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革命传统教育培训

第1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抓学习,强素质。年初制订学习计划,完善局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和职工学习例会制度。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党纪条规,建设学习型班子和队伍,增强班子和队伍的素质。

抓教育,促自律。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的有关要求,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宣教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组织观看教育影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党员权利义务教育,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廉政文秘杂烩网文化‘六进’”、局主要领导定期讲廉政党课等活动。通过宣教活动,进一步筑牢广大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抓建设,立制度。以预防为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贯彻落实《××市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20__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具体措施”。结合社会保障部门本文来源:文秘站 社保基金数额大,事关职工群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切身利益的实际,切实加强社保基金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严格业务、财务和审核、审批等重要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和制度机制上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2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围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结合大冶市实际,重点开展好“争当五型干部”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四可”新形象。 争当学习型干部。一是搭建一以贯之的制度平台。完善制定“集中学习日”制度、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学习效果评比制度,让组工干部学习有约束,有动力。二是搭建实实在在的学习平台。按科室征订《党员生活》、《组织人事报》等报刊杂志,购买和编印党的政治理论著作、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等读本。三是搭建有为有位的转化平台。推行组工干部讲学,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调研文章,开展征文比赛,表彰学有所成的干部。

争当服务型干部。一是抓好服务意识培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组工干部党性修养,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使服务行为制度化。二是抓好服务态度养成。强化人民公仆的心态定位,做到言语谦和、态度诚恳,以亲切的服务感染人,把组织部门建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三是搞好服务效果评价。开展“群众评议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活动,注意倾听工作对象的意见和批评,及时改进服务方式,以实在的效果取信于民。

争当创新型干部。一是培养自主意识。营造民主平等氛围,尊重组工干部的主体地位;加强科室工作考核,增强主人翁精神,形成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放宽眼界、启迪思维,形成质疑、探索、发现、创新的良性循环。强化调研工作,在调研中探索新路。对各科室和每位干部的工作采取同事互评、领导点评,在评议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思路。三是抓住创新的内容重点。各科室和机关干部要围绕全市组织工作的重点项目和创新项目,积极开展“我为组织工作出点子”活动,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围绕组织工作大局,建言献策,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创新。

争当廉洁型干部。一是完善廉政教育机制。坚持“高进、严管”的要求选用和管理组工干部,从源头提高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和廉洁从政能力。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完善部务公开机制。实施组织工作“阳光运作”和“开门办公”,制定组织工作流程图,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布,做到组织工作内容、程序、过程、结果四公开,消除组织工作神秘感,形成开放的组织工作格局。三是完善部风监督机制。开展科室之间、同事之间、条块工作之间的相互监督,实现部内自我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聘请部风建设联络员,执行组工干部“十严禁”规定,接受社会监督,为机关干部争做“廉洁”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争当人文型干部。一是积极构建高尚情操的塑造载体。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塑造组工干部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团结上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基层困难党员群众“一帮一扶贫济困”、“手拉手促和谐”的帮扶主题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扶贫济困、服务群众,体现组工干部的人文关怀。二是积极创建“无缝沟通”的交流载体。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通过部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谈心、科室负责人与普通干部谈心、同事之间谈心,营造一种上下级、同事之间的“无缝沟通”的氛围。通过交心谈心活动,一方面,深入了解干部职工的所需所盼,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引导大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消除隔阂,促进团结。三是积极构建高雅文化的建设载体。开展读好书活动,建立部干部职工生日档案,送生日贺卡,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摄影”等文体活动小组,适时开展比赛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春节联欢晚会,让每个组工干部和家庭在自娱自乐中拉近距离,加深感情,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组工干部新形象,构建“和谐之家”。

第3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以人为本”,以“好习惯伴我行”活动为载体,结合上学期少先队活动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和雏鹰争章等,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

少先队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认真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

继续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产生民族自豪感。要通过板报、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好习惯伴我行”活动为载体,狠抓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要以少年队组织为龙头,以“好习惯伴我行”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

