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物流;实时配送;客户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63-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迎来了生鲜农产品的发展契机,生鲜农产品的实时配送应运而生,为了提高配送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我国开始注重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研究,但我国的冷链物流刚刚起步,无论在配送技术还是客户关系的管理上都要落后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从研究国内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冷链配送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着手,解析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吸取教训,为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一、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
1.1 国内生鲜农产品的配送
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虽然近年开始注重其发展,并提出一系列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研究和相关的经验,并没有完整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研究体系,研究也缺乏通用性和普遍性,但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问题作出了具体研究,我国最基础的冷链物流的设施都十分薄弱,由于发展较晚在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更是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没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的步伐,城市物流实时配送不断得到发展,近些年来,在全国大中小城市不断兴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并建设了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得到改善,整体物理流技术水平也开始得到提高,我国的发展虽然缓慢并且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断在进步着。
1.2 国外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
国外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起步较早,对于物流的实时配送有了很高程度的认识,基础设施完善,理论体系也有很高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物流配送和网络体系,在配送技术也有很好的发展,在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利润的目标方面控制较好,并且完善的配送体系方便客户的体验,客户的满意度较高。
以日本的物流实时配送现状为例,日本在战后经济复苏十分快速,短短年间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直至前些年我国才超越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发展如此快的原因是从60年代开始就不断引进欧美国家的技术,并结合本国发展状况,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十分注重如何提高物流水平和技术,提出新策略、新出路,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客户满意水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的密度较大,因此在物流中有许多的不便,时常堵车影响配送效率,运费的成本花费过高,客户对物流质量不满意等,因此对此进行研究改进,不断加强基础配送设施,采用先集中后配货在零散的由各个配送中心进行配送,从而解决了一洗了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国内外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出路
通过国内外的的对比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冷链物流实时配送业务还十分的落后,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应向欧美学习新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下面进行列表分析。
通过表1的比较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应把我国发展国情与引进欧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对策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冷链物流实时配送的基础,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物流水平,节约在配送中资源的浪费,减小物流的成本支出,合理优化物流资源,第二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的配送中心较少且分布不均,不仅配送中心压力过大,已造成配送出错,而且没有统一的配送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东南部区域,在这些区域也是分布不均,主要是在大中小的主要城市,农村物流网点分布少,甚至没有,会使物流的辐射范围变小且发展不平衡,不利于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第三点有加快配送多样化的步伐,实行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的有机结合,解决单一配送带来的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各类问题,提升物流业务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第四点要建设配送网络,实现信息的及时效益,加快物流配送效率,减少出错和节约资源控制成本,最后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四、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及含义
CRM管理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来,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表述,就其功能来看,CRM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经营流程信息化,实现客户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软件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源于客户资源价值的重视、客户价值实现过程需求的拉动,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
五、客户关系管理对物流的意义
5.1 获取客户信息,掌握市场主动性
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获取物流信息能及时的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是市场的当前发展趋势,当物流企业掌握了市场信息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性,更加容易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扩大客户群体,增加客户资源价值有重要意义。
5.2 售后服务
客户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和客户互动与交流信息能有效的了解客舻男枨螅掌握市场主动性。改善成本效益与有效性,此外,客户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选择恰当的服务方式。这就进一步巩固了企业的客户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5.3 资源共享
物流企业通过促进技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标准化,达到内部资源共享,。以保证部门间和员工问的工作衔接,这些部门充分了解客户以获得关于客户关系的全方位视角。这样?即保证了为客户解决好问题或提供优质服务,也保证了从企业全局利益去考虑与客户建立关系。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
据统计,由于物流原因我国2007年丢弃腐烂食品(主要为生鲜农产品)而造成的损失达到了700亿元,占食品生产总值的20%之多。研究和推动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
1.生鲜农产品的含义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我们习惯将其称为“生鲜三品”(果蔬、肉类、水产),易腐易损性是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特征,鲜活程度是决定这些生鲜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指标。本文中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生鲜果蔬类初级产品。生鲜农产品物流活动具有储运、保鲜技术要求严格;资产的专用性程度高;物流增值服务空间较大等特点。
2.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
(1)物流专用资产投资严重不足。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专用资产的应用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冷藏车销售创造了2500台的历史新高,但与市场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同年,韩国的冷藏车需求量早已稳定在了10000台左右,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我国农产品物流专用资产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物流主体规模都不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缺少对专用资产投资的激励。
