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视眼预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进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有力推进,尤其是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等的建设,学校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学校的竞争力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教师的竞争,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有关教师专业能力的竞争。长期以来,各校都比较重视校本研修、校本教研,但方式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创新的举措,效果并不理想。
作为地处武进西部的农村小学,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更受到了地域、经济的制约,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引进优秀人才也不大现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城区优质学校具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充分利用机遇,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迎头赶上。
前几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质资源,通过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协进会,教师专业行动计划,青蓝工程,校级名师工作室等,营造了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然而,我们也发现,因为区域规划调整等历史问题造成了师资超编的现象,使得学校近十年来,直到去年才有新教师的引入,学科教师年龄大多集中在四十岁左右,利用自身优势,闭门造车使得教师发展呈现原地踏步的现状,如何改变与跟进?如何面向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用杠杆撬动教师专业成长?新一轮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团队。‘五级梯队’人数达30人,实施名师领雁共同发展工程,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引领全校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如何克服教师培训从上至下,如何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教师主动发展的追求?3月,华师大教授、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吴志宏教授应邀来校进行了两天的教育教学调研指导,30日下午与全体数学老师进行了一次教研工作坊培训,整整一个下午,老师们从分组教案设计,推荐代表交流,观摩名师录像,比较不同研讨,专家点评讲座,在任务的驱动下,大家积极探讨、互相启发、大胆表达,研讨氛围相当热烈。老师们说这是一次头脑风暴,的确,第一次的尝试就给了大家深切的感受。这种新的教研方式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与思考。以工作坊为教研形式,将研讨贯穿整个活动,让每个教师带着思考来,带着思考走,每个人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这样一种教研方式不是能促进每个老师的发展吗?我们确立本项目,就是要探寻教研工作坊的实施基本形式与策略,以及考量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概念的解读与创新
工作坊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方式,也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
教研工作坊,顾名思义,教研活动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与传统的教研方式相比较,工作坊应当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1、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很多相关领域的前沿话题,课题研究的内容,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等都可以成为工作坊的主题。2、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可以在某人的家里,也可以在正规的会议室里面,更可以在旅游景点,工作坊的时间与地点都比较灵活。主持人可以是专家、领导,也可以是普通教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有共同话题的老师。3、参与性强。一般的民众参与方式,大致上来说都是先由台上的主持人以及报告人先行报告,此时台下的民众只能做单方面的聆听,或在会后发问讨论。工作坊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互相发表意见,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参与者的参与感,用轻松的方式让参与者了解其规划的动机、目的,以及规划地点的现况,不仅可以获得多方的意见与想法,更有利于议题的讨论及整体活动推行。
我们研究并采用的工作坊,设想有如下形式,1、专家面对面式教研工作坊。有针对性的邀请某一方面的专家、领导与教师开展对话;2、名师比较式教研工作坊。网络提供的大量名师讲座、录像成为了工作坊比较教研的充足资源;3、教师参与式教研工作坊。
我们努力让研讨贯穿每次教研活动的始终。在每个活动之前增加了讨论环节,在活动之前每人形成观点,打破以往无准备的教研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强调教师的全程参与,将参与贯穿活动始终。活动结束,引申总结或是引发新的问题。工作坊的主题来源多样,教师可以自主参加感兴趣的工作坊。工作坊将培训发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师。
三、实践研究的过程
确定了教研工作坊来改进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之后,我们精心设计了项目研究方案,项目组根据既定的方案和计划,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工作坊与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相结合,尝试不同的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学校自己的一套做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研究,形成项目
吴志宏教授的教育教学调研指导,那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研讨活动,全体参与教师,尤其是许多中老年教师全程参与,并且全身心投入,思考、研讨、评议、讨论,既结合了平时自身的教育经验,又能针对现实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给了我们很多的触动,原来,教研方式的转变的确可以让中老年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并且实现自身的价值。
为保障项目的有序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项目研究领导小组。校长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全面主持项目实施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另外,由教导处、教科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同时,确立了以骨干中层、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成员。并且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志宏、原武进区教育局副主任科员郑国源担任本项目的顾问,负责项目实施操作指导。
项目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举行了两次项目设计论证会议,邀请了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对项目的现实意义、可行性以及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证;邀请教育局副主任科员郑国源对方案进行论证与修改,保证了项目设计尽可能完善。
同时,项目申报前后,我们就从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有关工作坊方面的文献资料,编印了《教育文摘》等资料专辑,使得项目组教师了解和把握当前有关研究的发展态势,使我们在更高的基点上开展研究,在学习和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校的研究思路。此外,我们积极组织教师自主收集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开展自主学习,并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开展专题研讨交流,使得项目研究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阶段:实证研究,全面推开
首先,制订语文、数学、英语、艺体“教研工作坊”活动计划。
在学习相关理论以及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教研工作坊的具体实施形式。学校所有教研活动采用教研工作坊的形式,将研讨贯穿活动的全过程,促进教师的参与和思考,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1、专家面对面式教研工作坊;2、名师比较式教研工作坊; 3、教师参与式教研工作坊。并且形成了基本的操作流程:首先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初步形成小组意见,并且进行大组汇总;然后,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探讨;最后,指名教师进行围绕教学内容,主题教学讲座或是观看名师录像、专家讲座。并且分学科根据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制定了各学科教研工作坊的实施计划。
其次,围绕设计目标,依据具体实施策略,开展研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围绕实施计划,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工作坊。期初两周内要确定好工作坊的主题以及承担人员,确定好工作坊的实施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计划。每次活动前两周,公布研讨活动的教学内容,各备课组进行集体商议,确定教学设计,并且确定中心发言人。工作坊活动时,各备课组首先交流各组的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而后集体观看名师录像或是观看某一备课组的教学展示,最后进行比较研讨。各备课组严格按照计划认真组织,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年老教师既成为教学设计的策划者,也成为比较教学与研讨的主力军;年轻教师既要承担代表发言,还要承担公开教学,更能主动询问年老教师的设计意图,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创新而又不忽略基础。
