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济责任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新常态背景;制度;法制化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
所谓的“新常态”就是经历一段不正常的阶段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中国GDP增速2015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跌破7%,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虽然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提高了很多,但是粗放型的快速增长造成了资源的快速消耗、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中国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无法继续下去,中国的企业生产效率低,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涌现,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
中国原先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需要重大改变,应该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平衡产业布局,提升内源性优势。新常态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的社会建设呈现出新的态势,社会治理体制走向创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的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ISO26000以及最新的国家社会责任标准GB/T 36000要求,组织应该将社会责任作为组织整体核心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组织在进行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社会责任。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及履行现状
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创造的价值包括股东价值、顾客价值、员工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个价值体系维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满足员工、顾客、股东、供应商以及社区等各层次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典范,例如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和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负面清单》文件。这意味着中铝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社会责任工作与公司战略和日常运营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了社会责任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中铝公司坚持以ISO26000指导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建设,从战略、运营、基础三个层面构建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以实现社会责任与日常运用管理的完全融合;不仅是社会责任管理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提升活动的典范,同时也代表着中铝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新的境界,应该说在国内也属首创,不但树立起了中国CSR新地标,而且在国际社会责任领域也是一项重要的创新。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但是纵观社会发展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问题
国有企业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机制和管理机制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解决就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内部缺乏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执行部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过于单一;国有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地位不平衡,国有企业在大型安全工程行业和垄断行业占据绝对优势,与消费者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完善,公众的期望和现实成果的落差比较大。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和成长期,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些企业只是单纯的对外界捐款捐物,而忽视关爱员工、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的基本义务;有些企业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外部制度,甚至缺乏诚信意识。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挂钩,缺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三)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问题
外资企业多数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本地运营与全球化资源整合是其在当地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外资企业更加注重社区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的披露,但是随着外资企业对国内经济环境的适应,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外资企业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外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难点在于其法律责任问题。
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来看,中国企业300强2015年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34.4分,同比提高1.5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重视程度的降低,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虽然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在减缓。目前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行业是电力行业,中国华电、南方电网、中国华能等企业均表现优秀,而石油行业和银行业则处于追赶阶段,目前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平台则表现较差,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有待改进。外资企业100强2015年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26.1分,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亚地区的企业远好于欧美地区的企业。
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国内外企业普遍认证的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ISO14000、ISO26000、SA8000以及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ICC)四类,他们针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之对企业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企业应该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履行好本职的企业社会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前我国企业在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安全设施不足造成的矿难及员工事故等问题都反映出了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不惜以消费者及员工的生命开玩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及员工的权益,更没有做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违法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这一方面法律制定上不够完善。这就要求不能仅仅依靠舆论或者是社会监督,更需要强制性的政策的出台。除此之外,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一些法律来对企业的行为做出一些规定,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立法相对过于分散,这些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措施涉及很多的法律法规,诸多的法律法规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法律体系。其次,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很多的法规只是建议性的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再者,除了立法本身存在不足之外,司法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执法力度不强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只有立法和司法都做好,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法律履行过程中还缺乏执行和监督的主体,在很多地方,执法部门多是采取以罚代法的方式解决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企业事先就将这一部分罚金算做企业的成本,削弱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
三、结合新常态背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构建
新常态给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环境更加绿色、和谐,这就要求企业足够重视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社会责任。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各种因素充分融合,发挥各方的作用,如人的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政府因素、创新因素等充分凝聚,有效管理好企业决策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相对来说执行程度依然很低,对于企业来说社会责任相对虚化,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所以必须从制度的角度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原则。
(一)从法制角度规范企业社会责任
