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民币国际走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的广泛波及,未来美、欧、日经济走向,以及他们可能的货币政策,都会增加美元汇率走向的不确定性,并将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性的提高。
罕见的长时间盘整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一直到2008年7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维持单边升值的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从8.11升值至6.8128。尤其是进入2008年,人民币展开了一轮凌厉的攻势,接连突破数个整数关口。如此升值速度令业内学者和专家始料不及,更令众多外贸企业遭受重创。
然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自7月16日创下纪录6.8128元之后,一直在6.81-6.87区间宽幅震荡,期间只有9月23日突破6.81,报价6.8009,基本回到了6月底时的水平。此轮人民币汇率的盘整时间,长达4个月左右。这是汇改以来最长时间的盘整。
人民币兑美元之所以出现这一盘整走势,与前期人民币升值太快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有密切关系。在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的背景下,尽管近期美元方面的利空不断,但是长期来看,相对非美货币来说, 仍将相对坚挺,这是因为市场对于非美货币的预期已经发生变化。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其他经济体,一方面投资者担心欧洲金融公司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欧洲经济基本面趋弱,因此欧元处于下降趋势中。
这从最近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的走势可看出端倪,最明显的是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走势。与人民币兑美元相反,从今年7月开始,人民币兑欧元从此前的贬值走势调转方向,展开了一轮凌厉的升值攻势,从10.8升值到9.10一线。而人民币兑美元与非美元货币汇率的走势,一直以来恰恰相左。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时候,往往对非美元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贬值;当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时候,往往对非美元货币升值。
当然,由于受前期大幅升值的影响,出口快速下滑,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弱化和国内经济增速放慢,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将进一步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对出口增长的关注度将会提高,因此人民币汇率政策亦将有所调整,延续3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单向升值走势将告一段落。分析师表示,在年内余下时间,人民币或保持适度稳步升值的格局,预计近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仍将维持窄幅波动。
升值遭遇“天花板”?
不过,很显然的是,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情况和过去3年有了很大不同。
现在坊间流行着一种观点:随着中国出口放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便会停止,甚至会在短期内贬值。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指出,随着通胀担忧的减弱以及欧美经济放缓,中国内地的出口增长率将持续回调,到今年底实际增长率可能降为负值。基于此,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对强势美元温和贬值将成为市场共同的预期。
事实上,还在人民币今年上半年一路飙升的过程中,中国银行的一位高级分析师也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过可承受范围,不利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中国经济调整和企业利益需求。”
对于该份报告抛出的“人民币应当一次性贬值”的观点,业内大多并不认同。他们只是强调人民币升值不宜过快。大多专家预计,“贬值不会那么快,短期内贬值不现实”,并进一步估计,到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可能会达到6.7元左右。分析师认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步伐较以前有所不同,可能有更多反复”。根据贸易加权推算,许多观望者已认定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将十分有限。同时,虽然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且官方经济数据比较乐观,政府的反通胀斗争似乎进行得很顺利。未来12个月人民币不会有大幅升值,至2009年第3季度结束,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将在6.75的水平。
双向波动预期提高
眼下,美国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关系到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前景,在多重利空的打压下,各种货币之间难以保持单边升值或贬值的态势,上下波动会更加频繁,抑或更加剧烈。
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也不会例外。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人民币仍然会继续保持升值态势,但延续3年的人民币单向升值走势将告一段落,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预期进一步提高。
从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看,虽然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如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地发展,因此宏观经济面仍然支持人民币走强,同时国外投资者仍然对未来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我国的贸易盈余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决定了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的趋势;公众预期的变化会影响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会放大汇率变动的幅度,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市场参与者会尽量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并减持外汇。根据央行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基本保持在1500亿美元至1600亿美元左右,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了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结汇,而不是愿意存款。
