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

第1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D-二聚体

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特异性降解下的一个重要片段,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治128例不同时期妊娠妇女,观察其血浆DD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妊娠期女性128例,按照其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组60例,年龄19~36岁,中位年龄25.3岁,孕龄2~29周,孕次0~3次,产次0~2次;正常妊娠组68例,年龄20~34岁,中位年龄25.0岁,孕龄1~30周,孕次0~3次,产次0~2次。并选择同期于门诊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女性70例作对照组,年龄18~39岁,中位年龄26.7岁;孕次1~3次,产次1~3次。近期无感染、出血及其他器质性病变,慢性代谢性病变,未服用激素、抗凝血、抗纤溶活性类药物。3组在年龄、孕次、产次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仪器与方法:①仪器采用Syamex-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②真空采集晨间静脉血1.8mL,与0.2mL柠檬酸钠均匀混合,3 000 r/min离心转动15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2h内免疫比浊法进行D-二聚体检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

结果

妊娠高血压与非高血压孕妇血浆DD水平对比:妊娠高血压组血浆DD水平(0.82±0.53)mg/L,正常妊娠组血浆DD水平(0.39±0.16)mg/L,对照组血浆DD水平(0.14±0.08)mg/L。妊娠高血压组、正常妊娠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程度高血压对妊娠女性血浆DD水平的影响:轻度高血压血浆DD(0.53±0.24)mg/L,中度高血压血浆DD(0.77±0.20)mg/L,重度高血压血浆DD(1.18±0.67)mg/L。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加重,血浆DD水平有明显增高,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之间血浆DD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研究指出,DD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血浆DD水平的增高预示着体内有血栓的形成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激活继发性纤溶系统。由于孕妇体内各项激素水平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血清类固醇激素水平持续增高,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影响母体肝脏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导致孕妇纤溶活性不断降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随着孕龄的增长,胎盘局部不同程度缺血,或出现绒毛坏死,部分滋养叶碎片进入血液循环。在经肺循环时被纤溶酶溶解,引发机体释放大量的凝血酶,也会促进血液高凝,成为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机体自我保护系统为清除子宫螺旋动脉、静脉窦内产生的血栓,逐渐启动继发性纤溶系统,这一妊娠生理性变化有利于产后有效止血,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因此DD水平不断上升。尽管高凝血液系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但长期高凝会给母婴带来极大的危害。本组资料显示,妊娠妇女的血浆DD水平较正常未怀孕者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第2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大量文献报道,孕妇患原发性高血压可使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增加。Sibai将初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危险因素依次列为:血压、肥胖、流产次数及吸烟,血压越高或越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危险越高。

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

胰岛素是一种血管舒张因子,若无交感神经对抗其作用,将导致低血压,而非高血压。外周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功能缺乏的标志,将导致血管功能失调,近年来提出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指:胰岛素的葡萄糖调节功能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正常的葡萄糖浓度,这样胰岛素刺激钠的重吸收,并有拟交感活性,使血压升高。胰岛素还可刺激非脂类脂肪酸增加、抑制脂肪分解、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肥胖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最常见因素。肥胖者24小时胰岛素释放率是消瘦者的3~4倍,肥胖亦是妊高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身材矮、肥胖、颈短的孕产妇较易患妊娠期高血压病。体重指数大于24的孕产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指数小于24的孕产妇的2.669倍.肥胖或胰岛素抵抗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危险性增加的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认为:①肥胖时血容量增多且心输出量增加以满足代谢需要,从而导致血压升高。②肥胖不仅与高血压有关、而且与脂类利用、游离脂肪酸向组织转运、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尢其是TNF-α。它由人类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产生,肥胖者的TNF-α比正常人高3倍,肥胖、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可使细胞激动素介导的氧化作用增强,这与先兆子痫的发病机理有关。

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

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常有血液及代谢异常而导致血栓形成,Dekker等随访妊娠期高血压病孕妇产后10周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生率,85人接受凝血干扰试验,24.7%存在β蛋白缺乏,50人接受蛋白抵抗活性实验,16%阳性;79人接受高半胱氨酸血症实验,17.7%阳性;查95人抗心磷脂肮体,29.4%存在lgG、lgM抗体。Dekker等人首次系统研究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关系,以空腹半胱氨酸浓度>15μmol/L,餐后>51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高半胱氨酸血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7倍。

镰状细胞病

Larrabee等人研究发现镰状细胞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镰状细胞病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明显增加(24.7%,P<0.0001),且新生婴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孕妇所娩新生婴儿。

多胎妊娠

多数学者认为,双胎妊娠时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明显增加,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双胎妊娠时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增加4倍,三胎比双胎的危险性增加,但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与双胎相似。

染危体异常、葡萄胎

Vessce等研究表明,先天异常者,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34,包括胎儿水肿、13三体、三倍体等染危体异常。

泌尿系感染

Schieve等研究表明,孕期泌尿系感染是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任何一种感染可使感染产物增加,如细胞激动素、自由基片断、蛋白水解酶等,这些因素导致已处于高危中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

营养不良

现已发现多种营养素如以白蛋白减少为主的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等缺乏与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关。钙可稳定细胞膜,维持钠泵和钙泵活性,降低细胞膜对钠、钙离子通透性。低镁可使钠钾泵和钙泵活动受损,导致细胞内钙的堆积和细胞外钙的减少,激活了血管平滑肌内的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产生收缩效应,造成血压升高,锌在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硒是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防止机体受质脂过氧化物酶损害。硒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膜完整性,避免血管壁损伤,血硒下降可使前列环素合成减少,血栓素增加,从而导致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

孕妇妊娠时的年龄

庄氏等[1] 研究发现,35~39岁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病率为16.88%,明显高于20~29岁孕产妇的9.98%,这与患者年龄大,有动脉硬化倾向有关[2]。

低社会经济状况

由于经济原因,不能系统检查,忽略了对孕妇全方位监测,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营养不良、缺钙等妊娠并发症,使疾病在早期得不到治疗,增加了患病风险[3]。

