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

第1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2020学年教研室工作总结

2020学年虽有疫情影响,按照市、区教育局的要求,秉持“停课不停学”的理念,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教研室组织老师下载安装“钉钉”,利用网上进行教学。教研室先对全校学生是否具备线上教学条件进行摸排,制订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并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制订线上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正常开学后,对未能及时返校的学生各任课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学习,并进行课堂直播,充分保障居家学生的学习。

教研室日常工作:教学计划的审核、每月进行教案检查;教师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占全校教师人数100%。;小课题工作:市级立项课题1个,区级立项课题4个;集体备课合计80余次。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微型课共5次,全校教师均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举行学生活动15次;教师获奖情况:国家级一等奖3个,自治区级奖项4个,乌鲁木齐市奖项8个,米东区级奖4个。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考试等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教研室的人员都积极投身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思政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思政工作,现有专兼职思政教师11名,成立思政领导小组,学校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思政教师为主要成员。思政教师培训次数达20余次,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公开课2次。每节课课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

第2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应柞水县教育局要求,开展"2020年幼儿教师暑期培训"活动。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为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

三、培训对象

幼儿园二盟全体教师(城区第二幼儿园、杏坪镇中心幼儿园、柴庄幼儿园、中台幼儿园、小花蕾幼儿园、马房子幼儿园)

四、培训具体内容

1、集体教学活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和实践

3、优秀游戏课程交流探讨

4、游戏活动尝试

5、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6、信息技术培训

五、培训方式

线上视频学习、讲授、实践

六、培训时间、地点

第3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问题解决;技术技能训练;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67-02

1 前言

本研究立足于国家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就业结构与劳动技能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以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训练活动的设计模型和相辅助的资源,以期提高学习者的操作实践能力,强调和重视职业、技能和实践,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2 概念界定

技术技能 本文的技术技能是指某项活动,尤其是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大多数职业教育以及在岗培训课程,主要与技术性技能的培养有关。

训练活动 本文中的“训练活动”指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能力,以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组织合适训练内容,设计合理训练过程,从而完成训练目标的操作综合。

3 理论基础

问题解决 《教学心理学》书中指出:“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的,通过这种方式,主要围绕问题解决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即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一种心理困境,用真实的情节或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强调直观性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注重学生参与以实践性为主的探究式活动。活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不仅由单一技术工具教学向与学科整合式教学转变,而且注重师生、生生互动,以及共同发展[2]。本文中的训练活动是基于移动设备,没有教师指导,自主的、协作式活动。因此,训练活动的流程和规则都是由任务指导书来引导的,活动的效果也会受到学习者自身、操作平台和学习资源的限制[3]。

4 基于问题解决的技术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

技术技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技术技能不仅包含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更在于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本研究以问题解决为理论基础,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训练活动,依托移动终端及相关学习资源,使学生由机械的操作与记忆转变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技术技能训练特征 本文的训练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移动终端而开发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者的技术技能进行训练。

1)训练活动移动化。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未来网络学习的重点发展方向。移动学习发源于国外,在国外也是最早受到关注的,其研究起点早,研究比较深入,并且其应用领域已经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但职业培训相关的研究,仅仅在欧洲的个别地方进行,这样的研究比重是远远不能够对职业培训提供支持的。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者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深入探索,其便携性、移动性为辅助数字化学习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基于问题解决的训练活动注重思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重要,学生面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比最终出现的结果重要,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在问题解决中学会交流合作,在线下实践场中训练综合操作技术能力,使得思维得到发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拟定方案、交流优化、实施方案、最终成品等关键步骤,实现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4]。

基于问题解决的训练活动设计模式 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多步思维过程的复杂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据此,将移动终端的学习模式与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相结合,采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并结合技能操作训练理念,最终构建技术技能训练活动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技术技能训练活动设计模式主要是三层架构,分别是环境层、教师层、学生层。其中,环境层是基础,教师层是活动设计,学生层是活动流程。