然而,人民币持续的单边升值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的出口企业,其利润遭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不断挤压,已经无利润可言,许多企业面临破产或已经关门停业。面对这类企业的困境,中央银行在进行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调控时,必须权衡其间利弊。一旦汇率的变动超出央行汇率目标波动的幅度,央行就会在外汇市场干预。
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80个月后的2012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22.2%。然而,从最近半年时间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已经开始凌乱起来。套用“拆除体”,近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以用“回调式升值”形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已不再是单边式升值。2011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曾连续11次触及“跌停板”。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依然呈现出升值走势。在去年底出现11连跌后,累积下来的贬值幅度最终被接下来的升值幅度所吞没。即使在人民币汇率出现11连跌的日子,每日也只不过是触及“跌停板”,而非收盘于“跌停板”。
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仅要看美元,而且也要看其他主要硬通货。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9年至2009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由71%降至62.2%,而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则由17.9%升至27.3%。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比单纯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更有意义。即使观察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也依然是“回落式”与“升值”的合成。国际清算银行公布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2月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环比贬值0.98%,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却环比上涨0.54%。也就是说,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总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回落式升值”。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之所以关心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很简单,遇到人民币贬值,企业至少会感到日子舒服一些,而人民币升值,企业就会感到日子难过。按照“一篮子货币”算总账,现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至少从名义上看充满了“回落式”味道,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至少不会是坏消息。不过,今年以来的出口形势恰恰不能够支撑得住如此说法。据海关统计,2012年前3个月,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为4300亿美元,同比仅增长7.6%,明显低于2011年全年20.3%的出口增长幅度。
单纯从增量上看,现阶段的人民币升值过程似乎是强弩之末,但如果按照存量标准来判断,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已经累积了较大的升幅。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的感受似乎可以用痛到极致不觉痛来形容,而即使近期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也很难对出口贸易的失速起到抑制作用。
从近期来看,除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之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两个上升”与土地资源、信贷资金的“两个趋紧”严重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既然国内什么东西都在涨价,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够说明人民币的“含金量”在下跌。所以说,剔除了国内物价上涨因素之外,近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就更为明显了。
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出口同样多的货物,即使依靠汇率的名义贬值使出口贸易能够多换取一点人民币,但比不上人民币“含金量”在国内被稀释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看起来是升值遇阻,但相对于国内物价水平来说,升值进程依旧。
然而,这是外界一种偏颇的理解,不利于中国金融对外较量与交往,舆论的偏颇理解将延误和错失我们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因为通过央行新闻稿以及时间的选择,可以看到这显示出中国对外对策逐渐走向成熟和主动。
一方面,文稿内容释放的是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的完善意愿,而并非一些偏颇理解的人民币升值信号;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表态的明确立场有利于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尤其在20国集团高峰会议召开之前的这种立场论述,向国际社会主动表示中国对人民币问题的自我主张和见解,这将更有利于人民币走向的理性和合理,而非简单人民币升值论。