(2)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价值流失严重。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要经过以下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物流环节繁多增加了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价值在物流过程中流失严重。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而我国果蔬每年损失率为25%~30%。全国每年果品腐烂坏损约1200万吨,蔬菜1.3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3.生鲜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日本已普遍采用生鲜农产品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目前日本农产品加工比例在6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至少可增加2倍~3倍。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生鲜农产品分类与包装、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配送、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等增值服务水平较低。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选择
1.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种类
农产品的物流模式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区域分为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黄勇,2007),或是分为自营物流模式、农业中介组织主导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等(赵勤,2006)。如果以实现物流功能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方向为标准,则有批发市场模式、中心市场模式、中介组织联动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电子虚拟供应链模式等。
2.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的选择
在我国,以家庭组织为主体自主生产的生鲜农产品,首先汇聚到产地市场,产地市场经主渠道物流到销地市场,销地市场再经过分销物流到消费者,是一种典型的批发市场模式。这种物流模式的物流环节多,每一次物流的转换都伴随着运输工具的转换、包装的转换、物流组织的转换、产品的装卸、存储等等,转换效率低和转换成本更高。
考虑到我国目前没有强大的采购和物流系统支撑,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落后的具体情况,我们不能对发达国家如美国中心市场进行简单的仿效。
笔者建议对现有的物流模式进行改进,改进模式见下图。
我国应逐步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组织程度,如由分散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农协等,提高参与物流活动的能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并将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存储、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渗透到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此外要注重采用新的交易手段、物流方式的采用。
三、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
1.先进的物流技术应用
生鲜农产品物流中技术的应用和支持至关重要。生鲜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技术保证的问题。先进的产地加工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鲜期。建议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动力存储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延长其贮藏保鲜期。建立条形码技术追踪系统,使企业知道自已的物流流出状况,而且还能对供应链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从而使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提高。建议有条件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
2.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程度
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主体发育不完全。农民合作组织在改善生鲜农产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组织容易实现农产品集中采摘―预冷―冷库―冷藏运输等一系列低温物流,并与其他企业配合真正实现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管理,更容易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可以为农户及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减少由于不必要或不准确的物流而发生的损耗。
政府应从政策和法律方面支持及规范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其进入现代生鲜食品零售领域。可以组建起中国式的农协流通组织机构,如农民合作组织,也可以由批发市场协调组织农户成立流通组织协会,或者是由批发市场直接参与流通组织协会。通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能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
3.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
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激励物流环节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改善目前物流专用资产投资不足的情况。第三方物流的逐步发展和壮大使使分散的物流业务得到集中,物流的规模效益将日渐显现。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落后,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仓储和初加工服务,我们应通过加强其协调、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使其成为推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军。
在我国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园区,将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成为承担生鲜食品加工、配送的物流企业。还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将超市自办的加工配送部分相对独立出来,形成生鲜加工配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4.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在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产品生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5.选择适宜的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体系是供应链上协调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功能、提高供应链效率、做到快速市场响应的重要环节。目前有自办物流、生鲜食品生产者及其联合体兴办物流、第三方物流几种形式来完成物流配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以销地批发市场中批发商为主体建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从长期角度来看,当我国全面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要建立以储运业为主体的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它将成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的主要模式。
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模式形成的不仅仅是货源组织化程度和销售组织化程度两个因素,还包括其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组织交易费用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各种模式的形成和运行。我们应根据我国各地的不同情况,选择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强段玉权:国外冷链物流发展的与主要做法经验[J]. 2007(2):89~91
[2]乔颖丽:中国城市生鲜食品超市业态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和含义
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包括农村物流在内的九大物流业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农产品区域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冷链物流初具规模,粮食仓储物流能力逐步提高。四核五带(沿沪宁线物流带、沿江物流带、沿海物流带、沿东陇海线物流带、沿运河发展带)中都设计了新时期下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蓝图。依托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北接环渤海、南融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物流产业基础,在提升产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副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支持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配送功能,结合实际,设立各自综合和专项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店)”流通模式,实行标准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建设,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提高有机、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配送率,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江苏“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显性抓手,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物流金融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物流增值服务,它运用金融工具促使物流业产生价值增值,在我国很多省市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物流金融产品,获得银行的贷款授信以改善资金流。近年来,国内提出了不少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概念,如仓单质押、融通仓、物流银行、商品融资等。金融物流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的主要风险
