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

第1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行政管理 效率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由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其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在企业各部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处理好日常事务,全面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及企业文化建设,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能够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好企业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计划工作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组织工作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指挥工作

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四)控制工作

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行政体制不健全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不健全,没有很好的执行。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二)行政机构臃肿

由于行业的特性,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呈现员工多、地域广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行政机构过于臃肿,虽然经过几度机构整合调整与精简,仍然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

(三)集权制约失衡

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电力企业工作人员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延缓着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四)行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信息失真,往往因推诿扯皮和过多的请示汇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

(五)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电力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考核、奖惩等基本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其它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不信任、反感和排斥。而行政人员又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导致管理脱离实际,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四、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重视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领导要给予行政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保证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素质符合要求,给予配套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对于行政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实施,要给予大力支持。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工程单位要甘作“配角”,确立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工程的位置。从服务出发,勤于创新思考,主动工作,简化流程,方便员工和工程部门,在公司的管理策略,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专业的方案和策划,充分发挥好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地位,与公司各部门友好地沟通协作。与公司外部的协调,代表公司的形象维护公司的利益,使行政管理真正成为领导的高参,沟通的桥梁,得到员工的信任,行政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升级。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要有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进而保证企业有关决策能得到迅速贯彻,达到行政管理目标。首先,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将“行政口”与“企管口”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三)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第2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护理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300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梅奥

B.泰罗

C.麦格雷戈

D.韦伯

2.管理要准确地把握人性,体现了管理理念的

A.对立统一观

B.法制观

C.人本主义观

D.伦理观

3.在系统运行的输入阶段进行的控制属于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反馈控制

D.事后控制

4.下列属于控制主体的是

A.作业

B.决策机构

C.组织的总体绩效

D.信息

5.下列属于反馈控制的是

A.患者满意度调查

B.实行护士资格准入

C.护理部到临床科室督查

D.检查医疗护理材料的质量

6.在护理人员排班方法中,周排班的特点是

A.护理人员班次轮转较频繁

B.适用于护理人员结构相对稳定的科室

C.较好地满足了护理人员的个人需求

D.排班模式相对固定

7.下列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行为特征评定法

B.强迫选择比例法是将护士在工作中的有效行为和错误行为记录下来并进行评价的方法

C.描述法侧重于评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突出行为

D.关键事件法可以采用等级制

8.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属于内外环境分析的内容是

A.分析组织发展战略,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

B.分析个人职业发展定位

C.分析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D.分析自身的职业发展优势

9.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预案演练,属于风险管理的

A.风险鉴别

B.风险评估

C.风险控制

D.风险监察

1O.属于组织文化精神层的内容是

A.组织的价值标准

B.组织的行为准则

C.组织的风俗习惯

D.组织的工作环境

11.下列属于护理技术标准的是

A.护师职责

B.病区环境管理质量标准

C.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常规

D.药品管理制度

12.“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建者是

A.马斯洛

B.戴尔

C.麦格雷戈

D.赫茨伯格

13.属于社区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的是

A.护理服务覆盖率

B.卫生知识达标率

C.差错事故发生率

D.慢性病患者访视率

1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主要研究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

C.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D.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

