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校 古柏中心小学 班级 五(1) 学科 品社 班 级 情 况 简 析 本班共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1岁左右,年龄结构比较正常,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等。本人自从接手任教该班,就半年多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本班学生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知错就改。但也有少数个别学生喜欢欺负别人,屡教不改。 本 册 教 材 分 析 一、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由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包括4个单元:《我是谁》、《我学会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册的教学逐步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通过儿童与教材的对话,能够发展出自主、自律、自强等品质,也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维,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谁》:着重展示“不错”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并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变得更好的自己,引导他们去正确、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自己。
第二单元《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个人之间的、群体之中的、集体之中的,引导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与其他人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引导儿童从他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的是一种“我们感”——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员,意识到我在我们中的权利与义务(岗位职责),倾听到我在我们中的声音,看得到我在我们中所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使儿童能体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受到“我们”的成功与快乐,能经验到“我们”进步与成功,让我们在永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和历史,进而召唤起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
1.1年龄跨度大
由于班学生年龄跨度大,一般为14~18岁,导致其汉语基础和文化课基础差异大。针对这一现象,对班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补课。为使医学检验专业的班学生更好地学习无机化学,要增设基础化学课,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
1.2个性差异
班学生自尊心、好奇心强,喜欢热闹、新鲜、时髦,有集体荣誉感,这是其优势。但由于早期教育不到位等原因,他们普遍知识面窄,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有时畏难情绪严重,甚至破罐子破摔[2]。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投其所好,扬长避短。首先,要有一套专门针对班教学的课件,力求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多运用图片和模拟动画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阐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如对于重点内容的归纳,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再由教师归纳点评。又如在帮助学生记忆计算公式时,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如问题接龙、抢答)的形式进行,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以此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再次,教师授课时要注意语速的控制,因为有些班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对于重难点内容的把握也要从班的整体水平出发,考虑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
1.3操作能力差
班学生操作能力较差,但却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其这一特点。如学习移液管操作时,先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进行操作考核。挑选操作正确的学生,让他们对操作不过关的学生进行辅导,做“小老师”,最后由教师对后者进行操作考核,根据成绩给“小老师”相应的加分奖励。实验课上采用学生带教的方式进行教学更有成效,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优势,增强自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
2.1成功教学法
班学生无机化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对无机化学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用成功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成功理念: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多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帮助其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兴趣。
2.2竞赛学习法
根据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还可以采用阶段性竞赛学习法,即在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化学知识竞赛,学生分组参加,每个人都要参与答题,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此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3编写校本教材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通过归纳,形成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对大量感性材料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的综合归纳,从中抽象出材料的本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最后再及时加以巩固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例如,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让学生经过讨论后,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在学生不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打破了对概念的畏难情绪,学生不但对实际材料产生了兴趣,还参与了对具体材料的抽象归纳,使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延续和升华,能力得以提升[1].
二、通过分析,把握概念
分析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习概念的有效方法.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如果不进行分析,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助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把概念分解为几个要点,具有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例如,对“元素”这一概念,在学习中,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1)同一种元素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同一种元素.通过讨论分析后,学生能把握住“元素”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点:(1)相同的核电荷数;(2)一类原子;(3)总称.同理,“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把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的质量[2].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要点.他们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如果不深入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片面和肤浅,将概念层层分析,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涵义,避免对概念的认识产生歧义.
例如,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子能否保持物理性质?“最小”怎么理解?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体会到: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不包括物理性质;分子再分,就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说最小[3].同样,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让学生思考“一种”表示什么意思,能否用“最小”.然后总结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粒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化成原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并不是最小粒子.
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解释,学生头脑中一些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的理解,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好的掌握.
四、进行比较,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例如,让学生比较分子和原子、元素和原子、化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先找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和不同点,再找出概念间是属平行关系、隶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等.
学生经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提高了认识,加深了理解,从而准确的掌握了概念.逐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的习惯.
五、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化学用语虽然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对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发挥理解记忆的作用.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把化学式和化合价结合起来,运用化合价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式.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识记元素常见化合价.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记忆更牢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主动采用理解记忆法.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比较a、b的大小.
(1)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为:a g/(a g+100 g)×100%;(3)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a g/(a g+100g)=b/100,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如何运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或解释化学现象中,经教师的正确指点而豁然开朗,体验出应用概念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概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对化学概念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4).
