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1篇: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博物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兴盛,历朝历代皆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和实物见证。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财富和文化资产。

一、背景介绍

为有效保护文物、加强文化遗产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我国政府极为重视文物普查工作。自建国以来,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但相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我国可移动文物数量更多、种类更为丰富,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展开普查,可移动文物总体资源不清、保管状况不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文物保护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普查工分为工作准备、实施普查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整理、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1)。毋庸置疑,时间最长、任务量最大的第二阶段是整个普查工作最重要的主体部分,而其中文物普查数据资料采集登录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件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本次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2013年3月14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中,规定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范围为“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其中,博物馆作为专门的文物收藏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主战场。绝大部分的博物馆建有藏品总登记账或藏品分类帐,可依帐大致摸清馆藏藏品的名称、数量、类别等基本信息,却难免因年代久远、人员更替、对藏品认识加深等原因有遗漏、谬误之处。且除藏品外,博物馆通常还搜集有相当数量的非藏品,如资料、参考品等,这些也都包括在普查的范围之内。因此,博物馆内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量仍然巨大。如何快速高效的完成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是一个值得广大博物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二、工作方法

(一)统筹规划分工明确

所谓统筹,即通盘筹划。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前,先通盘考虑,再根据总体情况形成组织、确定流程、明确分工、制定标准。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工作量巨大,更应做好统筹规划,方能顺利、高效的完成。

1.组织完善。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顺利完成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的基本保障。各馆应按照国家《实施方案》及各地方的具体操作规程的要求,由负责业务的馆领导牵头,保管部等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成立本馆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织领导机构,切实担当起组织领导责任。

2.优化流程。虽然工作总量是固定的,但具体工作步骤如何安排,安排的合理与否,都值得关注。如果工作人员对流程把握不好,承担的工作量不均衡,步骤之间衔接不流畅,就会直接影响工作进度。因此,要在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本馆实际情况、适合不同种类文物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明确分工。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众多,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繁重,可根据人员配置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协同进行整理工作。各小组应根据组员的不同特点和长处,结合整理工作所需要的各项步骤,确定各自应该承担的工作。可适当进行轮换,保证每个组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防因组员突况造成工作流程中断。

4.统一标准。进行这样大型的文物整理工作,即使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也还是会有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各组组长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这就造成在一定阶段内各组对相同工作有了不同的标准,拖慢工作进度。因此,除了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外,各小组负责人与相关领导应及时沟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各项工作标准。

(二)认真严谨注重细节

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基本信息、附录信息、影像信息、收藏单位情况等4部分。其中的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收藏单位、总登记号、文物名称、级别、类别、年代、质地类别、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数量、入藏时间、来源等14项内容,信息采集登录工作也主要围绕这14项内容进行。为更好地指导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总结了各试点单位的经验教训之后,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12月颁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以下简称《工作手册》),对包括信息采集登录等在内的普查各项工作都做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工作人员的精力、素质等条件限制,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最易出现错误的有以下几点:

1.名称

根据文物定名惯例,我国古代文物名称一般由三部分要素组成: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型或用途。《工作手册》中也采用了这一规则,并对各类文物定名做了举例。但在为文物定名时,仍有很多工作人员继续使用不规范的习惯叫法。例如年代一项,将“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石磨盘”中的“新石器时代”写为“新石器时期”或直接省略为“新石器”;“唐三彩花卉纹枕”中的“唐”写为“唐代”;“战国齐六字刀币”中的“战国”写为“战国时期”,虽然具体年代没有错误,但写法却不够准确。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避免此类不规范用法,严格按照《工作手册》的要求,严谨定名。

2.类别

此次普查的文物类别范围为: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历史文物下细分为31个具体类别,其余三项皆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博物馆馆藏文物一般以历史文物、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为主,因历史文物类别划分较为复杂,信息采集登录时多有谬误之处。例如,石■、铁刀、青铜剑等文物,应按其质地划分类别,部分工作者却误将其归为“武器”一类;陶俑应归为“雕塑、造像”一类,却被错误的划分至“陶器”一类。因此,在进行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时,应仔细研读学习《工作手册》,避免因工作人员理解偏差造成的类别划分错误。

