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诗歌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歌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1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梅里美;文学;创作风格

一、引言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等大家享誉世界文坛。与这些大家相映成趣的是被称为“萧索时期的天才”的梅里美(ProsperMerimee)。他以仅有的二十个中短篇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作“一朵很典型的同时又是很独特的艺术奇葩”,是十九世纪法国最富艺术魅力和最具有独特价值追求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艺术风格高度完美的巨匠”、“法国中短篇小说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代表作《嘉尔曼》、《高龙巴》、《费德里哥》以及《伊涅的美神像》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奉为“梅里美魅力”的经典之作。普罗斯佩·梅里美于1803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他超人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才能,为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32年,梅里美的朋友当权后,梅里美被任命为古迹文物视察员。这无疑为他的创作生涯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多次出游西班牙和英国,还曾经到过东方、希腊。这些不可多得的游历机会使他丰富了人生阅历,对异国的风土人情积蓄了丰富的印象。而在这一切对异国的印象成为真实之前,梅里美早已在想象中展现过了所有的一切。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梅里美认为其主要任务在于,不加掩饰地表现不同国度以及不同时代的道德和习俗,把那个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地方色彩”清晰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梅里美把自己幻想成为不同文明阶段、不同国度的居民。他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摩尔人、黑人、伊黎亚人、吉普赛人、哥萨克人。梅里美摒弃了文化和风雅的窠臼,而独钟爱那些年代湮远且具有狂放热情的异国风味。_2l(P3’在文学道路上,年仅19岁的梅里美结识了的法国19世纪第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斯汤达,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斯汤达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早期,梅里美创作了几部历史剧及长篇小说。从这一年起,梅里美找到了他的创作才能最理想的表现形式——中短篇小说,从而开拓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

二、梅里美文学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特点

梅里美喜爱描写远离文明世界的异国风情,从那些具有几分野性的人物身上,发掘某些不平凡的、动人的东西,刻画出独特而鲜明的性格。梅里美的选材别开生面,可以用“异国风味、独特性格”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在读者面前展现的完全是幅新奇的画面。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烈日下非洲海岸的风光(《塔芒戈》),地中海科西嘉岛上那茂盛稠密得连山羊也休想窜进去的丛林(《马铁奥·法尔哥尼》),月光下古战场的堡垒以及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夺堡记》,或译《攻克多面堡》),西班牙的人文风情,山川树林(《卡门》,译自法语“Carmen”,或译《嘉尔曼》),还有那恬静的古堡庭园,教堂的弥撒……等等。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都是独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如崇尚道义、性格奇特坚强的马铁奥,生气勃勃、果敢大胆的高龙巴,更有那风流绰约,热情任性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等。这些形象,喷溢着一股清新淳朴的正气,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1.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游离文明的场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在梅里美的笔下,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大都不会受到社会的束缚,不肩负任何使命,与世人所诠释的命运毫不相干。小说《卡门》,充分体现了梅里美选材的别出心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种淳朴、粗犷、强烈、勇敢的个性的追求。女主人公卡门是个吉普赛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无法无天、道德败坏,她因以刀伤人而被逮捕,有个叫何塞的士兵把她放走了,自己却因此入狱。卡门后来参加了走私活动。

何塞出狱后找到了卡门,并把她的情人杀死,自己也参加了走私。何塞要卡门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而卡门却不愿受他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塞以死相逼,卡门宁死不从,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了卡门的不忠实,把她杀了。何塞随即去自首,终因杀人及其它罪过被判处绞刑。卡门作为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最为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在她的眼里,社会、法律、文明乃至道德均虚幻缥缈,毫无意义。她虽然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为代价,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使她不能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使她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这就是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她成为文学史上最吸引人的艺术形象之一的原因。

提到人物,就不得不提他们的生活背景。梅里美笔下的主人公大多生活在化外之地,虽不能算与世隔绝,也算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地方。例如《熊人洛奇》的怪诞故事,就发生在人们十分陌生的国度——立陶宛。再如马铁奥、高龙巴都是科西嘉人,要知道科西嘉不久前才从意大利划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岛上大部分地貌为荒野丛林、高山峻岭,还有着原始环境下社会的气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就处在这种人世的边缘,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环境中。

2.融合粗犷与细腻于一体的语言。梅里美作品的语言似乎充满了粗犷的气息,但细细品味,其中不乏细腻的笔锋。他的语言简约明快,善于用冷峻的笔调表现特殊性格、奇特事物或神秘事件,将浪漫主义恰当地融入作品之中。如上面提到的“毒眼”一词,就道出了高龙巴那美丽背后复仇之眼的可怕、深不可测,令人品味良久。梅里美的作品往往在情节上层次分明,构思巧妙。每篇作品都是情节、个性和艺术完美统一的结合体。

