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

第1篇: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艺术家;培训资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4-03

“走近艺术家”是依托北京市通州地区特有的美术文化资源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此活动先后走近了艺术家韩美林、高士尊、陈慧敏、张源、齐辛民等,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走近艺术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丰富了教师的培训内容,使教师培训和当地文化资源能有机整合,培训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培训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培训课程内容由狭变广,内容更加丰富和鲜活。

“尹少淳先生在《何为教学策略》一文中对‘策略’进行了明确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策略’界定为介乎战略与方法之间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将尹少淳先生的观点“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的集合”直接转移到教师培训上,就成了教师培训策略。在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实施和运用了一些富于创新,有新意、有实效的教师培训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使教师培训能更好的满足教师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走近艺术家,有效利用资源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好美术教育活动,教师首先要对地方的这些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这些资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培训资源,要使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使用,转化成为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培训组织者要在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重组,选出具有一定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培训目标、便于组织实施、特别是在培训实践中能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通州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大运河北端终点,沉淀了丰富的运河沿线各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俗,“面人汤”便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典型。正是这片热土养育了现、当代文坛中人们熟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刘绍棠、张中行、王洛宾、高占祥、欧阳中石、浩然等。随着通州国际新城的建设,一些当代艺术家相继在通州建立艺术馆、工作室,创作、生活在通州。

如:通州区梨园镇建有韩美林艺术馆、宋庄镇建有黄永玉万荷塘工作室、通州档案馆建有高占祥、张源艺术馆等,同时在宋庄小堡还有现代艺术家群落、台湖画院、荣宝斋画院等,这些艺术馆、画家工作室就构成了通州区特有的美术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即艺术家。二是参观与考察型资源,即艺术馆、工作室,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筛选、优化重组,就形成了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

培训课程资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接触到,教师能够走近。二是艺术家在通州要有艺术馆或工作室,教师能够参观。三是艺术家身体条件好,能够和美术教师进行交流。

“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就采取了走近策略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既走进艺术馆,也走近艺术家,将两种资源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因为走进艺术馆容易,走近艺术家难,艺术馆对外开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行参观,而见到有名望的艺术家并与其进行交流,一般的教师就很难做到,通过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实现教师渴望得到艺术家的指点、向艺术家学习的愿望,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艺术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对教师来讲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例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韩美林活动,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先参观了国内展出个人作品最多的韩美林艺术馆。艺术馆主体建筑以灰白色为主基调,藏品包括韩美林捐赠的艺术品200件,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品等艺术品,还将有3000件韩美林作品在此轮换展出。

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时的吸引教师驻足观看,而后全体教师又拜访韩美林先生,向他请教。韩美林先生动情的向教师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真诚地邀请教师们常来做客。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教师,触动了教师的心灵,激发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又如,通州区中小学美术教师走近著名画家高士尊、陈慧敏夫妇活动。教师们先欣赏了画家的工作室和展厅中近百幅精美的绘画作品,很多教师被两位大师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停留在一幅幅作品前仔细揣摩,或记录或拍照。还有幸聆听这对“黄金搭档”对大写意花鸟画与工笔重彩花鸟画的艺术感悟。年近八旬的高士尊进行了绘画、书法示范,行笔酣畅,墨气淋漓,造型生动。书法更是线条老辣,墨色变化相间,行笔富有节奏,教师目睹了整个创作过程,无不赞叹画家高超的书画技艺。

二、“问题”引领、逐步探究策略

第2篇: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在学校,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手段,数字化艺术显示了其独到的优势;它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质量、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对于被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中小学美术学科虽然在90年代中、末期陆续引进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大多也仅仅是非常规性、普通性的,只是教师上公开课时才有幸使用的一种具有对外表演性质的“辅导性教学手段”。而且,即便偶尔使用也得依赖他人(学校专职电脑教师),一堂美术公开课,因教师不会自制课件造成的画面构成方面的缺憾或因教师不熟悉电脑操作而导致下半节课无法进行的尴尬场面已是屡见不鲜。眼下,自制课件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事,即使采用简单易用的软件,一个课件也需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工作量,即使每位美术教师都会制作课件,也难以实现美术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普及。因而,课件制作的科学性、技术性、熟练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等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拓展。当然,这只是教师的状况,至于学生,即使在美术公开课上有幸触摸电脑者也是寥寥无几,他们对电子游戏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电脑美术。殊不知,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美术多媒体公开课的背后,成百上千堂美术课却依然在“现代教育”的门面里延续着以往的旧模式、旧设备,成千上万个孩子仍在接受着旧式的美育方式。这样的公开课,从某种角度来看,已经成了某些旧教学体制、模式的“现代”装饰品!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已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并采用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是:1.管理不到位,抓而不实。美术学科“小三门”的地位,在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美术教育往往有人管而无人抓,有人抓而不得力,得力而不得法。如:很多地方没有美术教育专管人员,或是专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甚至一些地方的美术教育专管人员由其他学科的人员兼职。正是这些“缺欠”和“错位”影响了美术教学工作和美术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抓而不实,搞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大纲要求和进修教材,考核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学部门不管是否有实际办学能力,将教师培训视为“创收途径”,只管“进”而不管“出”。3.美术教育资金短缺――“杯水车薪”,现代教学设施难以健全。一些指定用于美术学科的专用资金,截流挪用现象屡屡发生,资金不到位,现代技术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教学质量无从谈起。4.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确保。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干脆自己成立设计公司,很少有人愿意去地方从事教育工作。5.美术教材改革运作多而实质改进少,往往“换汤不换药”,真正体现前瞻性、关注数字化艺术的好教材并不多见,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参编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凡此种种,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显现出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科技兴国,教育先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美术教育必须正视现实,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审美素质。