3.完残程度及保存状态

在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中,经常有工作人员将完残程度与保存状态相混淆。完残程度是指文物及其附件的完整、损伤、残缺或污染等情况,分为完整、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含缺失部件)。而保存状态指文物的保存现状,可分为: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部分损腐,需要修复;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已修复四种情况。在对修复过的文物,例如用石膏修补过的陶罐等,进行信息采集登录时,一些工作人员会将完残程度一项填写为“已修复”。这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完残程度与保存状态二者的含义而造成的混淆。在遇到此类文物时,工作人员应注意不要填写错误。

4.图片

此次普查中图片采集是必填选项,因此每件文物至少要有一张图片,以能反映该文物的整体面貌为佳。很多文物单凭一张正面照很难表现出所有细节,应从多角度拍摄,重要部位更要局部拍摄。例如钱币,很多工作人员只拍摄正面图片,忽略了背面。但对于背面带有特殊标记的钱币来说,也应拍摄背面图片,使图片信息采集更加完整。

(三)安全至上加强保护

博物馆内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需从库房内提取文物,运输至工作场地后进行各项信息采集工作,包括测量、拍摄、资料整理记录、登录等步骤,采集完毕后送归库房。在此过程中确保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

1.场地

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普查工作尽量选择在空间较大、便于操作、安全设施较为齐全的房屋内进行。房屋使用前应清理无关物品,排除安全隐患。建立安全保护规章制度,并形成文字,张贴于工作场地内,督促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自觉遵守,如禁止吸烟、禁止携带饮食、各类办公用具摆放远离文物等。有条件的博物馆可在房屋内铺上地毯,工作台上覆盖软布,防止文物意外磨损、滑落。

2.设备

文物信息采集登录涉及的步骤较多,所需设备也就相对较多,常用的有:手套、口罩、铅笔、橡皮、红(黑)色签字笔、订书机、各类测量工具、美工刀、剪刀、标签、胶水、封条、推车、工作台、电脑、打印机、摄影器材等。在使用这些设备时,必须保证文物和人员安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文物所贴标签和装文物的档案袋上使用记号笔、签字笔填写信息时需小心谨慎,不用时必须将笔帽盖好,防止文物意外染上墨迹,也可以避免墨水干枯,节约用具。

3.人员

在进行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之前,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进行信息采集操作时应着装简单轻便,减少装饰物,做到行动灵活。操作人员手上不得佩戴金属等硬质首饰。手持文物时需佩戴手套,双手捧持或一手紧抱一手托底,稳走轻放,避免文物磕碰、挤压。如使用专业设备需专人负责,安排专业适岗人员操作。博物馆安全保卫部门应负责对进入工作场地内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控,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4.操作

负责文物信息采集操作的工作人员应该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进行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在进行操作前应拟定合理的操作步骤,尽可能将所需信息一次采集完毕,避免重复提用对文物造成损坏。操作时应准备手套、口罩,防止汗液、湿气沾染文物。一些类别的文物质地比较脆弱,在信息采集操作过程中应予以特别注意。例如,很多纸质文物在进入博物馆时就已经残破,又在柜中摆放多年未经移动,质地变脆,随意翻动很容易造成损坏。因此在拆除外包袋时,动作要轻柔,装袋时要保证文物的平整;照相时如需拍摄内页,要选择最有表现意义的一页,小心谨慎的打开文物,尽量不要折叠按压;翻看文物寻找年代、出版社或发行单位、主要内容等帮助定名的信息时,要了解这些信息一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避免对文物进行不必要的翻动,造成意外损坏。

5.数据

此次普查各个阶段得到的数据和资料都属于保密范畴,因此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都应加强保密制度的学习,强化数据保密观念,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在保密期限内普查所得数据不得外传、泄露或私自备份、使用,以免对普查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语

本次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针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项目。工作进行两年多以来,在全国各级普查机构、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继续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本文作者在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安全等几个方面对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此次普查工作有所裨益。

注释: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2013-3-1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2012-10-1.