15.根据病人数量及危重程度随时调整护理人员排班,体现了管理的

A.弹性原则

B.整分合原则

C.反馈原则

D.动力原则

16.依据时间“四象限”进行分类,组织抢救病人属于

A.紧急且重要的事务

B.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

C.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

17.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的收益产出,体现了计划的

A.目的性

B.适应性

C.普遍性

D.经济性

18.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

A.横向的组织结构

B.组织边界模糊

C.因事设置,专职专人

D.形式灵活,稳定性弱

19.根据我国卫生组织分类,中华护理学会属于

A.卫生行政组织

B.卫生事业组织

C.群众性卫生组织

D.预防服务组织

20.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是

A.1.1型管理

B.1.9型管理

C.9.9型管理

D.9.1型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管理理念包括

A.“集权”观

B.“普遍联系”观

C.“发展”观

D.“度和量变、质变”观

E.“实践检验真理”观

22.下列关于结构因素引起冲突的描述,正确的有

A.团体越大,成员的工作越专门化,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小

B.团体成员流动性越大,产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

C.组织中各部门的目标越多,冲突的潜在性就越低

D.组织内部领导风格苛刻,冲突的潜在可能性越大

E.过分强调下属的参与,也会引起较多的冲突

23.现场控制的内容包括

A.护理差错分析

B.监督下级工作

C.及时纠正偏差

D.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

E.财务报表

24.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

A.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B.进行质量教育

C.制定护理质量标准

D.创建组织文化

E.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25.诱发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

A.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承受力

B.护理人员服务态度

C.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D.医院环境

E.护理人员配置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医疗过失行为

27.组织变革

28.绩效评价

29.护理成本控制

30.临床教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31.简述现代管理的特点。

32.简述能级原则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33.简述制定计划的步骤。

34.简述组织设计的原则。

35.简述选择控制关键点应考虑的因素。

36.简述护理人员排班的基本原则。

37.简述社区护理管理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3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新资源食品包括:

(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

(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四)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四条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新资源食品的申请

第六条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

第七条申请新资源食品的,应当向卫生部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产品质量标准;

(五)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的安全性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还应当提交生产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或者该食品在生产国(地区)的传统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第三章安全性评价和审批

第八条卫生部建立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九条卫生部新资源食品专家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评估委员会由食品卫生、毒理、营养、微生物、工艺和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评估委员会根据以下资料和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估计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微生物产品的菌株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一条卫生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在技术审查中需要补正有关资料的,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对需要进行验证试验的,评估委员会确定新资源食品安全性验证的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和检验机构,以及是否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并告知申请人。安全性验证检验一般在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

需要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部根据评估委员会的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等进行行政审查,做出是否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决定。

在评审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报产品为普通食品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做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三条新资源食品审批的具体程序按照《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等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卫生部对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以名单形式公告。根据不同新资源食品的特点,公告内容一般包括名称(包括拉丁名)、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采用工艺、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和质量标准等内容;对微生物类,同时公告其菌株号。

第十五条根据新资源食品使用情况,卫生部适时公布新资源食品转为普通食品的名单。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组织评估委员会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再评价: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认识上发生改变的;

(二)对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质量产生质疑的;

(三)新资源食品监督和监测工作需要。

经再评价审核不合格的,卫生部可以公告禁止其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四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性。

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未经卫生部批准并公布作为新资源食品的,不得作为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十八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新资源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生产。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前,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进行核实,保证该产品为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或者与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第二十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生产其它食品的企业,应当建立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制度,每年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发现新资源食品存在食用安全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签标示的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者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第五章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对新资源食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和日常卫生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辖区内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报告的食用安全信息进行调查、确认和处理后及时向卫生部报告。卫生部及时研究分析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企业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食用安全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对食用安全信息隐瞒不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未经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或者将未经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危险性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危险性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第4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一、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效果明显

(一)狠抓档案法制宣传

1、宣传形式别具特色

海淀区档案局通过制作展板和《认识了解档案》的宣传页、《海之澜淀之沜》典藏扑克、《海淀历史上的今天》台历、档案局(馆)法治宣传放大镜等多种宣传实物,上街宣传,网上宣传,设立档案法规宣传橱窗、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

2、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海淀区档案局借助中国档案报社举办的“飞狐灵通杯”全国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之机,努力扩大档案法制宣传的受众范围。支出经费7万余元,组织全区各单位干部及群众达万人参加竞赛,荣获北京市档案系统参加2012年全国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特等组织奖。

