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

第1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零售药店试点销售配方乳粉

活动现场,上海市食药监局介绍了零售药店试点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工作情况,公布了第一批试点药房名单;为试点企业代表――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专区揭牌,标志着本市零售药店开始试点专柜(区)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目前第一医药、雷允上西区、童涵春、复美、华氏、国大、上海药房等7家知名连锁药品经营企业的82家门店将开展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作,门店遍及全市各区县。

试点药店达到“五个统一”(统一销售区域、统一标志、统一承诺、统一亮证经营、统一监督电话)和“四个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合法规范、乳粉质量合格和入市退市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合法规范、各项制度健全规范)的要求,通过设置专柜(区)销售、存储婴幼儿配方乳粉,把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进、销、存纳入上海市药品零售远程动态电子监管范畴。在药店试点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有利于将药品经营领域有效的管理模式推广、运用到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管理中;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货、销售、退市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上海市食药监局将及时跟踪、指导药店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全市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市民代表在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以及基层食药监所,参观了食品安全宣传展板,了解了检测机构的职责、食品安全检测项目、食品检验受理流程等情况;观看了蔬菜中农药残留、猪肉中瘦肉精含量以及生鲜肉、咸肉中亚硝酸盐等项目的快速检测活动;参与了部分快速检测项目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认识。

第2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 检测体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39-02

1 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在家食品检测检验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滞后现象,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疑。从检测的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种类少的问题;从多残留检测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少的问题;在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着成熟度不足的问题;在高技术检测手段上面,更是存在着严重的欠缺问题。

1.2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当中,针对于食品而采用一系列检测的方法,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问题。从正规的检验体系工作流程上面来看,食品应该是由农田的生产开始,再到食品的加工,最后到视频的销售等,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把监管工作贯穿进来。但是,事实上,受到食品安全检测力量的限制,首先体系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很多食品的检验检测工作都仅仅只是形式而已,并不能够实现系统化,很多对人有害的食品也大量的流进市场。

1.3 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市场准入机制未建立

从对食品金策检验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上面来看,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很多的食品检测检验机构来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检验资质不足,实验室制度和管理的不公平现象严重,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食品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相关的部门来讲,也并没有把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审查程度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市场进入的门槛逐渐降低,最终不安全食品逐渐流入市场。

2 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对于这一点,也就是说要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以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把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力度予以强化,最终促使整个检验检测体系的机构配置得到完善。那么,对于政府部门来讲,需要做的就是:把开放竞争的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建立起来。同时快要尽可能的包行业之间的壁垒予以消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大力的带动民间中介资本的投入,从而把一个合理性高且规范度强的竞争机制建立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民间中介,通过民间中介检验检测的有效介入,能够帮助政府在具体的食品监督过程中带来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和鉴定上面给予技术服务。

2.2 完善并健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

在食品检测体系的制度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单单局限在对当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监管上面,不应该局限在当地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上面。而且还应该针对相关行业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都加以明确,同时对不负责任需要承担的惩罚加以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的对相关人员以及相关机构作出约束。当然,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针对相关的食品检验与检测制度当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作出合理的调整、补充与删除处理,尽可能的把那些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重复支出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应该把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社会机构的培育力度予以强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把行业的竞争市场开放出来,从而来把原本的行业垄断问题有效解决。当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然是和法律法规离不开的,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行业的操作加以规范,来对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受贿问题,一系列弄虚作假的现象加以惩罚。

2.3 制定统一的食品检测标准

对于这一点,目前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行业中,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食品检测标准上面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就需要将其做出统一,通过把统一的检测方法的制定,通过把统一的标准和费用的规定,来促使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来不断地把企业内部的自建体系加以完善和鉴权,尽可能的将食品的安全和行业的信誉直接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机的把检验检测机构,把网络信息系统,把激励惩罚机制,把责任追究机制,把信用评价机制等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保证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

2.4 提升食品检测技术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有机的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严格紧跟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脚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来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方法加以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适合食品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另外,还应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来把迫切需要的并且是和安全息息相关的标准制定出来。另外,还应该有目的且有选择性的,针对部分具有先进性的方式,把更加精确地仪器设备等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3 结语

总之,在目前市场流通食品种类日趋繁多的情况之下,在食品安全性检验的这一方面,也更加需要相关人员引起重视。通过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完善,不仅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把视频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以健全与完善,通过制度体系,来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的提升,最终对人民群众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关莉莉.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年25期.

