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常规教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常规管理;策略;小学教学
一所学校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就要开展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而其制定与实施一定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要依靠强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笔者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经验就如何加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制度,就一定要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明确目的性,即教学常规管理有利于日常教学、教研的高效开展,所以在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将要求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形式主义。第二,制度要主导校本性。制度是管理工作有序高效执行的前提保障,所以学校一定要结合自身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常规教学检查制度等,一定要和学校校风相结合,逐步改进与增强管理。第三,要坚持人本思想,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教师,常规管理制度下主要管理的是教师,所以在管理中要坚持人本思想,时刻以人为本,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感受到关怀,这样教师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才能更好地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此外,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与完善,因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某一阶段会有某些情况,而在其他阶段会有不同的情况,而常规的形式与内容就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变化,不断重新修订。对不同的教师要区别对待,对待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区别对待。比如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教研上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常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教学成果的奖励与迟到进行抵扣;此外,面对不同学科教师也应该设定不同制度,比如美术教师在教学任务不繁忙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其多参加各类展览与全国性美术比赛。
最后在落实与反馈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不走过场,实事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还要及时反馈,并采用定期与非定期两种反馈方式,尽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落实方案―进行实践―再度反馈。而制度的落实要持之以恒,只有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发展。在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落实的动力,不能面对困难就放弃制度的落实。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管
1.备课与教案
备课是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监管好备课是课程教学的前期保障。在监管的过程中要注重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时刻牢抓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度,同时还要做好与网络信息接轨的监管,教师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到名师教案、备课心得。学校在监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师对网上教案与本校学生实际结合的二次开发过程。
2.过程与反思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辅导每一个学生。之所以要注重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是纯粹的结果导向,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成绩,而应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应该按照严格的检查制度,来看教师是否注重了教学过程。在期中、期末全面检查教师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在平时教学时随时抽查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反思环节,教师只有通过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不断反思才能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中的不足,并展开自我反思和互助反思。
3.评价与改进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可以适当地引进企业中的评价与改进体系。评价,不同于批评,也是反思。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让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更具有积极性,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先在教研室内进行评价,对于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进行汇总,对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形成一帮一的形式。对于共性问题,先组内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再由教务处汇总这些共性问题,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在问题上进行深度的交流与解决。最后通过考核指标的量化以及问题的重要度对改进方案设立时间表,明确改进时间、改进细节,并在改进过程中不断评价改进方案,进而优化改进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进行的保证,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前提。笔者通过多年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经验认为,当下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其次应该通过备课与教案、过程与反思、评价与改进三种方法来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相信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全面的监管可以让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全体教师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学工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一学期来。勤奋耕耘,立足于三尺讲台,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推门听课。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教师的合理使用打好基础。今年十月份,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校副职的分管工作也作了调整,由原来的教研、后勤工作变为小学教学,这就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全面了解小学部的教学情况,详细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水平,合理安排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门听课是解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方法,也最能反映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推门听课使我掌握了小学部的教学情况,对小学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小学教师的劳动有了进一步的解,也是自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按照计划,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完了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课,共计34节。