首先,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市场和公众整合起来,完善治理模式。政府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治的视角看待,来稳定市场秩序。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需要利用政府的权威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其次,在执法层面,政府要形成硬性的对于企业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严格惩罚制度,要加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检查以及执法惩处力度。通过控制外部体系的存在,将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功能加强,从而使公司治理机制整体形成对企业家的道德风险行为的有效约束。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表现在于完善对企业的经济责任、人权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吸收国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规制,并结合中国新常态的实际背景帮助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对于环境保护、职工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有了法律依据,但是这些法律在操作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只是规定了责任和义务,却并没有对不履行责任或者承担义务作出具体的惩罚性规定及条款约束。因此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必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使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和守法意识,企业要严格遵守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各项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经济利润,为社会做贡献。要通过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司法路径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之前一直强调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行评价标准的修订,将有助于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目前虽然有国际标准体系,但是那些并不是法律性质的约束,更多的是道义上的要求,主要以舆论压力,企业的自觉意识来实现,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实现比较困难。因此,在面临新常态带给企业的挑战,要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在国内市场上建立统一,有别于国际标准的针对我国国情的国内标准体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化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社会、政府了解企业承担责任的情况,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助于增强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如果一些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没有公开披露自己的履行情况,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认可,而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惩罚及舆论的压力,那么他在以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就会缺乏动力。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就是要避免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对于我国目前的背景而言,定期总结自己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我国企业在世界的良好形象。
(四)政府建立激励机制
在政府建立法律制度之外,作为鼓励,还可以建立一些激励性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相对于强制性的法规来说,激励性的措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更为有利的刺激,尤其是经济型的激励措施。一方面,政府通过颁发奖杯荣誉这种形式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采取一些经济性的激励措施,具体的通过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拨付非货币性资产等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实际的经济刺激更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是激励性机制只能作为辅措施,在我国新常态背景下,以及目前中国发展情况下,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将会使我国企业走上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管理安全、热心公益事业及实践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任素娟.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4):120
[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03)
[3]沈四宝,程华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J].法学杂志,2008(03)
[4]章辉美,张桂蓉.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J].求实,2010,(1):43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于发展生产、提高效益,调动职工积极性及推进企业改革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不断健全责任制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
一、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责、权、利相结合,旨在划清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范围,落实责任主体。而责任主体的确定,要根据各单位的机构设置、内部职能分工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责来确定。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要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对质量、消耗、效益等经济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的层层分解,建立起包括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组织保证体系在内的经济责任制的指标网络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原则。一是指标要反映全面性和全员性的特点。二是指标要反映生产经营的特点。三是指标要体现科学、合理的特点,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
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最基层单位是生产班组。内部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的实施是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的。因此,其实施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三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四是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监控保障经济责任制有效运行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后,关键是有效运行和落实,见到实际效果。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简明、有序、高效的运行程序,精细、实用、标准的目标考核模式来支撑。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制激励、约束和导向调控功能。
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运行保证体系。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领导机构,成立以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经营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职能和责任。设立日常管理机构,由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牵头,负责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的日常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布局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建立完善职工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在执行过程中有简明、高效的运行流程以及所制定的经济责任制指标有明确的指向,即责任主体。最后,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考核体系,让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认同和掌握,真正做好严考核、硬兑现,让经济责任制目标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抓好经济责任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强化月度分析与考核,保障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全面完成。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调控作用,对经济责任制运行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对矛盾突出的重点问题及重点单位,及时解剖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基层单位生产经营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分析建立起管理流程;对各职能板块的特殊情况、突出问题,分类进行解剖,拟定出特定职能板块的管理方案。坚持一月一考核,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各单位效益工资。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较好地调动了基层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考核推行经济责任制
考核和被考核,永远是需要协调的一对矛盾。考核是对效果和效益的肯定与否定的手段;被考核是目的,是激励,是对损失和浪费的扼制,对节约和增效的褒扬。经济越发展,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越重要。越是发展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办法。内部经济责任制定执行得好,就能激活全盘,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一个活“基因”。否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怪圈。
