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

第1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综述

0.前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群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主要取决于其消费心理,故,针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综述也必不可少。本文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心理的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

1.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特征、变化趋势及制约因素

研究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献较多。应南凯在《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文中专门对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原莉的《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兰亦青的《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李忠艳的《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裴玉玲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朱安平、Zhu Anping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和齐新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中,陈文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心理不足。刘源在《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中探讨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购买行为以及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陈智勇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公司应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对策。刘洋、徐小龙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蒋薇薇的《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

牟永泉的《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赵永欢的《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和 吴吉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也探讨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吴吉义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左臣真、罗贤春在《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电子商务B2C模式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指出消费者眼见为实的购物特点和讨价还价的心里约束,随后对提升电子商务B2C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基于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针对电子商务消费心理而提出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主要有:蔡利的《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王岩等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陈枭的《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朱雯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廖晓丽的《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黄国安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杨云峰的《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王岩等首先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策略。陈枭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并提出了满足大学生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廖晓丽分析了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阐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采取的策略。黄国安在分析网络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杨云峰则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特征、行为特征、风险感知等;其次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优劣势,并就营销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来提高个性化推荐的效果提出了解决思路。

3.E时代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电子商务消费心理

随着e时代的到来,灯具、旅游、图书等产品的电子商务也有了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消费心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朱雯在《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一文中,分析了网络营销中的几种典型消费心理并提出了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对策。

关于电子商务旅游消费心理,梅偌霖在《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一文中,在考察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各方面有利不利条件,探索了如何加快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进程。同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旅游消费心理的变化及影响。

针对电子商务图书消费心理,《浅议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中作者刘月梅阐述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者心理现状,列举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图书电子商务企业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2]廖晓丽.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 天府新论,2007(z2).

[3]陈文阁.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科技咨询导报,2007(1).

[4]兰亦青.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7).

[5]应南凯.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商情,2009(9).

[6]吴吉义.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电子商务,2007(8).

[7]千丽霞.电子商务营销中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8]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商业研究,2004(11).

[9]牟永泉.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电子商务,2009(8).

[10]蔡利.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时代金融(下旬),2011(7).

[1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12]齐新.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大众科技,2006(2).

[13]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京邮电大,2008.

[14]蒋薇薇.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东方企业文化,2010(12).

[15]朱安平.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

[16]刘源.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1).

[17]原莉.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职大学报,2007(2).

[18]赵永欢.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3).

[19]陈枭.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管理观察,2010(17).

[20]左臣真,罗贤春.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11(6).

第2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定岗双元 电子商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电子商务能以较低成本帮助企业发现商机、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更多的企业发现了电子商务的优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随着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扩展和应用程度的加深,各行各业对专业人员具备电子商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员具备电子商务能力都会有明文规定和要求。

1《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进行网络营销的手段和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围绕进行电子商务所需的基本知识、电子支付手段、网上开店的技术、网络采购的技巧、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岗位培养相关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立业创业的本领。

2《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设计思路

2.1设计依据

按照“课程案例引入提出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能力分析知识综述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结构”的流程进行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能力相融合,以培养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相关技能为重点,对内容进行精简和序化,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心理认知整合,课程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直接知识的获得,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2.2设计内容与模块

本课程设计为以下内容模块:走进电子商务、规划电子商务创业项目、C2C网上开店、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各模块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是电子商务基础、电子支付、网上购物、电子商务项目网上创业方案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规划、网站页面的制作、网上采购、申请网店并销售商品、网店营销推广、电子商务与物流、移动通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网络安全防范。

3《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体系设计

3.1典型工作岗位确定

课程组通过对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的统计,以及调研了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的职业需求和要求,课程组与企业一线人员讨论了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的岗位有:市场调查员、高级销售顾问、电子商务文员、网络销售客服、营销推广员、网店运营管理员及管理人员等七种典型的工作岗位。

3.2典型工作任务确定

如果要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要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过程,这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必须根据工作岗位中设计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流程继而分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进行一定的归纳。《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组成员和企业一线的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易于学生操作实践。

4《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建议

4.1关于教材

课程所选用的教材由课程组成员和校外实训基地一线人员共同讨论编写的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实务》。本教材是按商务流程和岗位涉及的内容进行重新序化,按照项目化设计,依据“以任务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情景案例为驱动”思路来组织内容,每个项目下安排了多个任务,根据任务剔除重复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综述重新整合。因此,该教材可满足该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为课程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2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通过项目考核与笔试考核两种方式的相结合进行科学的成绩评价。

(1)项目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核随堂进行,涵盖了出勤、课堂表现、项目成绩等内容。

(2)笔试考核:以期末闭卷形式进行,由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构成,满分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学期末进行。

4.3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程本课程在实训场室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课程采取独立训练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依托 自编教材、不断补充最新的教学项目,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形成性考核为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电子版教程、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演示课件、习题及教学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5结论

根据对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分析,总结出的电子商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个岗位的岗位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校课程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第3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采纳;影响因素;组织;个体

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杨坚争,杨立钒,201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开拓市场,挖掘行业潜力,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另外,网络零售持续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 851亿元,同比增长4386%。

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商、品牌制造企业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冲击和挑战。为了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传统企业纷纷转型采纳这一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运用不同理论分别从组织和个体视角切入,对这一采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电子商务采纳对提升企业绩效(吴金南,杨亚达,2011),消费者满意程度(王进,2012),员工信息技术水平(Lai,Ong,2010)等方面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本文拟从组织和个体两大研究视角出发,梳理归纳企业电子商务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并试图找出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突破点,即个体视角下的个体差异化水平是对组织电子商务采纳影响较大的又一重要因素,如何调动个体因素在采纳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性对待不同个体对电子商务的采纳和应用能力等研究将是未来对电子商务采纳深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又一突破。

1理论研究

11基于个体视角的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个体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领导者、员工以及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人才等,而基于个体视角的技术采纳主要研究个体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基于个体视角的技术采纳理论主要源于Davis(1985)首次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了个体视角研究的发展,共形成了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等多个理论模型。