1、开展“好习惯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习惯的使者,推动文明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2、各班要开展以“好习惯伴我行”为主题的班队会,发挥中队活动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宣传教育作用。

3、精心布置学校教师和校园环境,用宣传画、手抄报、书法作品等有教育性的宣传品感染、陶冶师生,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讲规范、讲礼仪、讲公德、讲文明。

4、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熟知主要条款内容,并填写好教育活动记录表。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5、继续抓好升旗仪式活动和“常规示范班”评比工作。建立健全值周制度,评比结果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并举行授旗仪式。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挥少先队作用,加强队员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进行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讲究卫生。开展如“使用礼貌用语”、“给老师献上一杯水”、“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活动。适时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和歌咏比赛。

(四)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我校要继续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创新发展。继续加强学生礼仪队的训练。

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自主管理干部队伍。

3、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以中队为单位,以“我是少先队员”、“我生活在少先队组织中”、“我为少先队添光彩”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

4、开展少先队辅导员责任感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以“做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感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导他们以自身优势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教育活动要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完善少先队教育培训机制有机结合,务求实效。进一步加大辅导员培训工作力度。

5、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工作中要重视少先队理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少先队工作发展。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九月份:

1、入学教育,争当‘四好少年’开学主题日”活动;

2、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少先队常规工作(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红领巾广播);

3、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表彰等活动;

4、重阳节活动;

5、组织一年级新生学习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少先队知识。(学习国歌、队歌)。

十月份:

1、以“祖国,我为您自豪”为主题,开展庆国庆活动;

2、庆祝少年先锋队建队日;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

3、 板报评比活动;

4、开展“学弟子规,做文明人”主题班队会;

5、结合安全教育周开展系列活动。

十一月份:

1、班级以“我爱我们的班集体”为主题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活动;

2、11月9日消防安全日,开展消防周教育活动;

3、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

4、开展镇级读经典演讲比赛

5、对师生进行法制和安全知识培训。

十二月份:

1、“慰问特困生,关注留守儿童”家访活动

2、法制教育

一月份;

1、刊出一月主题黑板报。主题:庆祝元旦。

第4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1、档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角度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摸清历史脉络,了解重要史实,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角度看,档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档案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思想宝库,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档案是社会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档案不仅记录了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凝结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智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播文化,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档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档案馆(室)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档案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书、发表纪念文章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身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档案社会作用的拓展

1、档案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参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是把为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摆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好经济领域的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档案管理,积极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紧扣人民群众目前最关心的“三农”、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体制、协调城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2、档案是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工具。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工,发挥档案资源的信息交流、社会共享作用,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对扩大与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档案信息网,将有关档案信息,如经济类、社会管理类、公共服务类、科普类方面的信息网上公布,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其次,要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满足对外文化交往需求。近几年,为扩大双边关系,多数国家以举办文化年的形式,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如中澳两国共同挖掘档案史料,编辑出版的《莫理循在中国》等书籍,对追寻历史足迹、扩大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失去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提升档案社会作用的有效措施

档案馆(室)只有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档案价值得以实现,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为档案社会作用的发挥创造前提条件。

第5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

一、摸清家底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肃北留下了许多闪光的印痕。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游牧民族西戎、羌、月氏、匈奴等沿党河、疏勒河流域定居,在这里开荒耕地,繁衍生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肃北均为郡府州治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大量的田野文物古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南、北两山分布着大量的岩画、石窟、壁画、古遗址、彩塑、城堡遗址、军事要塞、烽燧(烽火台)等文化古迹。目前,肃北县田野文物共有11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石窟寺及石刻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古遗址59处,古墓葬4处。馆藏文物170组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件。

以上丰富的文物是珍贵的人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如:石包城石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汉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源流;五个庙石窟的发掘与研究,为敦煌莫高窟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肃北县境内截至目前所发现的60多处汉代烽燧遗址,更是证明了该地区古代时期是重要军事防御占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对于发展文物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人文肃北、和谐肃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加强文物基础工作和文博信息化建设