3、特定时间集中宣传

“12.4 ”全国法治宣传日和“档案馆日”等特定时间是开展较大规模的档案宣传活动的好时机。海淀区档案局将此时的宣传作为常态化工作,每年集中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分别选择了时代金源购物中心广场、当代商城门前广场、翠微大厦门前广场、翠微牡丹园店门前、上地嘉华大厦、海淀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点作为宣传《档案法》和档案知识的阵地,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和宣传品。几届“档案馆日”活动中,我局也坚持向参观人群宣传档案法治知识,共发出宣传材料万余份。

4、特定机构及组织着重关注

海淀区档案局结合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多的特点,今年利用政府OA网专门为民营企业增设了服务板块,向民营企业宣传相关档案法律知识,及时公布档案管理相关文件,帮助企业规范自身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同时,将社区、农村的档案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每年适时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并主动介入社区建设的工作,在社区中积极宣传《档案法》,为家庭档案示范点举办专题培训、开展交流观摩会。海淀区档案局还与部分街道联合开展了“法律聊聊透”、海淀义工在行动,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进社区系列活动,为居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更多居民知晓《档案法》,掌握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的能力。今年还专门制作了三套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展览,展板将长期在我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流动展出,提高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

5、单位宣传纳入评估

海淀区档案局将档案法治宣传工作纳入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之中,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举办档案法制知识竞赛、自办刊物、局域网等形式开展宣传。在宣传范围上,不仅积极开展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还着重加强对来本单位办事群众的宣传,为依法治档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局获得了海淀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授予的“海淀区2006-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档案培训教育

1、加强对各单位领导的培训教育

各单位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的水平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向各单位领导宣传档案法制知识一直是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的难点。今年,借助“六五”普法推进之年的有利时机,海淀区档案局利用两天时间将档案法制宣传工作会与档案工作会合并召开。利用各单位主管领导参会之机,专门请来了国家档案局的专家在会前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参会领导进行档案法制培训,有效提高了各单位领导的档案法制意识。

2、加强对全区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制培训

海淀区档案局坚持每年邀请区法制办专家对全区的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包括《档案法》在内的法制培训,并在培训之后组织档案人员进行分组讨论,切实提高了全区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依法工作水平。

3、加强局内人员的培训

今年,局党组专门将法制培训纳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法制科的人员为全局副科级以上干部讲解档案法治知识和依法行政知识,提高了全局领导的法制意识。

二、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规范,取得实效

海淀区的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主要包括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以及档案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具体内容:

(一)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有特点

1、档案执法检查与日常指导工作相结合

海淀区档案局每年根据指导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档案工作执法检查考核细则》提前下发各单位。并将档案局各相关科室的意见统一纳入对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综合评估之中。

2、档案执法检查形式多样

海淀区档案局档案执法采取自查、实地检查,领导带队检查、联合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和方式。每年,领导带队检查的单位比率不低于20%。除此之外,为了加大档案执法检查力度,提高各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我局不定期采取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档案执法检查。

3、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确定执法检点

海淀区档案局每年根据市、区档案工作的重点,调整年度执法检查工作重点。近年检点主要涵盖了:重大活动、重点工程档案收集、整理情况;新设立和职能变更机构制定、修订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情况;档案库房保管情况;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各乡镇、街道对本单位以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档案管理情况等,针对性强,取得了实效。

4、及时制发档案执法检查通报和反馈意见

针对每年档案执法检查情况,统一下发档案执法检查通报,并针对每个受检单位出现的问题,分别制发书面反馈意见。对反馈意见当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跟踪。

5、对档案工作好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覆盖范围较全面

根据年度档案工作综合评估结果,海淀区档案局对档案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档案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档案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其中档案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涵盖立档单位以及学校、村居、社保所等基层单位。

(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及调解工作有实效

1、加强各项相关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为使档案执法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海淀局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制定了《海淀区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评议考核百分标准》等10项制度。重新梳理了《海淀区档案局行政执法事项》,修订了《海淀区档案局行政执法办理流程》,进一步规范了21项档案行政执法职权。制定了《北京市海淀区档案行政执法常用文书》共24项,规范了我区档案行政执法文书的格式。制定了有关行政许可工作的六项责任制度。

