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颈椎病的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治未病 青少年颈椎病 防治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受压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症状和症候多种多样,上自头颅,下至腿足,浅始皮肤,深至某些内脏均可有异常表现[1]。通过近年来文献报道和门诊颈椎病患者的就诊情况分析,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出现低龄化趋势[2]。据调查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占颈椎病患病人群10%~20%,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3]。已引起全社会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就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综述。
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发病因素主要有颈椎的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先天性椎管狭窄,50%以上发病与外伤有关[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颈部的酸、痛、胀,肩臂疼痛、麻木,眩晕。并伴有颈部肌肉的拘紧,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皮肤感觉减弱,肌力下降,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相关体征。X线片检查可见颈椎生理前突消失或反曲,椎间隙狭窄,双侧钩突增生等病理性改变[2]。
“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容
唐代医家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事之前”。并倡导“发宜常梳、齿宜常叩、耳宜常鸣、腹宜常摩”的养生保健大法。明代名医张景岳对哮喘证治论述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以后就有“发时治肺,平时之肾”之说,至今指导着临床实践。“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其科学内涵就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就是对疾病预防学和养生学的总体概括,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状况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机制。
防治措施
未病先防:针对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的特点。首先,要纠正不良。长期低头伏案学习者,家长要纠正小孩的不正确坐姿,不能驼背、弯腰、低头或偏头长期看书,坚持做到适当休息、劳逸结合。入睡前要调整睡枕,长时间不良的睡眠必然引起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所以睡觉时应选择合适的枕头,一般以6cm左右高度为宜[3]。这样可以使椎间隙内压恢复,避免椎间隙内压持续升高,使后侧韧带松弛、张力降低,与前侧韧带不平衡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其次,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使颈部肌肉、韧带、软组织得到充分的牵拉放松,使紊乱颈椎小关节以及内在平衡得以调整。最后,要避免头颈部外伤。青少年在体育锻炼时,要充分做好预备活动,避免头颈部外伤。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受空调或风扇的冷风刺激,冬季注意颈肩部保暖。
已病早治:①手法治疗:让患者靠坐在靠背椅上,术者站于身后,运用拿、捏、揉、按、点等手法使患者局部肌肉放松,在颈部肌肉起始处查找“压痛治疗点,确定治疗部位[4]。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用拇指指腹点压治疗点,指下有明显团块,按压有酸困沉感且有明显的舒服感,松手后症状明显减轻,每次30分钟,1次/日,10天为1个疗程。②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肩井、后溪、悬钟、阿是穴等。风寒侵袭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腧;肩痛者加外关、肩;背痛者加天宗。施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1次/日,10天为1个疗程。③中药治疗:治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组成,以葛根汤为基础组方,药用:葛根18g,白芍18g,桂枝9g,麻黄9g,赤芍12g,蜈蚣3条,汉防己15g,生姜5片,大枣1O枚,甘草5g。偏颈肩部疼痛,颈部僵板的颈型以原方治疗;偏头痛头晕,欲呕或呕吐,加天麻12g,半夏12g,藁本12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中药外治疗法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为主,如常用的敷贴药、喷剂等。
既病防变:青少年颈椎病早期可出现头痛、项僵、肢体麻木,如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是不可避免的。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头晕、四肢无力、步履不稳,影像学方面由早期的颈椎弧度变直发展为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甚至脊髓变性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工作生活。因此抓住颈椎病的发展的主要矛盾,即各种原因造成的颈椎间盘的退变,是指导防治颈椎病的核心理念,而消除矛盾,则成为防治颈椎病的技术关键。
讨 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如果能在诊治过程中多做些青少年颈椎病预防教育宣传,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定会降低。目前西医科学大力提倡预防医学,而祖国传统医学已早在《黄帝内经》中充分论述了预防远远胜于治疗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核心理念即:预防,是具有科学性、远见性的预防医学。
参考文献
1 裴的善,汪公才.颈椎病的全身表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5):536-538.
2 顾千里,潘子毅.枕颌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1):44-46.