不良情绪

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相关性。国内外多项调查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不稳、焦虑、忧郁、睡眠障碍、心悸、生活空虚感等症状,同时认为这些精神因素对妊娠妇女有负面影响而且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Kurki等采用焦虑忧郁问卷对623名妊娠早期无任何症状的初产妇做了孕期追踪调查,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伴有明显的忧郁焦虑情绪,沮丧抑郁的负性情绪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焦虑、忧郁作为应激源,由感觉系统传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

总之,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病病因未明,尚不能做到完全预防其发生,普及健康教育,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孕妇加大监测力度,可望把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病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汪敏,谭进成. 钙镁与妊高征关系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2002,8(9):509

第3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9-0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简称“妊高征”。其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前后,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全身各组织脏器灌流减少,由此危害到母亲与胎儿的安全。主要是血管痉挛,血管壁紧张,因而血压上升,导致血管壁及重要器官缺血缺氧,从而使脏器出现功能性、器质性改变。病情越重,其小动脉痉挛就越严重,而眼睛视网膜小动脉是唯一能在活体上直接观察到血管变化的部位,身体的其他器官的小动脉是看不到的。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能直接反映体内重要脏器的小动脉情况,因此观察视网膜小动脉的改变可以了解妊高征的进展和严重程度。

妊高征的症状是:由于受交感神经支配,脉络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痉挛、闭塞,表现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局灶性坏死,眼底镜下可以观察到棉毛样渗出、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小血管管壁损害可以引起渗漏而造成出血及渗出。眼底检查是作为判断妊高征病情发展和发展程度的主要评判依据。其临床表现除高血压、蛋白尿、全身浮肿外,常可见视网膜病变,孕妇自觉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眼底检查可用眼底镜检测,视水肿是脑压升高的指征,视网膜动脉变细、血液渗出是动脉硬化的特征,通过临床观察和诊断可以了解病情发展程度,由此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妊高征眼底改变分期标准:Ⅰ期: 视网膜动脉功能性狭窄(视网膜动脉痉挛期),管径变细,节段性狭窄,反光增强,动静脉比例变化明显; Ⅱ期:视网膜动脉硬化期,动脉管径呈均一性狭窄,管壁反光增强,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效应。小动脉的功能性痉挛得不到缓解,产生器质性改变; Ⅲ期:视网膜病变期,视网膜动脉功能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迹,出现水肿或棉絮样渗出及各型出血等组织破坏,黄斑部可出现星芒状斑,甚至由于视网膜高度水肿而产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眼底病变越严重,妊高征的病情就越重,发病率越高。当患者常在抽搐前有头痛、眼花、视力障碍等症状时,说明视网膜已有明显变化,应该及时检查眼底;当患者眼底仅有Ⅰ期或Ⅱ期改变时,在药物治疗、降低血压、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及临床严密观察下,还可继续妊娠。一旦发现眼底出血,就意味着随时有脑出血发生的可能,无论孕周大小都应创造条件立即终止妊娠。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学说。免疫学说认为,妊娠本身对母体来说是一种移植性异体,某些特殊的免疫排斥反应或过敏为其发病原因;学术界有子宫和胎盘缺血缺氧学论,持该观点人认为本病易发生于初产妇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神经内分泌学说认为,此病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过度敏感有关。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营养缺乏以及胰岛素抵抗等都与妊高征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关的发生机制研究,廖树森认为可能是脑下垂体后叶功能亢进及月经毒素的刺激,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

从不同眼底检查的临床分析认为,眼底检查是判断妊高征病情发展和严重程度的指标,可作为评价妊高征病变程度的重要依据。庞燕、李莹等人在对妊娠高血压疾病与眼底检查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妊高征患者的眼底改变率可达到92.3%,同时妊娠期高血压眼底改变率为76.92%。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病变程度与妊高征患者的高血压及蛋白尿水平呈正相关。杨君、杨华等人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眼底改变与围生儿预后的研究表明:眼底改变及严重程度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血压愈高,眼底改变愈明显,视网膜病变程度愈严重,出现Ⅱ~Ⅲ期病变的比例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对妊娠28周以上有血压偏高病史的或出现血压不稳定倾向的孕妇,在产前检查的同时定期做眼底检查,可在早期发现眼底改变,为产科医生及时提供诊断依据,并及时采取措施。另外,如果经过休息、禁盐以及用镇静药和降血压药等措施后,血压下降者可继续妊娠。如果药物治疗无效,视网膜严重水肿、出血和渗出,可视为病情严重性的指征,可用引产和剖腹产终止妊娠。

综上所述,妊高征对孕产妇的生命和安全造成威胁。为孕产妇患者做好产前眼底检查是产科医生预防和治疗妊高征的重要措施,即经济、方便,又能够应用于临床观察眼底动态及病情估计,作出早发现、早诊断,并适宜的选择终止妊娠时机,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益于提高孕产妇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董联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眼底改变临床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第15卷第11期

[2] 庞燕等,妊娠高血压疾病与眼底检查的相关研究,临床探讨,2009年5月第47卷第15期

[3] 杨君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眼底改变与围生儿预后,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4月第8卷第4期

第4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早产;因素;调查

作者单位:473400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早产是以妊娠在28足周后至37足周前而中断妊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引起早产的原因很多,但因为早产而降生的孩子死亡率较高。本文选自我院早产病例,分析其引起早产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早产产妇共288例,以上早产病理诊断符合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中早产的诊断标准。本组早产患者中,经产妇共82例,初产妇共206例。其中医源性早产共78例,自然早产共210例。早产分自然早产和医源性早产。自然早产为临床和胎膜早破发生的早产,医源性早产是因为产科合并症或者并发症原因导致妊娠提前终止。

1.2 方法 分析自然早产和医源性早产产妇中人流史、胎儿畸形、胎膜早破、双胎、臀位、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其他不明原因等情况。

2 结果

自然早产和医源性早产产妇中导致早产因素分析结果。在本组早产产妇中,医源性早产78例,占27.1%(78/288);胎膜早破共102例,占35.4%(102/288);双胎妊娠共48例,占18.6%(48/288)。可以看出引起早产的前三位因素主要是胎膜早破、医源性早产和双胎妊娠。人流史在自然早产和医源性早产产妇中发生率较高,胎儿畸形在医源性早产中发生率较高。见表1。