[2]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2013-3-14

第2篇: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一、普查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式、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

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管理档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培养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普查范围和内容

此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县21个乡镇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摸清我县地上、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岩崖(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要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为圆满完成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务。我县决定成立“*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加强文物普查工作,负责此次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体育管理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由于此次文物普查涉及部门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要求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

五、普查时间和具体工作安排

第三次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间点为*年9月30日。

第一阶段(*年4月-9月)。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前期准备,制定普查计划、方案,组织专门的普查人员培训,并开始在一些条件允许的乡镇开始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年10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具体安排如下:

1.*年10月至12月,在严道镇展开实地调查,摸索经验,总结问题。

2.*年1月至4月,资料整理阶段,查找前一阶段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推动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

3.*年4月至8月,在严道镇、六合乡、烈太乡、民建乡、烈士乡、荥河乡展开实地调查。

4.*年8月至9月,资料整理阶段。此阶段进行前期普查工作的工作总结,进一步分析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得失,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同时进行人员休整,对普查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等进行补充。

5.*年10月至12月,在大田坝乡、新添乡、宝峰乡、天凤乡、新建乡展开实地调查。

6.2009年1月至4月,资料整理阶段。进行前一阶段的总结,分析得失,普查人员进行休整,储备物质,为下一步的工作作好准备。

7.2009年4月至8月,在花滩镇、三合乡、泗坪乡、新庙乡、五宪乡展开实地调查。

8.2009年8月至9月,资料整理阶段。对前一阶段的总结,分析得失,人员进行休整,储备物质,为最后的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牢固的基础。

9.2009年10月至12月,在安靖乡、附城乡、烟竹乡、青龙乡、龙苍沟乡展开实地调查。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

六、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经费预算包括办公室工作经费、培训经费、部分设备购置费、田野调查及普查报告出版补助费等。

七、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地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文物部门对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电子档案实行备份管理,确保安全。

八、普查的宣传

我县普查宣传将积极利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户外宣传牌和广告牌等各类媒体和载体进行宣传工作。第一阶段,重点宣传开展文物普查的目标和意义,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普查程序等。第二阶段,集中宣传与文物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工作进展,普查工作先进事迹等。第三阶段,追踪宣传文物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普查基础成果,宣传《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报道文物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第3篇: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一、建立队伍,明确职责。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县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以文化局薛局长为主任,原县衙博物馆老馆长王家恒同志和文化局主任科员马建锁同志为副主任的内乡县文物普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物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县普查工作。抽调县衙博物馆、文化馆有关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伍,并对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勤。专门腾出两间办公室,安装了空调、电话,配备了办公设备。建立建全县、乡、村、组文物普查网络,各乡镇都已建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每个村、组也都确定了一名副职做为这次文物普查的骨干或联络员,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同时,我们今年争取到县财政普查经费3万元,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利用县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我们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标准、要求,对全县各乡镇文物普查专干、文化中心主任进行培训。其次,为了便于各乡镇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把有关文物普查的文件、要求、标准、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现已掌握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别下发到各乡镇。同时,我们还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乡镇的文物普查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

三、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由于我县的文物工作当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为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首要目标。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每个同志负责2-3个乡镇的普查工作,负责所分管乡镇的复查认定和新发现文物的所有文字资料,并且要求每个同志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来完成。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每个同志。

四、核实认定原有已知的文物点和在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相结合。我们这次文物普查工作距上次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正是我县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原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生存环境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借此普查机会,对原有的保护单位逐个进行核查认定,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要求每个同志积极搜集有关资料,一是查档案、查县志、查乡志,二是深入乡村,走访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长和名家后代,三是寻访保存下来的石碑上,从石碑上去寻找实物证据。

第4篇: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一)加强领导、联合督查,确保文物普查进度和质量

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20*年3月,在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上,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与所辖县(市、区)的普查办签订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明确了文物普查工作目标,为普查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

