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教育部社区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社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社区教育

第1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稳步向前,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西部地区城市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在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寻找出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途径,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课题。

一、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活动要想达到教育目标,并经常、持久地开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基本的教育设施,二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我国,除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社区屈指可数,西部地区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经费严重不足,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经费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社区教育机制的单一化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的文化教育都属公益性质,政府是社区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要渠道。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教育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社区教育,兴建各种为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便利的设施、场所,逐步形成政府、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各占一定比例的社区教育投资模式,允许社会机构、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成为社区教育的经营主体,发展社区教育可经营性的一面,让福利型的无偿教育服务与有偿教育项目并行共存,用这种有偿教育方式筹集资金,以弥补西部地区社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扭转我国社区教育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给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带来活力。社区教育要长期发展,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对接社会,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育经费短缺、基本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发展社区教育,就要从地域的角度审视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多彩和富有活力的资源平台,培育社区教育实体。一方面,动员社区内各个教育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精心选择真正能够承担社区教育职能的社区教育实体,并与之合作办学,如,可以以社区内学校、企业为中心,与之签订协议,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使社区教育与地域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还可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网络平台,构建开发社区教育网络,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让各种社会机构的潜在教育功能得以全面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在多元办学机制下,社区教育的主体应引入竞争机制,以品牌意识为核心确立社区教育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增强社区教育实体面向社会办学的责任与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当然,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动,调整社区教育的结构、规模,不断更新和扩充教育资源。

三、确立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办学成功的前提在于明确定位,在于凭自己的能力发展出独特的培养项目。西部城市的社区教育应在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社区内部环境资源能力做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在社会众多需求中根据本社区的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寻找有社会效益的特色和优势教育项目,并以此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学习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基本情况来看,比较明显和迫切的需求主要反映在生存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上,相应的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职业学历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和对老年人的生活教育等方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特点、生源特点选择特色和优势项目。在高校资源丰富的社区,着重发展高等学历职业教育项目,如:成教班、自考班、职业资格证书班等可以成为本社区教育项目的亮点;在工矿企业林立的社区,可着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如:基础电工班、计算机培训班、财会电算班、办公自动化技术班等,这些又可以成为该社区教育的品牌;在外来人口众多的社区,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民工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应成为本社区的重点项目,如:法制常识、电器维修、汽车维修、推销技能、美容、理发等各种服务行业培训;在中小学聚集的社区,青少年课外辅导项目可大有作为。此外,老年人的教育、家庭妇女的家政培训、各类兴趣拓展等项目都可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树立品牌项目,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是解决好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保证,也是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健全制度,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

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首先在于建立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的机制,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其次,重新划定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改变对社区教育的控制模式,也是社区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不再是社区教育的唯一投资者,它的职能更重要的体现在能否发挥其调控功能,引导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如何完善机制,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对社区教育进行监控,从而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等方面。尤其是社区教育中的一些有偿教育项目收费的合理性、社区中弱势群体和贫困居民的教育公平等问题,应引起政府特别关注,并通过行政手段尽可能予以调节。政府还要对社区教育实体的办学资格和教育质量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把审查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社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构建成熟的社区教育体系,促进社区教育事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把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正在从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走向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不应该让城市社区教育孤立存在,社区教育应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接,一方面创新机制,多方面筹措资金发展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这是完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立.汉正街社区教育实践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00.02.

[2] 夏鲁惠.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7.

[3] 郭瑞芳,周振朝.山西省城市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第2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3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综合性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生活经验与道德认知水平。为了有效地落实这一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品德与社会》课依“课前任务、课堂活动、课后延续和认识回归”四个步骤有序地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课前任务:引导

学生生活的空间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人或事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刻伴随着生活。然而,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其个人好恶不能完全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社会生活中符合道德规范的一面,也许他们并不认同;而正对他们胃口的,则往往又可能与社会道德相悖。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泛泛地说教,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于是,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调查、访问、参观和对比中认识社会生活现象。学习《安全才能回家》一课前,安排学生观察交警叔叔的工作和路上行人的表现,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一课前,要求学生先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之后又组织以“我和长辈比童年”为题的演讲活动。这些“课前任务”指向明确,又由学生自己亲临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亲切、真实,说服力和教育功效强,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活动:交流