关键词:导引功法;颈腰椎病;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93-03
颈腰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腰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使颈腰椎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电子商品的普及,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模式发生显著改变,颈腰椎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我国颈椎病平均发病率为13.76%[2],部分地区可达17.53%[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国内发病率为 5%~10%[4]。器质性病变一旦形成想要根治则很难,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创伤及经济压力。因此,探寻一种简单、经济、方便、实用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颈腰椎病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导引功法锻炼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防治颈腰椎病。
1导引功法的起源及运用
“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楹粑,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杨上善在《补注黄帝内经太素》中说:“导引,谓熊经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辟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王冰说:“导引,谓摇动筋骨,动肢节”……。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一种运动方式,长期练习可以养脏腑、练筋骨、通气血、盈精神。人类通过导引功法防治疾病的历史悠久、功种繁多,如《淮南子》中的 “六禽戏”、华佗编创的“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的“脊柱导引法”、明代少林寺所珍藏“八段锦”等均为古人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典型代表。
2导引功法防治颈腰椎病的特点
导引功法锻炼可使颈、腰椎相应关节、韧带及肌肉得到舒缩、伸展,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力,起到“柔筋健骨、正脊调曲”的作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颈腰椎病。其次,导引功法锻炼对场地的要求较低,如公园、小区花园、球场等可供选择,甚至在办公室或居室内都可以进行,其可控性强,不需要专业的运动器材,使更多的室内人群在闲暇之余随地进行导引功法锻炼成为了可能。最后,该法防治兼备、经济简便、不良反应少,练习者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的练习某一个动作或某一种功法,逐步增加次数及强度,贵在持之以恒!
3常用的几种导引功法
3.1八段锦八段锦是我国古代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其歌诀如下: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习练八段锦可充分活动颈椎、腰椎关节活动范围,拉开椎间隙,同时增强肌肉力量,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程林江等[5]对18名亚健康态颈部疲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30天的八段锦导引法干预锻炼,结果示干预周期内受试者的颈部疲劳量表及NDI量表评分均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徐浩等[6]对治疗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配合八段锦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患者,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治疗组与单纯采取常规保守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在VAS评分和JOA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五禽戏五禽戏是以模仿虎、鹿、猿、熊、鹤5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来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为目的的一种仿生功,由后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指导下,总结前人健身活动经验所创。该法通过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腰椎等部位进行有效的锻炼,达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如通过鹿戏练习,能补肾壮腰、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虎戏练习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强筋健骨等。方磊等[7]用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结果表明五禽戏可显著减轻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与常规腰腹康复体操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张鹏程等[8]采用五禽戏练习配合口服颈复康颗粒治疗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结果提示:五禽戏对中老年颈椎病的康复以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减缓颈椎病的发病率。
3.3易筋经易筋经是一种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养生健身功法,具有“伸筋拔骨,以形引气,意随形走,柔和流畅”的特点[9]。通过练习易筋经可以放松颈、腰椎部的劳损肌群与韧带,同时锻炼平时较少活动的肌肉,改善椎间盘的受力状态,减少其发生病变的可能性。如通过练习掌托天门势、九鬼拔马刀势、工尾势等能很好的锻炼颈、腰部肌筋,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曲线。朱毅等[10]对腰椎间盘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患者进行2周的易筋经锻炼,结果提示易筋经组在MRMQ功能障碍记分显著低于骨盆牵引组(P
3.4练功十八法练功十八法是在继承和发掘我国古代的医学遗产,如“导引图”、“五禽戏”、“易筋经”等,依据推拿治疗的临床经验以及按照现代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编写而成的[11]。该法具有动作针对性强、动作幅度大、动作缓慢而有劲的特点,是防治颈腰腿痛等病的一套保健医疗体操。如练习颈项争力、左右开弓等可以有效防治颈椎病;练习双手托天、转腰推掌、叉腰旋转等可以防治腰椎病。王琼等[12]将练功十八法联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结果示2周后及中期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在颈椎活动度及NPRS、NDI水平均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的对照组(P
4小结
导引功法锻炼能有效防治颈腰椎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实现社会、医院、患者的共赢,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普及的有效锻炼方式。其锻炼应始终贯穿于颈腰椎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在未病之时,积极、坚持练习导引功法培补正气,提高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止疾病发生;发病后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并同时配合导引功法舒筋活血,促进气血流通,加强及巩固治疗效果,尽早康复;病愈之后,通过习练导引功法培补元气,防止疾病复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病相结合。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故在防治颈腰椎病的3个阶段中,以“未病先防”最为重要,这是导引功法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任文琪,王锐.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谈颈腰椎病的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5,03:16-17+27.
[2]田伟,吕艳伟,刘亚军,等.北京市18岁以上居民颈椎病现况调查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8):707-713.
[3]升,芮永,林研,等.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6,4(3):150-154.
[4]于杰,朱立国,高景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3):54-58.
[5]程林江,任树军.中医“八段锦”对亚健康态颈部疲劳人群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1:84-85.
[6]徐浩,方姝晨,晋存,等.八段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治疗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08:65-67.
[7]方磊,严隽陶,曹彦俊,等.五禽戏对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学性能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09:49-53.
[8]张鹏程,兰崴,唐巍.五禽戏对中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疼痛指数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763-2764.
[9]张宗豪.易筋经功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03:451-452.
[10]朱毅,李凝,金宏柱.易筋经锻炼和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志,2010,03:288-290.
[11]韦俊文,夏双喜.练功十八法简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03:62-69.
