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

第1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1)在煤矿安全仪器仪表结构、性能改进中的应用智能自动技术给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仪表和测量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前景。要使每台仪器和仪表都能随时准确地分析以前和当前的数据信息,可以在智能化软、硬件的基础上,从低、中、高3个层次上抽象反映测量过程,使现有的测量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使传统测量系统的功能得到扩展,如运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计算、混沌控制等智能技术,使煤矿安全监测仪器及仪表实现高速、高效、多功能、高灵敏等性能。将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等微型芯片技术应用到分散系统的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仪表中,设置模糊控制程序以及各种测量数据的临界值,运用模糊规则的模糊推理技术,对事物的各种模糊关系进行模糊决策。这种模糊技术的优势就在于不用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也不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只需要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个合适的控制规则,应用芯片的离线计算和现场调试,按照我们所需要的精确度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准时的控制动作。

(2)开采方案决策及参数优化设计随着专家系统的发展,煤矿企业对矿井挖掘的方案和参数越来越合理,更贴合实际条件。近年来,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所和院校专注于将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设计的专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智能地实现在长壁采煤法和短壁采煤法之间选出最佳的截煤方案;俄罗斯东部矿业大学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煤矿生产中,设计出一项可以智能选择最佳的爆破对策以及将方案参数最优化的专家系统;澳大利亚拉瓦尔大学设计的一项专家系统,可以智能选择最佳的设备选型。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针对采矿巷道围岩支护中围岩分类的相关问题,设计出了一项专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智能的根据实际情况将围岩进行分类。针对巷道支护的形式以及参数问题专门设计了一项专家系统;针对煤矿井下爆破挖掘方案的选择问题开发设计了一个专家系统。这些技术现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在煤矿安全仪器仪表网络化中的应用煤矿安全仪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机计算功能快速并且准确的计算出合理的参数,充分发挥了安全仪表的作用。例如,将数字安全检测仪器连接到网络上,网络上的模式识别软件便可以快速准确的分析出所处的实际条件以及仪表的各项属性,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果将智能系统直接安装到数据采集设备上,便可以脱离网络实现智能的远程测量和数据采集,并自动实施分类。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功能和人机互动功能越来越人性化,通过设计一项人工智能软件,然后将计算机与仪器、仪表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远程操控这些仪表,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将这些仪表上的数据收集起来复制多份,分别发往不同的部门;比如建立一个煤矿数据库,将测量结果储存在这个数据库里面,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出来使用。并且不同的用户可以分别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办公地点实现对同一个仪表或者同一个任务的监控和数据收集,没必要亲自到现场查看。一旦发现问题,由于数据的同时性,工作人员便可以立即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讨论的不一致性,耽误解决问题的时间。

(4)井下故障诊断及灾害预防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不但要解决挖掘方案的合理性和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些技术人员便考虑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故障诊断和灾害预防控制方面。王文明设计了一项智能诊断专家系统,这个系统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能力,将过去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总结归纳,当问题出现时,专家系统便能迅速反应,诊断出这个问题,推理得出应对方案。文献[1]也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项专家系统,这项技术将煤矿生产事故前所出现的征兆汇总,当生产过程中再次出现同样的现象时,专家系统便能迅速推理将会发生什么问题,并提前预报,工作人员便能立即知晓,并做出排查确认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2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关注量的增长,同时要提高质的飞跃。虽然政府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在不断加强,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也有明显的下降,但是重大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煤矿安全生产仍然任重道远。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以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1)升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设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也将不断扩大,煤矿安全生产设备也将越来越智能化和先进化,仪器、仪表这些监控设备也将越来越人性化,不但可以及时处理各个类型的数据,而且还能非常有条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也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轻松的将人的思维应用到生产设备上,实现“人”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在量或是质上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做到提前预防、提前准备。煤矿生产的提高也将使我们的生活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第2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1)故障管理概述

故障是指软、硬件的缺陷;错误则是软硬件的不正确输出;失效是指所有和某故障有关的错误造成的网络的非正常运行。网络故障按生命周期可分为永久故障、暂时故障和瞬间故障三类;按故障对网络造成的空间失效范围的大小,可将失效分为四类:任务失效、基本网络部件失效、结点失效和子网失效。故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并排除网络故障。一般说来,故障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故障监测和捕获故障产生相关的事件和报警;定位分析故障、记录故障日志;如有可能排除故障等。

(2)故障管理的类型

故障类型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故障的分类。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故障发生来源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两大类,即硬故障(harderrors)和软故障(softerrors)。