第三、在项目实施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策略,稳步推进。
对于教研工作坊的实施,我们遵循原有的计划与学习经验总结,然而,我们总感觉教研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它的实施过程显得过于单一。结合课例的研讨虽然针对性强但总觉得面对有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却无法实施。
4月27日一大早,卜弋小学又迎来了学校最尊贵的客人:吴志宏教授,这是吴教授第二次来到卜弋小学,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调研指导。
上午,吴教授首先走进学校的语文课堂。下午,吴教授又对学校的项目设计《工作坊——教师发展快车道》研究工作进行了指导。全体校级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项目组团队成员参加了研讨活动。首先,项目组介绍了“工作坊”项目实施的进程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困惑。吴教授肯定我们的研究与成效,同时结合我们提出的问题,对于工作坊的实施指出了三个注意点:一要选择好一个恰当的主题;二是主持人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三要调动所有教师的参与意识。尤其是我们的实施形式,只是工作坊实施的形式之一,过于单一。接着,吴教授详细阐述了工作坊的系统理论,又结合了操作实例,让项目组老师对于工作坊的形式与实施要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运用工作坊这种新的校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教研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了拓展和演变,通过调查问卷确定相关问题提炼主题,活动中参与者阐述自己或是备课组的具体做法,观看相关视频或是倾听学校自己老师的研究成果,相关专家点评以及明确具体工作等形式应运而生。同时,将教研工作坊与课题研究的主题、教研室研究专题等结合,“情境化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课内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三、四年级英语教材的比较”等工作坊很好的解决了课程改革等的实际问题。
研究过程中,全体项目组定期对项目实施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比较实施前后教师发展的心态与活动状态,总结近年教师的发展成果。梳理项目实施的具体形式与策略,三种形式基本达成共识,以工作坊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成为学校的常规。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总结提升,不断创新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基本形成了工作坊基本形式与实施途径:
1、专家面对面式教研工作坊
与一般专家的讲座、培训,或是听课指导不同的是,我们将首先根据学校发展、教师发展需求,邀请有关专家,其次活动过程,先分小组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形成小组观点,接着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与讲座,再由教师提问,谈区别、收获和感受,谈今后工作的设想。
2、名师比较式教研工作坊
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配套的多媒体、视频等更多地应用于教育教研,使得无缘与名师面对面的教师眼界进一步开阔。但往往我们的方式主要是观摩名师录像,接着进行点评。而名师比较工作坊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两种方式。其一,确定教学内容,将参与教师分组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观点;接着进行大组交流;然后观摩名师录像,谈不同与感受,最后由指定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尤其要总结某类课型或是名师风格,确定某一类课型的教学要求。其二,确定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然后观摩名师课堂,最后进行比较,总结不同与不足,进行教学改进。
3、教师参与式教研工作坊
与以往教研活动的方式不同的是,教师参与式工作坊更强调教师的参与,尤其是将研讨活动提前到观课之前。以往教研活动,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备课,活动时首先观摩课堂教学,而后进行评课讲座。而参与式工作坊,首先仍然要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初步形成小组意见,并且进行大组汇总;然后,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探讨;最后,指名教师进行围绕教学内容,主题教学讲座。另外,也可以是根据学校主题安排,教师个人或是几个人集体申报,然后整个教研工作坊由教师组织与安排。活动过程可以先抛出问题或是课例,倾听参与教师的意见,而后主持人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是相关的教学处理,可以是相关理论的介绍,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做法。最后再比较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相关主张。
其次,教研工作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它的形式我们觉得可以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灵活变动。基本的思路是,每个活动之前增加了讨论环节,在活动之前每人形成观点,打破以往无准备的教研活动方式,将参与贯穿活动始终,从而真正提高研究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另外,工作坊的主题可以由学校根据发展需求制定规划,老师们自主申报,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出。工作坊可以是学科的,也可以是主题的。可以是长线的一至三年,也可以是短线的一到两次。教师自主参加感兴趣的工作坊。将培训发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师。具有推广的价值。
四、效果与反思
1、形成教师主动发展机制。
对于像我们这样年龄结构偏大的学校来说,教研工作坊更好的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不再是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感觉,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教研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高涨,自觉性增强了。近年来,优秀教师比例不断扩大,我们的五级梯队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在周边学校都名列前茅。
2、教研工作坊制度与实施策略更加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实施形式与途径。通过几年的实施,我们已经将参与活动变成一种习惯,将反思成为一种常态。它的形式越发多元。
关键词:精益生产;质量改进;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69-02
引言
进入21世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质量,因此,产品质量的竞争也就日渐明显与突出。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学习精益生产等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消耗,使顾客满意,从而增强企业的信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
一、精益质量改进
(一)精益生产(Lean Product)
精益生产中的“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准时化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精益生产是基于成本、质量和提前期的生产方式,通过消除浪费对业务流程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从顾客角度定义价值,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以最小的投入,及时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持续改善” 、“消除浪费”,使得生产系统和产品尽善尽美。精益生产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1)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的一切不增值的工作。(2)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3)采用拉动生产系统。(4)不断改善,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
(二)质量持续改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质量的定义也从传统的“满足产品质量的规范要求”发展为“满足顾客的要求”,质量持续改进已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以有计划的、系统的质量改进为基础,从而达到满足并增强质量要求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质量改进所遵守的规则,就是针对造成质量波动的两类原因实施控制,把波动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合理的范围内。如果做到了,产品质量便会稳定。因此,持续质量改进就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减少波动。质量持续改进过程如下:根据产品质量特性,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生产过程中质量波动;通过实验设计和统计过程控制,提出质量改进方案,最终到达顾客满意。
(三)精益质量改进模式和方法
生产过程中的波动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因此,使波动为零是持续质量改进奋斗的目标。这种向波动为零的目标不断逼近的改进过程,就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
运用精益生产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相结合形成精益质量管理模式,结合企业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过程,建立质量改进方法,以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精益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并在生产中应用和改进。如图1所示。
二、精益质量改进方法应用
新型永磁电机的特点是可以获得高的转矩密度,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问题之一是结构复杂、工艺性差,不适于工业生产,阻碍了永磁电机的推广应用,针对新型永磁电机的特点,以定子制造为对象进行精益质量改进。
(一)定子生产流程
定子生产流程如下:(1)定子铁心外协;(2)绕线流水线;(3)一次电感测试;(4)浸漆烘干;(5)半成品检验;(6)合格的,进入半成品库;(7)不合格的,进行不合格品控制。