关键词:颈椎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6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年以来,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工作节奏的加快,依赖电脑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用电脑、驾车等诸多因素,使人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肌肉韧带疲劳,从而加速了颈、腰椎疾病的发生。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于发生颈椎病。
1 正确认识颈椎病
人体的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以及骶骨和尾骨构成。颈、胸和腰椎都是环状椎骨组成,每块椎骨依靠前面的椎间盘和后面的小关节互相连接,形成一个骨性管道,称椎管,脊髓在其中穿行。脊髓分出的神经根从每节椎骨的椎间孔穿出,支配人的自主运动。人体颈椎由于劳损、受到外伤等因素导致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叫颈椎病。颈椎病有以下主要类型:①颈型颈椎病:颈椎病最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颈椎病或颈型颈椎病。表现为:颈部疼痛、酸胀不适,常在清晨或起床时发觉颈部不适,部分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 此型实际上是各型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经保守治疗大多数病人可以治愈。②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最多见,约占50%~60%。由于颈椎退变,致压迫物压迫脊神经根或被动牵拉产生神经根症状。表现为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病人表现颈肩痛,前臂桡侧痛,手的桡侧3指痛。③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由于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所以此型症状最严重。表现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笨拙,后期出现尿频或排尿,排便困难等大小便功能碍障。脊髓型颈椎病,由于疾病自然史将逐渐发展使症状加重,故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治疗。脊髓损伤较重且时间长者,手术疗效差。
2 颈椎病的预防
根据患颈椎病的情况,通过预防和保健,可以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坐姿正确:要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确。在坐姿上应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颈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势,臀部和背部要充分接触椅面,双肩后展,两肩连线与桌缘平行,脊柱正直,两足着地。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最佳状态,使目光平视电脑屏幕和黑板,双肩放松。避免头颈部过度前屈或过度后仰,以减轻长时间端坐引起的颈部疲劳。办公室工作者,还应不时站起来走动,活动一下颈肩部,使颈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学生加强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抬头远眺: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既影响颈椎,又易引起视力疲劳。因此,每当伏案过久后,应抬头向远方眺望1分钟左右。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注重睡眠方式:枕头选透气性好、中央应略凹进。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低,能随时调节枕头高低,以生理位为佳,一般高度以10~15cm为宜。习惯侧卧位者,应使枕头与肩同高。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悬空。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对着头颈部吹冷风。
避免损伤和防寒防湿:避免急性颈椎损伤,避免受风寒侵袭。颈椎病患者常与寒、湿等季节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血液循环。防止颈部受风、受寒。
3 颈椎病的保健
颈椎病是颈椎椎节退变所致,其发生率及程度随年龄增加而日益增多,并严重化。但颈椎退变,并不等于颈椎病,即使是伴有症状的颈椎病者,也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而自愈。初发颈椎病症状者的自愈率或治愈率占绝对多数。因此,一旦出现颈椎病症状时,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在早期未出现脊髓和神经的不可逆性损害以前,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颈部的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但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宜制动保护。锻炼姿势为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具体动作为:①左顾右盼: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20次左右。②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20次左右。③旋肩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30次左右,再由前向后旋转30左右次。④摇头晃脑:头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转10次,再反方向旋转10次。⑤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则向后用力,互相抵抗10次。⑥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10秒钟。⑦运动时的要点:a.尽量可能慢,防止头晕、头痛。b.颈部肌肉一定要放松,尽量不用力,使肌肉各关节得到舒展,促进气血流通,加快康复。c排除杂念,专心练习,怡然自得,对身心健康起到良好调节。d锻炼要持之以恒,每天3~5次,每次应量力而行,练习后自我保健按摩,如捏一捏,点按风池,大椎,肩井穴,必会有满意效果。
4 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大多数可以通过保健的方式来缓解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需要到医院做相关治疗。如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明显,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受压明确等情况,应该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给手术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颈椎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发症也随之大大减少。对于手术治疗颈椎病,手术前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正规大医院进行确诊,术前诊断包括X片、核磁共振、椎动脉造影等。当然由于颈椎病治疗损伤颈脊髓的风险较大,也应该在正规大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病房护士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下称颈椎曲度变直),与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调查通过了解病房护士颈椎曲度变直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我院病房护士50例,其中工作<3年的13例,3~5年的15例,工作≥6年的22例。对照组(指不在病房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35例,其中工作<3年的3例,3~5年的11例,工作≥6年的21例。对调查对象均摄取标准颈椎侧位片,并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工龄、工作负荷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情况。
2 结果