课堂活动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其间,学生带着“课前任务”中的发现或困惑,作为主体走进课堂学习过程,在课堂活动的交流中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矛盾冲突、生活现象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社会见闻与认知困惑的冲突,都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就将大社会搬进了小课堂,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碰撞、探究、感受、体验和领悟。例如《我懂得了……》这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提炼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辨,不仅使学生逐步明白了“宽以待人”、“取长补短”等社会道德标准,还使他们明白了自己原来那些“不虚心”、“不依不饶”等种种做法与社会道德规范是极不相适应的。而就在这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一群最相近、最要好的伙伴,在活动和交流中解决了平时相互间的冲突和矛盾,化解了各自的问题和困惑。因为他们在相处中的情感激发和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指导都自然而然,学生从而获得了足够的思考、感悟空间,从而使他们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一点一点地得到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三、课后延续:深化

课堂是学生认知与品行提升的理想时段和理想地带。在这里,师生共同还原了本真、质朴的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然而,当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时,现实的社会生活又会对他们产生巨大冲击。他们会发现课堂上感受到的生活美好与现实的生活之间仍然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例如,老师说应对人有礼貌,交往中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候、握手,然而真这样做了,却往往招致冷落和麻烦;再如,课堂上老师讲,关爱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关爱弱势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关爱弱势伙伴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可自己给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讲讲作业,替腿有毛病的老大爷拎几桶水,却反而被讥讽为出风头、捞表扬。这时的学生处在心理矛盾和行为懵懂之中,急需对其进行价值观和判断力的引导,这就是课后延续、深化的突破点。教师要适时采用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社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四、回归生活:升华

第3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局,紧紧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突出社区服务职能。本着“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的原则,积极组织、依法办理好各项公益、公共事务。仅仅围绕居民群众的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强化居民自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的自治作用,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

三、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活动。营造社区学科学、学知识的氛围,提高居民素质。

四、加强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提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积极争创先进社区、文明社区。

我做为刚加入**村社区的新员工,一方面不断增强自身运用政策、法律、法规的水平和能力,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做遵纪守法的示范者,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守纪律身先士卒。做学习上的示范者,对工作一丝不苟,倾尽全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讲民主、促团结,及时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参加社区工作者培训、学习社区各支线工作

做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应该接受社区的管理,经过半年的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社区工作能充分接触基层,是充满挑战,“以人为本”的工作。在这半年中,我不断学习各类台账,了解各支线的工作安排,如:村镇建设,综合治理,民事调解等台账,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

1、9月6日参加街道“20*年关心下一代工作意见”的会议培训。

2、9月12日参加街道通讯员培训。

3、9月19日参加“社区建设”的培训。

4、9月20日参加“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平安法治北塘“的培训。

5、9月21日参加“社区党建”、“文明和谐创建”、“劳动保障工作”的培训。

6、9月22日参加社区干部交流总结。

7、9月29日参加“低保工作”培训。

8、11月14日参加街道“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培训。

二、做好村委会、人大选举工作

今年是社区村委会、人大选举的一年。7月28日,**村社区村委会选举,我主要负责姚巷、桥头巷(赵家浜口)两站的流动票箱,到站先贴站牌,然后负责拍照,维护现场秩序。11月20日,北塘区第25选区**村社区人大选举,我主要负责主会场、各投票站的纪录和拍照工作。在人大选举之前,我在陈怡荫书记和黄万民主任的领导下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10月15日-25日协助辖区内企业无锡常顺制药有限公司进行选民登记工作。由于该单位是破产企业,协助该单位在职员工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进行选举。

2、10月19日由于辖区内金陵饭店、烤鸭馆、吉玛皮件三家单位的外来员工比较多,组织他们到户籍所在地进行选举,并以次做了登记。

3、11月1日、13日在北塘区区政府两次参加人大选举工作人员培训。

4、11月打印张贴北塘区第十六届人大选举各类公告共计80份。

5、11月16日组织召开“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

通过社区村委会、人大的选举工作,让我熟悉了其选举工作流程。

三、丰富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在黄晖主任的领导下,于8月份,先后对桥头巷、黄巷两处的广场进行改造,负责两处的健身器材安装的监管工作,使原先废弃的广场得以充分的利用,旧貌换新颜,使桥头巷广场成为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社区居民每天都会在广场上早锻炼,强身健体;每晚,由社区志愿者黄谱兴老主任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交谊舞表演;星期天,中小学生都会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户外体育活动。8月18日,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社区组织居民在桥头巷广场上播放了战争题材的《奇袭》和娱乐性的《河东狮吼》两部露天电影;10月16日,为了庆祝“九·九”重阳节,我社区与惠龙新村社区共同举办了“庆重阳·邻里情”文艺晚会,邀请了社区老年歌舞表演队为居民表演了歌舞“梦里水乡”、越剧红楼梦选段“黛玉进府”、锡剧“双推磨”等11个体现江南水乡古色古香的文艺节目。从而使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4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 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25