(二)定子损坏原因分析
根据定子生产流程图,经过对流程的仔细研究,对定子损坏原因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定子损坏有两种情况:磁芯碎裂和骨架碎裂。可能产生这些问题的流程步有:绕线流水线、组装流水线、浸漆工序。
定子在浸漆后要进行高温烘干,这是造成磁芯和骨架损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有两种情况。虽然这种不合格约占到了总不合格的63.26%,但是这些不合格品一般在成品检验、入库抽检和在线检测环节都可以用目视方法被发现。而顾客提出的不合格一般是由运输中的震动和撞击引起的,或是由于多重因素综合造成。
生产过程中的不严格操作使得定子内部结构松动,是造成定子震动损坏的直接原因。在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生产流程中绕线的紧密度、磁芯的安装、产品内部浸漆的充满程度是造成定子内部结构松动的因素。另外,进一步经过在线抽检将定子拆解分析,又发现有些产品在浸漆烘干以后虽然没有明显碎裂或损坏,但有已经出现骨架轻微变形或磁芯内部裂纹的现象。这种变形或裂纹也影响了产品各部件间的紧密程度,加上搬运途中的撞击造成了碎裂。定子损坏原因分析因果如图2。
(三)改进措施
经过分析发现,造成定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1)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差是造成大部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2)供应商的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问题并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员工责任心和员工质量意识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提高全体员工质量意识问题的处理。第一,造成员工质量意识薄弱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本身没有高度质量责任心。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意识再教育。第二,加强对员工的现场教育和监督。第三,在工人工资与其质量水平间建立相关关系。第四,采用激励措施。(2)供应商问题的解决。供应商的问题主要是原材料质量。重新确定供应商评价模型,并将相关信息与各供应商沟通,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引起供应商对供货质量的重视。另外应积极寻找其他更为优秀的供货合作伙伴,逐步取代质量水平较差的供应商。
此外,还加强在线检测强度,并且在浸漆和浸漆后烘干几个环节加强了管理和监督,同时提高了这些工序的熟练工比例,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加以规范。
三、结论
将精益生产理论和质量持续改进观念相结合,其建立的主要理念就是对过程与波动的理解。生产过程是各种因素的集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过程输出质量特性的波动,波动越小,质量就越好。持续质量改进就是以波动为零为奋斗目标不断地减少过程输出与目标值的偏差。试验设计作为一种应用统计思想来处理过程波动的方法,它不仅能发现引起过程波动的源头,而且能找到这些因素的最佳组合,从而持续改进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Sung H.Park.Robust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Quality Engineering[M]. London:Chapman&Hall,1996:120-124.
[2] Hoerl,H.and Snee,H.The Role of Statistical Thinking in Management[J].Quality Process,1995,(2):15-19.
[3] He Zhen. Integration of Design of Experiment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J]. The Asian Journal on Quality,2002,(3):42-47.
关键词 LOGS宗教科学 认知模式 研究方法 定性定量
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的古希腊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在古希腊,柏拉图用一个叫做“LOGS”的词汇来解释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亚里斯多德研究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一些具体学科,但是他认为这些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非真理,终极真理来至于思辨科学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之后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他们认为人类认知的正确性在于一。近代西方康德用“星云假说”、“彼岸世界”来说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把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黑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终极是绝对精神,而认知过程是他的“大逻辑”“和小逻辑”中贯穿的逻辑演进,包括“三段论”。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认知世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与科学的认知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知”进行了重新的反思。波普尔提出了提出了检验科学的标准时“证伪”,即认为一种认知如果是科学,那么需要经得起“证伪”,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认知是科学的正确的,那么如果“发现了一只天鹅是黑色的”,则上述命题不正确,也不科学,反之则是科学的。法国学者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他认为对于事物的认知一定要经过事物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分类,提倡科学认知建立在经验数据之上,反对LOGS的思辨学说、以及宗教假说。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从先秦《易经》开始,人们把握世界的结构是现实可见、可闻的具体事物的概括化。人们把万物的构成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物质,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往复而生,运动不止,把地理、天象、祸福等归结于其变化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可以叫做LOGS的思辨学说,因为这种概括高于现实事物,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思维描述。当华夏文明发展到隋唐、宋朝时期,随着异域宗教的传输入,以及我国古代儒教、道教的发展,开始形成了三教鼎力的局面,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家贵族管理方法或制度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思想的烙印,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笃信佛教,寻常百姓也会朝贡寺庙。宗教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后来科举制度的改革,将西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之范畴,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把西方的实证科学宣讲和传播,实证科学的认知模式在社会管理、政治管理以及经济管理领域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融入。
通过上述人类认知方式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知识的认知。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就有“帝王之术”、“治国之术”,西方也是很早就有民主、君主专制、城邦制度体制,但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还是短短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对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少做定量化研究。但是美国著名管理科学家泰勒1903年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思想,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正是建立在许多工厂的科学实验、问卷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而他也被称为了“科学管理之父”。在泰勒之后,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泰勒一脉相承,尽管他们的管理著作思想可能与泰勒的思想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行为科学学派的思想,但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霍桑试验。我们从孔茨的“管理丛林”理论中可以看出,许多的学派的研究方法都是实验经验主义方法比如正交试验方法、仿真实验、实地调查实验等方法以及数学逻辑演绎方法,把运筹学、统计学、对策论、概率论等基础理论学科之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丛林效应”。当其他学科诞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管理学都存在可能将其吸收过来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不容置疑,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它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的定义或者分类新事物,一般属于定性研究。而研究者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数据资料,借助定量研究工具——如各类数学模型,则一般属于定量研究,而在科学实证主义盛行的今天,定量研究无疑是一种贵族中的宠儿,受到了各方面的追捧,这也就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管理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倾向于录用做定量研究的文章。当然,这种极端化的导向是具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我们知道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定量化的研究是较少,管理实践更带有定性化的色彩。