基础工作对于事业发展更具系统性、长远性,是亮点工作的立足之本。 同时,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是关键、是保障。基础工作,即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文物普查、文物安全、藏品管理等工作。要把这些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做好,必须把基础情况弄清,把问题症结找准,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传统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在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我们全面准确掌握基层实情带来了影响。一些干部疏于调查研究,习惯于在办公室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与基层脱节、与实际脱节,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迈开双脚、不怕吃苦、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工作第一线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察实情、剖根源、求真知。重大决策部署前一定要先行试点,探索路子,寻找规律,综合分析,趋利避害,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牢牢抓住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维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着文化遗产事业成败,责任重于泰山。随着文物保护领域的扩展和保护标准的提高,文物安全工作已由传统的以防盗为主,向防盗防火、防破坏等文物安全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要坚决根除“麻痹大意”和“遇难而退”的思想顽疾,大力推动专职、业余文物保护员、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卫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着力提高文博单位安全防范水平。在防止藏品自然损毁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基层文物库房达标工程,配备必要的恒温、恒湿等设施,改善保管条件,强化日常监测,提高保管水平。在防止破坏文物违法行为方面,要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从“广、深、谐、快、准、全”六个方面着重加强,重点改变“不敢执法、不会执法、不愿执法”的状况,逐步解决和改善发案找领导、办案无抓手、查处无结果的现象。

(二)文物工作要体现“为民服务”性。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文化遗产保护要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对一以贯之的群众思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运用于文物工作领域的高度概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广大群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热切愿望,深入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提升,通过挖掘、包装、整合、策划等众多手段,打造更多适应广大群众要求的文物陈列展示精品,在接待、导览、解说、休闲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单位的合作机制,使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拓展文物工作服务社会的范围和途径。

(三)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网站。近年来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博物馆的网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方面要挖掘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多个部门同时协作完成。另外,建设博物馆网站的时候,一定要设置更新入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相关的文物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博物馆也是信息公用事业的一部分,本身又拥有极为珍贵的文物宝库,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无所不及的网络传播,加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强化文博知识传播及社会教育功能,将文物资源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使所有公众都能共享人类文化遗产的福泽。

三、建设高素质文博队伍

文物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艰辛清苦,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队伍作保障。面对艰巨的任务,需要坚强的队伍。因此,切实加强文博队伍建设,把自我加压、负重前进、甘于清贫、忠诚事业、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文博创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须臾不可松懈的要务。

在业务工作上,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供必要条件,鼓励干部职工在考古发掘、文物维修、陈展设计、科技保护等具体业务方面多出成绩,多出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文物教育培训机制,分级分类对文物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系统教育培训,不断强化文博队伍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支持广大职工积极申报承担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重大课题、重点项目以及研究、出版专著、论文等,为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6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求知求职一、引言

IT类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是人生里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带着家庭和社会的期盼,满怀对人生的未来憧憬和职业选择,进入一段关键的学习过程。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担负着国家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正确认识求知和求职的辨证关系,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同时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趋利和功利现象也日趋显现,部分院校已有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对提高教学质量重视不足,许多优秀教师都远离教学第一线,学校忽视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缩短了教师有效教育时间,部分降低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标准,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呈现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不正常现象。地方院校如何为IT类大学生拓展求知与求职空间,如何为IT类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在校期间学习的这一黄金时段,充分完善自我,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广义”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地方院校在校IT类大学生求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由精英教育向普通大众教育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

态度决定行动,过程决定成败。地方院校的IT类大学生由于存在个体人生观的差异,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学习主动性差异性大。普通本科批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高,自律性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他们相比较,专科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动性不高,个体主动性不强。据不完全统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是以各地区的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占主流,虽然该部分生源的母校各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不如各地重点中学,但这部分学生比较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主动性较好。而真正来自各个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主动性一般,部分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对学生的求知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求知欲望高,主动学习型。能报着一颗感恩的心度过大学生活,充分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来回报社会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认真,珍惜自己的求学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求知欲望一般,缺乏学习动力型。学生本人已经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但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恒心,学习态度基本端正,能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的未来方向不明确,喜欢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偏差,从众心理严重。