通过听课,认为,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是过硬的绝大部分教师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教师精神饱满,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良好。听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够,课堂上慌乱,教学环节衔接不好,过渡不自然;个别教师基本功不过关,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板书设计不合理、普通话不标准、粉笔字不规范等。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听完每一节课,都把听课意见当面反馈给任课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或者写出简要的评课材料发给校长,第二天就出现在校长的博客中,任课教师就能看到通过大面积推门听课,与教师广泛交流,切磋教法学法,共同提高,互利双赢。
二)加强教学检查。
课前”备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发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中”上课,课后”作业,教学检查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通过推门听课检查上课情况,通过检查教案和作业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处理情况。教案和作业检查上,继续坚持“月检查”制度,每月由教导处牵头对教案和作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和绩效工资考核的依据。教案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二是教案备写的环节是否齐全,以《平川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中规定的教案书写环节为准,同时,特别要求教师在教案中要突出“学情”分析这一环节,这个环节在以前的备课中经常被忽视,一个薄弱环节;三是教学反思和单元后记的书写质量,要求教师要养成书写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及时记录课堂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只有认真的反思总结,才能形成有效的二次备课”;四是教案书写的整齐情况,要求用规范字书写工整的教案。对作业的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按照《平川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检查批阅符号是否规范;二是根据《平川区中小学义务教育段各科作业设置及批阅要求》检查作业批阅的次数;三是检查作业中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四是检查教师书写的作业评语,要求教师养成作业中加注评语的良好习惯,同时,评语书写中,要经常书写激励性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五是检查作业的书写情况,要求教师要督促学生写规范字,作业要工整。
常规检查的同时,为了督促教师更好的搞好教学工作。对某些年级或学科的教案和作业进行抽查。十月份和十一月份,分别抽查了六年级和三年级的教案和作业。常规检查的量比较大,有些问题不易发现;抽查的量相对要小一些,检查的更细致一些,有时还可以“解剖麻雀”进行案例分析。抽查一般具有针对性,对常规检查的有效补充,二者要有机结合。
由教导处牵头、各部门配合,十一月份。搞了一次教案和作业展评。展评的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平时的检查中,有些老师往往对教导处的检查结果不认同,有些老师总以为自己的教案写的最好,通过展评,让老师们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评价教案,这比平时提要求更有效。有些学生的作业一直写不好,乱”字当头,老师想了各种办法,收效甚微。通过作业展评,让学生自己去看,为什么别人的作业那么整齐?这比老师平时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新学期,以xx书记的两个务必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乡学区的各种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突破口,以务实创新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继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第二、三课堂活动,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 、 狠抓教学常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大力推进课改试验工作和信息建设进程,着力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益, 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监控,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加大教研力度,改变课堂教学,超标完成上级教委下达的各年级教育教学质量 指标。 在课堂教学达标创优中,我校教师力争全体创优。
4,加强课题的研究与管理,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探讨提高课堂效益的成功做法。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德育工作
1、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项服务承诺”等制度和规范,关心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同志,为人师表,营造和谐的家校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根据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年级制定操行评定、养成教育细则,结合操行评比,进一步完善“校园之星”、“每周之星”、的评定运行机制,做好总结推广。
3、少先大队要指导好红领巾监督岗的检查监督评比工作和雏鹰争章达标活动。抓好“三操一课四活动”,体育教师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认真做好班主任工作,根据班主任工作计划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创建文明班级。
4、深化德育的渗透作用。认真上好思品课,开好晨会、周会、小干部会,尤其是各中队积极开展好主题班队会;规范升国旗仪式。继续建好校园之声广播站;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手工、书法、绘画展。努力营造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发挥橱窗、黑板报、手抄小报的作用,从多方面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各班要至少有一处特色栏目,教室布置要新颖、实用、有Ji励作用。
(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使学校教学工作沿着“紧张、有序、高效”的轨道运转。
1、继续坚持和完善教学工作各项制度要求。学期初,各科均要按照课节规定(周课时量x17周)做好学科教学计划。本学年将继 续优化备课形式。教师 在 熟读教材掌握本学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基础上,采用书面与电子备课相结合的形式,写 出 灵 活 多 样 且 有 实 用 性 的教案,教案应写清楚本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后进生姓名、后进生转化措施、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案要能体现整体教学思路,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整篇教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应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效果上来。本年将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要求教师着力做好课前预习,广泛应用远教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为其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音体美等课要求有简案,要严格按照教材进行授课。教案的检查将结合教本批注和听课情况及时更新要求,并进行记载和批注以强化教案备写的质量和作用,教案周一签阅,签字不到按无案上课对待.