111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Rogers(1962)首次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并于之后不断进行完善,被广泛应用于创新采纳决策。该模型提出,企业的技术采纳行为受到领导者性格(即领导者对于变革所持有的态度)的影响,基于个体视角的创新决策具体步骤为: 表1创新扩散理论中基于个体视角的创新决策步骤

步骤含义①知识个体首次了解创新知识并知道其如何发挥作用②说服个体形成了关于创新的喜好或者厌恶的态度③决策个体热衷于接受或拒绝创新的活动④执行个体实际使用创新知识⑤核实个体寻求信息强化已做决策或在面临同样问题时保持以前的决策

113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avis(1985)认为人的行为动机由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及对技术的态度3个变量决定,但对技术的态度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这两个变量影响,并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响,最后这两个变量受系统本身特点的直接影响。该模型逐渐成为预测人类关于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相关研究的主流理论模型。

114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该模型由Viswannath Venkatesh,Michael GMorris,Gordon BDavis及Fred DDavis 4位学者于2003年提出,它整合并改进了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模型来解释使用者的技术采纳行为。该模型共提出了表2所示的4个核心变量,并增加了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性4个影响显著的调节变量。

12基于组织视角的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从经济学意义上,组织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一种组合形式,是提高规模效率或范围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周雪光,2003)。基于组织视角的技术采纳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Model),Rogers在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中所提到的关于组织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以及DiMaggio和Powell所提出的新制度理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

121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根据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就组织层面而言,组织的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到内部组织结构特征及组织外部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组织结构特征主要是集权程度、复杂程度、正式程度、内部交流、组织惰性和规模等,组织外部特征是指企业组织的开放性。

122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Model)

该理论由Tornatzky和Fleishcer于1990年提出,它认为影响企业技术采纳过程和实施的3种因素包括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特点和可得性,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规模、结构以及组织的交流过程,环境因素有政府规制、产业特征等。TOE模型将环境因素视为对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和机遇,环境因素的加入使得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理论在企业技术采纳行为中更具有说服力。

123新制度理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

该理论由DiMaggio和Powell(1983,1991)提出,他们认为要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去研究企业的行为,环境除技术环境以外,还包括了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和社会期待等。

周雪光(2003)认为,这3种压力可以统称为合法性机制,即诱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这些观念力量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基于个体视角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领导者以及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员工对组织技术采纳和融合的影响,他们通过对新技术本身及其影响的考量形成对技术初步的认知和态度,并据此采纳新技术,继而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已有技术的认知。基于组织视角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分析组织内部特征以及组织外部环境对其在采纳新技术时的作用,其中组织内部特征包括组织的规模、结构及制度等,而组织外部环境包括行业发展状况、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等。所以基于个体视角和基于组织视角的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创新扩散理论凸显了两者的差异,而之后的实证研究正是体现了对理论应用的不同视角。

2实证研究

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电子商务采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先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案例研究或者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得出结论,现将主要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基于个体视角的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朱镇、赵晶(2009)为了探讨管理者如何识别企业电子商务的能力,根据TOE框架,构建出电子商务战略感知模型,其影响企业能力优势识别的因素包括环境感知、组织感知和技术感知,并加入了扩散阶段和企业规模两个调节变量。研究发现,复合型人力资源(组织感知)、信息系统整合效果(技术感知)是管理者识别企业电子商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这项研究将个体的战略感知与组织的技术采纳结合在了一起,而管理者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22基于组织视角的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冯缨、徐占东(2010)以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据,也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在组织和环境特征因素中分别加入了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地区环境优越性两个变量。然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同行竞争压力、习俗潮流压力和合作伙伴竞争压力等因素对中小企业采纳电子商务影响较大。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电子商务技术采纳不同阶段和过程的模型,并以此对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刘茂长(2010)对电子商务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电子商务扩散过程两阶段模型,即为技术采纳阶段和技术整合阶段,完善了电子商务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研究。之后李君君(2012)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将企业电子商务的采纳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需求认知阶段、组织决策阶段和采纳执行阶段,在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电子商务技术采纳的阶段模型。这样就使得对于电子商务技术采纳的研究不仅仅是阶段模型的归纳,而且探讨了每个阶段的不同影响因素。

3研究总结展望

纵观电子商务技术采纳相关的研究文献,已有的研究从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TOE模型等多个理论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可行性保证,大量的调研数据让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采纳中受到的多重因素影响。

从国外文献看,对于电子商务采纳的研究集中在2003-2009年。大量的研究从组织和个体视角分析了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和采纳后的结果。而从2009-2013年的文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企业采纳电子商务之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尝试研究这些采纳电子商务的企业能否获得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国外对于这一研究的前瞻性和领军性。

相对于国外关于电子商务采纳成熟的研究,国内的理论研究还是起步阶段,应用较为欠缺和薄弱。对于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特殊因素(如政府监管的作用、相关关系的影响、政策方针的制定等)并没有做较深入的比较研究。

尽管电子商务采纳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这些研究将个体视为一个“黑箱”,领导者或者相关技术人才只是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在这样的研究框架下个体是缺乏甚至是没有个性的,即不同的个体(如员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不同、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不同等,这些个体因素的差异对于其所在组织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除了涉及对领导者的研究,其他的研究相当缺乏,这可能是未来关于电子商务采纳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Beatty RC.,Shim JP.and Jones MC.,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Web Site Adoption:A Time-Based Assessment[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1,38:337-354.

