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

第1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第2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威胁;反思

1宏观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拷问,而经济学家试图找到对金融危机的有效解决途径。然而面对不同学派与立场的研究中,对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差异较大,尚未形成一个可以达到高度共识的立场。从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中能够明确,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市场产生的信贷泡沫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以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经济行为逆向选择,最终形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引起经济倒退的现实危机。依据其学术观点能够明确,金融危机并未形成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性冲突,而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并非所有政府都能承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宏观调控是否有效受到质疑,而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预见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如果失去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单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来看,经济倒退是可以避免,但从中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无法挽回。而且宏观调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宏观调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着金融市场就此萎靡不振,而无法前行。

2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进出口行业。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会从经济层面拓展到生产经营环节,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支出的GDP总额超过70%以上,而国内消费高于1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消费支出也超过1万亿美元。当时国内需求无法弥补金融危机的需求减少,而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每下降1%,我国出口贸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从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下行逆转,产生了贸易逆差。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并未国有银行注入流动资金,与我国当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国之后,人民币升值而美元贬值,导致我国的出口价格优势降低。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高,但是贸易出口额下降的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同比出口金额上升,但这种增长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非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海外企业频繁毁约,也造成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一度恶化。

3金融危机时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宏观经济学主流学派,认为自由市场的贸易环境并非宏观调控能够控制,而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当宏观经济学认定金融危机属于意外因素时,“黑天鹅事件”属于偶尔失效,并非金融市场体系存在根本问题。这样的思想认定政府干预的无效性,尤其对宏观调控比喻成为扭曲的资源配置,认为其金融影响力会对金融危机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部分学者认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宏观调控,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以及延长了影响时间。相对于主流经济观点,近些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活跃度异常明显,几乎完全倾向于政策观点,并就主流经济学观点的问题深究其责。但是非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错综复杂,并非单纯诊断政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其中,奥地利学派以坚持极端市场化观念为主导,认为政府行为的宏观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金融市场混乱,而后形成了经济衰退的现象。而新制学派则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对金融交易市场的治理失误。而后凯恩斯学派却反对主流派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学派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观点。其经济学观点将金融济危机归纳为政府干预实效的偶然性,并视金融危机为突发事件和单纯意外,这样的非对称信息也未能触及金融危机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凤林.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宏观理论与政策反思———基于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03):32-41.

第3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著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政策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政策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著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财政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主张。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政策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政府)目标而不是稳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尽管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含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将财政学重点和基点放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政策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与斯莫琳斯基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由戴门德(Diamond,P.)撰写的第八章名为“配置与稳定混一的预算”,资源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问题,而经济的稳定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因而该标题清楚表明了作者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两大内容统一于财政的意图。(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带应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张财政也应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西方财政学著作中,其体系内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础部分仍然是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西方财政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没有包括微观经济学基础,而在于有没有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总之,尽管现代西方财政学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看,它沿袭的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此外,西方财政学在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变化而变化。早期西方财政学专著已包含了福利经济学思想,这在道尔顿《公共财政学原理》第二章“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该章中批判了萨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税收是数额最低的税收”的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税收邪恶论”,提出了财政和税收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支的福利经济成为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的分析,最终落实到社会福利函数所确定的最大效用点上。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与私人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一样,都统一到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来了。这是西方财政学完全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表现。

西方财政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第4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2、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和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是整体的、全局的。

3、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和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第6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寻找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基础

在得知自己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埃德蒙德・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谈到,每年一到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0月,他都不免联想起自己的研究生涯。他说:“我知道可能会得奖,但我不知道美梦何时成真,或者美梦能否成真。”

73岁的费尔普斯今年终于得偿所愿。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吵醒了他,诺贝尔奖的桂冠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他也因此独得约137万美元的奖金。

在获奖之后的忙乱时刻,费尔普斯在访谈中主要回顾了自己早年在经济增长理论上的贡献。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召开记者招待会之前,他的同事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醒说,他主要是因为“自然失业率”(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理论而获奖,他才上台对此作了完整的陈述。