普法活动自1986年开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法律知识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2011年“五五”普法提出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其中包括法律进社区,将城市社区作为普法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社区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城市社区的法制教育渐渐成为开展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市社区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亟需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必须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来实现城市的和谐与稳定。[1]

1 城市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渗透到城市社区之中,导致了一些社区居民出现了各种自私狭隘的腐朽思想,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利益,从而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甚至造成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区必须加大开展法制教育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并遏制犯罪的发生。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外来人口流向了城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逐渐向周围农村蔓延,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外来人员的增多,人员结构复杂化,造成了城市社区生活的复杂性,城市社区的综合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也给社区治安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城市社区居民之中,扎实做好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更为重要。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外来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犯罪问题相对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建设的进程。[2]

城市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加强城市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需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社区,维护好良好稳定的社区秩序,从而促进社区和谐。

2 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法制教育的现状

2.1 社区法制教育的队伍力量薄弱

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专门从事法律宣传教育的专业队伍是不存在的,法制教育在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由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的,然而在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中极少数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甚至有的城市社区根本没有法律方面的工作人员,导致了一些城市社区工作者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不重视,不能够积极组织或者联系法律援助单位进城市社区进行法制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

2.2 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简单

城市社区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不丰富,喜闻乐见的方法不多。不少城市的社区宣传教育形式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突击性,没有形成合理规律的制度。[3]在宣教形式上,某些城市社区仍旧使用陈旧、单一式的板报、横幅、宣传栏等传统做法,社区居民对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某些城市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只会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和活动本身的影响,活动的内容不能引起社区居民的共鸣,且忽视了法制教育的宣传效果,不仅使社区居民丧失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不能让社区居民真正学到法律知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3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城市社区开展法制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中,人员复杂,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背景等等,但却很少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忽视了因人施教的原则。城市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身边的法律问题。而现实中,城市社区的普法教育方式忽视了多元化主体的要求,不能够真正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什么,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与帮助,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喜好,这肯定会使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此外,城市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不突出,在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律援助,其实法律援助更重要,更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3 强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3.1 扩充专业的社区法制教育工作队伍

城市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的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们提高法律意识,不仅能够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还能让人们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如何让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专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业余兼职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确保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居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法制教育的宣传工作的专职人员,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成为真正为人们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内部资源,将那些已经退休的、仍然活动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组织起来,组建一支从事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业余队伍,宣传法律知识。[4]

3.2 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的需求来开展法制教育

鉴于社区居民人员多元化,必须根据不同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来指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尽量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例如对社区中未成年人可以开展如何预防与制止犯罪的法制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等;对在职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条的宣传教育;对已婚女士主要开展的是《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制教育;对老年人重点开展的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宣传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到各城市社区的特殊情况,比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可以多进行劳动保障、劳动安全等法制教育。社区居民对法律的学习需求并不在于理论性的知识点,而是怎样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法制教育的方式、采用贴近生活的法律案例,要注重法制宣传的实效而非一味地进行法律概念的“填鸭式”灌输。

3.3 丰富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宣传方式

随着网络、视频媒体等现代传媒进入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中,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关注民生权利保障建立,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必须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普法对象人群的特点,区别对待,把普法教育与为民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交流与座谈等“互动式”学习方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法治实践中学法,推动社区建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发展社区法治文化,如社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艺演出、家庭学法竞赛等,让居民休闲娱乐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形成一种以法律和法治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法治社会,提高法律进社区的效果。[5]

3.4 增强城市社区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首先必须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围绕着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活动主题的内容和安排。其次,每次活动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各阶段的时事动态和社区居民身边发生的事件,让社区居民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并及时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措施与对策。城市社区法制教育与解决民生需求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能只是盲目地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目前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社区中走访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关注些什么,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普法教育,选择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切入点。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才能够切实帮助解决居民合法的法律诉求,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区以及社会和谐安定。

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居民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总之,持续不断的法律宣传教育,可以充实人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使法律观念真正贯彻到群众心中,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此外,还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奋斗目标,着力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由单纯的普及法律知识向更加注重树立全民的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转变,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国斌.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J].中国司法,2003,(5).