面对这样一种十分复杂的情况,市场判断和评论上的混乱,其实与当前国际环境和舆论的错觉吻合,并非是中国独有。
人民币走向方面错综复杂的舆论导向恰恰需要自我的主见和主张,以控制自己的风险和政策节奏。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掀起新一轮舆论错觉,进而使得处于复苏和稳定过程中的市场再度陷入混乱、恐慌和难以预料之中。
预计短期人民币价格有继续上升的可能,但升值幅度有限,全年水平将继续上一年维持小幅度贬值。人民币最近的波幅过于敏感,并非是中国实际需求和实际状况,一方面来自市场相对长时间的技术铺垫和酝酿;另一方面则是预期心理误导,短期加大升值投机。
目前,中国股市重新回到震荡和相对弱势阶段,主要来自股市基础面的因素突出,尤其是政策调整的压力抑制股市高涨,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走向、货币政策回归、汇率制度整合、金融机构流动性约束等等。
而此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全球股市也处于回调状态,美国股市跌回到10000点以下,这些都成为目前股市积弱不振的外因。
但当前的人民币走势和未来的人民币趋势,依然将对股市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相比较升值预期高涨之下的人民币价格而言,未来人民币价格的双向走势将减弱股市与人民币的连接,股市自我态势将逐渐突出。
人民币升值有限,甚至将出现贬值的可能,股市走向更多将取决于市场自身的能量和结构性调整。
未来股市上涨有可能,但势头将有所减弱。主要是心理和技术作用突出,政策和结构问题将交缠,不利于股市上涨。未来中国股市制度性建设将强化,或许将增加制度性保障的上涨动力,而非简单产品推进的脆弱性上涨。
从与人民币走势关联的房地产行业的角度看,首先,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规模和资质有差别。中国是初级阶段市场,当务之急解决的是居住问题,而不是市场简单推进的投资或投机问题,房地产投资脱离中国现阶段发展需求。
而相对发达国家生活基础和财富来源上升到高级市场经济时代,他们面临的是投资性需求,进而房地产投资并非是温饱问题,而是一个财富扩大问题。
其次,中国房地产投资和投机过于简单和盲从,脱离了国内现状,不可持续,尤其是政策角度错判中国价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家庭关注。自费出围留学成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新趋向。个人高等教育支出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当中,自费出围留学的教育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而言,具有高成本、相对高风险等特征。人民币的升值对于白费出同留学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费出国留学的成本,但是我们必须要多方面考虑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自费境外高等教育的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自费境外高等教育成本的影响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出国留学的成本分析
在我国,对于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在本文,将从自费境外高等教育的前期成本、后期成本两方面进行论述,作出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因为以进行自费境外高等教育所经历的阶段作为划分的标准。
(一)前期成本的构成
前期费用就是在出国前期所发生的费用,具体是指中介费和考取语言证书、进行签证以及飞机票等的费用。自费境外高等教育的前期成本,会因不同的出国方式而有所不同。自费留学的出国方式主要是有三种:第一种是全DIY的自行申请留学,第二种是通过中介机构申请留学,第三种是参加中外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留学。其中,全DIY的自行申请留学费用主要由学校申请费、签证费和资料准备费、语言考试费、研究生入学考试费(如:GMAT、GKE)等构成,以美同为例,一般以申请3到5问学校为例,通过全DIY的自行申请留学的大约费用大概为8457元人民币。而选择通过中介机构申请留学的前期成本,相比全DIY的自行申请留学的前期费用而言,就增加了中介机构的服务费,通过了解,对于不同的围家,不同的专业,中介服务费的收取各有不同,其中,以美国的MBA收取费用最高约27000元人民币左右。第三种通过中外院校之间合作形式进行留学的,由于一般中外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主要是采用2+1的形式,即两年在中国国内大学读,第三年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的前期费用主要为签证费以及各项考试费。相对于第一、第二种申请留学的方式而言,第三种出国留学的方式,较能节省费用和较为方便。选择的申请留学方式不同,会影响出围留学的前期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出国留学的总成本。如何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的申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结合自身的成本控制要求以及自身的要求等各个方面。
(二)后期成本
后期成本是指留学学生在选定学校和办好手续并到达留学目的地后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具体来说,自费出国留学的后期成本主要为学费、生活费、医疗保险等。而学费、生活费和医疗保险这三项支出约占后期成本的90%。后期留学成本的不同主要是取决于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习惯。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得到的数据显示,在后期成本中,英国的学费相对较高,以读研究生为例,在美国的平均学费为60,000元一300,000元,在英国的平均学费为75,000元一180,000元,在澳大利亚的平均学费为126,000元一154,000元,在加拿大的平均学费34,000元一68,000元。美国的学费的差距比较大是由学校性质不同而造成的,一般是公立学校的学费相比私立的要低,私立学校相对较高。而英国学费从整体上看比其他主要的留学国家相对较高。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英国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较高,另外一方面是由于英国政府2010年年底宣布大幅上调各大学学费上限,允许大学将英国当地本科生年学费南目前的最高3290英镑提~.9000英镑。受此影响,国际学生的费用也受到不小的波及,目前多所学校国际学生学费涨幅在10-30%不等。相比之下,在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纷纷调低留学生收费标准和入境的规定,以及调整各自的留学政策,使部分地区的留学成本有所降低。越来越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有利于留学费用的降低。三.人民币升值对自费出国留学成本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出国留学前期成本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出围留学的前期费用的影响不大,因为出国留学的前期成本主要是发生在出围前期准备上,而这段时间都是在国内进行准备的,相应的费用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对出国留学后期成本的影响