在经济责任制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上,应突出如下特点和做法:一是重价值形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业务核算与内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在实务操作上引进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进行成本分析、预算、控制和决策。二是经济责任制考核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目标的中心环节。在这方面应突出统计的信息、监督、咨询职能,把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统计分析结合起来,起到生产的控制、观念的总结和促进企业效益的作用。三是重预算管理。紧紧围绕收支两条线,对采购、调料、生产、销售、成本费用控制进行监测、预算和分析。
四、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是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只有所制定的目标合理,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确保经营任务的全面完成。企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强化目标管理,就是要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线,以严考核、硬兑现为手段,按照管理有标准,运作有程序,考核有依据的原则,对企业所属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全员化的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企业所属各部门的责任指标的全面完成。
目标管理以单位增效为目的,通过严格考核,对全面完成责任制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兑现奖励,对责任制任务完成较差的,酌情处罚,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必须以严格考核为手段。在考核过程中,既注重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的结合,也注重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的结合,确保考核资料的全面、真实与完整。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坚持责、权、利紧密结合,在责字当头、以责定权、以责定利的原则基础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基层单位和职工的利益关系。
将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挂钩,做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使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的好处。大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企业经营总体经营目标的确立必须结合企业及经营环境的实际,做到科学合理;目标分解必须充分考虑各基层部门的实际,做到使各基层部门感觉“即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鼓舞各部门全面完成责任制任务的信心;考核、奖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奖罚分明、有度。唯有如此,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才会在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作用将会更进一步显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对于单位和部门的各项活动与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而且对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工作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而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重要量化形式,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大小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关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意义
首先,进行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作为领导干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领导干部经济权力制约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科学、合理、标准、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评价,是领导干部管理部门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本身、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说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权力制约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
其次,完善和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作为审计职能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财务责任以及绩效责任完成情况的一种监督、评价和鉴证,因此,通过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本质与内在要求。
最后,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由于常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间的不同,使得常规审计的标准、规范不能够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而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也是审计工作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点分析
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审计评价的实际情况,在审计评价实施中面临的工作难点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审计评价的内容定位模糊和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笼统等方面。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在领导干部的账面财政以及财政收支审计评价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比较明确充分,但是在对于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决策以及内部制约、经济效果和非财务数据领域的审计评价中,依据缺乏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审计评价的开展比较困难。
其次,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尊重事实、客观评价,不对于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进行评价,这一基本要求强调了审计结果及其评价的局限性,并且对于如何评价到位,不出现越位、缺位情况,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审计评价内容定位比较模糊,影响审计评价的实施。
最后,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标准在遵守财政纪律和廉政纪律等方面的标准都比较明确,但是在进行领导干部责任区分上,主要是按照领导责任以及直接责任进行划分,但是对于具体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是涉及经济效益大小方面的评价标准,却没有对其责任轻重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审计评价的标准比较笼统,影响审计评价实施。
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跨度,并且其管理范围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的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审计评价,需要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并逐项进行客观评价。结合审计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客观事实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
首先,在审计评价中,按照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其他评价等不同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按照定量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中,行政类的财政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农科教费用、招待费用比率等,事业类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公用支出率、人员支出率等,它们主要是进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收入、支出情况评价的指标,用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财政财务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按照定性评价标准,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以及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等的审计评价中,需要与经验相结合进行审计评价实施。最后,在通过数字指标,即不管是定性或者是定量标准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审计评价中的客观事实评价指标是指在对于财务分析指标评价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使经济责任评价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其中行政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任期资产情况、任期负债情况、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与资金管理与效益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管理制度、任期廉政与遵纪守法情况等,事业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专项基金、结余资金、遵纪守法等。
最后,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任期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前任实现对比、同行业对比等。
四、结束语
总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析,有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作者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勇,王飞.浅议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财会.2011(12).