硬故障是指网络的硬件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这些错误与该设备的作用有密切关系,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也正是由于设备的多样性而体现出来的。根据这网络设备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将故障简单分为以下三类:

①连接设备故障

这种故障的现象主要是网络的物理连接出现问题,也可以称为通路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缆线断开、收发器断开或不能正常工作以及其它连接设备间的接口出问题等等。根据这类故障的来源不同,我们又可以将该类型的故障细分为线路故障、网络接口故障、收发器故障、路由器故障等等,该类故障是故障管理的最主要对象。

②共享设备故障

这种故障的表现是用于资源共享的设备出现问题,不能提供或享受所需的服务。同样,该类型的故障也可以细分为服务器故障(打印机故障、文件服务器故障等)、工作站故障等等。

③其它设备故障。包括电源故障、监控器故障、测试仪故障、分析仪故障等等。

软故障是指网络系统软件运行出错。软故障的发现和处理是在管理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因为软件属于一种无形的东西,问题的表现不如硬件那么直观。从这个意义上看,软故障的识别和诊断更加困难。故障管理中所处理的软故障主要针对与网络通讯和服务有关的系统软件,它可以直接根据网络软件来划分,包括通讯协议软件故障、网络文件系统(FNS)故障、文件传输软件故障、域名服务系统(DNS)等等,其中通讯协议软件故障是系统研究的重点。这种错误通常是在协议软件运行时遇到某个异常条件(如缓冲队列满)或协议软件本身未提供可靠机制而导致传输失败,报文丢失。

故障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网络在复杂性和规模上提高,网络故障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技术、设备的应用使故障的类型、故障原因、故障源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故障管理系统必须增加新的内容。

(3)故障管理的功能

故障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排除网络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系统至少必须具备检测、隔离和纠正故障的能力。

故障检测(detection)是指对系统的性能和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根据结果和一定的识别规则判断系统是否故障。故障检测要求管理系统监视网络的工作,考查网络的状态及其变化,一旦发现系统出现故障马上进行报警。

故障隔离(isolation)是指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通俗地说就是指出谁发生了故障,如哪个子网、哪个设备或者设备的哪个部件,对于软故障则指明哪个系统出了问题。由于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故障类型、原因、故障源多种多样,而且不同故障的表现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故障隔离的复杂性。隔离系统应当尽可能地缩小故障源的范围。

故障纠正(correction)是指纠正所发生的错误,恢复系统的正常工作。故障纠正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目前所采取的手段除了进行硬件维修、系统重启、一定程度的恢复外,还包括一些非技术性的活动,如人员的使用和技术培训以及设备生产厂商的支持等。

(4)影响故障管理的因素

与网络管理一样,故障管理也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过程、设备和工具、人员。成功的故障管理策略是这三者的完整结合,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过程主要指为实现故障管理功能而进行的操作,下一节介绍的内容就属于故障管理的过程。了解管理的一般过程是开发一个实用的故障管理系统的基础。

设备和工具指的是进行故障管理的软硬件工具,包括故障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实用的故障管理系统等。设备和工具在故障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管理员和工程师实施管理功能,排除故障,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转。

下面介绍的就是几种专用的物理设备:

①时间域反射测量仪(TDR)。通过显示物理介质传输信号的波形表明设备或链路是否故障。

②网络监视器。监视网络上各结点的状态,得到网络的各种统计数字,以确定是否故障。

③网络分析仪。实时分析结点的收发报文,帮助管理者跟踪和隔离故障。管理人员在故障管理中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管理系统和工具的运行,并在它们的帮助下完成故障排除和系统恢复工作。

2.智能化网络管理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对各种大型复杂的网络进行管理,许多研究人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领域。虽然全面的智能化的网络管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在网络管理的特定领域实施智能化,尤其是基于专家系统技术的网络管理是可行的。

用于故障管理的专家系统由知识库、推理机、知识获取模块和解释接口四大主要部分组成。专家系统以其实时性、协作管理、层次性等特点,特别适合用在网络的故障管理领域。但同时专家系统也面临一些难题:

(1)动态的网络变化可能需要经常更新知识库。

(2)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相关到其它许多事件,很难确定与某一症状相关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解释和综合消息复杂。

(3)可能需要大量的指令用以标识实际的网络状态,并且专家系统需要和它们接口。

(4)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一直以来是瓶颈所在,要想成功地获取网络故障知识,需要经验丰富的网络专家。

在实现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时,还必须把握系统复杂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将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要考虑实现上的复杂度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3.事件知识库的研究