在一片闪光灯中,费尔普斯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研究生涯,谈起了年轻时对经济学的疑惑与追寻。娓娓道来的其实就是师友的启发,以及经济学这40年来的演变与进展。

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到,费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关系的研究完全改写了经济学的主流见解。从凯恩斯提出对经济大萧条的拯救方案后,宏观经济学过分扩张地解释了政府干预的空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主流经济学的共识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向关系,称为“菲利浦斯曲线”,从而认为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

费尔普斯率先作了严谨的分析,从微观角度引进了个人决策的要素,特别是考虑决策者对当期和未来宏观变量的预期心理。他证明,短期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较高的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从而影响工资上涨程度,新的劳动市场均衡将回归原始均衡而不会产生较低的失业率。

费尔普斯对宏观经济关系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微观分析基础,从不完全信息与心理预期出发,说明了短期或许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向关系;但在加入预期心理后,长期将不再存在负向关系。费尔普斯的理论架构,也被称为“预期强化后的菲利浦斯曲线”。

费尔普斯的理论架构也说明,长期的失业率由劳动市场的各项条件所决定,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样的失业率又称为“自然失业率”,任何货币政策若想把长期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率的连续或加速上升。这样的见解不但有严谨的理论作后盾,也有坚实的实证支持,因而也成为各国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费尔普斯对经济增长理论也有卓越的贡献。他考虑经济增长的福利特性,推导出所谓的“黄金律法则”(Golden Rule)。当我们想求取长期人均消费最大时,储蓄率应维持在一个水平,使得资本存量的报酬率等于经济增长。费尔普斯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也作出深刻的分析,提出发展中国家想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大力发展人力资本与教育。

在总结费尔普斯的学术成就时,诺贝尔奖委员会着重指出他在宏观经济学短期与长期的关联和跨时的取舍上作出的主要的贡献。

费尔普斯出生在经济大恐慌的20世纪30年代,父母亲都曾长期失业。他在读大学时期曾想主修哲学,但因经不起父亲的再三请求而去试上一门经济学课,从此与经济学结缘。年轻的他发现,当时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失业的分析竟然使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架构,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了找寻一个完整的答案,他决定去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接受经济学大师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

然而,他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心中的疑惑。这些疑惑,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发表关于“自然失业率”的多篇论文后,才获得解答,也确立了他在经济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7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后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保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主体、授课方式、授课对象等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厘清微观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西方经济学主要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是单个经济主体入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科学,而宏观经济学是从经济总量入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科学。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习微观经济学有诸多益处。首先,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等诸多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面对商家的价格策略,作为消费者合理进行消费决策;其次,它可以让学习者具备成为一个智慧商家的基本素质,在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原则等等,从而有助于商家做出一个最优的生产决策;另外,单纯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的。如,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部分将会探讨一些经典案例,如囚徒的困境和以牙还牙等,让学生在风趣的社会现象中探究背后的理论本质。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数学为基础所引致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是导致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涉及到微分知识,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中需要运用到积分知识进行求解;在成本论中,介绍短期总成本的七种类型曲线关系时,涉及大量的微分计算;在介绍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问题时,涉及高等数学中极值问题的求解。多数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此时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正在同步进行。由于大学的学生方式和高中已经截然不同。大多数学生本身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微观经济学是相当于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2.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案例结合

 

微观经济学分为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三个不同的难度层面。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阐述,而高级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数理验证,中级微观经济学界于两者之间。其中,在学术界,初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的划分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由此,也造成了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界限拿捏不清。如果,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三章关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课程讲解中,涉及三种不同类型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介绍。如果完全从理论角度运用几何图形进行介绍和分析,再加之引入一个补偿预算线,学生们肯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每一种类型的商品都举出相对应的商品进行对照讲解并且和前期学习过的需求法则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则会让理论真正的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

 

3.学生缺乏主动性

 

经济学的学习,在吸收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掌握知识及与现实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掌握程度还算可以,但是不懂得如何灵活应用。实际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小学的被动式学习思维,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在大学期间,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课外时间的合理调配尤为重要。而且,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融汇贯通更为重要。

 

三、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加案例式教学

 