随着国家在2005年进行第一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将更具弹性。特别是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的危机,人民币对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对外币的购买力增强,对于出国留学而言,就可以降低出国留学的费用,是出国留学的利好消息。本文选取了美国、欧洲这两个主要留学地,南于英国使用英镑,所以我们选取的外国货币为美元、欧元和英镑,讨论人民币升值对出国留学后期成本的影响,在后期成本中,由于学费是一项比较大的支出,而且学费有时是需要一次性支出的,主要讨论汇率波动对学费支出的影响。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是一直呈现升值的态势,而在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减少,主要是国家考虑到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而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在2010年结束这种政策后并进行第二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又重回升值通道,出现了升值速度加速的特征。
从这可以看出,留学到美围的留学费用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减少费用。人民币汇率波动首先是影响学费的支出,现在出国留学读研究生可以是一年期,这样就要一次交学费,以美国为例,美国公立大学硕士一年15,000—28,000元美金之间,如果缴纳的学费是20,000美金,在2010年年初需要136,000元人民币,在2010年年底则需要132,000元人民币,一年的学费节省了4,000元人民币。欧洲由于教育资源丰富,也受到众多出国留学学生的青睐,人民币兑欧元的走势相对比较平稳,在2008年和2010年都人民币兑欧元都是呈现大幅升值的态势,2010年是因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走势疲软,人民币兑欧元升值10.08%,这使得留学欧洲的留学费用减少。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兑欧元的走势还是升值态势。由于欧洲的国家众多,而不同同家的学费的收取不同,以法国为例,法国的公立大学免学费,只收取注册费,硕士每年大概是200~400欧元,在2010年年初和年末兑换欧元开看,一年的学费就可以可以节省人民币1,000左右。英国也是许多人选择的留学国家之一,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人民币对英镑大幅升值,主要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投资者纷纷将资金从发达曰家中转出,大量资金流进亚洲等新兴市场,人民币需求上升而导致人民币升值。但在2009年随着国家加强对汇率的宏观调控,人民币兑英镑结束升值态势,转而英镑升值,这意味着在2009年的留学费用会因为英镑升值而增加。
但在2010年英镑又重回升值态势,留学费用又会因为汇率波动而不同。与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相比,英镑的走势波动幅度比较大,以英国平均水平15,000元英镑为例,在2010年年初需要165,000元人民币,而在2010年年底却需要150,000元人民币,节省15,000元人民币,在英国能节省的学费要比在美国的多。人民币汇率波动除了对学费产生影响,还对生活费用产生影响,汇率时刻的波动意味着人民币换取不同的外币的价格不同,留学学生可以在准备学费的同时准备生活费,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时期换取外汇作为生活费。如果在年初一次性准备留学费用可以锁定成本,但在不同的时期换取外汇可能因为汇率的波动而有所不同。如果人民币一直升值则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换取外汇来节约费用,但是如果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就要在一个比较好的汇率点换取外汇。从美元、英镑和欧元的汇率走势看,人民币对美元始终的保持升值的态势,如果留学美国,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时期换取外汇会节省留学费用。
但是留学英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就要根据外汇市场的变动而做好准备,要想节省费用就要根据市场的走势做好换汇计划。总上所述,虽然人民币升值是长期和不均衡的,但是人民兑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从整体上看都是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这一出国留学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由于出国留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能否在出国期间享受人民币升值而减少费用支出是不确定的,出国留学学生还是要慎重考虑,因为外汇市场是根据市场供求而波动的,在准备出国留学的费用时,先要了解留学国家的汇率走势,对未来的汇率走势做好判断,在准备费用时应该做出总费用的10%的额外准备,以备因为汇率波动而需要更多人民币兑换。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一利好消息,学生还是能理性看待,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关于留学国家的选择因素中,有47%的学生选择学校或者专业是第一考虑因素,而有35%的学生选择费用是第一考虑因素。而在关于人民升值对于出国留学的决定的影响中,只有9%的人认为因为人民币升值才考虑出国,大部分人认为出国留学是计划中的事情。说明学生对人民币升值都是持理性的态度,如果想在汇率市场的波动中节省出国费用,就要提前做好规划,增加对3''''t,7E市场的了解,做好充分准备。
在过去一年里,外汇市场只能用纷繁复杂来形容,英镑、欧元和澳元兑美元势如破竹,一向特立独行的日元与“外汇市场中的坏小子”加元,表现也相当活跃。当然,国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人民币兑美元单边上扬的强劲走势。国内很多外贸企业在欣赏外汇市场的波澜壮阔之余,对如何应对汇率风险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了解和掌握汇率波动趋势已不再是外汇投资者们的专好,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也开始关注外汇市场的最新动向。2007年外汇市场行情将走向何方,牵动着更多人的心。
美元走势并不悲观
