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高中生劳动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劳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劳动实践

第1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1.高中生对财富的认知现状。本文从财富的概念、财富的支配以及财富的创造三个方面探讨高中生对财富的认知现状。①对财富概念的认知。财富主要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当问及——你认为财富是什么时,7.5%的学生认为财富就是物质财富,14.8%的学生认为财富就是精神财富,77.3%的学生认为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由此看来,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对财富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依然有部分学生概念不清。②对使用财富的认知。当前富有公民的财富积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富有的公民在使用和处置手中的财富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影响,具有价值导向和资源配置作用。在问及——你是否赞同富人的超常规消费时,2.1%的高中生表示完全赞同,10%的学生表示比较赞同,19.6%的学生表示不大同意,60.3%的表示不同意,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看来,依然存在部分高中生对财富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③对获得财富的认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获得财富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资本、技能、劳动和管理等都可以成为创造财富的因素。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人采用非法手段获得财富,形成了事实的不公平。针对这个问题对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及——你认为当今的富人有多少人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财富时,56.3%的学生认为很多富人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财富的,28.3%的学生认为比较多的富人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财富,9.2%的学生认为比较少的富人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财富,6.2%的学生认为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以合法手段获得财富。由此看来,绝大部分高中生清楚必须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财富,这表明高中生对当前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的认知是正确的。

2.高中生对物质财富与人生价值的认知现状。物质财富是人生价值以及劳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它不是衡量人生价值标准以及贡献大小的唯一标准和手段。人作为价值的创造者的同时,还是价值的享受者,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生价值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当被问及——是否认同“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的观点时,9.6%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79.7%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由此看来,大部分的高中生否定了用物质财富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方式,知道物质财富并不完全代表人生价值。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财富观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方法。该方法就是采用别人的高尚行为、优秀品德以及思想等来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财富观。榜样示范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与形象性。教育学家洛克认为:“没有任何其他的事务能够像榜样这样温柔而深刻地嵌入到人们的心里。”榜样示范方法是要将榜样的感染性、形象性、权威性以及可实现性等对学生构成影响。这些榜样包括了学生榜样、英雄楷模榜样、家长榜样以及名人榜样,等等。在选择榜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那些来自本校、本社区的优秀榜样,通过大家都认同、熟知以及敬佩的榜样来起到示范作用。

2.价值讨论方法。价值讨论属于精神范畴之内的交流,该方法以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体验与理解,形成了一个价值共识与互动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其一是价值对话。这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其二是价值体验和共鸣,通过体验能够实现个体对财富观的主观感受,而共鸣则属于一个公共体验,是实现公共交往主体情感的途径;其三是个体领悟与群体共悟。通过个体自我领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群体共悟,通过个体差异激发更高级领悟;其四是自我价值的构建。通过价值讨论形成对其他个体的理解和认识,在相互尊重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选择和判断,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3.社会实践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社会以及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提高学校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力,同时还提高了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财富观教育的目标。要利用社会实践来达到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与价值理念;其次,对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及时指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予以疏导;其三,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与教育,通过总结对理论进行澄清,在思想上予以提高,在道德上予以拔高。

第2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意识;高中生

如今我国正在全力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提倡低碳环保,宣扬生态文明,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重视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载体,其对于社会和经济的进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保证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反之,深受污染的环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害,而且不利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在当今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然而,目前高中生的环保现状却令人堪忧。

1当前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1.1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没有正确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环保责任感不强。很多同学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甚少,对环境保护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将环保行为视为事不关己的事情,严重缺乏环境保护的实践动手能力,对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还有待提高。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是推动环保践行的关键,但是目前高中生严重缺乏环保意识的状况十分严重。1.2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深。当前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在不断增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十分惨重,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污染环境行为的警告,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符合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由于对生活实践经验的不足,高中生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尚浅,对一些低碳环保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刻,还存在着很多认识片面的状况。1.3环保实践能力不足。由于高中生的学业繁忙,学习压力过大,严重忽视了生活中的环保活动,整日整夜埋头读书,却忘了对自身环境保护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很多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环保实践能力,没有积极参与到周边的环保实践活动中,长期以往,连最基础简单的环保技能都掌握不足。加上家庭对高中生在学业上的苛刻要求,使得他们只能选择一味地投入学习之中,这又让高中生更加缺乏足够的环保实践经验。