1)学生层。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核心思想,以主题和问题的形式,通过创设与主题和问题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试图让学习者通过“进入情境――拟定方案――形成方案――实施方案――上传样品――上传成品”六个关键步骤来促进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中,学习者通过在线移动终端对微情境资源进行观看,引发思考。通过训练任务指南查看任务要求,进入“拟定方案”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已给的方案模板写出自己的具体操作步骤,在主题任务圈中,让圈中的其他学习者进行点评,给出相关建议。学习者通过和其他学习者的讨论,对该方案进行优化并最终“形成方案”。学习者在线下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微资源进行知识回顾。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摄像机对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并上传至移动终端和线上的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优化作品,上传最终成果至平台,为其他学习者提供案例参考。

2)教师层。该部分的设计,教师首先进行前期分析,其中包括学习者分析、训练内容分析、训练目标分析,教师只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透彻的基础上,才能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者训练活动过程。学习者进入情境时需要教师对主题任务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任务主题、活动描述、结果要求,其中任务主题设计包含情境的设计。在学习者进行方案设计时,教师要根据科学的教学分析,给学习者提供详细的、可操作的方案模板。在学习者形成自我模板的时候,教师提供方案评价标准,以便学习者针对方案修改,并形成最终的方案。当学习者进行线下具体操作时,教师将为学习者提供线下注意事项,尤其是当该操作训练具有危险性时,教师应该把该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指出。教师还应设计对样品进行评价的标准,使学习者在原有作品上进行修改,并通过设计概括反思板块,让学生对整个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形成职业技术能力。

3)环境层。训练活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训练活动的设计包含环境的设计和应用,依托移动终端、资源和工具等来进行。其中资源的呈现以模块化、系列化的方式出现,而概念型的知识可以通过文本化呈现,程序型的技能最好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微视频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特别的学习体验,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5 结语

本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构建技术技能训练活动设计模式,丰富技术技能训练理论,优化技术技能训练方式。本研究的后期将关注在线训练活动的分类、训练活动的案例设计及实践应用,以期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知识迁移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为技术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高智英.网络课程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7(4):47-50.

[2]吴宗宝.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4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改进各教育主体有关混合式教学的认知

学生、教师、家长等在内的各相关教育主体是否能够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对混合式教学有充分的认知,直接影响高中历史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的成败。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清楚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及实践价值,及时转变各自的认知观念,推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的运用与推广。学生层面,混合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参与度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课前、课后环节均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线上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自我认知与约束力。教师应注意通过高中生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师生教学互动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反馈,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所在,提升其参与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享受线上教学过程所带来的趣味性的同时,加强线上学习期间的自我约束力,及时调整学习历史的学科思维方式,增强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和参与意识。教师层面,混合式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保证常规备课的有序性,还要在线上平台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清单,整合制作和及时推送相关的教学网络资源,课后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线上讨论与答疑。高中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相关内涵与操作技巧,主动适应混合式教学,充分认识到新高考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应用的突出优势和价值所在,积极引导高中生及其家长转变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应用与推广的有效方式,真正意义上致力于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智”教和学生的“智”学。家长层面,教师要积极引导高中学生家长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观念,真正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主动了解混合式教学在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实践价值所在,正确发挥“学管者”监督与陪伴作用,努力规避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时容易遇到的干扰因素,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

引导高中生调整学习方式,强化其自我约束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与推广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学习的思维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学会和践行自主性较强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高中历史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中,课前及课后都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网上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线上学习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目标任务意识、主动卸载游戏及娱乐软件、建立小组组内互相监督、严格奖惩管理制度等,加强家校联合有效监管的力度和实效,净化线上学习的网络环境和氛围。此外,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推送精简恰当、针对性较强的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设计丰富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案。在组织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采取融入贴近生活的热点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学习成就感,引导他们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碰撞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教师组织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能力

混合式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专业能力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高中历史教师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能力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混合式教学基本内涵的相关培训。通过讲解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理念内涵,引导高中历史教师认识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操作,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明确混合式教学环节中师生需要共同完成的具体事项。二是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实操培训。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并熟悉相关教学平台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如钉钉、Edmodo等综合类教育互动平台,CourseMaker、录屏大师等微课录制平台,硕鼠、VideoDownloaderPro等视频下载平台,WondershareVideoEditor、绘声绘影等视频剪辑平台等。三是关注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整合汇编高中历史学科混合式教学应用的优秀案例,迸发集体智慧,组织教师观看并认真学习,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和经验分享活动,引导教师及时分享自己在组织混合式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和所获得的经验感悟,努力探讨优化混合式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优化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各项保障条件