联合督察是确保普查工作进度和普查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全面掌握各县(市、区)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度,市普查办除建立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周报制度和综合月报制度外,还定期、不定期的联合财政、审计等成员单位到县区检查督导普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通过联合督察,进一步促进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二)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创新性地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按照工作要求,20*年10月以后,我市6个普查队全部深入到城市社区、厂矿企业、乡镇自然村等社会单元进行实地调查。一年多来,普查队员冬战严寒夏冒酷暑,踏泥泞路、串禾苗田,测文物所处方位、量遗迹尺寸、录碑刻文字,表现出了文物工作者特有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在田野调查工作中,普查队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注重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传统文物调查与新的文物类型调查相接合,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文物普查方法。普查队员在全面普查的同时,将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长城资源调查、隋唐大运河调查等专项调查作为重点,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对大运河相关文物遗存的重点调查中,共发现包括道口镇清代城墙遗址、道口镇码头遗址、水闸遗迹等文化遗存30余处,基本搞清了大运河在我市的基本流向及相关文化遗存,为大运河申遗奠定了基础。同时,以我市境内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中发现的大量曹魏时期的墓葬为线索,配合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完成《寻找曹操墓》专题片的拍摄,进一步宣传了文物普查成果。

(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取得丰硕成果。

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年5月8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专程到*市实地调研,并看望普查队员;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等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与市普查办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条件,给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共普查文物点605处(新发现文物点348处,复核文物保护单位257余处),其中内黄74处,林州市27处,汤阴县77处,滑县72处,*县63处,市区292处。按照遗产类型划分,古遗址75处,古墓葬38处,古建筑322处,古代石刻(碑刻)1*处(通),老字号3处,工业遗产3处、文化线路2处、古树名木11处,近现代优秀建筑43处。新发现文物点中,比较重要的如武官村民居、滑县老字号道口烧鸡老铺、德锦城布庄;殷都区豫北纱厂院内的广益纱厂旧址以及滑县的运河码头、原始人遗迹等等。通过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大批体现*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被逐渐认识、发现并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四)卓有成效地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工作

文物普查工作伊始,市普查办就制定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宣传工作方案》,联合各大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物普查宣传活动。一是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员统一着装,既展现了普查队员的精神面貌,又通过服饰上印有的“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字样、图案形象宣传了文物普查工作。二是以“文化遗产日”等节日为契机,在*日报专版宣传普查成果,使普查成果惠及民众。同时还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版面、宣传彩页、公众签名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文物普查深入人心。三是定期编发简报,及时宣传普查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有效宣传,为我市文物普查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并赢得民众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主动提供文物线索、有的群众还主动为田野工作的队员提供饮水和午餐。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一)成立组织,健全机构,为文物普查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20*年6月27日,我市率先成立了以副市长王晓然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正式印发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文物普查工作。全的文物普查机构体系,从机制上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面动员,深入发动,为文物普查营造良好氛围

20*年6月27日,我市召开了由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分管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参加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会;9月17日,在国家、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在中国网通公司随即召开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各县(市、区)均组织文物普查相关人员收听收看。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市普查办还以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日为契机,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广泛宣传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普查工作。通过全面动员,为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结合实际,培训队伍,为文物普查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按照工作要求,我局对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队员实行全员培训上岗。除组织14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省文物局举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外,市普查办还结合我市实际举办了普查培训班,共培训业务骨干64名。同时,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以查代训、传统的传、帮、带手段培训普查队员,使所有普查队员通晓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目前,我市接受过各类培训的普查队员达到了200多人,为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积极争取经费,为文物普查提供物质保障

