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1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起源十分悠久,从最初作为水路运输线到如今成为连接海河两岸的经济文化带,甚至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文化时期,如何结合国家战略,保存这一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建设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深远的时代意义。同时,大运河的开发建设直接影响我国河流沿岸的城市化建设、各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因此,通过回顾运河的发展历史,遵循其发展的特定规律,从中寻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思路,有益于其在新的阶段发挥更大的价值,推动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精神品质。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京杭大运河的建设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工程历时约一千八百多年,从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兴建,经过朝代更迭直到13世纪末才正式完工,其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相较于欧洲国家最早人工运河完工时间早了两千余年,深刻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发展航运、改造生活环境的智慧和强大的意志。本文将分为三部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了解大运河在历朝历代的建造版图和主要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带和淮河区域就出现了人为开凿的运河,史书中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486年由吴国宰相伍子胥带领吴国百姓开凿的邗江,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与他国征战。公元前360年开始修建鸿沟,最终形成了联结多条河道的水路交通网,极大推动了当时各国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后来在汉朝陆续新建了汴渠、白沟、平虏渠等运渠,形成了大运河初步的轮廓。
隋炀帝时期,为了向都城洛阳运送丰富的江南地带的物资,同时控制华北区域的军事力量,公元603年开始凿建永济渠,后又开凿了约一千多公里的通济渠,之后于公元610年开始了江南运河的河道工程,之间历时二十余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隋运河系统。唐宋两代基本沿用隋运河的航运系统,并且使其发挥了重要的漕运功能,促进了沿河地带的商业发展。
元代以来,由于运河年久失修致使多处地段不能进行航运,阻碍了物资的运送。为了使运河直接从淮北经山东进入华北区域来缩短运输里程,改造了江南淮北的多处地带,并最终使得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之后,历经明清两代,我国劳动人民在改善河道淤塞等问题的基础上,对运河均进行了局部的修缮。但近现代以来,由于战争因素导致河道被毁严重,直到解放以后,经重新整治和管理河道又获得了新生。
大运河的现状及其文化带的建设意义
京杭大运河目前存在部分河段水质较差甚至干涸的现象,且由于流经区域极度广泛,运河流经城市地段受到保护和重视,因而河堤建设保存较好,然而流经村庄田野等地由于无人修缮管理导致河堤的严重破坏,甚至成为垃圾孕育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破坏了当地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不仅如此,缺乏监管也导致河道附近的古文物遗存被荒废破坏,凝结着人类珍贵的知识结晶和辛勤付出的杰作逐渐消逝埋没于岁月的长河。
大运河在古代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间的密切融合,时至今日又具有了新的特殊使命。在当代,大运河的文化建设正契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以外,加强对运河的建设与监管,对于古文物建筑遗址的保护及其文化内涵的弘扬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益于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京杭运河的文化带建设对于促进河岸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融、带动沿岸区域经济效益的增长及促进全球贸易合作的密切关系都有不可比拟的价值。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思路
首先,应当重视运河遗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保护留存的珍贵建筑。
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22日正式申遗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然而遗址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为此需要加强对京杭运河的全面认识与研究,制定有关运河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并进一步加强各地区间的协调与各部门的合理分工管辖,来从各个方面为保护运河文物和传承运河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京杭运河自兴建以来以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沿岸地区的人民,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如今依然可以利用交织的航线推动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要将其与河流两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可建立一些文化创意小镇,进一步优化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使民众充分享受运河带来的便利与其对周边产业的益处。
再次,可深入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利用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打造养生旅游度假基地,对此可根据河段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建设和规划,比如山东临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厚重的运河历史,可在当地建设博物馆、运河古街等项目。另外,在水源充足、绿化优美、气候适宜的地区可开发建设温泉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既扩建和维护了运河的生态环境区域,又助于弘扬悠久的运河历史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从而提升国民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最后,可积极打造融合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多元特色文化产业,构建集生态、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链,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积极促进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形成产业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局面。
另外,可依托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建设项目,积极发掘京杭运河的全球性战略意义,借此提升其在世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以国际视野打造“世界运河文化之都”,建设极具标志性的运河文化景观,聚焦社会热点,使大运河的文化和历史传播得更为深远。
目前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带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所以必将以更为长远的目光从整体上提升其发展层次和水平。在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应当明确各河段的区域特点和历史变迁,采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同时在保存珍贵的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加强对运河文化和历史的传播和弘扬,积极开拓和建设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多元文化產业和旅游业,使运河持续不断地造福人民,将其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传扬给华夏儿女。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2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具有很多特征,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大运河文化具有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双重性。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农耕经济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经济形态。大运河的产生与当时统治者争霸和巩固政权有直接关系,他们的政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也是农业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大运河实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大运河所经过的区域都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必须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大运河不仅有调节沿岸生态平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大运河的贯通直接加强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大运河形成以后,在服务当时统治者的同时,也带动了沿岸区域的商业发展。因运河而兴起的商业城市,创造了独特的运河商业文明,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因运河带动,工业、商贸及手工业极为发达;济宁是烟草盛产地,每年数百万银两交易量;仪征是盐、材料、煤、棉麻商品的集散地;苏州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各种集散于此;通州是全国物资流通枢纽和最大的中心集散地。应特别指出,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是其内在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这是对大运河文化的载体——大运河的特点的概括。大运河的最大特点就是“动”,包括人类的“动”,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动”,文化的“动”。大运河“动”的特点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它的包容性。 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指的是大运河本身心胸的宽广。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不同,这都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的不同。大运河贯通以后,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从而形成了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