表1

自然早产和医源性早产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例,%)

组别n人流史胎儿畸形胎膜早破双胎臀位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不明原因

自然早产21064(35.2)16(7.6)102(48.5)44(20.9)24(11.4)6(2.8)034(16.1%)

医源性早产7828(35.8)40(51.2)04(5.1)016(20.5)6(7.6)0

3 讨论

导致早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早产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产妇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孕期是否发生感染、遗传、子宫异常及妊娠合并疾病等。在早产中,部分早产没有明确的病因可查,把此类早产称为特发性早产,也有认为与内分泌调节失衡有关[1]。

本文结果显示,胎膜早破是引起自然早产的主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妊娠中期以后,胎膜停止生长,到了妊娠晚期,胎膜开始变薄。而维持胎膜弹性和张力主要是胎膜中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引起胎膜多种因素中,多数学者认为生殖道感染是胎膜早破的重要因素,病原体可产生内毒素,内毒性刺激胎膜产生细胞因子而促发胎膜早破。在内毒素作用下,前列腺素产生,引发子宫收缩,导致胎膜早破而早产。

另外,多胎也是引起胎膜早破的因素之一,由于多胎,子宫过度膨胀而诱发宫缩或者使胎膜早破而早产。胎位不正则因先露高低不平而造成前羊膜囊压力不均或较小先露时宫颈机械性过早扩张而致早产。

本文结果显示,不管是自然早产或者医源性早产中,有人工流产史的产妇所占比例较大。提示人工终止妊娠也是引起早产的一个高位因素。多数学者认为人工流产可引起宫颈内口发生不同程度损伤,从而引起宫颈功能不全,在妊娠晚期,随着宫内压力增加,宫颈口容易扩张,从而易引起早产。

胎儿畸形是围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以神经管畸形为多见。本文结果显示,在医源性早产中,胎儿畸形发生比例较大,不但增加了围生儿死亡率,同时也使产妇早产率增加[2]。

妊娠高血压疾病和前置胎盘与早产发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可危及到母儿生命而需要适时终止妊娠,也是引起医源性早产的重要因素。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理机制是子宫螺旋小动脉痉挛导致血管狭窄,使子宫肌层放射动脉开口进入绒毛间隙的血流减少或者受阻,蜕膜层螺旋动脉血流降低,使胎儿生长受限和胎儿宫内窘迫,而妊娠高血压疾病还能导致心肝肾等其他器官发生严重并发症,所以为了保证母儿安全要提前终止妊娠[3]。

根据以上早产相关因素,要做好早产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产前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特别是有早产史和流产史的要做好早产预测;多胎、羊水过多、子宫发育异常的要卧床休息,做好保胎工作。对于妊娠期疾病,要及早治疗,确保胎儿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杨孜.早期早产引人瞩目的问题.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4):243245.

第5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一、非药物性预防

1.1加强围产保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与围产保健质量有一定关系。苏莉等研究产前检查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母儿并发症的关系发现,无产前检查的重度子痫前期比例显著增加,子痫孕妇中大部分无产前检查并来源于流动人口。也有研究表明,未参加孕检的子痫患者以农村及流动人口为多,在起病早晚、严重程度上有明显差异,提示孕检质量与子痫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复杂、要针对病因进行预防目前尚难实现,但探索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是可行的。袁蜀豫等采取对孕妇实行开放与参与式管理,对管理的孕妇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将诸多因素分为可预防因素、可转变因素、可控制因素、突发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9%、1.49%vs9.21%、3.80%),认为通过科学有效管理和预防,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重度患者的发生率。朱茂灵等研究表明,对孕妇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及对筛查阳性孕妇进行动态监测和临床干预,可以大幅度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1.30%vs7.49%)。有资料表明,孕妇缺乏保健意识,不进行正规的产前检查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别是重度)发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外来流动人口的孕妇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高度关注外来人口孕产妇早孕保健、产前检查、健康教育对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因此,只有健全和加强产前检查和围产保健,才能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及对母婴的危害。

1.2生活习惯和饮食调整

1.2.1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日渐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应激生活事件及焦虑情绪等心理社会应激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型性格孕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危险是非A型性格孕产妇的4.841倍。孕早、中期具有A型行为、焦虑情绪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个性心理孕妇,分别为15.53%、17.39%和6.02%[12]。A型性格孕产妇在妊娠过程中,会表现出易紧张、急噪、易冲动、情绪变化大等特征,致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因此,针对以上高危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努力纠正患者的A型行为,疏导焦虑情绪,改变心理健康状况,对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1.2.2适当的体育锻炼流行学调查显示,职业和业余的体育活动者子痫前期发病率低,认为规律的产前运动减少该病发生的机制为:①刺激胎盘生长和血液供应;②减少氧化作用,减轻过氧化损害。③使母体内皮功能障碍恢复。

1.2.3饮食管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资料显示其发生、发展均与营养过剩、营养缺乏和多种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钙和硒。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钙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孕妇,低钙摄入与该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孕妇应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钾及其他微量元素(镁、硒、锌等)的食品,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许多研究证明,高蛋白饮食,特别是动物性高蛋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重要意义。高蛋白食物可以改善机体动脉血管的弹性,蛋白质中的甲硫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牛磺氨酸还能促进钠盐排泄,起到降压作用。增加高钾食物,可促进钠盐排泄,调节细胞内钠与钾比值,对降低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微量元素中的铁、钙、镁硒、锌等均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和神经肌肉敏感性的作用,故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维生素A、C、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维生素C还能促进钙、铁吸收。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其他维生素能促进和调。

节物质代谢,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均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通过合理的营养管理可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冯启明等通过对孕妇实施营养教育、制定膳食原则和配制食谱等营养干预措施,实验组妊高征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15.5%。这可能与实验组孕妇的热能、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有关。认为营养干预可提高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全面改善孕妇营养状况,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何梅等研究发现,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食纤维素较正常孕妇少,认为妊娠妇女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其膳食中纤维素的含量较低有一定的关系,增加孕妇膳食中纤维素含量对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益,但对是否通过增加膳食中纤维素的含量就能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1.3控制体重肥胖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关系密切。Vambngue等的单变量分析中提示孕前BMI增加的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均表明BMI>27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orris等[20]调查了4589名美国妊娠妇女,发现体质指数的上升与先兆子痫的发生率直接相关,体质指数26~34的孕妇发生先兆子痫的危险度,比体质指数<19.8的孕妇增加2.55倍;体质指数≥35的孕妇,危险度增加4.16倍;黄涛等研究结果也显示,孕妇的体质量指数越大,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越高,孕期体质量的增加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并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时体质量均进入回归方程。所以控制体质量,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药物预防