为进一步规范全县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督促学校抓实抓好备讲批辅等各环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__年X月X日——X月X日,教研室对学校教学常规进行了全面检查。本次教学常规检查的项目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计划进度、教案、作业布置及批改、实验课题及校本教研等内容。检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随机听课和查阅资料。在各学校的全力支持配合下,经过三周的辛勤工作,秋季学期初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如期完成。本次教学常规检查累计听评课 179节次,基本上做到了各学科全覆盖,检查教案350多份,抽查各年级各科各项作业共800多份。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各项目检查情况
(一) 课堂教学情况
本次课堂教学检查侧重听新上岗教师和年轻教师的课,也抽听了部分中青年教师的课。所抽查的教师教学热情高,教学态度端正,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心尽力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和环节清晰,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多数教师能够认真落实新课标,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较为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较为有序有效。
(二)教学资料查阅情况
通过检查发现,各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有进一步提高,能够把常规管理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来认识。学校大都建立了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整体上看,教学常规管理水平还不均衡,校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学校建立了固定、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认真执行落实(如二完小能够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在每份教案上都盖有教务公章并批注了检查时间)。个别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不精细不严格,对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等各环节工作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基本上凭教师的自觉程度和敬业程度的高低而决定。具体情况是:
教学计划进度:大部分教师能按要求制定本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中有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主要措施和教学进度安排,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度较为科学合理。但也有个别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度不认真,完成章节内容的周次和起讫时间均为空白。
教案:本次常规检查查阅了各学校各科教师开学以来的教案。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能按照所任学科教材和所教班级实际认真备课,教案从目标的制定、教法设计及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体现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流程设计完整。其中一完小对教师制/:请记住我站域名/定计划进度和写教案要求较为统一和严格,各科教师备课整体上比较详尽细致,书写认真规范。个别学校为体育教师设计的活页教案更新不快,很明显是若干年以前设计印刷的,印刷质量较差,页面模糊不清,感觉不够美观规范。个别学科教师以“导学案”代替教案,而且学案没有根据班级学情实际进行适当增减修改。
作业布置批改: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的量适中,能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做到了符号规范,反馈及时,重视矫正。其中第一中学部分年级的英语作业中出现了学生习作,较之以往单一的生词抄写和对话抄写更具创造性,变机械抄写为动脑创作,在学习语言之后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途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课题实验研究和校本教研开展情况
各校认真制定了教科研工作规划、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和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有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及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校本研训工作继续以“三个阶段两个反思”和“一课三备两讨论”为主要形式,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从校级培训、教研组培训和个人自学三个层面开展。各校教科研工作以新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和“新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两大载体建立了不同的子课题,有较为完整的过程性资料。学校领导能及时部署和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理解掌握得不够深刻透彻,具体表现为:不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有学法设计但落实不到位,学生能力训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二是部分小学新上岗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课堂局面混乱的情况,处理方式比较单一和武断,不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得体的语言去引导,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
三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方法不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亟待在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四是部分小学作文批改比较粗糙,过于简单,没有旁批,批语缺乏针对性;学困生的作业中普遍缺少教师鼓励语;部分学生的作业习惯差,书写不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力度不够。
五是各校各科目不同程度存在个别教师条框式粗线条备课、教案过简的现象,教案上体现不出突破重难点采用的方法,体现不出教师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
六是教学反思形式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多数是对教学内容的概括和复述,只有个别教师能分析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找原因,极个别教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七是个别学校课题实验教师的研究意识淡薄,开展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需加大指导督促力度。
八是个别学校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工作计划,但要求不够明确,活动的形式内容单一,深度不够,举措不强,落实不到位。
三、改进建议
一是各校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根据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发展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努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常规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学校要督促教师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掌握课程基本理念、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法,在新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是要加强对新上岗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力度,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活动,督促新教师经常听课,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取长补短,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是各科各项作业要精批细改,批语要有的放矢、富于激励性。对学生的书写要经常性严格加以规范和要求。
五是各校要对教师备课进行进一步规范,使用“导学案”和“集体备课共案”的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对教案进行认真修改加工。备课过简的教师,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督促指导。
