而波动,不利于我国根据中国贸易现状调整对欧洲日本等的贸易政策,不利于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必将为我国同欧元区等地区贸易带来相当的风险和成本。

除了美元占到一篮子货币的大部分,一篮子货币也考虑到了中国其他贸易伙伴,与日元欧元相对稳定有利于我国长期贸易发展。

2.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东亚经济融合以及亚洲货币联盟建立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作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第一步,对于整个亚洲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亚洲经济的合作一直为世界所关注。各国建设完善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合作共同进步。亚洲各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都处在摸索阶段,市场机制都不健全,对于货币的自由兑换,亚洲各国更是比较谨慎。目前除了日本,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实现了自由兑换。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在亚洲经济的发展中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相当的作用。虽然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占据在亚洲的领军地位很有意义。

(二)把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作为改革的首要条件

1.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中国获得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立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必不可少。盯住美元的货币制度要求我国经济周期与美国大体一致,才能在盯住美元的过程中按照本国的经济状况制定货币政策。但1993-1996年,中国是高通货膨胀时期,而同期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年均仅上升了2.9%。1999-2000年,中国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下跌,为了扩大需求,减轻企业负担,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人民币6个月存款利率由9%下降至1.89%,一年期利率由10.98%降至1.98%。同期美国经济过热,1999年6月-2000年6月,美联储连续七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由1998年的4.75%上升到2000年中的6.5%。自1998年10月23日,6个月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便一直低于美元。1999年3月9日,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从3.75%上调至4.4375%,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显著低于美元。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并不统一,中国通缩压力存在时调低利率,而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连续加息,两国利差的存在必然导致资本的流动,这为中国政府盯住美元带来了困难。中央银行不得不在资本大量流出时期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在国际游资涌入时期大量发行票据,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很大程度上受美联储影响。汇率的浮动给了央行更大的主动性,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2.坚持微调步伐,将经济安全放在首位

日本在上个世纪末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之下,为缓解美国等国贸易逆差,大幅升值日元,导致泡沫经济破裂,金融自由化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必将带来风险,所以我们的汇率制度改革必将是微调渐进的过程保证金融安全稳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条件的满足需要时间,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改革必将是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学习有效监管的方式,企业和银行需要在这一过程学习逐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并理顺两者间关系。此次的2%就考虑到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这个幅度基本上趋近于实现商品和服务项目大体平衡。

3.注重对预期正确引导,引导热钱流动

首先,大量热钱涌入破坏了宏观经济稳定。游资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大量涌入房市和债市。境外投机资本对我国东部大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有相当程度的介入, 2004年4季度境外资金占上海市全部购房资金比例为23% 。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游资得利后大幅流出,将有可能引起过高的房地产深幅下跌,并对上游行业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

其次,央行被迫通过发行票据等方式吸收大量外汇,承担风险。在现行的结售汇体制下,央行不得不入市买卖来消除外汇供求缺口,出清银行间外汇市场,承担绝大部分汇率风险。如2005年上半年,央行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7616亿元,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0000亿元,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2384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16630亿元,比年初增加6888亿元;正回购余额为700亿元。大量外币涌入使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处于被动地位。

市场预期具有“自我实现”功能,但这些措施能否成功取决于当局能否成功对市场预期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在人民币大幅升值预期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升值一般会堪称持续升值前奏,人民币升值投机很难彻底消除。

7月汇率改革以后,市场上将央行的政策作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信号,大量游资在国内徘徊,2005年内央行多次郑重表示了建立完善的汇率市场形成机制,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决心。如:9月9日,央行高层表态,今后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不会有进一步的官方调整;10月25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是大趋势,但市场、金融机构和企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人民币升值将是“曲折性发展”。央行的多次声明充分体现了对于市场预期作用的重视,对于引导游资方向起到积极作用,减小游资对于经济的冲击。

4.注重内需拉动型经济的建立

消费、出口、投资向来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很明显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出口依存度过高,如果将外贸依存度定义为对外贸易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2002年,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大幅上涨,外贸依存度接近70%。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确实过高。

促进内需可以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增强经济内在驱动力,扩大内需也是“十一五”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过度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拓展国内市场,用内需来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消除制约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建设,启动农村需求,内需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三)重视结构的优化和发展的质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1.汇率机制改革有利于中国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有效增长,对于出口结构和模式的优化和改善外贸环境有利。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

从调整幅度来看,此次汇率调整是微调。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的外贸以加工贸易为主,从1993年起,加工贸易超过了一般贸易比例,成为了我国出口贸易中主要的贸易方式,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5.28%,而一般贸易的比例为41.06%。汇率变动对于一般贸易出口来说,将影响中国产品在外国的价格优势和影响力。

“中国的资源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能够转到现代经济增长,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效率提高来支撑增长,那么结果就会是扬短避长,降低经济的总体效率。所以增长数量成绩非常好,可是增长的质量非常的差”。

