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9-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其认知发现的深度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挖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出发,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能从实现理想层面开始,逐步建构学习环境,因此,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初中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到知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教学效率和成效的提高也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初中数学教学进步的速度。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教、授业,教师通过教的形式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开发的水平。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独立思考数学难题[1]。例如:在讨论数学难题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导解答方法的学生会参与到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讨论之外,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会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1.2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加强对初中生的培养,使其明确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而自己主动探索出学习的方法,知其然,只能学习到表面的数学知识,知其果,才能了解到知识内涵[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赋予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新的情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使学生逐渐增加了学习的自信,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研究,既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放大教学效果。
2 基于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2.1案例分析
结合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型案例。案例的题目是求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各点距离的和,这个教学研究案例的难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可以应用在解决问题中[3]。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找差异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此次案例学习中利用启发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学习的理论知识,建立数轴,形成了学习环境,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确立了数学建模情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之间的配合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明确模型建立方法的同时也要探索出模型求解的过程,教师只负责引导,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这个案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数学教学的重点,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
2.2案例评价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体现出的建构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放能力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学生内容和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生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单向传递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应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该案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与知识联系起来,在建模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分析建模中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时,也体现出了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学生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缺失和匮乏,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只是个别学习状况,初中教师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还应该开发出更多的资源,扩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范围。
3 结语
在上文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笔者更加体会到了现代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独立性和情感价值观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建构理论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体现出新课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美秀,胡丽丽,徐志坚,等.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论文提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就如何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S-R(刺激一反应),认为学习者只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理论能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学习理论之一,其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9O年代逐渐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引起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一图式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一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本体内部心理过程(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及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该理论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是起着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随着同化和顺应的循环,学习主体形成了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同时强调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它为贯彻实施05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呢?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1.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原先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要激活自己的思维,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和信念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和成长规律的教育形式、教育活动,启发、诱导他们自主地去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树立与当代主流社会意识相一致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2.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学会建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情景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因特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创设合理情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图象资料,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同时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象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真实情景,使之既接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一致。
3.重视"协作、会话",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
所谓"协作"与"会话"是指学习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的环境中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非常重要。而协作与会话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而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习惯于"我说你听"或"我讲你记",习惯于搞"满堂灌",却不习惯师生双方的共同讨论和相互交流;同样,学生习惯于"满堂随"或被"牵着走",却不习惯自学,不习惯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习惯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现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弛的。因此,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加强协作,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4.树立动态的知识观,让学生学会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课本知识尽管包含真理性认识,但它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符合这种特点。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出现了机械化、教条化的倾向,即把理论知识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生搬硬套的教条等,有些人甚至把理论知识强化记忆到大脑中,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不改变,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知识结构的形成。
5.更新传统的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即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从事探究发现知识的自然过程,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合理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支架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有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一、外语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外语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而教学设计是外语学习理论的体现。人类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在学习的活动中,一定有一些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因而,学习理论是实现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石,而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所谓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专门研究的是外语学习活动或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对此进行深刻阐述和完善。外语学习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变化因素,以及激发这些学习因素的外在条件。简言之,外语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好外语。外语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某种学习理论分析学习过程和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全过程中的各因素,以满足学习者需要的一种操作过程。具体地说,教学设计就是指应用学习理论的观点和原则,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活动做出分析、评价,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学生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等基本步骤。简言之,外语学习理论制约和影响教学设计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规范;而教学设计是系统地分析安排教学的过程;依据教学发展需要,教学设计对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接受和选择,两者相互影响、不可或缺。