一、学习意义
《实施办法》的颁布施行,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新修订的《实施办法》以现行的《义务教育法》为依据,根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工作实践,对原实施办法作了重大修订。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这部法规,对于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任务
1。全面了解《实施办法》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2。把握《实施办法》的亮点和重点。
3。准确领会《实施办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三、学习要求
1。将学习宣传贯彻我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
2。将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我市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
3。将学习活动纳入“六五”普法学习规划内容之一。
4。将学习宣传活动和提高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水平结合起来。
5。将学习活动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三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结合起来。
四、组织领导
1。成立《实施办法》学习宣传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下设办公室:
主 任:
成 员:
《实施办法》学习宣传领导小组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同时将有效地组织和领导活动全过程,确保此次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五、学习安排
1。抓好宣传动员。
撰写学习宣传计划,召开《实施办法》宣传动员大会,以宣传《实施办法》为主要内容,开辟橱窗、出专栏、设网页、挂条幅、印《实施办法》等,营造人人学《实施办法》的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2。抓实学习。
此次学习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报告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全体教师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抓严学习验收。
(1)教师撰写学习体会文章。
(2)更换橱窗组织教师学习优秀学习体会。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35-02
“机械设计基础” 是机械类、机电类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传统学科体系下,与之配套的实训部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是从理论知识向模拟工程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知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具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是学生接触工科专业知识以来联系工程应用的第一门综合性课程,欠缺相应感性知识,制约了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一直都是课程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行业技能对课程知识能力的需求,从掌握机械常见零部件的结构、常见机构的运动形式入手,设计两条主线:一是学习机械常见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及运动形式,掌握常见零部件的选用及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培养解决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验、实训及社会调研活动,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过程,最终两条主线汇总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将课程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解构。按照项目(或任务)进行设计,以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设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
2 课程内容的构建
该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企业机械产品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原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整合、充实和序化成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地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在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中实行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1)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动画,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
(2)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比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评鉴能力。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合理分组,一组一题,有效避免抄袭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课程设计任务的难度,每组学生人数在5人左右。对所学知识掌握稍差的组可以安排“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于所学知R掌握较好且学习愿望强烈的组,可以适当增大其难度,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设计成果的自豪感。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笔试、设计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情况见图1。
5 结语
在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以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2(6):37-40.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仿真教学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集控运行工作环境,从事电厂运行、维护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往往用一只粉笔、一张嘴、一份课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章节讲解,课程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般采用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不理想。2009年,《单元机组运行》课程作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四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开发了一套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一、“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毕业生回访、班组长座谈等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反馈得到传统的章节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发电企业对生产一线运行人员的培养需求,企业还得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新员工,造成学校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课程开发团队重新对电厂运行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校内实训设施和条件,提出以完成单元机组启动、停机、正常运行调整为主线组织“一体化”教学,将原本零散、枯燥的专业知识整合到单元机组运行控制中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操作票、策划操作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分任务、分阶段按难度层次完成单元机组运行全过程控制。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对电厂整个控制操作界面、操作流程、运行方式、运行参数、运行规程都非常熟悉,一旦毕业参加工作,只要结合各厂生产现场设备情况和运行规程进行熟悉即可上岗,不用再对运行人员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大大缩短新员工培训上岗时间,节约企业用人成本,而对学生而言,使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运行岗位工作。
2.通过“任务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据课程设计开发思路,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将本课程划分为4个分项目,共计15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见图1)和1个综合训练项目,其中综合训练项目为完成单元机组冷态启动至带满负荷综合操作。5个项目主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项目1培养学生对集控环境、岗位、班组管理的“认知能力”;项目2培养学生在冷态条件下对机炉电各辅助系统的“恢复能力”;项目3培养学生对正常运行机组参数的“控制能力”;项目4培养学生进行正常停机和紧急停机的“操作能力”;综合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机组冷态启动工作的综合“操控能力”。通过“能级递进”式的任务设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从中能获得成功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变被动学习习惯。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集控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我要学”向“我能学”转变;由“我积累”向“我创新”转变;由“我介入”向“我投入”转变;由“我相同”向“我不同”转变。
图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内容组织
3.采用“仿真化”为主的教学手段培养职业能力
火电厂运行工作对象都是高温、高压热力设备,高转速动力机械,高电压电气设备,危险性极强的工作性质决定《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教学性质,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际操作,须通过仿真模拟操作方式,熟悉电厂运行工作。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新建设二个、改建一个“一体化”仿真教室,在原有的300MW、600MW仿真软件的基础上,新购置1000MW、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核电、脱硫脱硝等多套仿真软件。课程教学团队可根据市场需求,加载不同仿真模型,以满足未来国家对发电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用人需求变化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采用仿真教学手段,仿真机房高度仿真集控运行室,每组共有6台仿真机,其中1台为主机,4台为DCS仿真控制系统,1台为就地仿真系统,仿真机组正前方布置有电气一次接线图,合幕显示屏、报警光字牌、报警音响、火焰监视电视,这样布局让学生有一种置身集控室的感觉。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标准工况、开发仿真操作试题库、制定仿真操作评分规则和仿真机标准操作票、制作标准操作录像、设置典型故障工况等仿真资源库,供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比对和竞赛。