第三,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开放性是其外在特征。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大运河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这和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由其内在特征,即包容性决定的。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内在的胸怀。正是由于其宽广的胸怀,才有对待不同地方文化开放的自信。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善于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例如,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核心人物元稹在《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在音乐、服装上吸取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内涵。 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吸收对流域外各地文化精华上,还体现在吸收外域文化的精华。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化,无论从佛教建筑、佛教造像、佛教仪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中国特色。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如运河北端的通州,解放前几乎村村有寺庙,有的村甚至有几个庙。明代后期,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数次通过运河从张家湾登岸进京,通过各种努力,传教士们获得传教的合法地位。传教士们在传播教派的同时,把西方的自然科学成就也介绍到中国来,使当时的人们首次感受到西方文明的魅力,并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运河沿岸的城市有很多都是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据点,尤其是京城和运河南部城市。从唐到清前期各代,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甚至是欧洲的客商、文化使者,经过运河沿岸城市到达当时的京城。这些人一方面带来自己的文化,传播在运河流域,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运河沿线的文化带回本国。特别是在元朝以后,由于北京一直是强盛、统一封建王朝的首都,大运河成为东南亚诸国以及朝鲜、日本朝贡的首选路径。贡使们往来于运河之上,见证了帝国曾有的辉煌和大运河的繁华。
第四,“外柔内刚”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分析大运河文化特征时,人们常将其和长城文化一起比较,认为长城文化具有“阳刚”的性格,而大运河文化则具有“阴柔”的特征。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大运河文化具有外柔内刚的特征。 从表面上看,大运河缺少长城的壮观,没有高大挺拔的外形,只是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一条人工河流,在普通人心里,大运河和普通河流没多大区别。这只是大运河“外柔”的一面,大运河还有“内刚”的一面,而且,也是大运河主要方面。 大运河文化的“刚”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开凿和利用大运河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和治国理念。大运河虽不是军事防御工事,但大运河不仅可以保障军事物资的供应,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政权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大运河促进了国家的强盛,国家的强大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开凿和利用大运河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和治国理念。其次,大运河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开凿并管理维护好大运河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检验,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综合实力。大运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以科技为例,在北宋时期发明闸室技术,至今,还为三峡水利工程所采用;涵桥疏通技术已采用了与现代水轮机相同的技术;高精度利用等高线水文地理科学原理,为当代人惊叹。再次,从历史的角度看,更能发现大运河的“刚性”。在中国古代,似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不是灭亡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就是在自己百姓的反抗洪流中退出历史舞台。而大运河畅通的时期往往是该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当大运河不能通航或部分废弃,必将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王朝的灭亡。所以大运河文化是“内刚”,这种“刚”是真正的“刚”。
以上四个特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大运河文化“融合”的性格。大运河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不同文化地域的文化元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同的文化通过互动的解读与诠释,不断地冲突、融合并改变着,形成了大运河文化的自己的性格——“融合性” 要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还应从特征看到体现该特征的核心精神。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实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体现,或者说大运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文化”。 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其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中华和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和合故能习”。和谐所以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而“离散不能相和合”。“和”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 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他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猛宽相济互补。处理人与人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示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赞成态度。 除此之外,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淮南子》:“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阴阳相接,乃能成和。”《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王夫之:“阴与阳和,神与气和,是谓太和”等。“和”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运河文化集中体现了“和”思想。大运河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都是“和”文化的体现。
千年大运河· 文脉颂中华直播活动观后感心得体会3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月*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教授教授在县大剧院就“解放思想与创新发展”作了专题讲座,本人有幸现场聆听了*教授的精彩授课。*教授教授不愧是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著名创新理论研究专家、演讲家,其讲座语言风趣、逻辑严密、事例生动,用直白平实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一个深