用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的药物旨在纠正一定的异常,例如生化失衡,病理生理机制或饮食缺乏,目前文献报道用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药物有钙、阿司匹林、维生素C、维生素E、硒、镁剂和一些中药等。

2.1钙剂目前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钙代失常有关,其原理可能为血清钙水平降低,刺激甲状旁腺(PTH)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钙离子丢失,但PTH能使钙离子跨膜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兴奋性增强,导致血压上升。吴曼祯等研究总结表明,妊娠中期妊高征患者血清钙含量低于正常妊娠者,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加重而更为显著。国外有学者用妊娠期补钙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妊娠20~24周/24~28周开始服用钙元素12mg增至2g,经观察不补钙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征发病率为18%,补钙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7%~9%,补钙组发病率4%,效果最好,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孕24周起每日补充2g钙的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由27.9%降至4.1%。对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倾向的孕妇于20周后予补钙治疗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比未补钙者明显降低,而与正常孕妇比较无差异。补钙剂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关系为补钙1200mg组<补钙600mg组<未补钙组。认为补钙能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安全、有效措施。有人通过实验主张维生素D?3与钙补充联合应用,比单纯补充钙更能有效地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目前,补钙在人体试验中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作用有着争议。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显示补钙未能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Levine等将4589名健康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双盲、临床对照试验,从孕13~21周起治疗组每日接受2.0g的元素钙,对照组服安慰剂,结果发现,补钙并不能显著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也不能延迟发病时间。最近多个关于补钙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系统评价表明,补钙后子痫前期的子痫发生率中度下降,有高血压危险的妇女受益最大,低基础钙摄入者受益也大。认为补钙对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者和低基础钙摄入者有益,但最佳剂量有待进一步探索。而补钙对低危孕妇和基础饮食钙摄入充分者的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证实。

2.2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20世纪70年代未期兴起的。主要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强烈收缩血管的血栓素(TXA?2)和强烈舒张血管的前列环素(PGI)不平衡。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降低血栓素水平而对内皮来源的PGI的环氧化酶抑制性弱,从而改变两者的不平衡。同时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纤维结合蛋白生成和减少血浆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阻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的病理变化,起到预防子痫前期的作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由于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管腔狭窄,周围阻力增大,以及血管内皮损伤,从而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和肢体水肿等。血管内皮的损伤可进一步诱导血小板聚集,引起小血管血栓形成,聚集的血小板产生并释放血栓烷,刺激血管壁,使其强烈收缩甚至痉挛,从而加大外周阻力,促使血压持续增高,成为先兆子痫及子痫的发病基础。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烷生成的药理作用,可以预防小血管内血栓形成,防范血栓烷引起的小血管收缩和痉挛,降低血管对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血管扩张,周围循环阻力降低,从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压,降低先兆子痫及子痫之发病率。Hauth随机抽样604例初产妇于妊娠24周,每日服阿司匹林60mg,服药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1.7%,安慰组为5.6%(P<0.01)。上海妇产医院对孕28周妇女开始口服阿司匹林,50mg/d,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8.2%,安慰组为20.8%,差异显著。

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被认为在低危和高危孕妇中能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但近年来一些大规模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没有作用,而有显著的不良反应(增加胎盘早剥的危险),其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待进一步研究。最近有关阿司匹林的一项系统评价涉及2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3598例孕妇,分析后认为小剂量阿司匹林在低危人群中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没有作用,在高危人群中应用有小~中度的益处,下一步的研究需确定哪些孕妇最受益,从何时开始治疗最好以及最佳治疗剂量。

2.3维生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做为抗氧化剂,可抑制磷脂过氧化作用,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孕期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预防和中断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先兆子痫的发展。

Chappell等对160例孕妇自16~22周始至分娩,每日服用维生素E400IU和维生素C1000mg或安慰剂,结果维生素组先兆子痫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安慰组的26%。满冬梅等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队列研究方法,认为口服维生素E(每日补充维生素E0.3g直至预产期)对阻止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向重度发展有着重要的预防价值。而最近Beazley等的研究,将109例14-20周的高危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每天口服维生素E40U和维生素C1000mg)和安慰剂对照组,结果试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17.3%vs18.8%,(P<0.05),认为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比我们预想的要小,并分析出以后的随机对照研究需要两组各500例以上才能在临床上显示出是否有效。

2.4硒硒是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酶可防止机体受脂质过氧化物(LOP)的损害,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改善LOP对血管壁的损伤。研究表明,正常妊娠时硒的需要量增加,母血硒含量下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体内血硒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孕妇,且随病情进展而加重。Rayman等研究了53例子痫前期患者和53例配对正常孕妇的中趾甲硒水平,结果子痫前期患者明显低于正常者,且子痫前期组低硒程度与疾病严重性明显相关。有研究,对18~32周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孕妇每日补硒元素50μg至分娩,结果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vs26.0%)。但目前关于硒预防作用的研究较少,尚需更多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2.5镁正常妊娠时,血清镁含量在孕期略降低,但变化不明显。国外曾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体内镁缺乏有关。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镁值与正常孕妇无明显差异。Adam等研究发现,先兆子痫妇女与正常孕妇血镁浓度无明显差异,但细胞内镁浓度明显降低,引起血管张力增加。研究表明,镁能促进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PGI?2,使患者体内PGI?2和TXA?2处于平衡状态,而且镁是钙的天然拮抗剂。镁调节钙平衡,使血管内外钙离子浓度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镁离子使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钙排出增加,认为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李娟等给孕17~26周孕妇口服钙镁片6片/d,每片含钙216.7mg,含镁108.3mg,连续口服至分娩。结果显示,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vs15.33%),证实了孕期补充钙、镁剂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机理为降低血管对血管紧张素敏感性。