3.独具匠心的结构。梅里美作品许多篇故事的叙述者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这个人往往与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或事件并无多大关联,而身份仅是一位学者,但安排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不是惟一目睹事情发展过程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与事件毫不相干的人物,但只有他记录了目睹的一切,并以“我”的口吻叙述出来。“我”就是在监狱中听唐何塞描述了他与卡门故事的人;“我”遇到了怪诞的“熊人洛奇”;“我”在伊勒看到了那美丽无比的维纳斯(《伊勒的维纳斯》作品女主人公),也目睹了后来发生的悲剧……安排之巧妙真可谓匠心独具。梅里美在古典文学、神学、占卜术、史学及考古学方面的研究颇有水平,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往往就是探询或研究的学者。占卜术并没有在梅里美作品中完全体现,但《卡门》中出现的占卜一幕,为卡门这个人物的邪性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4.寓离奇与平淡的故事情节。梅里美的作品虽然不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一场场表演那样清晰,他的每个故事都是以血淋淋的情节来收场,没有以人们的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贪图名利和自私自利的种种丑态为背景,也没有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写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他的作品反映的是非神界,亦非人间的边缘环境、边缘人群的神话。在读过几篇故事后,总感觉文中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但细细体味,才发现中问看似平淡的内容却为最后故事情节的离奇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梅里美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虽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和斯汤达的作品,但他却以其特有的文学艺术才能,使作品显示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无愧于“法国大文豪”的称号。

三、《阿尔赛娜·吉约》的文本特征

他的后期现实主义名篇《阿尔赛娜·吉约》以冷峻深沉的风格、精细入微的笔墨、含蓄蕴藉的韵味深深体现了“梅里美魅力”。如前所述,梅里美的小说大都选择异域题材,刻画具有原始气息的强悍个性,以精致娴熟的艺术创作技巧见长。他的笔调冷峻客观,叙述生动引人,描写细腻逼真,结构布局巧妙。因而有人评价梅里美是一个“具有精巧技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很有借鉴价值”。梅里美的这种精巧技艺在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得以充分体现。

1.第一人称的妙用。“我”经常出现在出现,这是梅里美小说的特点。“我”有时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出现在小说中,有时参与小说的情节。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属于前者。在这篇小说中,“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设置了一个故事的聆听者——夫人。小说是“我”向一位夫人缓缓讲述的一个悲凉感伤的故事。在通常情况下,作家创作作品中的“我”,一般是用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和表现作者的喜好与憎恶之情的。梅里美的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虽然也时常穿插些议论,但并不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做出什么评价,而是插入一些知识方面的东西。小说中皮埃纳夫人第一次见到阿尔赛娜,把她从头到脚作了一番描述,最后写到:

还有她那双只有男人看了才会赞赏的脚,穿着普通的袜子和绒毛鞋,看来这双鞋子好久以来已经吃够了石子地面的苦头。你记得,夫人,当时沥青还没有发明。

通过置身事外的“我”的插话,作者好像有意表明“我”与小说中的生活毫不相干,只是在为别人讲述一个故事而已,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

2.省略号的运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仅五十六页的《阿尔赛娜·吉约》中译本中,省略号出现了二百多次。

从文本分析来看,省略号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家叙述事的故意省略;二是人物对话中的省略。第二种情况的省略又分为三类:一类为表现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如阿尔赛娜病重时有气无力、断断续续的话语即属于此类情况;第二类是属于说话人本可以说出来,但作者出于某种意图而将它们省去了,如麦克斯与皮埃纳夫人谈话中就是这种类型的省略;第三种类型是属于前两者兼而有之,既表现说话者当时的神态和语气,也出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加以省略。最后这类省略类型是作者把客观情景和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艺术化境。如麦克斯远游归来与皮埃纳夫人相见,夫人劝他改掉放荡不羁的行为,认认真真爱一个女人,从而获得别人的真爱。麦克斯闻听,作答说:

如果只要爱就能被爱……你说的就不太真实,夫人……算了吧,替我找一个勇敢的女人,我就结婚。这里的两个省略号,既表现了麦克斯当时不敢直接表白自己对夫人的爱意,因而吞吞吐吐、心事重重,同时,作者也出于创作意图而不挑明麦克斯挚爱着皮埃纳夫人,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其自然显露。

凡是作者有意省略的地方,往往是作品的关键所在,省略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突出显现这些关键。省略能调动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参与创作过程,经过细细体味,猜测省略的部分,融合进作者的思维逻辑。梅里美深得艺术辩证法的奥妙,以省略内容的手法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梅里美小说的简练精致,恰到好处的省略是其关键。既要省略简约,又要清楚明了地让读者依据文本填补“空白”,梅里美可谓匠心独具,掌握得不愠不火。

