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歌艺术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诗歌鉴赏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更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字字斟酌,细细品味
古代诗人在作诗时,特别注重诗歌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斟酌和锤炼,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经典诗句,无不诠释了古代诗人字斟句酌的艰辛与古代诗文的艺术美感。为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例如,在教学东坡居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穿”和“惊”这两个字的运用,通过这两个字来体会山势的险峻和浪花的汹涌;又如,在教学背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巧妙运用,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凋”字在此用的颇为精妙,如果换成另外任何一个字都不足以表达秋天的萧索之景,更无法体现作者的满心伤感。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诗歌魅力,同时也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细品意象,体悟情感
诗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抒发,诗歌鉴赏就是要客观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而通过论其世,知其人,才能深入了解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态,深入浅出的追寻作者的脚步去揭示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设身处地的揣摩作者的心境,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孟子曾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也,可乎?以论其事,尚友也。”因此,“知人论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坛一种观念,同时也是评论诗歌文学作品原则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这本书中写到:“不知古人世,不能妄论古人辞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处,亦可邃论其文也。”诗歌往往是作者情感由内而发,是社会现状和作者自身经历和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语言精练,高度集中,内涵极深都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往往诗贵曲深,含吐不露,语近意遥,如果想要深入解读诗歌,只关注诗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历史典籍,了解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氛围,关注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人生遭遇,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客观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象,为学生展示一幅弥漫着灰色暗调和阴冷气氛的秋郊的夕阳图,其中枯藤、昏鸦、古道、老树、瘦马无一不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怀,表达了在天涯浪迹的游子那对故土彷徨悲苦的心境。在解读意象的同时,还要注意巧析意境,通过解读意境来意境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生活图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巧析意境首先要了解诗文情与景之间的结合方式,抓住诗歌的气氛和画面,品味诗文事、情、景的交融,做到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的本质意在借助客观形象事物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仅是现实中的事物,更是富含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呈现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能够正确把握形象事物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诗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孤帆”和“远影”其实就是一种意象,通过这两种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此外,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古代诗人的一些审美习惯,如:“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望月怀远”、“月圆思乡”、“见梧桐细雨则生凄楚悲凉之情”等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根据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意象感悟诗歌”是诗歌鉴赏的主旨,即:要弄清楚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情,要表达的是什么志。例如,通过研究近年来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所选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丰富多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思乡之情、友人之情、爱国之情、惜别之情、奋斗之情等,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抒感的背景,以正确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感。
三、体味手法,学会鉴赏
每一片诗歌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来鉴赏诗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盘点教材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密不可分;②借物比喻,通过比喻,体现诗人的内在情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借事传情,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描写来抒发内在情感,如《秋思》的作者就借用“写家书”的事件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④对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采用从对面写来的方式创造意象,使整首诗都不直白、不浅露,不但委婉深沉,而且余味绕梁,比如温庭筠《菩萨蛮》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就采用了“对法”,整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面来写,询问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自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书写鉴赏,提升素养
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自己书写诗歌赏析了,赏析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诗歌体裁、描述诗歌内容及形象、咀嚼诗歌中的关键字、分析感触最深的语句、呈现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方式及其作用、作者风格及相关趣味等。要求学生从以上要素中任选几点写出赏析材料,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有些学生不但写出了诗歌赏析,而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书写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良好网络,使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不但能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人格素养。
总之,诗歌鉴赏活动是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而进行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善于创设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跨越鉴赏障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兰今.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2)
[3] 王广清.意象·意境·意趣——诗歌鉴赏考查三要素[J].高校招生,2005,(01)
一、必须树立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的发展意识
坚持两个利益至上,发展是基础。烟草行业作为国家立法专卖专营的行业,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地位特殊,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积累财富的责任,如果自身发展不能解决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势必失去保障。近年来,襄樊烟草强调树立发展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局、厂分立以来,企业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相比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于行业的巨头,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后劲也略显不足。要想尽快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强化基础、增进后劲上做文章。为此,我们要在稳住卷烟销量的同时,抓住国家局将我市烟叶列为全国重点产区范围的机遇,发挥区域优势,狠抓烟叶生产。今年我们争取到了30万担烟叶收购计划,通过大力宣传烟叶生产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切实调动农民种烟的积极性,通过运用政策扶持、抓好技术培训、订立收购合同、建立保险基金等措施,切实解除农民种烟的后顾之忧,使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2.9万亩。从目前情况来看,基本能完成收购计划,全年将比去年增长8万担左右,同时,我们也已提前拿到了省内外大企业的30万担订购合同。在卷烟销售上,1至8月份,全市已销售卷烟116000箱,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卷烟销售稳中有升,烟叶生产大步跨跃,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确保“两个利益至上”的基础。