普查工作开展近两年来,在国家、省文物局配发普查设备的基础上,我市各级普查办共争取普查经费82.32万元,其中国家、省19.32万元,*市63万元(市普查办25万元;汤阴县30万元;林州市3万元;*县5万元),经费的落实,为及时培训普查人员、购置普查设备等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确保了我市文物普查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我市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现了一些诸如殷都区广益纱厂旧址、滑县老字号道口烧鸡老铺、运河码头等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点,滑县还发现了一处原始人遗迹,目前正由专家考证中。但是,从整体来看,确实存在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区普查工作已完成70%,有的才完成整个普查区域的20%左右,工作不够扎实,甚至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个别县区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是普查经费严重不足。20*年我市共争取国家专项补助经费4.32万元(补助国家贫困县滑县);省级专项补助经费15万元(内黄5万元,汤阴5万元,滑县5万元);市财政15万元,*县财政5万元;内黄、滑县除上级补助普查经费外,地方财政普查经费投入为零。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文峰区、北关区*年当地财政文物普查经费投入为零。文物普查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至今有的县区仅靠借支经费进行,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受到直接影响。

三是社会关注力度还需提高,新发现的文物点亟待保护。前一阶段,我们虽然对文物普查进行了广泛宣传,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普查的热情,但宣传力度仍需加强,社会大众对文物普查的关注力度仍有待提高。另外,普查新发现的文物,普遍存在保存情况不理想的现象,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尤其是新发现的属于私人所有的文物点,由于缺乏相关政策依据,存在前边普查,后边拆掉的现象,保护现状堪忧。

四、20*年工作计划

(一)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普查经费投入

20*年是文物普查工作的关键之年。希望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将20*年文物普查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确保足额到位。20*年经费尚未到位的,要尽快抓紧落实、争取早日解决,以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严格质量,加快进度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历时五年,但实地调查阶段只有两年,现在时间已过去整整一年,明年将是最关键、最紧张的时期。因此,普查工作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度。一要按时完成;二要确保到位率,切实做到不漏乡村、不漏社区、不漏地块;三要提高文物普查信息的准确率,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采集和登记工作。争取20*年底100%完成文物普查工作任务。

(三)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文物被发现、被登记,新发现的文物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及时报请政府认定、公布,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切实做好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的保护工作。

(四)全面普查,突出重点

在全面普查的同时,要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和课题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文化内涵丰富又长期没有摸清家底的文化遗产,要利用这次文物普查彻底摸清其相关遗迹、遗物,丰富其内涵。普要关注新的文化遗产,将工业遗产、老字号、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和近、现代文化遗产列入普查范畴。

第5篇: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范文

地理市情普查是在地理国情、省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延伸开展的普查工作;是以获取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更详细的地理信息为目的,展现地市一级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社会经济规划与发展、民生建设现状与改善等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源的普查工作。开展地理市情普查是一项重大测绘工程,普查专题如何选择,必须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体现的热点、城市公共管理现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综合实力展示等为出发点,服务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对台州市现有资源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及特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及区域现状、以及现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况等优势和弱点,提出了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专题选择的框架内容。

2 地理市情普查现状资源与专题选择主要因素

浙江省利用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之际,在全省展开了省情内容的普查。浙江省人民政府鼓励各地市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建设、城市管理等现状数据缺乏的现象开展地市一级国情普查。台州市人民政府为更准确地掌握地方资源现状情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于2013年底发文并作出部署,要求台州市在完成地理国情、省情普查的基础上,新增本市的普查内容,具体实施于2014年开展调研,2015年全面开展普查,2016年完成统计分析与评价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在此要求下,台州市测绘主管部门对全市二十几个行业主管单位进行了需求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目前最迫切需要开展普查和掌握现状数据的行业方向,以此作为普查专题选择的主要因素。

2.1 城市救灾、防洪排涝资源

台州市主城区地势西高东低,东面临海,受雨季和台风影响很大,每年受灾群众少则几十万人,多则上百万人。城市救灾避灾、防洪抗洪是政府每年的头等大事,掌握城市洪水易发区域、城市低洼地段、道路易积水区域的具置分布和受灾影响范围是避免受灾、防灾的基础。政府多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城市救灾避灾场所,新建或修复防洪抗洪设施,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些举措未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在灾难面前不能做到及时响应。建立起易受灾区域和救灾避灾场所的空间位置分布数据,做到及时调度和实施救灾避灾、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措施的智能化管理迫在眉睫。