二、语言学习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外语学习以及学习过程的阐释也不断与认知能力相结合,从而出现了不同的主要学习理论学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西方和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斯金纳(Skinner)、桑代克等。依据于多年实验研究结果,斯金纳认为,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过程是渐进、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与整体行为的互动影响过程,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的融合。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斯金纳指出人类可以构建语言刺激,之后,以与外部刺激同样的方式获得语言行为的学习控制力。简言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的观点为:(1)语言是在外部条件反射刺激下形成的行为习惯;(2)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语言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3)语言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过程,随着正确尝试或反应的次数增加,犯错误就会减少;(4)语言学习的过程需要强化。如果给一个已发生的行为不断地强化刺激,相应的行为强度就会增加。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首先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提供外部刺激;之后,教师形成良好教学方法,提供最好的语言行为强化模式;进而,教师以诱发性的动作反应增强学生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最后,学生接受外界刺激,反复练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换句话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针对的是外部学习环境和刺激反应活动,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初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心理学家AlbertBandura正式提出。Bandura认为,外语学习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态度和行为后果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新行为,了解新知识;其学习过程的关键就是采取观察、模仿和建模方式,通过注意、辨认、记忆、动机等一系列内在的心理活动,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相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观点),而是对刺激反应过程的阐释,其学习过程是阐释与内部认知心理因素(如动机、注意力等)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认知论与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最大区别就是从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转移到关注其内部和认知行为。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家们认为,语言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学习者要注重理解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这些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也就是说,语言认知学习过程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外部刺激仅是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学习者内部因素才是关键。学习者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编码、解码和输出等一系列心理认知活动,通过判断、滞留和再生成等认知行为,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形成和构建。总之,随着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获得认可和深入研究。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两种取向:一是信息加工取向(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二是建构主义取向(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实际上就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及拓展。1966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观点,称为皮亚杰派。在此理论基础上,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建构主义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认知形成过程的起点和核心,是心理认知活动的框架;图式的形成和认知发展变化受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的影响。任何人的认知发展都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知与外界取得平衡)、前运算阶段(用言语、符号来表征内外环境)、运算阶段(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形式运算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能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监控思维活动)。这种连续的认知发展其先后次序是稳定不变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交互活动,以获得和建构新知识,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新知识并不是纯粹客观反映,而是学习者对客观事实的阐释、理解和同化,是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图式的丰富和再创造。建构主义的学习者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即主动构建知识。这一主动构建学习过程是双向性的:既通过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信息意义并超越所给信息;又依据原有具体图式重新建构新知识;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途径使新旧知识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互动的结构主义学习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的知识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总之,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是多元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基于三种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设计
随着三种不同学习理论观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理论观点对外语教学设计的影响逐渐增大。教学设计的理论不仅仅针对教学课堂活动的安排和步骤,而且研究如何使实际教学符合教学规律与方法。为此,外语教学设计对不同的学习理论具有选择性和接受性。
(一)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设计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外语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外语教学设计可以按照一定的操纵和制约程序进行,即外部条件形成语言习惯———不同外部因素影响语言行为———对应产生不同动作、形成不同语言结果———正确强化、巩固语言学习。可见,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主要强调学习的习得依靠的是外部行为变化刺激,通过强化、巩固和反复而形成。在行为主义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和控制者,评价和判断语言学习的对与错;而学习者被看作行为主义反应论的有机体(organisms),仅仅是遵循教师指令进行行为回应,对学习内容和方式没有主宰权利,是学习的被动者。简言之,外语学习基本上是机械反应过程,通过生硬死背对话和重复模式训练,加强知识记忆,减少语言错误,从而自动产生语言话语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过程就是程序化的模式过程。
(二)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设计
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外语语言学习过程的发生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个体学习的形成就是外部刺激因素与学习者各种心理行为的认知转变过程。当认知过程正常反应时,学习个体的语言习得与知识储备就运行良好;反之,学习过程就会无效、延误,甚至困难重重。那么,基于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外语教学设计一般采取如下基本原则:创造不同的学习条件产生不同学习结果;而不同的学习条件受内外因素制约;外语教学最终目的就是合理安排相应的外部教学情景,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因素的转换。所以,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掌握包括对学习环境的言语、动作、观察、分类、认知和总结等系列心理加工环节。为此,外语教学设计要包括以下教学活动步骤:言语或动作刺激;引起学习者注意;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已有知识图式;呈现教学情景材料;指导、诱导学习行为;反馈、评价和巩固学习。教师可依据此步骤展开教学,但并非一成不变,每堂课可依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教学设计。由于不同的教学结果,每个教学事件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的要求,一般都要包括四个阶段,即导入、主体部分、结论和评定,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总之,依据认知主义理论,每一种教学活动设计要根据具体要求而灵活运用其步骤,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外语教学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迅速发展完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其提供有力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研究者们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将发现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概念和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学生可借助一定的外在学习情境(如文化、社会背景等),通过讨论或合作等不同教学活动方式,实现语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法与步骤如下:第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和所需知识内容;第二,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情景,有效激发学习者联想已有的知识和表象,构建意义;第三,设计学习主题新资源,利用原有认知知识同化新学知识,支撑知识建构;第四,构建课后自主学习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就是自主学习,对于不同的学习个体,教师可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如支架式或随机式教学模式。第五,创设合作学习教学环境,开展小组讨论、协作,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第六,对学习效果评价,完善和强化补充学习资料。最后,建构意义,努力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
总之,随着慕课、微课等多媒体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外语学习理论将更加完善,教学设计将愈来愈多样化。当今,只有恰当地运用外语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我国的外语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并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陈雪 周若潇 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 2.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碧.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关系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56-58.