二、必须树立思想统一、行动协调的大局意识
今年一季度以来,全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三偏”现象,给襄樊卷烟销售造成一定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高档卷烟供过于求,低档卷烟供不应求,市场销售严重滑波。一季度,全市的卷烟销售总量下降名列全省第一。在国家局针对“三偏”问题,提出尊重市场,适应市场,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以后,我们在开展“两个利益至上”的讨论中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对于近年来行业出现的高速增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脱离了消费者利益的发展,绝不是健康的发展。只有确保两个利益至上,行业和企业才可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才是行业发展的大局。违背市场规律,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其灾难性后果必然殃及行业大局。在思想认识统一以后,我们迅速行动,纠正偏差,维护大局,针对品牌置换过渡期内,消费者对新品种口味不太适应的问题,组织三种套牌卷烟投放市场,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市场销量也因之迅速回升。到6月底,已销售卷烟81792箱,占省局下达计划的50.3%,不仅弥补了前期掉销的份额,而且全面带动了新品牌的销售。这一结果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推动行业稳步发展,必须克服急功近利、脱离实际、不尊重市场规律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大局利益的关系。只有坚持大局意识,确保两个利益至上,才是符合经济规律,才有利于行业和企业发展。否则,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就无从谈起。
三、必须树立严谨求实、敢抓善管的责任意识
烟草实行国家专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因此,行业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国家行为,烟草行业要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就必须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永久地树立负责任的行业形象。作为一个地区的行业管理部门,其责任意识就体现在严谨求实、敢抓善管两个方面。襄樊烟草在局、厂分立以后,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思想,初步奠定了做大做强两烟的基础。今年来,由于受品牌置换过渡期阶段性负面效应的影响,市场经营秩序一度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混乱,贩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在此情况下,我们没有以联合重组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掩盖由此引发的新的矛盾,而是正视问题,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及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整顿卷烟市场秩序的“百日会战”,从第一季度至今,共查处违法案件4573起,其中假烟案件3440起,查获卷烟3433件,端掉了10余个地下造假售假窝点。整顿市场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我们又重点在长期监控、全面规范上做文章,对违法经营活动始终保持严防严打的高压态势。在抓好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教育和引导相结合,严打和预防相结合,从而有力地净化了本地市场,切实维护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四、必须树立永不自满、锐意创新的进取意识
今年是联合重组后的第一个年头,从目前的经营形势来看,我市烟叶生产全面创历史新高已成定局,卷烟销售也有望突破省局年计划。但这些成绩与行业先进单位相比,与国家局和省局对我们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去年至今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的单箱费用还相对偏高;企业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向现代物流转换的步子还相对较慢;经济运行中的非市场因素还未从根本上消除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襄樊烟草的稳步发展。因此,要立足于确保两个利益至上,壮大襄樊烟草实力,就要不断强化永不自满、锐意创新的进取意识,绝不能固步自封。我们在开展确保“两个利益至上”的大讨论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注重运行质量、提高运行效率和保持可持续性方面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敢于超越自我,进一步大做文章,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行业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注意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客观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中的主动性、进取性;二是要处理好贯彻国家局精神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既要在国家局、省局的领导下,树立“两个利益至上”的责任意识,融入到本地区改革发展中,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特点落实各项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把两个利益至上提升到新的水平。五、必须树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危机意识
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尽管这是治国安邦之策,可对于企业的管理同样适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来说,不能适应市场,不能赢得竞争,就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烟草行业虽然有专卖制度的保护,但行业内部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生产停滞不前,销售满足现状,管理墨守陈规,其结果是自身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又何谈确保两个利益至上?襄樊烟草起步晚,底子薄,如果没有励精图治的远大志向,没有真抓真干的具体行动,就难逃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方法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学生只会读诗、背诗,体会不了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更难以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大多也只是翻译诗句,解析个别用词,把诗歌整体感割裂,忽略了诗歌的美感。课堂教学达不到效果,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其结果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抓住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1]。
在古代诗歌中,人们常借“明月”“鸿雁”来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美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以“折柳”“长亭”来表达离情别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松代表坚贞高洁;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整合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
二. 体会意境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2]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
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一般意境由意象构成,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三. 品味语言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如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形容词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叠词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次,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次,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另外,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四. 把握情感
古语言:“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同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思想是思维的艺术,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就走进了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参考文献:
一、诗歌语言的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由一系列语言构成的有机体,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是语言的变形、浓缩、无序的组合,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严谨、精炼的特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人是通过几组寻常又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充满凄冷孤寂之感的意境。诗歌更善于通过各种语法的运用,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天净沙・秋思》中,诗人不求主谓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九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列在一起,同时以多层密的排比形式,显示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远的艺术境界,更说明诗人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使诗歌的含义更深远。
二、诗歌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诗歌离不开景和物的描写,即客观的“象”,也离不开抒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主观的“意”,象和意的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些象和意构成整体抒感。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诗歌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如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兰代表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小草生生不息,红豆寄相思,菊是隐逸者,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诗歌中意象的体现往往是作者形象的映射。在诗歌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意象,如《诗经・采薇》“杨柳依依”中的“柳”给人一种离愁别绪的痛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中的“柳”是写边地景物的荒凉。所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同时诗歌意象的构成,作者可以通过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另一物象上,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愁心”托给了明月,意象中的“心”具备原来并没有的性质。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看则是意象的组合,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达到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意境的体会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以独具特色的慧眼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往往好诗的意境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想法。如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展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意境多么富有个性。正如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一样,中国古代诗歌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我们要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更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于苍古意境中,感悟古人古诗。
四、诗歌艺术的鉴赏
一切文学都是感性的,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诗歌的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然而,由于每个人鉴赏艺术的经验、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艺术灵感都存在差异,对同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古代诗歌的习惯,提高古代诗歌审美素养。同时,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朗读培养语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建筑美、音乐美,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而诗人精于音律,尤其是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结合起来,再者叠音词的连用增强了艺术效果,表达了词人创深愁重的感受,十分耐人寻味。
五、诗歌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地方,下面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得多,学生自己体悟得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考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教师为试卷参考答案而教,无视新见。诗歌鉴赏题,不少老师在改卷时按要点给分,墨守成规,轻率否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3.学生准备不足、认识偏下
一些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古诗词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难记。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的快餐阅读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因而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4.学生的动机单纯,为考而学
多数同学学习诗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试卷里的诗歌鉴赏题,而不是为了鉴赏美,不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因此,这种学习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呢?笔者浅析几种教学策略。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它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些诗歌的标题本身就为我们道出了这首诗歌的类型。把握了诗歌的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某类诗歌的一般特点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初步判定,为下一步的鉴赏阅读奠定了基础。咏物诗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的特点就是要抓住景色描写的技巧,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或者虚实结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今昔对比。有的诗歌标题直接表达了作者写作的目的。重视题目的阅读,可以为后续的鉴赏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2.看作者
把握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艺术风格,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的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比较特定的内容,如李白的创作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陶渊明有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杜甫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诗风雄浑奇拔,白居易的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风奇诡变幻,李商隐的诗风含蓄绰约,杜牧的诗风清丽俊逸,苏轼的词风旷达豪迈,柳永的词风缠绵悱恻,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凄切,陆游的诗风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气势雄壮……这些都应成为学生的阅读鉴赏的储备。
3.把握意境
要把握一首诗歌的精髓,就必须要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入手,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要把诗人在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通过联想的手段,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再结合诗歌所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然而,很多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却往往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分析和理解,因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作品的真正意蕴。诗人的创作要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诗人必须要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首先必须要抓住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找出意象是形成意境关键的一步。
4.体味情感
“诗言志”,实际上就是“诗言情”。鉴赏古诗词的核心就在于把握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或喜悦,或哀伤,或旷达,或柔情。古诗词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感:忧国忧民,表现对统治者的鞭挞和不满,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春望》、柳中庸的《征人怨》;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或壮志难酬,如陆游的《书愤》、杜甫的《蜀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类诗歌尤其多,很多离别的诗歌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汪行舟.古诗词七步鉴赏法――我对古诗词鉴赏的一点看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肖文群.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3.05.