如何进行管理学研究工作?管理学研究就是要求我们研究者去研究管理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去归纳、预测或者决策管理现象和事物的发生和管理者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1)归纳和预测:Y=F(X1X2…XN)),一种管理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他总是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X1,X2,....,XN等因素作相关性假设,作层次分析图,收集数据、假设检验,分析数据分析其相关性的大小,由于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的差异,这种分析可做确定性分析~求解相关系数,以及进一步做出变化趋势(线性相关或非线性相关),这里就会运用到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参数检验(均值、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等数学工具,也可作模糊性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找出事物发生关系重要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对过去管理现象的总结和对将来管理现象和事物的预测。(2)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管理即决策”,可见决策在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运筹学的出现为决策科学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也进一步推动了运筹学的发展,人们可以在运用计算机求解出复杂系统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使得以前人工操作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博弈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竞争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使得非合作博弈求解的可能,即理性条件下的“双赢”或者“多赢”。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领域和认知范围发生着改变,人们所使用的认知工具也不断地更新,这就导致了人们认知的范式的转变。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很少利用西医的技术和理念来解决生病的问题,西医是脚痛医脚,而中医是全身调理。当科技发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西医治病的好处,许多人趋之若鹜。而进一步发展以后人们开始追求中西医综合治疗调理。管理研究方法的演进也是如此,在人们认知范式的转变情况下,管理研究方法总是会作出相应的改变,而这也是一门学科保持长盛不衰的最好良方。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英文版)[M],Routledge,2009
英语浸入式教学师资力量全面普及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偌大的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国家间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而世界要交流就需要语言的相同,毋庸置疑,英语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英语到底应该从多大开始学习,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那么,孩子们到底应不应该早早学习英语的,专家称只要找到一种适当的学习方法,将事半功倍。
幼儿英语的浸入式教学,是指在幼儿园里开展的英语浸入式教学,也就是说,幼儿园每天选择半天或者一个周的几个全天时间里,幼儿被“浸泡”在全英语环境中,教师用全英组织各项幼儿的活动,进行各领域的活动,当然,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由教师完成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
一、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理论依据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对于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最有影响和说服力,对于幼儿发展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幼儿发展观正好对幼儿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他认为,“语言在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在社会交流中习得语言符号,幼儿具有意图解读和文化学习这些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认知技能”。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关键期培养语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利于有效地学习母语和英语
第一,幼儿期是儿童潜能发掘的关键期,所以幼儿早期学习语言的潜力大,这个时候学习多种语言也是不成问题,但是鉴于幼儿童年的压力不能太大,让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母语的课程和活动还应该是主要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开展可以安排每天的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时刻保持一种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状态,有利于儿童在丰富的英语浸入式的活动和环境情境中学好英语和母语。
第二,幼儿英语浸入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促进幼儿学习英语。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是“浸泡”的方式,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学工具始终贯穿于各类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尽可能地使幼儿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多。
(二)培养幼儿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
鉴于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是一种完全“浸泡”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活动,而且英语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来设计其他各个领域的活动,这种情况下幼儿可以不断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英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笔者有幸跟随导师进行幼儿英语浸入式课题组研讨活动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实验园的幼儿对于幼儿英语浸入式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主动,不管是上观摩示范课,还是日常的浸入式活动,幼儿都活跃的、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主动发言,勇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展示自己的英语能力,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欣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幼儿英语浸入式较其他教学方法有着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幼儿天生的不安分和好奇被吸引了起来,而且,全英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没有了压迫感,都很流畅的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就敢于充分的展现自己。
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
幼儿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学习语法、单词、句子,最主要的是会说,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无法帮助幼儿流畅的说出英语的教学方法。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只是过于死板、生硬,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忽略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它遵循的是“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教学,这是一种在脑海里进行翻译式的学习方法,如果用这种方式教育幼儿,就不利于幼儿形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愿望,也会在模仿死记的循环往复中破灭。
总之,自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问世,经过专家和学者不断研究和论证,和其他的英语教学方法相比,英语浸入式以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值得大家去继续完全和研究,应该尽量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在好的方法引导下学习。尽管我国在幼儿英语浸入式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们确实缺少的幼儿英语的学习环境,我国的幼儿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承担全面普及幼儿英语浸入式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事实证明,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目前最符合儿童学习机制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我国有条件的幼儿园推广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晓丹.提高幼儿圈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教师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幼儿教育,2010,(04).
[2]丁国旺,宋正国.彻底的认知功能主义语言获得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3(01):38-43.
[3]方俊明.儿童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认知发展[C].强海燕,赵琳[A].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高晓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98.
[5]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比较教育究,2000,(04).