3.迷魂阵的布设。对此,有论者认为梅里美“用浪漫主义的魔术棒,利用作者意念上的错觉”,摆起了迷魂阵。他往往在平淡的叙述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推进情节,对一些关键性情节不做任何渲染和铺垫,而是轻描淡写、毫不经意。而作者往往也就神使鬼差地陷入作者布设的迷魂阵,及至后文,才猛然醒悟。梅里美的这种艺术风格在《阿尔赛娜·吉约》关于麦克斯与皮埃纳夫人过去的关系、重新邂逅、关系的深入等情节中得以体现。

第2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诗歌;定义

DefinitionofPoetry

RobertPinskyoncesaid:“Poetry...isanancientartortechnology:olderthanthecomputer,olderthanprint,olderthanwritingandindeed,thoughsomemayfindthissurprising,mucholderthanprose.Ipresumethatthetechnologyofpoetry,usingthehumanbodyasitsmedium,evolvedforspecificuses;toholdthingsinmemory,bothwithinandbeyondtheindividuallifespan;toachieveintensityandsensuousappeal;toexpressfeelingsandideasrapidlyandmemorably;tosharethosefeelingsandideaswithcompanions,andalsowiththedeadandwiththosetocomeafterus.”

Poetryisoneofthemostancientliteraryforms.Itappearedthousandsofyearsagointheworldasaformofliterature.InChina,thereisBookofPoetry;InGreek,thereisHomerEpic.PoetryisoneoftheearliestliteraryformsinancientIndia,EgyptandRome.InBritain,theearliestepicisBeowulfwritteninAnglo-Saxonperiod.Eversincethen,peopleinallworksoflife,especiallythoseeducated,sensitivemen,careaboutpoems.Simplepoemsevencaninterestchildren,becausepoetrycanbringpleasantsensationtothem.Peopleregardthepoetryasthemainthingofindividuallife.Poetryalsohasitsspecialvaluetoourspirituallife.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ourlife.Itcaresallkindsofexperiences;nomatterthisexperienceishappyorunhappy,specialorordinary,nobleorhumble,realisticorimaginative.Inpoetry,thiskindofexperiences,eventheunfortunateones,canbecomeobjectsforpeople’sappreciation.Althoughsuchexperiencescannotbringpleasantsensationinreallife,theycanenjoythereaderswiththeformofpoetry.Thus,poetrygivesusvitalityandenjoyment.JustasWilliamWordsworthoncesaid:"Poetryis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ittakesitsoriginfromemotionrecollectedintranquility:theemotioniscontemplatedtill,byaspeciesofreaction,thetranquilitygraduallydisappears,andanemotion,kindredtothatwhichwasthesubjectofcontemplation,isgraduallyproduced,anddoesitselfactuallyexistinthemind."(fromPrefacetoLyricalBallads).Throughreadingpoetry,wemayunderstandmoredeeplyabouthuman’sfeelingsandfurthermoreaboutlifeitself.

Poetryusesakindofcondensedlanguagetoshowlifeorfeelings,orsomeotherthings.Inthispoint,poetryisquitedifferentfromproseandnovels,sounderstandingpoetryismuchmoredifficultthanunderstandingproseandnovels.Icansaypoetryistheartofliterature,usingfewestwordstoexpressutmostmeanings.Poetryisthemirrorofourlife.Nomatterwhichnationitis,onceopeningitspoems,wemayfindpoemsrecordedeveryrisinganddecliningofhistoricalperiodofeachnation.Readingpoetry,wecanknowhistory,politics,economy,reformetcofdifferentcountriesinvariousperiods.Thepoetichistoryisalsothenation’sdevelopmentprocess.Whileexpressingideasorfeelingsorsomeothermeanings,poetsoftendependonsomeliterarytechniques,suchasmeter,naturalcadences,rhymeormetaphoretc.Thus,poetrycanexpressprofoundmeaningsinadisguisedway.

Poetryisalsothephilosophyoflife.Manysentencesofpoemsbecomemottos,whichleavelastingreputationinthewholeworld.Ithasevenbecomethelegacyofallhumanbeings.Forexample,inShelley’sOdetoTheWest,thereisafamoussentence:“…Oh,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Thisfamoussayinghasencouragedmanypeopleintheworld.Whentheyfacedifficulties,ortheyareinmiserabletime,theywillthinkofitasencouragementtolightentheirforwardway.Inthisway,wecansaythatthepoemistheimportantlegacyofallhumanbeings.