第3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分析 安全检测 技术 研究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所公认的问题,在我国这个问题也非常受人们关注,我国食品现在已经公业化了,生产速度非常快。但是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食品安全才会这么关注,在我国已经有许多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案子,这就引起了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在不断的完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一些文献,希望可以缓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社会上许多的人只顾着个人利益而不考虑食品的安全问题,这就是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根本,一个国家对检测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我国应该加强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的技术研究,这样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减少,人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本篇文章先介绍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知识,然后介绍食品分析与检测研究方面的一些技术,文章的不足之处还望大家纠正和补充。

1 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及来源

1.1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在如此多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来这些案例中有许多的相同点,这也正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食品种类在不断的增多,虽然有这么多的种类,但是一些人只要看到利益就还会去生产,这就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于每种食品中,一些人害怕被查出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的食品在检测中通过,这就导致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复杂,甚至有一些我们跟本查不出来,越是这种东西它对人体的伤害就会越大,对人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大,我们就应该重视。

1.2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都有个来源,当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有来源的,它的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食品的原料就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是在食品的某个生产流程中加入一些东西,也有可能是一些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从而使一些假冒食品流入市场等等,可是如果在这方面有非常先进的机器的话,也许这些问题会少很多,食品的质量就会提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会有一定的基础去研究更先进的机器去检测食品的安全。同时我国也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这方面人员的监管力度,对他们进行一些这方面的讲座,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这样再加上对食品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就会大大提高食品的质量,人们对食品的担心也就会减少。

2 食品分析与检测研究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食品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机器,这些机器代替了人亲手进行检测,这就大大提高了食品检测的准确性,也减少了一些检测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时间,这就使得食品检测的效率大大提高,现在色谱、质谱、光谱和一些生物技术等一些新技术已经运用到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极大的为食品检测提供了方便。使得食品方面的安全有了保障。在进行研究技术的检测之前都必须进行一步预处理操作,这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结果分析,预处理就是主要对一些微量元素进行提纯,这需要进行许多的步骤,与原来传统的人工检测相比,现代自动化技术会使人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缩短在这方面需要的时间。在食品的检测与分析之前必须要对这种食品的各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不同的食品它需要不同的光谱去检测,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

3 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现在,在许多的西方国家已经在食品检测方面有了相当高的技术,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大大减少,同时国外也有非常严密的管理制度,现在正在研究新的方法去进一步跟踪一些病毒和细菌,而我国的食品检测水平与国外的水平相差很大,还需要花很长时间去不断的研究这方面,以此来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再加上完善的监督体制,这也就可以从根本上来减少问题。

4 结语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要想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食品分析与检测的技术研究,我国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我国应该加大在食品检测技术这方面研究的资金投入,积极的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水平引进来来提高我国的检测水平。我国也应该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样我国的食品检测研究才会发展的更快。加大对食品检测方面的研究是我国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琼.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苏州大学,2010.

[2]施蕾.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2010.

[3]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09.

第4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01-03

1.引言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的自然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减少。目前,大规模的工业化制造食品充斥着我国的市场,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国内对于食品安全方面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对于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保障了一国食品之安全,才能够使得我国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现状

2.1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分析

中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促使了中国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上的关注和对于发展力度投入的加大。目前来说,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现状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卫生部门统一主管食品安全阶段到食品安全多部门共同主管体制阶段以及现在的一个部门协调、多个部门具体监管阶段。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前由单一的部门统管到现在由多部门有针对性的监管,体制上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中也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监管和督查部门管理混乱的情况。对比与美国,其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世界上都有着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美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多部门之间职责清楚。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机构有二十个之多,但是各个机构之间所负责的方向明确,职能清楚。在处理和预防以及监管上,都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

2.1.1各个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在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领域占着极大的比重。中国的食品安全科研院所往往都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中,有着一定水平,并且也有着一定数目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也具有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可以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某一类的研究课题。这些机构,大多都有政府在人员和资金上的支持。科研设备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2.1.2各级高校

中国的各级高校除了在教育上有着突出贡献之外,在科研创新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很多高校都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且这些实验室每年都有较为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各级高校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往往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2.1.3各级监管机构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由政府某些部门担任。在食品监管方面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管食品生产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食品流通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督食堂、餐饮消费环节。此外,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

2.1.4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生产企业在整个食品安全体系内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食品生产企业的经营和变动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在质量安全体制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中国食品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2.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情况分析

说道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就不得不说一下有关食品安全专利的注册情况,下图显示了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所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最大,同时这两个国家的技术最为成熟;国际上每个国家以及总体上的申请数量较大,这就表示了一个道理,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国际认证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同时,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量的数额也比较多,表示了中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检测这一块其实是十分看重的。