关键词:220kV变压器;预防性试验;绕组泄漏电流
中图分类号:TM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状分析:
1 我们变电检修班分析解决问题时人员比较多,但在正常的检修工作中分为检修和试验两部分,试验人员比较少。
2 由于与变压器直接相连的设备较多,计划停电的时间有限,各种设备都要在相同的短时间内完成预防性试验,因此各种设备的试验不可避免的分相交叉进行,如果动用吊车等现场环境会比较混乱,班与班之间造成干扰,而且吊车操作繁琐,靠近带电部分易造成危险,车辆的调派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3 变压器220kV套管引线头比较高,人员攀爬比较危险。大大增加了预防性试验的时间。
4 按常规拆220kV套管引线头不但危险和花费时间长,而且给恢复安装带来困难,易造成安装不牢靠,引起接头发热,给变压器的运行带来隐患。
二、原因分析:
我们从人员、方法、设备、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出因果图:
三、确定主要原因: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得出,虽然环境、设备、人员、方法都是导致最终结果的原因,但环境、设备、人员三方面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并非容易解决,而好的试验方法可以减小或避免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实现快速、准确测试数据的主要途径。
四、制定与实施对策:
采用不拆高压引线的非常规试验方法代替以前拆高压引线的常规试验方法。
利用检修、定检的机会积极开展这项实践,由于与变压器直接相连的设备较多,各种设备都要在相同的短时间内完成预防性试验,因此各种设备的试验不可避免的分相交叉进行。为了安全并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和影响,进行变压器试验时,应拆开中性点和低压侧套管引出线,并用绝缘带固定好。具体如下:
1 绕组的绝缘电阻、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若按常规方法,测量变压器绕组的绝缘电阻时,非被试绕组短路接地,但由于不拆高、中压侧引线,测量高、中压绕组对其余绕组及地的绝缘电阻时势必会将MOA、高压和中压侧引线对地的绝缘电阻也测量进去,使测量结果偏小。因此应采用外壳屏蔽法测量绕组间和绕组与铁芯、夹件间的绝缘电阻。用常规法和外壳屏蔽法的接线方式及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应当说明,采用外壳屏蔽法时,兆欧表的E端处于高电位(大多数兆欧表如此),为防止铁芯和夹件承受过高电压,不应将铁芯和夹件接于E端。平果变电站主变压器铁芯的夹件在内部有一个固定接地点,因此,其夹件不应接入兆欧表测量。而对于存在多点接地缺陷的铁芯也不应接入测量。
表1 常规法和外壳屏蔽法测量绝缘电阻的对比
表2为平阳变电站#1变压器在不拆高、中、低压套管引出线的情况下,用常规法和外壳屏蔽法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的试验结果(已换算到20℃)对比。从表2可见,由于接线方式不同,测试数据相差甚远,常规法测得的数值偏小,不能反映绕组间绝缘的真实状况。
表2 用不同试验方法测得的绝缘电阻(MΩ)
2、绕组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
按常规方法采用介损电桥的反接线法进行测量时,与绝缘电阻的测量一样,要求将非被试绕组全部短路接地。这种常规反接线法测得的是被试绕组连同套管对其它绕组及地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但由于不拆变压器高中压套管引出线,势必把套管引出线等对地的等值介质损耗因数也测量进去,使测量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测试方式,采用正接线法来测量绕组间和绕组与铁芯、夹件间的介质损耗因数。试验时,对于具有多点接地的夹件和铁芯不应接到测量信号上。为了避免因绕组电感和空载损耗的影响而造成各侧绕组端部和尾部电位相差较大,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应将各绕组分别短路。
3、电容型套管的tanδ和电容量
测量电容型套管的tanδ和电容量可按常规采用正接线进行。但必须注意,若按测量单套管tanδ的方法而不注意变压器线圈连接的影响(如被测量套管的导电杆加压,其余各相套管导电杆悬空,且其它线圈均开路),则会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则是由于绕组的电感和空载损耗而引起的,即由于测量时绕组接线不正确产生的。误差的大小与变压器的容量、结构和套管型式有关。为了消除和减少测量误差,应将与被试套管相连的所有绕组端子连在一起加压,其余绕组端子均接地。
4 绕组泄漏电流
按常规方法进行绕组泄漏电流试验时的加压部位与测量绝缘电阻相同,微安表接在高压端。但由于不拆除高中压引线,势必把高中压引线对地、套管表面等的泄漏电流也测量进去,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接线方式,采用与绝缘电阻外壳屏蔽法类似的接线方式,具体如表3所示。表3中序号1的接线图如图1所示。显然,除了表3或图1中所示的微安表外,还可利用直流高压发生器输出端的微安表或另外接微安表读取总泄漏电流,对两个微安表的读数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更有利于对测试结果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表3 变压器绕组泄漏电流试验接线方式
图1 测量泄漏电流接线图
五、应用效果检查
我们采用非常规方法进行绕组绝缘电阻、介质损耗因数和泄漏电流测量等试验的技术,并与常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220kV主变压器不拆高压引线进行预防性试验是可行有效的,不仅能在人员少的情况下缩短了试验时间,简化了工作程序,而且数据准确有效。
关键词: 数字电路实验 弊端 教学模式
1.引言
数字电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很多专业都将其列为必修课,例如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数字电路实验作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起着对理论的补充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可以建立常用芯片的直观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掌握大规模电路的开发思路和设计方法,可以说数字电路实验在整个数字电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把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往往忽视实验教学。这种理念使许多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觉得什么也没学到,唯一的印象就是在实验箱上连了许多线。我们结合自身对数字电路实验的教学经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数字电路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一般是围绕理论课来开设的,即根据各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设置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而且大多只用一个芯片,很少出现芯片之间的组合。这样的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某个理论,但是由于缺少各个实验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综合,因此学生很难真正在脑海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做这些实验时,常常反映当时会觉得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就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但是走出实验室不久,又会有一种实验毫无作用的感觉。这是因为学生在做这些验证性实验时,知识结论已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头脑,当实验数据与理论相符合时,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根据实验过程去体会结论。而实验数据与理论不相符时,学生往往不去追求原因,而会简单地认为是实验线路、工具甚至芯片的原因,不会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违背实验结果,仅仅简单地以理论为本,去修正实验数据。
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很少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电路设计的能力,而综合电路设计能力是电子、通信类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他们在工作中最用得上的能力。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不但内容老化,手段单一,而且已经违背了开设这个实验的初衷,根本无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知识。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应该对数字电路实验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讨,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发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能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不正确的症结所在。
3.数字电路实验新教学模式的改进
针对传统数字电路实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我们对数字电路实验的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1)实验教学条件的改进。
现今大多数高校的数字电路实验都是基于数字电路实验箱开设的,这就制约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虽然现在的数字电路实验箱子功能比较强大,但是毕竟空间、体积有限,所以芯片插座、输入开关量、结果显示发光二极管等都是屈指可数的,只要实验规模稍大点,实验箱就无法满足。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实验平台,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验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扩展,将一些常用的芯片插座、可调电阻、信号开关等制作在同一面版上,必要的时候配合实验箱使用。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编制实验教学实验书,因为借用别个学校的实验指导书往往会出现与自己实际情况不适合的情况。
(2)实验项目的改变。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个数。我校数字电路实验课程必做的项目达9个之多,而且均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做到后面几个项目就出现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实验毫无用处,仅仅是插线、拔线,有甚者直接填写答案等待下课。我们结合自身上课过程,认为该实验必作项目不宜过多,取3―4个典型项目,每个项目以2个课时为佳。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而且可以节约课时留给设计性实验。
(3)实验习惯的改进。
这里的实验习惯包括学生的实验习惯和指导老师的实验习惯。首先,指导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最好能在上课前提供预习报告。有些学生在上实验时一头雾水,由于没有课前预习,加上理论不牢,在实验课上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引导学生养成实验预习的习惯对实验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次,指导老师的良好实验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实验指导老师和理论课老师不是同一人,那么两人之间就应该进行沟通,保证实验迟于理论。另外,实验指导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将实验内容、难点板书在黑板上或提前做好PPT,绝不能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临时版书的情况,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老师还应亲自反复做开设了的实验项目,总结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错误,并总结出原因,以应对学生的提问。
(4)增加趣味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开设综合性、设置性实验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切不可盲目设置。首先教师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项目,例如生活中已经开发出的小东西,或者能够实现小功能的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题目就有种不做出来不罢休的冲动。其次要注意难度,如果学生有兴趣,弄了半天却找不到突破口,那将会适得其反。项目难度以9―12个课时完成最好。
(5)开放实验室。
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构思、设计,这就需要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管理,让学生在有一定的结果时就能够立即进行连线验证,找出不足,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方案修正,如此反复。当然,我们在开放实验室时要做到管理严格,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必须提前预约,在与实验室其他实验课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设备,并要求登记备案。
4.结语
我们进行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增强学生的自主综合电路设计能力,这种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教学改革也是一种连续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改进,才能使实验的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莹隽.基于开放教学模式的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报,2006,28.
[2]薛延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16-118.
[3]高吉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 收益表债务法; 递延法
一、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相应的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利润分配理念到市场经济体制深入下的费用理念,从收益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过程。
(一)把所得税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进行核算(1983年以前)