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及数学推导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案例式教学利用典型、生动的案例素材,拉近了学生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综合运用例导式、例证式、例说式等不同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且,在的案例式教学中应注重多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谈及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多少的问题。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引入恰当、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并不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不足,而主要是因为实践经验的相对欠缺。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在大学的课堂中,往往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将课本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作为高校,应大力提倡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与企业的合作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咨询或承担企业的招投标课题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从而,即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质。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企业实践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从而更有说服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课时的有限,所以单纯依赖于导师的单方面讲解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出一些主题和案例先不讲解,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如在介绍市场失灵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根据字面意思阐述一下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举出相应的案例;另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课余时间,学生多浏览新闻、期刊和报纸,从而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并且,逐步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了形成激励机制,对主动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成绩给予鼓励。

 

4.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引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如,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给予经济学知识更加生动的体现。另外,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必须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网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及时复习和补充经济学知识。MOOC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于互联网,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学生共享全球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主动融入进现代的教学方式中,探索 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此,即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及与同行的竞争意识,更能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广为受益。

第8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0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普通高等院校由于自身教学资源和生源情况的限制,必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以后经济管理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阮守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是掌握前人的理论和观点,而是要学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认为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它[1]。方福前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2]。

他认为在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西方经济学的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在教给学生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具有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成新华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郭南芸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培养方向[4]。她在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中提出,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专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演讲、讨论,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以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能力。

1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之后,以经济和经济管理学科本科生为授课对象的宏观经济学课时数一般为50~60,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课时数最多的院校为64(渤海大学),最少的为48(内蒙古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部分集中在50~56之间。完成微观经济学学习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同时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可以经常从媒体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因此,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入门。但是笔者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不比微观经济学低。这一点从期末考试成绩情况就能看出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平均成绩与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水平基本相当,通过查阅对比过去5年的成绩,笔者发现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和管理学学科每一届学生的微观经济学平均成绩与宏观经济学平均成绩差距都在2.5分之内。

1.1教材的选用与学生学习能力不匹配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重点大学有一定差距。但是,现在各个普通高等院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都要求选择各种规划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是重点院校乃至名牌大学的教师编撰的,编撰之初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按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要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超过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

1.2学生对课程模糊的感性认识造成学习困难由于日常的媒体接触可以了解到一些零散的甚至似是而非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学生较容易接受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有了初步的想法,这反而不如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从一张白纸开始更容易展开教学活动。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大量名词,甚至政府报告中使用的各种词汇,和课本上的叫法大相径庭。学生学习并在实际中印证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困惑。例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询问这样的问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就是课本上所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且,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过程中对现实越来越看不懂了,原来以为很明白的事情也不明白了,这些感受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教师缺乏参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国外高校一般要求教师在毕业后必须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应聘,国内虽然近年也有这个趋势,但仅限于顶尖大学的个别情况。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本身缺乏实际经济管理的工作经验。同时,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像名牌高校的教师那样成为政府的顾问,从宏观的层面对经济有所了解。因此给学生传授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主要以书本知识和自己日常的阅读积累为主。从科研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申请政府资助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课题难度很大,一般选择申请区域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的比重要大的多。因此,通过这一路径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有难度的。

1.4教学条件有限重点大学依托自身学术、经费等方面的便利条件,经常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和论坛,邀请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的人士进行演讲并同师生交流。这些活动很大程度弥补了本校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在经济学课程方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普通高等院校受学校经费以及学术环境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举办类似的活动,学生也很难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另外,近年广泛推行的多媒体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使用也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许多院校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往往因为经费原因,教室数量不足。有些教师难以排上多媒体教室,有时候为了平衡各个专业对多媒体教室的需求,给同一名教师一周中不同时间的同一门课程有的安排多媒体教室,有的安排普通教室。更多的情况是,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完成之后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许多投影仪的灯泡寿命到了之后无法更换。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用影像资料来辅助教学等手段在普通高等院校实现起来也有难度。

2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同属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微观经济学有所不同。