[2]JackRichards,Theodore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
[3]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100-102.
[4]覃承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自主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6-58.
[5]刘晓玲.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学刊,2009(6):164-167.
[6]宋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50-151.
论文摘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舟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以培养学习能力、非智力品质、全面性和专业性知识学习与教育相结合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不同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习不应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更关心教学环境的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也发现,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试中仍然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很强调数学的重大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要想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需要他们自己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整个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建构主义引人数学课堂教学是改传统的“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教学过程为“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提高”的新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方式和规律,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东
我校2003级五年制大专临床医学5个班,随机抽出2班(102人)作为实验班,2个班(101人)为对照班。2组学生共203人,男女生比例、年龄、所开课时数、基础成绩、身心健康、智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挂
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复习、预习、教授新课,侧重于客观地“教”。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授课,其基本学习观是:学习自主性、学习情景性、学习社会性,侧重于学生自主地“学”。
1.2.1创设惰景《引导自学.发现问坷》讲课的前5一10分钟,笔者不再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而是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容量(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让学生自学,归纳知识,发现问题,存疑。
1. 2. 2问趣定向(启发讨论.研究间翅)利用8,10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我归纳的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式分析,使其深人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去,相互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自己归类,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1.2.3多问求解(归纳探究.解决问题)利用分钟时间,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合理化的课业讲授,使学生比较出自己与教师在归纳知识点、提出问题方面有何区别,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怎样才更合理、更清楚,从而避免了“填鸭式”的书本知识讲授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4突破创新(运用结论.升华间题)利用10一巧分钟时间,解析书中的例题(可略讲),因为解决了本节课内容讲授与学生掌握的矛盾,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归类整理,学生已基本掌握,然后再把所学知识加以引导,运用到例题的解析上,则学生掌握得更好。这时,笔者可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引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实际例题、典型例题,并引导其参阅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到书本知识之外,丰富其学习的知识内容,完成其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设计,内容为10个项目,每项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期末课程结束后发放,当天回收。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100%。(2)理论考试。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考试.比较2个班的考试成绩。
2结果
2.1实脸堆毋住对建钧直氏毋习趁格敬毋16砰价(见表1)
2. 2格考试成竣比撅
实验班平均成绩(83. 50 t 10. 30)分,对照班(72. 75 f10. 20)分,2组比较,‘二6. 22, P N. 0l,有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讨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把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后,再经过教师的系统引导、重点精讲和课堂讨论等,真正成为了课堂舞台的主角。表中1,2,s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F m.01)。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过程,围绕着引导问题进行,突出了目标导向作用,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生为解决问题需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表中9,10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见解并激烈讨论,学生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提高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建构。表中3,4,6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高校英语 教学改革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教学要求”),取代了实行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掀起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浪潮。英语教改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今的高校英语无论从课程的大纲制定和教材优化还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虽然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倡导了多年,但是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还不能真正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种现状与“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期望和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人们关注。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为此,要积极推进高校英语教改,切实完善英语教学理念和体系,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高校英语教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英语教师未能深刻领会“课程教学要求”,上课依然程序化和模式化,授课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1.教学理念陈旧,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当前指导高校英语教改的教法理论和学习理论欠缺,课堂上多数教师还是在进行大量重复性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真正的语言体验。教学手段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各类教学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课堂规模扩大,教师素养有待提高。随着高校大规模招生,很多学校英语都是大班授课,上百人的班级集中听课,无法保证教学效果。英语是全校的基础性课程,教师承担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无暇开展教学科研和进行业务进修,欠缺新颖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多媒体技术。
3.考评方式单一,片面注重考核结果。英语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评体系采用终结性评价。学校过于强调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学生毕业时将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或学位证挂钩,由此造成高校英语以应试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长期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关于人“如何知道”、“如何理解”的哲学观和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了文化心理学理论、意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其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借助他人帮助并利用学习资料,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取得的;获取知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和学习书本的能力的强弱,而是由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与他人协作的结果决定的。由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要求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和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知识观和学习观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它的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求有效的教学应对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对英语教学的主要启示如下:
(1)情境性学习,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时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上,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通过获取的认知工具开展特定领域的学习;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主要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习者共同解决出现的情境性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深层次上实现英语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教师应根据课程教材内容制作情境性和交互性强的课件或利用网络在线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2)合作式学习,促进课堂教学互动。合作式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于人们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当前语言教学领域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在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协调和互助的活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在英语课堂中,学生要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方法。它既有助于英语教学走出“应试教育”和“哑巴英语”的误区,又能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大幅增加语言实践活动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自主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自主式学习强调个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者具有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它是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和传授者的指导下,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模式。英语是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英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实践,积极加强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学习意识。