虽然中国的出口在近些年迅速增长,出口增长率达到30%,但是重量不重质的情况非常突出。以纺织品为例,许多地区的纺织品价格压低,盲目追求出口量,造成一种恶性竞争,一旦人民币升值这类发展模式都将被淘汰掉。当今世界稀缺的是资源,恶性的出口增长对于中国稀缺的资源更是雪上加霜,这种低价浪费了资源,且许多产品的生产还污染了环境。我国的出口未来应该定位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高科技产品、电子产品和服务业等。

短期内中国纺织品出口或许会减少,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将拥有更为健康的结构更为合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行业。

2.以市场调节为主,提高市场微观主体适应能力,减少行政干预

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做市商制度推出后,对银行综合头寸管理的限制将放宽,商业银行的外汇操作空间增大,外币资金运用和保值增值的问题将凸显,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营运要求也将提高。这有利于银行学习风险管理和提高盈利能力,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接受外资银行的冲击。

推出美元做市商之后,央行将更多地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影响汇率,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入市干预。商业性银行作为做市商,在汇率价格上,将从自身外汇头寸、资金成本等因素出发,从而为人民币汇率形成增加更多市场化因素,也为我国外汇管制解除后汇率完全市场化运作打下基础。

二、总结及展望未来

第9篇:微观经济的定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产业经济;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理论

海南,我国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省,同时又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件内容中,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从中可以看出,海南的蔬菜产业对于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性。不过,要真正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海南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与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产业经济理论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与完成。因此,形成属于海南特色的理论,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经济理论

(一)指导思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产业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也就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切地说,产业经济理论要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中,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指出这两大类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产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同样对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对于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与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产业经济学,就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产业的经济学,是区别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被称之为中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虽然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国也是市场经济,同样适用,因此,了解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意义,了解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产业经济学既然是以产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根据国际旅游岛文件的精神和内容,研究和建设海南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产业经济理论的精要,结合海南建设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为海南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国务院国发[2009]44号《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蓝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因此,对于海南建设蔬菜基地,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指导,也是提高海南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个好的机遇。

(一)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和海南体制优势

海南被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对于海南未来发展又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在海南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海南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农业部、科技部都会给海南农业发展方面更多的政策指导和科学技术支持。

海南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政府,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这对于海南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更能针对本地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监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

2、海南的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优势

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热充足,雨量充沛,东湿西干,南热北冷,入春早,升温快,日夜温差大,光合潜力大。

海南面积约为3.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热带土地面积的3.4%,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应性较广,绝对大部分土地都能被农业所利用,开发潜力大。

海南河流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mm,径流量达297亿m3,人均5380m3。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水库面积5.6hm2。海南水资源总量为375亿m3,水资源极为丰富。

(二)海南蔬菜产业的现状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一直都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对于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识,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制定蔬菜种植的多项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蔬菜产业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虽然海南现有的蔬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海南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工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足多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南本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缓慢。由于之前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战略计划所限,海南在1988年建省以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信息闭塞,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各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慢;在建省之后,海南的发展也是一波一折地,因此,对于农业省来说,这样极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海南现在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省的农业。

其次,农业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干部观念落后,相关的农业科技人员少。农民素质的高低水平直接关系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民是蔬菜的直接的种植者和管理者;以此同时,科学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也是蔬菜种植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海南是一个边陲小岛,与外界的联系被琼州海峡隔断,一些先进的生产文化和生产力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视线。另外,海南本地的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仅有少部分人接受过小学文化的教育;有些干部思想落后,责任心不强,存在消极工作的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落实;海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最后,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不能很好得形成产销相结合的先进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落后。海南蔬菜产业类的企业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科研水平、项目资金的水平都是很低,与农户之间没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起到龙头的作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有带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造成两方面在发展上的的滞胀。

三、结合理论与实际发展海南蔬菜产业

(一)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海南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于蔬菜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结合海南实际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生物物种方面的情况,在人员方面充分运用现有能力和资源分批次、分阶段派人去外地学习和培训,借鉴我国其他先进兄弟省份的蔬菜种植和管理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的蔬菜种植品种,推广新型的蔬菜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使蔬菜的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提高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蔬菜产业不断发展,菜农收入不断提高,海南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农业社会不断得到稳定的最终发展目的。

(二)加大蔬菜产业组织的发展

蔬菜产业组织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这其中包括蔬菜的种植阶段、收购阶段、销售阶段等,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发展的好坏,因此,蔬菜产业组织必须切合实际,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蔬菜种植阶段,可以设置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和农业气象服务网络组织、农民蔬菜种植培训班等,通过这些组织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品种,加快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防止不利于蔬菜种植情况的发生;在收购阶段,可以采用蔬菜中转站,通过中转站实现农民和企业的无缝转换;在销售阶段,加强对于企业的支持和监督,创造和宣传自身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提高销售收入,从而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会海南蔬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结构模式参考。

(三)合理规划蔬菜产业的布局

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能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在海南蔬菜产业规划中,确立了琼北苦瓜、茄子、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东辣椒、黄瓜、冬瓜、青瓜产业带,琼西南瓜、西瓜、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中苦瓜、黄瓜、野菜发展优势产业带,琼南豆角、苦瓜优势产业带。这些产业对于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起着重要的推广和带动效应,为海南未来的蔬菜产业在市场发展中做大做强提供了资源储备。

(四)制定符合实际的蔬菜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