2.2 海洋、港口与物流资源

台州濒临东海,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一个海洋大市。台州市岸线条件良好,有众多的自然港湾,港口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台州港已初步形成以头门为核心港区、以大麦屿、海门为重点港区,统筹发展黄岩、龙门、健跳港区的“一港六区”格局,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也是浙江省第二条定制线航道。台州市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科学引导海洋资源使用、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建立合理的海洋开发秩序、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台州海上交通和物流依赖港口的发展,与陆域上的物流基地相呼应,形成了台州市通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海陆物流生产线。掌握台州港口和物流基地资源的空间位置分布、实际吞吐量等信息是交通运输部门合理安排运输生产线的依据,防止港口拥挤、物流阻塞的现象发生。因此,台州市海洋各类功能区划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普查得到真实的数据,以为台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2.3 城市经济发展资源

台州经济活跃,各类商业市场也日趋活跃,较之以前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人们对高大尚的商业场所也越来越向往。掌握该类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实际规模,有利于政府掌握全市经济基础命脉,为政府对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设计方向。台州着力扩大工业园区建设,引入先进技术,辅助制造业从“规模小、数量多、技术含量低”逐渐迈向制造业产品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渠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基础扎实,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2016年台州“两会”中,“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是热议的话题,制造业已经成为台州经济的主心骨。

2.4 城市现代农业资源

现代农业建设日渐成熟,农业资源已成为台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台州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全市累计建成59.53万亩粮食功能区和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黄岩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果品基地,黄岩蜜桔、路桥枇杷等久负盛名。掌握台州现代农业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农业部门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与服务数据。

2.5 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资源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健全的配套设施是反应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如:城市建成区范围、建成区内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城市泊车位、城市地下空间、公交站场站点、公共自行车停车点等)等数据是否达到发达城市标准。这些给城市居民直接带来出行方便、居住环境优越的配套设施建设规模反应了城市建设的软实力,掌握这些数据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6 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

台州市水源分布不均衡,降水集中,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部分水资源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较少,属于中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环境恶化,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掌握水资源数据,为台州市保供水、制污水、抓节水提供基础数据源,为全市饮水资源保护和后期监测作好基础评估。

台州市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数不多,达到省级以上的是少之又少,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义不容辞。同时,台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等为台州市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由于许多保护单位年数已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普查不仅掌握这些数据的空间分布,更是对文物的探查和摸底。

3 地理市情普查专题的框架内容与服务对象

普查专题框架内容是台州市地理市情普查实施方案编写的前提,也是对测绘工作“按需测绘、按需普查”的高度负责。普查专题不仅要有地方特色和创新点,而且还要体现城市内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台州城市发展以“建设现代港湾都市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海上丝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把加快“一都三城”建设放在主要战略部署位置。

3.1 地理市情普查专题总体框架内容

在对台州市的热点、政府民生建设工程、城市经济发展等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后,逐步选定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内容,结合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省情普查信息,围绕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作进一步详细普查。最终将地理国情、省情普查数据作为最基本的数据资源,与地理市情普查数据共同构成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框架,直接面向台州市“一都三城”城市发展战略建设目标,框架图如下:

3.2 普查专题服务之“国际智造名城”

台州建设“国际智造名城”,是要把握国际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注重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发展、智能生产方式加速推广等。调查工业园区、商业市场及农业二区的相关信息,为台州市政府在工、商、农方面逐步实现工业化、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平台。

3.3 普查专题服务之“海上丝路港城”

建设“海上丝路港城”,是要把握开放型、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以港口引领、拥湾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湾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普查海洋功能区、港口码头资源和物流基地的相关信息,可促进以台州港为核心的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人文交流。

3.4 普查专题服务之“山海宜居美城”

建设“山海宜居美城”,是要把握“建设美丽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以生态引领、民生优先为导向,充分发挥山海兼利优势,建立山海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优质化,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发展。调查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防洪抗洪设施、饮水资源保护区、旅游区及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镇低洼地段及道路易积水区、洪水易发区域、城市救灾避灾场所、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公交站场站点、城市停车位、自行车站点普查、城市地下空间等专题的相关信息,为建设美丽台州提供了科学依据。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