2.6中药有些中药如大黄、川芎嗪、丹参等因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有将其用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报道,但目前尚无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2.6.1小剂量熟地黄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以全身小动脉痉挛为基础,而中药大黄有活血化淤、清热以及改善肾功能,扩张末梢血管等作用。王建荣等根据大黄的作用,以小剂量熟大黄对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好发因素的孕妇进行预防性用药观察其效果,结果显示,大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5.1%,而安慰剂组发生率为20.9%,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采用小剂量熟大黄口服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是一种简便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2.6.2丹参、川芎嗪丹参具有活血化淤、扩张血管、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降脂质过氧化酶、升高PGI?2/TXA?2等比值作用。川芎嗪能抗血小板凝集、扩张

小动脉、改善微循环。袁淑英等对高危孕妇从28周起口服复方丹参6片/d、川芎嗪150mg/d、维生素E150mg/d,结果用药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vs32%(P<0.01))。

2.6.4中药茵陈汤有研究表明,通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阳性者服用茵陈汤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阳性者,服用茵陈汤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比例,明显低于无服茵陈汤的病例,服药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平均孕周大于对照组。认为茵陈汤具有一定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作用。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未明,其中一假说认为免疫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茵陈汤中黄芩和甘草均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而茵陈、黄芩均有降压、利尿的作用,可以说茵陈汤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是有药理学根据的。

参考文献:

[1]LainKY,RobertsM.Contemporaryconceptsofthepathogenesisandmanagementofpre-eclampsiaJAMA,2002,287(24):3183-3186.[2]DekkerG.SibaiB.Prmary,secondary,andtreventionofpreeclampsia.Lancet2001,357(8):209-215.

[3]苏莉,黄醒华,翟桂荣.围产保健与妊高征的发生及其母儿并发症.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7-99(①-3).

[4]王玉萍,侯素珍.子痫发病与产前保健的关系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7):3800-3801.

[5]王敬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分析.哈尔滨医药,2008,28(5):25-26.

[6]袁蜀豫,梁彩红,李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措施的研究及效果评价.河南医学研究,2008,17(1):48-50.

[7]朱茂灵,百鹰,苏丽辉,等.妊高征筛查加临床干预对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82-3384.

[8]朱丽萍,秦敏,李芬,等.上海市孕产期系统保健现状与对策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4,19(5):78-80.

第6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效果

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卫生部门号召各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有我就有满意”的口号。我院领导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于2011年1月在各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本研究笔者随机选择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8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干预,比较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妊娠结局。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17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在25~38岁之间,平均年龄(27.47±9.83)岁;初产妇53例,经产妇35例;孕周≤30周23例,3l~33周41例,≥34周24例;双胎妊娠33例,单胎妊娠55例。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在孕周和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护理 护理干预措施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如适当休息、低盐高蛋白饮食、观察血压等。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干预,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健康教育 印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知识专栏,定期组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专题讲座”等进行有效的宣教和指导,以个别谈话形式向其讲其发病的可能机制、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2 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 妇产科病房墙壁上挂置温馨的花篮,地面、玻璃及桌椅擦拭干净,被褥舒适卫生整洁,病房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病房设置电视,病床两侧有方便使用的折叠床挡,避免患者摔倒。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活动保障。各种标牌显示清晰,为患者指向明确。对活动受限的患者提供轮椅。

1.2.3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心理护理 患者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普遍存在,而患者的家属也是治疗的重要参与者,家属对疾病的看法和理解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操作的过程中,认真执行礼貌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称呼尽量与患者社会和职业相称,让患者有亲切感,能够找回被人尊重的感觉,一视同仁对待患者,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该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效果和遵医接受治疗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消除患者和患者家属不必要的顾虑,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2.4 情感宣泄干预 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对患者的诉说不加评判,指导正确的情绪宣泄方法,适当给予安慰,邀请同类疾病患者与其交谈,让其对整个治疗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1.2.5 音乐干预 给患者提供包括古典音乐、轻音乐等在内的20首音乐,协助患者保持舒适,闭上眼睛,戴上耳机欣赏音乐30 min,2次/d,且在正式聆听前注意将音乐调制患者满意的音量,以免起到反作用。

1.3 观察指标 ①痊愈:患者血压、蛋白尿和水肿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血压、蛋白尿和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无效:患者上述指标无变化或加重。本研究除治疗无效外,其他情况均视为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有同一个人录入,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确保所有资料的准确无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t 检验和 χ2 检验。 P

2 结果 

2.1 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孕妇临床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组总有效有40例,痊愈28例,有效为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而常规护理组总有效有33例,痊愈17例,有效为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孕妇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孕妇在产后出血、子痫、剖宫产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孕妇患病后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和安全,导致孕妇出现抽搐、昏迷、脑水肿、脑出血、心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和安全,是导致产妇及婴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除了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外,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改善预后十分有效[3-5]。常规护理只能应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舒适度,则显得相对不足。与患者接触最多最为紧密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积极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笔者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优质护理服务前)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8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随机选择的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优质护理服务后) 在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8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结果发现:护理干预组孕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 P

参 考 文 献 

[1] 陈婉珍.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转归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86-287.

[2] 章晓慧,刘正大,董有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及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13 (5):371-373.

[3] 陈秀芬.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 2007-2008.

[4] 王瑞华.护理干预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5):582-583.

