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以来,不同学科的不同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们的角度各不相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McWilliams and Siegel et al.,2006)。本文就研究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化(Pinkston and Carroll, 1996)。比如,Carroll(1979)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以及当前社会对企业的各种期望” 。25年之后,Whetten(2002)等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社会所期望的企业的行为,该行为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或道德要求”。在这个定义中,企业社会责任从比较大范围的社会层面缩小到了利益相关者层面。由于社会的期望转换到了企业层面的利益相关者,经理们可以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资源分配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上面。Maigan和Ferrell(2004)在归纳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职责,利益相关者职责,伦理驱动和管理过程四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讨论。
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职责观
第一个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职责观的是Bowen(1953),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人们根据人们期望的社会的目标或社会的价值而提出他们的政策,做出他们的决策的行为”。Bowen的观点对今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Davis(1960)提出的责任铁律,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应该与商人所具备的权力相匹配,如果商人的社会责任与权力的匹配对等,那么商人对社会责任的规避则会削弱企业的社会权力。Carroll(1979)强调,社会职责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一,经济职责,即生产力和经济可行性;其二,法律和伦理职责,即要遵从法律和社会规则与价值观;其三,慈善职责,即对社会的回报。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职责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职责观过于宽泛,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特别的,Clarkson(1995)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分析层面,过于广泛,过于模糊,相对于公司来说,分析起来更加抽象。因此,Clarkson以及同一时期的其他学者提出,企业并不应该对整个社会负责,而应该对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企业的活动或者被企业的活动所影响的对象负责。正是在这一时期,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4)被引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并影响了后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例如,Henriques和Sadorsky(1999)提出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组织(包括雇员,顾客,股东,供应商等),社区(包括当地居民及一些相关团体),规则(比如规则系统)和媒体利益相关者。Maignan和Rslston以及McWilliams和Siegel等人的研究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驱动观
无论是社会职责观,还是利益相关者职责观,都暗示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利益动机,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使得商业在构成要素上获得合法性。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社会职责或利益相关者职责的观点难以对商业行为是否属于社会责任的范畴给予规范的标准(Jones, 1995)。通过慈善捐助或者实行雇员友好政策,企业可能符合了社会规范,但这些政策也可能是公司权力的家长式表现(Swanson, 1995)。基于这些批评,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驱动观,提出了对特定的企业行为独立于社会或利益相关者职责的是正确或错误的判断(Swanson, 1995)。比如,基于伦理的判断,公司可以制定系统化的政策,以促进与商业伙伴平等、自由和公平的合作机会(Maignan and Ferrell, 2004)。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过程观
一些研究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组成组织的过程了进行分析。例如,Ackerman(1975)提出有三种主要活动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一是监测和评估环境条件,二是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三是制定计划和政策以增强公司正面形象。类似的,Wartick和Cochran(1985)以及随后的Wood(1991)提出,问题管理和环境评估构成了管理过程的两个部分,这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立场。
三、小结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单一视角的概念,虽然文献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未形成统一的框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讨论。正如Carroll(1991)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匹配”,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指明了方向,企业可以根据利益相关者群体界定相应的社会责任范围。相应的,Clarkson(1995)也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为社会责任的分析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确定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也为研究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McWilliams A, Siegel D S, Wright P 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43(001):1-18.
[2]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97-505.
[3]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MA: Pitman)[J]. STEVE WADDELL, 1984.
[4]Maignan I, Ferrell O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32(01):3-19.