第4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一、引言

比尔盖茨曾说,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商务处理方式。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实施电子商务,是零售企业的共识。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因此,需要对零售业电子商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进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二、零售业电子商务模式

汤云、朱云松(2008)总结目前网上零售的模式分为三类:一,纯网络型的零售企业,如当当网、携程旅行网等;二,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的网络零售,如沃尔玛、家乐福中国公司、国美、苏宁、百联集团等;三,生产商兼任网络零售商,如国内的联想、TCL、海尔商城等。[1]祖峰(2009)从网上零售店和传统社区中小零售商店各优劣对比出发,认为可构建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在我国,即使是社区商业非常发达的上海,社区商业也仅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30%左右,因此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2]

三、零售业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一)消费者层面

张春法,韩耀(2005)分析认为多数消费者不认同电子零售方式的原因有:信息不完全;缺乏购买欲;权益难保障;获得货物有风险及支付系统安全性差。[3]赵静(2008)[4]认为,我国的零售业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出一些问题:电子商店中的商品陈列主要运用文字和图象,造成消费者与电子零售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购物激励。

(二)网上供应商层面

董玉芳、王德应(2001)认为供应商方面:零售模式缺乏创新;网上商品对顾客缺乏吸引力;交易机会少、资金不足及缺乏战略性思考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上零售交易的实施。[5]赵静(2008)认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交货延迟问题相当普遍,零售企业的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4]杨志龙、李敏(2009)通过考察沃尔玛电子商务的发展经验,认为我国零售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6]

(三)其他层面

李华中等(2006)独树一帜,把制约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为惩罚因子与奖励因子。[7]李翔(2006)从正确认识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出发,发现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着物流、人才、法律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困难。[8]

四、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风险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存在诸多风险,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把这些风险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

1.分为三类。余辉(2003)把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风险分为三个主要种类:商业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9]聂高辉(2006)以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为视角,划分出企业内、企业外及企业间风险。[10]

2.分为四类。严中华(2004)从电子商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出发,把它分为竞争、变革、消费者及经营伙伴风险,他强调对企业而言,上述四类比于其他风险要更为危险且难以辨认。[11]

3.分为五类及以上。邓鸿岗(2005)认为,电子商务中常见的风险可分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信息风险,针对上述风险他还提出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12]沈业成(2007)把中小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风险分为:灾难性风险;交易安全风险;信誉风险;竞争风险和人才风险。[13]罗娅丽(2008)认为电子商务风险有: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隐私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信息风险。[14]邓春勤(2001)更是把电子商务风险详列为15项。[15]

(二)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鉴于零售业这一行业的个别性,关于该行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颇少。程华(2001)研究发现,电子零售网站机会与风险并存。[16]李俊慧(2003)提议根据消费者个人特性及获取信息的不同来建立一套电子零售业风险管理体制。[17]

五、述评

通过梳理零售业电子商务相关文献,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尤其是关于零售业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风险。不过,关于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探究零售业该问题的研究就更不多。鉴于电子商务风险管理这一视角的新颖性,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未来研究零售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云、朱云松.浅析快速发展的网上零售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8(2)

[2]祖峰.社区零售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9(2)

[3]张春法,韩耀.传统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导入及网络营销战略[J].经济问题,2005(12)

[4]赵静.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08(7)

[5]董玉芳、王德应.我国现阶段开展网上零售的障碍及对策[J].现代财经,2001(8)

[6]杨志龙、李敏.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7]李华中等.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探析[J].经济论坛,2006(1)

[8]李翔.加快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时代,2006(9)

[9]余辉.电子商务与风险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10]聂高辉.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分类及其管理策略[J].商业研究,2006(22)

[11]严中华.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和管理对策[J].云南科技与管理,2007(2)

[12]邓鸿岗.电子商务风险及其防范初探[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102

[13]沈业成.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8)

[14]罗娅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对策探究[J].商情,2008(4)

[15]邓春勤.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J].通信世界,2001(23)

第5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享乐主义;关键因素;交易模型

一、引言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物流的发展与完善,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品或者服务的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能否将这种潜力充分的挖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种虚拟环境下,网上零售商满足顾客期望的能力。根据Meuter的研究: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如果线上顾客经历服务失败,如订单丢失或对投诉的处理不当等,将对交易成功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失误,导致每年的线上交易丢失几十亿美元。因此,如何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质量,成为了网上零售商的主要挑战。有效地管理电子商务的交易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广泛而全面的质量模型。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建模研究发展迅速,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相继提出了多种电子商务质量模型:

(一)电子商务评价模型

在最初的工作中,Juran和Gryna提出了电子商务质量评估其中有四个维度:产品性能(是否如顾客所预期),可用性(在顾客需要时是否可用),可靠性(产品和服务是否没有故障)以及可持续性(产品若出现问题,是否易于修理)。

Barnes和Vidgen在2001年针对这个基本的模型,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质量评价:WEBQUAL,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作者提取了五个关键质量维度,每个关键维度又有两个下属维度:有形性(美学的,导向性),可靠性(质量,性能),响应力(响应能力,使用权),可靠性(可信性,安全性)和理解力(交流,理解用户)。

Wolffinbarger和Gilly在2003年提出了eTailQ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质量维度:满足感/可靠性,网页设计,顾客服务,安全和隐私。作者提取了14个要点,并提出由此模型可以解释70%全球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变化。

Parasuraman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广泛的电子商务质量模型:E-S-QUAL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该多项目模型来评估网上购物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包含四个质量维度的模型:效率、满足感、系统可用性及隐私。

(二)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态度衡量

这些质量模型,从eTailQ到E-S-QUAL,都缺乏测量享乐主义服务质量的维度。Babin提出:如果仅仅评估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功效,那么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无形的感情体验就被排除在外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观点:有形/物理环境比以前的顾客的正面评价更能给消费者带来情感认同。如Wakefield和Blodgett对传统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证证明:实体设施的设计和周围环境可以引发顾客更多的情感共鸣。因此,构建电子商务质量评价模型时,情感上的要素应该被考虑在内。同样的,电子商务交易质量的测评,也应该将线上购物的潜在乐趣和情感价值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网上购物活动。Garvin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获得的娱乐和兴奋远远大过于购物的结果,他引入美学作为电子商务质量评价的一个维度,并指出:用户对于产品的外观,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的声音、味道或者气味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交易质量,而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质量评判的标准转移到电子服务领域。因此,李玉峰指出:电子网站设计的特性,或者网站的乐趣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1990年Batra和Ahtola研究得出:测量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维度的模型。该研究认为消费者态度受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两方面的影响。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物品本身实用性方面的满意,还有情感方面的满足。Batra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对某一特定品牌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方面的态度。