第7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3-0025-0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是一组主要表现为血压、尿蛋白升高,伴有多系统损害的妊娠期特有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对全身及局部血管的影响是HDCP的重要环节[2,3]。C反应蛋白(CRP)是重要的炎症指标,能够快速的反应炎症反应的程度,而血管内皮系统中的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则分别是强效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对血管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HDCP患者的血清CRP、ET-1、NO水平及三者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探讨HDCP的发病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5月我院妇产科住院的HDCP患者70例,年龄19~41岁,平均(29.48±8.43)岁,孕周35~41周,平均(38.33±1.82)周,作为观察组。按病情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23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23例,三组年龄、孕龄、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另选择同期住院正常妊娠末期无并发症的健康孕妇40例,年龄18~40岁,平均(28.38±7.4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69±1.77)周,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孕龄、BMI等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 mL,置于抗凝试管,以3 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70℃保存备检。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ET-1水平,采用硝酸酶还原法测定NO水平,鼠抗人CRP单克隆抗体、鼠抗人ET-1单克隆抗体及试剂盒均由上海轩昊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评价标准[3]

妊娠期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产后12周恢复正常。轻度子痫前期:妊娠20周后血压>140/90 mm Hg,24 h尿蛋白>300 mg或尿蛋白(+)。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前期伴以下任何一项则为重度子痫前期: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②上腹部不适或疼痛;③血清转氨酶升高;④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110 mm Hg;⑤血小板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等级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CRP、ET-1、NO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CRP、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血清CRP、ET-1、N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HDCP的血清CRP、ET-1、NO水平之间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CRP、ET-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46,0.52,P < 0.05),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清N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 = -0.41,P < 0.05),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见表2。

2.3血清CRP、ET-1、NO水平之间的关系

血清CRP、ET-1、NO水平之间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血清CRP水平与血清ET-1水平呈正相关(r = 0.78,P < 0.05),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r = -0.65,P < 0.05),血清ET-1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r = -0.71,P < 0.05)。

3讨论

HDCP是导致孕妇及胎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子痫前期孕妇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并存在低血容量状态,血液浓缩,使外周阻力升高,以低排高阻为主要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随着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重度子痫前期是HDCP的严重分型,孕产妇及胎儿死亡风险极高,死亡率约72%[5,6]。目前,HDCP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项研究认为可能与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凝血系统参与的血管炎性反应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7,8]。

CRP是一种重要而敏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质,在炎症、应激等反应的急性期浓度大量增加,是炎症反应标记物。血清CRP的浓度被证明与多系统疾病起病及病情程度有密切联系,是反映机体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DCP患者的血清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妊娠末期孕妇,表明HDCP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急性炎症反应。Srinivas SK等[12]认为,CRP、IL-6等炎症因子通过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收缩加剧而升高血压,可能与子痫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HDCP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显示血清CRP与HDCP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明HDCP的进展,子痫前期症状不断加重可能促使CRP浓度不断升高,而高浓度的CRP可能通过刺激血管的收缩进而加剧子痫前期的进展,提示炎症反应和高浓度的CRP可能参与了HDCP进展过程,存在密切联系。

ET-1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新的强效血管收缩肽,具有缩血管及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炎症反应、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完整结构的破坏可促进ET-1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引起全身小血管的强烈痉挛,肾血管阻力增加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3]。本研究结果显示,HDCP患者血清ET-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孕妇,说明血管内皮损伤与HDCP存在密切联系,其原因可能是HDCP患者血管内皮缺氧等因素导致内皮功能紊乱或血管内皮损伤刺激ET-1的大量释放,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产生了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造成全身小血管功能障碍,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HDCP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ET-1水平亦与HDCP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子痫前期加重血清ET-1水平升高,表明ET-1与HDCP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ET-1的收缩血管作用使血管内皮缺氧状态加剧,内皮功能障碍或损伤程度增加,而其升压作用和其诱导产生的血管紧张素的升压作用共同导致血压升高更为显著,使子痫前期进一步加剧,从而参与HDCP的进展。

NO通过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而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与聚集,与ET-1协同作用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NO水平升高维持正常妊娠的高血流、低血压状态维持胎盘的血管张力,有利于胎儿发育[16]。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NO在HDCP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孕妇,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低浓度NO可能参与HDCP过程,NO的低表达使胎盘及脐带血管张力调节失衡,从而使胎盘及胎儿的血供受到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CRP水平与血清ET-1水平呈正相关,机制可能是炎症反应程度的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加重,ET-1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血清CRP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血清ET-1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Harbrecht BG等[17]认为NO与ET-1存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对维持正常妊娠和保证胎儿血供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ET-1与NO同时参与了HDCP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存在动态平衡的关系,当ET-1升高可能抑制了NO表达,NO水平降低,打破了NO与ET-1的动态平衡,使患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胎盘、胎儿的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加重HDCP程度[18]。CRP与ET-1相互作用,促使ET-1升高,从而影响NO与ET-1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在HDCP发病机制中其重要作用,而ET-1与NO的动态平衡与CRP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成为临床HDCP预防治疗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树珍,李永强,相淑芳.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192-1193.

[2] 江朵,任军,许向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组织中CASR和EGFR的相关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3):23-25.

[3] Liu LP,Huang W.Enhanced maternal anti-fetal immunity contributes to the severity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J]. AJRI,2010,63(5):379-386.

[4]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99.

[5] Xu HY,Hou XW,Wang L.Association betwe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polymorphisms and lef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 essential hypertensive subjects[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10,335(1/2):13-17.

[6] 王茜,袁晓洁,赵丽,等. IL-1β、NO、TNF-α、瘦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5):35-36.

[7] 李红,赵欣,黄彩梅,等. 脂代谢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J].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24-827.

[8] 孙延生,王莉平,马芬,等. 血清CysC、Hcy、及β-HCG检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8):72-73.

[9] 张彦玲,李合欣,冯勤梅,等. 妊娠晚期正常孕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浆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差异及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2):216-218.

[10] 张慧萍,石青.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ET和NO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6):745-746,754.

[11] 孙绍贤,陈妍华,黄春兰,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Hcy、NO及ET水平[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159-161.

[12] Srinivas SK,Sammel MD,Bastek J.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l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pre-eclampsia[J]. 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neonatal medicine,2009,22(6):501-509.

[13] Sabine Perl,Isabella Schmolzer,Harald Sourij,et al. Wascher.Telmisartan improves vascular function independently of metabolic and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0,139(3):289-296.

[14] 罗金凤,李华凤.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69-372.

[15] Koh KK,Quon MJ,Han SH,et al. Distinct vascular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0,140(1):73-81.

[16] 陈敏芝. 尾加压素Ⅱ与C反应蛋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作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6):892-893.

[17] Harbrecht BG. Nitric oxide and prostaglandins in teract to prevent hepatic damage during murine endotoxemia[J]. Am JPhysiol,1994,266(29):1004.