[2]庞波.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N].法制日报,2007.

[3]杨其圣.关于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2).

[4]刘英.关于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经济,2011,(2):197-198.

[5]陈莺.关于提高社区法制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第5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育 西部社区 文化建构 郎瑞德艺术教育中心

西部社区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悠久的历史使西北地区多年来形成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坡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同样的文化,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下其形式是不同的。随着历史滚滚的车轮,各种各样的艺术逐渐滚成一个巨大的雪球,综合艺术教育的发展以成为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教育本身涵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新论》中,作者李建兴提出社会教育涵盖三种意思:第一,社会教育即教育全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是其理想;第二,社会教育即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第三,综合上述两种说法,社会教育具有广、狭二意。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教育则为第二种,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提出综合艺术课程理念,在社会教育中,综合艺术教育的开发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论述社会教育领域里的综合艺术教育。

一、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概况

所谓综合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其目的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重点在于通过艺术的综合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则是指除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以外的一切关于综合艺术的教育活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影响下,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校教育范畴内,增加了综合艺术课程。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综合艺术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里,也逐渐发展起来。综合教育不是讲各种学科拼凑、相加,不是单纯的要学会所有知识,而是要综合的看问题,掌握内核,掌握精神方法,建立世界观,有辨析能力。要力求通过综合艺术课程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平衡的发展。社会教育领域里的综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辅助学校综合艺术教育。

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通过引进西方艺术教育的方法来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并且以此逐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艺术方式。西方历来重视艺术教育,已经成为西方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标志。在西方综合艺术教育是一门庞大的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知识。中国目前的综合艺术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不少问题,如除了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之外,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明显不足;学校综合教育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普遍艺术教育,只在宏观上给学生一定的艺术教育的指导,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有限;综合艺术教育缺乏中国特色等。

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不足。在内容上,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弥补了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缺乏,较高程度地重视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差异性;在师资力量,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能聘请到更多的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艺术知识的优秀教师;在特色上,社会综合艺术教育通过优秀的师资力量,柔和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艺术教育。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是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的代表,该教育中心是一所针对儿童艺术教育机构,它以全球公认的顶级教育理念为依托,借鉴北欧儿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艺术与综合实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心,是一所典型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机构。

二、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特征

艺术教育是改进社会文化的动力,综合艺术教育恰恰将艺术教育进行了升级,不再是单一的音乐课、美术课或是舞蹈课,而是将这三门课程以及科学、人文、地理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是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延伸,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为学生今后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学习中打下其教育内容、目的、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进阶段,笔者有幸接触到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并参与其教学活动。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四点特征:多元性、独特审美性、创新性和以学生为主体性。

多元化,是指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多元化意味着保持更多方面,应用于教育中,我们认为是有益处的。本文中的多元化则指的是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保持更多层面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同时要求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对学生是进步性的培养,对教师则是挑战性的考验。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概念,在国外已有范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德国早在20世纪后半叶,就提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出了“美育”的课程理念。我国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体系,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