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初期,所得税被作为企业已获收益的一部分,利润分配程序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计算缴纳所得税,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一样,视同为支付给政府的“股利”。其会计处理为:借记“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二)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1983—1993年)
应付税款法是费用观下的第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应交的所得税额应当按照税法口径来计算,即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加上或减去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当期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额。本期会计上所得税费用就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付税款法虽简单易行,但在利润表上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的计算口径(按照税法)与其他项目金额的计算口径(按会计制度)不一致。
(三)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1994—2006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94年6月29日,财政部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的性质属于企业的一项费用,对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存在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金额按照会计口径计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金额按照税法口径计算),差额通过“递延税款”处理。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能使公司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相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固有程序(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误解。
(四)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2007年至今)
为了进一步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及相关信息披露,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新准则,取代了1994年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求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它以资产负债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观为基本理念,侧重暂时性差异,将所得税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按预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纳税影响数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因而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也比较准确。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金额按照会计口径计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金额按照税法口径计算),差额通过“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与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受到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成本。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其政治敏感性就越强,其因业务量大、涉及面宽、资金流动频繁、盈利水平较高而更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由于政治成本的存在,企业难免会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从税务筹划的角度出发,借助于会计核算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进行收益平滑,这就促使企业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偏向于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变革和演进,其概念抽象深度、程序复杂程度和技术操作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大约有1 300多万人,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普通财务人员,约有1 200万人,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资产评估师、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财务人员为数很少,约有11万人。由此看来,具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不多,而普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术水准和实务操作能力等都还很欠缺,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偏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应付税款法。
(三)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具有相关性。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纳税仍然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因此,主观上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会计政策,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更容易选择应付税款法。而对于某些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盈余管理,如企业采用所得税会计方法不同,所计算的会计报表指标也就不同。当会计利润小于税法利润且存在暂时性差异时,采用纳税影响法比应付税款法可以少计所得税费用,多计税后利润,从而提高公司的每股净收益,同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左边递延税款,相对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这对于公司的筹资等十分有利,因此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更愿意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四)簿记成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簿记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般情况下,企业涉及的大多数交易或事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簿记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对于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则区别较大,因为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应付税款法核算程序简单,操作方法容易掌握,簿记成本相对较低。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程序复杂程度要大得多,操作技术难度较大,簿记成本核算相对较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会考虑选择应付税款法,以降低簿记成本。
(五)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列示在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与计量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关键。通常在只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相等的。因此,企业如果不存在暂时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较少时,不会选择核算程序复杂的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六)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在组织税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时离不开合理的会计核算,因为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管理和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即会计主体),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但作为企业来说,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主要还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有时会进行利润操纵,从而损害国家利益。因此,为了加强监管,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家有必要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一些强制性规定。
三、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现实选择
在所有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应付税款法简单易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中最为科学的一种方法。由于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会计主体的利益,也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管理需要,既要考虑会计主体自身条件,又要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各方面因素权衡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两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进行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微企业应选择“应付税款法”
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把小微企业定义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小,投资者较少,业务较为简单,核算成本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很少,会计人员基本上都是普通财务人员,没有收益平滑等管理的需要等。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应力求简单,因此,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最为合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从而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大中型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应付税款法”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大中型企业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核算成本较高,企业不仅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还要重视对企业资金流动和使用的管理,因此,规范会计核算,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等成为目前大中型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企业采用何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更为合适,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盈余管理、簿记成本、暂时性差异和会计人员素质等。如果企业没有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的需要,暂时性差异不多,高素质会计人员不到位,有必要降低簿记成本,就应选择“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如果企业需要进行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较多,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就应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
(三)上市公司应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强调,上市公司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严格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得继续采用应付税款法和原纳税影响会计法。这既有助于企业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避免短期行为,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使得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但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确认所得税费用时是采用间接的方法,可以按规定对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有可能利用资产负债表操纵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方面比应付税款法隐蔽性更强,盈余管理的幅度可能更大,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经历了从把所得税归属于利润分配到采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过程,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企业应根据自身现实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应付税款法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使之既符合国家宏观管理要求,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红梅.如何理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与流向[J].财会月刊,2012(7).