过去一年里,美元走软主要因为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趋势。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使美联储不得不终结了已经持续两年的加息周期。利率优势将减弱的预期,是2006年市场抛售美元的主要理由。市场甚至开始探讨美联储今年何时会以降息来刺激经济。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表示将调整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这也对美元走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从最新数据来看,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继续放缓,到2008年才会有所好转。
但是,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过去一年美元的下跌并不是像2003~2004年那样一泻千里。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导致经济放缓的同时,就业市场仍然健康,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美联储的官员们对通胀预期出现了少有的严重分歧。部分人士虽然认为经济需要降息刺激,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良好的就业市场显示美国经济并未真正衰退,美联储仍须时刻关注通胀风险。这在最近公布的12月央行会议记录中表露无遗。除就业市场的良好表现外,石油价格的回落对美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不管怎样,美联储未来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美元在今年不会走出2003~2004年那样的单边下跌行情。这与技术走势分析的结果是相吻合的。从技术分析来看,今年美元很可能像2005年和2006年一样,继续振荡调整。因此,投资者对美元今年的走势不必过于悲观。
欧元很有可能走出下跌行情
欧元是2006年外汇市场的“黑马”之一,虽说表现不如英镑、澳元抢眼,但就在外汇市场中的影响和地位而言,显然更胜一筹。2006年以来,欧元区经济持续好转,就业市场也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通胀水平持续位于目标控制范围之上。这使得欧洲央行没有步美联储后尘停止升息,相反却一直将通胀作为关注焦点。欧洲央行去年连续五次升息,将利率水平从2.53%提升到3.5%,并一再表示将继续关注通胀,使得欧元得到了市场持续追捧,兑美元和日元汇价持续上升。多数投资机构预期,欧元利率今年将提升到4%。这种预期也是欧元汇价在2006年年底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是,良好的经济前景和升息预期能否使欧元今年继续保持强势呢?不宜过分乐观。从基本面看,欧元汇价持续上升可能会打击欧元区的出口,在欧元兑美元突破1.30之后,这种现象将越发明显。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会反过来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欧元区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需的扩大。由于2007年德国将提高增值税,这使得很多德国消费者在2006年提前消费,间接放大了2006年的通胀压力。今年增值税提高后,德国消费水平很可能出现下滑。意大利也将在今年实行财政紧缩政策,这些都将限制欧元区经济的发展。一旦通胀水平回落明显,欧洲央行的加息进程也随时可能终止。
如果用波浪理论对欧元兑美元的长期走势做个分析,可以看出,欧元2007年极有可能走出大型C浪下跌行情。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欧元在2006年的“黑马”本色可能不复存在。
英镑不宜追买 日元难有表现
欧元的分析同样适用于英镑。英镑升值同样得益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由于英国央行加息的预期。但是,从长期图表中可以发现,去年英镑兑美元的最高点1.9849,已经接近1994年英国退出欧盟货币体系之前的水平,这个点位也是1981年以来从未突破过的关键技术阻力,如无意外利好很难突破。虽然英镑兑美元现在仍处强势,但上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英镑汇价有可能在振荡调整后,形成阶段性顶部,投资者不宜继续追买或持有。
日元去年的走势有些特别,这也符合日元在外汇市场中的一贯特征。截至2006年10月底,日本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五十七个月,是“二战”结束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国内消费市场也明显转暖。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央行终于在去年7月结束了零利率货币政策。但是,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却始终保持在1.0%~1.1%,这是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更为不利的是,从2006年第二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这使得日本央行并不急于继续加息。市场投资者对此大为失望,加上套息交易活跃,导致日元在欧洲货币全面上涨的情况下,兑美元不升反跌。由此看来,如果今年美元开始全面反弹,本来就表现不佳的日元恐怕更难有表现。
从技术上看,美元兑日元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2005年12月的高点121.41已成为中长期重要阻力。一旦汇价突破该位,美元兑日元将结束宽幅收敛型振荡格局,进入中长期上升轨道。大量持有日元的企业和投资者,对此应格外关注。
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会改变
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上升主要有几个原因。外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急于通过对人民币施压,来缓解近几年对中国不断攀高的贸易逆差。在预期人民币必将升值的背景下,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内因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未能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A股市场的井喷式上涨也使通胀压力日益加大,中国央行不断通过升息防止通胀过快。