本文以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为例,笔者通过在该综合艺术教育中心的学习与实践,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育中心的教师们结合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法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回旋曲式课程: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回旋曲式,引导学生以不同图画代表不同乐句,如用山来代表乐段,用不同树木、花朵代表不同乐段中的不同乐句,以此为元素形成画面,让学生对回旋曲式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孩子对回旋曲式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简单、更有趣。将音乐与美术结合,此课的授课对象为年仅五、六岁的学前儿童,这正体现了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中以少儿的兴趣取向为核心,变传统单一的艺术技能培训为综合艺术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特色,为学生今后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理教授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提到,“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包含于综合艺术教育之中,所以在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设立的特色课程,即艺术亲子园课程,该课程以音乐为基准,充分体现出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其理念与国际接轨,为家长们提供了与孩子一起从事艺术家工作的机会,同时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一个课例是“音阶体验”多元活动课,由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和家长们围成一个圈,手里撑开一个大的彩虹伞道具,然后根据乐曲进行行走动作,并进行音阶演唱,以彩虹伞道具的高低,直观的体现音节的变化。课堂中还让孩子钻到彩虹伞下跟着教师一起学习制作简单的“口杯乐器”,用自制的小乐器跟随音乐体会节奏,同时让家长继续撑着彩虹伞跟随乐曲行走转圈。钻在彩虹伞道具下进行学习,对幼儿来讲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神秘色彩,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中心的教师们也是利用这一儿童心理设计了这门艺术亲子课程,不仅增强课堂的愉悦性,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保证。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也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征。郎瑞德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们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通过专业培训与探究,为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多的选择。在这里要举的例子也是一门节奏训练课程,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节奏卡片道具放在地上,在一定律动中让学生念出教师所指的节奏型,并不断进行变换,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随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节奏型,例如以《青春舞曲》为例,将学生分组,一组唱歌曲,一组拿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之前学生自由组合出来的节奏型,另一组自由编创舞蹈动作,给大家一定的时间,然后各组合在一起演奏此乐曲。用这样的方式,一节课下来,其教学成果就是一个成型的、并且是由学生们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教师们结合国际先进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以孩子的兴趣需求为向导,精心整合装专业课程,使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也全方面的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在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还设置了其他的专业课程,不仅仅有音乐表演综合课程,还有舞蹈艺术教育,结合国际领先的教学法,在舞蹈基本形体训练与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将多舞种阶段性融会贯通,研创出融趣味、专业、全面为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通过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全面认识和完美体现而激发其对舞蹈艺术的热爱。还有视觉艺术教育,根据少儿认知规律,同样结合国际领先教学法,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法和艺术体现形式,将艺术技能、观念、主题充分结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艺术课程;让孩子随时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激情中。此外还有表演艺术教育课程,结合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将专业知识与孩子兴趣紧密结合;以主题、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展示自我、塑造性格、造就表演天赋。

“任何教育都要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确定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要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要,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为目标。朗瑞德综合艺术教育中心根据此特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

1.5岁至3岁的艺术亲自园课程;3岁至6岁的孩子,设置奥尔夫音乐课程;4岁至12岁的孩子,设置了come and play课程,这是朗瑞德少儿教育的一门特色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将人格建立、智力开发、艺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等元素相结合,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成为主导者,强调参与性、创造性、自主性、协作性。课程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科普知识、物理现象等;对于4至12岁的孩子,同时还设置了多维艺术之旅课程以及专业艺术课程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根据婴幼儿、儿童、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养大纲精神以及生理发育特点,根据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艺术教学理论,通过亲子艺术课程,帮助孩子发展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力,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使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也全方面的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正体现出综合艺术教育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只是一个辅助者,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知识的状况,让孩子们在教室的引导下主动的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充当被灌输者。

三、实施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文章开头部分分析了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概念,即除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以外的一切关于综合艺术的教育活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对社会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首先进行综合艺术教育,教师自身要具有各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有能力将各学科知识融汇到课堂教学中,这对提高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从朗瑞德教育中心看到了以音乐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教育的实施,有别于绘画、舞蹈等综合艺术教育,它从音乐的角度来扩展审美,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加强,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增强。

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延伸,打破了条块形式教育的规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有趣的课堂,只有这样的综合教育才能为学生建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课程具有情感性、创造性、愉悦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社会综合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恢复、拓展、发掘学生的感知力;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1、综合艺术教育:是指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其目的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重点在于通过艺术的综合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

2、西部社区:本文所提到的西部社区是以西安为中心的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为西部人民生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3、文化建构:在社会范围内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是一所大型高品质儿童艺术教育机构。致力于3-12岁少儿综合艺术教育,以全球公认的顶级教育理念为依托,借鉴北欧儿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艺术与综合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教育家为核心教育团队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行进中的综合艺术课程改革》孟雅莉,西安社会科学,第27卷第5期

2、《透析基础综合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沈南强,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0期

3、《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郑莉,中国文联出版社

4、《西北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高天康、王启民,西北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调查组

5、《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人民音乐出版社

6、《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黄宇明,《艺术教育》

7、《建构主义教育研究》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8、《幼儿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高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1 临床资料

60例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原发病为冠心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