在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表示有逻辑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规则表示法、特性表示法、框架表示法和过程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即规则表示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示法。其特点是模块性、一致性和自然。知识库是知识的集合,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库包括概念、事实和规则只部分,缺一不可。

为了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可以建立事件知识库(EKB,EventKnowledgeBase,用于存储所有己知事件的类型、产生事件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一些细节的静态描述。这个EKB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库,它的数据仅仅包含了属性值与元组,而属性值表示概念,元组表示事实。但研究EKB可以为今后建立完善的知识库奠定基础。

在EKB中存储了己经确定事件。最初,被确定的事件仅限于一些标准事件和措施。随着网络的运行和系统的反馈,EKB的内容将不断增加。

理想状态是能够确定所有的事件。

下面是EKB涉及到的只种基本的数据库表:

(1)事件类型表:该表中主要存储了事件的静态定义。

EKB中保存了己确定的事件可能涉及的相关知识,如事件类别(如:性能、系统、网络、应用事件或其它)、严重程度(如:严重、主要、次要、警告等)、产生事件的设备标识、指明设备的类型、事件造成什么影响(如:影响网速、单个用户不能访问等)、故障排除参考策略、上次更新的时期/时间、关于这个事件的备注信息、事件的详细描述等。

(2)实时事件表:描述了正在运行的网络中的实时事件。

实时事件表中提供可能用的一些字段,用于记录网络运行中发生的事件,如:设备的ID(从IP地址或查询设备表可以获得)、实时事件的状态(如:新增、确认、清除等)、根据故障票ID获得的相应的故障票信息等。

(3)设备信息表:存储了网络中设备的实际参数。

设备信息表主要记录了每个设备的相关参数。例如,设备ID号、IP地址、设备名称、厂商、类型、重要性级别等。

EKB中存储的相关事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专家。开发人员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与故障管理相关的系统中,根据不同系统的需要分配相应的知识,以提高系统性能。虽然EKB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库,但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地增加和修正EKB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智能水平。

4.结论

文中分析了网络故障的类型,提出将事件知识库用于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智能管理。实验表明,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智能管理提供了基于知识的决策手段,比传统的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决策水平,为专家系统技术在故障的检测和隔离方面更加广泛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3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实施要点;探究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维系到人们的生命。从近几年来看,我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被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十大类商品中,房屋住宅质量问题一直位居前列,可见,建筑施工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因此,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注重影响施工技术方面的各种主要问题,不断强化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才能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真正引人良险循环的轨道,从而建造出更多更好的的优质工程。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

(一)技术管理问题

施工技术问题没有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时,相关领导对施工技术工作缺乏重视力度,认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该是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应该承担的,同时还过度依赖社会监理单位,这样就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企业内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开始大量流失,致使施工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队伍,进而导致施工技术逐渐下降。

(二)建筑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

建筑施工材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物质条件。施工材料的质量能否符合施工需要,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和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很可能会出现工程返工,甚至严重时还会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常见的建筑施工材料质量问题包括:建筑材料经检查出现质量不合格问题;对施工材料的使用没有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没有对质量合格证进行检查,致使不合格的材料用于施工。

(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由于在近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增多,使得一些农民工进入到了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中,由于一些农民工缺少专业化的施工技术培训,对施工技术缺乏认识,常常在施工中出现不规范操作问题,他们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只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指导,所以极易影响工程施工技术。

(四)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速度慢

由于近年来,智能化建筑的普及率以及应用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将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工程的管理需要将各个子系统提升到总承包建设中。在智能化建筑的水平中,基本上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该项工程的建设水平不够高,因此工程的质量也十分的有限。部分工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残缺,这就导致了整个工程水平受到了限制。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实施要点

(一)建立组织保证制度

1.强化目标管理,针对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层层落实,按照工程以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明确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通过细致的操作,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目标的实现。

2.针对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并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随时掌握工程的质量动态,从而实现对分项工程的全面质量控制。

3.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理念,确保工程的施工技术。

4.对施工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加强对于员工的技术培训。同时,要对物资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现场;要做好施工器械的保养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要采用质量预控法,将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达到预控为主的质量管理目标。

(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在建筑工程中,物资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技术,因此,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做好物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对物资材料进行确定,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提供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和数量,保证工程中使用的设备材料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物资的检验工作,通过抽样检验和试验等方式,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然后,在对材料进行验收后,要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明确合同单号、材料单号、数量、外观等,并由验收人员签字确认。

(三)加强智能化管理技术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四)确保施工技术安全

安全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确保项目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为建设项目增值。同时安全是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不同于建筑工程施工,其安全隐患点不同,在施工中要特别针对建筑智能化施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安全施工规范,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项目无论大小,至少要配备应持证上岗的安全员,对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巡查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进班组前、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后还应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受到社会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因为建筑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障人们所居住的建筑物的质量,而且还能逐渐推动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提高工程施工技术及进行工程安全管理时,都应该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和积极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人民打造优质放心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季萍,张彪.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企业导报,2013,16:194.