2、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档案执法

近年,海淀区档案局在办理档案行政处罚案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办理完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各两例,并在今年代表海淀区参加了北京市法制办举办的案卷评查活动,获得了较好成绩。

3、进一步规范行政调解工作

制定专门文件,规范行政调解工。海淀区档案局依据《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行政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对行政调解工作提出了目标、工作范围、原则和具体工作要求。

依托工作网络,有效化解矛盾。建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局行政调解工作小组。并在各科设立兼职行政调解员,负责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近年来共在局内有效解决9起因档案问题引发的纠纷。此外,还派人参加区法制办主持召开的协调会,帮助解决其它单位因档案问题引发的行政复议。

部门联动,探索并协调档案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近年来,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凸显,档案利用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出具无婚姻档案证明、查阅宅基地档案如何界定权利人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局(馆)原有的档案查阅利用制度存在规定不细致、界定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专门与区法制办联合召开“查阅利用档案”专题会,邀请市档案局、区规划局、海淀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房管局、区民政局的相关领导及法制科长共同研讨,使新修订的“查阅利用档案须知”更趋合法、完善,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同时,也搭建了部门之间协商解决问题的桥梁,建立了各单位之间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第5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行政改革;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

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的论述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之间关系研究的较高成果。在书中,阿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研究视角,借用“漏桶实验”分析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探讨在决策过程中对平等与效率进行抉择的可能性。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公平与效率的问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抉择过程。在我国历次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公平与效率更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由此出发阐述对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变迁的一些思考。

一、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思想简述

奥肯平等与效率协调思想具有重要的特点,奥肯在《平等与效率》将效率定义为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平等则是由权利平等、经济平等和机会均等所构成。其中,权利平等是指涉及政治、法律、生存等基本权利的平等,经济平等主要是由收入平等构成。此外,奥肯还分别对权利平等、收入平等、机会均等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奥肯认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的实质是构成经济平等的收入平等与效率的抉择。社会在对效率的追求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各种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因而,社会面临着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抉择的困境。不同于罗尔斯坚持平等优先,以及弗里德曼坚持效率优先的观点,奥肯认为效率和平等是可以同时得到的,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平等也可以得到增进。他认为应该在强调效率原则的经济动力取向、强调平等原则的伦理道德取向、注重机会均等几乎不涉及收入平等的资本主义制度取向、社会经济发达的国情取向、追求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等的多元取向中寻求统一。对于如何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有效的抉择,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指出“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二、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

从1982年开始,我国中央政府着力推行的行政改革有六次: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以及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行政改革以追求效率为主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公平问题被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一)以效率为主要取向的行政改革

效率是衡量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效率始终是行政机关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1982年的行政改革是为了克服我国行政机关长期存在的作风,适应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需求,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中,行政改革的基本导向为提高行政效率。1988年的行政改革以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有效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逐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需要。1993年的行政改革从行政体制层面来把握行政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要求进行。

1982年、1988年以及1993年行政改革以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这些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在行政机构不断精简,又不断膨胀的反复循环过程中进行,行政改革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机构的精简。这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行政改革总体价值定位是相符合的。然而,以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并不意味着否认这些行政改革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以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内容,只是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内容相对于效率取向方面的改革而言,是浅层次的改革,并不构成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行政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公平价值在行政改革中开始日益受到重视,较为明显的标志为经济管理类的机构数量逐渐减少,而社会事务类的机构数量逐渐增长。1998年行政改革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开始重视公平,是价值取向调整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突破组织结构调整的局限,开始了结构、功能并重的行政改革的标志,我国以后的行政改革都沿着这一改革思路进行展开。2003年的行政改革的公平诉求更加明显。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在对大部制改革的探索是为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好的组织保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步骤。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后,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使行政改革价值取向进一步明晰化,意味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从注重效率转到注重公平上来,效率与公平兼顾将成为深化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