六是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备课中教学反思的规范化要求,引导教师以记促思、以思促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七是各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在这方面多倡导多摸索多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一、开展教学管理材料展评活动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伴随着教学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开展,必然会产生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和音像材料,这些材料既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又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工作,是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这些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的、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既是学校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归纳成果的宝贵财富,也是迎接教学督导检查和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
为进一步规范济宁市市中区各中小学的办学行为,贯彻执行《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大各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力度,我们先后两次开展了全区学校教学管理材料展评活动。展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学质量分析、校本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等12个部分。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经验和教研文化建设的学习交流,也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次检阅,对我区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和教研文化建设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展评中也暴露出部分学校对教学管理材料的积累和利用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抓好教学管理,材料好坏无所谓”,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学管理材料的积累和利用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不注重积累、总结、反思和提高,在面对检查时突击恶补、东拼西凑、敷衍应付,其结果必然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既无理论支撑,又无经验借鉴。
二、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仅从字面上看,两者好像有些对立,而平常工作中,人们也常常觉得创新就是要抛开旧的规范,不墨守成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古语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讲规范是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创新则是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是工作出彩的必备条件。其次,创新应该是在熟悉规范基础上的创新,不熟悉规范的创新有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根基,没有生命力。第三,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规范。创新必定会对原有的一些规范进行变更,但这种变更是发展的继承,是要变更一些与客观情况不相符的、不合事宜的规范。而简约化管理就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将管理主要目标以外的枝节因素尽可能剔除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条理化,使条理的问题更简单,从而简化管理环境,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效的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规范就是按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抓好教学管理,这是管理的基础和根本,而精细化管理是落实常规、提高常规执行力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简约实用的落实方式,创新更好的管理模式。但从教学管理材料展评中却也看到,有的学校只讲简约创新,不讲规范,结果质量下降了,原因就是丢了“规范”这个本。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教学管理的理念和常规落实的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为什么有的学校能摆脱低谷走向鼎盛?为什么有的学校却从高峰走向衰落?这是因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常规落实的能力发生了改变。一所品牌学校必然有一套被实践检验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为此,教学管理者应当善于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理出工作思路,调动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各层面的力量,通过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1.常规管理要“实”
“实”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避免表面化、花架子,要强化教学常规的执行力,注重内容形式的统一,避免常规管理中的应付现象,努力让教学常规管理收到“实效”。从教学实际和材料展评可以看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常规落实的程度成正比。
2.细节管理要“严”
细节决定成败。抓好细节管理是落实教学常规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如对备课和教案的检查与管理,不仅要看教师备课的项目内容和教案编写的形式,而且要看教师能否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是否有更多的时间总结记录教学中的得失成败(对教案的修正与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管理,要有教师的常态课而非表演课,既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到有序、有趣,是进展顺利,更要看教学中能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并能给足时间,开放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对作业练习的检查与管理,不仅要看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批改的次数,更应注重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否多样、开放、创新、有效,还要注重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是否及时、全面,能否做到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等等。像这样从细处做起,严把教学常规各项内容的落实关,把简单的事情做精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细就是不平凡。
3.管理方法要“新”
过程决定结果。众所周知,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校管理者一旦涉足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就往往会和教师生发一些矛盾。为什么基于一个同样的目标会带来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往往是以一种检查者的身份进行这项工作,教师对这样的检查第一反应是学校对教师个人的不信任。基于这样的心理认识,教师在面对这项检查工作时往往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教学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却又深感棘手的问题。