2高中生培养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意义

2.1有利于高中生增长环保知识。完善保护环境的有关制度,提示治理环境的能力,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文明破坏严重的困境的重要举措,所以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加大高中生自身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增长高中生的环保知识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活模式的理解,加大其对环境保护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高中生具有更加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感,大大提高他们进行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2有利于高中生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如今全球变暖问题成为全球发展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环境问题,每个国家都在为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做出努力,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让低耗能、低污染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佳标准,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循环利用,达到低碳环保的最佳效果。而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又能促进他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低碳理念,具体认识低碳经济,有利于高中生学习与低碳环保经济相关的技能,从而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高中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3.1投入学校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努力。高中生也是如此,尽管学业再繁忙,学习压力再大,也不应该忽视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或老师组织的社会环保实践中去,合理运用学校里的实用性工具资源,与其他同学相互协调合作,认真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例如,高中生可以参加老师组织的校外环保宣传活动、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考察、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等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十分有意义,同学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和实际行动为环保做出了贡献,这对于高中生自身来说,是一次深入环保工作的良好体验。3.2参与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在我们所生活的社区里都会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不良行为。高中生可以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大力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积极的环境保护思想,加深社区居民对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可以利用周末或是假期时间,设置一些宣传标语粘贴于社区的广告长廊,制作环境保护的相关黑板报;亲身走进社区居民的家中,向社区居民介绍和分析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为他们讲述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从而让更多的人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高中生还可以对社区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分类,具体分析研究社区所产生的有害垃圾,做出一份详细的社区垃圾分类报告,以此为依据得出相应的处理有害垃圾的举措,并让每个社区居民牢牢掌握这些环保举措,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3.3学会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比如塑料袋、废纸片、废物箱、矿泉水瓶等等。其中很多废弃物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高中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收集一些可以进行再利用的无毒无害废弃物品,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用双手创作出富有想象力而且实用性强的作品,变废为宝。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喝完水的矿泉水瓶,制作一个装饰精美的花瓶;巧用零碎的废纸片,用于家中照片墙的粘贴;对多个废纸箱进行清理,可以搭建成多层的储物纸柜等等。这样做既能够使废弃品得到循环利用,节约环保,又提高了高中生自身的环保动手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4结论

总的来说,在低碳经济时期加大高中生自身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低碳环保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强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希望,更应该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担,时刻注意培养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大力提倡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广泛传播有利的环保的知识,让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回收利用废弃物品,学会变废为宝的知识技巧,做到有效的循环利用,提高身边可用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赵紫彤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高三29班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生;消费心理

高中生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消费心理会直接影响消费习惯和行为,从而对国家消费结构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高中生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对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规范,在消费中不能盲目追求潮流品味,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并运用恰当的消费和理财手段提高自身消费能力,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一、新时期高中生的消费心理特征

高中生的消费特点以及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平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不同高中生的家庭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家庭结构方面的不同使得高中生消费心理呈现不平衡特征,其消费行为特点也受到直接影响。第二,多样性。高中生消费主要涉及学习生活以及文化娱乐,同时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高中生的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再加上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在消费层次以及数量方面差异化显著,另一方面,高中生会根据自身的个人需求进行购买决策,而个人需要呈现多元化特征。第三,主导性。高中生是未来的消费生力军,首先会侧重于满足自身生活消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娱乐消费来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新时期的高中生也会发挥其主导性,积极调整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为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作出贡献。