三、奥肯平等与效率协调思想对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变迁的启示

行政改革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行政价值观的变化,在我国的行政改革过程中,结构调整一直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而有关价值观的革新却十分滞后。行政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着行政改革的进程,为行政改革提供深层动力。吸收、借鉴奥肯的平等与效率协调思想,有利于调整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正确认识效率与平等的关系

在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变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平等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效率与平等关系的历史相对性。在一般情况下,当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时,效率原则精选和那个会被置于突出地位。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以效率为主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口号的提出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当一个社会虽然存在利益冲突,经济结构却又未发生重大调整时,公平价值将会成为社会道德问题的中心。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的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从注重效率转到更加注重公平。其次,在我国行政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效率和公平虽然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但纵观整个行政改革的历程,效率和公平都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奥肯认为“如果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他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要将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而不能顾此失彼,这与奥肯的既不应该用效率取代平等,也不应该以平等替代效率的观点相一致。所以,在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取向进一步的变迁过程中,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也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二)加大公平正义取向方面改革的力度

公平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必须确立以公平为行政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按照奥肯的权利平等理论,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公民的政治权利、法律权利、公民权利、生存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分配是广泛的、平等的、无偿的,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所以,作为政治权利领域的改革,我国行政改革价值变迁应向着更加注重平等或公平转变,切实加强公平正义取向方面改革的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公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解决政府公共政策代表少数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的问题。其次,要深化行政程序制度的改革,建立能够有效保障行政实体正义的现代行政程序制度,解决政府决策行为和行政行为中的随意性问题,有效界定政府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最后,要改革现行的公共财富分配体制,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公共财富分配体制,解决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和公共服务安排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三)促进机会平等的有效落实

奥肯对于平等观的重大贡献在于突出了机会均等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强调收入平等和效率兼顾的同时,将机会均等权置于所有平等权之上。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结果不公平是因为起点及过程的不公平,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不同以及使用生产要素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即奥肯所指出的机会不均等的起跑线是由天赋能力、家庭的不利地位以及其他许多尚未确定的因素决定的。根据奥肯的论述,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下,可以对由经济不平等而反映的机会不平等加以修正,从而使得效率和平等的机会可以同时在市场中运行。他提出的一系列纠正机会不平等的方法包括:国家增加教育经费、使高等教育为机会均等化服务、将大企业的股票分给工人、让工人参与决定等,这些无疑对我国现行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的行政改革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要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通过这些有利于同时增进收入平等和效率两方面的公共政策,可以减轻机会不平等,从而达到奥肯所说的社会更多地得到平等与效率,而不是牺牲一个获取另一个。

参考文献:

[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杜,1999.

[2]谭平剑,吴建国.再论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读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札记及引发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1).

[3]韦锋,梅娟.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价值取向的嬗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05).

[4]陈天祥.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逻辑――兼论大部制机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2012(02).

[5]孙建军,丁友良.效率与公平统一: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02).

第6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能;安全生产;电力管理;风险控制

1配网安全管理的内容

1.1配网设备

配网设备作为配网作业的基础内容,只有配网设备符合生产标准,才能够保证配网的正常进行,配网设备的维护主要是指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对各个电力基础设备进行维修与养护,主要对各种绝缘部件性能的检测,以及各个关键部位和接头重点部位的检修,确保配网设备的安全运行。

1.2配网运行

为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及时对配网运行进行维护,以便于更好的了解电力运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更好进行检修和修复。进行配网运行维护需要运维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及时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隐患,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从而将配网损失降低到最小。配网运行中的维护能够帮助电网正常有序的工作,及时改善配网缺陷,对于配网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3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的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及处理,将其结果传输到主机系统中,供电系统进行相关的维护、升级与完善,并对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进行更好的维护与运营,及时发现电力系统的缺陷与不足,在规范有效的操作下,更好的提高配网系统效率,从而更好的进行配网作业。