当今,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综合性、集团化、国家化的方向发展,广泛实现资源共享。国内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自身力量单薄,因此如能形成自发性质的农业企业联盟,充分融入供应链的运作模式。通过协议资源组合的方式,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开展物流金融活动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竞争效应,共担风险从而获得来自金融界的更多支持,共同受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物流金融是集众多主体参与并且不断在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复合金融服务,涉及行业广泛,有银行、保险、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物流金融在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带动下,为广大的各类中小型企业提供了灵活融资的资金渠道,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扩大了银行和物流产业的新的业务平台。但是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开始得比较晚,业务主体尚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在市场、技术、财务、操作、法律等诸多方层面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
(一)银行金融机构角度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建设企业信用度和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农业企业要全面加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增强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意识,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由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伴随着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尤为复杂。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和货款回收过程都可能存在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使其不能正常开展;自然、政治、经济的风险;信息系统不能平稳安全运行的风险;合作物流企业不能履行高效安全的监管等等风险,都将给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增强农业物流金融项目的全封闭管理、专人管理,销独立作账,成本费用独立核算,效益利润单独反映;学习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技巧是金融企业必备的功课。
(二)农业物流企业角度
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监管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贷款项目的安全收回。物流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融资农业客户的信用调查,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客户,避免与有不良信誉记录的客户合作,正确评估客户的动产质押,准确把握客户的实际履约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款项;选择市场需求大、方便储运、变现迅速的优良农业质物品种;充分掌握客户农产品生产和库存的状况,准确把握其采购、销售、运输等实际信息,了解质押物的市场变现和流通能力,严格监管质物的正常流转,避免质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而无法变现,导致无法挽回的操作风险。提高仓储运营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减少配送环节的人力成本、借助信息化手段,降低现场管理费用。从整体上降低供应链内部的信用风险。
(三)国家法律法规角度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物流金融中质物的法律法规和担保法尚无完善的对接,物流金融操作流程中,涉及到多方主体,作为客体的质物在多方之间流转,因此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容易导致质物的所有权产生纠纷。特别是在信用立法上,还有待于制定法律促进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促进物流金融业务向更高、更广的纬度发展。
(四)农业生产企业角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和价格经常会有波动,作为质押物的农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运营风险。所以在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上无疑应该选择本公司市场价格稳定、变现能力好、市场需求量大、储运方便快捷的产品。关注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采购和销售,缩短资金周转的时间,控制现金流量,避免剧烈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缩短银行对减少农产品质押物的评估时间和融资成本,减少现场管理费用。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风险防范策略
当今,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物流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必将带动农产品物流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企业、金融企业、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都应该有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策略。
(一)金融机构提升创新意识,建设客户社会信用监管、评估体系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较为复杂,涉及主体众多,在操作过程中面临较为复杂的风险。作为物流金融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在合作物流企业的选择上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具备完善的仓储数据库管理、固定资产多有实际偿付能力的成熟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和企业一起研发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加快网络建设,在物流企业设立专门部门和专业人员参与管理,使银行实现无缝对接现场管理;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将客户经营状况、偿贷能力、历史信誉等实时共享给银行,确保银行掌握客户的原材料、成品的库存和销售情况,督促抵押监管商品的正常贸易流转,建立全面有效的物流金融非现场监管体系。
(二)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整合绩效,实现融资的多样化
目前江苏省在农业物流方面目前基本上还是以物流功能单一的储运为主,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物流所需要的冷链设备技术滞后、农产品供销信息不够通畅和透明,造成产品流向盲目。因此广大农业企业要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核心技术。农业生产企业普遍停留在缺乏自主品牌和专有技术、核心技术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关键因素,保证每年确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创新科技的有力支撑,不断积累壮大,成为朝阳企业、品牌企业,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创造机会争取有更多的渠道来筹措资金,实现融资的多样化。
(三)政府制定法律措施,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投入
政府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及时补充和修正,大力支持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支持银行与农产品物流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确保行企之间的信息通道的畅通无阻,有效降低物流金融风险;在物流金融质物客体的所有权的规定上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农产品质物流通时的合理、合法性。
(四)投资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倡导绿色物流金融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面对庞大的现实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物流基地信息化和标准化探索也成为热点。在这方面,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专项补贴支持。很多物流基地在规划建设时也把信息化设施列入基础设施构建。传统农业企业的物流是以生产补货和销售为主体的,以仓储和运输为主要控制基础。但在物流金融操作模式下,必须具备高度智能化的信息通道和融资合作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有效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接受合作物流企业的质押监管和反监管。由于融资的需要,从生产物流向专业化3PL服务方向的转变,合作物流企业将涉及到全程物流服务,根据物流金融三阶段的不同操作要求,农业企业还必须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和销售商协调等方面加强与合作物流企业的协同操作,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的智能信息平台是实现农产品物流融资的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农业物流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潮流。