4.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技术支持
利用传统和现代教学资源,将框架性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和仿真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本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见表1),向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技术支持。通过搭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集控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学生职业能力有很大进步,学生多次在高职院校集控运行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教学资源建设极大带动了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开发了《单元机组运行》、《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单元机组事故诊断与处理》、《单元机组经济运行与管理》等教材,建成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单元机组运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了一批科研、教研项目,课程团队发表多篇论文。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团队教师经常性参与发电行业集控值班员工种技能鉴定出题、操作考试评委工作,受邀还参加电厂运行人员能级鉴定工作。目前课程资源建设效果得到出版社和行业同仁的一致认可,2012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的“十二五”高职类电力专业教材会议在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单元机组运行》教材作为样本向全国电力类高职学校全面推广。
表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传统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资源
框架性资源 行业标准 网络资源 课程空间
课程标准 教师空间
职业标准 授课视频
技术标准 专业网站
运行规程 互动平台
课程资源 校本教材 仿真资源 仿真软件
教学课件 标准工况
操作录像 典型故障工况
其他教材 操作试题库
理论题库 标准操作票
5.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跟踪学习效果
传统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评”不同的是多元化评价模式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其特点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特点,在日常任务实施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若采用“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评价结果会表现出很强的偶然性,因此将评价重点形成性评价上,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团队合作能力、指挥协调能力、运行操作水平、总结分析能力、综合处理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再结合期末理论测试成绩形成终结性评价,这两部分所占比例是80%:20%(见表2)。通过以上评价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全程跟踪、诊断、控制和反馈,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的真实性,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表2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学习评价表
评价类型 评价内容 权重
形
成
性
评
价
(80%) 素质考评
(学生
互评) 劳动纪律 出勤情况 3%
协作精神 岗位之间沟通 3%
贡献大小 任务完成的质量 2%
积极主动 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 2%
操作票制定考核 操作票制定准确性、规范性 10%
运行综合考核卡 从监盘、协调、调整、判断、处理五个方面考核 10%
运行总结分析卡 规定时间内完成情况和误操作情况 10%
任务工单 提交次数和作业成绩 20%
综合训练项目考核 考核成绩 20%
终结性评价(20%) 期末理论考试 考核成绩 20%
6.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标准养成职业素养
按照发电企业运行人员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相关运行岗位角色。根据发电部的岗位设置,确定了由任课教师担任运行值长,然后根据学生不同能力特点,让他们分别担任运行单元长、主值班员、副值班员、巡检员等岗位,再按照现场岗位职责的要求,确定了每位学生的岗位职责。并且每次任务各学生的岗位要进行轮换,避免出现一个运行班组就几位同学包揽一切操作的情况发生。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既学会指挥协调、团结合作,又学会服从安排、严谨做事。
通过借鉴现场标杆班组评比标准,制作标杆班组流动锦旗,在每次任务完成后评出标杆班组并授予流动锦旗,由他们展示学习成果、介绍学习经验,在班级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带动全班学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宗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准备、完成、总结任务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管控任务实施全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完成形成性评价,形成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能很好的迁移到《变电运行与仿真》课程教学。各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涉及仿真类课程特点对该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因此本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基于“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旅游类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李伟波.项目驱动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关键词】 税务会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61―06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电大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日趋完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成效逐渐显现,但距离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还有较大差距,包括教学内容组织、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渴求。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如何架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接受电大开放教育,获得职业技能,提高执业能力。目前,电大会计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设计思路和内容组织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专业教育的特点,如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架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突破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现况与问题,本研究以税务会计类课程为改革试点,以电大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以具有丰富税务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班主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予以实施。我们希望通过该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税务会计人才,为解决电大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远程教学当中的面授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实践法、案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本研究对北京电大专、本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次调查,归纳出学生及用人单位对税务类课程的诉求导向,在此基础上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体化方案并予以实施。
(一)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会计专业专、本科学生共计121名。问卷涉及学生个人情况、单位情况及学生学习税务类课程需求等三部分内容,共计22道题目。
1.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1)个人情况调查
①.专业、年龄分布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21名学生中,专科学生5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7.93%;本科学生6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52.07%;
学生年龄层次分布比较集中,21~29岁的学生85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70.25%;30~39岁的学生2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14%。
②岗位分布及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学生人群主要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明确从事会计工作的24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08%;从事出纳工作的1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2.50%;从事其他财务工作的11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0.58%。
被调查学生中,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工作1~3年的人数最多,为47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0.87%;工作3~5年的29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5.22%;工作5~7年和7年以上的分别为11人和1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9.57%和15.65%。