[2]马正祥.建筑智能化工程总承包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王汝懋.普天大厦建筑智能化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第4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力运行检修;问题;技术管理;要点

前言

由于输电线路多架设于野外,运行环境恶劣,受气候因素影响大,加之人为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力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给电力运行造成影响,降低电力运行安全性,甚至引发火灾的事故。因而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运行的检修及其技术管理,以减少或避免故障发生。

1电力运行检修管理存在问题

1.1检修人员技能水平较低

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检修人员的素质、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电力运行检修的效率与检修质量。受传统检修方式影响,现阶段我国许多电力企业仍旧采用计划检修方式,这种定时定量的检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检修人员平时不注重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检修,削弱了检修人员对力运行检修的重要性认识,加之大多数检修人员检修经验有限,技能水平不足,大大降低了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水平。虽然近几年电力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电力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有所提升,但在短时间内这种现象还难以有较为明显的改变,电力企业现有检修人员的思想认识、素质和技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1.2风险控制力度薄弱

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高风险的特征。理论上,电力运行的风险管理应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关注与控制,但实际上由于电力人员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风险管理措施的不到位,风险管理系统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电力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力度较为薄弱,风险分析、预测及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力运行风险管控既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投入,也需要有先进设备和强大技术作支撑,但许多电力企业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欠缺状态。

2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要点

2.1注重检修安全与检修工作时效性

安全作为电力生产、运行检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大力倡导安全生产的情况下,逐渐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在对电力系统进行检修时,特别是对运行状态下电力系统的检修,安全问题决不容忽视,电力企业领导在检修队伍正式开展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之前,应组织会议集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严格要求所有检修人员必须认真全面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对自身安全负责,对他人安全、对电力的正常运行负责,对安全措施布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工作及时、到位、有效。此外,针对电力系统运行特点,还要求检修工作必须要保证时效性,这是因为若检修工作不及时,将很可能会使系统、设备发生的故障得不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给系统埋下安全隐患,导致系统工作异常,所以保证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时效性也是其技术管理要点之一。

2.2强化运行监控与风险管理

电力运行检修包括电力系统生产运作过程的检修和设备的检修两部分,但在实际检修中检修人员往往容易忽略对设备的检修,从而增大电力运行风险发生概率。为了减少或规避这一情况发生,强化电力运行检修过程的监控和电力运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电力企业应根据自身电力运行特点和电力运行检修需求,对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进行不断完善,重视对电力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检修。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监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故障自检测技术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电力系统监测系统,通过该监测系统对电力运行状态、运行过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监控,确保系统或设备出现异常、故障可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与此同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受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决定,电力运行检修的技术管理风险性高,且一旦发生风险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所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系统完善性势在必行。技术管理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电力工作者,电力检修人员应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来强化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工作性能,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各种算法等引进到风险管理系统当中,提高系统风险分析、预测、评估能力,从而减少电力运行风险发生。

2.3提高检修人员专业水平

检修人员作为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重点对象之一,对于其的管理应重点从素质与技能水平两方面来进行。首先,电力企业应加强对检修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活动,要求全体检修人员必须全员参与,必须注重对新知识理论、新技术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就电力运行检修中易出现问题环节,常见问题及其对应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强调,提高检修人员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素养,端正工作态度,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新技术的学习,提高检修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精英的检修团队,为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的管理注入强大力量。

3总结

总之,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检修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引起电力企业、电力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从安全、时效性、人员、管理系统、技术等各项要点入手,不断强化各方面管理,强化技术支持,保证电力系统持续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之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赵伟刚.基于电力运行检修的技术管理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9:209-210.