第3篇: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路径一:从拓展型课程入手,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

为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许多学校加强了大课间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但由于缺少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实施方案简单,过于重视形式而脱离了学校办学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故“2+1项目”开展不甚理想。将“活动”课程化,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开展“2+1项目”,提升“活动”品质,使之更持续、更有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路径。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建构起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关注精神生命,强调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关注自然生命,倡导“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关注社会生命,追求“道行互通”。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共同构成和谐的人、完整的人。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重建,实现了将“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的深度变革。其中,拓展型课程是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再划分为“五个一”,即“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和“一项健身技能”。学校以“一门兴趣爱好”课程和“一项健身技能”课程定位、管理和实施兴趣小组活动及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课程直接指向“体育、艺术2+1项目”。

1.课程内容和项目选择

“一门兴趣爱好”课程主要从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分为普及层次和提高层次。普及层次为葫芦丝、纸艺两个项目,在一、二年级的兴趣课开展,每周一课时;提高层次包含葫芦丝、纸艺、舞蹈、表演唱、陶艺等20多个社团,在三至六年级的兴趣课开展,每周两课时。葫芦丝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乐器,为大众所周知,有耳熟能详之亲切。葫芦丝音色优美,演奏较易,小巧轻便,便于携带的特点,是音乐集体学习的上选乐器,与新课标推广民族音乐的宗旨不谋而合。纸艺作为一种大众化艺术表现形式,学习材料简单方便,对场地工具的限制小,易于操作推广。学校将纸艺项目统整为折纸、剪纸、纸塑、纸雕四个内容。

“一项健身技能”课程主要是从体育学科拓展而来,课程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开展,项目选择是毽球和跳绳,在大课间活动课开展,每天一小时,全体学生参与。毽球和跳绳都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最大特点是简便易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中、易于普及。

2.课程资源

通过对葫芦丝、纸艺、毽球和跳绳项目的内容与技术难度的深入研究,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资源。例如,跳绳项目有跳长绳和跳短绳之分,长绳适合集体开展,短绳每个人都可以练;短绳有速度跳和花样跳,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初期,速度跳的技术要求容易对小学生的膝盖和脊椎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选择花样跳;花样跳有单人跳、双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选择先单人跳后双人跳再到多人跳;技术动作有单摇、双摇、交叉摇等,学校选择先单摇后双摇再到交叉摇(见表1)。学校按照这些项目技能的学习难度,从易到难编写了校本教材《阳光体育・文武秀》(毽球、跳绳教材)和《纸艺・葫芦丝》。

3.课程师资

为保证课程教学顺利实施,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葫芦丝、纸艺、毽球和跳绳的师资培训。培训策略如下:一是“走出去”,到这些项目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学习培训;二是“请进来”,请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员,先对部分教师培训,然后对全体教师普及培训;三是开展“磨课俱乐部”活动,成立“项目磨课小组”,鼓励有特长、兴趣浓的教师先行一步;四是学科教学联动,利用音体美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提升教师在这些项目技能上的专业素养。

4.课程管理

学校成立课程组,负责管理项目的开展,包括教学方法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以及教学计划、总结、社团花名册、考勤表、期末测评表、评优表、宣传活动、成绩汇总等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课程组对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通过的教师可领证书,具备教学资格,特别突出的教师胜任授课,学校颁发聘书,领证上岗。

