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

第1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社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方向

1调研岗位多元化,专业调研人才需求旺盛

在当前的社会,商务谈判、秘书、业务员、专卖店代表、营销策划等多个工作岗位都需要熟知市场信息,需要具备一些调研知识与技能;食品、电子应用、保险、金融等各领域都需要行业信息调查才能真正经营好企业。调研与很多岗位和行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调查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对专业调研人才的需求日益突显,依赖性也不断增强。调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突出的专业调研人才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2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吸纳

从历年的社会调研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出,社会在需要高学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吸纳。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对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要远高于对所学专业的要求。社会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发展,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具有新观念、了解新材料、掌握了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愈发受到企业重视。在新型工业化时代,具备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的技能型人才,更为企业所看重。

3注重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需求

随着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对调研人才的需求除要具备专业知识外,更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能力和水平。企业关注人才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其语言表达、职场礼仪、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未来拥有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心理素质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健康的行为道德的综合素养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竞争的焦点。

第2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人才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北京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不断发挥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保证了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到1%以下。这一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需要大量经济管理类、尤其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第一线的会计人才的支撑。

在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和区域经济不断变化的时期,为落实《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年”工作计划,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基于这一目标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次调查欲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开展的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及发展政策三个方面。多方面的调研结果有利于资源互补、相互印证,保证调研结果更为客观有效。其中:用人单位以2012届和2013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当前工作单位(或实习单位)为主;学生以2012届和2013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及会计专业在校生为主;发展政策包括高职教育规划发展政策、北京经济规划发展政策等。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调查问卷、信息搜集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积极走访相关用人单位、学生,实地考察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适应性,通过电话和网络扩展调研对象,并探究专业教育的满意度情况等。同时,为获得大量客观的统计数据,我们针对需求分别设计了企业需求情况调查表及毕业生(实习生)情况反馈表等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问卷;信息搜集内容主要高职教育规划发展政策、北京经济规划发展政策等,这些资料将作为调研分析的重要参考。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

1.高职人才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从北京人才网的统计信息来看,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销售人才的需求。繁荣的区域经济是由大量的企业经济活动推动的,新注册企业每年同比增长10%-20%,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从北京人才网的信息统计来看,近两年企业对财务人员招聘的数量保持上升趋势,表现为供需两旺的态势。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根据调查问卷与教师实地访谈的结果也显示,多数用人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向上的态势,纷纷表达出了扩大经营业务规模、扩大种类人才需求量的要求。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类型的岗位,其人才需求量是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形式欣欣向荣的北京,首都经济必将带来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一个新高峰。

针对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学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成为了企业人才需求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来看, 多数企业表示会计类岗位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以上即可,甚至有少数企业表示没有学历要求。从问卷结果来看,企业用人更重视实践技能,高职人才已经逐渐为企业所认可。另一方面,各院校借助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政策的东风,不断地推进高职教育的探索,各院校的教学质量都大大地提升,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高职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企业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应具有夯实的财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和不断提高,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会计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根据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同时,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掌握外语知识,这是我国财会工作与国际财会制度接轨的基础性条件,它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熟悉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

针对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企业表示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为缺乏、“文字书写能力”较为缺乏。这一结果反映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与岗位“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改革方案中要注重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内涵建设。部分企业表示学生“文字书写能力”较为缺乏,说明我们教育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职业人来讲,文字书写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调研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企业倾向于诚实的学生。基于财会类岗位的工作特殊性,企业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给予相当重要的高度。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实施。这一素养对于学生职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探索“分向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以“多元化”和“职业发展导向”理论为依据,进行工学结合视角下的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具体包括:研究面向社会需求、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的专业方向设置方法;研究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就业意向的学生实习安排机制和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在基于能力层次的专业划分基础上,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路径。

2.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

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采用“2+1”模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完成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第三学年即按照不同细分方向的专业需要,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进行顶岗实习。

3.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的职业分向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课程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的安排,以任务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采用分向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尝试把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4.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师能力提升新模式

与企业合作,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素质。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不同方向职能的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三是有目的地让青年教师承担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任务,承担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聘请企业会计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坚持把实训教学基地作为培养学生会计技能的平台,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完善校内、外会计实训基地。专业实习依托经贸类企业,成立校内“虚拟经贸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用。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构建宏观――金融模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性进行研究”(YETP1910);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BG125YB080);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学结合视角下的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会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科技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Y15102RN00)。

参考文献:

[1]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黄文艳.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1)

作者简介:

第3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 调研 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29-01

一、调研目的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各种企业逐渐增多,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为使我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对辽宁省部分企业进行调研,探索研究专业建设方向,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研方法

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到用人单位走访、与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及网络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机械类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企业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教师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等。

三、调研对象

四、企业用人需求调查问卷整理

五、调研情况分析

1.企业最需要高端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从调研结果看,企业最需要的是高端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要解决的是工程技术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仅要从技术角度开展工作,还要组织指导有关人员去实施。所以,高端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会管理,知道如何进行生产,如何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非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

2.企业最看重的员工素质

2.1个人品质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很多企业宁可选择专业知识稍差点但人品非常优秀的员工。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深造等机会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确实无法弥补的。

2.2文化认同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笔试阶段引入性格测验或心理测验这一单元,凸显出企业对于毕业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视,而这归根到底,都是企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融入公司文化的标尺。企业所期待的员工,不仅要能力出众,更要认同企业文化。

2.3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毕业生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重要标准。杠杆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才能称为“人财”。

2.4团队意识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如今优秀的企业更将团队协作精神视为公司文化价值之一,希望员工能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成为可信任的团队成员。而大学生也只有将自己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2.5创新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不断去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

2.6事业心与责任心

优秀的企业,非常注重实效、注重结果,因此责任心是不可或缺的。毕业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踏实、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岗位需求分析

企业越来越注重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操作型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高技能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

4.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引领趋势

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在该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物流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势必会引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

第4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

一、问题提出

中原经济区(CPER)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涵盖五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交通发达且市场潜力巨大。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对物流的需求量也随之攀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势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现代服务业者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人才的主力军,是物流专业教育中最基本的层次和重要的类型。我国现有物流从业人员都没有经过物流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也不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航空物流等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短时间的培养出懂知识,有技术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被纳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二、中原经济区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我们对中原经济区内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在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选取了郑州航空港区中相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临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大枢纽”,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的企业包括美国UPS、海程邦达国际、中外运、DHL、菜鸟、富士康等全球知名企业。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目前企业物流逐渐呈现出社会化与专业化、模块化与个性化、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物流信息集成化与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物流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符合企业产品特征及运作的专业化服务。目前,中原经济区对物流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综合技能要求有所提高。物流包含“七环八节”基本模块,随着企业物流需求日益社会化、专业化,尤其在生产型企业中更加注重如何通过物流流程及运作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必须熟悉采购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销售配送、库存控制等供应链的各个模块,并能够从战略角度提出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

2、“一专多能”技能型人才需求凸显。随着企业物流逐渐模块化与个性化,在熟知物流综合运作流程的同时,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一种或几种核心的技能,能够为企业某一物流模块提供高端的物流解决方案,并且各模块人员以物流战略规划为目标,协同合作,共同为企业实现物流效益。

3、特殊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同时具有化工、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及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因此对于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航空物流、生产物流等专业化物流领域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在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带动下,物流专业化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三、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构建

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中原经济区环境下其与物流相关的岗位设置众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并且需要层次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物流技能人才层次及岗位需求,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企业和培训机构结合技能型培养模式框架已经势必让趋势。

(一)建立培训机构结合的培养模式。高校是物流业人才培养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室基础。培训机构善于组织和宣传模式吸引物流从业者学习培训的欲望,若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结合,必将扩大以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并且提高相关行业物流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如图1所示,可以建立比较稳固的合作培养模式。

(二)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以其理论优势,与优秀企业进行物流实训基地的合作,不仅针对在校物流专业学生,可结合培训机构吸纳社会上具有物流技能需求的人员进入综合实训基地,由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进行系统讲授,分别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同岗位所需人才基本素质等方面,进行物流综合实训。

1、建立联合培养物流技能型人才综合实训基地的好处。建立适合中原经济区物流人才培养特征的区域联合培养模式的构想就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下,通过联合多家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引导部门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及实践的综合实训物流基地,其运作模式可以借鉴第四方物流的资源整合机制,与其他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联合培养实践模式具有服务区域广泛性、资源整合多样性、培养方式灵活性、运作模式可行性等优势。

2、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具有联合培养模式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建立,首先要选择在物流发展较为集中,尤其是产学研需求相对丰富的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郑州市区域内选择高职院校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从物流发展、交通网络、企业集聚、师资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第5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主体 一体化 人才培养

一、实施背景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从院校方来讲,人才培养的“客户”是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从企业方面来讲,寻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好储备和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所以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点或者切入点是“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