3.王文明.新时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J].教师博览,2014.06.
一、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内容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或称为表现手法。在诗词赏析中,常出现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者表现手法等概念。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常常对这些概念含混不清。学生在概念上分不清,和很多不同资料上的叙述有相当大的关系。一些资料上把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归到艺术手法里,或把表现手法归到表达技巧中,并且对概念的叙述也较为模糊。
综合一些比较权威的资料,教学中可以将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视为相似的概念,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其实就是艺术手法。而艺术手法里面,还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多种概念术语。让学生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各种术语,并能够正确辨析,是赏析古诗词的关键。学生从概念上能正确认识艺术手法及包含的内容,在古诗词赏析中便有了方向。
二、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赏析思路
在平常教学或考试中,对古诗词赏析的角度,有时候命题范围较大,常常可能会问到某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针对这种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方式,教学中其实很好应对。可能有的古诗词包含的艺术手法较多,有的手法比较单一。手法单一的作品很好理解,但对艺术手法运用较多的作品,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一地找出来加以赏析。
如柳永的《雨霖铃》,本词运用了渲染、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诗歌一开头就以秋景“寒蝉”来渲染氛围,“寒蝉”的“凄切”之声既透示了秋意,让人感到凄凉、冷落,同时也将读者置于一个凄清感伤的氛围中。从抒情上看,上片着重写景,以哀景写哀情.从描法上来看,上片眼前景是实写,后面几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眼前景巧妙过渡到想象,而下片则纯粹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
考试和平时的鉴赏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时间和答题范围的限制,虽然设问的命题较大,直接问艺术手法,就不能面面俱到,在赏析中只能依问题抓主要的进行赏析了。
例:(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嘲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靖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从颔联来看,“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原”指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再从意象来看,通过“落日”“鸟”“秋原”等意象,一个“闲”子点出诗人闲适的心境。问题问的是“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对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从描法和抒情手法来入手,主要的手法显然只有动静结合和寓情于景。
古诗词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如果命题范围较大,鉴赏中应抓住主要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这便是对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方式的赏析思路。
三、命题范围较小的设问赏析思路
对古诗词赏析的角度,有时命题范围较小,这就要求在赏析别注意从分析问题入手,如何问便如何答。这也是学生在赏析诗词艺术手法中最容易迷惑的问题。不管是平常的教学还是考试,如果设问的范围比较小,就一定要把问题作为赏析的切入点。问题问的是抒情,就只能赏析抒情:问题问的是修辞,就只能赏析修辞等。当然,对主要手法的赏析中涉及到其它手法,也可以一并简略分析。古诗词鉴赏中,命题较小的设问方式,无非就是从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进行设问。
因此,在赏析过程中,首先就要看清问题,切忌胡乱分析,问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例:(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赏析:本题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本诗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句句写景,景景关情,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鉴赏;创新;问题;反思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然有一些教师新瓶装陈酒。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试,还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感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当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目的设置出现偏差
古典诗词一般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当时社会、个人情感的表述,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以高考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目的错误的基础上失去了增强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对诗词中字词的解释,把整个诗词分解开来进行剖析,打乱了诗词的结构,使得诗词变得零零碎碎。特别是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而使用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
2.教学过程僵化、教条
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使“诗词鉴赏”题得到高分。教师就忽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注入式地向学生传授各种考试题型、标准答案。教学过程是僵化地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只能生硬地记忆教师所讲的所谓“知识”来应付考试,始终无法走入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
3.教学方式单调而缺少多元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采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其字面意思、主题、结构进行理解,而忽视对古诗歌艺术、背景、情感、意境的鉴赏。这不仅降低了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
二、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有效教学
1.诵读明义,感受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义。当代美国教育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必须符合三个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连续性,即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而且要让学生一段时间里连续操练同样的技能。故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以及人性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读出一份恬静从容,读李商隐的《锦瑟》,可以读出一份凄婉迷惘,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读出一种大气磅
礴……
本人在教曹操的《短歌行》时,先做背景介绍,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按照指导要求进行朗读,分个人读,集体读,通过不断的朗读刺激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结合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抓住诗眼“忧”字,去体会曹操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发挥想象,创设情境
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鉴赏者应该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古诗鉴赏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这样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例如,在对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的鉴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江南的美景,让学生对江南的印象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能够把江南的美景融入诗歌中的江南中。
3.加强互动,活跃氛围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对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之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互动中,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要把古典诗词中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大军.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11.