第8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方法:选取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使用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蛋白尿及妊娠结局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水肿减轻情况大体相同,但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尿蛋白等均比对照组的要低,及发生子痫、胎儿窘迫、宫缩无力的例数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中的要低。

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3-0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临床上简称为妊高症,是在妊娠期内出现高血压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综合征。资料显示,该症是临床上造成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高征通常发生在妊娠的20周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1],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及损害心肾功能,甚至会因胎盘早剥或胎儿在宫内发生窘迫而导致胎儿出现早产,这极大危害着母婴的健康[2]。现对我院妇产科患有妊高症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7岁。所有的患者在妊娠前均不具有高血压的病史,而经检查后已排除肾源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均确诊为妊娠性高血压,所有的患者均不具有认知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程、病情上均不具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护理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妇产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实施心理、饮食、分娩、分娩后及产褥期等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常规护理。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并指导孕妇在休息时取用左侧卧位,及进行低流量的吸氧,并检测好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对其出入量进行记录,定时监听胎心,并记录胎动的次数,观察阴道有无异常的分泌物及出血,并随时关注有没临产先兆[3]。正确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索、易消化、低盐、低脂肪的饮食,并且要避免过饱,或过热,应以少食多餐为主。在补充能量的同时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适当的休息和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以确保顺利分娩。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热情、体贴、关心孕产妇,并注意平时的交流语言及语气,观察了解孕妇的心理及情绪变化,积极帮助患者消除其顾虑的思想和焦虑的情绪,让孕产妇保持稳定的情绪。在孕妇产前,护理人员应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和鼓励,消除孕妇在分娩前产生的焦虑,指导孕妇正确的呼吸方式,有助于增加孕妇的腹压,利于胎儿降生,给予产妇信心。

1.2.3环境护理。应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清洁,及空气的清新,应温度适宜,避光,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休息充足。护理人员在病房进行操作时,应动作轻缓,以免引起噪音影响患者的休息。

1.2.4药物护理。对于中、重度妊高征的患者,首选硫酸镁解痉药进行治疗。在用药解痉、降压的过程中要密切对患者的肌张力及腱反射进行检查,以防镁中毒的征象,及密切观察胎心的变化情况,若有减弱或消失,应给予吸氧和输液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行终止妊娠[4]。

1.2.5分娩护理。对于估计患者情况能顺利进行自然分娩的,护士应积极鼓励产妇做好配合工作,以顺利完成分娩产程,保障母子的健康。如果产妇情况不利于自然分娩的,应向产妇及其家属详细说明,经同意后进行手术分娩。对于患有中、重度妊高症的患者,应考虑并取得患者同意进行终止妊娠处理[5]。

1.2.6分娩后护理。对于分娩后的产妇,其体力耗能过多,和血压可能波动较大,此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多给予患者关怀,并正确指导患者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6]。在产妇产后,在饮食上指导产妇仅是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补充产妇能量,并且要保证产妇休息时间充分。

1.2.7产褥期护理。一般在产后24-72h内的产褥期,易发生产后的子痫,在此阶段,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的生命体征情况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定时测量及准确记录,以防产后子痫的发生。对于产后产褥期的患者,应嘱其休息好,待血压稳定,及体力恢复后再进行哺乳及下地的活动[7]。对于婴儿临产后已夭折的产妇,应对其安慰,以免悲伤过度而引起血压极度波动,并做好产后的随访工作。

1.3观察的指标。观察患者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脉动压;及患者尿蛋白的变化;水肿减轻的程度;及妊娠的结局,包括生产后出血量,发生子痫、胎儿窘迫、宫缩乏力的例数等情况。

1.4统计学数据。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干预护理后患者的情况。两组患者水肿都有明显的减轻,减轻情况大体相同,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尿蛋白等均比对照组的要低,P

3讨论

妊高征是现代产妇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出现痉挛,而导致循环障碍,出现水肿及高血压,或蛋白尿等。在临床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一般并发有子痫、胎儿窘迫、脑血栓等的较危重症,其致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母婴的健康。

因此,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相应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及时预防及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进展,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在孕妇入院前,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全面评估,对预防妊娠高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本次的研究可见,经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顶立,余艳红.妊娠高血压的诊断和抗高血压治疗[J].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2009,31(10):795-797

[2]Laura AM ,Kristin HC,Donna SL,et a1.Delayed postparttmaprceelampsian experience of 151 I3es[J].Am J Obstet Gynecol,2008,190(5):1464

[3]刘梅舒.适护理在妊高症产妇围产期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27):132

[4]耿茹.霹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分析及护理E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5):420

[5]赵淑香.重度妊娠商血压综合征患者36例围产期护理[J].齐备护理杂志.2010,16(17);91

第9篇:妊娠高血压产生的原因范文

【摘要】目的:使广大孕产妇充分认识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儿的影响做好对此病的预防,降低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方法:从非药物性预防及药物性预防两方面来讲明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知识。结果:使广大孕产妇从不同程度上了解及掌握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带来的危害及有关的预防知识。结论:通过孕产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关预防知识的了解以及医务人员针对有关高危人群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护理措施,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是妊娠特有的疾病,我国的发病率是9.4%-10.4%,国外7%-12%[1],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产妇约3247人,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258人占8%。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孕产妇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终止妊娠,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引起全身各脏器的病变,若未能及时诊治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的孕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胎盘早剥、肺水肿、凝血功能障碍、脑溢血、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产后出血及产后血循环衰竭等并发症[2]。对胎儿方面主要是由于子宫血管痉挛所引起的胎盘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减退,可致胎儿窘迫,胎儿发育迟缓、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死亡。由此可见,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它也越来越被产科工作者所重视,而由于此病的病因尚未明确,还缺乏肯定的预防措施,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年龄、肥胖、免疫、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高脂肪症、钙、镁、锌、硒等微量元素缺乏、低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我们采取了下列的一系列预防护理措施。