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国内外优秀零售连锁企业合作,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和使命展开合作,并在人才培养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展开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双主体一体化合作育人。

二、合作内容

(一)人才培养调研工作

近年来,专业依托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专题调研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形式展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区域零售连锁行业和校企合作伙伴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成《重庆市零售连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等专题调研报告4份,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岗位设置、人才能力鉴定模式等人才培养过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下单”并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零距离对接”,2014年,又分别与华润万家、麦当劳、永辉超市等企业开展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招徒),企业“师傅”或导师与学校教师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企业从招生环节开始全程参与所需人才的培养,教师、师傅(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稳定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实现校企全过程一体化育人。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和实施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专业在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共同确定合作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共同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共同考核和鉴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针对订单企业和现代学徒制等深度合作企业,校企双方通过制定补充方案的形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目标的工学结合、实岗育人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类课程、企业岗位实操类课程、企业发展岗位素养类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实现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目标。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专业在学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一方面,学校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实岗操作,实地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培训项目,培训了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并将通过培训鉴定的兼职教师聘任为“兼职教授”、“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导师”,让这部分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亲自“操刀”人才培养。

三、合作成效

经过几年努力,与我院连锁经营管控专业合作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国连锁百强企业5家,并分别与永辉超市、娇兰佳人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5届、与人人乐联合组建4届订单班、与罗森便利合作组建冠名订单班2届、与麦当劳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2届、与华润万家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储干班1届,受益学生500余人;连锁专业近3年订单率保持在90%以上;订单班学员到岗率保持在90%以上,现代学徒制储干班学员流失率不到5%,校企联合培养学生1年内平均晋升率达70%以上,目前已累计为娇兰佳人、罗森便利培养店长级管理干部40余人,为人人乐、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培养门店经理、总经理级干部30余人,课级干部70余人,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案例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年会被评为一等奖,校企联合育人成果被重庆日报、重庆商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邱云,刘炼.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朱慧芹. 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第6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少儿英语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92-02

一、专业方向设置的背景

(一)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2014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明确了四川2017年前将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四川省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开始执行新的高考方案。其中的外语一年多考等专项改革引人注目。根据专业机构预测,我国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人数超过2亿,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不下10万家,中小学少儿英语培训一直占据着英语培训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教学质量是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师资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导,又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等因素影响,其专业特色凸显的相对较少。各高职院校培养的英语人才存在同化现象,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偏差。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紧跟市场,面向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满足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调查显示:与少儿英语培训不断升温的火热市场不相适应的是,近年对少儿英语人才师资的培养输出却远远不够,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少儿英语教育专业,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有外语知识,却缺乏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少数少儿教育毕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又不够扎实。因此,飞速发展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迫切需要专门的少儿英语师资人才培养输出。

正是基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对高质量师资的巨大需求,应用英语专业建设团队重新定位应用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9月,学院首批招收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着力打造具有应用性、区域性和独特性,满足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要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二、确立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的专业方向

(一)目前高校对少儿英语师资培养缺乏重视

尽管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不断升温,但近年对少儿英语人才师资培养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少儿英语”进行搜索,首页20篇文章中的8篇文章是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的发展或营销策略,仅有周建华发表于2003年的《少儿英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是以少儿英语师资培养为主题,作者认为少儿是独特的英语学习群体,少儿英语教育也应有不同于成人英语教育的规律。文章围绕少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论述了少儿英语的特色定位,并从教材、教法和师资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少儿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2年辽宁师范大学吴玉洁的硕士论文《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对河南省6所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着重对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但是,少儿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需要。少儿英语培训教师的师资水平高低受到自身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和培训机构的态度及专业师资培训机构缺乏等各方面的影响。

纵观以上探索和研究,目前对少儿英语的研究入手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和策略;

2.少儿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3.少儿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针对公立学校小学英语师资的培养。

(二)面向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打造专业方向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建设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统计分析及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了解目前成都、德阳周边地区英语教育区域人才需求状况,认真分析该区域当前所需英语专业的人才结构,组织专业教师,通过案头调研、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典型调研、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等方式,对当前就业市场上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高素质的专业少儿英语培训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很大,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现阶段,由于我国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少儿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类大学的英语教育分类不够细致,少儿英语教师和中学英语教师以及成人英语教师没有细分出来,师资培训方式“如出一辙”,这使得学员虽大都具备了所需的英语基础,但几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即便是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少学习到到底该如何授课,更不懂得如何利用道具、故事等引发孩子的求学兴趣。因此,从语言知识、授课理论、授课技能、教育心理学、性情品格塑造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专业”的少儿英语教师人才尤为重要。