【论文摘 要】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加之我国拉动内需进行的政策及财力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随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由于体制的关系,中国起步较晚,是因为世界趋势影响才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但是仍然显现出发展的不完善和滞后性。本文从经济法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我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破来品,主要界定了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后,还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的民间组织提出,并且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具体内容有薪酬、童工使用、非自愿劳动、生产安全和卫生、职工的劳动时间、对违规者的处罚措施、职工结社和集体谈判、管理体系以及对职工的歧视等几项内容。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
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模式尚不十分完善,转型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国家在不断地完善经济法,企业是一个社会的微观经济细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期,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经济利益至上
企业有资本投入,目标是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利益的追逐无可厚非。但是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利益的行为表现为短视化,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管理者追求既得利益,损害相关利益,比如股东、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等和企业发展相关的利益者。不断曝光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三聚氰胺、苏丹红、恶意拖欠民工工资、虚假广告等等不胜枚举。责任感的缺失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损害,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有人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这种说法不失为偏颇,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人类居住环境、水资源环境、空气环境的破坏,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乏实例。管理粗放,无限制排污,自然资源消耗巨大,噪声及废弃物的排放过度。既影响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壮大。
(三)公民意识薄弱
企业作为一个实体,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企业的生产活动既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旅行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是必须的。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从企业的公民意识出发,缺乏社会责任价值观,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经济法视域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颁布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有效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法制建设中应该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看到法律内容过于抽象原则化,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国家应该制定和颁布《企业社会责任法》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增加法律内容的可操作性。配套相关法律,对劳动监察、劳动保护、员工工资、争议仲裁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和细化,形成完善、实效、可操作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承担的行为。
(二)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
积极制定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评价体系。企业的发展应该具有宏大的目标,尤其是管理者,要具有博大的胸怀,突破企业自身的视野限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制定明确的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体性的自觉行为,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执行法律贯彻法规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监察,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采取评估的措施,奖惩分明,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逐渐形成自觉意识。
(三)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法的约束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创建和运营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活动,所以企业应该具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企业的发展是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自认和谐。
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从治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对于员工要承担的责任、对自然环境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几方面进行管理和完善,使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机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支柱,在微观经济中,企业好比一个细胞,对社会、对环境的发展和保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Abstract:Modern enterprise system's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is the multiplication, the multiple-angle, the collectivization management, and presents massively, transnational, the cross profession management tendency day by day. The modern enterprise's above characteristic, set the new request to Our country Enterprise present accounting control pattern. Must establish both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rail connection, and manifests Chin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aracteristic the accounting control pattern, is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needs us during establishmen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s, further explores theoretically unceasingly with the practice in and consummates.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Key words:Modern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 report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现代企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按照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和标准,来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并且日益呈现大规模、跨国化、跨行业的经营趋势。