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他国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或者日本对于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上是与中国不同的。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国家的研究机构,每年有着固定的经费支撑。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需求是很小的,所以这导致了在技术上的落后和不进取。美国以及日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公司式的企业,为了盈利以及配合社会需要,在技术以及监管体制上是在不断创新和改进的。

中国每年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推动了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我国技术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近些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的势头一直良好,也就是说一直在增长。

3.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对策分析

3.1建立统一和明确的食品安全体制以改变分段式管理

从上文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采用的是分段式的体制形势,而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关的发达国家来看,其相同点都是拥有较为完整和统一调控的监管体制,并且通过立法使其具有强制力,因此,必须首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3.2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第一,探索多种管理模式,使“品种”管理和“划段”管理相结合,做好信息沟通和共享,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法方式,避免职能上的交叉。

第二,加大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老话说得好,法律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执行出来的,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采取平级部门的模式,是权责无法明确,责任和义务落实不到位,即使再严密和再完善的法律,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各级政府明确职责,才能保证体系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日本和韩国都对政府部门的权责划分明确,才会是食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

第三,充分发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从日本经验的发展来看,日本安全委员会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就发挥了主导和领头羊的作用,集权和分权的结合使各部门以及内阁政府都发挥了其本身的相关职能,因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协调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协调不力,各自为政,执法软弱,重复管理的局面。

3.3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制

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制不健全才会导致各种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无形资产。信用不仅仅是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也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相结合,塑造公平的市场氛围。

3.4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制

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是其中的重要特点,在我国,目前的信息现状却令人担忧,不仅不同部门的信息不一致,甚至同一部门的信息也会出现差错,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部门自行公布的,因此,尽快建立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检测,通报和的网络运行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4.结语

从近些年的重大安全事故我们可以看到,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是在付出了无比沉重的生命安全与社会成本代价之后才得来的,作为消费者,我们所希望的就是可以安安心心的使用各类食品,而不会陷入到“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惶恐中。法制的健全是食品安全卫生的保障,国家只有不断健全法律,群众热情参与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

参考文献:

[1]李怀.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程青.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S1).

[3]刘畅,赵心锐.论我国食品安全的经济性规制[J].理论探讨.2012(5).

[4]滕月.美国食品安全规制风险分析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1).

[5]时洪洋,廖卫东.食品安全规制的制度变迁以日本为例[J].全球视野.2009(1).

[6]刘畅.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研究.吉林大学[D].2010.

[7]薛庆根,褚保金.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8]滕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

[9]张峰.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

基金项目:天津科委战略规划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与综合改革研究”(14ZLZLZF00069)

作者简介:张婷婷(1978-),女,天津市人,规制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从事社会性规制的研究。

第5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基地(市场)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过于分散,监管难度大

种植业方面:我市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养殖业方面:我市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户购买劣质苗种、饲料,养殖物有病乱用药等情况时有发生,给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推广中心在行政管理上没有理顺关系,既有县直管,也有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等形式。少数乡镇虽然建立了检测室,但办公用房年久失修,检测设备陈旧落后,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多数乡镇还未建立检测室,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限,监测人员要兼顾乡镇的其它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

(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缺乏专职检测人员。市级检测中心在编人员只有4人,六县在编的检测执法人员不到100人,人少事多,超负荷工作;四城区目前尚未设立渔政机构,开展监管工作难度大。

缺乏必要的设备。市级检测中心只能做定性分析,无法开展定量分析。如瘦肉精检测只能进行初步筛选工作,要送到自治区才能确认检测结果;水产品检测则均需送自治区进行检测。

缺乏经费保障。目前我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业务经费为每年一申请一审批,没有形成常态化管理,经费来源缺乏保障。各县区都没有专项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举步维艰。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水产品既无标识,经营者又未建立台账,对于问题水产品,其溯源调查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人力不足,部分县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导致一些不免疫、不佩戴耳标的畜牧产品流向市场,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加快推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议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市农业局和县、乡镇农业执法机构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和监管站,在乡镇设立渔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村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明确各自监管职责,落实办公场所、编制人员和经费,配备检测设备,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推行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药制度,种植业以蔬菜为重点,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用药专项监督抽查,严厉打击高毒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畜牧业加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渔业以禁用药物为重点,强化用药执法检查,完善养殖档案,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形成监管工作常态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议把监管工作经费、检测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产品检测经费和技能培训经费等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并保证这些经费每年不低于5%的增长比例,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断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比例和规模,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并强化“三品一标”监管,严把产品认证准入门槛,完善认证制度,严格认证程序,强化认证审核,提升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强化证后监管,加大证后抽检力度,严格执行退出机制,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五)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建立健全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制度,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认真落实养殖档案记录和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畜禽免疫、畜禽标识和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动物入场和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产地检疫制度。严格按制度要求开展产地检疫,出具产地检疫证明。