由于人民币目前仍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其汇率走势还存在着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从外汇市场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种货币越是存在人为干预,市场往往越不遗余力地将走向相反方向。美元兑日元1994~1995年的走势便是明证。当时,日本央行竭尽全力想把美元兑日元汇价守在100之上,但市场偏偏将汇价推低到79。目前,人民币的情况与此颇有几分相似。众所周知,央行付出高昂成本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控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出口企业,采取的是一种“试错”管理。从过去一年国内出口企业的整体反应来看,央行显然低估了国内出口企业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自2014年10月末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跌幅超1%),这是自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罕见下跌之后(去年1―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超2.5%),年度第二次开启“贬值”之路。尤其是在俄罗斯卢布汇率出现恐慌性大跌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加令各方关注。但如果仔细分析,此时的人民币无论从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中国政府的掌控力,都跟卢布不可相提并论。
其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当中,真正由“大市场”主导的成分还比较少,虽然国家外汇管理局前不久“通知”,取消对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事前准入许可。但《通知》还没有实施,就算开始实施,也很难做到让国有银行之外的市场主体主导汇率。另外,央行规定人民币汇率日波幅仅为2%(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2%的幅度内浮动)。因此无论市场发生何种状况,人民币汇率暂时不可能出现如同卢布一样日跌10%的走势。
其二,信用货币短时间内暴跌,往往意味着该国发生了经济或金融危机,导致大量该国货币持有者兑换为外币“出逃”,如果该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或没有采取外汇管制措施,就只能用本币贬值的方式阻止“出逃”,造成本币汇率剧烈波动。俄罗斯2006年就已取消了资本管制措施,据普京的说法,2014年俄罗斯资本流出将超1200亿美元,而且因油价的下跌导致外汇收入剧减,在干预卢布汇率方面俄罗斯已捉襟见肘。中国目前不仅有着综合性“创汇”能力,而且还存在严格的资本管制,整个经济结构层面也优于俄罗斯,人民币汇率所承受的“做空”风险远远小于卢布。
其三,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下的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约10%下降到了去年的2%左右,国际收支平衡有了较大的改善。自2005年启动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向均衡。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地位的升高,人民币国际需求并没有因为美元的走强而减弱,人民币国际化势头明显。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双双上升,连续六个月回升,并创出了新高。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幅度均超过10%,用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的说法,人民币是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强货币。因此说人民币跟卢布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支撑汇率的经济和国际背景完全不同。
在人民币汇率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左右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方向的实际上主要是技术性因素。目前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向好,美元市场预期利率走高,中国央行又启动了降息周期,美元跟人民币之间的息差将进一步收窄,外汇占款增速持续回落,市场相对来说倾向于持有美元,对短期内人民币汇率走势形成明显压力。
一季度人民币中间价稳中趋升。年初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2897,4月3日为6.2609,升值不到300个点,升幅不到0.5%。由于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整体升值程度大于对美元的升幅,今年前2个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7%。
对外贸易状况是决定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两会期间曾说,观察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依据是贸易状况,是顺差还是逆差,是大还是小。今年前2个月,我国贸易出现明显改善,出口同比增幅均超过20%,贸易顺差达到441亿美元。从外汇市场走势来看,在贸易数据公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币中间价均出现了相对较强劲的走势。
跨境资本的流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9月份美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3个月后又加大宽松力度,随后其他发达国家相继跟进量化宽松,致使全球流动性充裕,资本重新回流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就是在去年9月份,人民币汇率从阶段性贬值转向阶段性升值,并持续至今。从今年1月份数据看,我国央行外汇占款增加3515亿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2倍,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外汇占款的82%,资本流入压力剧增,推动人民币升值。
日元诱导性贬值也是促动因素。安倍竞选成功后就积极推动日元贬值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助日本摆脱通货紧缩和衰退。继去年四季度日元大幅贬值,今年前2个月日元名义有效汇率又贬值10.2%。由于东亚各国货币汇率与美元或多或少存在某种稳定关系,日元贬值致使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东亚货币出现集体升值。
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有被放大的成分。近期升值预期强化主要来自盘中交易价的表现。在今年的大多数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盘中交易价相对于中间价升幅在0.5%以上,超过整个期间中间价的升幅。由于市场更多关注的是每日波动,升值压力被放大,助推了升值预期。中间价相对稳定,主要体现了汇率管理稳定目标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反映和释放市场供求变化。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升值预期跟汇率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交易一度跌破6.2的关键价位,也引起了市场情绪和参与者心理的变化。