二、高中生培养正确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方法

(一)注重崇尚节俭

崇尚节俭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已经逐步演变为良好的消费规范,同时为传统社会中广大群众所尊崇,其主要内容是为了解决物质贫乏问题而采用的降低消费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节制人的欲望。崇尚节,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消费心理,同时也要把握节俭程度,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节制,而不是盲目抑制消费。同时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进步的新时期,高中生在培养自身正确消费观念和行为时要赋予崇尚节俭新的含义,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身必须的消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抑制不必要的消费欲望,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高对资源的节约利用,进一步提升消费层次。高中生在学习以及成长的进程中必须真正认识到崇尚节俭的精神内涵,克服在消费中的困难,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自身层次和素质,同时也要有效规避对资源的破坏,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树立长远的消费眼光,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消费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消费行为。总之,高中生要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以及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做新时期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材。

(二)坚持适度消费

高中生必须坚持适度消费,这是提高消费心理层次和优化消费行为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消费形式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基本消费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不合理的超前消费,这样的形式并不会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更多的是强调的是消费的科学性,这样的消费形式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高中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可以称之为纯粹消费者,那么就更应该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为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负责,同时进一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出一份力。因此高中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践行适度消费的行为:第一,高中生在消费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考虑到自身基本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从而有效指导消费行为,树立良好消费观。第二,家庭条件较差的高中生在消费时不能过度抑制自身消费行为而单纯强调省钱,同样需要考虑到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家庭条件较好的高中生要规避挥霍和过度消费行为。第三,高中生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消费时要考虑到社会资源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做到理性消费

新时期的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性消费习惯和行为,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思维,同时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具备了理性思考和实施理的条件,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责任通过理性消费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高中生的消费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决策及其行为,那么就需要形成理性消费心理,将不良消费心理进行根源上的遏制,促使高中生将自身打造成理性消费者。第一,高中生必须认识到盲目从众消费心理的危害性,意识到这样的消费心理会造成错误的消费行为,盲目追逐潮流时尚会影响到自身审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消费面前必须保持理智的心理和健康的心态,适合自己且满足实际需求的产品对自己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第二,高中生要努力消除自身的情绪化消费。高中生情绪冲动的问题较为常见,也常常会为自己的冲动情绪买单,但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理性的,因此需要在正式决策前了解真正需求,同时要平复和消除不良情绪,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第三,高中生要完全摒弃享乐主义心理,消除自身的消费病态行为,强调提升精神境界和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消费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紧密的关联,从而加强对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正确认知,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做新世纪的国家栋梁。高中生首先要对自身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找准自身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强学习和优化消费策略的方式来培养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金丽.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9)8586

第4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新理念 现代意识 开放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第5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试卷讲解;有效教学;探究

试卷讲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开展的教学活动之一,也是数学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实践学认为,试卷是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抓手,是检验自身教学效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重要“明镜”.教师和学生能够借助于试卷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和明晰教与学的活动效率,前进方向.试卷讲解,是试卷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试卷讲解,表面看似一个讲解分析试题的简单活动,实际渗透和融入了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意图的综合性复杂活动.传统的就试题讲试题的讲析活动,难易达到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这一目标要求.本人现就结合教学要义,开展试卷有效讲解活动,从四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一、结合教材内容,试卷讲解要“接地气”

试题来源于数学教材,又高于数学教材.教育发展学认为,试卷讲解活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材知识要义的再次“回顾”和有效“升华”.试题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要义.高中生在数学教师悉心的试卷讲解过程中,以典型试题为“媒”,从而对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有更为深入、明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试卷讲解时,不能止步于现有试题,而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试题讲解有机结合,针对教材重难点、解析易错点等方面,进行有的放矢、深入细致的讲解,使试卷讲解内容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如在“向量的数乘”测试卷试题讲解活动中,教师抓住向量的数乘一节课内容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等内容,在讲解向量的数乘试题同时,引导高中生“回顾”向量的数乘、向量数乘的运算律、向量的共线定理等知识点内容,并组织高中生结合相关知识点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其他相关试题活动,促进高中生深刻掌握知识点内涵,形成良好数学认知体系.