(五)加强院校、农企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注重物流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基层和高端农业物流金融人才的双向短缺是造成农业物流金融发展的关键瓶颈。拥有高素质的物流金融专门人才是农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广纳贤才和内部培养,充实制造业高端管理人才的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重视企业内外专业培训,如和银行联合开展质押监管和操作流程的培训,使人才迅速掌握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巧,又熟悉金融业务操作和法律规范,为专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持续合作储备人才。
结论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物流金融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为广大农业企业所需求,逐渐成为上下游企业的连动体系,广大农企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的迅速提升,以适应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实施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要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关注银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倡低碳物流、绿色物流金融的现念;加大力度创新培养农产品物流金融人才,多角度带动和支撑农产品物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2.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3.雷勋平,王亮.安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4.巢峰.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5.李明.湖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11(2)
6.戚继胜,陈春.高港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学,2009(20)
7.宿长海,宋晓露.大连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2010(2)
1引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既是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物联网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物流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标准上、技术上、产业链上的诸多困难,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新的影响和要求。产业发展,人才先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不断调整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促进川东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升川东北城市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联网的设想,并提出了12项措施来保障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交通领域,医药物流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化了管理。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拣、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 应用的实验。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宇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1];杨海英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2];谈慧阐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实训系统开发目标,对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化的环境[3]。陆晓东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4];陈建松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实施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和校企联合方法推动培养物流信息化应用操作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5]。付玮琼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实现对教学及试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建立“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6];刘小玲立足于闵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中心实训室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完善物流人才数据库[7]。
从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还不具体,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物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衔接不够。本文正是在物联网与物流深入融合之际,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背景而提出。
3物流行业中物联网应用概述
31物联网技术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物流已处于理念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三大技术核心: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应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
(1)感知技术。目前在物流行业中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用于仓库管理,运输调度管理,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如表1所示。
32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会给物流行业带来质的飞越,未来其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和发展呈以下趋势:
(1)整合。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物流活动实现互联。一方面表现在实体的互联,亦即监控、跟踪、信息处理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业务上的互联,整条供应链系统的融合,打破传统工艺、流程界限,让物流更具柔性。
(2)共享。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追溯信息是物联网技术的首要功能,而将这项功能得以开放,普及终端,共享物流信息,会给物流注入新的活力。
(3)集成。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还比较单一,物流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体现出高效的运作,技术集成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4)创新。技术的魅力在于更新,物联网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并应用到更多的物流活动中,逐步使物流活动智能化。
33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给物流企业管理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因其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物流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运作,加之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其主要问题有:
(1)标准化。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影响了保险业的进入,以至于物流法典一度夭折,标准化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是新兴行业,尤其是应用在物流管理中,按照各自为政而各行其是,网络与信息甚至技术都不会兼容,并不能发挥出物联网所应有的功能。
(2)成本。物联网的投入,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人员培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一般的物流企业而言开支过大,尤其是川东北地区信息化作业起步较晚的中小企业。目前在产品价值高和企业利润大的领域物联网被广泛采用。
(3)安全。物流管理重在成本控制,而集约化管理思想体现了其管理精髓,各种公路物流港、园区以及基地应运而生。信息共享的确会促进企业间高效地运作,但是物联网具有的互通互联,使企业的信息安全遭受威胁。
4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虽然物联网技术在川东北物流企业中应用较少,但是新技术象征着生产力,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东西部物流业务的融合,物联网技术活跃在川东北物流市场指日可待。物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技术体系标准,产业的融合跨越了学科,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强调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应该肩负起振兴现代物流的使命。