[2]黄立新.智能电网条件下输电检修优化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柳纲.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及状态检修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

[4]崔瑞青.基于标准化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流程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第5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制造业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一国兴衰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重新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提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都是希望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1]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特征

(一)工艺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通过装备运行检测、制造质量的检测等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如过程计量、环保与安全控制、产品质量等等,达到生产数据可视化,通过所有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使加工状态从依靠人员监控、事后检测来判断升级为加工过程中工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实时化。(二)工艺设计智能化、知识化采用数字化仿真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获取的加工过程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作出决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控制,使工艺设计从基于经验的试凑不确定朝向基于科学严谨推理转变。加工制造中所有的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运行系统中呈现透明、感知状态,使得制造工艺能够智能设计、制造工艺的实时规划,实现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知识化。(三)生产制造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智能制造装备的信息实时传感、综合分析控制、指令执行驱动等三大核心技术,将所有的设备与工位、设备与操作人员、设备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计算机统一联网管理,实现车间“生产流程网”。在离散制造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进行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远程检查管理系统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对生产任务中的急件和缓件实时动态调节;如果生产中遇到突发问题,即时解决,即时恢复自动化生产,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内涵是在建设专业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教性、针对性、发展性,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3]在制造业朝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传统意义上的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能制造业的人才要求脱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一)特色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面对“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需要培养懂得互联网操作,熟悉产业链,集创新、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调研,或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深度不够,造成毕业学生不具备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能力,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工艺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换代等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求。(二)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并且要在满足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节奏整体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做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准备,“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新信息化技术体系没有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几年后学生毕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供给落后于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智能制造业是制造产业在应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的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播方式。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在教学模式上,“授课”形同“授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师资组成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偏少,专业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训教师的基础理论薄弱而无法讲授专业课;在教学环境上,校内没有“理实一体化”、校外没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三、智能制造发展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智能制造的实现重点应凸显出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的实施,智能制造过程在企业内部呈现出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化、技术复杂化和工艺综合化运行状态,在企业外部的产业链中呈现出将生产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都作为端点互联,使生产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进行重构,因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一)智能制造改变生产模式传统制造过程是以产品为核心,工厂集中制造生产,信息相对封闭,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与品质。传统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离散,采用设计、工艺和制造分开的模式,人岗的匹配、机器的运转、物料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环境的安全等各环节之间信息不能高效、快速地传输,系统一旦出现异常,各环节不能协调一致,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智能制造模式是以数据互联为核心,模拟完成设计、工艺、编程、加工、装配、调试等环节,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为分散式、若干企业协同的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生产过程具有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等能力,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稳定性更高。(二)智能制造改变岗位设置,要求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制造发展智能装备,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需要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工业机器人硬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工制造、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技术人才,以及机器人的营销、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人才;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设备维护、操作编程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智能装备的专业岗位要求机电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对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2017年第1期2.智能制造实现智能生产,制造岗位本身的自动化,需要智慧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使得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逐渐被取代,淘汰简单的操作工,实现生产机器操作的无人化;处于一线工作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对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具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成为集操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智能制造的发展不只是要更多“聪明机器”进入制造业,而是更需要掌控“聪明机器”的人。“聪明机器”换掉的是出体力的流水线型、单纯重复性劳动的工人,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它们代表的“硬件”没有自主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协调能力,在由人所代表“软件”的主导下,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使“聪明机器”之间相互联合自动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信息处理,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生产建立车间内“物联网”底层平台。人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工作岗位承担着安装、维护保养、编程及改装工作,工作性质由操作转变为协调、评估,且由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作为其智力支撑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紧迫。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造”特色“智能制造”

将先进技术、自主性的劳动组织构架与人的智慧充分结合,使制造流程实现纵向集成。生产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能力。智能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者不仅是一个能够理解产品订单要求、读懂产品图纸、正确调整机器的工艺参数和修正加工过程中错误程序的操作者,还是一个对制造设备配备模式提升、实施框架结构创新、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的管理者,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智造”特色。(一)培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生产设备和手段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控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制造业处于自动化制造阶段;自适应、自我决策智能技术设备的应用,把制造业推向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阶段。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以及包含专家系统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变革,使得生产者要适应升级的基础设施设备,独立操作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进行维护维修,掌握产品生产新的工艺流程。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精湛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二)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人才智能制造通过互通互联使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纵向集成;实现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端到端集成;实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4]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建设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三)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智能制造是跨学科的一种复杂生产制造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涉及不同的学科,对从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一线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业者必须具备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要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养成初步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阶段,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复合型技能应用、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技能型服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工作岗位上,国家、社会大力宣传新时代产业技工的典型和榜样,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上,创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制造企业及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就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管理培训。

总之,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12局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的新要求。

作者:彭琪波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路甬祥.“智能制造新特点,全球合作新机遇”[R].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北京),2016.05.12.