病房护士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为64.0%,对照组护士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为17.1%,两组的差异显著。不同工龄护士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在病房护士组中差异显著,而在对照组中不显著,见表1、表2。
表1 不同工龄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 n(%)
工龄[]人数[]发生人数[]发生率[BHDG8mm]<3年13215.43~5年151066.7≥6年222091.0合计503264.0
表2 不同工龄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 n(%)
工龄人数发生人数发生率<3年3003~5年11218.1≥6年21419.0合计35617.1图①为工作2年半,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图②为工作5年,颈椎生理曲度较明显变直;图③为工作8年,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图④为工作13年,颈椎生理曲度完全消失,伴骨质增生。
3 原因分析
3.1 工作负荷 扩士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与工作量密切相关。我院属于县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病人病情重,病种复杂,且本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相当部分群众对医疗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使本院各病区的床位使用率及周转率均居高不下,因此病房护士比对照组护士工作繁重,节奏紧张,是其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显著高出对照组的主要因素,见表1、表2。3.2 不良的工作姿势 长期重复、静态的不良姿势,如静脉穿刺、测量血压、肌肉注射、静脉推注、褥疮护理等等,这些都需要垂头工作的不良姿势,长时间的积累,易使颈部肌群、肌腱疲劳,这些肌群长时间弛、张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引起颈部酸胀、颈部僵硬等不适感觉,也是引发颈椎曲度变直的重要原因。
3.3 工龄长短与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如表1所示,曲度变直的发生率随工龄增长而增高,提示病房护士颈椎曲度变直的发生率与工龄成正比。
4 对策
4.1 理疗与方法 曲度变直有症状者,可行颈肩部热敷、热疗,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颈部软组织水肿,使颈部酸胀、僵硬减轻或消失。最简易的方法是睡前泡热水澡,每天用特定的电磁波治疗器照射颈部30分钟。
4.2 技术操作及技巧 熟练护理技术操作及技巧如静脉穿刺、测量血压、肌肉注射…,力争做到“快速”、“准确”,把垂头工作姿势的时间降至最低程度。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颈椎前路;防治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085
临床报道表明, 多数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常合并严重脊髓创伤, 存在着较大的高位截瘫风险[1],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加钢板固定的方法, 但是对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 其较容易出现植骨融合松动的情况, 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术中防治措施, 选取本院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及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6例, 其中男28例, 女8例, 年龄59~78岁, 平均年龄(71.21±9.35)岁, 均经X线片检查显示伴有不同程度骨小梁稀疏且表面粗糙。交通事故伤21例, 坠落伤9例, 重物砸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5~20 h, 平均时间(13.24±2.28)h。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脱水、抗炎、补充能量等处理, 对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进行颅骨牵引, 并于X线监控下进行牵拉复位,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情况下1周后择期治疗, 不能进行颅骨牵引的情况下, 应及时安排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于肩下垫枕后将颈后伸, 采用5%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将相应节段椎体视为中心, 后行左胸锁乳突肌内侧斜向切口, 切开皮肤并分离皮下组织后, 行钝性分离, 并切开椎前筋膜, 后在分离、牵开侧颈长肌后, 充分暴露椎体及椎间盘;采用C型臂X线机进行定位后, 于颅骨牵引下行减压及复位处理, 并行椎体次全切。采用切除椎体制成骨粒填充钛网, 并植入相应椎间, 对骨质疏松患者则采用异体骨进行填充, 前方采用钛板进行内固定, 确保螺钉固定牢靠。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及术后骨性愈合情况,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1. 4 神经功能判定标准[2]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脊髓损害分级标准:A级:完全性损伤, 且患者骶段S4~5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级:不完全性损伤, 主要是指患者神经平面以下, 包括骶段S4~5存在感觉功能, 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级:不完全性损伤, 患者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 且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
E级: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表现正常。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3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随访12个月, 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经X线片检查显示, 钛网、钛板固定牢靠, 未出现松动、沉降或脱落情况, 相应椎间均骨性愈合。
2. 2 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本次所选取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及钛板复合固定治疗, 术后早期患者可坐起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产生[3], 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4]。且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骨性愈合情况良好, 为确保患者椎间融合效果, 本次手术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预见性处理措施, 内容如下:①术中各项减压操作合理:减少了对骨质疏松患者上下椎体两端终板造成的过度损坏, 促进了椎间的融合;②植骨充分:对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异体骨植入, 对促进患者骨愈合具有重要意义;③钛网制作:术中选取合适钛网尺寸并于钛网两端加附了垫圈, 从而有效避免了钛网植入后下沉情况的发生;④钛板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了具备锁定机制的钛板, 在确保螺丝同钢板连接稳固性的同时减少了螺钉松动的发生, 并在骨质疏松处植入骨条, 确保了手术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3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 随访表明患者骨性愈合情况良好, 且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P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 李华强, 蒋忠仆, 等. 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19):1648-1650.
[2] 满毅, 徐广辉 , 张咏 , 等.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1(5):71-74.