第5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2016年3月至6月期间,课题组通过问卷、访谈、网络收集等形式,对市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开展调研,具体问题如下:

1.1 尚未区分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存在很大差异,而根据网上收集数据显示,目前市中小学各城区信息化推动较快,教师有明确的信息化能力标准,而中职教师尚未明确,大部分院校只是参照中小学信息化能力标准,这不利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应用。

1.2 中职教师网络空间学习利用率不高

调研发现,90%左右教师上网查找资源与他人QQ/微信交流能力较强,80%教师拥有世界大学城或其他教学空间,但利用率极低,一月或几个月偶尔运用1-2次,仅有20%教师不仅拥有教学空间,而且可以布置作业、上传资源、在线答疑等。

1.3 中职教师信息化与专业融合能力不强

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翻转课堂推广,微课运用越来越广泛,中职教师经常运用微课、MOOC上课仅占8%,有时运用占22%,偶尔使用(比赛运用)占60%,从不使用占10%。原因教师对信息化与学科融合能力不强,少数教师本身是计算机专业或感兴趣而使用,绝大部分教师是迫于公开课、竞赛、省市检查需要时使用。

1.4 中职教师信息化培训评价不够,有与企业脱节现象

目前市中职教师信息化培训多集中在近两年省培项目,每个学校指标有限,大部分教师参与机会较少,而信息化培训也相对传统、单一,没有后续评价系统,也没有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网络资源或让其参与评价,与企业脱节严重。

2 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

2.1 完善政策,明确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要求

由于目前市里只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标准,没有明确中职教师信息能力培养相关政策。因此,笔者建议市教育局可根据本地中职院校实际情况与地区经济发展,制定符合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如明确教师各阶段信息化发展规划、参加实践培训时长、教学考核、聘请企业专家培训等一系列标准。相关部门也可以将信息化能力列入教师职前、职称评定和考核奖励必备条件,帮助教师明确信息化提升方向,促进教师自主应用与发展信息化教学。

2.2 夯实中职院校网络硬件基础,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保障

信息化基础建设对于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至关重要,没有硬件作为外在基础条件,教师在媒体课件、优质微课演播与录制、教学评价等环节将难以实施,无法真正将信息技术与专业互相融合,把信息化教学落地实处。中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给予专项资金,做好信息化平台与服务建设。一是,网络平台建设,如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面向学生和社会人员服务系统、面向教师教学服务系统、面向企业教学数据服务系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改造,录播室的建设等。

2.3 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教学不断推进,中职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亟待提升。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院长、教育行政、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二是,建立信息化专家培训团队;三是,加强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四是,加强省级信息化教师培训后期测评;五是,加强企业数据运用培训。前二项是通过省市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第三、四项为提高培训效果与质量,第五项为加强与企业对接,增强教学实效性。在院校组织校本培训中,可将培训分为集中、网络与日常培训三个方面。(1)集中培训为聘请信息化专家培训信息技术运用,重点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整体课程构建能力。(2)网络培训可选择优质网络课程分享到校园网教师平台上,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与实践。这种培训方式即灵活又便于教师接受,但需要大量视频资源作为支撑。(3)日常培训可将信息化放入日常考核,可每学期要求教师运用5次以上信息化教学方法(微课、翻转课堂等)并上交不少于10个系列化专业多媒体课件与设计。在教师省级信息化培训中,建议增加半年效果追踪(而不是单一线上30天,线下10天),可让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案例整理成报告进行反馈或录制两堂以上信息化课堂视频展示培训效果,加强信息化教学持续运用。加强企业平台运用与培训,力争打造“学习―平台―企业”为一体信息化培训新模式,为探索新型培训模式又增添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不少中职教师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资源,常常感到迷茫,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有效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各个学校优势资源,搭建信息化虚拟学习社区必不可少。可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把信息化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共同体。同时引导教师建立学习型微博,关注与推广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学会利用微博进行信息化学习与知识储备。通过在职教城建设“中职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开发基地”和“示范性虚拟仿真中心”,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断提供助力。