第6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注重预防和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有效解决食品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努力把我区建成“食品安全示范区”,为全力打造经济强、文化兴、民生优、环境好的中心城区提供坚实保障。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创建,全区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十大目标。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区政府对各乡镇街、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考核率达到100%。

——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各乡镇街至少建成一个食品安全示范村(社区)。

——生产加工行为明显规范。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区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行牛、羊、家禽定点屠宰,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流通环节特别是农村集市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检测手段有保障。100%的乡镇街、90%的行政村(社区)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90%以上,“农家乐”规范化管理达到95%以上。

——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有效整合,检测计划和信息实行统一管理,每年食品安全综合信息不少于2次。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明确4个行业20家食品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率和处理率达100%。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氛围浓厚。食品安全知识进村入户率达到100%,群众知晓率达到90%,居民食品安全满意率达80%以上;每年对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从业人员培训不低于一次。

三、工作内容

(一)综合基础工作(由区食安办、农业局、林业局、工信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部门和各乡镇街负责)。

1、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区、乡镇街、村(社区)及相关监管部门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确定信息联络员,定期向区创建办上报工作动态。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定期统一制度。

2、信用体系建设。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四个环节的食品企业中确定20个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记录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情况。积极推行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奖优罚劣,对严重失信企业依法查处。

3、应急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及时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应急响应迅速,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处置措施及时准确,力争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加投入,配备设备和人员,按计划开展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逐步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制定统一的检测计划,统一抽验。

(二)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区农业局、林业局负责)。

1、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制定并严格实施控制初级农产品农药滥用和残留超标、兽(鱼)药滥用和残留超标的措施,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鱼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禁产、禁售农药、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强化种植养殖全程管理,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

2、认真做好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年增加。制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或计划,每个乡镇有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区质监局、工信局负责)。

1、有效规范食品加工行为,建立并落实日常监管制度。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无证生产加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基本消除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行为的查处。建立以巡查为主,强检、监检、年查、回访为辅的监管机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监督抽查计划。严格市场准入,食品生产企业有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原料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齐全。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禁止使用非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2、全面综合治理小企业、小作坊。建立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档案及目录。开展对无食品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进行食品加工行为的整治,严格取缔无证生产经营行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要建立并执行使用原料台帐制度。全面建立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监管部门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3、加强畜禽定点屠宰工作的监管。健全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和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肉类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监管,严打私屠滥宰和生产加工、销售病死肉、注水肉等违法行为,严防病死肉、注水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进入加工和流通环节。

4、建立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杜绝因食品质量问题被新闻媒体或上级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问题通报。

(四)流通销售环节的监管(区工商局、商务局负责)。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清理排查工作,健全完善经营者档案。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各乡镇街、行政村(社区)食杂店要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严厉查处水产品经营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印制和使用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强旅游景区、车站、庙会、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食品经营秩序整治。

2、积极推行食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及未获生产许可证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和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等六项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消除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厂名的“三无”和过保质期、标签标识不合格的食品。

3、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测机制。制定并实施农产品市场检测计划和食品质量公布制度。在较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开展市场流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做好日常检测记录和信息公布。禁止注水肉、病害肉、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的食品进入市场。

4、加快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乡镇和常住人口千人以上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及农家连锁店,食品推行统一配送。

(五)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区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

1、进一步规范许可证管理。加强餐饮服务单位开办前的审查工作,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无证餐饮服务单位整治到位,无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全面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推进量化分级管理计划,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分级量化管理达到100%。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票索证和验收制度。

3、严格餐饮单位卫生监管。加强对餐饮企业和农村、学校、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景区景点餐饮以及小型餐馆食品卫生监管,开展专项检查,使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4、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定并落实农村集体性聚餐管理制度,对农村集体聚餐实行备案制。

四、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街为本辖区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机构,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组建一支健全有力的工作队伍。具体负责本辖区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状况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所辖村(社区)开展食品安全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

(二)各乡镇街围绕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分析研究,推动工作落实。每个乡镇确保建成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一个规范化食品加工企业、一个经营规范的市场和一批示范店。