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并形成自己的文学素养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意象 诵读
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读、研析、讲授,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由于古汉语音义的特殊结构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使得以它为载体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同时,诗歌教学和其他语文教学一样,核心在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美?增加他们的学诗热情并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一、鉴赏诗歌要重视诵读
诗歌原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音韵、节奏,只有通过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曾说过“三分诗 ,七分读”。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音乐美、绘画美,进而体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诵读可以读出诗歌所传递的美感,诵读大致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并在朗读的时侯要做到不颠倒、增减字、词,并要力求读通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2.流利朗读。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节奏分明,句读清楚,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是诗人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也就是领悟到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有了以上诵读的基础,就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诗歌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总之,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可以较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二、鉴赏诗歌要抓住意象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是言志的,歌是抒情的,诗歌的主旨就是用来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哪些呢?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几个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等。诗歌如果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就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一步。
所谓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往往以个体形式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氛围,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仔细品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风、酒、雁、黄花、细雨、梧桐等意象来诉说词人战乱漂泊历尽磨难与内心痛苦煎熬的孤独凄惨心情,倾诉着词人哀愁凄凉、孤寂无依且无比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并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文本,就能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不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月(明月,新月、残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思念家乡、亲人,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夕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万千愁思;大雁,多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柳,表达对人的留恋。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了诗歌中意象就很容易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鉴赏诗歌
古典诗歌大多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山水,或抒发个人情感人生遭遇。诗歌中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和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由文字感知升华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教师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特定的氛围情趣中,并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用形传意,寓教于乐。比如在讲授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可用图片将清晨的冷月,清冷的客店,孤寂的板桥和冷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多媒体表现晨起鸡的鸣叫声音。又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且也容易接受。语文课上,教师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而直观的画面,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情趣。
总之,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播放名家范读录音,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运用多媒体声像视屏,有利于创设诗歌教学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想像和联想;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参考文献】
一、审美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审美是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不二法门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不仅仅以客观的形式传情达意,还创造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一种动人的美感。所以,学习诗歌就离不开对“美”的审视,离开了审美,诗歌教学就失去了价值与生命。
2.从学生能力的发展来看,审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七至九年级的阅读阶段性目标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审美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能否让学生学会审美是检测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所以,实现诗歌的有效教学必定要以审美为途径。
二、进行审美引导的具体做法
1.关注诗歌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注意
要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注意,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生与诗歌审美的桥梁,帮助学生扫除语音、语义障碍。当克服了这些语言障碍后,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到审美中去。为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借助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词义,并且在新授课时先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根据语言的表层意思了解诗歌大意。
2.走进由语言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感受意境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更在于由语言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整体性。也就是说意境是通过作品的整合表现出来的。在欣赏意境时,不仅要抓住作品的字、词、句等局部,更要善于从作品全局总体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找出局部间的联系,把握诗歌脉络。
(2)虚拟性。由于意境以情思想象为基点,作家描写的物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心造之境”,有浓郁的感彩。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诗的形象,把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在脑海里变成一个动态的画面。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他们对诗歌情感独特的理解
诗歌的意义是丰富的,它本身包含了对它进行多种读解的可能性。在诗歌教学中,应改变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方式,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投入到审美对象之中,从而理解诗歌的情感。
4.把朗诵作为鉴赏的手段,贯穿审美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