2.5 健全信息化教学常态机制,激发信息化教学持续发展

信息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政府―地区―学校―教师”;“教育行政长官、工作人员―教师―技术人员”;“信息化网络学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成果建设―专业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系统规划,形成信息化整体合力。“政府―地区―学校”信息化领导机构,需制定符合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政策与计划,细化工作方案,扎实推进项目,落实主体责任。信息化科研常态化。需建立完善信息化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研教改、信息化课程建设、平台开发及教学成果展示。信息化教学竞赛常态化与制度化。每年“学校―地区―全国”分级进行信息化教学大赛选拔,在调研基础上完善信息化比赛方案,增强信息化大赛实效性,使竞赛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信息化师资队伍常态化建设。学校不仅需要培养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与教学团队建设,还需加强信息化主管队伍、网络开发专业人员建设,为中职信息化教学提供合理、多元化人才配置。

3 结语

总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地区、学校、企业相互配合,形成四方合力,创设新环境,营造新氛围,激励教师投身信息化教学,促进自身专业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O2O方法;创新实践课;数学建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1-02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近年来,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有关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课堂上讲授内容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识差,只能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无法实现课程创新教学的目标[1-3]。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与离线的协同交易中,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等。由于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O2O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正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探索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律,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定位和职能,将传统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学(线上)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借助“数学建模”课程,基于O2O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O2O方法下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模式的构建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组织线上课程教学

1.线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在线上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教育平台,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来学习。理论内容难易适中,不宜太专业化,便于自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还要具有课堂教学承上启下功能,能服务和巩固课程;实践环节要选取模仿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建模线上课程选择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

2.线上反馈互动教学法:通过测试及回答问题了解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在线学习内容和检验方式。建立数学建模辅导答疑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汇总共性问题可留在课堂统一解决。

3.线上学习的管理:在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在网络空间中,不受时空局限,容易受到信息迷航,放养式教育,太过自由反而难以驾驭,建立自由学习下的约束机制,因此要通过测试、线下课堂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组织线下课程教学

1.线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线下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深化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普及性;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方法性,能够指导创新实践。对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精讲经典案例、实际建模案例,介绍基本方法,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结果的运用;介绍常用数学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设计多种形式,如,综合大作业、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及兴趣选取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2.线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线上思考问题并动手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融入讨论式方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发挥学生主动性;适当引入案例式方法,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使学生接近现实问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适时推进翻转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线下学习的管理: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交大作业、参加竞赛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评定机制应注重学习成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效果要通过线上个人测试检验。线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方式,每种类型考试的权重见表1。

(四)实践问题的解决

实践是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问题是满足不同阶段教学需要的必要保障。

1.基本数学模型的实现问题。利用相关模型求解方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图解求解等,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2.数学建模实践问题。针对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数学模型求解的复杂性特点,设计数学建模问题,使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模型的结果检验与应用全过程。

二、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学思结合,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学建模课程为检验手段,动态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O2O方法下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实践类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借鉴当前各学校创新实践课和O2O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中的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中,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的O2O下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1.线上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上学习材料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取的学习材料要难易适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初步了解,对课程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并对课程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2.线下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下学习材料主要用于课堂的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线下学习材料巩固和提升线上内容。因此,线下学习材料需要系统、深入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甄选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的目的,为学生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

3.创新实践问题的选取。线上题目类型不易太难,选取线上学习的模型计算问题,基本方法的建模问题,让初学者通过模仿,或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实践练习。线下题目可选取基本方法、综合方法的建模问题,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模案例,筛选历届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实施

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基于O2O教学特征和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和实践,能够了解和掌握部分学习任务,但对难点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网上答疑和线下课堂讨论来检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既要巩固和衔接学生线上学习内容,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过程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研究探索、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既为学生营造高层次的研究空间,也扩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根据具体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分别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

(四)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教师对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检验分为阶段式检验和期末检验。阶段式检验主要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阶段实施。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设置自测题目,实施检验。其次,教师根据线下课堂教学设置线下作业,实施检验。阶段式检验实现了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各个环节表现的评定和检验。期末检验,利用创新实践课程的期末考试或是参加竞赛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后,借助阶段检验结果和期末检验结果,总结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萍,余涛,廖青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林健,符寒光,吴中伟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 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第7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名师;社区建设;交流