5.课程评价

学校以关注学生发展为落脚点,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只看最后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提高。课程组按照项目技能难易度列出每个年级的技能达标要求,并制定“项目三维”评价目标,即葫芦丝课程:演奏仪态、演奏技能和演奏情感;纸艺课程:制作规范、制作技能和生活应用;毽球和跳绳课程: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师在日常活动和学期末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和定级。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全人课程”中的拓展型课程,以课程建设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形式。它有阶梯发展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课时和充足的师资保障,有清晰的教学指南和层级评价标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拓展型课程实施几年来,学生在“2+1项目”上的技能学习获得显著提高。

路径二:从基础型课程入手,探索“1+X”教学

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提升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来获得。现阶段的音体美教材,各项目内容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以不同的课时数分解到各年段各学期落实的,“面广”而“点散”,不利于技能的形成。以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泥塑、水墨、版画项目的学习为例,各项目分布到不同学年段,每学期也就只有2~3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因课程能力和课程意识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上下、前后贯通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导致课程各项目的学习前后失联、上下脱节,每项内容都只能是蜻蜓点水,简单地“了解和尝试”成了每个项目内容的学习结果。浅尝辄止无法形成技能,更无法促进素养的提升,音体美课程的“面面俱到”,最终造成当下“博学而无术”的状态。由此可见,音体美“博学无术”的根在于学科教学自身,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音体美课堂教学入手。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完成学校课程再造的过程中,音乐科组尝试将葫芦丝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目前,音乐课堂教学成了葫芦丝教学的主阵地,而“一门兴趣爱好”课程逐渐演变成了配角。从前年开始,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尝试实施音体美“1+X”教学。“X”指跑、跳、投、写、画、剪、唱、演、识谱等音体美基本技能,“1”指专项技能。在音乐学科,“1”即葫芦丝;在体育学科,“1”即毽球和跳绳;在美术学科,“1”即纸艺。“1”是抓手,通过把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1”整合进音体美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体育、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1.内容整合

“1+X”专项技能进课堂,并不是在音体美原有课程内容之外的重复或增加,而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原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在教材、课时以及课程管理上不适合学校实际的内容进行的重组和优化,重新编写了适用于1~6年级的《文武秀》(跳绳、毽球的教材)、《纸艺》和《葫芦丝》教材。“1+X”教学是在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下,以课程的定义把葫芦丝、毽球、跳绳和纸艺等项目技能的学习内容整合到音体美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专项技能。以纸艺内容的整合为例,学校现使用的岭南版小学1~12册美术教材,涉及纸艺内容的有80多课,是绘画项目之外编排最多的内容。但是,在课时的分配、难易梯度的安排、材料综合的选择、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生活实际的影响等方面缺少整体思考,导致学生六年的纸艺内容学习差强人意,没能真正形成纸艺技能。学校美术科组把当下各版本小学美术教材中关于纸艺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将纸艺教学内容统整为折纸、剪纸、纸塑和纸雕四大类,按照难易梯度、技能培养的循序渐进,编制适合各年级学习的内容,替换和优化现有美术教材中不适合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

2.教学整合

在专项技能的教学上,主要有集中教学、单元教学和整合应用教学三种策略。纸艺教学主要以单元教学为主;葫芦丝、毽球和跳绳在一二年级入门阶段以集中教学为主;整合运用教学根据需要贯穿各专项技能即“X”教学的始终,如在体育课堂上,将毽球和跳绳技能融合进课前准备及课后放松活动以及课间游戏环节等。以葫芦丝项目教学为例,在开展的初始阶段,即入门阶段,主要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在一、二年级集中进行识谱教学和葫芦丝指法教学。到了三、四年级,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乐曲,进行葫芦丝整合应用教学。六年下来,学生葫芦丝演奏水平显著提高,人人都能吹奏一手优美的葫芦丝乐曲。

3.时间整合

依据各专项技能教学策略的选择,在课时安排上有集中、有分散、有融合。例如纸艺教学主要采用单元教学方式,在每学期的第三周开始,连续四周时间开展纸艺教学,强化纸艺技能的学习;葫芦丝和毽球、跳绳项目在一、二年级,每周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技能基础入门教学,同时,积极进行专项技能整合应用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专项技能的学习内容。

4.评价整合

把“1”整合进音体美课堂教学后,在课程评价上进行整合。音体美学科测评分为两大块:一是学科学习测评,占总分值60%;二是“1”的评价,及专项技能测评,占总分值的40%。两者相加,组成课程学习的评价分值。通过整合,改变了以往音体美课程评价“务虚”的倾向,让评价落到了实处。