[3] 曹海云.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的术中防治.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7):97-9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病例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40~74岁,平均(51.35±9.71)岁;
病程1~15年,中位数8年。对照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40~75岁,平均(51.58±9.46)岁;
病程1~15年,中位数8.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订。①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有疼痛麻木感;②局部区域因神经受累而出现感觉异常或过敏,腱反射亢进或减退,肌力降低;③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分离试验均阳性;④X线片示颈椎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或椎间孔变小;⑤颈椎CT或MRI示相应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受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75岁;③影像学检查显示与病变节段相一致;④病史15年以内(包括15年);⑤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良好,同意放弃其他化学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手段;⑥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精神病等;②合并引起颈肩上肢痛的颈椎外疾病者,如肩周炎、腕管综合征、尺管综合征等;③疑似或确认颈椎及椎管内有肿瘤,和/或可能患有骨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等骨性疾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④合并有风湿类疾病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并发关节疾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1)旋提手法:本次所采取的治疗手法来自全国名老中医孙树椿教授的经验[4],同时根据中原人群特点和患者平均年龄,适度改变施术手法和手法轻重,具体操作如下。①牵引按揉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大鱼际在颈项部及肩部、上肢施行法,令患者放松,双手提捏患者颈项部肌肉。待患者局部肌肉有所放松后,开始施行牵引按揉法。医者用双手拇指顶按住患者两侧枕骨乳突处,其余四肢环形相对托住下颌。此时双前臂以肩部作为支点,向下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向上支撑立起,牵引颈椎。依据患者情况,维持牵引数秒后,可环转患者头部,令其被动进行头部的前屈、后伸运动数回。②拔伸推按法: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首先令患者头部偏向健侧,医者可用一手将其固定。嘱患者上举患肢并屈肘,医者用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指2~5指,向远侧拔伸牵拉。维持数秒后,在患侧颈部行劈法和分散法缓解放松局部软组织。③点揉法:拿肩井,点揉肩中俞,提捏肩井数次,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肩中俞,使气血流畅,放松肩部。两手搓揉两侧项肌、斜角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操作,压痛处可适当加重力量。④扳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后侧,左肘部置于患者颌下,右手托扶枕部。将头颈向一个方向转动至最大限度,当手下感到有固定感时,借助牵引力向对侧用力,此时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以上手法隔日1次,连续治疗15 d。(2)牵引治疗:采用仰卧位多功能牵引架(JQ-1H颈椎牵引治疗椅,四川生灵康医疗设备公司)牵引。患者取端坐位,治疗用座椅采用靠背式,以预防高龄患者久坐所带来的不适。牵引患者均采用颈部前屈位,其中C3~4病变前屈15°,C4~5病变前屈20°,C6~7病变前屈25°,C7~T1病变前屈30°。牵引重量为患者体质量的1/10,牵引时间为每次20~40 min,每日
2次,连续15 d。两次牵引间隔>4 h。牵引结束后,嘱患者静坐10 min,不能立即站起或进行走动;治疗后30 min内,不可做颈部剧烈活动。(3)中药熏蒸:采用本院颈肩腰腿痛Ⅰ科院内协定处方,由忍冬藤10 g、木瓜20 g、伸筋草20 g、大黄20 g、
威灵仙20 g、羌活20 g、独活20 g、红花20 g、延胡索20 g、制川乌20 g、制草乌20 g、透骨草20 g、虎杖15 g、干姜20 g组成。具体操作方法:先用全自动煎药机将上药1剂煎成中药原液1 000 mL,
加入到中药熏洗床(深圳联特全电脑多功能气疗机)。患者穿医院配发熏蒸治疗专用病员衣,暴露颈部,仰卧于熏蒸床上,将颈部放于药液熏蒸出口处进行熏蒸。每次治疗30~4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15 d。治疗后嘱患者注意避风、防寒保暖。
3种治疗方法应按一定顺序进行,首先进行手法治疗,牵引治疗后0.5~1 h才可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同时防止个别患者因改变、劳累、精神紧张而造成眩晕、呕吐等症状。
2.1.2 对照组 对照组只采用中药熏蒸和牵引疗法,具体操作与治疗组相同。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入选对象治疗前及治疗15 d评分,比较评分的变化,从而得出本疗法的止痛效果。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
失,症状改善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状改善指数 < 9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消失,30%≤症状改善指数 < 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状改善指数 < 3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和95%CI进行统计描述,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均衡性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10例。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3.10%,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3.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过敏、病情加重等不良事件。
4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原因从解剖结构上看,一方面是因颈椎椎置改变,椎体边缘形成骨赘,颈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周围神经血管,颈椎间孔缩小,椎体移位性损伤等造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颈肩部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长时间受到牵拉、劳累,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造成水肿、粘连、痉挛等症状,患者多以肩、臂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麻木和颈部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重则出现患肢酸软无力、握力减退、肌肉萎缩等。非手术疗法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本疗法,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经济安全、简便快捷、疗效确切等优点,得到了患者的普遍接受与认可。
手法治疗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济高效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稠度来减轻受累部位对椎动脉、颈神经的压迫实现的[6]。本研究治疗组采用的旋提手法,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所创立,经多年临床研究证实,此套手法可以松解、牵拉张力较高的肌肉,解除肌肉痉挛,逐步恢复肌肉张力,从而达到缓解颈肩部疼痛,改善颈部活动度;同时,此手法的实施改善了颈椎生物力学的特性,纠正了颈椎关节的紊乱,能够有效解除滑膜嵌顿,促进局部炎症吸收,降低颈椎间盘髓核压力,从而缓解患肢及局部症状,为重新建立颈椎良性循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恢复提供了有利
条件[7-8]。
牵引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适当的牵引方式、重量、角度、时间,可以改善颈椎曲度,缓解局部痉挛的(下转第44页)
(上接第29页)肌肉组织,松解周围软组织与神经的粘连,从而达到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的作用;同时,牵引能够减少椎间盘压力,解除嵌压,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有利于局部损伤组织的修复。