近年来,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不断增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进行探究,以期为学者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
在国内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了四种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计量,包括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Abbott W F和Monsen R J(1979)以内容分析法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度披露指数,研究表明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少、范围、方向以及企业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宋献中、龚明晓(2006)综合运用了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研究。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510家样本公司的年报后,从17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取17个指标制作成问卷调查表,要求选中的某类被调查者从决策价值和公告关系价值这两个角度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研究发现,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较低。
吉利、张正勇和毛洪涛(2013)从安永国际、润灵环球、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知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机构提及的18个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中浓缩出6个特征,编制出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选取的质量特征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董事结构、行业类型、股权性质等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Amar和Boujenoui(2007)以2002-2004年加拿大58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业绩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及企业领导层结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张正勇、吉林和毛洪涛(2012)分别以公司治理总指数和公司治理分指数研究了公司治理?ζ笠瞪缁嵩鹑涡畔⑴?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其中股权结构治理和管理层治理的影响较明显。研究还发现,顾客远近度、行业竞争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有学者研究市场对污染报告的的反应,如Blacconiere and Patten(1994)、Patten and Nance(1998)等。污染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之一。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多少和好坏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Guidry 和Pattent(2010)使用标准市场模型法来分离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日前后的市场收益未预期的变化,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市场对可持续报告的没有显著的反应。而在进行横截面分析时发现,高质量的报告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这些结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后仍保持不变。
建立于我国市场是有效的基础上,国内开始出现社会责任与市场反应的研究。江炎骏等人(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反应,发现在事件窗口各时点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接着又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市场反应越大。
朱松(2011)以披露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以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市场评价显著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市场的评价越好,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越高。
阳秋林(2013)等人以我国沪深两市在2010-2011年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了十个事件窗口期,研究市场对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的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会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即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会导致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显著增加,说明了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视角;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60-04
自三聚氰胺事件出现后,有些企业又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双汇瘦肉精事件、用牛肉膏使猪肉变牛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威胁,哈药总厂“三废”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使每一个公民感到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非常重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是从西方传到我国的。西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中国学术界引起重视并日益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一、我国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面临着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微观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先了解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并应用于实践。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的研究达到了,随即传到我国。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国际上对于跨国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出口有了严格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出台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在各个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企业要想在国际上更好地参与竞争,就必须要了解并遵守该规定。
(三)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想更好地在社会中长期生存,就要制定好自己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发展,企业面临着环境污染、劳工等问题。企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就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应用在企业的战略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家道德、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始于20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们没有统一的说法,大体上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定义。
(一)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刘俊海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以股东利益最大化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1999)。[1]刘连煜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营利性的公司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的目的,按多数人对公司的期望行动(2001)。[2]屈晓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行为和企业制度对内部员工、合作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义务,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责任,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2003)。[3]
(二)研究的维度
从二维角度出发,尤力、王金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承担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1990)。[4]从三维角度出发,李淑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存在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这一定义说明,企业除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2007)。[5]周祖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必须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括经济、法律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2005)。[6]从多维角度出发,黎友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某种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2007)。[7]
(三)社会整体角度
张彦宁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和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发展的参与(1990)。[8]王利平、黄江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改善企业所处的环境、增强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1994)。[9] 郑天一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做的奉献(1999)。[10]黄瑞荣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为了社会的福利、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包括保护环境、生产更安全的产品等方面(2000)。[11]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承担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2004)。[12]
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共性是更多地关注理论层面,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与我国实际结合相对较少,致使理论指导实践会有一定的偏差。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指企业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争取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不同视角