1997年Spangenberg开发了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测量模型,Spangenberg认为之前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或特殊环境的消费者态度测量,其模型量表的设计虽然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但不具有一般性。他还认为,消费者的涉入度、情感诉求、认知需求对消费者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维度的选择也存在影响,因此也应该对这些项目进行测量。spangenberg等开发的模型量表包括了二十七个项目变量的测量,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2003年Voss等再次发展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测量量表,认为有效性、有益性、功能性、必要性和适用性是测量消费者功利主义维度的五大指标,趣味性、令人兴奋的、令人愉快的、令人激动的、可享受的是测量消费者享乐主义维度的五大指标。Voss等用这些指标对十六个不同产品类别和与每个产品类别相对应的十六个品牌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维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

三、考虑享乐主义维度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模型

要获得一个广泛的电子商务质量评价模型,需要既包含实际上的功利主义部分,也要包含感情上的享乐主义部分。电子服务质量的考察应该将线上购物的潜在乐趣和情感价值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网上购物活动。而目前已给出的各种测量电子商务交易质量的评估模型,缺乏快乐因素和互动能力的评估。我们将定义一个更为全面的,添加了享乐主义质量维度的电子商务评价模型。

依据交易过程分析法,传统的线下交易被分为四个交易阶段。第一个阶段,市场上的货品将被检验和比较。第二个阶段,市场参与者谈判并初步达成意向。前两个阶段伴随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物品和服务的交换。最后,第四个阶段对相关活动的重要关系的总结。运用过程分析法,将用户活动分组为一系列零散的不连续的阶段,每个服务完成过程中必须完成这四个交易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消费者搜索供应商的信息,如价格、供应商的信用、发货期等。这些信息都在浏览网页内容时被评估,评估结果影响着购买决定。这一阶段的活动,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相比,就相当于消费者进入不同供应商的商店,然而,网络通过提供分析和决定工具(如搜索引擎和采购商)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比较和估价。

第二阶段,也就是协议阶段,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跟顾客对他们交易的条件达成共识。在这个阶段,对交易质量的感知是由交流工具所决定的,这个工具是提供用来方便线上供应商和消费者交流用的。在这里,各种各样的通信仪器都可以被使用,包括E-MAIL、传真、聊天工具、论坛、信息小组、IP语音以及信息反馈表格。

第三阶段:在交易之前的协商完成于履行阶段。预定的产品或服务将被履行,以换取产品或服务的报酬。在履行阶段,消费者对交易质量的感知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在线上订单系统下单,这个有效主要指简易和迅速。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的阶段,品质的评估取决于供应商替消费者考虑的能力,这种考虑超越订单的整个过程,并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关系。这阶段影响交易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指供应商在售后阶段对消费者发生问题时的回应能力和意愿。此外,供应商应该积极地通知消费者关于特殊订单和后续的补充服务/产品。

鉴于之前的讨论,我们应用电子商务四阶段交易模型作为一个普遍适应的模型,应用于更加深入的电子商务交易质量研究。将四阶段模型中的这些关键因素中的享乐主义因素和功利主义因素分离并重新排列,得到五个质量维度和二十五个附属维度,这些关键因素组成这个更为广泛的质量评估模型。这些关键因素部分选取于文献综述中各模型已经提到过的重要因素,部分来源于新增加的享乐主义因素。其中从交易四阶段模型中提取的五个质量维度和二十五个附属维度见图1。

四、结论

本文中我们通过应用电子商务四阶段交易模型作为一个基础模型,添加了电子商务中享乐主义的维度作为电子商务交易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合并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电子商务质量部分,并对电子商务交易质量关键因素进行了整合,这些关键因素组成了这个更为广泛的质量评估模型。

使用此方法得到的质量模型对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其过程质量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所得到的质量模型是否能全面地描述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质量特征还有待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考察。另外,使用这种模型对电子商务过程进行质量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确认。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euter ML, Ostrom AL, Roundtree RI, er al. Self-service technologies: understand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technology-based service encounters[J].Mark,2000(3).

2、Juran JM, Gryna FM. Quality planning and analysis; The RELQUAL scale: a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Bus Res,2005(9).

3、Barnes SJ, Vidgen R. An evaluation of cyber-bookshops: The WebQual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J].2001(1).

4、Wolfinbarger M, Gilly MC. eTailQ: dimensionalizing, measuring and predicting etail quality[J].Retail,2003(79).

第6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C2C电子商务信任 预测 马尔科夫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不管是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拥护者,都一致认为信任缺失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障碍,信任问题因而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有关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研究 。电子商务信任预测是从信任模型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任模型提供信任值的计算方法,而信任预测则可以提供成功进行下次交易的概率。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信任预测的文献大多采用贝叶斯网络进行预测,算法较为复杂。因此,简化预测方法同时提高预测准确性成为我们研究电子商务信任预测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的是C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预测问题,首先建立了C2C电子商务信任模型,计算出商家在各次交易之后获得的信任值,该信任值可被视作一个时间序列,然后将马尔科夫理论与信任值序列相结合来预测商家下一次交易之后的信任等级。马尔科夫的无后效性使得该电子商务信任预测法相比于贝叶斯网络预测法而言,算法复杂度低,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一、C2C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的建立

本文借鉴文献 中的基于多影响因素的信任模型来计算C2C电子商务中商家的信任值。该模型相比其他信任模型更加简单易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总结提出了C2C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消费者对商家信任的因素:店铺规模(scale)、店铺布局(layout)、服务态度(attitude)、信息公开度(openness)、交易金额(amount)、商品质量(quality)、发货速度(rapid)、售后服务(afterservice)、交易时间(time)。