只要转变管理者的理念和角色,创新思路和方法,教学常规的落实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如:(1)让常规检查成为学校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常态渠道,使教师认识到落实常规是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把落实常规作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实现教学常规检查的持久性和常态化。(2)让常规检查成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这需要管理者转变角色,将自己定位到一个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同处教学实践现场,一起研究讨论,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探索,再反馈实践情况,再讨论,如此周而复始,使教学常规的检查、讨论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3)让常规检查少些形式,多些内容。如某些学校的教案检查制度中要求必须写新教案,每次教案检查时对检查过的部分标注日期并加盖公章,这明显把教师放在了管理者的对立面,使得许多老教师花很长时间抄写原来的教案甚至抄写教参,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案为什么不能重复使用呢?笔者认为,教案检查的重点不在于教案的格式、书写等表面的东西,而在于教案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反思等实质性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检查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症结所在,才能向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案撰写表露出教学设计环节理解错位
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时能遵守教案撰写的常规要求,保证教案栏目书写完整,教学过程设计严密,但部分教师备课缺乏学科责任心,备课敷衍应付。例如把课型理解错误,写成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目标叙写不规范,目标学习水平界定模糊,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又如,教学方法书写与思维方法混淆,把归纳法、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列为教学方法,英语学科把“听、说、读、写”当做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资源手段”栏目不太理解,直接书写为演示文稿和分组实验。很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主干知识的罗列,失去了教学过程设计性的要求。教师对作业布置栏目书写过粗,直接写成“评价手册”。另外,采用电子教案的教师二次备课痕迹不明显,缺少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及时记录或教学环节设计上的二次修改完善,学校对采用电子教案的教师的二次备课质量无法监控。
2.教师个别访谈内容流露出学校管理仍有缺陷
从教师访谈看,学校管理总体比较规范,但是少部分学校管理中不关注细节,管理线条过粗,执行环节不到位,存在着“三有三不”现象,即“有制度,不落实;有检查,不规范;有违规,不处理”。比如,有些学校的课程管理不够严谨,检查流于形式,有禁止教师提前上课或拖堂现象,但是监控和处理不到位,有时存在着小学科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学校有领导听课、评课的制度,但是领导听课后与教师的交流反馈不够及时深入,甚至没有反馈,一些部分薄弱教师的薄弱课堂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3.教师群体问卷结果暴露出个别问题依然突出
从问卷统计看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也有些问题暴露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中个别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关于“科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目标达成与反馈练习时间的规定”问题,仅有65%的教师保证每节课能够落实,说明全区建立“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还有一段路要走;关于对“教师备课教案有明确要求,及时反馈检查情况”调查分析,仅有73%的教师认为有明确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对教师教案撰写规定比较笼统,教师对教案的撰写还缺乏必要的指导;关于“学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举措”,仅有53%的教师认为学校有具体要求,说明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4.教学常规管理显露出中层环节执行缺位
教案管理要执行到位,必须按章办事。但从全区调研总体情况看,部分学校的中层干部在教学管理的落实,教学常规的检查方面经常缺位。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工作的形式而疏忽工作的落实,教学管理中层干部在教案的常规检查上出现记录不完整,一些问题检查不出来,或者检查出来的问题缺少必要的整改反馈。这说明了教学管理的中层在教学管理能力上的缺失,在工作态度上缺乏严谨细致的自我要求。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不少学校校长有很多好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但是中层在落实与执行意识上还有差距。
5.校长听课评课制度仍需进一步落实到位
校长的听评课活动是了解教学的主渠道。只有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获得落实教学常规的指挥权、引领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和开展教学研究的发言权。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学校的校长听课评课技术与方法还需进一步培训和指导。有些校长只听课不评课或不会评课;常听课不记录,课后与教师不交流或交流研讨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校长听课、评课的专业培训,做好听课前的“六项研究”,即选择谁作为听课对象、观课的参照标准、目前校本研修的真实状态、学校组织体系中各个岗位应有的职责、学校已经为教师上好课创设了哪些支持性条件、学校已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通过“六项研究”,校长的听评课将更有针对性,同时能对课堂问题进行迅速归因,提高学校领导了解教学、诊断教学、指导教学和改进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五严”背景下区域性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经验创新
1.加强学习,进一步明确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涵
教学常规管理常抓常新。面对“五严”规定与规范办学的新形势与要求,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学习培训。应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让全体师生认可和内化教与学常规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涵与新形势下教学常规管理的新要求;还应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专业能力。从调研看,全区中学“小班化”实验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上,还没有能完全体现小班化的特点与教育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修订上,应当进一步突出小班化教育管理的内涵,在制度制定上体现和落实“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的小班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2.文化引领,进一步梳理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制度
学校管理要有制度约束,更需要有文化的引领。从调研结果看,目前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统一性内容多于个性化要求,学校很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应结合校情,紧扣原有办学特色与文化,进行简化、细化、校本化。在进行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必须立足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底线,渗透学校管理文化,追求校本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系,才有利于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只有结合校情特点,操作简便、易于教师识别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才容易执行。因此,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突出校本性、包容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明确自身的位置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把规范执行常规、提高质量作为自身发展的内需。
3.立足诊断,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缺位环节的持续改进
强化教育教学诊断功能,是持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品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立足科学诊断,才能够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学校管理者要建立管理诊断的制度,形成基于诊断的学校管理工作模式,这样才能建立持续改进的学校发展机制。因此,各所学校应结合本次调研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培养自我诊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有效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再上台阶。