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和竞争力的角度着手的,其中社会和谐与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都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社会和企业的层面,如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公司治理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员工、消费者、股东等群体,而研究视角是以人为本的则很少,提出具体思路的几乎没有;从企业绩效、品牌建设、企业利润等视角的研究也更少。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认识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全球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茂林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懂得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规律,又要遵守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当作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任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2005)。[13]赵军认为社会和谐离不开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和谐。企业只有主动承担起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8)。[14]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投资者、供应商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平衡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杨瑞龙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司的最高权力由利益相关者组成,而不仅仅是由股东的代表组成;二是公司的目标不仅是利润最大化,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00)。[15]田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取决于它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2006)。[16]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刘连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道德性的概念,要具体落实,只能落实到公司治理环节中,公司治理模式的设计应以股东财产权为基础加以架构,以政府法律法规为准则,奖励那些负责任的公司行为,严惩那些不负责任的公司行为,使公司更负责任,而不是采取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部公益人士的做法(2001)。[17]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改革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营造与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公司外部市场环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有调控的市场形态,国家适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解决市场在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上失灵的问题;公司高层管理者要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强化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内部治理中,以弥补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在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缺陷(2002)。[18]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张旭、贺艳珍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消极影响。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分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迷失方向;根据我国的国情,企业的发展速度会降低;在短期内,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被削弱”(2006)。[19]另一方面更多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刘藏岩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跨越国际贸易壁垒。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而且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2005)。[20]殷格非认为,我国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责任竞争力:首先是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争当优秀公民,切实履行《全球契约》责任,建立全面管理体系,将公司的优势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其次是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竞争中,提高责任竞争能力,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内企业来讲,迅速熟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则,参加并通过相关的审核和认证,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的责任管理体系。再次是寻求企业优势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切实培植责任竞争力(2006)。[21]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有关组织和研究机构、研究者相继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或指标体系。通过对标准或指标体系的研究,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具体,但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受主观因素影响,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2009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对我国2008年百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表明,总分100分整体水平仅为31分,而规则是20-40分是起步者。
(二)研究的时间短,理论研究不充分
我国相比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晚了近半个世纪,所以在理论方面研究的不够深入,大多数的理论是直接引用或者翻译国外的理论,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国情匹配度还有待研究。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比较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增多,同时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这说明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四)研究的范围小、不系统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分析,从国家的角度、员工层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大多是关注企业应该如何做,但是对于国家或者利益相关者应该怎么做还研究得很少。同时我们还发现专家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是独立的,没有把研究成果系统化,这样在实施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研究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用文字表述研究成果,然而更有效果的是定量分析,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不多,运用调查统计分析方法的较少。
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通过法律等行政手段给企业明文规定应该怎么做,做了之后会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者不履行之后应受到的惩罚,使企业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标准,标准和体系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国情,进行量化以后政府和企业都能进行评价。
(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要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制定履行责任的措施,在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早期是与法学联系非常紧密,其研究对策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的责任使社会上相关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循,如果违反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四)实施媒体监督机制
现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如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处,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更深入的认识,做的好的我们要作为榜样进行学习,对于不遵守的,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曝光以对其他企业进行警示,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五)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每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标准或者规则,这些并不是强制性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是否遵守。这就需要行业协会通过宣传使本行业企业对标准有清楚的认识,对遵循标准好的企业给予表扬或者支持,对于违反标准的企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使企业有很好的自律行为。
(六)提高企业家的修养和自律意识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行业协会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关于本行业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要求企业家参加。同时企业家自身也要重视自己的修养,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和组织,提高自己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
[4]尤力,王金顺.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1).
[5]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2007,(4).
[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8]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778.
[9]王利平.黄江明.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5.
[10]郑天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1.
[11]黄瑞荣.现代企业管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13.
[1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4.
[13]王茂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J].求是,2005,(23).
[14]赵军.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求实,2008,(5).
[15]杨瑞龙,周叶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6]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7]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18.
[18]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2-140.
[19]张旭,贺艳珍.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10).
[20]刘藏岩.刍议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23).
[21]殷格非.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
Review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Sun Yu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在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众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尽管管理经济学强调现代企业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但现代很多企业依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因此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并未充分重视。于是很多学者将眼光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中,以鼓励企业自觉自愿地进行社会责任的履行。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正相关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历程