Thefollowingpartisanexampletoseewhattherealpoemis.Afteranalyzingthispoem,wemayhaveaclearunderstandingaboutthedefinitionofthepoem.Hereisapoem:

TheFaithfulSwallow

——byThomasHardy

Whensummershone

Itssweeteston

AnAugustday,

“Hereevermore,”

Isaid,“I’llstay;

Notgoaway

Toanothershore

Asficklethey!”

Decembercame:

“Twasnotthesame!”

Ididnotknow

Fidelity

Wouldservemeso.

Frost,hunger,snow

Andnow,ahme,

Toolatetogo!

Thispoemcontainsonlyafewwords.Itisaboutaswallowwhichdidnotmigratewiththeotherbirds,andisnowsufferingindespairinthecoldwinter.Someofthewords,suchas“faithful”,“fickle”and“fidelity”,mayremindyouofthewaywetalkaboutloveandmarriage.Infact,thepoemisaboutpeopleinlove,andusestheswallowasanimage.Thepoemhastwostanzas,andthereisagapbetweenthem.Thefirstsectionshowsthatthesummerfidelityseemsrightandgood,andthesecondsectionshowsthatfidelityhasbroughtsufferinganddespairwhenwintercomes.Herewecanseethatthedifferentsectionsofapoemalwaysrelatetoeachother.Inthispoem,thefirstsectionisaboutsummerandhope;thesecondsectionisaboutwinteranddespair.Sothetwosectionsofthispoemcontrastwitheachother.Theyaresetinoppositeseasons,andexpressoppositefeelingsaboutfidelity.Throughrereadingthepoem,Ifoundmoredetailsfitintothecontraststructure:ontheonesidesummer“shone”its“sweetest”in“August”;ontheotherside,“December”was“frost,hunger,snow”.Contemptforotherswallowsinsummerchangestoenvytheminwinter.Theseason,emotionsandopinionsareallpartofthebasiccontrastwhichgivesshapetothepoem.

Basedonwhatwehavetalkedabove,wemayfindthethemeofthispoem,whichisalsothewriter’spurpose.“TheFaithfulSwallow”isaboutpeople’shopesanddisappointments,andexpressesthecontrastbetweenthem.Hardycontraststhebrightidealistichopespeoplehavewhentheyareyoungwiththemiseryanddespairtheycometointheend.Thesuddenoppositionbetweenthetwostanzasaddstotheeffectofthepoem,becauseitexpresseshowhopeiscrushedbycruelexperience,verystarklyandsuddenly.InreallifeHardymayhavelearnedthemiseryofdisappointmentovermanyyearsofslowchangeashegrewolder.Inthepoemthesharpcontrastbetweenthetwostanzasheightensthepainfulnessofdisappointmentbymakingitseemtohappeninamoment.

Usuallyspeaking,theswallowisquiteanordinarybirdinourmind.Butinthispoemtheauthorendowstheswallowsomeothermeanings.Wecanseeitclearlyevenfromthetitle“TheFaithfulSwallow”.Thenafterreadingandanalyzingthispoem,thereadermaythinkcarefullywhethertobefaithfulisonearthgoodornot.“Tobefaithful”leadsthepoorswallowintothemisery.Thesamethingsoftenhappeninourreallife.Sometimeswedosomethingfaithfullyandmeettrouble.Thuswecanseethatpoetrycangenerateourimagination.Wemaythinkmoreaboutwhatthelifeis,andwhatkindofattitudeweshouldhavetowardlife.Thisisthebasicfunctionofpoetry----toeducatepeople,andenrichtheirlifeexperience.

Understandingpoetryreliesontreatingpoemsascrisesfromunwrittenstories,sowemayfindtheelementswhichtogethermakeuptheexperiencethepoemconveys.However,insomepoetry,thevitalelementsareexpressedinimagesratherthandirectlanguage.Thenwemustrereadingthepoemandfindwhattheimagerepresents.Remember:Poetsdonotmaketheirexperiencesliveincharactersorastory;poetryexplainsitsmeaninginanypatternofwordswhichevokesafeelingandcommunicatesthepoet’scomplexidea.Itisnecessarytobeflexible,therefore,inapproachingpoems.