将交易之后顾客对商家的以上各个要素的评价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而输出变量则是商家的信任值。信任值越高表示商家的可信度越高。本模型中的信任值是以数值的形式表现的,因此在计算时需要对定性变量做定量处理。对于定性变量,顾客的评价值分为“好”、“中”、“差”,本文将其分别映射为“1”、“0.5”、“0”。对于交易金额,其值越大说明卖家承担的风险越大,相应的评价就越可信。将交易金额转换为[0,1]上的值:规定一个金额阈值,大于该值的金额认为是1(大额),小于该阈值的金额则等于金额值除以阈值。对于交易时间来说,由于时间越早的评价越缺乏参照性,所以我们认为信任值具有时间衰减性。将交易时间变量也定义在[0,1]之间:规定一个时间间隔阈值a,与当前时间间隔在阈值内的交易评价不做时间衰减,否则启用衰减因子:a/(当前时刻-评价时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单一顾客的一条评价所体现的商家的信任值tr:

其中,wi表示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若t时刻之前,单一顾客与商家有m次交易,则该顾客对商家的信任度为:。那么,t时刻商家的总信任度为:。其中,n表示总的顾客数,,是某一顾客的交易总额。

二、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信任预测

利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C2C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家的信任值的步骤如下:(1)状态划分:依据信任模型可以获得商家在各交易时刻的信任值Trust_curr(简写为T),根据需要将信任值划分为m个状态:Ti ∈[c1i,c2i],i=1,2,…m。(2)构造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由状态Ti经过1步转移到状态Tj的原始样本数为SiJ,状态Ti出现的次数记为Si,则由状态Ti经过1步转移到状态Tj的转移概率为:Pij=,进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m阶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3)根据转移概率进行预测:根据上一步得到的转移概率矩阵,如果目前商家的信任值处于状态Ti,这时,Pij就描述了目前状态Ti在未来将转向状态Tj(j=1,2,…m)的可能性。一般按最大可能性作为选择的原则。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从淘宝网上选择了一个经营图书业务的卖家,其在淘宝上注册的时间为2013年2月份,至今已经完成38笔交易。每笔交易完成后都记录下了买家给卖家在各方面的评价以及每次交易发生的时间和交易金额。由于销售的是图书,本文将金额大于100元的交易视为大额交易,同时取时间阈值为7天。将各项记录作相应转换后,我们将各影响商家信任的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带入信任模型中进行计算。对于各信任影响因素的权重,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 ,分别是:0.08、0.03、0.05、0.06、0.3、0.1、0.12、0.14、0.12。我们得到商家从开店到现在各个交易时刻的信任值,分别是:0.507、0.546、0.521、0.622、0.642、0.576、0.691、0.520、0.670、0.852、0.834、0.753、0.770、0.427、0.521、0.789、0.733、0.870、0.702、0.372、0.492、0.433、0.555、0.660、0.742、0.717、0.838、0.805、0.799、0.760、0.690、0.676、0.750、0.551、0.646、0.74、0.827、0.724。使用马尔科夫模型进行信任预测,首先就是划分状态,本文将信任值划分为5个状态:为T5∈[0,0.5]不信任,T4∈[05,0.6]为基本信任、T3∈[0.6,0.7]为比较信任、T2∈[0.7,0.8]为信任、T1∈[0.8,1]为非常信任。则可以得到38个状态,分别是:T4、T4、T4、T3、T3、T4、T3、T4、T3、T1、T1、T2、T2、T5、T4、T2、T2、T1、T2、T5、T5、T5、T4、T3、T2、T2、T1、T1、T2、T2、T3、T3、T2、T4、T3、T2、T1、T2。可以统计出:信任值处于非常信任状态的有6个,即|T1|=6,同理得到:|T2|=12、|T3|=8、|T4|=8、|T5|=4。且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为:

,由于目前,商家信任值处于T2,且则我们预测商家在下次交易(即将进行的交易)之后的信任值为“信任”(T2)。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就目前而言,与商家进行交易时可以的,交易之后商家的可信度依然较高,说明在即将进行的交易中商家不会欺骗买家并且买家得到了满意的服务。

四、结论

本文结合马尔科夫理论和电子商务信任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预测C2C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家下一时刻信任等级的模型。与现存的其他预测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模型,思路新颖,算法简洁,可以很好地预测出买家即将交易的卖家下一时刻的信任等级,帮助买家选择最满意的卖家。

(作者:成君,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窦万峰,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许敏,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注释:

严中华等.电子商务信任与风险的文献综述与评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9):166-168

HOFFAMN K L,NOVAK T E, PERALTA M. Building consumer trust online[J].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munication of ACM,1999,42(4):80-103

URBAN F SULTAN, W J QUALLS. Placing trust at the center of your Internet Strategy[J]. Strategies for E- Business Success, Jossey-Bass Press,1999(7):153-177

Giorgos Z. Collaborative Reputation Mechanism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003,33(12):371-338

Manchala D W. Trust Metrics, Models and Protocol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Transactions. Proc. Of 18th Int’l Conf.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1998:312-322

第7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常设机构 认定 综述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选择"电子商务"、"常设机构"、"认定"等为题名或管检测,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检索了相关文献,提出非学术性文献及重复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60余条。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和业界争议较多的问题集中在"常设机构原则能否使用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服务器或网址是否构成固定营业场所"和"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这些问题上。

二、相关研究焦点梳理

(一)常设机构原则能否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

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所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是否可以按照现有的国际税收协定中确定的常设机构原则确定征税权的划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如下:对于国际互联网上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税收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特别是OECD给予密切关注。OECD的财政事务委员会(CFA)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活动。1997年11月,OECD在芬兰的图尔库举行讨论会,最终的阿城一致意见,即:OCED税收协定范本中有关常设机构的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适用。

综上所述,当前普遍的观点是: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权划分,仍然适用现行的常设机构原则。

(二)常设机构的认定

虽然大多数学者和国家及国际组织都持继续保留"常设机构"原则的观点,但针对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对现有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修改问题,学界又是中说纷纭。以下是我国学者对"与电子商务有密切联系的服务器、网址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常设机构"这些具体争议焦点的看法总结:

1、服务器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通过对所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服务器构成固定营业场所。笔者在此将其中较主流的观点归纳如下:

黄素梅(2006)认为,首先,服务器是硬件且有形,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固定,不论是直接所有或租赁,频繁更换服务器的成本都很高。因此,即使按照传统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它也具备了构成常设机构的物理条件;其次,服务器及人员的存在并非构成"常设机构"所必需的,即使在传统商务领域,是否有人参与经营也不是构成常设机构营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服务器可以构成固定营业场所。①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朱炎生(2001)认为,经合组织财政事务委员会没有完全排除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其他企业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如果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向某个企业提供维持网址服务过程中,草畜其营业常规,例如有权以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此项权利,那么该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构成该企业的常设机构。注释第42.10段的第4句话清楚地指出来这种可能性。②苏宁华(1998)认为,我国在签订国际税收协定时,应明确提出一个营运人及时无权为本公司对外签订合约,但只要经常为这个企业包邮库存并交付货物或商品,应视为常设机构。因为该人已具备盈利的作用,不再符合辅、准备性的精神。③

三、简要评述和展望

(一)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的认定标准,有的学者主张作较大改革,如预提税、虚拟常设机构及公式利润分配等方案;有的主张小调整,如人的干预、引力原则、取消例外及软件功能例外等方案,这些观点各有优缺点。为了维护我国税收权益,我国可以认定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而网络服务供应商(ISP)以及网址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常设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OECD观点,在税收协定中规定:如果外国销售商通过设在我国的服务器(包括购买和租用)从事了实质性的营业活动,则该服务器应当认定为常设机构。

(二)网络服务供应商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我国在税收协定中应明确规定,如果网络服务供应商有权代表企业签署契约、经常代表其从事实质性营业活动、或者全部或几乎全部为某个销售商提供网络服务,则构成在我国的常设机构,我国可以从源征税。

当然,以上规则的实行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修改现有对营业利润征税的规则将会比单纯改变国内规则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其次,许多国家除了必须修改国内法外,还要修改税收条约与协定,如果通过重新谈判方式进行的话,耗时很久。第三,即使修改现行规则,在过渡时期里,新旧规则的并存也将增加双重征税和不征税情形的发生。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当事国予以协商、合作,对此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注释:

①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②朱炎生: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经合组织观点述评[J].涉外税务.2001(5)

③苏宁华我国跨国营业所得课税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及完善〔J〕.涉外税务1998 (8).

参考文献:

[1] 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2] 朱炎生: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经合组织观点述评[J].涉外税务.2001(5)

第8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务模式

一、 引言

信息和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着企业传统的商务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商务模式的研究开始在管理领域中兴起(Zott,Amit & Massa,2010)。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商务模式概念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商务模式的视角研究电子商务。总体来看,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涵义和构成因素;(2)研究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3)研究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四是研究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二、 电子商务模式的涵义与构成因素

虽然商务模式在管理领域出现得比较晚,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务模式一词几乎成了媒体、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常用词汇,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和管理等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Pateli & Giaglis,2003)。商务模式概念的研究大多与电子商务有关。Shafer等(2005)回顾了1998年~2000年期间出版的文献中关于商务模式的定义,发现12个定义中有8个同电子商务有关。Zott等(2010)的文献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趋势,在Zott等(2010)所研究的49个商务模式定义中,四分之一同电子商务有关。

但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义(Osterwalder,Lagha & Pigneur,200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Morris(2005)将商务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盈利观、运营观和战略观。盈利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配置,强调内部流程和基础管理;战略观认为商务模式应该从总体上体现企业的市场定位,跨组织边界的相互作用和发展机会,强调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原磊(2007)在此基础上,将商务模式的定义分为四类: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和整合观。整合观认为商务模式是对企业商业系统如何很好运行的本质描述,企业盈利不仅需要依靠内部资源,而且需要协同外部力量。Zott,Amit和Massa(2010)将商务模式的定义总结为10种类型:陈述、描述、代表、结构、概念工具或模型、结构模式、方法、框架、模式和集合。

在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其构成因素。Morris等人研究了文献中常用的19种商务模式定义,发现共包括24种构成要素,其中,15 种被反复提起,提起最多的是价值提供(11次)、经济模式(10次)、顾客界面/关系(8次)伙伴网络/作用(7次)、内部基础管理/连接活动(6次)和目标市场(5次)。Osterwalder等(2005)研究了文献中常用的14种商务模式定义,发现有9个构成要素至少被提到两次,这9个因素分别是: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Shafer等(2005)研究了12个商务模式定义,发现共包含42个构成因素,通过将至少被提到两次的构成因素进行归类整理,Shafer等认为商务模式包括战略选择、价值创造、价值网络和价值获取四个部分。

三、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过于笼统,囊括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个方面,但是缺乏实践价值;(2)过于具体,不能涵盖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方方面面;(3)过于含混,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务模式。

常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例如,Paul Timmers(1998,1999)是较早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学者,他以价值链的分解和重构为基础将商务模式分为11种,分别是: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购物中心、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交易场所、价值链集成、价值链服务、信息中介、信用服务;Michael Rappa(2001)基于收入模式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经纪商、广告商、信息中介商、销售商、制造商、合作附属商务模式、社区服务提供商、内容订阅服务提供商、效用服务提供商等九大类;Tapscott、Lowi & Ticoll(2000)提出以网络和价值为中心的分类方法,根据经济控制和价值集成程度的不同,区分了5种类型的价值网络,并称这些类型为B-webs(Business Webs)。这5种类型分别是:集市(Agora)、集结(Aggregation)、价值链(Value chain)、联盟(Alliance)、分销网络(Distributive Network)。分发网络是保持经济活力和流动性的B-webs(如FedEx);Peter Weill(2001)建立了基于原子模式的分类体系,原子模式有八种类型:内容提供商、直销、全面服务提供商、中介网站、共享基础设施、价值网集成商、虚拟社区、企业/政府一体化。