③ 专业技能及证书获取情况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调查学生中已获取“上岗证”的学生与未获取的学生相差不多,比例分别为55.37%和44.63%。从该证书的获取率上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不再是单纯行业内的上岗证明了,而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尺之一,从事非财务工作的人员也同样可以考取。
会计技术职称证书:参与投票该题目的学生中,只有17.36%的学生(21人)已经取得了该证书,为数一半的参与者近期不打算参加社会上的会计技术职称培训班。
是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43.33%的被调查者不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据统计,占据该部分比例的大多为从事非财会工作,以及不从事对口工作的学生。但是不从事这项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了解,学校应以帮助学生提高职(执)业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
(2)单位报税情况调查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
图1 单位性质
被调查学生的工作行业众多,可细分为服务、金融、IT、房地产、投资、教育、餐饮、地质、工业、建筑等等。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目前正在使用的报税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单位报税方式
(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习方法
如图3所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电大各级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补充资源,以及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知识获取途径架构也体现出目前电大教学的现状。
图3 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途径
如图4所示,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课堂面授及实际案例讨论两个类别。从开放教育学院各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收集的意见反馈来看,增加面授课时是学生主要反映的类别,占据压倒性比重。
图4 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
在被调查学生中,88.04%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形式非常好,有助于增强团结、扩展知识面。另外,认为学习小组效果不佳的学生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形式是好的,但若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讨论则效果会更显著;需要教师的带动,能够随时指正问题。
如图5所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首选向授课教师和同学请教,工作中若遇到困难则多选择向有实践经验的同事咨询。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据统计,多为选择网络查询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图5 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68.5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常规工作需要,换句话说,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与日常应用相脱节的。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②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如图6所示,学生对实际案例的需求始终排在第一位。无论是面授辅导课程还是网络教学,学生都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题,而这种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故事、讨论、咨询、举例等形式。
图6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64.21%的学生表示,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学校安排的利用工作日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
③ 学生对现有考核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据调查,85.09%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考核模式,即4次形考作业+1次期末考试,能够达到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目的;认为无法检验的学生建议开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得分的比重,利用实操来完成考核。
2. 调查结果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偏离,实践类教材缺乏
学生根据工作需要以及知识兴趣选择了会计专业,但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于工作当中,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介绍,学生对于案例及实操知识极度渴望。
目前使用的教材,涉及实际案例的部分严重不足,更新速度较慢,造成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在课堂内外得不到实际操作的演练和帮助。
(2)学生欠缺网上报税知识
被调查学生就职行业广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该项知识。
(3)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就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网上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依赖于面授辅导。如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及开发网上资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考核模式形式化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模式能够检验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并不理解真正的考核目的,正如学生给出的建议,也是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即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每一个操作步骤,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到位。因此应该完善考核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研究对3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与所属行业等基本情况,以及该单位对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等。
1. 用人单位情况调查
如图7所示,接受调查的29家用人单位中,商业行业的比重最大,占被调查单位的43.33%;其次是服务行业,占被调查单位的33.33%;工业类型占10%;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各占6.67%,其中包括1家特殊行业。
图7 用人单位类型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技能需求的调查
(1)对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用人单位对本单位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持证上岗,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b.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有基础知识及实践经验,对数字敏捷灵活;
c. 熟悉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会计基本操作流程和财务知识,能记账、报税、核算等;
e. 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软件;
f. 熟悉相关行业税务政策;
g. 为人正直,不贪心,有责任心,认真负责。
(2)对税务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a. 了解税务基础知识,能在实践中运用;
b. 熟练掌握纳税流程;
c. 熟悉税务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国家相关税务政策,按月按时向纳税部门申报及缴纳相应税款;
e.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了解和分辨各种税票,能够熟练抄税报税,能够及时调整调控单位税负等。
(3)希望会计人员拥有哪些证书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不仅希望会计人员拥有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对人员的学历、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还建议学校“能够开设与职称及准则相贴近的课程”,“加强对会计人员实操训练和职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1. 学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样重要
用人单位在人事聘任时,不会单一考虑应聘者的学历,能力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2. 实践经验很重要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会计工作各岗位人员均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仅要了解国家相关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各岗位的操作流程,更要懂得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筹划与分配,能够独立应对和处理问题,同时拥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执业证书考试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执)业能力、就业能力、竞争力,本研究计划从面授教学、答疑、讲座中按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答疑辅导对学生职称考试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2. 补充实训教学内容
本研究拟编制《税收实训教材手册》、《报税软件实训手册》、《税务会计习题集》等实训教材,制作六大税种的多媒体小课件;定期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网上教学案例讨论,为学生创造经验分享的机会,提高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引导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目的。
3. 完善考核评价一体化设计