2 实施过程

2.1 评估 主要内容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和饮食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力衰竭的了解程度,了解、分析以往导致加重的原因。定期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结合患者的实际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包括病因、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后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②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力衰竭加重的发生;③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告诫患者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④告知患者及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2.2.2 生活行为方式的健康教育 ①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不当等;②生活规律。强调合理膳食,强调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与休息;③说明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病情不反复、不发展。

2.2.3 从医行为的教育 通过讲解、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和剂量、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对医嘱和服药的依从性及定期复查的积极性。在每次复诊或随访时,正确估计患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从定期、随时及时就医,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有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

2.3 实施教育计划

2.3.1 文字教育 在内科门诊发放有关心功能不全知识宣传材料,供患者随时阅读。

2.3.2 个别指导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健康问题,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即可在为患者检查治疗时进行,也可在随访时进行,如给患者讲解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知道休息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基本治疗,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3.3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心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等。如心功能二级:适当限制体力运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三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处理。

2.3.4 开展心功能不全健康讲座 邀请专科医生护士举行咨询活动,具体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播放健康教育专题片,介绍心功能不全的基础知识。

2.3.5 随访 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关心治疗效果,制订长期随访计划。

3 效果评价

对每例患者均进行6~12月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教育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评估表进行询问并总结。将结果汇总后进行分析。评定标准:掌握教育内容的60%以上者为理想,40%~59%为轻理想,39%以下者为不理想。

表1

健康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理想轻理想不理想

对心功能不全知识的知晓程度36 60%1830%610%

对心功能不全危害的重视程度46 76%1119%35%

对用药注意事项的知晓程度30 50%1830%12 27%

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知晓程度28 47%1830%14 23%

4 患者评价

经实施健康教育,多数心功能不全者能讲述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定期来院门诊复查、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心功能不全控制良好;认为健康教育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等有一定的作用。

5 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使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病患者行以存活,慢性心功能不全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性问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都有需要在社区进一步治疗,必须保证其治疗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多数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对心功能不全危害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自觉按医嘱有规律、不间断地服药,定期复查,保证了长期有效的治疗。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中北部地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一)基本现状

在调查的11所院校中,专任教师共有349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6.8%;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为1180人,占33.75%,中级职称人数为1572人,占44.96%,初级职称以下人数为975,占27.88%;具有研究生(含在读)以上学历人数为1019,占29.14%,本科以下人数为2477,占70.85%;具有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人数为1674,占47.88%要校生65957人,生师比为18.86:1

(二)师资结构

1.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教育大众化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偏高,造成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重点教学岗位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很难保证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在调查的11所院校中,专任教师仅占教职工总数的66.8%,师生比为1:18.86。这不仅在数量上不尽如人意,而且说明在此类高校中,行政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生师比上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的生师比16:1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学历结构偏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都师应基本达到传任教师总数的35%”。在调查的11所院校中,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含在读)1019人,占29.14%。可以看出,教师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

3.“双师”素质教师偏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合格标准要求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在所调查的11所院校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167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88%,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合格要求。

4.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但后续力量不足。所调查的11所院校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为1180人,占33.75%,中级职称人数为1572,占44.96%,初级职称以下人数为975,占27.88%,呈“中间大、两头小结构”,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要求。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超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达到20%的合格比例,甚至超过了高级职称比例达30%以上的优秀标准。但初级职称人员比例较低,未达到平均值,说明后继力量欠缺,教育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将受到考验。

(三)内外部环境

中北部地区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较晚,许多院校是由中专类学校升格而成,资金运转困难,配套政策措施缺失,加之教师自身问题,造成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不高,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首先,由于起步较晚,很多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缺乏研究,因而相应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相配套的高素质人才引进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匮乏。目前为止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也只有20家,河南、河北两省也仅各占一家。

其次,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首先为某一领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能力的专家。然而,调查显示,高职教师几乎都是出学校门、进学校门,没有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普遍认识不足。因此,虽然知道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中的意义,但自觉到企业、工厂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却为数不多。

中北部地区高职高专

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区域性的高职高专教育是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最为密切的教育模式,其师资直接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其质量的高低与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

(二)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拓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渠道。针对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数量相对不足问题,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便是建立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特点的认识和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学识水平;同时可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培养师资,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与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再者,聘请兼职教师,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道路,将会是中北部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个长期的战略选择。这些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生产、服务行业第一线,他们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一措施也正好能够弥补专任教师缺乏先进技术经验、动手能力差的不足。