奥的道理,尤其是关于解放思想的精辟论述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谓解放思想?!我又上网搜了一下百度,得到的答案:解放思想是指在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我国、我市、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也正源于大家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到位,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再次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既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又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但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譬如“弯道超车”、“跑部进京”等。笔者赞同解放思想,也主张多领域、深层次解放思想,但不赞成解放思想自由化、无限化。作为社会的人,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应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不能逾越法律法规的红线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国家的治理模式由人治转为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种一提解放思想,就试图“闯红灯”、“踏禁区”的做法,不是思想的解放,而是思想的倒退。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固守法律法规的底线,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解放思想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只有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我们的思想也才称得上解放。我们倡导的解放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只有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才能找准发展的正确路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防止和克服一提解放思想,就崇洋媚外,照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一提解放思想,就好高骛远,贪多求快,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办不切实际的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己的思想不脱离客观实际,不违背客观规律。
三、解放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解放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上下功夫。一是要在抓好第一要义上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二是要在以人为本上解放思想,关注民生,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三是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上解放思想,统筹兼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解放思想离不开已有理论成果,离不开现实的客观基础,不能一提解放思想,就唯新是求,唯旧是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要加快现代产业建设步伐,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同时又要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又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只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解放得更全面、更深刻。
县纪检监察派驻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武器。解放思想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工作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派驻工作,必须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xx-20xx年
工作规划》的总体部署,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工作创新,在推进工作创新中加快反腐倡廉建设。
一、在认识上解放思想,着力抓好纪检监察派驻工作
一是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主题是科学发展,重点是领导干部。也就是说,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而要解放思想首要任务就是要认识解放思想的意义。作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所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走向和创新力度。因此,我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都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气魄,从自身做起,把思想大解放贯穿于纪检监察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用思想的大解放,方法的大更新,制度的大创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我县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是正确认识解放思想与纪检监察派驻工作的关系。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纪检监察派驻工作的关系。不能因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结合纪检监察派驻工作实际,做到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发展纪检监察派驻工作,并且要把解放思想融入到纪检监察派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认识上,要主动学习,认真查找差距,看看在纪检监察派驻各项业务工作中是否已经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否要把过去那些不适宜于纪检监察工作发展的旧框框老条条打破?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身为纪检监察干部,要如何以务实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在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的突破上有新法、出实招。这是纪检监察干部今后能否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重要问题。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解放,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古已有之。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正确回答反腐倡廉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认真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干部的创新思想能力,在机制上,要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任人为贤、为才,敢于突破“惯例”,大胆启用优秀人才,放开步子让优秀人才在工作上“闯关”。在体制上,要出实招,培养纪检监察干部创新的思维模式。以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水平。同时,把阻碍纪检监察工作发展的一些体制进一步更新。纪检监察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出奇制胜,就要尽量做到在业务上掌握一两个“杀手锏”和有一两手“绝活”,这样才能创造出纪检监察工作新的业绩。
二、在服务上解放思想,着力围绕所驻单位工作履行监察职能
一要树立服务理念。首先,要摆正位置。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我们面对的是广大基层群众,要树立服务意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服务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服务于机关、服务于基层群众;同时,要在服务中更进一步地进行思想解放,用服务全局的眼光,全面谋划反腐败工作。反腐倡廉工作如果不关注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所以,纪检监察机关不但要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还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长远的利益和出路问题,真正达到源头治本的目的。其次,要更新观念。在这次思想解放的大潮中,要更新服务观念,纪检监察干部首当其冲,要当好服务的排头兵。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就只是办办案而已,用不着做什么。事实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纪检监察机关就是要立足“干部之家”的定位。不但要查办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还要当好为党员干部澄清是非、保护好党员干部合法权益的角色。与此同时,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要把思想扭转过来,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二要服务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必须要把单一的从口头和书面上的解放落实到实际服务工作中的解放,必须服务工作大局,作为派驻农林局纪检监察机构,要着力抓好农林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还要坚决维护好群众利益,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要身先士卒,艰苦创业 ;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把中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善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谋划,用全面的眼光和忧患意识,为派驻纪检监察工作开辟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在实践上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纪检监察派驻工作
一是用实践的观点解放思想。实践出真知。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工作才能得以发展,才能寻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