在准确掌握当前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供需状况,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对应用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及时收集毕业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校企合作逐步完成应用英语专业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对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系统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因地制宜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能取得明显提高。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建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使英语语言技能、少儿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三者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共同提升。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方向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职英语专业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立足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地结合,科学地构建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框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方向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从真正意义上贴合少儿英语师资后续发展的就业渠道;培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少儿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能力和初步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能从事少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与管理。

三、专业定位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以就业为导向,专业针对性强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专业师资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力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教学改革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情况相吻合,以求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乐观。

(二)以校企(园)结合的实习实训为特色,实效性高

外语系成立“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供师生在实体项目中进行实践,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证;培养方案以注重实效为原则,培养少儿英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与少儿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力;促进传统的少儿英语教师角色重构,向专业型、研究型师资转变。

(三)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构建适合高职实际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建设团队经过三年的努力,把握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和一线技能岗位的现时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确定了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职业针对性与技能应用性,突出了与其他院校专业的区别,对企业和学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行业企业和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相吻合;所开设的应用英语专业正逐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招生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首届毕业学生受到合作培养学校和社会的欢迎,学生就业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

[1]吕睿中.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2012,(11).

[2]戴明元.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3]程煜.关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4).

第7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保险;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保险行业属于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于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尤为迫切。鉴于目前我国保险人才的供需错位现象以及保险人才职业素质的缺失,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因其“职教性”区分于本科教育,因其“高教性”区分于中职教育。然而传统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接近于本科教育,即培养面向各类保险机构的高等管理应用型人才;要么向中职教育培养层次下移,即培养面向保险机构一线操作应用型人才。这使得保险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么片面强调理论教学,教学进程和课程设置只是根据本科保险专业进行删减和压缩;要么过分强调基于保险经营流程的岗位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导致高职保险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如本科生,在实践能力上不如中职生。

(二)与行业企业互动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应树立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观,使培养的人才与区域人才市场相对接,并且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然而传统保险专业与行业企业联系较少,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只是校方凭借着自身经验“一厢情愿”地制定,导致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

(三)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岗位,难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要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职业人。然而传统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难以真正反映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叙述讲授型为主;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这样,既难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更难以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标。

二、职业化背景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重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长足发展,过去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高职毕业生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具备综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能有效应对与处理工作问题、具有职业成长空间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受到保险企业的普遍欢迎。因此,高职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搭建好“立交桥”。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学院的“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关心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六业贯通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确立了教室、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保险“大课堂”人才培养理念,并把该理念真正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从而使专业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现代保险业的运作流程与实际业务来看, 目前保险业急需的人才有:保险业务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专业人才、投资专业人才等四类。保险业务人才包括从精算、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展业、承保到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的专业人士。保险专业应立足保险行业发展需求,认清学生学历层次以及自身办学能力,区分于本科生与中职生培养层次,突出自身培养特色与优势,可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培养面向各类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岗位,培养具有金融、会计等基本知识背景,熟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及保险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保险机构展业、承保、核保、理赔、综合内勤等方面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

1.实施保险人才需求调研。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保险行业人才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对保险高等应用型人才进行市场调研,摸清行业用人情况,使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关于保险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可每年做一次,以做到实时、动态的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

2.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可邀请行业专家、政府监管部门领导一起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把脉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等重要问题。比如可通过“保险人才培养暨产学合作恳谈会”、“保险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于每年定期召开,这不仅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了科学的依据,也加深了学校与行业间的沟通与联系,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在依托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下,积极践行保险“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多元课程开发模式,形成了学院、专业、课程不同梯度的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该模式由学院、专业、课程三个梯次及所蕴含的不同内涵与特色构成,即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保险专业依托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将企业真实经营环境引入学院,建成了产、寿险营销服务部以及电话营销中心,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集“教学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平台。中观层面,保险专业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遍布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并通过“虚实结合、灵活多样”的订单人才培养,让保险机构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从而践行“教室、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险“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推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多元课程开发模式,即以保险经营流程为主线开发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仿真情境为载体开展项目化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找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保险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立足于区域保险市场发展大环境,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切合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安排等要素;应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相兼顾、就业导向与人生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标。

保险专业可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便让保险机构灵活地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如可采取“虚实结合、灵活多样”的“订单培养”方式,通常做法为:企业在第四学期选拔学生并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学期采取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的方式完成企业未来“准员工”的培训;第六学期学生前往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顺利过渡。