中药熏蒸疗法是结合现代医疗器械设备,在传统中医药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便捷治疗途径。此方法通过电脑控温加热将中药原液汽化,将物理的热源效应运用到中药的药理扩散作用之中,通过热效应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使中药能够通过皮肤脉络直接吸收,借助血液循环来加速炎性物质代谢和组织修复。其良好的吸收效应,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中药临证功效[9]。中药熏蒸方中忍冬藤、伸筋草、延胡索、透骨草等舒筋展筋,木瓜、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可以祛风除湿、镇痛,大黄、羌活、独活、红花、虎杖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干姜祛风湿、温阳散寒。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组配合旋提手法的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效果较好,优于对照组。由于3种保守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局部神经压迫,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炎症代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而旋提手法相比普通放松手法而言,治疗更为系统、准确,能全面缓解患者症状,为名老中医经验手法的继承与改进,并经大量临床工作者研究证实,安全有效。
5 参考文献
[1] 宋永伟,鲍铁周,王智勇,等.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6):56-57.
[2]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技术出版社,2002:346.
[4] 孙树椿,易金根,张军.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5,15(2):58-60.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 孙树椿.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中药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59-61.
[7] 宋永伟.应用孙氏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1,23(4):67-68.
[8] 马富强,白玉,李沛,等.运用孙树椿教授经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2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46-47.
关键词:针灸取穴;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骨科属于常见颈椎病类型之一,又称为颈性眩晕[1]。椎动脉型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颈椎病的20.0%~30.0%;其发病率呈低龄化,且逐渐升高[2]。颈椎病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眩晕的范畴。目前临床对其使用针灸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疗效的报道不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针灸取穴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主要临床症状为颈椎活动受限、后枕部疼痛、颈痛、头晕、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眩晕等。对照组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38.6±11.5)岁;男性16例、女性13例;病程在6个月~10年,平均(5.2±3.5)年;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2~68岁,平均(39.2±10.9)岁;男性15例、女性14例;病程在6个月~11年,平均(5.5±3.6)年;两组研究对象在上述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常规针灸取穴,取穴为:百会穴、颈椎颈夹脊(C3~C7)、风池穴,患者取俯伏位或坐位,充分暴露颈部,放松颈部肌肉至松弛状态,常规酒精消毒后,采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直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后起针,在此期间行针2~3次,1次/d,1个疗程为10次。研究组患者取穴为:百会穴、颈椎颈夹脊(C3~C7)、风池穴,在上述基础上加取合谷穴、太冲穴进行针灸。患者取俯伏位或坐位,充分暴露颈部,放松颈部肌肉至松弛状态,常规酒精消毒后,采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直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后起针,在此期间行针2~3次,1次/d,1个疗程为10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功能时间,并对临床症状及功能进行评分,包含症状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发作频率等,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3]。
1.4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可正常参与工作和劳动,复查TCD提示椎动脉以及颈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水平-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查TCD提示椎动脉以及颈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加快,但未达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复查TCD未见明显改变-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总和[4]。
1.5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时数据录入形式为(x±s),完成t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秩和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组治愈13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本次研究取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进行展示,P
2.2两组临床症状及功能分析 治疗后研究组在头晕、旋颈试验、肩颈痛、治疗时间、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的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取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症状及功能评分进行展示,P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病变为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障碍,此类疾病临床特点为眩晕,颈项转动时可发病[5]。本文研究中采用不同针灸取穴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说明加取合谷穴和太冲穴治疗较传统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6],缩短治疗时间,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显著缓解,主要是因为针灸选择颈夹脊穴为主,风池穴、百会穴等为辅,进行针灸科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百会穴位于机体的巅峰部位,针刺此穴位可有效升举清阳、醒脑开窍[7]。夹脊穴对应的椎骨下方为脊神经后支,伴动静脉丛的分布,因为颈椎的改变对其产生压迫,因此发生头晕、头痛等症状,针灸夹脊穴可加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量,增强脑部供血,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合谷穴进行针刺可开窍醒脑、通关止眩。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对合谷穴及太冲穴进行针刺可增强气机的调畅,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相关研究发现,针刺颈部夹脊穴能够加速组织的局部代谢,促进血液流动,对脊柱的平衡进展调节,改善血液供应不足现象,有助于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8]。
综上所述,在常规针灸取穴的基础上加取合谷穴和太冲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较常规取穴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治疗时间,恢复患者颈椎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健.不同针灸取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8(21):16-17.