2配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供电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配网安全生产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配网安全生产能够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供电企业作为特殊的基础性产业,其所处的生产环境较为危险,不仅拥有较多高温高压等设备,使用较多易燃易爆产品,同时对于特种作业要求较大,这也就要求配网作业必须严格进行安全管理,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个产业自身都要求能够安全生产,供电企业也不例外。安全生产能够保障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行,创造更多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供电企业特点决定着配网作业必须安全进行,配网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重要事故,极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给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3配网安全生产中风险控制的方法

3.1消除法

消除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配网作业危险源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在配网作业环境中,消除各项危险因素,尤其是电力基础设备的检修。对于易于发现的各项危险因素,应及时消除,确保从源头上避免危险的发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危险源都容易被发现,因而,消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隐蔽性的危险难以及时发现。

3.2代替法

代替法主要是指使用低风险且性能较高的设备代替传统系统中的高风险、高故障率的设备。供电企业应及时了解国内外供电企业的发展,引进更加高效、节能、安全的设备,从而保证配网作业的安全进行。代替法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配网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任务量,降低操作风险,避免各项事故的发生,因而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采用。

3.3隔离法

隔离法主要针对难以消除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隔离,使其处于特定环境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使用在配网设备的日常维护中,将危险源从正常的配网作业中隔离开,从而保证正常的电力供应。隔离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程度,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4其他方法

3.4.1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主要是指对进行配网作业的工作人员,如配网设备的检修人员、配网作业的日常工作人员等,进行各类安全措施防护,从而实现对工作人员的人身保护。供电企业可以根据相关工作内容具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人防护措施,切实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4.2行政防护

行政防护主要是指通过各项行政手段例如加强培训与监督、改善工作制度、适当调配工作人员等方式,来降低配网作业中的风险。供电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防护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从细节做起,切实保证配网作业的安全进行。

4配网安全管理提升的对策

4.1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供电企业作为特殊的基础行业,其能否进行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配网设备及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因而,供电企业应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运维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最新的操作及专业技能,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配网作业过程中的问题,降低配网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

4.2加强经验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供电企业应定期组织各个部门的生产及工作人员召开讨论会,分享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并进行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及时调整自己在工作中的方向。同时可进行配网作业方面经典案例,共同学习交流,掌握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确保配网安全生产。

4.3加强对配网作业的日常维护

加强对配网作业设备的日常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配网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供电企业应对配网设备、配网运行及电力维护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维护及排查,及时发现配网作业中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相关步骤,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从而降低配网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

5结语

供电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应加大配网作业的安全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风险控制,确保配网作业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第7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会计监督;法律法规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和发展趋势。学校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学校会计工作和国家预算体系保持一致。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的财务人员,对于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制度有以下思考: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一)集中性

它主要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于政府在财政部门设立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

(二)独立性

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独立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受各行政事业单位影响,在业务处理上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三)透明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都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处理,那么必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都公开透明化。

(四)权威性

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受财政部门领导,而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会计工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五)稳定性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持了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稳定性。

二、学校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务人员从单位中独立出来,保障会计资料的客观真实

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质上是一种会计委派制,它彻底改变了单位的财务人员从属于单位的处境,单位财务人员可以避免受到的单位领导的权威而左右专业判断。

(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强对学校的会计监督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的各项经济业务经过学校的审批之后,都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而且单位没有自己的账户,每一笔资金都必须在中心审核后才予以支付出去,这样实现了主管部门对单位实质上的实时会计监督。

(三)有利于财政预算资金合理调配、有效运行

通过在教育系统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教育主管和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调度资金和安排资金去向,尽可能地在保证各学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资金运用到急需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面去,使得财政预算资金真正实现合理有效地运行。