(三)各乡镇街要加强对辖区内“农家乐”接待户、餐饮服务队的调查摸底和安全监管,规范其经营活动。要重点做好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的备案登记和现场监督,确保辖区内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四)各监管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和创建要求,负责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并主动与各乡镇街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实现。

(五)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创建办)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资料收集上报等工作,督促指导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全面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各乡镇街和区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工信、林业等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区属报刊、网站、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使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创建内容,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区创建办牵头组织各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对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标准进行现场业务指导。

(三)自查整改阶段。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创建工作目标和内容,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区创建办组织考评组对各乡镇街、各部门创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其限期整改。

(四)考评验收阶段。区创建办对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的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并将结果上报区政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食安委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乡镇街和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分解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第7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浅析 食品检测体系 应对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近几年暴露出的安全事件:毒冷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不断增多,目前暴露出来的国内食品检测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所以,为了完善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目前食品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及提出完善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一、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仍有诸多不健全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检测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健全

一般认为,食品安全性的监管工作需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食品检测体系来说,政府对其进行的真正有效投资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根本不能达到全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其次,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突击式抽查为主,造成了食品检测工作不具有日常化及系统化的模式。由于以上两点存在的漏洞,导致了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食品依然在社会中广泛的流通和销售,突击检查虽然可以临时起效,但稍过时日,便会死灰复燃,继续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检测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食品的监督环节中,存在着头重脚轻的现象。食品监督依然着重在产品出厂以后的检测方面,对于出厂前的制作过程并没有落实去抓。其次,现阶段主要的被检测对象是那些经过正规注册或是在行内资质较深的品牌企业,这就使得平常公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过于乐观,误导了消费者。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于小型企业及小作坊及黑窝点的食品安全性监察上造成的疏忽。再次,我国的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2]。一般来说,西北地区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是很落后的。全国的小型城市以及偏僻地区的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更是严重匮乏,这也造成了目前很多小型食品制造商选择偏僻地区办厂借以躲过食品检测机构查处的现象产生。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现阶段的食品检测监管力度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成比例。即使是对蔬菜残留农药这种既贴近人民生活,又监测难度不大的这类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管仍然不到位,甚至就是完全无视。

3.食品检测技术不足和检测标准不规范

从很久以前的“二恶英”到前几年的“苏丹红”事件都是国外首先检测发现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放眼国内,根本没有进行相关的检测结果的报道。排除小部分人为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国内的食品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于此同时,当前国内的检测方法也比较单一,对于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缺乏超衡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的掌握还不成熟,。而且现存的一些生产厂家生产的快速检测材料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检验结果[3]。由此可见,国内的食品检测技术综合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其次,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健全。目前我国推行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几乎都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均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国家标准,而且做到每一种食品都只有一个标准,非常明确,而且很利于执行。而我国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依然有部分食品还是有两套标准,如碳酸饮料、酱油等。近几年出现的黄花菜事件就是由于食品标准混乱而造成的。当然,自从颁布《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以后,国内对现行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彻底整顿,合并部分标准,同时大幅度采用国际标准,这种标准混乱的问题已经大幅度的好转了。

4.食品检测机构的不统一性

就在检测技术不高,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竟然还存在检测机构重复设置的情况。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对食品检测部门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能力,浪费了检验的经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低水平的检测机构由于对检测结果的简单复制,而对当地人民造成误导以及滋长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嚣张气焰。以上这两点都是因为检验检测机构设置的不统一性,以及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而造成的[4]。我国许多地区在食品检验检测结果认定上,存在既有各部委直接认定也有各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评价的现象,这样并存的认证结果对于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制定良好的管理体系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验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源头的控制。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作用,利用好属地监管的原则,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政府还要对偏僻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保障,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以此保证食品检验检测的整体水平。完善能够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检验机构,配置相应的检验设备,为群众提供准确、真实、有效、方便的检验服务。当然还要完善健全从事食品行业人员的注册管理制度。

2.加强网络建设完善机构和舆论的监督

食品安全不仅仅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安定,更为危险的是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人口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确实是头等大事。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减除行业壁垒,以此推动民间中介资本的介入,形成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而净化食品环境,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我们既要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研究,又要加强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舆论的监督不仅仅是定期的新闻。在重大问题的监督上,必须加大社会监督力量,使食品安全监督置于大众的监督下。同时,应该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方面的认识,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能力。