[2]章珍明,范志勇,黄威,等.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5-17.
[3]裴金环,徐敏,孙瑞玲,等.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69-70.
[4]王源.两种针刺配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26-27.
[5]韩霜文,宋爱琴,张婷,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2):59-60.
[6]徐敏.针灸配合醒脑开窍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16(5):448.
1颈椎病辨证的体系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或因劳损或因风寒湿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脊髓,累及相应的神经和/或血管,而引发的有着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空调、冰箱等电器的广泛使用,人们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增多,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长时间或大幅度屈颈的频度增大,故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施杞老师认为颈椎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仅有虚实之别,也有缓急之分,邪正纠结,必有偏重,或风寒、或痰湿、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需辨病与辨证、辨型相结合,形成了“衷中参西,临证三辨”的学术思想。以此为基础,并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结合“五脏痹”“五体痹”等学说,构成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图1)uj。该辨证思路及体系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颈椎病的病机
2.1慢喉痹致病
施老师认为,90.2%的颈椎病患者有咽部急性感染史,颈椎病的发病与咽炎有关,并提出咽喉感染病因学说,认为外邪侵袭、慢性劳损及咽喉感染是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中医慢喉痹病变在咽部,主要为燥热伤津、阴液损耗、肺阴虚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属西医慢性咽炎的范畴,临床将其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慢性干燥性咽炎]。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说明喉痹的病因病机为阴阳气血郁结、瘀滞痹阻所致。临床上将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爽、咽喉发干等症状均称为“喉痹”。但有关“喉痹”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鲜有报道。施老师提出了慢喉痹也是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该观点已得到了广泛的论证。王拥军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咽炎是颈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武煜明等研究结果显示,咽喉部和颈椎周围的小关节、韧带、肌肉存在密切的联系,咽喉部的细菌、病毒可以沿淋巴管扩散到颈椎周围的结构,从而为急慢性咽喉炎可以导致颈椎病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施老师认为慢喉痹之所以能够导致颈椎病,主要是由咽喉与颈椎病的局部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之间的淋巴循环存在密切联系,咽喉感染后,炎性物质可以通过深浅交通支,扩散到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引起颈椎内外失衡而致颈椎病的发生。他还带领学生通过建立慢性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及神经根减压的模型,来进一步证实炎性因子是颈腰椎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J。
2.2风寒湿致病
痹证与风寒湿三气密切相关,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施老师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实,不同强度的风寒湿邪刺激家兔颈部后,从形态学上可以观察到家兔的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还发现风寒湿邪能使家兔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胶原酶、中性蛋白多糖酶活性升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从而使家兔颈椎生物力学失衡过程明显加重,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施老师不仅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家兔风寒湿型颈椎病模型_l,还在此项研究中提出了脊柱动静力平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生物力学基础。此项研究突破了现代医学采用单纯手术解除局部物理性压迫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延缓椎间盘退变及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防治整体观”。
2.3气血痰瘀致病
颈椎病不仅与风寒湿三邪密切相关,也与气血痰瘀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名医董魏如在其所著《医极》中指出:“痹非三气,患有痰瘀”。施老师继承了全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学术思想,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六外邪乘虚入侵,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互结,气血失和,经脉不遂而发病。颈椎病的病程往往较长,早期风寒湿邪久留不去,流注经络、血脉、关节,导致“荣血泣,卫气去”的邪正纠结的病理变化;到中后期,则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气虚血瘀,出现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艰难局面,可见颈椎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本虚标实”_1。因此,治疗颈椎病从痹论治时,毋忘补气养血、活血化瘀及祛痰通络。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过度劳损及患者年龄增长、体质衰弱有关,故以“元气损伤、血行无力”为辨证之根本。施老师认为颈椎劳损后必有瘀血阻脉,不通则痛;若瘀血不除,新血难生,必致气血虚弱,气虚无力,血行不畅,经脉不能荣养,不荣则痛。故此,在颈椎病防治工作中,他灵活应用气血理论,悉心研究传承石氏伤科学术经验,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深化了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
3颈椎病的治则
3.1从痹论治
施老师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颈椎病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的症状,属于中医痹症之范畴。痹证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风性善行,乘虚侵袭人体,可发生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易感觉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着不适;三者结合致痹,有所偏重,有所缓急,病情变化多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素问•痹论》日:“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而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施老师不仅从痹论治颈椎病,而且依据其病情变化的不同,还提出许多辨证分治痹证的新思想、新技术,主要包括: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气活血药;病久伤肾,常用补肾药;治颈痹,温经祛风散寒;顽痹用虫蚁搜剔;善用风药,但不一味单求祛风,更是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配当归、红花等活血之药;着痹从痰瘀论治等。
3.2从咽论治