三、学校推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配合不协调

会计核算中心建立以后,单位已经撤销了原来的实体资金账户,所有的资金都必须通过中心的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很可能放松对财务管理的力度,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特别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卸责任时有出现。

(二)实物管理与资金管理的脱节

我们知道学校的财产都是国有资产,但是集中核算下由于中心没有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实物资产的管理中,这样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

(三)会计监督不能完全到位

集中核算后,虽然要求单位的原始票据都需要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批才能予以支付,表面上核算中心对单位提供的每一张票据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可是细细一想,核算中心毕竟不了解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如果单位在原始凭证上弄虚作假,核算中心也不一定能够发现这些违规情况。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时间其实并不长,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跟上其实施的节奏,这样导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各单位并没有将所有的收支都列入预算管理当中,在资金的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漏洞,势必使得会计集中核算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与现行的《会计法》存在不符的情况。

四、解决学校问题的对策

(一)协调好学校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心实施集中核算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好二者各自的职能。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保持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自不变的情况下推行的,作为会计主体,其本身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作为学校这一会计主体,面对所有权归属国家的国有资产,其职能就是在允许的范围类自主有效地使用它,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对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说,其不过就是一个独立于会计主体的核算机构,职能主要是保证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数据信息合法、真实、准确。这二者之间之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还是对各自自身的职能定位还不是很明确,再加上缺乏沟通导致各自为政的情况。因此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更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能,并且营造一个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氛围。

(二)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和财产物资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产生了账、物相互分离的情况,如果二者不相互加强管理势必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那么在集中核算制下,我们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登记卡片,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对于各项达到标准的固定资产的购入,领用、清查、报废等情况都有严格的登记制度,特别是对于资产的报废还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的公共资产管理处的审批。同时作为核算中心为了保证账实相符,还需要定期派专人对学校进行对账。

(三)加强各项会计监督的职能

首先要强化学校的会计监督职能,学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牵制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相关的内部审批流程和手续,设置专人专岗,在财产物资采购、保管、领用,票据使用等方面一定要有内部的牵制制度;其次要加强会计核算中心的外部监督力量。核算中心在接触到学校单位的每一张原始票据,一方面要审核其票据的合法、准确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审核票据的真实性,要深入到基层单位了解业务,这样既减少了基层单位报账舞弊现象,同时还能够更多地了解基层单位面临的资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定期组织相关培训

第8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护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20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层次是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属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中的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10.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信念指导下,以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为基础进行专业决策,并为此承担相应责任,属于评判性思维的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尽职层次

D.认知层次

11.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是

A.观察

B.归纳

C.演绎

D.综合

12.下列关于护理目标的陈述,正确的是

A.一个预期目标可针对多个护理诊断

B.目标的主语应该是护理人员

C.目标应陈述清楚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D.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能够达到的健康状态

13.下列属于昏迷病人首优护理问题的是

A.有感染的危险

B.清理呼吸道无效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4.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以全面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体现了护理程序的

A.互动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普遍性

15.根据护理理论着重点不同,罗依(Roy)的适应理论属于

A.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B.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C.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D.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16.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中护理系统的数量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7.专题讲座法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其优点是

A.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帮助学习者表达内心世界及行为

C.能在有间内将知识传授给许多人

D.适用于教授某种技术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A.痛苦、愤怒、焦虑

B.头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19.临终病人抱怨“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属于临终病人心理活动发展阶段的

A.否认期

B.愤怒期

C.磋商期

D.沮丧期

20.抢救病历必须据实补记的时限是抢救结束后

A.6小时之内

B.12小时之内

C.24小时之内

D.36小时之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

A.社会认知的准确性

B.认知过程的互动性

C.认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E.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2.下列属于文化休克表现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忧虑

C.思维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肠功能减退

23.评判性思维的情感态度因素包括

A.自信负责

B.诚实公正

C.好奇执着

D.独立思考

E.谦虚谨慎

24.在护理评估中,生活状态及自理程度的评估内容包括

A.饮食型态

B.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C.活动与运动型态

D.自我感知与自我概念型态

E.应对与应激耐受型态

25.关于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各种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须立即并持续地予以满足