古典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自此之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同时,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尤其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也随之不断发展扩大,加之企业自身也开始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发展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但历来学术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存在分歧,很多学者也加入到正负关系的验证研究中来。搞清两者的相关关系,有助于鼓励企业的管理者投入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和完善健全企业文化。
二、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在此项研究上存在较大分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少数学者则认为二者无直接关系或存在负相关关系
(一)有关正相关研究。
Chuck McPeak和Nina Tooley在08年对DJSJ公布的美国56家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上市公司做了系统研究后发现这些公司在02年――07年的财务业绩表现突出,其股票的平均涨幅均在101%,资产回报率更是高达38%,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Francisca van Dijken 在07年以美国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中的90家企业为样本系统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90家企业的股票在近6年里的表现超过市场平均值90.8%。
Luo和Bhattacharya在06年通过对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Schnietz和Epstein在05年以西雅图国际贸易谈判失败为背景进行研究,试图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声誉能否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声誉可以帮助企业在发生危机时,避免股市的大幅下挫。
Simpson和Kohers在02年对美国所有的国有银行在1993年和1994年的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进行研究,以企业社会再投资行为作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以资产报酬率和贷款损失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存在积极关系。
(二)无关及负相关研究。
Matthew Brine,Rebecca Brown和Greg Hackett在07年以澳大利亚300ASK指数的277家企业为样本,以澳大利亚环境与水资源部门和道德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为数据来源,以资产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对澳大利亚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没有明显关联。
Brammer等人在06年利用股票回报率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而且不同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别。
Seifeit等人在04年利用方程式模型对财富一千家公司的慈善活动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流决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并不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三、我国学者研究成果
我国管理学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刘俊海在1999认为企业会责任是公司法学里的一项重要课题。刘连煜在2001年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沈洪涛2005年选取97年――03年深圳和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所有非金融业A股公所作为样本,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无论选用哪种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绩效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上期各种财务绩效指标之间同样呈现正相关干系,但销售增长率及市场收益指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由于财务绩效与前期公司业绩指标不同导致了当期财务绩效与前三期每期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同的结果。
而郭红玲在2006年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以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需求分析为基础,构造了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评价模型,在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与供给以后,实证研究了部分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供给与其成长性的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
李正在2006年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的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通过内容分析法衡量社会责任。结果表明,从当期来看,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也就是说长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没有相关性关系。文章还得出:负债比率,资产规模,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ST企业前一年的财务绩效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界定
综上所述,国外和国内的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选取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作为样本,整理样本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股票价格,选取不同的财务绩效考评标准,构造研究模型,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基本上可以在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达成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Mccuire J Sundgren A Schneeweis 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
【2】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
【3】郭红玲,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生态经济,2006
【4】李新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企业社会回应管理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study abroad is relatively mature. From several aspects, we went o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explore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at i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esearch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isk, supply chain network research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 chain for the food business .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expand and innovate the research for both supply chai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supply chai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earch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却日益突出,包括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富士康12连跳事件”,如今消费者更愿意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家手中获取产品,这使得越多的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存在于整个供应链上每个环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利润链条体系,链条上企业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与存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链条即是供应链。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供应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增大, 整个链条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就如三鹿事件,以其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也会受到重创,因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十分重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Carter和Jennings(2001)探讨了购买社会责任对供应链关系和供应商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前者对后者有直接的正面的影响,而通过改善的信任和合作对供应商绩效有间接影响。而 Hsueh和Chang(2008)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网络的协调研究,也就是说通过对制造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支付的明确规定,使供应链网络中各企业社会责任制造商的利润达到协调。结果表明考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的利润比没有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的利润都要大,即使是没有协调。Ciliberti和Haan等人(2011)研究了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委托和规范问题。笔者认为供应链的主导核心企业和其他上下游之间存在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委托-关系,针对供应链上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动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Cruz(2013)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从中供应链的决策者决定社会责任活动的投资水平和选择贸易伙伴,以获得最大化利润并且最小化整体风险,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是可以减缓全球供应链风险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我国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
申光龙等人(2009)通过对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特点的分析,制定了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管理原则,设计出一套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即通过两方面,一方面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一方面是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最终实现供应链视角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整体供应链社会责任价值的最大化。崔??(2010)探讨了供应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在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通过宜家的案例分析,说明需要四大机制的保障。吴定玉(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合作”,以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治理为思路,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策。
2.我国关于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风险研究
许建等人(2015)设计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汽车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较为有效地对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据。王宝英(2015)通过供应链视角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来源,并对各节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传导模型进行了四种分析。
3.我国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研究