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处于均衡汇率区间范围内。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即期汇率走势主要反映了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变化,表明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偏离均衡汇率水平。从远期汇率来看,人民币对大多数货币是远期贴水,贴水率基本相当于利差,符合利率平价关系,没有隐含明显的升值预期。从境内外市场来看,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境内市场一致,没有系统的偏差。
【关键词】 汇率改革 汇率理论 人民币汇率 购买力平价
为了缓和国际社会的压力,更主要的是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一路上扬之势。由2005年7月21日的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7月8日的1美元兑换6.7768元人民币。但是,本文通过对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购买力平价和市场汇率的比较发现,两者并未良好地契合,不仅出现较大差距,甚至还存在着趋势的不同,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中国汇率变动走势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作为最重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由瑞典学者卡塞尔于1922年系统地阐述完成。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当然,与任何的经济学理论一样,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其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由货币的供应量决定的。在商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越多,单位货币的购买能力就越低。其二,对于任一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总是成立。即表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市场上的每一件可贸易商品不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其价格总是相等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描述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问题,即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除上述所说的前提条件之外,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还需满足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同这一前提。如此,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如上式中,ai表示第i种商品所占的权重,Pi和Pi?鄢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第i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如果将这一物价指数分别用P,P?鄢来表示,则上式可变换为:P=e×P?鄢。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对的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这是一种动态分析的理论,描述的是两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将汇率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动归因于两个国家在这段时期内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t和e0分别代表报告期和基期的均衡汇率;Pt和P0分别代表国内报告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t?鄢和P0?鄢分别代表国外报告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求变动率,即可得:e=P-P?鄢。
这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国外,则本币将贬值。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有效性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检验。各种验证结果表明:短期内,购买力平价是不成立的,高于或低于正常的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很大;长期内,在高通胀、高货币增长率和小的供给冲击情况下,购买力平价成立。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决定的实证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通货膨胀率的数据更易获取,因而相对购买力平价被更为广泛地使用。本文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作为购买力平价指标。
为了阐述当前汇率中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首先对2005年汇改后历年市场汇率和依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进行对比,通过图形和图表的方式进行直观分析。图1为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之后至2010年7月8日的人民币名义汇率走势图。
图2、表1为2005―2009年我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走势。其中,通货膨胀率由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由于2010年的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还未对外公布,因而数据只到2009年且所查找到的数据资料中我国和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都是以前一年为基期来计算的。
由于购买力平价由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决定,而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又涉及基期选择等问题,所以此处采用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走势图(即消费者价格指数走势图)来替代中国购买力平价走势图。