二、结合课改精髓,试卷讲解要“强能力”

试卷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核心”,是新课改的精髓,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试卷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同样要承担新课改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任”.高中数学教师应将试卷讲解作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把试卷讲解过程演变为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引导高中生探知数学试题内容,探究试题解答方法,辨析试题解答过程,并实时做好课堂巡视和指导,实现高中生在试卷讲解中,形成良好解题技能和素养.如在“已知函数f(x)=log4(4x+1)+kx(x∈R)是偶函数.(1)求k的值;(2)若方程f(x)-m=0有解,求m的取值范围”试题讲解中,教师改变传统的“师讲生改”教与学相互脱节的试卷讲解形式,而是采用“生探师导”教与学相互融合的试卷讲解形式,组织高中生开展试题解答过程的再次探究辨析活动.高中生通过探知试题内容、找寻内在联系,认识到该试题设置的意图在于考查函数奇偶性的应用以及根的个数的判定和基本不等式等有关基础知识,要借助于“函数奇偶性的性质、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判断”知识点.此时,教师针对阐述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引导高中生前后对比解题过程,向高中生指出,该试题解答的关键之处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函数的基本性质”.这样,高中生在实践探究、对比研析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推理概括能力等方面得以有效锻炼,达到了试卷讲解“明智提能”的目的.

三、结合教学特性,试卷讲解要“重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教”与“学”之间相互孤立、互相脱节、各自为阵的独立活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联系、深入互动的合作活动.双向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性.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将试卷讲解看作是教师个人的个体劳动,进行教师讲解的单一、单边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试卷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深入互动、双向沟通,就某一试题的解答方法、某一案例的解题过程等“焦点”,搭建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载体,引导高中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仔细研析,主动表达个人见解,深入互动讨论,在双向互动的师生、生生活动中,探知试题,掌握解法,提高技能,增长才干.

四、结合知识内涵,试卷讲解要“拓外延”

就试题,讲试题,是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试卷讲解中存在的“通病”.而教育学明确指出,试卷试题是数学知识内容的“一个点”,要以点带面,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体系这个“面”.试题具有典型性,深刻性,发散性等特点,这些显著特性,为拓展试题丰富外延,展示试题深刻内涵,提供了先决条件.高中数学教师试卷讲解时,要具有开拓者的开拓求索精神,运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对现有数学试题进行挖掘和加工,将丰富的数学知识内容融入到“新试题”内容中,逐步培养高中生完备知识体系和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试卷讲解活动时,要综合各方面教学要素,结合课堂教学要义,按照新课改目标要求,开展有效试卷讲解活动,让高中生在数学试卷讲解进程中,巩固强化新知,深刻整改提升,提高数学技能,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法治素养 高中政治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养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是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在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强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思想政治课学科,也符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养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其法治素养高不高,法律观念强不强,是不是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通过高中政治教学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养,加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法治思维,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法治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不能缺少法治素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建设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和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切实提高和增强高中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要担负的重任不言而喻。培养出知法守法、懂得运用法律的学生,是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开展中学生法治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初级课程。高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等基础理论,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高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外交原则和依法治国的理念,然后结合政治生活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高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正确认识世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提炼法治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深入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将教材中分散的法治教育内容集中化、系统化。如教师在讲解“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这节课时,可以将劳动者的权利这块内容拆分成若干个环环相扣、逻辑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国劳动者权利包括哪些?为什么劳动者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如何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利?然后教师在讲解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引入劳动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对劳动法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树立劳动者权利应受法律保护的观念。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横向联系、纵向延伸,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很少,大部分是有关成年人权利义务、法律保护的法律知识。针对这个情况,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法律案例,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将法治理念融入学生生活。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善于加工处理涉及的法律素材,将抽象的法律素材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中正确地认识法律,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勤于思辨,引导他们提出自己关于法律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不法观念的抵抗力,使学生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将法治教育与育人有机融合。比如教师在教授“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我和朋友们在商场购物,我的朋友选中了一件裙子,付款时,服装店老板提出‘如果你们不需要开发票,那我可以给你八折,如果要开发票就不能打折’,假如你是我这位朋友,你会怎么办,发票开不开?”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会明白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应该索要发票,而少数学生会认为可以不开发票,还能享受优惠。这时教师可以将与依法纳税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入进来,让学生明白索要发票合理合法,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权益,一方面是在帮助国家增加税收,使他们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守法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自觉监督其他公民的纳税行为。通过生活案例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律监督意识。