一、社区建设背景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教育创新大会”上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随即,美国白宫立即启动了“创客教育计划”。自此,“创客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而本市在2015年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普及二星级数字校园的实施收尾和验收阶段。沈阳市教育发展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向教育现代化,从而保证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这个工作目标出发,“创客教育”既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又符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学表现形式。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主要表现为“创客式的教育”,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创新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以,“创客教育”的发展情况,是考察现代化教育实现的重要指标。

但是,从目前我市“创客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于“创客教育”的含义和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跟风;缺乏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队伍以及培训体系;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缺乏统筹,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优秀的经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等。

二、社区建设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也就成为本社区的立意所在,所以确立建设目标如下:

(1)建立“创客教育”的核心教研团队。主要承担“创客教育”的课题研究、课程及资源的开发、培训体系建立等任务。

(2)搭建交流平台,统筹规划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骨干队伍,同时有计划的进行教研、比赛及成果展示等活动扩大社区影响。从而吸引更多学校积极参与,掌握整体的发展情况,形成均衡发展的沈阳“创客教育”生态。

(3)形成符合本市实际的易于推广和实施的“创客教育”发展模式,包括环境搭建方案、课程内容选择指导以及教师队伍培训等。

三、社区运作模式

为了形成成员间互相协作、乐于分享的社区氛围,社区将采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使线上、线下活动相融合,把线上跨时空的便捷与线下面对面的直接、真切结合在一起。

依据现有名师社区功能线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分享。把成员上传的资源包括专业文章及资讯、课件、教学视频、培训视频等,按照一定属性进行分类,通过合理的划分结构,方便成员进行分享、学习和使用。

(2)在线交流。通过主题研讨、知乎问答、留言板等形式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异步交流。

(3)课程研讨。通过线上优秀课的品评、磨课等,展开对于“创客教育”的课堂实施研究。

(4)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组织。包括通知的、报名、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及展示等。

(5)成果展示。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学校及教师的风采,推广优秀经验。

线下活动主要完成以下活动:

(1)定期组织成员以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深度交流。

(2)不定期的组织成员进行外地调研、考察、交流,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

(3)定期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活动。

(4)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学生和教师的评比活动,检验教学成果,在竞争中互相取长补短。

(5)不定期的要求专家、企业从业者进行讲座或产品介绍,拓宽教师视野。

四、社区运行保障

(一)服务能力保障

1.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制作团队,而且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工作多年,对于教学资源的质量把控和开发都很有经验,能够保证社区内资源满足教师应用需要。

2.活动组织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有国家、省、市等各个级别教研活动的组织经验,能够完成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设计、实施。

3.专业能力

社区骨干团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悉,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W也比较了解,正好符合“创客教学”跨学科应用的特点。

(二)管理制度保障

良好的运作模式,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一个合理的社区管理制度,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社区根据人员角色的定位来制定相应的权利以及义务,并通过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如线上通过开设“有问必答”栏目,只有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交流,可以在该栏目内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社区管理人员会积极组织社区内外的资源来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并对该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直至得出结论。

还有对于活跃度高的成员,优先具有参加社区组织的考察、培训等线下活动。对于积极分享自己经验和教学资源的成员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只有通过这些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社区的良好氛围。

五、工作规划

初期,对本市“创客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从已经展开“创客教育”的学校中遴选核心组成员,并招收有兴趣的普通成员。

中期,核心组成员研讨,修正社区的管理制度、栏目设置,建设社区资源库。

持续发展期,组织核心组成员,进行社区基础资源的开发,并组织社区线下活动。

六、名师社区模式创新点

(一)构建社区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教师群体

组建名师社区,就是为成员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活动、共同进步成长的“学习研究团队”。社区工作室的成立,让社区教育名师在帮助工作室人员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进步提高。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浓郁的学习氛围,青年教师的蓬勃活力,大家高涨的工作精神以及彼此间思想智慧的碰撞,都促使团队成员相互感染,共同提高。

(二)优化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实现共学共赢

通常在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中,往往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将社区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的定位。通过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过程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获得新的知识,以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更新的成长模型。