(二)以内培外引为机制打造双师团队

保险专业可依托学校的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进修、师资培训、挂职锻炼和实习等方式,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双师素质,进行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聘请来自各大保险公司的行业专家、一线人员组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以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为特点设置课程体系

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出“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体现教育的人本化与通识化。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全面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元素,体现出职业性。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专业为例,本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课程设置理念,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和学生素质类课程,二年级开设系本课程和体现专业特点的特色课程,三年级根据就业方向的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构,开展个性化培养。

五、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专业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区域经济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采用行业专家、教育学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的模式,围绕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进行编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模式和方案的要求进行课程、教材、教学团队、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的条件、环境变化调整招生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层次等组织学生就业。

同时专业要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方案的阶段性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条件。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成立产学合作学院;建设融保险业务经营、实践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订单班”的形式,让保险企业全方位参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遍布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学校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定期到行业参加实习、挂职锻炼,同时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给企业提供业务咨询、人员培训等项服务。

(三)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保险专业应通过创新专兼职教师间的互动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拓宽互动合作领域3等方式,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如依托保险产研网等平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信息;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完善专业教师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专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等。

(四)完善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机制

第8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和房地产专业人才应具备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提出房地产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86-01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何红(1973-),女,辽宁新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税费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一、房地产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传统的以房地产开发业为主的人才需求,向以房地产评估、咨询、经纪业、资产经营管理等方向为主的人才需求转变。城市新增人口的数量会逐步放缓直至负增长,房地产开发也会在全国不同城市先后迎来下降甚至萎缩的发展阶段。

第二,以住宅开发经营与管理的人才需求为主,向住宅开发、商业地产和其他类型物业开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并行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三,由早期的对房地产经营管理通才的需求,向更强调实操能力的专业化、细分化人才需求转变。未来房地产开发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房地产投资咨询等不同工作门类和工作内容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会拉大,相互之间的工作转换会比较困难。随着房地产逐步成熟,土地招拍挂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步规范,房地产评估、中介、咨询的行业自律性组织逐步发挥作用,房地产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传统的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依赖性逐步降低,而房地产类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各专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房地产专业人才应具备核心能力分析

根据房地产行业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等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房地产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定为:

1. 房地产投资分析

包括房地产项目投资经营方案、投资方案、融资方案、开发方案、营销方案及项目投资计划、进度计划、营销计划的编制能力;项目投资费用估算、财务报表编制与财务效益评价的能力。

2. 房地产策划

包括完成房地产项目选址策划、房地产项目市场调查、房地产项目STP 策划、房地产项目产品策划、房地产项目形象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融资策划的能力。

3. 房地产经纪

包括运作房地产经纪业务的职业能力,达到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具备全程运作二手房经纪业务的能力、新建商品房销售执行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房地产经纪门店、房地产经纪企业的能力。

4. 房地产估价

包括运用掌握的房地产评估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完成从政府基准地价评估开始到房地产开发商拍卖土地价格的评估、房屋征收补偿价格的评估及房地产建设和销售阶段的各项评估工作的能力。

5.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

包括组织与管理一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开发项目报建、领取五证、工程施工、销售、竣工验收和物业管理的能力。

三、房地产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

1.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房地产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在应用中创新能力的关键。建立“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平台,应以房地产专业人才通识实践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应用、应用创新实践教育为两翼。专业通识教育实践平台本着专业知识的共性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通识教育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2. 改革考核方式,引入“双证融通”的理念

重视技能教学,将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执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核心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考核中,引入行业或职业标准,并将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教学考核内容中,使学生在校期间扎实掌握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利于更快地获取相应的执业资格。

3.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

根据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加强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构建房地产专业相关行业的仿真、模拟、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实践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一、市场调研是了解行业现状和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必由之路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本地区行业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带来的产品和技术的变化、设备的变化、管理理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了解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需求层次、需求数量、招聘途径、内部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意向等问题。通过调研结果分析企业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为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最根本的依据。

二、职业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我校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别进行了数控、焊接和机电三个专业的职业分析。职业分析中我校特聘请我国著名职教专家为主持人,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作为职业分析研讨会成员,各专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列席了会议。职业分析采用了头脑风暴法,经过行业专家的热烈研讨,初步确定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确定了三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职业岗位,围绕就业岗位形成了专业能力分析图表。

三、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分析能力图表和企业、毕业生调研分析结果,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最后转化为教学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继而制定出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开发校本教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