综合学生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结果,根据税务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和内容,设计针对各项技能和内容的考核方式,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
三、研究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并实施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该方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面授教学中加入模拟软件实训教学、手工纳税会计实训教学等强化教学过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部分: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实践教师,指导各税种实际案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同时为学生解答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税收筹划,就当前税收政策进行解读等。
第三部分:设计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考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目前形成性考核不完整、一次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弊端。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编制教学资源
1. 编制了《税收实训教材》
该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要税种的实际申报和会计核算内容组成。第二部分包括网上报税的基本流程和报税方法。
学生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以及网上报税等的实际操作,从而获得实际的纳税执业能力。
2. 编写了《税务会计习题集》
3. 编制了多媒体小课件
采用电子杂志的形式自行制作税法多媒体小课件四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
(二)制定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
本研究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设计了针对各项技能的考核方式,以及每个技能考核所占的权重,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这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效解决了目前电大形成性考核不完整、流于形式、期末考核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中权重过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的问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评。我们通过这一学期的方案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不断完善和提高该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为该评价方案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 一体化方案设计思路
(1)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基本实践技能过程化考核(针对各税种的实践操作模块进行测试),理论知识期末集中考试。
(2)个体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个体考核形式,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采用小组考核形式。
(3)课内考核与网上学习考核相结合:学生面授课出勤率、形成性作业成绩与自主网上学习及网上讨论等评分相结合。
(4)课程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实践教师、导学教师相结合:各类教师分别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环节进行评分,共同进行考核。课程责任教师对理论知识考核(期末)进行评分;授课教师对形成性考核作业、网上学习讨论、小组活动进行评分;实践教师对实践技能部分进行评分;导学教师对面授课考勤进行评分。
2. 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作业、实践技能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都及格,总评成绩才能合格。即:以上三项考核要求均在12分及以上。见表1。
(三)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我们以北京电大选修课《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为试点,针对此课程设计了《纳税基础与实务一体化教学方案》,并在开放教育学院2012春专科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在原有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部分的教学课时,在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报税的实践技能。
2.聘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实践活动专家,对学生进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并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学生的会计职业经验。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此次活动的开展使自己对会计职业所需的经验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了解,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4.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除了北京电大自身的面授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以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共同组成税务会计课程的师资团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与辅导。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形成“关于学生对会计专业税务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对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和参加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后简称“专题讲座”)的专、本科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参加学生共计153人,发放并回收57份该活动效果调查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试点班”学生均对本次改革持积极欢迎的肯定态度,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改革,将多种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是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同时强烈表示,希望学院能够多组织类似活动。
五、结论及建议
1. 通过完善实训、课件等途径可以弥补实践技能教材的缺失
在原有面授课时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在面授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操作,并通过小课件的形式加强知识点的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报税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学习过程中须加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师生之间的沟通
组织小组活动(网上《习题集案例部分》讨论),邀请已毕业的三名会计本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行业,就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纳税经验进行介绍和说明。“试点班”学生通过“上讲台”活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3. 组成多层次教学团队的同时需引入“分层教学”理念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可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即“分层教学”,打破常规教学班的建制,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基点,“教”和“学”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教”为“学”所需。
4. 明确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
通过对会计专科学生的试点教学, 发现专科类学生的会计理论水平较弱,还不具备广泛的会计职业经验。因此针对专科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试点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自身的经验,互为老师,互为资源。同时针对职称考试的习题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讲座与答疑等,对具有从业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具有更实际的帮助与提高。试点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本科学生的效果应该更为突出。未来的教学实施应选择在本科学生中进行。
以上研究成果,加大了税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联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职业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网上教学资源,制作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小课件更加易于学生的远程学习。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如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不断满足会计职业需要、提高学生执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远程开放教育探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找到了又一富有意义的切入口。
关键词:图式理论;商务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文化因素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化教育在外语学习中的具体实施并没有充分的讨论,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也得不到较好的体现。本文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文化导入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些方法。
二、现代图式理论