C.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D.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出现

E.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差异越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初级卫生保健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优劣的重要指标。

27.人际沟通中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人际距离、__________和公众距离四个层次。

2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本身。

30.评判性思维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31.护理程序由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__________五步骤组成。

32.纽曼认为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结构、__________、正常防御线和应变防御线。

3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确定优先项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原则和__________。

34.奥瑞姆将护理系统分为完全补偿系统、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统。

35.医疗事故的解决方式包括__________、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法院诉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疾病状态

37.文化关怀保存

38.护理诊断

39.自理

40.失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42.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应如何评价证据?

43.简述制定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

44.简述临终关怀的意义。

45.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六、论述题(10分)

46.试述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第9篇:简述行政方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类特殊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是社会服务职能(如行政部门)、社会中介职能(如部分鉴定机构),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走向市场,实现了自收自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不是经济利益,因此,其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企业有所区别,但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还是并没有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仍然与企业基本一致,即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论述,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控制环境出现问题,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仍然存在这五个要素。在控制环境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具有经济活动,也要受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存在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与内部人员素质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考虑风险评估问题,如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资金量大,受关注高,相应风险也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也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同,即授权与分权,不相容制度相分离、要按确定的流程进行经济业务等。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其信息与沟通,监督也非常重要,根本上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雇员受雇于纳税人,从而其工作内容与状况,是否清廉,资金流向是否清晰合理,都应该给予人民群众公开说明,同时接受社会质询、内部与外部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简述

1、财务控制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由于单位性质的非盈利性,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而言,不太重视财务与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仍是凭经验与习惯管理,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度建设、审批流程、人员安排、审批权限方面都存在着走形式等情况。其次,节约意识不足。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淡漠,全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够,导致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发生。再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一般是业务人员出身,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好社会职能,资金只要“一支笔”签字即能管好,客观上可能导致财务工作不受重视的现象。

2、人员力量不足,内控制度弱化

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财务工作的知识往往仅限于会计核算,对于财务控制一知半解,也很少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重视会计核算,忽视监督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较多的内审职能由财务部门代劳,即使与财务部门平行,但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更多地检查有无资金方面的违规行为,对本单位领导、内部各机构、部门的工作效率评价不多,也没有参与到员工的绩效评价之中,无法起到监督内部财务运作及其他业务行为的目的。

三、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的思考

1、完善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单位负责人要重视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从人员配备上,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员工承担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注意相关人员的回避与不相容制度的分离。二是要做好宣传,对于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要按规定的流程与权限进行,违规者将受到惩罚。三是要结合政府部门预算与统一采购制度,完善本单位的相关工作流程。如本行政事业单位年度的资金计划,要根据合理准确的资料进行编制,以利于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相关开支。结合政府统一采购流程,根据业务需要申报需求计划,以便进行安排,避免影响工作,同时要明确领用责任人的责任。

2、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借鉴企业的有关成本控制、损耗定额等制度,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有利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和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主要的管理制度有:

①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制度,使管钱与管物分离、采购与保管分离、保管与发放分离。

②预算控制制度。结合部门预算制度的推行,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加强项目评估,严格按预算办事。对纳入预算的项目,实行定额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除按部门预算编制相关预算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另行编制经营计划,对于重点工作及所需的资源、人力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③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考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3、抓好会计核算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不同于企业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在会计制度上就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重点把握现金流出的合理性与例规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是要把握开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做到及时反映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控制流程指会计法规政策、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三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4、做好内部与外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除做好内部监督外,还要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如纪检监察、政法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结论

2008、2010年六部委相继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规范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与公司治理的科学途径。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组织都必然应强化内部管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本身的重要性,从建立“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析与改进,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财经法纪、单位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 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参考文献:

[1]韩东平.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