周翼翔(2015)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网络治理,通过理性的分析探讨治理的内在逻辑与驱动机制,构建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网络治理的模式。
4.我国针对食品企业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对于食品企业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姜启军(2012)从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主要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分析,提出了五个食品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策略。李年琴(2014)将社会责任分成三个层次,即经济与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自愿性责任,笔者通过阐述企业应承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为食品供应链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赵雅玲(2014)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与治理。笔者通过对全球供应链食品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和治理弱化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
四、总结与建议
1.总结
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虽然国外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国还算一个新的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就我国而言有些方面研究较多较为成熟,包括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社会责任风险、供应链网络研究和针对食品企业的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几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有些主题则研究成果较少,比如供应链上的责任分担与协调、风险与分担及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与测量等。
在品牌制胜的时代,社会责任已经逐渐作为一种展现企业风貌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这个企业或者公司的品牌资产。有一种提升企业品牌资产的方法就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公司或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将有利于企业强势品牌的建立。
二、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直到1970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才涉及到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企业社会责任被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具体定义,指出其中的三个方面为:①实现经济职能有效运行而产生的基本责任,包括产品的安全、就业和社会经济增长等问题;②企业以国家期望的方式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如环境保护、雇佣关系等;③尚未明确但已经出现的责任,如贫困、社会环境改善等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因地域文化、定义重点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随着时间变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越来越具体清楚,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外延也逐步扩大。在广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下,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表现、企业公民等概念相继出现。
(2)企业社会责任构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学者们也展开了大量研究。Carrll在企业社会表现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四类,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意义深远。在他的模型里涉及6个CSR维度:①用户;②环境;③种族/性别歧视;④产品安全;⑤职业安全;⑥股东。
2.品牌资产相关研究
(1)品牌资产内涵
品牌资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研究对象和测量方式的不同,可以从企业市场层面和顾客层面两类视角对品牌资产的内涵进行描述。
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品牌为企业带来的附加市场或财务价值,例如现金流、市场所占的比重、收入等。Brasco提出,预测未来盈利折现值与现阶段盈利之和就是品牌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被列为无形资产。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聚焦于基于品牌名称顾客所产生的心智模式。于春玲和赵平提出什么是顾客对公司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化反应?答案就是品牌资产。
目前,对于品牌资产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量化品牌资产,为企业内部品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为企业营销策略活动提供有利工具。
(2)品牌资产构成
Haker认为品牌资产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并于1996年细化了五个维度,提出品牌资产五维度十要素模型,即: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状况。
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品牌资产构成维度进行了描述分析,由于对品牌资产的概念研究存在分歧,关于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3.社会职责、品牌资本与资产关系、消费者的研究
(1)消费者与公司社会职责
公司最重要的利益关系者就是消费者,常常利用观点态度和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绩效。Bhattacharya(2004)构建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权变架构,其中大量文字阐述了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周延风(2007)从成立慈善基金会、友善的对待职工和保护环境入手,对公司责任行为和消费者反应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其结果可知,这几个区域的行为全部对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许多的实证研究等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对消费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消费者与品牌资产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式聚焦在了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质量关系评价视角论证品牌资产,是现阶段品牌资产研究的主要方向。Blackston(1992)认为,在品牌关系研究范式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服务等要素表现体现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为消费者主观感知。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视角的研究对企业品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部分学者已经对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进行了初步探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
根据学者品牌研究成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Brown & Dacin以Creyer & Ross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更一步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评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评估存在正相关关系。辛杰(2013)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正向影响效应。
三、文献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发现:第一,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多学科交叉并且具有多样性的新兴概念,由于有大量的文献和多学科交叉观点,对其概念和维度构成的阐释,众多学者歧义颇多。第二,因对品牌资产研究视角的差异,有关品牌资产的概念仍存在分歧,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划分体现多样性。第三,通过许多的研究可以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消费者响应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部分学者也已经对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证,一些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还是不太成熟。并且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誉度等方面的结论或者实证研究特别少。第四,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之间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到消费者响应,再到品牌资产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必要深入探究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的品牌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能够明明白白的确定消费者的公司责任期望和公司的责任战略重点。(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Bowen H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 man[M].Harper Press,1953.
[2] 于春玲,赵平.品牌资产及其测量中的概念解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6(1):10-13.
[3] 许正良,古安伟.基于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09-118
[4] 周延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7,(4):66.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制度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既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所以了解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可以更好地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脉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指导企业更有效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是学者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不同,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个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的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真正开始是伯文(H. Bowen)在1953年时,发表了他的《商人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一书之后。他曾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营者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卡罗尔(Carror,Aichie,B.,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国内理论界对CSR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文献不多。张彦宁(1990)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中把CSR含义表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强调的是对其他利益者的利益保护,从而体现出法律的公平性。从以上的定义来看,不同地域的学者因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CSR有不同理解,为进一步研究CSR提供了新的议题或拓展了新的空间。从以上思想渊源和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具有且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人们在谈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时,有两种常见的认识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有社会责任。因为有了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能力与动力会被大大降低。另一种倾向是把国有企业等同为和一般企业或其他非企业组织一样的组织,以判断一般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