现代企业的上述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几十年来,我国的会计工作发展很快,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这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会计法的制定与完善,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我国会计现代化要求我国会计工作要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一、当前会计工作的新特征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会计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二、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旧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一)条线管理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但效果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二)执法检查有弹性。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
(三)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四)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三、完善会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谋求最大的回报。具体的方法可简述为:要适当集权,强化管理;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健全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统一采购物资,降低采购成本等,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现代的会计管理体系
结合现代企业的要求以及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各类账目,按时交纳税费。
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我国,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现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使会计控制的职能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适时反馈作用充分发挥。这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责任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会计,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耗费、占用和成果进行核算和监督。达到企业管理目标优化的目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巩固和不断完善有赖于责任会计的进一步参与,没有责任会计,就不会有真正的企业经济责任制。通过责任会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结合,使会计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去,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向纵深化、科学化发展。
管理会计:它是用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三)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
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要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预防性正式制度对受损工人的利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偿,使多数工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得到保障,它对行动者的服从或退出行为给以正面的激励,使工人的行动遵循“生存逻辑”,即只要工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集体行动基本上不是工人首要的行动选择。
工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次的预防性正式制度建构实现的。从对经济生活的保障程度看,最高层次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其次是“内退”和“协保”等政策,属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条件对剥离的大龄工人采取的变通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面临下岗的工人生活进行补偿,这一制度安排使离岗工人在被推向社会以前的紧张或不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工人,这一制度安排能使其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最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上述制度都无法覆盖到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在上述制度实施过程中,交叉配合的是通过工会、党委、行政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尽可能帮助,尽力给地位受损工人营造一种诸如“无情下岗、有情操作”的氛围,以赢取工人的理解。对工人来说,一旦在这种多层面的预防性正式制度下获得了生存保障,采取集体行动在道义上便难以立足。
调查发现,正是这些预防性正式制度对一些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预防了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发生。大量的被调查者提到了生存保障基本保证以后工人对集体行动的回避。
(三)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上言明或者不言明,并遵循非正式监控机制(如社会赞同或不赞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以不成文的价值、理念、习俗、习惯、责任、义务体现出来,它们成为诸如家庭(家族)、朋友、邻里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准则,并对互动各方的行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工人行动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首先,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时序性或渐进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地位变动及他们对这种变动体会的时序性特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因这种渐进性变革而得到缓解。
其次,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化解或缓和了工人地位受损的压力,起到了预防有组织集体行动发生的作用。从个案访谈看,首先,以说理、同情、安慰为主的非正式谈话,被企业广泛采用以缓解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张力。其次,允许和容忍工人的牢骚、不满情绪。第三,对个别意见大、困难重而又反复找企业的,给予人情化处理,尽量解决问题,以表示企业对工人的仁至义尽。第四,面子、人情被经常用作解决工人困难问题的工具。第五,以社会“弱者”的女性去处理地位受损工人的利益诉求。
再次,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经常以家庭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出发点,在碰到困难或不幸时寻求并获得家庭(家族)的支持,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抵御工作、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家庭成为个人的退居之地。工人的行动选择也受到家庭责任(如子女期望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如对子女未来成就的期望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使工人个体的紧张与压力得到某种缓冲,减少了诉诸集体行动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家庭是工人不得不退出时避难的港湾,是社会的减振器。