第6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练员;信息素质

在全球信息化程度高度集中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练员光凭经验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已经远远不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当今对于运动训练和竞赛而言,无论是新训练理论和方法手段的采纳,新技术的应用,场地器材的改进,还是竞赛规则的修改,以及比赛对手的技战术情况等等,一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作到百战不殆。

1 信息技术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无论在竞技体育还是在大众体育的应用日益普及。如竞赛资料的整理,人机交互的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图象对运动项目的访真技术,模拟运动环境的虚拟数字系统的建立,信息数据的集合与整理等等。

1.1 真实、动态、准确的记录训练和比赛过程

利用多角度的数字摄象技术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运动比赛的完整真实的记录,组成“可视数据库”,运用数据库的快捷功能对比赛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将比赛现场,运动员的技战术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教练员,为教练员赛前侦察,赛中指挥及赛后总结提供帮助。

1.2 捕捉人体的运动信息,使动作训练精确化

利用传感器以三维的形式记录真实的人体动作,然后由计算机所记录的数据,虚拟出与真实人体完全一样的动作形态,效果逼真,且容易进行定质,定量分析。分析不同动作技术之间的细微差距,并对自我的技术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及时提高自我的动作质量,提高自我运动成绩。

还可以通过动作采集和数据加工,进行动作的效果演示,对运动员进行直观教学,而且还可以结合运动员的个人特征,对运动员的新动作的预期效果进行演示,模拟和效果评定。

1.3 为运动训练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目前,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合作性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下,信息科学与运动训练学科也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整和,同时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搜索的资料也已经突破了局部这一层面,从整体关注运动,关注训练。体育信息拓宽了教练员的知识面,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及时掌握运动训练的最新动向,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科研水平,使他们紧跟运动训练的最新发展潮流。

2 教练员应具备的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是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手段,信息道德,信息思维等具体内容。就教练员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2.1 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体育教师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的高低。处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练员,如果信息意识差,认识信息、利用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信息的 分散性,势必造成信息的获得困难。因此,信息意识是教练员的重要素质之一。他要求教练员善于应用网络,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训练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始终以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中。

2.2 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即搜集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了解网络环境,开发网络数据库并从网络上获取运动训练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于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分类,提取,存储和吸收的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将所获得的新的方法及时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教学中:信息交互能力是指教练员应具备将信息于网络上的进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与提高教练员信息素质的途径

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传统教练员那种光凭经验进行训练的方法手段,已不在适合当今的运动训练,教练员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转变,从细处下手,使教练员树立全新的观念,提高信息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熟练应用相关工具,实现训练过程的最优化。要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

3.1 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基础。信息环境建设包括软,硬两方面,软环境建设包括各领导要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广大教练员进行技术培训,强化教练员的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练员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等;硬环境建设包括配置足够的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台和书刊资料,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学习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学校建设遍布校园网络设施,确保能方便的从因特网上获得各种先进的训练信息及规则信息等等。

3.2 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信息道德素质,指在整个信息交流中具有的信息道德品质。主要指对于信息交流中要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决不非法利用他人的信息成果,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Beverly Abbey.Instr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M].丁兴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环境、评价等也在发生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2对信息素养的认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当具备如下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知道解决特定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组织、分析处理、管理和评价信息;掌握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虽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者,而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但教师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同时,在信息技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无法更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实现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3.1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机制,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确保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我校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要求,我校为了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己学”等方式,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现代教育实用技术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和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同时,我校还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精品课展示课和主题班会公开课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来促进和激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加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我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近年来,我校为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

一是改造升级了校园网,给教师配备了一手台计算机,为全校每个课室安装了多媒体电教平台和建立了一体化实训室等,构建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校园信息化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电子备课,使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行授课和召开主题班会,并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班主任量化考核范围。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努力使自己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强化电子校务,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了校园办公系统、招生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等;完善了校园网数据中心和精品课程点播系统。学生从进校门、到毕业离校,教师都要通过这些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是教师工作、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份。同时,我校通过加强教师对信息化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化使用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第8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眼科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47-02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至。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革,也必将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产生巨大影响。过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结果造成高分低能即,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实际能力缺乏。而现阶段,伴随着投影机大屏幕、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引入教学,。老师和同学的沟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资源得到共享、信息量明显增大,同时网络为我们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我们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新教学方法提倡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探讨和研究为中心”。在此环境下,教师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游刃有余,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 眼科教学变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1.1 “教育观”的转变