理解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企业的性质是追求经济目标的组织,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正是在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含了追求经济目标的内容,任何一个企业的微观层面的社会责任的履行,都不可避免的要依附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施。三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都是统一的。
与一般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则比较复杂。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社会责任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它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国有性质是理解国有企业的制度内涵的起始点,也是定义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的原点。以帕森的语义来阐释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和应尽的社会承诺。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作为国家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有效手段而存在。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要着眼于非经济目标的实现,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为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具体到每个国有企业,其社会责任的含义将取决于这个国有企业开展活动的性质。
三、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转为对社会人因素的重视,由企业优先转向是否受到消费者拥护,由地区社会开发转向环境保护、追究公害企业责任的法律要求等。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跳出纯理论探索的框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系列性的推广和实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中的应用及企业公民观点的提出以及其他的一些理论依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经营者应对所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负责。与传统本位主义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坚持企业与雇员、顾客、供应商和所属社区等都存有一定利害关系,企业在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相互利益。R.EdwardFreeman(1984)率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问题,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集团和个人。
不同于关注一般回应或公共责任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清晰地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为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平台。这个理论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淡化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在传统公司中一统天下的固有观念,树立起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权利意识,强化企业对企业中利益相关者的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价值,应当视为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理论依据。
(二)企业公民理论
企业公民要求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来对待,企业在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向社会各方显示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Dirk.Matten等指出,企业公民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实体必须承担与个人类似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了经济行为与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的沟通与互联、服务于双方利益。Birger.Wernerfelt(1984)率先提出可以通过企业资源决定(RBV)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Jay.Barney(1991)对其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企业是一种由不同资源和能力构成的集束,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在企业间的流动配置可以使高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集束获取竞争优势;因此Forest.Reinhardt(1998)指出,如果企业可以有效阻止其竞争者模仿其战略决策,那么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就会带来超额回报,而这与Barney的VRIS(Barney,1990)观点相一致,资源的价值性(Valuable)、稀缺性(Rare)、独特性(Inimitable)及不可持续性(non-Sustainable)是满足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在长期内的竞争市场环境中,企业是无法阻止其竞争者对自身实施模仿战略的;DavidP.Baron(2001)指出,企业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是行为动机而非行为本身,若该动机是以社会服务为目的,那基于此的企业行为就具备了社会责任性,但很多企业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动机而获得社会性收益的。
(三)社会学理论
国有企业的经济力量强大,不仅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还会对政治生活、对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国有企业经济力量会对社会产生威胁,经济力量的集中本身既是推动社会财富增长、促进社会利益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潜伏着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
根据系统论,企业力量与企业制度应当符合。因为企业只不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理想的系统模式要求这两个层次的系统应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就要求,企业通过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反馈社会。在社会学理论下,企业所拥有的特殊社会成员的地位,决定了企业不能唯利是图,他们必须同时考虑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无疑为强化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另一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必然,上述观点为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结论与启示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特殊的性质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应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第一,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监管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对转变发展方式,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二,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另一方面,企业依法经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殊地位和性质要求监管企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第三,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的公司已经超越外部压力,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主动追求,作为提升责任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被动地承担社会义务转换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但从长期看,由于其赢得更高的美誉度和认同,其产品和服务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升财务绩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
第四,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由于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产业链,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全球供应链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和品牌商共同的责任。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对所有企业的共同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带头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既可以展现国有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又可以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还可以汇聚人心,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道德的宣誓和使命的诠释,是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J].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02期
[2] 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3] 朱林兴.强化国企社会责任的关键[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赵怜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与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5] 陈李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6] 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7] 王忠孝.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商业时代,2006年04期
[8] 刘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述评[J].消费导刊,2008(20)
[9] Bowen,H.R.(1953):Social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 Harpor & Row.
关键词:生命周期视角;企业社会责任;建议
1.国内外研究综述
进入20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由美国学术界首次提出。在科学技术急速进步的背景下,全球格局不断转变,企业社会责任得到愈来愈多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使得其概念不断发生改变。当前,各行各业就这一社会责任仍旧没有一个一致的界定。Peters R指出,利润最大化属于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至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了利益相关者概念,指出企业一方面要服务于股东,一方面要服务于众多利益相关者。企业生命周期概念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范围盛行。自现阶段研究成果而言,很大一部分学者较为认可将生命周期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3]。
2.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2.1企业社会责任与生命周期对应
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成长期间并非一直不发生转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及积极性均会由于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出现转变。企业的一系列需求、水平及目标等均会伴随企业生命周期不同而发生转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同样属于一个动态转变过程。为了尽可能实现企业的高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要自生命周期不断变更层面出发,进行对应的匹配调节,从而实现生命周期、社会责任相互的有效对应。