第8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统计教育;统计课程设置;教育发展;世界一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0-02

统计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其基础理论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诸如生物统计、金融统计、社会统计等的形成与发展,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统计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及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了解统计教育的动向和特点,寻找对我国统计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根据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统计专业),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别是: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新加坡国立(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多伦多(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这些院校涉及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院校的官方网站的访问来了解各校开设的统计及相关课程的情况,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一、统计课程的分类呈现多样化

长期以来,统计课程大多被分成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类,前者着重介绍统计理论,后者介绍统计应用方法。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统计类课程正呈多样化趋势。这些院校所设统计课程除一部分是为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外,另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其它专业学生开设的,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传统的分类已不能准确描述。为此,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并将各院校的课程分别归入各个类别(从中亦可观察到目前统计课程涵盖面之广)。

1.基础理论类。这类课程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典型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理论、统计推断、随机矩阵理论、空间统计、系统辨识、推断算法、非线性模型、广义回归模型、广义线性统计模型、概率和测度、统计原理等。

2.应用统计类。这类课程主要介绍应用统计方法。典型课程有:应用统计、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风险管理及监督、贝叶斯统计、统计建模、无监督学习方法、蒙特卡洛方法、需求建模、随机控制、数据模型和决策、马尔科夫过程、应用定量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与分析、分类数据分析、纵向数据分析、非参和稳健方法、统计计算、随机网络模型、随机模拟、统计质量控制等。

3.统计应用类。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反映了统计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典型课程有:生物统计、运动统计、代码破译、工程和物理中的统计、金融统计、遗传学中的统计算法、统计咨询、公众的风险―效益分析、物流与运输规划方法、资产定价:定价模型和衍生品、高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模型、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社会统计、公共政策中的高级定量分析、基因调控、流行病原理、生存分析、商业统计、统计基因组学、人文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导论、心理学的定量方法和行为科学、华尔街上的应用计量财务、医药统计、人口统计方法、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分析、财务统计方法、统计和诉讼、提高质量和生产力的统计等。

4.普及教育类。这类课程是讲授统计基本思想的,通常是作为统计启蒙教育的。涉及的课程有:统计方法介绍:预处理、了解统计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概率:有关机遇的10个伟大的想法、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统计实践导论、统计概念、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基础、统计的历史、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等。从上面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基础理论类课程变化不大,但统计应用的课程拓展了很多。特别是原属于应用统计类的课程,逐渐分化为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应用统计类和介绍统计与其它学科交叉应用的统计应用类,凸现了统计强大和蓬勃的生命力。

二、统计教育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明确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①应用统计和统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占到了78.8%;麻省理工学院为71%;普林斯顿大学为86%,其它院校情况也类似。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统计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反映出了当今对统计应用人才的需求。②课程及时反映了统计在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基因是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前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因代码信息,及时反映在课程“代码破译”中(Breaking the Code,斯坦福大学)。又如,海量数据的分析又是一个研究热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就设有“数据挖掘”课程。③全面反映统计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各个院校开设了大量这样的课程。有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商务统计、工程统计、物理统计、社会统计、心理统计、财务统计、医学统计,连公共事务和诉讼都有涉及。④强调依据实际问题建模和分析。各个院校都有统计建模的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统计建模导论”(斯坦福),“统计咨询”,“需求建模”和“高级需求建模”(麻省理工),“随机建模”(普林斯顿),“统计实践”(多伦多)等。课程具体内容设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比如《统计咨询》课程,要求学生用6~8周时间深入实际,了解用户需求,构建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交给用户。⑤推广和普及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数学不同,统计主要解决的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学生初次接触时,一般较难理解和接受,讲授统计课程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普及相关的教育,各校都开设了介绍统计知识的普及课程。如“了解统计模型和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斯坦福),“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新加坡国立),“统计思想导引”(普林斯顿)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增进对统计思想的了解,亦为今后可能的统计应用打下基础。

三、建议

基于上述对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所设统计课程情况所作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今统计教育正越来越向应用方向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统计专业及相关课程建设提出两点建议:①积极鼓励统计专业教师做跨学科的研究,开设交叉的统计应用类课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分析决策作用,使统计真正成为一门强有力的支撑学科;②强化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类似于“统计咨询”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实际,了解用户的需求,上升为统计模型。学会判断,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加以解决。一旦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就能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统计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部社区教育范文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