(4)探究性学习,激发内在的进取动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探究型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鼓励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提高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探究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激励学生变学习的机械操练为知识的意义建构,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发展“内驱力”,增强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在课程学习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和评价探究的成败。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高校英语教改的对策
高校英语的教学现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探索改进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和有益的改革设想。为此,高校必须以“课程教学要求”文件为指导,有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1.完善教师教育理念,重视学法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传授者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为此,首先,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根据素质教育理念,教改目标应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在高校英语教学各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全面发展。其次,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转换角色定位。高校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环境和机会。教师的课堂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课堂上要求“精讲多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最后,要实现从传承教育方式为主向知识创新方式为主转变,开展创新教育。英语教师应铭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应用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求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把学习者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创新教学手段可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视听说效果,使高校英语的教学环节有序化。为此,首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其次,要开展网络语料库教学。选用高质量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软件,加强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立体化。最后,要强化英语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与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英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成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协作”与“会话”,重视社会相互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是这种社会性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为此,首先,要优化课堂教育模式。高校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可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大班面授+小班口语”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实施英语分层教学,开展分类教学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改进传统授课方式。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变换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和讨论式等,开展积极的师生交流或生生互动。最后,要加强学习氛围营造。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和立足教材,注重英语学习的内容趣味性与知识文化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的兴奋点发展到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和英语演讲比赛等。
4.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完善考评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意义建构”。为此,首先,要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高校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英语教学要加大教改力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提高。应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进一步改进英语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测机制。其次,要注重学生知识建构。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或出国等实际需要,增加英语语言知识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最后,要提高学生考评质量。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促进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高校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做法,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法。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活动演讲、网上自学、期中检测和学习档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重点检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自己处于指导地位;教师须培养自己不断学习的能力,了解课程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教师要将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时候,教师应遵守以下四项原则[6]:①授课话题的选取要参考学生的意见;②创造让学生有多种不同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③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共同完成建构;④要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模拟遗传咨询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模拟遗传咨询课程,本教研室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确定了模拟遗传咨询的教学框架:①具备一定遗传咨询经验的授课教员首先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中选择一部分适合教学的病例作为备选授课话题;②学生在掌握初步的遗传理论知识后,利用所学原理初步分析病例,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病例作为授课话题;③授课教员收集了解学生意愿之后,与学生反馈互动,最终确定授课话题;④学生对最终确定的病例开展遗传调查,分析遗传方式;⑤授课教员对学生的遗传调查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互动;⑥学生总结、归纳评价结果后,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⑦授课教员对学生的治疗策略进行评价,并再次与学生进行互动;⑧自我评价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估指标之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模拟遗传咨询,充分强调了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建构者,应参与整个模拟遗传咨询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并创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员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模拟遗传咨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学生参与选取授课话题来创设“情景”,通过学生与教员不断的沟通来“协作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能感知的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实际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拟遗传咨询在教学中的作用
3.1培养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智能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智能的培养通常需要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达到开发智能的作用。在模拟遗传咨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进行遗传分析、估计发病风险和提出忠告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发展认识能力。其中,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分析,就必须要运用至少两个学说、10-15个基本遗传学概念,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对一种遗传病要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开展咨询活动,也必然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演绎等方法。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拟遗传咨询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还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3.2促进教员师资水平的提高模拟遗传咨询活动不仅是一种单纯针对学生的教学途径,它还能通过“教员-学生-教员”的互动机制深化遗传教员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拟遗传咨询活动使教员对遗传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中,而是建立在对大量鲜活病例的分析基础上。遗传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遗传授课教员经常感到自身学识的缺陷和继续学习的必要,从而促进高水平师资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拟遗传咨询还使授课教员牢固地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医学教育要早期接触临床环境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包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并通过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同学生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可以说,基于建构主义的模拟遗传咨询活动也是造就高水平临床遗传学师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与其他幼儿交流时,才会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与自己的一样,这样幼儿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辨别、思考,从而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幼儿养成批判性、客观性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摆脱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
(五)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