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

第1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其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开展劳动竞赛,使劳动实践过程带有适当的竞赛因素,以激起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进心较强,他们的主导性劳动动机是取得优秀成绩,争戴小红花,争当优秀生,以博得老师、家长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重。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可以在中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中、适当安排一些小竞赛活动、给优胜者以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使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动机始终处于极佳处况,一定会增强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促进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乃是组织学生更好地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劳动实践中,组织学生互相协作的形式较多,常用的大体有这样几种:分工性协作。几个人或一些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人负责劳动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这样,每个学生在劳动实践时,就会体会到自己同他人,同整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个环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别人或整个劳动过程,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要强心理,在劳动实践中,恰当地组织好学生的分工协作,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劳动动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刷书包》和《洗衬衣》等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劳动实践时,?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安排在整个劳动过程的某种环节中。如每组的1号同学打水泡书包或衬衣;2号同学打肥皂,揉搓书包或衬衣;3号同学进行漂洗。

辅协作。在劳动课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解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例如一次某校上《学针织》一课,在学起头技巧时,尽管教师讲解,演示的很清楚,甚至配上幻灯录像增大了演示的可视度,但仍有一些同学掌握不了一手挽线,一手挑线的技巧,但经周围同学稍一指点,他们“顿开茅塞”,很快掌握了起头的技巧。

互协作。有些劳动课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以集体形式组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劳动实践中,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影响也有区别。不同的劳动情境和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培养其创造精神。但也容易产生单纯计较个人实践效果,炫耀自我思想倾向。而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又能协调动作,搞好配合。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 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向往集体活动,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好集体形式的劳动实践,通过它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转贴于

教材中的《建立校外服务站》和《帮助军烈属和残疾人》等课,如果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每个同学都要发挥其作用,还要注意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比如会修自行车的主动去修车;会洗衣服同学认真洗衣服,即使劳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也会努力寻求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主导性劳动动机就是怎样提高集体的劳动效果,怎样为集体争取荣誉。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形式的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集体责任感的形成,都有较好的作用。

四、努力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

现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

例如,教学《给小树浇水》和《小树的养护》等课,一定要到实地进行具体劳动实践,而不要在课堂上搞模拟实践,纸上谈兵。

实地参观。有些教学内容,由于劳动实践的局限性,课堂上只能指导学生做部分实践。如学《灭鼠害》一课,消灭老鼠的方法很多,课堂上只能做几种灭鼠工具的模似操作,在课堂上根本不能捉到老鼠。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教师如能领学生亲自到粮库、仓库等地去参观,请有关人员介绍实际灭鼠情况,学生会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更会加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音像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缎炼,受到熏陶。

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使其养成规范性的良好的劳动习惯安全卫生教育是小学劳动课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爱热闹,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虑事情不周全。如果教师在安全问题上,不事先说明,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因素都交代清楚,一 时的疏忽大事,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而卫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从严要求是有益的。如果放任不管,不负责任,将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丢三拉四,顾首不顾尾的坏毛病,而且不易改变。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卫生的教育,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考虑和处理,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第2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框架;劳动与技术教育;思考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劳动课程与技术教育课程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于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很多小学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依据相关规定,小学院校综合实践劳动课程需要保证每周三课时,但一些小学院校在劳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小学劳动和技术教育与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领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师对此也很茫然,因为多领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学活动的开展该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忽略的态度,基于此,小学院校对于课程设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

以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中以单独的课程存在,并且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框架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良好地呈现出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原本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有所弱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融入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虽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之下,但是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需要保证,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得到了重视,没有对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小学教师不必再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感到困惑,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健全和完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的征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小学院校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应用的教材并没有征订,给教师教学活动的落实、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阻碍。因此,小学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创新,以小学院校的特色为基础,创建符合小学院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体系。教育工作人员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地位,同时也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院校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第4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小学《生活与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生活与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

《生活与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与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①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②停稳后按秩序上车;③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意什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

第5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思品课堂;渗透

当前,“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的应用效果不佳。无论是学校,还是思品教师亦或是小学生都普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对“体验式”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此背景下,从多维度研究小学思品教学俨然成为小学思品教学研究者青睐的课题。

一、小学思品课堂上“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为了树立所谓的“好口碑”以及迎合家长的要求,办学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观念守旧,仍是尊崇“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对情感体验的价值认识不充分。同时,新形势的“体验式”教学出现了很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内容,部分教师对此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对学生“放任自流”,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无法有效的吸收思想品德知识的问题。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受学校教师和家长追求高分数等方面原因的影响,部分小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浪费时间,收获的理论知识较少,因而从内心排斥“体验式”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进一步渗透策略