颈椎病久病必瘀,瘀则气血阻滞,生痰化火。因颈椎与咽喉在同一平面,火势蔓延,则咽喉、颈椎同病,反之咽喉病亦可波及颈椎。临床上也发现咽喉症状消失,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亦随着消失,而好转患者中颈椎病的复发与咽喉症状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消除咽部炎症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慢喉痹型颈椎病为气血瘀阻于上焦,上焦不利,则全身气机不畅,导致全身无力,腿打软,甚则肌肉萎缩。临床应用清咽法治疗慢喉痹型颈椎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清咽法包括清肺养阴利咽清火、补养肝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泻火。以此清咽,上焦孔窍通畅,下焦孔窍顺达,气血通和,截断上焦咽喉对颈椎侵袭的渊源,达到缓解颈椎局部炎症的目的。
3.3从气血论治
施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调和气血”防治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和“益气化瘀”的防治法则。“益气化瘀法”是施杞老师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大法,可以“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为非手术疗法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开辟了新思路,不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从实验中阐明了该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科学性及可靠性。该领域的实验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其科研项目“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施老师临床实践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处理复杂病机的能力,他应用逐瘀化痰法治疗颈椎病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之,他在临床应用中以气血论治颈椎病,还注意审证求因,治病达源;痰瘀同治,分清主次;祛痰瘀不忘补理气血。
摘 要 亚健康作为当前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国内来看,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从国外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表明,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的75%。据报道,青少年颈椎病的患病率已达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学生患颈椎病最为突出。笔者就有关亚健康与大学生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综述主要从国内外亚健康研究现状和从病因病理、保守治疗两方面对大学生颈椎病做一介绍。通过保健体操这一功能性锻炼方法对颈椎病进行干预,来缓解大学生颈椎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颈椎病 保健体操 研制
一、亚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0年-2016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亚健康概念”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信息32784条。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亚健康是一种人体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从大量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出,目前,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仅限于我国学术界,“Sub-health”还没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内亚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医学范围,亚健康是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而通过查阅国外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对“亚健康”研究很少,美国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诊断标准。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对亚健康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其主要研究内容仍以CFS为主。
二、大学生颈椎病病因病理
唐汉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颈椎病病因多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加上姿势不正确,枕头过高过低等,屈颈过度,日积月累,使颈椎的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颈部肌肉张力改变,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与保护作用,颈椎因此而逐渐出现生理弧度的改变,进而引起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即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一生物力学综合性失衡的恶性循环。张先发等曾发现我国高中学生中,坐姿合标准者占学生总数的46.8%,其他大部分为近距离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颈肩部的不适,甚至最终出现颈椎曲度的改变。周万勇等通过对60例颈部不适青少年患者颈部X线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颈椎曲度轻到中度异常,且患者临床症状随曲度异常的加大而加重。张先发川等通过对10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分析,发现52%的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其中以生理曲度变直最为多见,不连续及后突次之,但与椎管无明显联系。
三、大学生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由于大学生颈椎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故其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治疗、推拿疗法、针灸治疗、理疗、保健体操等。其中,保健体操具有简便易行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其他疗法不具备的优势。孙海燕等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张茂狮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对240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运用保健操后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明显。
四、总结
亚健康的定义还不十分明确,CFS与亚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大学生颈椎病与亚健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关,从亚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学生颈椎病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保健体操对疾病及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然而,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进行锻炼却很少提及。在创编的保健体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体操没有对练习规格进行详细说明,练习的动作也不是很全面,动作相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动作名称偏向专业术语化,动作要领不够详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能长期坚持练习和出现错误练习,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舒娜,张柔华,努尔夏提・尼加提,王晓东.高校学生颈椎病康复治疗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1-22.
[2] 强刚,刘茜,潘道友,李涛,王小琴.大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与颈椎病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03:222-224.
[3] 龙国强.太极拳对大学生颈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2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