根据以上两图,我们可以得出:依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汇率并不能很好地吻合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的市场汇率走势,在2006年之后甚至出现了趋势相反的情况,这说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汇率走势并不具备较强的解释能力,并不具有对中国汇率确定的适用性。接下来我们将对这5年的情况分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2005―2006年末,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此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由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上涨至1美元兑换7.8元人民币,上升幅度为6%;同时国内出现通胀,但是通胀程度小于美国,可由此估算由购买力平价模型计算的汇率会上扬,上涨幅度在2%左右,市场汇率与由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变化趋势相同,但是程度上相差较大。
2007年初―2008年末,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此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高,由1美元兑换7.8073元人民币上涨至1美元兑换6.8346元人民币,上升幅度超过10%;但同时国内出现严重通胀,且通胀程度大于美国,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知人民币汇率在此阶段内应贬值,但是市场汇率却在大幅上涨,两者显然在走势上相反,同时程度上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09年初―2009年末,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影响,中美两国的通胀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是幅度不大,且减少程度上非常接近。此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压力下继续走高,由1美元兑换6.8367上涨至1美元兑换6.8282元人民币,上涨幅度仅有0.12%。同时,由于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2009年中美两国的通胀程度都较上一年有所减轻,中国通胀减轻的幅度大于美国通胀减轻的幅度,根据购买力平价模型估算的汇率会增值,但上涨幅度不大,仅为0.3%。由此市场汇率与由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变化趋势相同,但是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偏差原因探讨
从第二部分的市场汇率与由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汇率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对2005年汇率改革后的中国汇率走势进行解释时缺乏可信的支持,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
正如在第一部分理论综述中所讲,购买力平价理论需满足包括“一价定律”在内的诸多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得到满足,故而造成偏差的产生。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物价指数的计算和选取上也会产生差异,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准确性。
2、现阶段中国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2006年之后,中国就一直居于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位置上,这在客观上给人民币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市场汇率的持续上涨,更是使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加强。由另一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我们知道:e=f(Y,Y?鄢,P,P?鄢,i,i?鄢,Eef)。
其中,e为即期汇率,Eef为对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期,Y和Y?鄢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国民收入,P和P?鄢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水平,i和i?鄢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利率水平。对未来汇率的预期会对即期汇率产生影响,而如果预期本币在未来将升值,则资金就会大量流入导致对本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本币升值。
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十分强烈,结合国际收支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能力的弱化。
3、现阶段中国利率水平的影响
为了扩大内需抵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之上,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低于美国的利率水平。而根据利率平价论:?籽=i-i?鄢。其中,?籽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i为本国即期利率,i?鄢为外国即期利率。由此我们知道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本币在远期将升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汇率一路走高的现象,同时也解释了市场汇率与由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的汇率之间产生巨大偏差的原因。
4、实证所选时间长度问题
由于自2005年汇率改革至今不过5年的时间,我们所能够选取的实证数据相当有限,而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身又是一个在短期无效,在长期相对有效的理论,所以产生偏差在所难免。相信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多,实证所用的时间长度的扩大,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解释能力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