此外,创设情境时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法律严谨、科学的特点。法律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认识水平的情境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公司的经营”这节内容时,先问学生:“你们的理想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了解到部分学生的理想是自己创业,非常喜欢看各种创业故事,但是对于企业的创建、经营、管理以及股权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情况,挑选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最初成功,最后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最终导致创业失败,自己也锒铛入狱的故事,并根据此故事提出问题:“这个大学生为什么创业会失败?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学生热情高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得出结论: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经营者一定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依法行使权利。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领悟“法”的意义,加深了对法治意义的理解。

(三)课外延伸课堂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教师可在课外开发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关的课程,通过拓展、整合、构建,将学生所学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机串联起来,拓展学生法治思维的广度和能力。可以在课外进行法治主题教育,如刑法、劳动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将课堂内容与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进行有机结合;还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故事表演、法治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课外拓展法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第7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通过研究,改革生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真正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书本,变成用书本教”的转变,下面就如何开展高二年级的生物教学提出如下方案:

一. 更新教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如何使教育回归它的本来,如何使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高中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高中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特别重视高中教育,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我国这样办高中教育的。

同时,《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有知识、有能力、懂礼貌、会生活”的新人,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迫于眉睫。

近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家庭对人才观的错误认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心理负面压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甚至制约人才的培养。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明确达成目标

1.重视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培养,在课堂进行中充分展现生物学科学的认识方法,即观察、猜想、实验、分析与推理、总结等,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到“善于学习”发展;

2.重视精神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自身的调节和矫正,促进健康的人格品质的形成;

3.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如预习、检测、复习、小结等,使学生的学习根据自我需要、社会需要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不仅多问“是什么”,还要多问“为什么”,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三.掌握教学原则

1.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现代化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情感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师生情感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应做一个最优秀的学习者,启发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开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质疑意识,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善于质疑、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勇于展示,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4.统一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到六个统一,即: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 ②传授知识、指导方法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统一; ③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 ④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 ⑤正视现实与面向未来统一;⑥自主发展与团队发展相统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差异,遵循自主原理,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特长。

四.更新教学内容

1.高中生物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标志,包括知识标志,能力大纲,心理素质标志等。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优化,包括各种课型教学的研究,生物实验的改革探索,教学效果的评价(含模块考试)标准和手段的探索。

3.活动课、实践课的开展和优化,包括活动课、实践课的内容、形式、方法、实施和评价。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先进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信息网络、CAI课件。

五.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1.优化教学目标:依据大纲教材和社会需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力求使知识目标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不“揠苗助长”;能力目标应从领悟理解模仿独立操作创造性活动,达到层次分明.例如,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教学,我们就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在三年时间内反复讲解,使认识逐步深化。

2.优化教学程序: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的、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应做到:把握好教学内容,包括对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教学目标的微调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精选教学素材、尽可能地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与美学特征等。

3.优化教学方法: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更不机械照搬。

第8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概述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依赖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并结合自身学习特点独立学习并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获取知识信息,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现行教学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具有自我驱动学习动机、自我选择学习条件、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等特征,这些特征基本涵盖了自主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二、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学生从学校走出,进入社会,其个人职业发展及社会科技进步都要求其个人通过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如果个人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离开校园后不能自主学习,就会使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随着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发展,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个人仅靠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早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更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为此,只有在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自主学习贯穿生命历程的始终,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适应社会需求。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中教育仍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过于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机械式服从,忽略学生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课堂教学,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全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弘扬素质教育,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和探究新知识。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教育专家为高中自主学习的开展与研究已投入了较多力量,一些高中学校创建了校园网,增添了多媒体教室,加强了一线教师的引导,展开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等,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培养。