#p#分页标题#e# 2.1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第一门经济学课程开始,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分析方法,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按照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说法,这就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是指遇到问题做出理性决策的4个步骤,这4个步骤依次是:明确机会集合;确定取舍关系;把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考虑在内,正确的计算成本;根据成本和预期收益,做出决策。

(1)明确机会集合其实就是明确什么是可能的,找出面对问题的可行解的集合。例如从北京去西安,可以乘火车、乘飞机、乘坐长途客运汽车,也可以自驾,乃至骑自行车甚至步行,但是不能坐船,因为坐船不是一个可行解,而前面几种就是这个问题所面对的机会集合。

(2)确定取舍关系就是明确不同选择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任何决定的执行都面临着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的限制,所以在机会集合中选择一个选项意味着放弃其它一个或者几个选项。例如上述从北京去西安的各种选择中,选择坐火车就意味着放弃坐飞机,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明确每一个选项和其它选项之间的取舍关系。

(3)正确计算成本。正确计算成本要求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考虑在内。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可供选择的次优用途可以带来的收益,这是一种资源使用的最真实的成本。例如,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并不仅是在大学中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支出,还应该计算上如果这个学生没上大学而去工作了,这4年可以获得的收入。沉没成本是指一项开支付出之后,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这种成本在决策的时候应该不予考虑。例如,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开演了发现非常难看。此时是否离开的决定不应该考虑50元的电影票,因为无论离开与否都不能收回了,此时仅仅需要考虑电影本身是否能够带来愉悦。边际成本是指专门为做某件事付出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是用来和边际收益相比较的,也就是说有些选择必须要做出,只是说做到什么程度而已。例如一个人需要买一辆汽车,如果决定了要买,那么选择贵一点的汽车比选择便宜的汽车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就是边际成本。是否应该付出这部分成本要看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是否能够弥补边际成本。所以正确计算成本的方式是计算机会成本、忽略沉没成本,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比较,最终得到支持这一决策的成本因素。

(4)根据前面计算出来的各种可行解的成本对比决策可能获得的预期收益,做出最终的决策。这4个步骤是经济学家面对问题做出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一个良好习惯。

2.2通过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来巩固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培养学生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应该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比较熟悉了。此时,再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这种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学问题中的应用,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例如在货币政策内容的教学中,针对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上涨,引导学生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对央行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前述4个步骤阐述。

2.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经济学入门的几门课程中尤其重要。只有在学习经济学之初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后面难度较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畏惧困难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针对上面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前述分析的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4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3.1详尽讲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要想真正贯彻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必须理解很多专业的经济学词汇,了解一些相应的理论背景。大部分的内容在国内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是难以见到的,或者不做详细描述的,例如理性经济人的概念、稀缺的概念、沉没成本的概念等等。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这些概念,在课程教学开始的阶段,笔者坚持安排4课时的时间来详细讲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背景,并且通过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向学生解释这种决策方法的理念,并让学生通过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如前述的一个本科生上大学的成本分析)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一做法固然会挤占原来的授课时间,甚至有可能减少原定的授课内容。但是,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比多学习一些经济学经典理论更加重要,同时也对以后学习更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有促进作用。所以这样的调整对实现教学目标是有益的。

3.2在教学分析中坚持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并习惯于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假设到经济原理的运用分析以及得出结论等都使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学生这种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来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每一次分析经济案例,不论是教科书上的例子,还是教师准备的实际案例,都坚持采取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在一次次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将这套分析方法固化为自己的使用习惯。

3.3使用最新的现实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现在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比较活跃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教科书上提到的经济案例大多发生时间久远,和他们生活脱节比较严重,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最近发生的热点经济事件和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问题,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这种采取最新的现实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关注热点经济问题,注重新的经济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中引导学生。此外,这种案例教学必须仍然使用“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和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这在没有现成材料可用的情况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笔者在2011年春学期开始之前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进行更新,将我国2010年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写成案例,加入了教学内容。在讲授奥肯定律的内容时,将美国出现的“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作为新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将这部分内容和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到的“偏向资本的经济增长”进行联系解释。#p#分页标题#e#