Fromwhatwehavediscussedabove,wecanseethateveryword,everysentenceofpoem,mustreachitsutmostintensity.Thatistosay,itmustbedifferentfromcommonlanguageinexpressingideas.Poetsshouldusesourcematerialsasmuchaspossibleofferedbythelanguageitself,andthenbasedonsomeliterarytechniquessuchasassociation,imagination,simile,metaphor,contrast,comparison,rhyme,sarcastic,etcaswellassomelifeexperiencetoexpresstheunderlyingmeanings.Thesuccessfulpoemshavenoextraword.Thegoodpoemisjustlikeatree,whichformsitsownstructureandorganizesbyitself.Thegoodpoemisalsoanorganism,inwhicheverypartmustserveausefulpurposeandeverypartmustcooperatewithoneanothertoshowtheinnerlifeofthepoem.Asforthereaders,whilewearereadingpoems,weareenjoyingaprocessofappreciation.Weareappreciatingnotonlythehappiness,butalsothebitternessofpoems.SamuelJohnsononcesaid:"Theendofwritingistoinstruct;theendofpoetryistoinstructbypleasing."(fromPrefacetoShakespeare)

Inmyopinion,poetryisacompositiondesignedtoconveyavividandimaginativesenseofexperience,characterizedbytheuseofcondensedlanguage,aswellasliterarytechniques.Poetryisthemost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people’slife,soreadingpoemsisalsotheprocessofunderstandingtheprofoundmeaningsofourlife.

Bibliography:

[1]ForrestG.Robinson:《剑桥文学指南哈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劳•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3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素质;诗歌;审美

我国高中阶段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厚,各科教学以考试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科目,涉及学生语言、交际、思维、理解、创新等各方面能力,语文更是新课标开展的重要科目。因此,就目前的语文诗歌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制约诗歌教学的创新

长期以来,高考分数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种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情不自禁的重视其考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鉴赏和审美品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以高考为目的,对教材中的诗歌内容进行讲解和重点的指引而忽视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目的性和学生的这种被动灌输的地位制约着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会将一些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讲述,学生便是进行题海战术,迎接各种诗歌题型,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影响着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内容枯燥,课堂缺少互动

语文中的诗歌部分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大都采用“解题、释词、解构、总结”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这显然与诗歌教学不相适应。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制约着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的传递,诗歌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难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更是难以培养。

(三)传统教学形式单一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高中诗歌教学中采取“说、写”的教学形式,教师讲述和板书,通过口头的理论分析来实现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枯燥无味,学生很难紧跟教师的引导,更不能激发学生想象、思考和表达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形式制约着教师教学内容的延展性,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想象、创新能力在学习中的培养,诗歌教学需要形式上的进一步丰富。

诗歌鉴赏历来都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诗歌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需要对每一个词、句的推敲,学生如果只注重考试分数是很难从诗歌中得到真正的享受。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创新来提高诗歌教学水准。

(一)发挥教师科学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要求主要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诗歌艺术的领域。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例如,在进行诗歌意象的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品位意象背后的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氛围

诗歌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教师应丰富诗歌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丰富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从作者简介开始,每一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作诗背景等等,都是教师在进行诗歌讲解时必须提供的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提高个人情操,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例如,海子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朦胧诗、新生代诗极其比较,然后介绍海子的生平与诗歌,给学生提供海子其他诗歌进行品读,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便了解了海子诗歌的基本特征与精神世界最后,开始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很快就进入诗歌意境。

(三)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诗歌教学不能追求应试,对学生进行答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诗歌教学中,通过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来补充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多媒体丰富诗歌形式和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品读。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康桥相关的图片,在柔缓的音乐背景下配以专业人士的朗读,赏析诗歌优美的意象、韵律。然后,由学生运用饱满的情感分段进行朗读,学生置身其中,深入领悟诗歌的情感。

总之,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和审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抒发。因此,教师应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自玫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9)

第4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由于我园幼儿从未接触过蒙氏教育,所以活动时常规较差,动手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特别关爱和照顾。还有个别幼儿安全意识较差,要特别引导和关注。

二、工作要求

本学期以蒙氏教学为中心,结合《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实质,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三、幼儿发展目标

(一)体能健康

1、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基础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姿势正确。

2、会正确使用铅笔、蜡笔书写和绘画,使用小工具进行操作活动。

3、有粗浅的卫生知识,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

4、会独立自穿戴整齐,整理床铺,桌椅,玩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5、能注意安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蒙氏数学

1、兴趣广泛,能钻心地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关系和联系。

3、爱动脑筋,会发现问题,喜欢尝试,操作,寻找问题答案。

4、掌握10以内的点数,并能正确书写1-10以及进行10以内数的倒着数。

5、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会通过比较将物体按一定规律排序。

6、具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如:区别上中下。

7、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三)蒙氏阅读

1、学习独立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兴趣。

2、能有顺序地一页一页翻书,用手指点读图画内容及文字。

3、能看懂并理解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运用较连贯语言进行大胆描述。

4、能在图书中读出自己认识的、简单的汉字。

5、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

6、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尝试仿编诗歌和散文等。

7、会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和讲述故事,并能复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节。