当今教育应基于四种基本能力来开展,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当代教育的四个支柱。这种环境下,学校教育的功能应成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促使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和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功能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教育任务执行者的教师,其教育观念必须与大教育观相吻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型而非单纯知识型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1.2 “教学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声、像、动画、文字等各种信息载体,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器官,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强调学生的“学”,主张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的进行过程中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比如授课过程中经常开展在老师引导下的讨论,进而过渡到学生之间的讨论。

1.3 “学生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多的扮演顾问和向导,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1.4 “教育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里,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学管理不应继续将中心环节放在对人的管理上,而应当重视和加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管理[1]。具体说来,就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查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考查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评价'即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评价。

1.5 “教育信息技术观”的转变

教育信息技术是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的独立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和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科学。教师要树立系统的教育信息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关系、媒体、策略、资源、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重视经验技术的同时,同样重视信息技术,确保信息技术在经验技术的约束下充分发挥作用。

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则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我们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它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眼科教学模式。眼科临床课程分理论课、见习、实习三个阶段,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非常丰富,然而学生却不见得能完全掌握一整套教学内容,形成老师所预期的知识体系。同时,眼科临床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资源紧缺、示教病例缺乏等问题。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眼科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临床情景教学课件和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可弥补传统临床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2.1 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临床情景教学课件

教科书中关于各种疾病的叙述是对其普遍规律与特征的总结,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是一种“去情境”的教学方法,将疾病的知识从具体病例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这些概括性知识的学习独立于现场情境而进行。然而,眼科临床中的每个病例却是千变万化,病人不会“按书生病”,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书本的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解决具体病例的真实问题。见习、实习由于病例有限,加上病种来源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书本上讲述的各种病例。多媒体技术可为我们在医学教学上创造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及时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病人眼部的症状、体征、眼科检查或某一手术过程以图片、动画、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做成各种课件,学生通过课件的学习可形成准确的医学形象,比单纯对文字的记忆和想象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医学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临床的真实情景和临床任务融合到教学课件之中。例如可将《眼科学》中角膜炎的内容制作成flash形式的软件,用彩色的卡通模拟致病因子侵入角膜后角膜溃疡形成的四个阶段,配有相应的图片、文字说明,学生首先通过人机对话学习上述内容,经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比较牢固掌握角膜溃疡形成的机制。还可以用游戏软件虚拟病人模型进行临床教学的消息,病人模型可模拟出病人眼化学伤的紧急状况,并对受训人员的抢救措施做出反应,如治疗正确则“病人”可能保住眼球逐渐恢复,不然,则需要各种可能的处理措施,最后可能眼球摘除。这样的情景教学生动活泼,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有用,也有助于缓解临床教学病例不足的问题。

2.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化眼科临床教学平台

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传统的医学理论、医学原理,更需要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了解有关医学的最新动态。尽管本科生的教材每过几年就更新一版,但仍然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效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所能提供的不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体,而且是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思维工具,是一个促进合作性知识建构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非常宽广的空间。仍以角膜炎的教学为例,角膜溃疡的知识点分布在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影像学等课程中,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零散的知识,虽然背书考试能顺利过关,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相反,如果我们把角膜溃疡的教学内容做成网络课件或者是专题网站,以接诊角膜炎病人作为教学情景,把角膜解剖、生理、诊断等相关知识做成链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有疑问时可迅速查找到,也可以与相关的专业网站建立外部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到角膜炎诊治方面的最新进展,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知识的掌握会比较牢固。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与同学、角膜病专家甚至角膜炎病人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角膜炎的认识。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传统的临床教学之中,将引发临床教学的新变革。我们作为在一线从事临床教学的老师,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锐意进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责无旁贷、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莹,谢百治.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系统设计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30-333.

[2] 罗省贤.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1):86-89.

[3] 高桂娟.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教学与管理,2007,9:47-48.

[4] 王琳,陈伟,朱丹等.对网络环境下医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6):485-487.

第9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110KV变电运行;状态检修;完善策略

一、完善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设备均采用预防性试验和定期计划检修。这样的检修方式存在严重缺陷,如临时性维修频繁、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盲目维修等,这使得每年在设备维修方面耗资巨大,怎样合理安排电力设备的检修,节省检修费用,降低检修成本,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完善状态检修工作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怎样减少检修的成本投入,增加经济利益,降低运转资金消耗,减少线损,合理安排检修进度等就是当前完善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进行110KV变电运行中的状态检修工作前,应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制定全面检修计划,保证设备维护检修单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一般将检修时间多安排在春夏季节。在对涉及到重要用户的设备进行检修时,应尽量避免停电情况的产生。在制定检修计划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将定期检修工作同临时抢修工作有机的统一结合起来,尽早做好设备的状态评价工作,减少同一设备同一间隔的停电次数。如在检修过程中遇特殊情况,应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进行停电事前通知,并全面考虑设备的修复方法,争取一次停电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善110KV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可以减少许多停电检修或带电检修的工作量,降低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传统的检修工作时间比较集中,要求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检修工作,有时因检修的需要可能出现多天停电的情况,技术工人长时间进行检修工作,精神高度集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导致其身体、心理都感到疲劳,容易发生遗漏或检修不仔细的情况,从而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完善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二、完善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的几点策略