3.4鼓励学生用公开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活动有目的的研究、有目的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是应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一个良好的练习。学生在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一直使用的让学生分析的问题是计算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门在GDP中的比例以及变化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网站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的结果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的要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政府近年来一再强调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等问题。必须要注意的是,这种研究性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提交的结果有很大可能是互联网上得来的甚至复制或者简单修改别人的作业得来的。因此,对于这种作业的区别需要教师花比较大的精力。更加理想的方式是教师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中来,例如笔者近年将以往习题课上一起做课后题的做法改变成了和学生在课堂一起进行计算和分析。由于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率在学生中不断提高,以往在课堂仅有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的情况现在已经转变成了近一半的学生用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老师一起进行计算。教学实践中出现新问题的原因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Excel使用能力欠缺,不会使用函数和画图等功能,教会学生使用这两项功能往往要占据0.5课时。

第9篇: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理财产品 大学生 经济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22-0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幸福安康,众多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数量颇多的一支特殊群体,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兴起了一阵理财热。但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有时不仅没有改善个人财务状况,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盲目投机危害性大,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理财产品较少,亟待开发出新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财产品。

一、大学生理财产品购买情况与经济知识水平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线上、线下发放136份调查问卷,我们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见表1),并进行频数分析,大致了解各理财产品选择的频数信息。

从描述性分析中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的占极少数。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多数大学生倾向于购买如基金、保险等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这一调查结论在数据“更偏好那种理财产品”中也能得出,约七成大学生会避免高风险,同时放弃高收益。

随着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新型渠道进行投资,传统渠道被代替的速度令人吃惊,仅有三成学生会通过传统渠道进行理财。

当今理财产品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理财产品评价平平,只有少数大学生比较满意。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风险高是其最显著的缺点,相对来看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较令人满意。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理财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来源较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实现经济独立的少之又少。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消费、恋爱消费占比过大,学习消费占比不足。三是消费不理性。大学生属于易冲动的群体,容易被广告或促销蒙蔽双眼,往往出现非理性消费。四是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理财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理财知识匮乏、存在不少理财误区。五是大学生对理财专业术语和具体操作存在着困惑。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136份调查问卷中,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与学生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的交叉表(见表2)进行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二)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的关系分析

调查显示:所学专业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生112人,其中80人购买与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财产品;所学专业与经济学不相关的24人,其中20人购买理财产品。经卡方检验,P值为0.08,大于0.05,两者无显著差异。说明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之间无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表3(见下页)为微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进一步对微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微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微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四)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表略)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三、结论与建议

我们对搜集到的数据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应分析、最优尺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学成绩和家庭环境对理财产品选择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各成绩段的大学生分别倾向于选择何种理财产品;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微经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两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大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衔接处的群体,暂时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理财的本金一般来自于家长给的生活费或在外兼职所得,故不会选择将很多资金投入股票等高风险的行业中。

(二)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二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基金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特点,证券则是以公司融资为目的,最早的证券是优质的公司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而向社会公众发行公司股票。二者都是属于风险性和收益性居中的产品,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多倾向于选择这两种产品。

股票投资风险高,投资技术要求高,成绩一般的同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将风险考虑在内,则倾向于选择股票。保险的基本作用是把个体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其他投保人,用集中起来的保险基金补偿个体损失,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小,收益也较低,故鲜有大学生选择。

(三)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对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有较大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有关,那么该同学从小就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包括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他们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直接效仿。而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无关,那么他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多的会是通过周围人的推荐,包括老师、同学、业务人员等,或者从网上获取信息,如果没有很强的理财意识,那么很可能该位同学就不会选择理财。

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行保险保障。在实现中长期理财目标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预期风险,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再好的储蓄理财方式都可能功亏一篑。

大学生应尽早做好保险保障计划,越早购买,风险规避越早、保障越高、费用也越低。如购买保险,它能改变年轻群体对于消费诱惑抵御力较差的弱点。

大学生群体数量不容小觑,建议金融部门设计、开发更适合大学生理财的产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商场现代化,2007(1C)

[2] 谭春兰.浅谈大学生理财.时代经贸,2016(3)

[3] 李健.金融学(第二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