四、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商务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分析单位,用来研究电子商务的实施和价值创造,而商务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必然要有完整的分析框架和分析逻辑,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 基于构成要素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大多数电子商务模式分析都是基于构成要素展开的,但侧重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也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如何盈利。例如,Dubosson-Torday等(200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成要素的电子商务模式设计框架。该框架包括产品创新、客户关系、基础设施管理和财务指标四个构成要素。其中产品创新描述了企业预期为客户所提供的价值,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和能力三个子要素;客户关系描述了企业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来源,包括获取客户信息、客户服务和品牌三个子要素;基础设施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向客户提供价值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资源/资产、活动与流程、合作伙伴网络三个子要素;财务指标反应了商务模式的收益状况,包括收入模式和成本结构两个子要素。Gordijn和Akkermans(2001)认为,商业和IT系统的一体化已经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他们从商业科学的角度将IT系统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提出电子商务的概念化设计框架(被称为e3-价值本体),以描述在参与者组成的网络中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交换的。e3-价值本体设计框架建立在基于本体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这个本体包括9个构成要素:角色、价值客体、价值端口、价值界面、价值交换、价值提供、市场细分、价值活动、伙伴角色。角色是指执行价值活动的独立经济实体;价值客体是指角色所交换的服务、产品、金钱或者客户体验等;价值端口是指角色用于展示服务的门户;价值界面是指角色与价值客体通过价值端换服务的界面;价值交换要素连接着两个价值端口,并体现了至少一个潜在的价值客体;价值提供是指价值客体的一系列价值交换;市场细分是指基于共同属性所划分的市场;价值活动是指角色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伙伴角色介入价值界面参与角色所提供服务。Afuah和Tucci(2003)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反应了企业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利。商务模式包括利润点、客户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施、能力、持久性以及成本结构等十个构成要素,这十个构成要素回答了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向客户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这些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保持优势。

2. 基于交易和价值网络视角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商务活动,而商务活动的核心是交易,因此,一些学者基于交易和交易各方组成的价值网络来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例如,Amit和Zott(2001)认为,商务模式就是指对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设计,以利用环境中的机遇来创造价值。以交易为中心,商务模式包括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三个要素。交易内容,指用来交换的产品、服务或信息,以及使交换能够发生的资源和能力;交易结构,指参与交换的各方,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交易结构也包括交换的秩序以及交换机制,交易结构的选择影响了实际交易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测量性;交易治理,指信息、资源和产品流被参与各方控制的方式,交易治理也指组织的方式以及交易各方参与交易的动机。 Tapscott、Lowi和Ticoll(2000)将电子商务模式表述成B-web(Business Webs),B-web是一个由供应商、销售商、服务提供者、基础设施提供者和客户所组成的系统。B-web的运作模式可以用价值图(Value Map)来描述。价值图描述了B-web的关键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价值交换。Tapscott、Lowi和Ticoll(2000)提出了传统商务模式转变为b-web的6个步骤:第一步描述目前的价值定位,即确定终端用户、产品或服务、客户价值和价值定位;第二步识别价值创造系统的各参与方;第三步预测B-web能够创造的价值;第四步根据新的价值定位重新分配各参与者的价值贡献;第五步设计价值图,识别B-web的参与者和他们之间的价值交换;第六步通过混合B-web,以提高客户价值并降低参与者成本。

五、 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创造

采取电子商务模式是为了创造企业价值,这一点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认为商务模式是价值创造的分析单位;另一类侧重于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来源(也称价值驱动因素);还有一类侧重于研究影响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因素。

1. 商务模式是价值创造的分析单位。一些学者认为商务模式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反映了电子商务价值的来源。例如,Amit和Zott(200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商务模式是研究电子商务价值来源的分析单位,能够解释电子商务的四个价值来源(效率、创新、互补、锁定),是企业的“创新集”。Krishnamurthy(2003)认为电子商务管理依靠三个支柱:因特网及其技术、商务模式和营销。因特网及其技术是电子商务存在的基础;商务模式是指公司获利的途径,包括商业目标、价值传递系统和收益模式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是顾客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把价值传递给顾客至关重要。收益模式包括一系列对公司收益有贡献的收入来源的组合。由于为顾客传递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营销活动在电子商务中起着重要作用。Afuah和Tucci(2003)认为,决定互联网企业业绩的因素有三个:商务模式、商务运作环境和变化。商务模式是一个系统,整个系统运行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系统各个部分,还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商务模式各个部分的连接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产业中,公司必须对它们的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必须在其他公司迫使它们改变之前做出改变,这些能够引起公司改变的机制成为“动力机制”。

2. 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研究。由于价值驱动因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会得出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在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大多没有明确提出电子商务模式价值驱动因素的概念,但事实上关于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基本上自始至终贯穿于商务模式的整个研究过程。有的从财务视角提出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Afuah & Tucci,2001),有的从电子商务活动的视角提出价值驱动因素(Weill & Vitale,2001;Lumpkin & Dess,2004;Stephen Chen,2006),有的从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价值驱动因素(Amit和Zott,2001;Hamel,2000),有的认为价值驱动因素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构成要素(Afuah & Tucci,2001;Dubosson-Torbay et al.,2001)。

Afuah和Tucci(2001)从三个层次研究商务模式的价值来源:一是盈利性因素,包括收入和现金流;二是盈利性预测因素,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三是商务模式构成要素,包括客户价值、客户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现、能力和持久性等,构成要素是对商务模式的综合性衡量。Amit和Zott(2001)以59个美国和欧洲的电子商务类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以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问题。提出商务模式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并且是为企业及其客户、伙伴和供应商共同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四个价值驱动因素,也即电子商务的价值来源:创新、锁定、互补和效率。Hamel(2000)提出了识别商务模式价值创造潜力的4个因素:功效、独特性、合适度和利润推动器(Profit Boosters)。功效是指商务模式传递客户价值的程度;独特性是指商业模式与众不同的程度,企业的商务模式越接近,越难超过平均利润;合适度是指商务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利润推动器是指商务模式能够产生高额利润的程度。Weill和Vitale(2001)提出三个影响商务模式盈利性的关键因素,即:一是有关客户关系、客户数据和客户交易的所有权级别;二是有关客户、产品、市场和成本的关键信息的享用权;三是从原子模式的联合到开始运作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冲突。Lumpkin和Dess(2004)在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以及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活动、评估活动、解决问题活动和交易活动产生价值。Stephen Chen(2006)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效用:去中介化、解构和数字聚合。随着因特网的应用, 许多市场上的中介或中间人正在被取代,这种现象称为去中介化;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企业发现自己正在被分化或解构,去中介化和解构会引起行业价值链的改变;数字聚合效应则将行业间的价值链连接起来。