(一)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1.学校要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学校要端正过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态度,向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传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思想,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另外,学校要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搭建平台。例如,学校可以为小学生设立小老师、小门卫、小值周生等工作岗位,通过小学生对讲课、站岗和维持秩序的亲身体验,明白尊敬师长、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同学的道理,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的本领,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学生要端正态度,重视“体验式”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投入。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为其提供情绪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不能以选择为理由离开课堂中的团体,更不能湮没于其中,而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要以团体为重,用提供意见的方式给予团体不同角度的价值经验。

(二)高效利用思品课堂,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

1.开展角色体验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高度重视角色体验活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三年级下册的《我的劳动感受》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扮演医生、警察、护士、农民等角色,通过治病救人、维护治安、照顾病人、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展开,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结束之后表达自己的角色感受,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及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角色体验活动能够引导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尝试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层层递进,增加角色学习,扩展生活知觉,最终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

2.开展情境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他们往往只有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之后才会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小学思品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以小学三年级的思品课《我不耍赖皮》为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从而能够在社会性活动中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在学习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两个人,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后的游戏活动、学校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切不可像游戏中的两个人一样。通过此种情境体验活动,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之前,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到家乡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参观,并在课堂上播放家乡多年前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并指出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

3.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由于小学生好玩爱动,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小学思品教师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基于这一现实,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思品课堂,争取最大程度的深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通过调节情感,利用多种手段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另外,小学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并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体验,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授《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要求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向其他同学讲述拍摄照片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通过学生的点滴回忆,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通过此种情感体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展“体验式”教学

1.增加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课堂明理,课外导行。一方面,小学思品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小学生生性活泼,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向往室外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要求思品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教师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增进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春天的种植》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小学生到校园的某个角落里种植小树,每过半个月就带领学生到小树前观察其生长状况,并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整个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不光是人和动物有生命,花花草草也有生命。因此,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等小生命,不要去破坏其生长。通过思品教师带领小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实践,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增加创造体验活动

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和课堂的具体实施阶段通过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等具体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展开联想,获得新的信息和感觉,产生创造的欲望,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创造的目的。以三年级下册的《我是教室美容师》为例,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装饰的很漂亮的教室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们利用提前准备好的装饰材料装点教室。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解读和分析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其中“体验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成为研究教育教学较为理想的渠道选择。具体来说,从学校层面看,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从小学思品教师层面看,要高效利用教学课堂,通过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情境体验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培养学生的攻守操作能力,通过增加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创造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悟;从小学生层面看,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重视“体验式”学习。最后,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内,“体验式”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对话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06-02

在学术领域内,对话是反对话语霸权的有效形式,通过对话,让人们有更多看问题的视角。在教育领域内,“对话式教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① 具体到小学思想品德课上,采用对话式教学显得很有必要。如何在具体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实现对话教学?如何让这一教育理念在实际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深思的问题。

一 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现状

因为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所以受到了各个学科老师的青睐。有了对话教学的意识,相比之前的单方面的传授式教学,本身已是一个进步,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话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刻意追求师生对话,迷失教学目标

新课改更注重了师生对话式教学,并把这一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对话的效果,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节课热热闹闹,却没有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导向,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课堂对话教学停留在形式化阶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对话式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有些看似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和这一理念相距很远。如在“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更多的是“热爱劳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但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层面的对话并没有完全展开。这种停留在表面化思考的对话,并不能启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3.课堂对话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众所周知,小学生处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他们并不具备理论层面思维的知识储备,也没有太多理论层面思维的习惯。如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对话教学的主题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轨,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也不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们往往不能让学生们结合他们所熟悉的父母、同学等社会关系来发表想法,而是要学生谈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在这些主题方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这种“舍近取远”的讨论,往往会造成“冷场”。

二 改善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它的教学目标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把握了这一核心的理念,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

1.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硬件环境

改变传统的桌椅摆放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都整齐地排着,而老师则在三尺讲台之上。这种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方法不适用于对话式教学。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形式一定的心理压力,对话也不是平等性的,有的性格内向的小学生甚至不敢说话,更谈不上对话了。教师不妨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们的身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和他们交流,这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或可以把桌椅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排成圆形,老师在中间,同学们环绕四周,从而畅所欲言。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也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国外接轨的新形式。

2.建构学生合作关系

我们知道,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在对话中,往往显得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不足,但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的交流却很活跃。教师不妨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自己则更多地聆听和提示。如在关于“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谈自己在家做过的家务活,教师及时在一边做出引导。

3.所有对话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都有限,所以思想品德对话教学的话题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话可说,不会陷入尴尬局面。如在“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教学中,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是如何尊敬老人的。切忌让小学生谈他们所不熟知的生活,造成假、大、空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面。

三 结束语

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从而让小学思想品德课走向真正的对话。

注 释

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关键词】德育;小学;人格;品德;人生观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15.