3.提高食品检测科研水平,健全检测方法和标准

尽管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性研究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加大,但是这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需求来比,还差距甚远。这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然后在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此外,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性的研究,长期积累并不断探求新的分析检验方法,在食品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性监测水平。

4.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法律法规是企业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质检监督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争取做到既可以和国际接轨,又满足了当前的国情。在认真研究、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以法律为武器严厉打击各种食品安全性违法行为。明确检验人员的职责,避免生产企业内部的检验走过场,建立食品安全检验的基层体系。对于强迫检验人员违章作业的相关企业领导,要从重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做好加强质检人员的风德教育的工作。

三、总结

构建规范的食品检测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才能在国际相关贸易产品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经验,对一如既往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不足之处,随时发现随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并不断探索进取,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理论应用新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8(7):314-315.

[2]刘梅森,何唯平.规范食品行业标准企业之声不容忽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3):245-246.

第8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食品安全情况

全年食品安全总体态势平稳,未发生等级以上责任事故。

深化监管体系。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年初及时召开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市长与各镇(街道)、食品安全职能部门签订年度工作责任状,并为市食药安办增加1个人员编制;市人大将食品安全列入人代会专题审议、市政府将“六千五百放心工程”列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目标办增加目标责任制考核食品安全内容比重。按照“每月一检查一落实,每季一总结一部署”要求,着力健全食品安全监察督查制度,市领导先后15次组织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督察,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有序运作、有效监管。

强化基础工程。及时调整并充实镇、村两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继续推进初级农水产品市场准入、食品小企业生产加工整规、生猪集中屠宰整治、农村与学校食品配送、餐饮卫生与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处置、食品检测资源综合利用、问题食品应急体系建设,推进示范创建工作常态化管理,11个镇、街道创建*市食品安全示范乡镇,示范创建覆盖面达68.8%。深入开展餐饮监管情况调研,积极应对职能调整。

整合检测资源。市政府专题研究并明确了建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工作目标,丁琦娅副市长多次深入有关部门调研,并专门带队赴三门等地考察检测中心建设工作,初步确定了分类整合措施方案,即保持定性快速检测体系不变,为各部门现场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整合定量检测资源,强化法定权威检测能力,建立*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全市全年定性定量检测食品13万余批次,总体合格率98.75%以上;*市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第一。

——机关建设情况

积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提升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努力建设“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行动迅速、监管有力”队伍,确保“两个安全”目标。

建设专业队伍。完成学历继续教育8人次,40周岁以下人员全部达到或在修大学学历;新增GSP认证员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达到6人;派员挂职锻炼7人次、驻厂锻炼3人次、下村锻炼1人次。建立领导干部督题、中层干部领题、深入实际破题的调研机制,完成11项调研课题,8篇调研性文章在国家级杂志发表、3篇被*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简报印发、2篇被《*法制》录用,监管队伍综合能力和执法水平得到充分锻炼。

树立勤廉作风。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承诺书,积极创建*市廉政文化示范机关。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注重学行合一、边查边改,狠抓整改落实工作,着力破解豆制品质量整治等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学习实践活动因举措扎实、成效显著、特色明显受到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评议团”的高度肯定。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专项整顿活动,积极落实“一线工作法”,举办民情恳谈敞门纳谏。一年来组织药监论坛活动13期(总计52期),浙江日报以半个版面、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以3个页码报道称:*“药监论坛”历时6周年,成为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先行区、实验区、示范区”,成为全国食药监工作的创新。认真落实机关中层干部承诺考评机制,将承诺范围扩大到全体10名中层干部;全面实施机关作风纪律监督机制,积极倡导“许可提速、便民利企、关爱贴心、廉洁阳光”服务,受到市委作风建设督查组的高度肯定。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制科,配备专职人员,强化法制工作。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2009-2013)》,实施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积极组织“最佳案卷”评比和一年二次的案卷评查,邀请法制专家开展案卷点评,切实提升案卷质量。规范检查、处罚、收费行政行为和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为,主动强化执法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并扩大到党务工作全面公开。认真做好扩权强县工作,建立行政审批科,规范行政许可运转程序,初步形成“一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行政许可运行机制,共受理GSP认证77家、变更128家次;医疗器械经营8家次、变更7家次,执业药师注册28人次,无一争议和投诉事件发生。