(一)优化状态检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员素质

设备检修体制的改变,要求从生产一线的普通职工到各级领导对状态检修的认识要有深刻变化。状态检修与定期检修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定期检修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一个专业面的知识就可,而状态检修则要求各单位、各级技术部门都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即需要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才能对设备运行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同时,还必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并把运行与检修专业技术在运行管理与检修人员中相互渗透进行,培养出既懂运行管理又懂设备维护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二)加强变电运行设备的缺陷管理

对110KV变电运行设备状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增对缺陷进行检修消缺是保证电网及供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在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工作要应用大量的新型检修技术,但就我国目前的科技情况看来,检修技术的开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问题的。我国现有的状态检修技术为在线监测方法,其发展并不成熟,那么,技术人员就应该利用在线监测方法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对设备进行测试工作,从而分析出设备的工作状态,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对不良状态量及时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变电设备的监管力度,将监测与检验技术进行紧密联系。制定全面的设备缺陷分析归纳表,并对内容进行仔细填充,认真进行内容及设备的核对工作,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及真实性。各个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设备缺陷分析归纳表进行讨论,每年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分析频繁出现缺陷的设备原因,并经过相关技术人士的批准,上报对应的生产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革新及设备技术改造。运用当前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体系,生产一线人员及时上报设备缺陷,并向上级部门反映设备状况,上级部门制定设备检修计划,安排技术人员及时消缺,使得检修工作及时有效。

(三)利用先进设备结合科学方法进行设备状态检修

要摒弃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优化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就必须依靠专业的管理知识及科学的技术方法。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设备状态数据,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打分,从分数上就可以简单的对运行设备的健康情况进行判断,并根据数据进行检修周期的调整,或延长或缩短。对变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打分所依靠的数据称为状态数据。对设备运行状况的打分,当前多采用的方法有:综合评比法、加权计算法、百分比评价法等。一些重要的变电设备运用加权计算法进行打分,加权计算数值的结果为提高变电设备的工作性能及质量安全系数提供依据。变电设备在运行中的状态检修工作主要是根据设备的评分结果制定出较为经济的、合理的检验、维修计划。变电设备进行检修的目的在于通过检修降低设备缺陷出现的概率,维护设备的设计安全性能,保证变电设备在正常应用期间更稳定的进行工作。因此,技术人员应主动探索科学的检修方法,综合安全评价体系、反季节性能干预方法、反事故技术方法,准确、仔细的对相关变电项目进行检修工作,逐步优化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的模式与内容,完成变电设备检修的试验及维护计划,对变电设备的检修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降低检修工作的工作量,减少检修时间,提高检修效率,保障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

三、科学看待变电运行中状态检修

在变电运行状态检修的技术中,存在着状态检修的技术复杂、时间长、难度高以及对状态检修缺乏足够认识等问题。进行变电运行状态检修工作的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深入研究的精神,仅单纯的认为状态检修技术可以降低断电的次数,延长检修的周期。这种观念是肤浅的,如果对状态检修的认识仅停留在以上这些片面的看法中,并没有对状态检修的真正重要性及复杂性进行思考,就无法提高状态检修的水平。从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在设备事故后开展的修复工作还是在设备事故前的预防检修工作其效果都与检修技术的发展成正比关系。进行状态检修工作应以技术水平为基础。只有把基础夯牢,状态检修技术才可以不断进步,获取更好的应用价值。科学的状态检修还应考虑以下几点:一、全面探索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实现方案,尽快建立实时、快速、准确的设备状态信息数据库,积极筹建诊断中心,力求设备缺陷定位的准确性;二、在实现状态检测和状态诊断工作中,以信息库及离线检测为主,设备状态信息库和历史信息库、离线检测、在线检测三者相结合,逐步将成熟的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切忌不能盲目追求全盘实现或大部分实现在线检测化,应坚持在线检测技术不成熟者不应用。三、在筹建诊断中心的过程中,应注意综合应用各种专业的状态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跨专业的状态分析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