关于图式(Schem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对其哲学意义的论述,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a bridge between percepts and concepts),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想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是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完型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到了30-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再次运用“图式观“强调认识主要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可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或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
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赵艳芳,2001:189)
图式具有以下特征:1、结构性:大脑中所有知识的图式互相连接,构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2、抽象性:图式是人的经验的一个个具体实例基本共性的集合,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模式;3、灵活性: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情形,而每次应用又改变着图式本身,新形成的图式又为下一次信息处理提供了框架。(李福印,2008:190)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大脑中储存的概念和认知网络为其理解新事物提供了基础,而且大脑中已存的图式与新摄入信息的吻合程度越高,人们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越快。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ESP),它受到语言学和若干其它学科的综合影响,可以说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商务结合了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商务等方面知识。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性更强,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商务文化知识并且能把他们自如地运用到商务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后,可以达到阅读或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的水平,并且可以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关于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Hymes(1972)首次提出了此概念,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关交际的能力的多种因素。Cantle&Swain(1980)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此概念,提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一)语法能力,即广义的语言法则,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则和书写规则。
(二)社会语言能力,包括语言运用的规范和语言的得体性。
(三)语篇能力,即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应对能力,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或谈话中讲不下去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以达到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当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养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的商务英语学习者而言,他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文化意识程度的高低。由此可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导入理论的探讨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图式理论与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包括礼仪习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语言教学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或者广泛的接触,那么在学习或者真实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或误解就能够避免。本文试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对如何优化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设置真实场景,激活学习者已有的图式
接触真实的商务文化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等,或者参加国外教育展览会、参观观摩跨国公司等。教师可以在教授单元文章之前,设置这些学生已接触过、但不是充分了解的商务交际场景,然后将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brainstorming,讨论他们可能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激活了学习者头脑中的背景图式,只是这些图式可能是不完整的或甚至是错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场景的设置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并且与该单元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关于机场接待外商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与首次接待的外商交谈。答案可能是简单的“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doing?”之类简单的寒暄,也可能是边热情的握手边说“You must have a tough joumey.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这些答案是学习者已有的背景图式,前者是基于其摄入的外语知识,后者则是基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学习者已有的图式与目的语的规范是有冲突,教师可以留作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二)入文化知识,建立新的图式
教师不可能将课文讲解过程变成一节文化课,只能在词汇和课文讲解中穿商务文化的讲解,比如词汇的如词汇的讲解侧重该词的语义、语域、文化内涵及其联系意义,而课文讲解则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结合。这样也可以巩固学习者已有的背景图式,同时帮助构建新的图式。例如,关于“Friday”一词,因为英美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脸)、“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等习语,所以一个词的内涵是综合了该地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心理特征等文化意识。同样,“Sunday"与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等联系密切,因此,常常有神圣或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这些新的图式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种角度采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文化图式。
(三)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商务英语实践的经历,因此,他们的知识框架大多是由其教师帮助其建立起来的。所以,承担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英语功底扎实外,还要掌握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并且了解一定的行业知识背景。此外,教师可以多参加外贸商务活动,积累从业经验,提高操作技能,从而搜集更多的真实素材以供课堂教学之用。
五、结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和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外贸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着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与应用能力。教师要在语言知识技能的教授过程中,渗透商务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有效地实施文化教育成为了商务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
0引言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临床医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因此,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我校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改革的研究对象,借助新型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进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具有视野广阔、具备跨文化诊治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生。
1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五年制医学本科国际化教育是国家针对现阶段社会医学专业人才储备不够充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学制接轨,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与教育利益群体渴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心理预期相一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将有如下意义:(1)建立与完善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水平接轨、与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使五年制医学生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能,真正成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2)培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3)临床医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学术交流国际化。(4)提高五年制医学生医学专业英语的实际理解、沟通及运用能力。(5)将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正打造为“高起点、优产出”一流医学教育品牌。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如今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应当从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和改革,而且这种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丽群,吴平,朱海,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探析.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