(四)洪恩幼儿英语

1、会说常见事物的有关单词。

2、学会英文字母Aa——Ll,以及它们的韵律儿歌。

3、会唱8首英文歌曲。

(五)艺术表现

1、积极参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协同表演。

3、每周学会一首歌曲,每两周学会一个舞蹈组合。

4、会用绘画、折叠等技能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简单细节。

5、能根据自己生活印象或故事,诗歌的内容,画简单情节画,会根据画画内容选择,搭配颜色。

第5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交互策略;网络教学;研究

1 网络教学交互基本特征

要研究网络教学交互的策略,首先就要明确教学交互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这些体征基础上研究策略才具有实用价值。总体来看,网络教学交互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

1)交互中师生地位趋于平等;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交流双方所面临是交流信息,淡化了地位、职务、身份、年龄以及学识上的差别,并且网络交互具备隐蔽性,间接性对话让师生地位趋于平等。

2)强调学习者能动作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并不是消极接受信息,而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与其他的学习者、教师交流,进而获取到知识信息,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3)网络交互中并不缺乏情感表达;网络教学中因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这样就打消了面对面交流中各种顾虑,就能够不戴任何面具、轻松坦然、真实和教师沟通。

4)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除了增加了文化知识,提升了网络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发展学习者非智力配置,比如和同学协作能力,和其他人交流与沟通能力等。

2 网络教学交互的策略

2.1 确定好学习目的

无论是什么教学都必须要有目的性,因此确定学习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交互之初教师可以直接预定目的,之后逐渐过渡到教师与学生协商来确定,最后就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或者由学生个人自行确定。在确定目的时,在网络学习之前就必须要提出学方向,在之后学习中逐渐缩小与明确最终学习目标。比如学习之前确定好所有人学习任务就是对朱自清作品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学习学生就逐渐形成个人学习兴趣,明确了到底要学习什么目的,有一些喜欢朱自清所写诗歌,而有一些研究他的散文,有一些研究他的修辞运用等,一旦确定出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就要发起学习活动进而形成了主动学习精神。

2.2 搜索相关信息

确定好了学习目的之后,就应围绕学习目的从网络上去找寻相关资料。在该阶段,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搜索引擎、特色网站以及网络搜索资料方法,学生就要依据教师所推荐结合自己学习目的到相关网站查询资料,之后逐渐熟悉网络,学会依据学习目的快速查找特色网站,检索自己所需资料,采取这类检索法优点在于能够明确检索方向,检索的速度也较快,但是缺点就是检索资料并不全,极易遗漏有价值信息。当然学生也能通过关键词去查询,比如从网络上阅读《唐诗三百首》,学生只需要输入“唐诗”关键词,就能够搜索到相关唐诗网站,再依照作者、诗歌题目或者类别等各种方式去查找出所需阅读诗歌,还能够获取到作品、作者的介绍,采用这种检索法优点在于检索资料较为齐全,缺点在于结果中出现大量无关信息,因此要筛选出不相关的信息,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生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网站预订出自己所需资料,采用这种检索模式不但资料全、速度快,还可以将大量无用信息排除。

2.3 处理相关信息

处理信息上包含了下载、分类、保存以及编辑等各项工作,从网络上查找到有价值资料,就要将这些资料下载与保存到计算机中,包含了下载与保存的网页、文字、图片等等,这属于初步加工处理资料,属于一种技术性工作,学习极易掌握。而分类与编辑资料就是深加工处理资料,就需要高级资料参与进去,学生掌握上必然存在一定难度。事实上所谓分类,也就是依照一定标准将资料分类,按照资料所具有共性与特性科学分类。而编辑资料,也就是将资料中的精华部分选择出来,把有特色部分做一定概况或者辑录,编辑方式比较多,要依据资料特征、重要性及将来可能用途确定出编辑方法,该舍弃就一定要舍弃,该精简就必须要精简,为以后的信息创新奠定基础。

2.4 分享与讨论信息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就能搜索到最有价值资料让大家所分享,还能够公布在阅读中所创造出来的新信息给大家分享。在大家分享基础上展开讨论,有效弥补了个人学习中不足之处,深化学习。当然分享与讨论方式还能通过留言、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进行,也可在教师中进行。可在教师指导下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由活动,通过分享与讨论,就能够学到别人研究成果,进而充实自己研究成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网络教学也就是组织众多学生围绕着某个主题,独立搜索资料、分析与研究资料,从中获取启发形成观点,之后将这种成果进行分享,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思维碰撞互相促进,还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学习。通过教学交互学习,培养了学习独立查询资料及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5期.