3. 影响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因素研究。一些学者将Amit和Zott(2001)所提出的创新、效率、互补、锁定四个价值来源用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评估,从而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影响因素。Johansson和Mollstedt(2006)认为,Amit和Zott(2001)所提出的效率、创新、互补、锁定四个维度,不仅可以被看做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来源,而且可以用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评估。通过SymBelt客户中心的案例研究,他们发现,在B2B背景下互联网服务所支持的产品特征是很关键的,因此,他们修正了Amit 和Zott(2001)的模型,用核心产品的特性替代互补这个变量。Rapp,Rapp和schillewaert(2008)在Amit和Zott(2001)的价值驱动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因素,验证了电子商务实施程度与价值创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架构和外部驱动因素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实施,创造企业价值。

一些学者基于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研究了影响电子商务模式价值创造的因素(Iacovou et al.,1995;Ramamurthy et al.,1999;Zhu et al.,2004;Ali & Ezz,2009)。Iacovou等(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1999)认为EDI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参考文献:

1. 刘璞,王云峰.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10,(2):198-201.

2.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3. Christoph Zott, Raphael Amit, Lorenzo Massa,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etical root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IES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WP-862, June,2010.

4. Michael Morris, Minet Schindehutte, and Jeffrey Allen. The entrepreneur' 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726-735.

5. Afuah, A, and Tucci, C.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 Boston: McGraw-H ill/ Irwin,2001:32-33,196-201.

6. Amit, R. C Zott.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第9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信息

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Internet的飞速发展,创建商务化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各种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优质、迅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应该是图书馆最现实的出路。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数字图书馆不仅为其电子商务的实施提供了交易平台,而且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应用了电子商务技术。

一、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优势

1.全新的时空服务。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提供以信息库为特征的网上信息服务,没有任何地理、时间上的障碍,它的服务开放时间由各地读者(即网上用户)自行决定,这使得数字图书馆可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满足读者方便查找信息的需求。

2.密切读者关系。由于电子商务是实时互动式沟通,使得信息需求者或服务享用者更易于表达自己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这将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从而提供即时主动式沟通,进一步密切两者之间的关系。

3.增值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利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收取一定的费用,将传统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结果传送给网络用户,而且能提供传统图书馆所没有的增值信息服务,如电子期刊服务、检索软件服务等。

4.降低获取信息成本。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电子商务便可通过网络采购,采购时间较短、采购过程简单。网上读者也只需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便可很快获得所需信息。另外,数字图书馆正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组织和开发信息,使原有信息不断地增值,用户只需通过电子钱包或电子转账等网上支付方式支付少量费用,便可立即拥有信息,真是”价廉物美”。

二、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实现环境

1.基础设施。高效快速的数字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存在的基础;大力引进Internet联接服务,互联网的技术日渐成熟,都为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

2.物流环境。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是以商流的后继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它往往是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终体现。没有好的物流前端环节就无法体现电子商务的价值,物流系统对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3.法律环境。要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法规体系。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有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如电信法,信息法以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正相继出台。

4.信息保密性。在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系统中,需要传递读者个人信息、借阅表单甚至与银行之间的交易流水,这些数据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泄露的,所以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5.安全认证体系。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体系作为基础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安全认证体系(CA)。选择安全标准(如SET、SSL、PKI),采用加-解密方法和加密强度等,其中建立安全认证体系是关键。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不久,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全面的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

三、数字图书馆实现电子商务的方式

1.电子商务采购。在电子商务采购平台的支持下,采购人员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书商的各种征订目录,并且可以将标准格式的采购数据下载到本地采购数据库中,然后根据本馆情况和需要进行筛选,通过WEB页填写订单,上传给书商,或者在本地填写完定单,通过FTP或E-MAIL将订单提交给书商。

2.在线销售。这里的在线销售既指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向出版商、书店及发行机构出售本馆印刷型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权或发行权,也指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向其他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出售或出租本馆电子出版物、自建数据库的镜像权、使用权和复制权等,当然也包括向个别用户提供的书籍、音像制品、电子杂志、联机出版物的在线销售和订阅。

3.付费浏览。这在国外数字图书馆中较为普遍。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等网站上就有许多数据库资源供用户付费浏览。而目前从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几个数字图书馆来看,其中有价值的数据库只能供馆内用户或局域网用户检索,但数字图书馆真正的或者说更大范围的利用应该说是远程用户。

4.虚拟社区。数字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利用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特长和经验。在网上营造一个具有特色文化的虚拟社区,提供电子邮件(E-mail)、论坛(Tribune)、新闻组(News)、在线聊天室(Chat)、网络寻呼(ICQ)等服务,让用户在这个虚拟社区上和数字图书馆的馆员进行交流,用户之间也可进行交流。

5.网上书店。图书馆若以自身的优势,将虚拟书店和实体书店相结合,把图书分编的经验应用到网上书店中去加强宣传报导,建立一套适宜于用户消费方式的订货付款,送货机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6.联机编目。它是把编目资源共享的概念引入网络资源的组织与控制中,人们可以按联机合作编目的程序从同上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经编目后上载给CORC数据库,OCLC对输入记录进行审核质量控制与,或者直接从CORC数据库下载所需的网络资源记录,将其纳入本地的数据库,其间的费用结算一般通过网络来进行。

四、综述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远大的但在中国要想使电子商务真正走向实用,还需要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培训工作,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我们期待着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