(三)发挥社区教育示范辐射效应,共享优质资源

成果辐射是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的之一,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是社区教育成果的辐射基地。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活动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扩大了社区教育教师活动内容的影响力,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构筑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网络,促进梯队成长

第8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虚拟实验;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41-02

引言:

自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各传统产业积极向“互联网+”模式转型。2016年6月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峰会,推动了“互联网+”与政务、民生、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一场关系到每个人的以“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大变革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大学计算机”,其内容由软件工具应用向面向计算、面向计算思维转变成为必然。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构建

随着高性能计算、普适计算、量子计算等一系列计算问题的涌现,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等社会应用的兴起,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构建“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成为趋势,重点展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

第一,问题的抽象与建模。自然社会问题如何抽象与各种建模方法,计算机科学的知识领域有哪些,计算机科学家在思考什么,基于计算机能做什么。

第二,信息的表示与编码。从计算机中的“数”与“码”两个方面理解计算机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数字化方法,形成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形式化。

第三,计算机的三大平台。强调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原理、资源管理机制和基于系统平台的网络计算服务,体现“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的技术路线。

第四,计算、算法与程序设计。强调计算的本质和计算机应用的理论问题,从计算机科学中找到对计算需求的支持。

二、“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1.现状与挑战。从教师角度看,知识陈旧、视野局限、师资培训经费紧张和实验室条件有限,任课教师更愿守着原来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从学生角度看,学习兴趣不浓,基础参差不齐,自学习能力差,学生更愿玩着就把课程学分拿到;从外部环境看,学校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帮助不大,导致大幅压缩课时,缩减教学报酬等。因此,保障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2.解决策略。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辅助理论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计算思维的建立。虚拟实验室是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具有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特点:经济性、开放性、针对性,操作者可随时控制实验的进展情况,实验中相应的数据也可按需求反馈给操作者。因此,我们提出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以虚拟实验促进计算思维落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包括以下环节:

第一,MOOC。借力985高校已有的优质MOOC教学资源,解决师资力量薄弱、视野局限、培训经费紧张等问题。

第二,SPOC。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设SPOC以补充教学资源,弥补MOOC资源对当地学生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的直观演示,助力理论教学,让理论知识更易于学生掌握,同时解决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各个关键实验正常开设的问题。

第四,学生的在线学习与讨论。通过技术手段掌控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自学习能力差的问题。

第五,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知识。

第六,软件应用。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开展软件使用教学,兼顾学生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七,知识扩展。结合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新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扩视野。

3.具体做法。(1)实施流程。第一,课前。教师制作完善教学资源,设计任务单,规划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根据任务单展开学习,以报告单的形式反馈小组讨论结果,实现知识第一次内化。第二,课中。教师课堂测试10分钟,组织课题讨论、小组汇报等学习活动,总结与点评,答疑及深度讲解;学生完成测试题,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出疑难问题,实现知识第二次内化。第三,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线上讨论,解答讨论区的学生问题,整理归类学生问题,评价学生帖子质量;学生参与线上讨论,完成知识进一步内化。(2)保障措施。第一,预习保障。通过任务单下达预习任务,学生在线预习;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提前收取小组报告单;小组根据各组员参与完成报告单的表现,分出A、B两个等级,与教师给出的小组打分进行加权,A-100%,B-90%。第二,翻转保障。提前一天根据小组报告单确定各组讲解的主题;课堂上随机抽该组学生上台讲解;讲解清楚个人、小组均加分;讲解不清楚个人、小组均扣分。第三,课前测试。每周测试一次,每次10分钟;测试题目随机抽取;题目至少提前一周公布;测试成绩累加到学生平时成绩。第四,实验保障。通过任务单下达实验任务,实验目标明确;学生在线完成实验及作业,提交纸质实验报告单,根据学生实验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分出A、B、C三个等级,累加到学生实验平时成绩。第五,激励机制。好笔记奖励;互动交流奖励。(3)成绩构成。

各分项成绩详解及成绩存档材料说明:

①“MOOC视频观看”、“线上讨论”、“线上实验”成绩均来自MOOC平台后台数据;

②“学习笔记”、“完成报告单”由各组组长和教师共同提供;

③“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由教师提供;