4.落实整改,进一步夯实教学常规管理的执行力
在学校管理中,执行是目标与结果之间最容易缺失的一环。任何一项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执行、抓落实的结果。学校校长要培养抓工作落实的技巧,争做一名落实型的领导。同时,学校校长要进一步营造“求实、责任、诚信、细节”的落实文化,即始终秉承“管理用数据说话,指导用服务说话,服务用行动说话”的工作作风。另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克服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的不足,简化制度操作流程,培养教学管理团队“落实的关键在执行力”的认识,学会管理好时间保证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落实,培养遇到困难拒绝借口的习惯,立足于不仅要做事,更要把事情做成。
5.明确目标,进一步落实以教学常规管理推进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如何落实《义务教育法》中的“就近入学”原则,降低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破解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瓶颈,笔者提出下列刍议:
一、抓机遇,实用政策,规范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薄弱学校要把握政策,运用政策,用实政策,根据学校招生区域实际合理规范学校校园,争取国家薄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本人从教24年,在边远山区学校工作了24年。对校园内部规划与布局有着很深的感触。很多农村薄弱学校,改薄经费争取了不少,而且也做到了专款专用,有一些学校建设得美轮美奂,但只是摆设,生源严重不足,这是没有从学校招生区域实际出发加以校园规划造成的;有一些学校,建来建去,学校就是不像学校,这一方面是校园内部规划与布局思路不清,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建设质量没有把关,经费浪费在重复建设上。
其次是合理有效利用改薄资金。
对改薄资金的使用,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2014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有个明确的说法,笔者认为作为农村薄弱学校主体,在使用改薄资金时应该要做到“有监督,不浪费,不攀比”。
二、重乡情,立足农村,创办田园特色,注重劳学结合。
《荀子・儒效》中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有一句话: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教育的宗旨说到底就是“学以致用”。
农村薄弱学校要充分挖掘文化沉淀,继承发扬“劳学结合”的优良传统。走“劳学结合”之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利用自然h境陶冶和净化人。办“绿色教育”。
不同的农村薄弱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提出自己的思路。但不论怎样的思路,一定要注重“劳学结合”。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脱离于社会生活,规避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深入于社会实践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那种“学究式”的学习方式,那种失去了主动性的学习活动,会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农村教育培养的主体对象是农家孩子。农家孩子更多的是农业生产的继承者,是体力劳动的承袭人。只有“劳学结合”,才能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才能让孩子们长大后立足于社会,才能让孩子们长大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也才能通过他们促进社会的发展。
笔者以为:假如教育不走“劳学结合”之路,假如农村教育不传达给学生劳动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假如农村教育不教给学生农业生产劳动的技能,社会如何能保障“衣食住行”的“食”?“民以食为生”如何落实?
三、转观念,研究管理,监控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强校与弱校教师之间的本质差别在于教育理念和教师责任感,教育理念和教师责任感的高度决定教师的教学高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兴衰荣辱。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的校长以及其领导下的学校管理层,要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形象、实现教育强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六个转变”: ①教学理念由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设计,②教学模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③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向“学后教”, ④教学活动由以教师活动为主转向以学生活动为主,⑤教学手段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化,⑥教学质量评价由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转向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重点。
(二)侧重管理策略。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一种观点: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人,管理者是广大教师的勤务员。一切管理,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力求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艺术化。
管理学中有一个法则叫南风法则,值得广大农村薄弱学校的管理者深思和借鉴。
“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如果学校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员工,事事尊重员工,员工就会在工作中倍感舒适和温馨,就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威廉・大内说,温情管理让“每个人的真正能力和工作表现得以充分显示,而且亲密无间的关系还带来了在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计划’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微妙性。
(三)抓好过程管理。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学常规依然是保证教学正常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首先要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以便指导教师的教学。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1)改变备课检查内容和方式。以往的教案检查大都注重教学进度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齐全,教学过程是否详细,板书设计是否美观,教案书写是否工整。改变教案检查内容,着重从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加强检查,强调以学论教。对于集体备课,着重对教案使用的实效性和个性化方面进行检查。(2)坚持有效的听课与评课。听课要明确要点。要做到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听”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一听教师怎么讲的,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二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是否有创新的地方;六听课后学生的反馈。从两个方面“看”:一看教师,看精神,看教态,看板书,看教具运用,看教学方法,看学法指导,看实验操作,看应变能力;二看学生,看气氛,,看对教材的感知,看注意力和思维活动,看学习习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质量管理。
农村薄弱中小学校在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方面要注重三个方面:
关键词:管理;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因此,要切实加强管理,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师资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1)条件差。农村小学偏远,距离城镇比较远,很多公办教师不愿到农村小学任教,以致于学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民办教师转编,年龄偏大,教学研究能力等难以适应新的要求。(2)结构差。学科结构很不合理,绝大部分村级小学缺少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教师,严重制约着这些课程的正常开课。(3)观念陈旧。有很多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接受,教学方法仍是“涛声依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教研因素