5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以“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为宗旨,但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仍存在多种问题:
(1)实践形式化。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而实训室的局限只能片面反映运作流程,其他知识面只有通过理论来衔接,所以高校教学偏重理论。同时短期的校企合作,使能力拓展沦为精工实习,甚至企业观摩,校企合作也失去了本质意义。
(2)考证白热化。一方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历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双师素质应该是具有相关领域企业一线工作经验,而不单单指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证书与运作相去甚远。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不能雷同于考证培训机构,证书仅仅是过程而非手段。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不等于其职业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3)产业边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当地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然而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学生一旦走出高校不能为该行业贡献价值,导致一批人才跨行业就业,进而加剧了“物流行业火但专业冷”的局面。
(4)专业单一化。诸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都仅仅停留在物流上,没有结合物流发展的新趋势。飞速发展的物联网可以将物流管理进一步优化,带给企业高效的利益。所以物流人才培养应该融入大环境,涉入新领域。
6新环境下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川东北物流发展现状,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应用的趋势,反思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环境下高职高专“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体”即以教师带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为主体,教师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参与学习。高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具体实践仍不够熟悉,并且企业的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充电,高职教师有必要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习。另外,教师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对企业的运作有更深的认识,其知识架构比学生全面,更能促进学生接受企业的能力培养。
其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教师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通过项目攻关也为自身的能力提高拓宽了空间,丰富了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全程参与。一方面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的学习,以教师学习带动学生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新知识高效、及时地扩散。其手段可以是理论教学、可以是校内实训,也可以是企业顶岗,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打破“教师看,学生干”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高职学生的培养着重于实践,但是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科研项目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两翼”是指在新环境下的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面不仅仅是物流领域,还涉及物联网领域,而且两者的培养权重持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而在发展初期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填补市场的不足。任何行业的人才都不是接受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尤其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支撑,物流人才所攻的就是物流和物联网两大领域。
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德国实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官产学合作”、韩国的校企合同“订单”、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8]。对其分析,可以找出其共同点:职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两翼”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优势如图2所示。
“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杜绝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一体”防止实践形式化,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一体”为企业持续改善,让高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相吻合,防止产业边缘化。“两翼”是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两个领域都应该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新时期的物流人才。这样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技能,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才不会盲目考取职业证书,优化了高职院校教学,带动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军队的日常后勤保障中,食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部队官兵的健康并且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由于军队使命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证具有者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保证军队食品的安全,就应建立有效的军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中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项目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军队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对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1.食品供应链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食品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逐渐向着个性化以及方便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注重食品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推动着食品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食品供应链具有多主体、多环节、多渠道、跨地域等特征,成员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食品供应链蕴涵着较大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整个食品供应链。
供应链可以看成一个闭环体系,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涉及到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销售环节,它像是一个产品产出到使用的全路径。而食品供应链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食品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安全直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联系。这也就决定了食品供应链管理比其他任何的供应链管理都重要。它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关乎全社会公共健康的食品安全,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了贯穿每个环节的基本任务,所以应该把全程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形成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个思想为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全过程的目标一致性可以促使各个流程环节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控制,完成质量认证,同时确保安全溯源的可能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 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供应链的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造成供应链崩溃的运行障碍的可能性。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只有明确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2.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针对军队后勤保障中的特点,其食品供应链风险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中的成员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采购等环节中,由于各种实现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食品供应链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产生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性。