第8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一、健全领导班子、加强统一管理健全的领导班子为有效地开展寒假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统一管理是扎实落实各项活动的基石,学校成立以滕校长为组长的暑假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年级组长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深化素质教育为了抓好落实,我校按照上级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1.年暑假35岁(含35岁)以下教师制定出长期(3-5年)的读书计划,利用暑假期间读两本书籍,其中《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必读,另一本自选,写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2.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构思编排“经典诵读”节目,开学后,各年级教师进行展示。

三、加强体验教育,深化生活教育,促进养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假期是开展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大好时机,学校将拓展体验教育层面,开展生活教育,注重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社区实践

要成立自主社区实践小队: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居住区域,成立社区实践小队,安排队长组织开展活动,就近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和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社区环境、净化社区文明、体验社区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开学后,1——2年级各中队收齐社区实践活动表,装订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班级填写开学后的);3年级各少先队员在家庭作业单上总结社区实践活动情况,班主任统一装订叫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社区实践活动总结,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2、家务承包

假期,各少先队员进行家务承包,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各队员在家务劳动中承包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坚持每天做。开学后一周内,每班评选出5名“班级家务承包之星”并把名单电子稿发送ftp“政教处文件夹”内“成长记录文件夹”。4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在稿纸上誊写自己的感受,开学后,班主任收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家务承包感悟,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3、动手操作

(1)手抄报制作

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普法”为主题的手抄报;5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书写认真,配图精美。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装订成册,交政教处。

(2)手工制作与科技制作

1—3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制作一件手工作品;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进行科技发明小创造,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开学后,每班评选出2份优秀作品,注明班级姓名上交政教处。〖作品要注明班级和姓名(班级为开学后的)

(3)科技论文与科学实践

5年级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展示和竞赛活动,开学后每班交5篇科技论文,5份科学实践活动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同时上交电子稿,电子稿命名方式为:班级、姓名、题目。

4、学生读书活动

(1)活动主题阅读促进文明;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

(2)活动内容

(一)举办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以“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为主题,写读后感和从身边的人与事中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创新。

(二)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朝阳读书计划”、争创“图书使用示范学校”、农村小学“爱心书屋”建设、“中华诵”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享受读书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请语文教师根据学校经典诵读篇目和潍城区经典诵读篇目布置学生诵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除省组委会推荐的阅读书目外,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朝阳读书计划”推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思想性强、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

(3)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一)工作程序。此次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和有关市直学校逐级组织初选、初赛,市教育局组织复赛,并择优报省,参加全省决赛。

(二)时间安排。至月份,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积极撰写征文。

月日前,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征文电子版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区教育局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征文,并择优报市。月日语文教师收征文包括电子稿,并按要求填写推荐表,月日上交教导处。

(三)报送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要紧扣主题,题目自定,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字;(2)征文中不能出现作者信息,作者信息以各学校上报的《推荐表》(见附件)为准;(3)征文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评资格,并对所在学校通报批评;(4)征文电子稿保存为.doc格式,以征文题目作为文件名。(5)排版要求:题目居中,二号黑体;正文四号宋体,单倍行距;A4纸张;页边距上、下、左、右:3厘米;页眉,页脚:1.5厘米;页码位于页脚居中排列。(6)报送数量:各城区中学每校5篇,乡镇初中、城区小学每校4篇,乡镇小学每校3篇,以学校为单位连同《推荐表》(电子稿),一并于月日前发至。各学校要全员发动学生参与,并在校内评选出等次,根据数量择优上报区教育局普教科。

(4)表彰奖励

经典诵读、演讲与征文比赛将分别评选出区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评出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市级评选。班主任鼓励学生利用暑假,积极参加以上布置的各种综合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作品的自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假期注意事项

1、班主任在放假前要做好假期安全教育,与学生签定《安全公约》,教育学生要有计划地完成寒假作业,不搞突击。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假期不自己到河里、水库、游泳池游泳,不进网吧、游戏厅,做到防火、防电、防坏人、防雷电,遵纪守法。假期内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传染病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

第9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

《生活与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与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①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②停稳后按秩序上车;③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意什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