三、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转变师生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进程,选择学习方式及评价学习状况,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与干预,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其充分发挥主动创新性。高中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基础,有了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有计划可施。因此,高中生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发挥积极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学生应该对学业负责,对前途负责。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高中生会对自主学习形成内在心理需求。

2.积极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学习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不间断的激励体制,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与斥责,增加对学生的激励与赞赏教育,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变得踊跃积极,敢于发言与挑战,并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经常不间断地激励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养成预习与复习的习惯,提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3.创设自学情境,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科学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综合了学习主体与教学主体的交互过程。通过真实的课堂情境交流,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是培养高中生多种学习方式、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创设人人动手、人人有任务的学习情境。以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将知识以信息树的形式分布给学生,具体包含“语音”、“生字生词”、“语法”、“修辞”、“文学识”、“作文”、“特殊句式”等,将这些任务按照一定规则分配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专项任务的发言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此外,高中教师还应该创设人人质疑、人人有见解的学习情境。目前,制约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质疑、挑战的勇气,没有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不敢提出质疑,更不会主动投入自学。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创设人人质疑、人人有见解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敢于提问,这样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对教师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采用开放教学,加强学生主动性发挥。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采取“讲与问,学生听与答与记”的模式进行,这样的课堂显得封闭而乏味,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新课改要求现代高中教学,教师要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教师要将发言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让学生自由展开课堂交流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教学高二语文《雷雨》时,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知识和文章中的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戏剧的相关常识进行大胆发言,对于文章中周朴园与劳动妇女、鲁大海、繁漪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思考,深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并寻找不同答案。

第9篇:高中生劳动实践范文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文章提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对策就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要进行特色化开发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综合实践;教材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较宽泛的概念, 具体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作为必修课程在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开设。 而高中学段由于学业压力大,课程安排紧张,往往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缺乏重视,直接影响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直观地说,是指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某些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重在让学生自选课题,搜集相关信息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最终多形成论文进行总结。它是一种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书面表述素质等。然而,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不需要用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就把精力放在远离教材的课题研究上,而且,片面地追求课题的全而深,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实际上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是革新学习方法,并不是要改变或抛弃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依然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范围的体现。现在国家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材几乎没有,只是在普通学科教材中涉及一些探究活动或者研究课题。学校研究性学习教材也处于无序状态,形式内容复杂多变,或者就根本没有形成系统文字教材,紧靠教师口述为主。有些研究性学习教材还是仅提供研究素材和资料,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指导很少,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研究性学习教材。

笔者在高中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在高一、高二阶段学校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开课前,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报名选择各类课程,但开课后反映差异很大。有的课程课题吸引力很强,但学生参加后发现实际内容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多教师是临时备课准备;有的课程纯粹是知识性的幻灯片,没有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课程难度太大,与学生已有知识脱节,学生难以理解,逐渐失去兴趣。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甚至是没有课程纲要。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也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相配套的教材基础上的。

通过对高中学校已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开发调查发现有如下两种较极端的问题:一是教材开发的责任和权力过度自由,缺乏监管和调控。部分区域和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权之间赋予了教师和学生,这种做法虽然方便简洁,但是由于个体教师和学生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对教材的质量难以把控,不利于优质教材的形成和推广;二是地区教育部门推广使用统一编制的地方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有使用权。这种做法虽然能保证系统教材的形成,但是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会遏制活动的开展。毕竟教师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体,在活动中鼓励思维的创新和大胆的探究,统一不变的课程教材会使师生思想趋于僵化, 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完善和发展。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特色化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有无必要开发,这是由其基本功能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能不能开发,这是由学校条件决定的。对于前一问题,主要取决于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与需求的适切度、 教材本身的质量以及使用的有效性; 而后一问题,不同的学校差异比较大。 总的说来,目前并不提倡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编写教材。事实上,也并不是每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需要教材, 也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开发并不能简单地问答有无必要和可能与否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师发展、学校条件以及课程调整等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材开发需求性最大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的编写,能引导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能按照教材的思想脉络,有计划、有规律、有特点的进行,开发了高中生们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增强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