——药品安全情况

药品监管突出全程监管、秩序规范,重点落实创新信息监控、强化稽查手段、推进专项整治、完善风险预警等措施,从而确保了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完善综合监管机制。继续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分片综合监管运行机制,将全市分为二个监管责任区域,将药械监管科、药械稽查科人员混编为二个监管责任组,确定每个镇(街道)监管责任人员开展综合执法。全年完成涉药单位日常监管1273家次,监管覆盖面100%;完成换发证170家、GSP复认证90家。强势开展药械市场打假治劣工作,结合飞行检查、靶向抽验、网上核对、厂家核实、同行交流、蹲点审计等方式,收集打假信息,协查嫌疑现象,加强广告监测。全年查处违法违规案件62起,罚没款50.36万元,其中查处某医院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案件涉案金额近30万元,有效净化了药械市场秩序。

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完善药械配送工作方案,确定9家企业为年度农村药械配送企业,将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配送范围,巩固了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出台加强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意见,狠抓非药品冒充药品、计划生育药械市场、非法渠道购进、民营医院药械质量等专项整治;与工商、主流媒体等建立净化广告环境协作机制,共监测媒体广告1980次、检查店堂广告450家次,监督抽验违法虚假广告产品5批次,移送工商部门查处违法广告29件。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器械规范化建设,并通过成立经营企业片组、建立购销凭证管理制度等切实加强角膜接触镜市场监管。

强化风险监管措施。第一时间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械专项监管,检查涉药单位623家次,督促药品批发企业每周一报防控药械库存情况,确保防控药械规范生产、有序供应、安全使用。着重做好万邦药业大输液项目重点驻厂监督工作,开展药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对特殊药品和含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监管保持高度警觉性与敏感性,约谈督促药品批发配送企业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制剂的购销管理,与相关责任人员签订责任状,确保药品市场流通秩序稳定有序。全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92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9例。

——工作亮点情况

帮扶医药经济健康发展。对药品生产企业派驻一组3名监督员;对重点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派驻联系员;分镇(街道)派驻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指导员,组织“三员”开展以“送温暖、送信心、送服务,助克难、助转型、助发展”为内容的“三送三助”帮扶活动。帮扶万邦药业实施技术改造,使之成功兼并河北唐山渤海药业有限公司,获取新的药品批准文号116个,并有序通过大输液车间、头孢车间颗粒剂生产线GMP认证与片丸剂和胶囊剂车间GMP复认证;万邦药业生产的43个品种、64个批准文号的药品入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指导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制度,储备规模达500万元,财政年贴息30万元;*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继续蝉联全国医药商业100强企业,显现帮扶成效。

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着力将食品药品“六千五百放心工程”纳入市政府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配套出台《*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每年落实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建立蔬菜基地6100亩,并建成蔬菜批发市场;不断加大小作坊整合改造力度,全市应QS取证企业100%取证;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示范商店改造,全市放心工程示范店食品索票台帐覆盖面达100%;在去年实现全市154所学校食堂重点食品100%配送的基础上,学校食堂生猪肉食品100%实行统一配送;稳步推进餐饮规范化建设,全市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覆盖面100%;农村药品配送覆盖面继续巩固100%成果。

实施五常监管提升整规工程。从2008年开始,围绕规范与提升管理为目标,确定131家“小药店”、“小诊所药房”实施药品质量规范与提升专项整规工作。通过深入调研约谈、落实人员责任、借力督促检查、鼓励统一配送、强化监察考核等五项举措,努力构建“五常监管”态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整规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小药店(小药柜)经营标准》、《小诊所药房标准》等规范,率先开展药品经营使用信息化管理工作,率先建立监管指导员责任机制。8月底完成验收,整治面达到100%,其中督促注销8家、关闭2家,验收合格121家,验收合格率100%,提升率达90%,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受到省、市“十小”行业整规工作检查组的高度肯定,而且被省电视台民生频道采访编播、《中国医药报》发表长篇通讯介绍*做法。

加强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出台《*市村级医疗机构药械信息化管理制度》,深化村级医疗机构药械购验信息化管理工作;保持城镇范围内经营处方药企业100%实现与省局药品品种数据连续有效对接;*医药药材有限公司作为*市试点单位率先实施药品仓库温湿度在线动态监管。提交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药品信息化建设的通知》,争取市财政增拨60万元建设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食品药品监管业务系统和药品经营企业系统3个子系统的药械信息化监控系统,涵盖药品信用体系建设、假劣药械、特殊药品、药学技术人员、温湿度、药品不良反应等监管内容,有效实现运用信息手段提高监管效益,稳步推进了“数字监管”进程。

第9篇: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不对称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食品监测技术手段较落后