“1+X”教学的实践研究,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显示出强劲活力。现在,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纸艺,会吹葫芦丝,会跳绳和踢毽球,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获得长足进步。通过“1+X”教学研究,教师的课程能力和课程意识也得到快速发展。教师能够逐渐将实践“1”的课程思维移植到每个“X”的教学研究上,有效地促进了“X”的教学。“1”和“X”互为依托,共同进步,音体美课堂教学真正从“博学无术”向“博学有术”转变。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音体美“二次课改”路径的探索实践,是在“全人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以课程建设的理念推进实施。路径一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影响其普及与持续性方面的因素较多,故提出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以提升其品质与内涵;而路径二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做到了面向全体,持久而稳定。两次路径的转换,从不自觉的课改行动到自觉的课程意识觉醒,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对课程理想的理性求索。两种路径比较,路径二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课程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路径一对基础型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的改革力度不大,更适合一般学校参考借鉴。

第4篇: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通过剪纸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教材材料:《剪纸》中的部分内容

主讲教师:美术教师

授课对象:3——6年级部分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五第七节课

课程开发: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学生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美,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根据教学的实际,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展现个性创造及感受、体验剪纸艺术的平台,我校现已把剪纸作为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让同学们享受剪纸艺术的快乐。

一、指导思想:

继承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同时从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提到审美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到,更让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二、实施过程: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教育学生继承民俗文化,激发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2、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纸(或刻纸)技法;

4、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

5、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为主,刻刀为辅,自备彩色纸张等。

(三)学习内容

第一学期:每节课讲授剪纸文化常识和基本功技法,在以学习简单图案为主,如对折窗花、小动物等剪法。

第二学期:在学习剪纸知识和基本功的同时,自己创设简单的剪纸图案,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四)实施建议

剪纸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它集绘画、手工的教育功效于一体,剪纸有的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丝的马虎,有的需要长时间的剪刻,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孩子细心、静心、耐心的极好方式。

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孩子对剪纸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的看,注意的听,耐心的体验、观察、感受,才会对剪纸的感情越深。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刻纸)技法;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剪纸(刻纸)的练习与临摹。

再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展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师的表扬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自信,而周围同学的赞扬与认可将能在更大程度上给这个学生极大的自信,最终培养学生对剪刻纸这门艺术的基本感觉。

通过剪纸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真正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双峰乡素质教育五年规划》为指针,以剪纸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学习剪纸基础知识、剪纸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精神。

2、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3、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5、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剪纸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术。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立其发展目标;

发挥教师专长和才艺,体现其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目标认同感,增强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与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

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组织教学和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活动为主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即使是学习有关剪纸知识,也要少讲少传授知识,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教师要加大有效指导,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思考、想象、创造,自主地活动、实践。

2、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要有很周密的计划,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都要预设,否则就失去了开发和实施的保障。

因此,要计划先行。但是,以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更多的是要根据当时的学生和当时的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要灵活处理,及时调整,并给生成的课程资源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活动形式

1、班级授课制:《剪纸》自编课程内容,各年级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时间内班级组织教学活动。

2、集体活动式:

1)、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和主题活动。

2)、小组式

3)、个体式

五、课时安排

1、一年级课表内每周安排一课时,其它年级每周半课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该课时为弹性课时,具体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但不得挤占挪用。

2、一学期两次的主题活动:

春学期四月份:剪纸文学周;六月份:剪纸艺术周

秋学期十月份:剪纸展示周;十二月:剪纸交流周

六、课程内容

1、课程开发方式及实施途径

1)、课程创新---开发新的课程项目《剪纸》,并自编教材。

2)、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校园环境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3)、学科和剪纸文化的整合。如美术与剪纸,品德与社会和剪纸等的整合。

4)、以校级、年级)、班级的主题活动作为《剪纸》的载体,承载或体现校本课程的实施。

5)、用好宣传橱窗,发挥媒体作用。

2、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范围

1)、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剪纸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能。

2)、在音乐、美术、写字、科学、思品与生活、思品和社会、劳技等学科中开发和剪纸文化有关的素材,如声乐、舞美、戏剧、画画、书法、美术欣赏、摄影、刻纸、手工制作和信息技术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编故事、学曲艺、排练课本剧、儿歌创作、编缉小报等活动结合起来。

3)、成立学生兴趣小组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①、活动考勤

②在活动中的态度

③实践操作技能

④专长、特长及动态发展情况、特殊表现等

⑤物化的成果,如作品展示或获奖、竞赛获奖、汇报演出等成绩

⑥人文精神表现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本人、小组伙伴、教师(辅导老师)、家长四方面的意见综合定性评价。各项评价呈现不同,有的是等第,有的是分值,有的是描述性语言。最后的总评价为定性评语。

2、教师评价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核评价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有无教学及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备课及必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情况。