[2] 顾爱春.企业所得税会计中暂时性差异核算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1(23).
[3] 庞丹丽.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费用核算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8).
[4] 黄银红.浅论《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1(14).
[5] 张向东.浅谈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
[关键词]环境整治; 近期建设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uangzhou City, launche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erm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for a number of remediation work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 a systematic unity, saving, operat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u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urban trunk road building exterior finishing projects re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short-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the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各大城市都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近年来,广州市开展了一系列城市环境治理工程,尤其是为迎接亚运会召开,重点针对亚运场馆周边以及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景观环境,进行了大力的整治。整治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得到了各界的赞誉。
二、项目背景
2010年,为迎接亚运召开,实现广州城市建设管理“2010年一大变”战略目标,需在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及从化市范围内,针对亚运比赛场馆、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及城市重点地区,开展环境整治,让广州以全新面貌迎接亚运会的召开。为实现项目布局系统性,整治效果统一性,整治费用节约性、工程实施可操作性,特编制项目近期建设工程规划。
三、编制方法
规划初始,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根本问题出发。一是对于迎亚运环境整治工程,“我们必须要做什么?”;二是从反方向来说,在有限的资金下“我们能做什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从三个层面来编制本次规划:
一是在分析层面,以问题导向及目标导向为切入点。规划首先从广州市迎亚运、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事件角度出发、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美化运动发展规律,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案例研究与广州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广州市迎亚运视角下城市环境在建筑外观、道路风貌、景观绿化、光亮工程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二是在方案层面,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围绕“整治哪里”、“怎么整治”、“费用构成”、“工期计划”四个方面展开。“整治哪里”也就是项目构成与布局,规划以重点比赛场馆为点、城市主次干道为线、城市重点地区为面,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项目布局系统,明确的整治重点保证了对外展示效果,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整治规模,最大程度节约了整治整治经费(图1)。“怎么整治”同样是本次规划重点,为保证在全市范 围内整治效果的可控性和统一性,规划提出了建筑翻新、道路改造、景观绿化、光亮工程“四位一体”的整治内容(图2),每个整治内容都结合广州实际提出了整治指引(图3),有效的指导了下一步各个整治项目方案编制,有效控制了全市各项目整治效果。“费用构成”制定了高、中、低三档整治标准(图4),根据项目重要性按照标准进行项目费用估算,确保所有项目总费用控制在项目预算内。“工期计划”则将规划确定的70余项项目,按照行政区域分配落实到各区,确定工程项目实施主体,有效的保障了所有项目的实施操作性。
图1:整治项目布局示意图
图2: “四位一体”整治内容
图3: “建筑翻新”整治内容指引
图4: “高、中、低”整治标准
三是在实施层面,规划在制定出整治方案后,为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项目组反复多次与各区实施主体沟通,征求项目构成、整治内容与规模、投资与工期计划等规划内容,经过多次“删改调整”与“查漏补缺”,最终确定实施计划。
四、主要经验
广州以亚运为契机,从2008年底开始,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70余项亚运场馆周边、主干道两侧、城市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工程。高效高质的完成了各项工程,整治效果有目共睹。近期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项目的高效、高水平完成,起到了规划引领作用,有四点经验值得总结。
1.编制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打包了迎亚运系列项目,提高了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效率。本次规划将广州市区范围内70余项“迎亚运”环境整治工程进行了打包整合,编制近期建设工程规划。对广州市全面开展迎亚运系列整治工程的前瞻性与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整合打包后编制的项目建议书,使得广州市计划主管部门、工程投资融资方不必再进行单个项目的立项与融资,极大地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项目的审批的效率。对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市有序开展众多的迎亚运整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项目布局的科学性:结合“重大节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城市“岭南特色”,突出了整治重点,提高整治工作的“投入产出比”。规划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上百条主次干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充分考虑了项目迎亚运“重大节事”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重点纳入了亚运会比赛通勤道路,广州热点旅游观光地区联系通道,富有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街道,使得有限的整治资金能用在大众“可见、可用”,“常见、常用”的地点,使得整治后的街道能最大程度的向广州市民与亚运来宾展示广州市的积极形象,展示广州现代与传统交织,特色与魅力共存的城市形象,达到了有限的整治投入与最佳的整治效果之间“投入产出比”。
3. 整治内容的系统性:规划制定了“四位一体”整治内容与整治标准,统一规范了全市范围内的整治工作,极大提高了整治效率,使庞大的环境整治工程效果可控。面对60亿元以上的庞大投资,70余个项目的巨量整治工程,要使全市整治效果能达到整体统一,避免出现五花八门、风格杂乱等现象的出现。规划结合市整治工作领导部门意图的要求,对中心城区各区的70余个整治项目提出“四位一体”的整治内容与整治标准。
整治内容与标准吸取了我市先期开展的部分优秀整治项目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建筑外观立面整饰、道路路面及人行道改造、光亮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四个方面的整治内容,并对诸如建筑立面粉刷、建筑平改坡、防盗网整改、道路路面铺砌、车行道、人行道照明、道路绿化、花池树池等30余个整治子项提出具体的整治要求,有效指导了各个整治项目的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为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整治效果、提高整治效率、凸现整治工程的迎亚运节庆气氛和城市岭南特色的展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项目的可操作性:规划贯穿了迎亚运整治工程的上下游若干单位,确保了整治工程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所含的环境整治工程,经反复与广州市建委、各区建设部门、街道等单位整治工程的上下游单位反复沟通,核实各个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为各个项目下一步设计施工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
五、结语
城市开展环境整治工程,不能片面理解为“涂脂抹粉”,应该注重民生、民意。广州迎亚运期间,立足于改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拆除公园围墙、“拆违建绿”等做法都见到了成效,不但改善了城市面貌,也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室外活动场地,这才是环境整治的根本意义。此外,要更加注重建立城市整治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例如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每年应给予一定的维护经费,此外有些城市提出了谁建设谁维护,也是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迎亚运主干道及场馆周边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2] 迎亚运主干道建筑外观整饰和场馆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3] 广州市迎亚运环境整治“四位一体”示范方案,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9