(四)差异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形塑工人行动选择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一是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转变,二是因劳动力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而强化的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成长机会的主要供给者。以就业机会的提供而言,在1978年城镇新就业的544万人中,72.1%的就业者的机会由国有单位提供,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9.9%,从1995年开始,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首次超过了国有单位,在当年城镇新增的7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有单位提供260万个,占36.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提供170万个,占23.6%,各类非公有制单位提供290万个,占40.3%,到1997年,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50%.虽然机会总体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体力、操作技能型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失去工作以及由此失去劳动报酬的威胁成为普通工人面临的一种现实境遇,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也为部分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
1.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当然市场机会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只是向工人提供了一种能否退出的条件,而对行动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退出,即有能力退出。这种能力即为市场能力,它取决于工人所拥有并能够利用的资源状况。工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退出到市场与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为市场所需及所需的程度相关,如果工人所拥有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市场所需要的,即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则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替代性选择,在行动取向上是对市场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减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从对工人的个案访谈中看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多的工人,市场能力就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强替代性选择,这种选择的存在使华尔德所讲的工人对组织的高度依赖消失,甚至使依赖发生扭转,成为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工人拥有的市场相容性资源少,则市场能力就弱,市场机会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弱替代性选择,他们通过市场机会获取的收益也只是全部生活所需的有益补充。
2.市场排斥性资源与企业依赖
华尔德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研究后指出,工人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其需求从企业中得到满足的比例有多大和企业之外是否存在替代资源。由于工人在企业之外没有替代性资源,因此工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高度依赖企业。那么,当改革以来随着机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市场化行为的主体所提供的机会已占多数,社会替代性选择广泛存在时,工人对于国有企业的依赖是否就因此消失了,其行动选择的约束是否全然退去?回答是否定的。
一、化工联合企业的特点
化工联合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一般来说是不间断的连续式的复杂生产。在生产的组织形式上大多属于大量生产形式。由于上述工艺过程和生产形式的特点使得各个班组在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另外,由于化工生产从投料到出产品都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各班组在当班生产活动周期中的工艺操作水平与其所取得的劳动成果是相脱节的,不能得到同步反映。因此本班的工艺控制和操作水平所带来的结果,将影响到下一个班组的生产效果,这样就给班组合算指标的确定带来了困难。这是以往化工联合企业班组核算难以坚持的根本原因。
二、化工联合企业班组经济核算的形式和方法
针对上述化工联合企业生产的特点,本人认为,在化工联合企业可以实行以“作业指标”即工艺控制参数为内容的班组经济核算。具体方法如下:
1、核算单位。可以化工生产岗位做为班组经济核算单位,即按照目前化工联合企业现行生产组织化分的岗位做为核算单位,实行岗位经济核算,也可以按岗位汇总进行班组的经济核算。
2、核算内容。应以各岗位在生产操作中对产品产量、质量和原材料消耗有直接影响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统称作业指标)为主要核算内容。以某化工厂硝酸生产为例,各岗位的作业指标如下:
空压机岗:压力和温度,空气流量。
氨蒸发器岗:氨蒸压力,闭路循环水温度差。
混合器岗:氨空比。
废热锅炉岗:加水量,闪蒸器液面及过热蒸气在过热段的停留时间。
燃烧反应器岗:氨氧转化率,铂铑网温度。
冷却冷凝器岗:汽体入口出口温度。
氧化吸收塔岗:氧化段的气相温度,压力,富气氧化度等。
除上述作业指标外,岗位核算的内容还可以包括劳动指标,如:出勤率,燃料及动力(水、电、风、汽)的消耗等指标以及其它岗位操作有关的指标,如:故障发生次数,排除故障消除隐患等。
上述岗位作业指标都直接与产品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有关,概括了岗位工人在完成产量、质量和消耗等指标中取得的实际效果,体现了班组核算应是干什么、管什么就算什么的原则,反映了班组生产管理的综合经济效益。
3、核算方法。可采用“百分核算法”核算各岗位的作业分。即以达到规定的作业指标为一百分也叫基本分或底分。按实际操作结果控制的范围进行加分或扣分。如混合器的氨空比设计规定位10%,如果实际操作实现了10%即核算得分为100分。由于氨空比下降直接影响产量减产,为此,氨空比下降就要扣分,反之则可以加分。这样只要通过氨空比的实得作业分就可以看出该岗位产量增减的变化。再如,生产过程中发生了生产故障在规定时间内应该排除,如果没有排除就应该扣分。如果下一班给上一班派出了遗留的生产故障则可以加分。各岗位作业分的总和即为班组完成的作业分,进而汇总进行班组经济核算。
4、组织领导。岗位作业分的核算,可在班组长的领导下由班组核算员负责,也可由班组长结合对岗位责任制的检查直接核算。
三、实行岗位作业分核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核算单位的选择必须是对班组生产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分主次都作为岗位核算单位,不仅取不到班组核算应取得的效果,而且还会给基层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2、核算内容和指标的确定应是与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节约能源以及提高班组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有关的一些作业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必须是岗位工人能够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另外,岗位核算内容还可以结合“双增双节”运动,围绕如何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修旧利废,寻求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组织岗位核算。
3、在核算方法上应力求简单易行,切忌繁琐。但对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之间有影响的指标必须全面考虑,找出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相互影响的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核算与考核方法。如:硝酸生产中的“氨空比”是直接影响硝酸产量主要作业指标。“氨空比”的控制即受上道工序空压机岗位的影响,又影响下道工序燃烧反应器的“氨转换率”。为此在确定与考核“氨空比”的指标时必须首先确定空气流量的参数。确定与考核“氨转换率”的指标时又应以一定的“氨空比”为先决条件,既要做到方法简单易行,又要确保核算的指标切实可行,真正反映岗位工人的劳动成果。
4、核算结果应力求与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励紧密结合,做到经济责任制的考核指标、岗位核算指标和计奖指标三统一。
四、实行岗位作业分核算的优点
1.班组实行岗位作业分核算有利于岗位经济责任制的考核相结合。班组百分核算的作业指标和内容,正是各岗位工人经济责任制的具体职责和要求。通过班组岗位作业指标核算的结果,可以评价和考核班组岗位经济责任制具体职责和要求的执行情况,不仅促进了岗位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也巩固和发展了班组经济核算,同时班组经济核算的作业指标也是班组竞赛计奖的依据,使劳动竞赛和奖励有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