[2] 张豪锋,卜彩丽.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第6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批评 英语专业 英美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64-02

新批评,即英美新批评派,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并在美国获得蓬勃发展,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瑞恰兹、兰色姆、布鲁克斯、维姆萨特、韦勒克等。新批评与诗歌研究有着天然的默契,而对于小说等其他领域的研究却力不从心。“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Understanding Poetry,1938)风行英美,60年代被许多大学作为文学课的教材使用。后来布鲁克斯和沃伦又编了一本《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希望把他们的原理和主张应用到小说领域内,这次却没有获得成功。看来,新批评的方法体系更适应于诗歌。”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也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如阅读、写作等奠定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基础,而英美诗歌教学向来是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以及文学批评。新批评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流派,既符合授课内容,又可对学生阅读与理解英美诗歌做有效的理论导引。本文正是基于笔者长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借助新批评的理论利器,来探讨新批评与英美诗歌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提升英美诗歌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英美文学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抛砖引玉。

一 新批评文论的基本特征

“新批评文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概念:作品本体论、有机整体论、张力、反讽和细读法等。本体论(ontology)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兰色姆却把它用于文学理论。”本体论是新批评的本质特征,彰显了新批评一贯高举的文本中心主义的旗帜。新批评用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斩断了文本与作者的联系,又用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割裂了文本与读者的联系,从而将文学批评的视线集中于文本本身。

张力(tension)与反讽(irony)是新批评的常用术语,也是分析、解读诗歌文本的概念工具。“退特建议将extension(外延)与intension(内涵)两词削去前缀,创造一个词:tension。这词在英语中原义为‘紧张关系’,即物理中的‘张力’。他们(指新批评派)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属文词上的感彩。”“反讽”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他说:“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细读(close reading)不但是新批评著名的方法论,而且在诗歌教学实践上,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自主学习能力及文本分析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细读,其实就是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和评论。细读者主张认真、审慎、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意义,从而阐释作品的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

二 新批评与英美诗歌教学的结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英美诗歌教学长久以来都是英美文学课程的难点与重点,而新批评理论对于诗歌研究、解读的独特适用性,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英美文学课程中常出现的诗人有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约翰・济慈(John Keats)、菲利普・弗瑞诺(Philip Freneau)、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爱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等等,他们的诗歌文字是英语语言的浓缩与精华,深入学习英语诗歌,无疑对学生提高英语阅读、写作水平大有裨益。新批评的细读法如果贯穿在诗歌教学中,将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探索精神。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细读诗歌文本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对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有切实的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与阅读分析能力,有效地促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以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著名诗篇《她住在没人到的幽径》(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细读,可提示学生特别要关注该诗的时态、词义、比喻、各诗节间的相互关系等,在细读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寻找答案,从而获得对该诗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可做如下引导:首先,各个诗节的时态并不一致。第一诗节为什么用过去时?而第二诗节用一般现在时?其次,violet一词的词典意义与暗示意义是什么?此处可从张力的观点来思考。紫罗兰与孤星的比喻是否蕴含了基督教或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背景?最后,该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新批评代表人物艾略特所提出的“客观对应物”来表达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学生将会对该诗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教师可做如下引导:第一诗节中的she即是第三诗节中的Lucy,她已过世,第一诗节是对其生平的追忆,故而用过去式。第二诗节中诗人用violet与star这两个客观对应物来寄托诗人对露西姑娘的情意,是长久存在的,故用现在时。第三诗节是今昔对比,所以“昔”的部分用过去时,“今”的部分用现在时。按新批评的思想,Violet的外延是指紫罗兰花,或是谦卑、害羞的人,而内涵可以是诗人怜惜露西孤单寂寞、默默无闻的一生,也可以是象征露西生前孤独的身影,因为紫罗兰不是成片盛开,而是孤零零的一株,这孤独的身影永远铭记在诗人的脑海中――由此张力便在该词的多义性中产生了。“紫罗兰在基督教文化中,象征着谦卑,同时也象征着悲恸。据说这花原本是白色的,由于圣母见到耶稣受难而过度悲伤,所有的紫罗兰便一夜之间成了紫色……这颗孤星令人想到金星,金星通常最早升上夜空,其英文名是Venus,即‘爱神’……”诗人正是选择了蕴含着孤独、爱与忧伤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紫罗兰与孤星,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再以美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的庞德的经典名作《在地铁车站》为例,原诗如下: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is poem is an observation of the poet of the human

faces seen in a Paris subway station.)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 on a wet,black bough.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味隽永,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从新批评张力论出发,petal(花瓣)一词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同时并存:在幽暗的地铁车站,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几张女人、孩子的脸庞生动、娇嫩,如同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petal(花瓣)一词的张力扩大了该诗的想象空间,赋予该诗浓厚的艺术美。bough(树枝)一词产生的张力较petal(花瓣)的张力更强大,因为符合新批评的“远距异质”原则,bough的本义是树枝,而比喻意义却是在地铁车站幽暗的光线里鱼贯而行的人流,它们属于非常不同的经验领域,即比喻两极的距离相当远、不常见,也即所谓新奇的比喻,由此产生较之常见比喻更为强大的张力。维姆萨特曾举例说明,“人像野兽般嗥叫”较之“狗像野兽般嗥叫”更为生动有力。此外,通过细读,教师可指导学生发现该诗存在的意象叠加。该诗呈现了两个意象――人面与花瓣,这两个并置的意象存在着比喻关系,所以是意象叠加。