④“期末考试”来自考试系统后台数据。

(4)教学效果。在对“大学计算机”实验班学生的调查中,88%的学生认可这样的教学形式,82%的学生认为现行教学内容对自己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对深入理解知识有帮助。

在对“大学计算机”教改任课教师的调查中,98%的教师认为教改利于自己的知识更新,85.1%的教师对开展教改有信心,97%的教师认为虚拟实验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有帮助。

三、总结与展望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开展“MOOC+SPOC+虚拟实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是值得的,接下来将着重探索与实践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深度融合问题,切实找到适合不同特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际协作;“计算机基础”;资源共享

1“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背景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要起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支撑、引领的作用。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发展逐步进入了内涵式发展,为了均衡教育资源,协作和共享资源是未来的教育教学趋势。区域校际学校协作、共建教育资源,有利于加速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的创新机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1-2]一书中提出:“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高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众多,网络教学平台相应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在广东省的高校中,普遍采用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高校版”的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考试等。其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提供一个集学习、辅导、测试、评价、交流、知识沉淀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登陆学习。但是,出于网络安全管理的考虑,大多数学校的平台站点只允许校园网访问,有些高校的学生宿舍网络不属于校园网,这给自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些学校的师生不愿意使用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只在期末考试时采用考试系统。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探索利用多种网络资源进行协作教学[3]。

2校际协作机制的研究

在欧美发达国家,校际协作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非常广泛,在国内,2000年以后开展了协作共享的研究,主要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科研机构主导来进行。本课题主要是立足于肇庆市周边地区的高等学校和开放大学,开展教学资源的协作与共享的研究。

2.1共建教研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在合作的学校中,选出一名老师担任项目负责人,一般由相关课程的负责人担任,共同制订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参与研究的成员,参与成员的职称比例、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要体现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起进行立项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要注重团队师资的培养,对团队老师的培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互联网+”背景下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2)“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3)精品课程教学设计的培训。(4)微课程制作的培训。通过共建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2.2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2.1协作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网站,保障教学资源共享借助UOOC联盟平台,建设网页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模块包括基本介绍、章节目录、考核标准、教学计划等,各模块的子模块设计如下:(1)基本介绍,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参考教材。(2)章节目录,章节内容共11章,包含计算机概述、计算机中的数据、计算机系统组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道德法规、Windows7操作与应用、Office2010操作与应用和网页设计与制作。(3)考核标准,采用自动组卷、闭卷机考的形式;线上计分标准,观看视频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测验点10%,期末闭卷机试占60%,网络讨论占5%,上课签到占5%。其中每单个视频的观看进度大于90%才算完成,否则该视频不计入已完成视频个数;讨论的评分标准为—2分/条,回复2分/条,加精5分/条,置顶5分/条,最高100分,再按权5%折算实际得分;在线的视频学习和测验类任务完成数在60%以上才能参加期末考试。(4)教学计划,总课数为48课时,其中师生面授24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24课时,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2.2.2协作建设微信订阅号,拓展教学资源共享创建计算机导论学习订阅号。订阅号主要分3大模块:精品课程、考试中心和学生作品。教师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录成微课,到公众号,并将优秀学生的微课到微信订阅号,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创建订阅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所谓碎时间,一般是指没有安排任何工作或学习,未被计划的时间。因为零星、无规律,所以被叫作碎片时间[4]。如果把每天的闲余时间能够合理地运用起来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5]。根据抽样调查,广东省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5%左右,其都有微信号。因此,计算机导论学习订阅号的推文学习时间主要定位是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2.3重视学习各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新时期的本科教育教学要求“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动起来、让管理严起来”。校际协作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保障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课改的试点班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模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重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主要工作如下:(1)课前准备。开学第一节课,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学进度表,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小组,组长负责将知识点分配给每个成员。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将课件发给教师,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备课合格后才能上台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有3种:在校园网内,可以使用广东省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校园网外,可以通过计算机导论学习订阅号和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2)课堂上。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导演兼主持人,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设计,有计划地安排全体同学承担主讲角色,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上台汇报自主学习的同学,教师要多用肯定、赞扬的语言评价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需要指出不足,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3)课后。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建议建立课程教学讨论群,全体学生都加入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提问。同时,利用广东省考试中心的教学平台,作业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