1 非药物性预防

1.1 加强围产保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各级妇幼保健组织应积极推行孕前期保健和孕期健康教育。应从加强一级预防为重点[3]普及孕产期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开展孕妇学校组织一些专业临床医师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授课,要教育育龄青年选择最佳的受孕时机,减少许多危险因素和高危妊娠女性的年龄35岁是妊娠危险因素,易造成难产及产科其它并发症,所以要选择适当的生育年龄。二级预防,使妇女在生育期因孕育或节育导致的各种疾病,能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提高防治质量。定期做产前检查,在早期检查时,应对孕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包括血压、尿常规、体重、血象,以便以后定期检查时做对照,对容易并发本病的孕妇,如心脏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贫血、双胞胎或羊水过多等尤须注意,一旦发现早期征象,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4]。三级预防,提高对高危孕产妇的处理水平,尽量控制病情,争取母体可以完全恢复健康,胎儿生后能够存活,以对母儿影响最小的方式终止妊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1.2 开展预测性诊断:在妊娠期高血压症发病前,应用简易而准确的方法预测,这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以利于早防治。对预测为阳性者应密切随诊,必要时住院治疗。①孕中期平均动脉压测定(mear arterial pressure MAP)计算公式为MAP=(收缩压+2*舒张压)/3。当20-28孕周MAP≥11.33kpa(85mmHg)时,表示有发生子痫前期的倾向。当MAP≥18.67kpa(140mmHg)时,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孕妇昏迷或死亡。②体重指数(BWI)BWI=体重(kg)/身高(cm)2*100,凡BWI>0.24者,则妊娠期高血压症发生的可能性增加。③翻身试验(ROT)在26-30孕周期间,使孕妇在安静处未服任何镇静剂的情况下,先取左侧卧位,休息15分钟后,每隔5分钟测血压一次,直到舒张压稳定为止,并记录舒张压,然后转为仰卧位,立即测血压,如仰卧位舒张压较左侧卧位上升2.67kpa(20mmHg)者为阳性。可联合孕中期平均动脉压测定预测,如ROT阴性则93%不生妊娠期高血压症,如两者均阳性则发生率为80%,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测出阳性者,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诊,必要时住院诊治[5]对孕妇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及对筛查阳性孕妇进行动态监测和临床干预可以大幅度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1.3 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妊娠前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也很重要,生活中发生不良事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也有关。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上升,血压升高[6]。要使孕妇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应在产前检查时给予有关妊娠分娩生理常规的宣传,使有正确认识,使孕妇了解怀孕及生育的基本常识,认识到怀孕至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不要使思想上产生过大的压力和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要顺其自然,心情要舒畅、愉快,不要紧张、焦虑,医务人员态度要热情诚恳,工作要认真负责,除了在诊疗上慎重外,还要懂得做思想解释工作,以获得孕妇的信任和合作,许多临床实例足以证明恐惧可以引起精神紧张,而精神紧张可能导致孕、产期的异常。因此,对孕妇的精神鼓励也是产前检查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1.4 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适当户外活动,包括一些走路、散步等等,有助于消化、睡眠,经常变换,预防性水肿。但在妊娠4个月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及过度疲劳,长时间坐或立的工作。

1.5 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钙、钾及其他微量元素(镁、锌、硒等)食品,如:鸡蛋、牛乳、豆汁、豆腐、豆类、瘦肉,每日蛋白进量宜有100克,防止进食热量高的食品,一般热量控制在1000-1500卡以下为宜,最多不超过2000卡,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对一些出现浮肿的孕妇应多吃一些瓜类,如:冬瓜、西瓜、南瓜和黄瓜均可起到利于消肿,清热解毒防止妊娠水肿。要做到荤素搭配,适当进食些粗粮,做到营养平衡。

1.6 注意休息与睡眠。在妊娠期,指导孕妇保持精神安静及充足休息与睡眠,妊娠前期每晚应保证10小时睡眠,妊娠后半期每日中午应卧床休息1小时,将近妊娠末期应增加休息时间。坚持左侧卧位,避免增大的子宫压迫脊柱前大血管,助于增加肾及子宫的血流量,促进排尿,降低血压,还可以增加胎盘绒毛的血供,改善胎盘的功能,有利于抑制妊娠期高血压症的发展,对产儿的生长发育大有好处。有研究发现,左侧卧位24小时,可使舒张压降低10mmHg.

1.7 适当控制体重:每周测体重二次,凡体重增加每周>0.5kg者,应注意有无隐性水肿,但应注意鉴别孕妇体重的增长究竟是母体与胎儿的健康征象,还是为病理性水肿。若过于肥胖,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2 药物性预防

目前,文献报到,用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药物为钙剂、阿斯匹林、维生素C、维生素E、镁剂和一些中药。

2.1 钙剂: 有资料表明人类及动物缺钙均会引起血压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细胞内钙离子升高,血清钙下降,刺激甲状腺(PTH)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钙离子丢失,但PTH能使钙离子跨膜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兴奋性增强而收缩导致血压上升[7]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自孕20周起,每日补钙2g,以保证孕妇骨骼中的钙不至因满足胎儿对钙的需要而被大量消耗。可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2.2 阿斯匹林: 小剂量的阿斯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烷生成的药理作用,可以预防小血管内血栓形成,防范血栓烷引起的小血管收缩和痉挛,降低血管对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血管扩张,周围循环阻力降低,从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血压,降低先兆子病及子痫病的发病率。一般孕妇在24 或28周时,每日服阿斯匹林50-150mg,在低危和高危孕妇中能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2.3 维生素: 维生素是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而维生素E和维生素C均为抗氧化剂,可抑制磷脂过氧化作用,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孕妇自16周始至分娩每日服用维生素E400单位和维生素C100毫克,可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下降18%[8].

2.4 镁剂: 镁是钙的天然拮抗剂,镁能够调节钙平衡,使血管内外钙离子浓度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镁离子使血管舒张,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钙排出增加,认为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第17-26周孕妇口服钙镁片6片/天,每片含钙216.7毫克,含镁108.3毫克,连续口服至分娩。

2.5 中药: 有些中药如小剂量熟大黄丸750毫克/天,口服至分娩也可用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7

[3]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7

[4]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主编.实用产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47

[5] 周郅隆主编.高危妊娠的监护与处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59

[6] 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9

[7] 周卫卫.沈雁萍.孙敏.妊娠期高血压早期防治成功病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17③.25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