农村小学师资水平差,导致教研整体实力较弱,特别是在课题研究及校本教研方面要进行有力的指导时,就显得力度不够。
3.办学条件因素
农村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套严重失调。学生对于电脑、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接触甚少,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4.管理因素
常言道,“管理出效益”,有些学校领导忙于各种事务,对教学工作抓得不力,制度执行不严,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校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社会及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学习普遍认识不够,“读书无用论”仍影响着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认为只要混个初中文凭就可以,读太多的书也不一定能找一个好的工作。家长的这种消极因素也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抓好“一个完善、二个加强、三个重视”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一所学校,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应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考勤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并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教学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影响和教育学生。
2.两个加强
(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一是各学校的负责人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能力,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
(2)加强新教材培训。要加强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新教材知识点和教学技能的指导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掌握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3.三个重视:即“一活动、二管理、三检查”
(1)重视教研活动。建议中心校领导和教研员应分片、分校负责,经常深入基层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或邀请本县名师送教下乡,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以便指导教师教学。
(2)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中心校领导和教研员应经常下乡,督促教学常规工作。各小学都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定监控制度,使教师明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二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各学校都应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十不准》等要求,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维护教师利益。
一级教案是我们开展网络教研的最初形式,当时受非典的影响我们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开展了空中课堂,这次空中课堂共录制15门学科的224节课,空中课堂的录制使2003年的介休没有因为非典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非典过后我们就想:如何搭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研平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于2004年在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级教案的备课活动。一级教案指的是从全市教学能手中指定主备课人,他们备好的课目经市教研员审核后,随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公布在介休教育网上。在周六各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教研内容之一就是以“一级教案”为蓝本。广大教师从一级教案中充分汲取名师的智慧和丰富经验,各抒己见,学、评、议、改一级教案,形成各校的“二级教案”。“二级教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果,最后结合执教者的独特理解和具体学情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教案,称之为“三级教案”。但一级教案只能是教师们学习、备课的平台,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相互交流、互评互学,于是我们搭建了我市网络教研的第二大阵地:介休教研博客。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简单地说就是网络日志。介休教研博客是我市网络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从2009年搭建以来,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参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0多名教师注册使用并发表博文,占到了全市专业教师的92%,教研博客为广大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取长补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研博客可以实现日志、课件、相册、群组的结合,它突破了一般博客只能发表日志、相片的功能,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教研博客可以更好地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多年前我们就开展了“城乡结对 携手共进”的教研活动,如今教研博客更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困惑。为了提高各学段各学科教研的质量,我们要求全市学科教师分别加入相应教研员所创建的学科群组。加入相应学科博客群,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各学科相关话题的讨论,针对不同问题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等。教研博客在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工作日志、网络文集和多媒体成长档案袋。
像我市张兰小学校长李采结,热爱读书,经常撰写博客文章,他的“营造书香校园,塑造美好人生”一文在博客上发表后,好多学校受到启迪,纷纷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带动了全市中小学“中华美文、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们不妨这样说:教研博客是教师、校长的个人网站,是学校的信息系统,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工具,是校长管理的平台,更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等等。教研博客能让我们利用好时间的零布头,任何人只要在有时间的时候打开博客就可以抒写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及时发表评论、留言,共同进步!博客是交流的平台、学习的平台,如何全面地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教研活动,我们又开辟了第三块网络教研的主阵地:网络课堂。
我们组织了全市各学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依据本地教材有计划地安排录制关于教学方法、教材分析、课改经验等内容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作为网络资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观摩,拓宽教学思维,让更多名师为自己做“贴身”辅导。
网络课堂还可反复观看、选取片段观看,同步还能看到详细的Word文档、PPT课件等,这对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学校教师来说,网络课堂就是他们最好的观摩课,真可谓是把“名师”搬回了咱自己的家。网络课堂中教师能够就某一知识、观点精讲细讲,可以更好地将知识或方法讲透彻。网络课堂使农村教师有了“名师”的帮助,可有时他们还真想和名师见一见、谈一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方便集体教研和面对面交流,我们又开创了介休网络教研的第四大阵地:视频教研。
视频教研以其直观便捷的教研方式成为转变教学策略的主要帮手。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只要有摄像头、话筒就可以进行。特别是像一些农村学校有些学科的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导致学科教研活动无法开展。为此,以学科或学区为单位开展视频教研,消除了农村学科教研工作的“盲区”与“死角”。使我们的视频教研可以实现50所学校同时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