2.2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社会责任的作用
I.即使是在市场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者会不断增多,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充分履行消费者责任,可见,在企业成长期阶段,员工责任及消费者责任履行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II.成熟期阶段,企业具备一定的可分配利润,正面将股利支付给股东,可牢固股东信心;且成熟期企业具备的高利润,乃政府税收重要来源,在缓解就业问题、促进政府产业改革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见,企业成熟期阶段,企业股东责任表现、政府责任表现以及企业员工、债权人、消费者责任相关积极表现可促进企业有序发展。III.企业衰退期阶段,为了极力获得市场最后利益,总是不重视以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衰退期阶段履行社会责任可创造的利益俨然要远低于其投入,企业随着投入增多使得企业支出不断增多,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构成负面影响。
3.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建议
3.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属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可或缺先决因素。故企业务必要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具备的重要意义;以合理的态度履行社会责任,防止企业身陷“慈善论”、“公益论”等不科学的社会责任思想观念影响之中,企业相关利益受社会责任很大程度影响,故充分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构成成分,企业同时应强化对股东、员工等相关利益的责任意识。再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发达国家社会责任观念发展较为成熟,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因此,为了避免被国外企业甩开,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获取市场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
3.2基于企业发展阶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各个阶段有着大不相同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点,但是一定要强调以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同样不可全面忽视,科学合理的行径应当为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安置于主导位置。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市场格局及利润率等相关因素制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不相同,一家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同样不同,要想提升收益率就应当合理的明确社会责任范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当从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出发,防止承担的一并对企业正轨运行构成不良影响,于企业能力范围之内对履行社会责任范围、水平进行确定。
3.3优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
利益相关合法权益未得到企业重视,故处于弱势处境。然而利益相关者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当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在员工、薪酬待遇方面的投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激发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与此,企业还应当强化供应商管理,与市场强劲实力供应商构建长时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企业自主产品的研发。同时,企业还应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结合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制定年度公益方案,将公益事业归为企业日常管理内容中,促进企业经营绩效得以有效提升。
3.4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重要凸显,经社会责任报告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还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起与政府良好的关系。以国家电网2006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开始,之后多家企业便开始借鉴国家电网亦开始社会责任报告。结合现阶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很大一部分报告评价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要循序渐进地对社会责任报告覆盖面积予以拓宽,结合报告内容形成基准改善企业报告水平,唯有贯彻社会责任报告,方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程度,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结语
总之,基于生命周期角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属于一项较为繁杂的综合工程,为了促进其运行的科学合理,相关人员务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生命周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优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等,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形式,讨论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责任及其实现形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及实务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系统论证自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AdolfA. Berle教授和E. Merrick Dodd教授的著名论战开始一直持续至今。Berle和Dodd(1928)两位教授围绕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和内涵以及措施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观点。Bower(1953)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的商人社会责任思想。分析了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不是包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改善经济问题和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的方法。Davis(1973)认为社会责任回应的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企业慈善思想,“和解了社会与企业经济利益”,通过利他来实现自利的“开明的利己主义”思想回答了企业针对社会问题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处。Fineman,Clarke(2015)和Shannassy(2014)指出,企业正式战略中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包含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对自然环境负责的内容;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也包含了企业要对员工负责的内容。Miles等(2015)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通过企业正式战略规划中的各个功能性整合为企业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行动指南。卢代富(2001)认为,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经济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石。
二,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形式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是指企业在外部关系和外部联系的影响下,对这些外部环境运用的内部要素进行社会回应和社会管理的行为,并通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评价、反馈的过程,即“驱动一运行一评价”三个基本过程,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又包括了“认知一运营一实现”这一基本逻辑。
(1)社会责任的愿景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当企业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就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将承担色还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要在企业社会发展战略中反映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愿景与规划,将此作为自身的内化驱动因素,表明企业对于社会发展的态度,向社会展示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在现实色还会中,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企业仍然将经济利益座位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它利益相关者,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安危。
(2)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积极提倡的,由企领导和员工恪守的共同新年或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是企业在特定坏境下形成的企业独特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独特的。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意识植根于企业文化中,就能使企业员工更加认同、更加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会使领导层更为高瞻远瞩,制定出适合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让这种社会责任文化引导企业的员工积极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3)建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部门或机构
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或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战略之前需要相关部门做出评估,来确定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潜在收益,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与汇报进行评估。同样,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或机构还需负责协调企业内员工与企业,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关系,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顺畅与效用。
三,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维护内外部良好运营环境,解决运行中社会问题的产物。因此,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形式必然受到内外部环境的驱动,通过对社会责任行为的结果进行认知分析,采取一定的手段对社会责任进行管理,维护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管理活动、内化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来分析和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Bowen.Integration of five health behaviour models: Common strengths and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condom use[J]. Psychology & Health . 1953
[2] Fineman,Clarke.Embedd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Systems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3] Shannassy.The development of a stakeholder-based scale for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Service Business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