[ 作者简介 ]
关键词: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控制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以及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如何根据工期要求合理的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如何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的偏差,如何对施工计划做合理的调整,都是摆在项目管理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而有效的进度控制措施对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基本理论与影响因素
2.1 建筑工程使用进度控制基本理论
施工进度控制的实质就是工期目标控制,主要是指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工期,在施工前根据工程成本、质量要求、工序分工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并以此为以及,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各个关键节点的进度和用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纠正的行为过程。因此,工程进度控制必须实行全过程控制,在施工前对进度进行计划、规划和执行进行预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要求监督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发现工期拖沓行为,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在一个工序的计划完成后,在总结实际进度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同时,进度控制还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业主方、承包方、监理方以及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保证进度控制目标的实施。
2.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业主方,在预算成本等利益因素的驱使下,业主方一般对工程的工期要求较紧,而且这些工期都是通过招标的方式最终采用合同确定下来的,一旦确定,不容更改,所以,从源头上,相对较短的工期成为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监理方在项目招标完成后才最终确定,未参与招投标工作,因此对业主方对工期、成本、和质量三者的具体要求不甚清楚,造成监理人员对工期控制的目标不明确,影响进度控制效果。
其次是监理方,首先在观念上,认为进度控制的核心是工程施工方的事情,延误工期的结果是施工方违约,与自身关系不大,这种观念影响了监理方参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积极性,放松了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同时,这种观念也造成目前的进度监理为实现动态管理,监理方不能充分的了解进度的执行情况,无法对工程进度的实施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也就不能及时地为建设工程在进度下提供咨询和服务。
其次是施工方,首先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所有工序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不透彻、不全面,无法根据实际的用时合理的编制进度计划,为了迎合业主对工期的需求,在计划编制是随意性太大,不尊重实际情况,造成进度计划无法反应真实的工程耗时情况,也就无法指导和督促进度控制的实施。同时,由于考虑短期成本,在部分工序延误工期是,施工方不愿意增加人力、设备等加快工程进度,存在侥幸心理,最终导致整个工程工期和进度的延误。
2.3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是进度控制的根本性原则,只有坚持动态的进度控制理论与方法,才能及时的发现进度滞后问题,及时的调整进度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其它工序进度,弥补延误的工期。
系统性原则:项目进度计划和执行过程中,涉及到各方的利益的权衡、技术的调整、工序的安排以及协调与成本与质量的关系,编制和执行复杂、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全面的、科学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提高进度控制水平。
封闭循环原则:该原则就是要求进度控制要按照编制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比较与分析、确定调整措施和修改计划的闭环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执行,以保证进度计划的执行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信息原则和弹性原则:信息原则要求将进度计划信息自上而下的传达到每一个工程施工人员,保证所有人理解进度计划的目标和内容,自觉遵照执行。弹性原则要求进度计划安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中也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处置。
3、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保证措施
施工进度的保证措施主要包括组织保证、物资保证、设备保证、施工环境保证、施工技术保证和施工工序保证几个方面:
组织保证是施工进度保证的前提条件。必须在项目开工建设初期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进度管理领导小组,协调和管理施工进度。在合同签署前,要保证本工程所需的人力、物资、设备的到位,合同签署后要迅速组织现场调查,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与地方政府与周边群众取得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工程顺利开工。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按照进度计划编制作业计划,合理安排工序,实现平行流水作业,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与科学的施工方法,强化现场管理,提高施工进度、均衡生产。同时建立进度会议分析制度,按照“周、旬、月”的频率对工程实际进度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进度计划,提高计划的可操作性。
物资保证,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需要根据施工技术方案和进度计划在工序开始前做好材料的采购、进场以及物资的质量检验、试验、见证取样复试等工作,保证不会因材料供应问题而影响进度。同时,对敏感位置的材料的的规格、颜花纹等,要与业主方及时的沟通,征得业主方领导的同意认可后方能使用,对于特种材料和设备,如消防阻燃材料、防火门等,要专门机构的鉴定后方能使用,避免无法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延误工期。
设备保证是加快工程进度的必要条件。施工机械对施工的效率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对施工机械设备的要求是数量充足,稳定性好,安全系数高,所有设备都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安检认证。同时施工设备需要专人定岗,或岗,保证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在保证操作熟练,加快进度的同时保证安全。
施工环境保证主要是应对阴雨天气、寒冷天气的物资和处置措施要到位,要提前根据预报做好防范措施,防止阴雨天造成施工现场排水不畅、雨水倒灌、以及施工道路被毁等情况,延误工期。同时,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需要准备相应的处置物质,如防雨塑料布、防雨棚等,保证天气不会对已施工区域造成损失和破坏,同时不会对机电设备等造成影响,影响后续施工。
施工技术和工序保证是进度控制的核心内容。在开工前,首先要组织技术人员仔细研究工程设计图纸,把握好设计细节,保证施工中不会因图纸理解失误而导致返工。其次,要根据施工技术规范与施工监理细则,准确掌握本工程质量标准和施工工艺流程。编制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提前做好各分项工程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制定月、旬、周施工计划,结合实际对照计划找差距、找原因,完善管理、促进施工。同时,加强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杜绝因工作失误造成返工或影响正常施工进度,确保关键工序施工工期。
4、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分析与控制工作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施工进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个成本投入以及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进度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保证进度控制的措施,其结果对指导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军.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马宗胜.关于工程进度控制的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4,3: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