②、课时使用和组织活动、辅导活动情况。

③、按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要求,在规定课时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④、开发课程和处理生成课程资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无创新的工作表现。

⑤、辅导学生活动和取得成绩情况。

⑥、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和情感。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及教导处负责教师考责、考勤和考绩。通过听课、查阅有关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支撑材料、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定性评价,并参考教师的自评,评出相应等第,作为教师工作表现和业绩的一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给以重奖。

八、教师培训

1、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理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施操作水平,并形成共识。

2、聘请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论证和辅导实施操作。

3、加强校本教研,开设讲座,能者为师;

培养骨干并发挥其带头作用。

4、每个教师确定本人在一定时间内掌握至少一门校本课程教学、辅导的本领或专长。

学校尽可能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有关书籍、资料和器材。

5、充分发挥社会上有专长人员和退休教师的指导作用。

九、配套措施

1、学校大力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使这项新课程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校在完善实施规划的前提下,认真切实的制定学年、学期实施计划,提供给教师。

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加强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帮助每个教师制定教学和活动计划。

3、加强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每一学年修订、调整,并做深入一步的开发;对教师个体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进行修订、调整,并继续研究开发。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研讨,不断的进行研究、总结。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一视同仁,计算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3作为美术课的延伸与辅助的校本剪纸课程,是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通过教编、整合、补充、拓展、对原有的教材的消化与加工、较之更能培养个体差异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充分挖掘我校学生在美术特长方面的潜力,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终身审美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剪纸的根本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们之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是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1、剪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剪纸是当地乡民的一种风俗。乡民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都要在墙上和窗前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小学生都十分喜爱剪纸,加上剪纸工具简单,材料易找,为此剪纸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

2、剪纸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具有单纯、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和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简练生动的艺术造型特点。

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3、学校开展了“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形成了一定的剪纸氛围,剪纸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同。

4、学校在初级阶段开展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兴趣小组活动”侧重于学生模仿操作,少创作性作品,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成了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其次,兴趣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学生不能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剪纸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编排。再次,兴趣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松散,也难以得到课时上的充分保证。小学剪纸活动课程的开发,纠正了剪纸活动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设计剪纸课程目标:

剪纸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它是指以综合活动课程的方式组织,以活动课程理论指导开展小学剪纸教学。它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我们开发剪纸活动课程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摹期:重技能,轻知识;第二阶段为萌芽期:从临摹转向创作,主要分根据剪纸艺术本身的层次性以及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可设立剪纸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要求能掌握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法,能够“临作”。高级班则在此基础上,能够“创作”;第三阶段为成长期:既重视剪纸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我们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发展剪纸校本课程。

开设剪纸活动课,把“剪纸”引入课堂。

以往剪纸兴趣小组活动明显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因此,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对“剪纸”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做了理性的分析,对剪纸活动教学进行了系统安排。首先,师资配备上:安排有一定剪纸特长的教师担任剪纸教学的实验工作进行开发剪纸活动校本课程。其次,时间安排上:由教导处专门将每周三开设为剪纸活动课,保证剪纸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再次,对象和组织上:打破原有班级制,完成由同年级的学生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选修剪纸活动课,形成固定的剪纸班。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在拓宽课程范围、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显然有着显著的优点。

三、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的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将传统民间剪纸与中学美术教育进行了整合,在中学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下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吸收和借鉴民间剪纸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和表现技法等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价值目标,拓宽剪纸活动内容体系。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特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和课程本身严密的体系以及教育的价值等分析,我们对剪纸活动内容进行了系统编排,反复实验研究,在多次筛选与修改,逐步完善,最终设计了剪纸活动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即“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三维”指剪纸的主题性层面、剪纸知识技能层面、学生自身发展层次;“一体”指剪纸活动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在这个框架体系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剪纸活动内容体系,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了解周围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剪纸教学方法

民间传授剪纸技艺让初学者剪熏样(类似复印),强调由临摹起步,先描后画再剪刻的技法,与我们所提倡的剪纸活动教学不太适宜。中学剪纸活动课程教学力求改变单一的剪纸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情感能力知识。剪纸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1、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讲授法(其结构是讲解----释疑):教师向学生系统地描述剪纸史的发展,分析优秀的剪纸作品,介绍剪纸艺术家的生平,通过教师强有力的情绪作用使学生获得深切感受。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学生存在的知识问题和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如讲解作业,课堂小结等。

2、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痛痛快快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但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下,或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操作能力下方可运用,采用写生法、情境法、参观法等互动型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其结构是创设----激发----想象):剪纸教学时,一段录像可将学生带入民俗活动中,一幅剪纸向学生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

3、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可以通过协作法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让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剪纸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