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范文

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

第1篇: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工程 建设 施工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94-01

近些年四平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坚持新修与改造提高并重、土地整治与水利配套并举,大力开展以修田造地、治水改土和小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以供水集中化、管理信息化、运行长效化为目标,按照整合项目、捆绑投资、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思路,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切实做好农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建设,摸清底子,做好规划,做好前期工作,确保明年安全度汛,着力推进四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业节水管理。

1 农田水开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够保证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各项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同时还能够对施工单位的各种不良因素和施工准备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把握,从而确保前期的施工准备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要做好招投标文件,制定和签订相应施工合同,做好施工成本预算,并要划分好各个职能部门,明确好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还要充分结合业主的施工要求,制定出科学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然后选择合适承包商,监理机构,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1.2 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更好的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安全

从某个侧面进行分析,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这方面的安全不仅仅包含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包括周围环境和未来工程使用者的安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就是保证在施工各个环节不断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让整个施工队伍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对工程、自身以及周围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监理部门会对每一个施工流程和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要通过采取一切手段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能够安全运行,而且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污染,总之,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够切实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1.3 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进度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可以说贯穿于整个项目施工的前中后期。要想保证项目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能够顺利进行下,就需要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保证。一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事关施工质量,施工成本,这一方面也就凸显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管理部门对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施工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做好施工图纸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开展施工,此外,还要做好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对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减少施工人员变动而带来工程延误情况,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2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分析

2.1 制定完善项目法人约束制度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种中,项目法人除了要负责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之外,还承担着施工管理和施工质量规范的责任。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完善的项目法人约束制度,不断强化项目法人的基本条件,提高对项目法人的审核要求,严格审核项目法人的资质。一般情况下,项目法人组建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立项之前就应该确定,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审批过程中,如果缺少项目法人,不应该批准项目通过,并且在项目立项之前就应该对项目法人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完整的,要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约束项目法人的各种不合理行为。

2.2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要不断强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各项内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审查工程施工材料和施工器械设备的质量,确保施工材料质量过关。施工材料采购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市场调查和采购分析工作,确保采购的施工材料高质量,低成本。施工材料要保证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开展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好施工技术标准。

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全面发挥工程监理部门的监督职能,监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要严格执行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项目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该按照施工质量管理制度限期整改,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项目工程每一个施工程序完成之后,对需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确保每一道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作业。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很多实践表明,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施工质量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真正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各种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媛.刍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3)

第2篇:水利建设质量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19-02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演进。随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文集,生态文明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城市作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人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带来城市畸形发展,而人们又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塑造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最佳居住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提出要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

1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涵盖了城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别于我们过去所提出过的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和建设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更高和全方位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1 统一性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取得生态环境效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存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整合各种资源和环境优化发展的良好方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持续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必须秉承可持续的理念,既考虑当下的发展和进步,又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不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活动,在利用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使得时间、空间等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得足够的资源,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持续。持续性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1.3 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特征,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应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能够使得人类掌握的各种资源得到多层次、分类、分级的应用。高效性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在宏观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物质与能量低消耗、高产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和生产系统。促使废弃物循环再生,形成循环经济。在微观上要注重科技进步,多开发耐用可循环的产品,将废弃物排放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环境健康发展。

2 影响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要素

2.1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城市地标、市容市貌、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靓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2.2 政府形象

对于城市来说,政府的形象、公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城市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城市管理高效有序,政府开放意识较强。

2.3 市民形象

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了城市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文明素养、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能够较好的体现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优秀的城市都高度重视市民形象的建设,为外来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 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载体

城市形象的载体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城市建筑、街头雕塑、文化娱乐设施等,软件形象则是由市民形象、民俗民风和窗口系统的服务形象等构成。

3.1 硬件载体

3.1.1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许多有名的城市都是以自然景观而著名。例如:杭州有西湖,桂林有丽江,云南有玉龙雪山等,这些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我国幅员辽阔,悠长的历史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为城市形象增添了光辉。丰富的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不仅为城市形象起到了点缀,各类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3.1.2 城市的建筑规划

要体现城市形象,就应该进行良好的城市建筑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建筑风格、区域规划等,都直接决定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现代文明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避免同质化,应该塑造有个性、有内涵的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

很多世界著名城市在满足功用的同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规划风格和地标建筑,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例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香港的中银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独特优美的建筑增添了城市风情,点缀了城市形象。

3.1.3 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与此同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环境保护,破坏人类的家园。随着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一个不能够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的城市,很难实现城市外在形象的提升,树立健康绿色的城市品牌。

3.2 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也是生态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下面对软件因素的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两方面展开阐述。

3.2.1 市民形象(窗口服务形象)

市民形象是城市的窗口,通过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文明素质等,外来客人对城市形象获得最直接的体会,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拥有彬彬有礼、积极向上、热情好客的市民。

3.2.2 政府形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机构,政府是否廉洁高效、能否具有公信力、出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关注民生、规章制度是否科学等,与城市建设的效果息息相关。

4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分为: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与规划生态文明城市。

4.1 “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要素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城市建设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为人类服务。所以,应该将城市建设为文明生态特区,提升居民生活水准,实现城市现代化。

4.2 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新建成区的一个通病,是低密度规划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陆大道研究员对此有很多批评。这样的空间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缺少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支持,难以发展。世界银行对全球城市的研究发现,紧凑型的城市更加有效。

4.3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城市和生

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化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要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全区酸雨控制规划,加大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力度,减少酸雨的危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乡镇环境规划,停止无序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各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区规划。实施全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改变传统价值观,完善生物保护与绿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意味这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定要注重城市发展的定位,在城市的开发中,要摒弃利用自然的心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注重集约型发展,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避免破坏自然以及摧毁性建设,要形成自觉的强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

4.5 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加强资源利用保护

生态美是人类建设城市中最高的美学,是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高度融合的体现,所以,应该不断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宣传生态美的意义,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美、追求生态美、保持生态美的能力,通过生态美的建设,体现人类与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5 结 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是体现了生态学、城市科学、现代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现象也应该被有效遏制,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终追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真正的城市、人类、自然的和谐、平衡,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郝春新,戴国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3,(8).

[2] 于秀琴,张欣宜,郑丹丹.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3).

[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10).

[4]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试[J].资源科学,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