1. 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基于食品产业的性质,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应该是一种体系监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结合第三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和个人监督的外部监督体系。其中,社会监督主要是以媒体舆论为主的大众监督,个人监督主要是个人消费者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和举报。另外一个是政府内部监管体系,包括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质检、农业、卫生、商务等部门的监管,各部门机构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产业链进行分段监管。目前中国食品市场上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政府内部监管体系,在该体系下,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众多,从事监管的人员也有近百万之众。[1]但是各部门职能存在重叠,彼此间缺乏协调,大大削弱了监管体系的整体效果。此外,职能重叠也致使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责权不清,在食品安全问题来临之时,不能及时明确责任分工,影响了应急处理速度。

2.监管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加大了监管难度

中国食品问题频发,涉及范围广泛,上至大型企业集团、民族产业,小至食品作坊、摊点店铺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客体。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做过一个统计:中国食品加工业中将近80%都是十个人以下的小作坊,其中64%不具备生产条件。[2]此类经营中存在诸多诸如无证(生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经营、不补办营业执照超期经营、“打游击战”逃避卫生检查等阻碍卫生安全监管的情况。另一方面,私人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食品原料来源不明,进货渠道乱,不能提供正规收据、发票,给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带来很大的困难,给食品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3.监测水平低,技术设备较落后,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监测技术方面,新的快速、灵敏的监测技术,如基因探针高新技术在我国仅限于研究单位,降低了监测质量和可信度。监测设备方面,基于资金考虑,中国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日常检查多使用成本低廉的快速监测,配置的先进监测仪器由于价值较高,并不经常使用。快速监测较先进的监测仪器敏感度更低,毒素监测范围窄,降低了食品安全的监测水平,给食品安全带来莫大隐患。[3]

(二)惩罚机制不完善,食品企业“犯罪成本”低

从中国于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可以看出[4],法律对于违法生产者惩罚虽较旧法(1995年《食品卫生法》)严苛,但仍过于笼统,未能明确问责到具体责任人和责任企业,对于食品企业威慑力不足。企业对消费者的赔偿金过低也是惩罚力度不足的体现。新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以2007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例,如按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惩罚条例,则三鹿集团罚款额不超过人民币两亿元,而2007年三鹿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人民币100亿元。[5]

二、解决食品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探讨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1.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但是由于颁布时间不长,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较少,《食品安全法》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与该法律配套的法。通过立法明确各执法主体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对食品生产商的资格要求、生产标准、惩罚机制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6]

2. 转变食品安全管理理念,改革管理制度

在管理理念的革新方面,鉴于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密集、分布较广等特点,中国政府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由重视食物链重点环节监督管理转变至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由集中统一管理替代多头管理,由政府监管为主向重视发挥社会媒体、个人消费者、第三方主体的力量转变。

(二)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监督

1.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有关标准的制定权限和波动范围方面的文件或规定,规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应该在国际标准许可范围内制定;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加快促进国内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使用的食品安全标准、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

2.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食品安全检测是整个食品产业链――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投放到市场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作为公共支出主体,应在人、财、物方面给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改进以切实的投入,完善和充实现有的检测机构,提升现有检验能力,使检验检测向高技术化、速测化迈进。

(三)加强食品违法处罚力度,完善配套政策

中国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存在“惩罚机制不完善,犯罪‘犯罪成本低’”的问题(见上文现状与原因分析)。因而,在《食品安全法》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应该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办法、条例,加重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小商贩、小作坊的惩罚力度,增加罚金额,提高其犯罪成本,将罚金罚款中的一部分资助于消费者协会等,鼓励消费者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运用法律武器保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对不合格的生产经营商要坚决取缔,对出租房屋及场地给无证生产和经营的业主,经过通报、警报后不改正的业主也要进行惩罚,[7]以在社会上形成严打风和高压态势,使食品生产者销售商不敢越雷池一步。

(四)增加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度,提高消费者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减轻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1. 根据不同消费者不同进行程度的宣传

加强对26-45岁消费群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宣传力度,同时鼓励他们对小孩和父母进行食品安全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使披露的食品安全信息可以得到良好的扩散。对各阶层给予相应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2. 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信息披露力度

深入了解消费者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重点针对消费者信任的产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公众媒体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同时有效利用网络拓宽披露渠道,尝试建立统一的、权威的网络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披露各类食品安全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权威性。

3.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建设

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为辅,资源共享和信息对话的有效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体系,[8]有利于改善现存的信息网络。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来源渠道、节约政府行政成本,还可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感和对食品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徐丽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具体对策研究.法学探索,2010,(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