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的风险分析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定性以及定量的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危害性以及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过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以及其它相关人员之间围绕危险性信息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这三者为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奠定的重要的基础。
风险始终贯穿于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依据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原则, 即:全面性、系统性、显著性、客观性、连续性、制度性原则,对食品供应链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供应链的质量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因素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可以视为安全风险, 是食品行业中发生频率最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类风险。
(2)食品供应链的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食品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广泛的地域性,为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食品在不同的区域相互频繁流通。因此食品供应链的物流需要具有很高的要求。大部分的食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都是采用低温环境运作,这不仅对物流中的冷链运输技术要求高, 对仓库等储存场所的制冷技术要求也极为严格。目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物流起步较晚, 整体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致使食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环节耗损严重。
(3)食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目前,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 具体包括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技术失败等风险。
(4)食品供应链的合作风险:在食品供应链环境下,所有成员都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员之间表现为动态的而又亲密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合作风险来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以及关系管理能力不足。
(5)食品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 如台风、地震、洪水、火灾、雪灾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经济环境风险, 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
(6)食品供应链的制度风险:制度约束风险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与现有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造成执法过程中相关法律无法全面实施。目前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能监督到县一级,而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山区或农村,加之监管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无疑会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风险。
3.军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过程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以食品风险分析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响应和风险规避管理。
食品供应链风险辨识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通过对大量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分析,来认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确定食品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在食品供应链风险中,只有那些表现明显的风险易于识别,而那些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工作才能识别,而这类风险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在明确了风险的类型以后,需要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原因、来源和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归属。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进行辨识,就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食品供应链风险,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估师对某一特定风险的度量,将考虑该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两方面因素。在评估食品供应链风险时,不仅要考虑到该风险对某一环节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对整个供应链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风险处置总体方案的活动,主要包含信息决策、方案规划、方案选择以及风险响应方案评价等四个过程。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响应,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食品供应链风险响应是一风险交流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者以及相关人员围绕风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问题进行观念、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信息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信息,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风险类型、风险大小、风险变化趋势等内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信息,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食品供应链风险,交流有关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原定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食品供应链免受影响。风险的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但是可以避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要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主要采取事前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与事后补救。在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策略中,存在两类比较特殊的方法:一是完全规避风险策略,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等回避风险源,采用消极的方法回避风险;二是自留风险策略,这是一种被动或主动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法,有计划的采取风险自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作为食品供应链上风险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在风险意识的指引下识别出食品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只有清晰地认识了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清诸多风险的主次关系,进而使后续的风险控制有的放矢。
4.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贯穿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特殊的管理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论述了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目前,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的实施还需要政策法规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支持,针对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定情况,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浪,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田,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 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 2007:(11).
[3] 邓汝春,供应链管理,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