三 新批评的局限性

受中国传统诗学“知人论世”说以及注重社会历史批评的文论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普遍涵盖作家生平、写作意图等的讲解介绍,而这正是新批评所拒绝的部分。新批评固然具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文学文本的理论体系,然而也有它先天的局限性――将文本与作者、读者的联系悍然割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扬新批评之长避其短,以新批评促进诗歌本体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的相关讲解,综合、全面、有效地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以及实际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章燕.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罗益民.新批评的诗歌翻译方法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73~74

第7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广泛阅读;知人论世;展开想象;明确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中生已经接触到不少优秀诗篇,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还是比较茫然的。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广泛阅读、知人论世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必须了解诗歌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创作背景。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品德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如研读唐诗,有必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诗的作者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使他们成为高调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其间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通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叙述,蕴含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实,像宋词等其他的古典诗歌的鉴赏,我们同样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洞察本事”,把握诗歌主旨。

而要“知人论世”,其主要途径便是读书了,纸上得来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可是受益匪浅啊!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二、考析词意,疏通章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而读懂诗歌绝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这正是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源头活水。正如吴小如先生提出的“通训诂”、“明典故”,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所以,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如诗的题目,是诗的眼睛。诗题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诗题中包含“送”、“别”、“忆”等字,则基本可以确定是表现离情的。另外,教师还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仔细推敲。有时,一些古典诗歌会运用典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注释、调动积累、考析词意,去理解诗中典故和其他关键词的含义。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

既然如此,诗歌的鉴赏也一定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创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入其境、悟其情。如此,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无穷无尽的美。

四、揣摩意象,感受诗情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人往往借助外物(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揣摩意象是感受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情感的前提。

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这些诗中的意象成了他们表达情志的载体。所以鉴赏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串联各组意象,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的结合。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静寂凄凉。而意象的虚实动静相互映衬结合,往往构筑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展示意境,传达情感。

五、明确特征,实践操练

第8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论文)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第9篇: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学生在初中虽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但对如何鉴赏诗歌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而高中语文必修的第一单元便是诗歌单元,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诗歌鉴赏方法,以期快速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如在教读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时,笔者给了学生如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抓意象,悟情感;

知人世,析背景;

明手法,品语言。

一、抓意象,悟情感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附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万类霜天”,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但毫无过去一般的写秋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而是大气、壮美,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抓意象,悟情感。

二、知人世,析背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伤春悲秋,秋天在诗人笔下大多涂上了凄凉、萧森的色调,传达给读者以无限的悲伤。比如杜甫写秋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无不透露着秋的萧飒与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为我们营造了秋天傍晚的凄凉景色,表现了浓郁的羁旅之愁。那么诗人为何有如此多的愁苦呢?这就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诗的背景来分析,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由盛而衰,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入朝见妒”,以致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落得只身“飘泊西南天地间”“每依北斗望京华”, 有家难回,报国无门,贫病交加,看到落木纷纷,如何能不伤怀?而马致远是一个飘零异地的天涯游子,见深秋之景,自是抒发凄苦之情了。

为何笔下的秋景会如此大气磅礴,如此绚丽多姿?还是要结合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来解析,也就是所谓的知人世,析背景。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自己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词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爽朗,他的人更是有襟、大气魄,所以他笔下的秋景才会如此壮美,充满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基调。正是符合了“以我观物,则物皆有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因此,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是不可忽视的极重要的一环。

三、明手法,品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凝练,不平铺直叙,以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写作诗歌往往借助各种手法,并且讲究炼字炼意。各种手法中,最常用的便是借景抒情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方为诗歌的大境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教读的过程中,笔者先对如何鉴赏诗歌景物描写进行了归纳:

写景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或者从下到上、由近及远、有俯视到仰视,也就是写景要有一定的顺序。

写景的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等。

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这首词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见“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观“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写景层次井然,大气磅礴,囊括万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静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万山红、漫江碧,色彩绚丽,充满生机,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

另外其语言也运用得极为传神,比如说“层林尽染”的“染”字,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过一样,“鹰击长空”长空的“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的“翔”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那种状态,这首词的语言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传神的动词运用更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品味优美传神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阅读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