(3)没有求知欲望,得过且过型。该部分学生人生观存在缺陷,缺乏责任心,本人没有任何学习欲望,学习能动性缺失,好像是在为别人学习,误认为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比自身的能力更重要,有权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进入高校的目的就是求得一张毕业文凭,在思想的深处没有摆正上大学的态度,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

三、拓展IT类大学生求知与求职空间的实施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学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既然是人才就需要有一个定位和衡量的标准,就需要正确认识求知与求职的辨证关系和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完成这一任务。

1.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标准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使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2.求知与求职的辩证关系

意识决定实践,细节决定成败。求知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求职是对未来从事职业的选择,是一个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虽然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别,但都需要由办学主体学校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拓展求知与求职空间,走好人生关键的一步。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求知只是通过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利用学校的现有各种教学资源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狭义”人才的过程;求职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广义”的人才。

求知是为求职做知识和技能储备,是为了更好的求职,为求职服务。求职则是为了检验自己求知的水平和深度,两者总要有一个先后顺序,只有求知了才能谈的上求职,假如只有求职的浮躁,而没有了求知的深度,那么你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今竞争的惟有自己的能力,而这能力恰恰是求知的涵义。因此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求知与求职的内在联系,不能顾此失彼,应全面发展,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使自身成为“广义”的人才,方能成就自己的求职之路,才能在求职或成才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3.拓展求知与求职空间的实施

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出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专门实用型“广义”人才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素质”在词典中的解释意义偏重于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物质,指事物本身的性质,素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的内涵也发生了演进和变化。目前,流行的解释基本上可概括为:在具有较好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准的前提下,个人或集体直接表现给他人的行为举止所代表的尺度和处理各种事物方式的尺度,即表现出的诚实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了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认知关系的各个层面。支撑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人接受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国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完成教育任务的具体对象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共同承担,作为受教育对象的综合素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IT类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被教育对象,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仅抓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思想先学会做人再做事,更应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厚重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其他综合能力,使自己成为“广义”型人才。拓宽大学生的求知与求职空间,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使学生能成为“广义”型人才。在学生享受学校为其提供校内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最终学校和学生取得共赢的局面。

依据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从2008年开始对IT类学生进行试点,通过和当地本行业龙头企业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多家著名企业全面进行“工学结合”合作,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具体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计算机人才的社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按照由“狭义”到“广义”,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抓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并借鉴其它国家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成功之路,创新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我们依托本行业龙头企业的各种优势资源,将“工学结合”贯彻到教育的整个过程,探索一条最适应我国实际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2)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拓宽学生求知与求职空间作为教学培养目标,聘请校外教学专家和参与“工学结合”的著名计算机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将拓宽学生的求知与求职空间作为教学首要目标。

(3)强化学生的求知与求职意识。从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除了完成正常的入学教育,还对学生进行求知与求职教育培训,聘请著名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学术报告,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帮助学生对未来求职进行定位和规划。同时到“工学结合”合作单位进行现场观模学习1周,了解当前本专业的技术前沿,开拓视野,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工作特点和性质,在求学期间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和如何学习,达到何种能力和水平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将学生的求知与求职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企业文化。除了正常的基础课程需按教学计划在校内完成之外,其余课程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要求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或直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授课。例如,编程类的课程在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带着任务到企业中软件开发部门进行学习训练,当课程学习结束后让学生直接参加企业正在开发的软件项目,由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完成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干代学,使学生尽早融入角色。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技能大赛,数学和ERP建模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6)努力倡导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利用青年政治院校的特色优势,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沂蒙革命老区,孔繁森纪念馆等地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正确引导和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并尽量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帮助。

(7)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师资的专业技术水平。地方院校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和学生最亲密的接触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把爱心真正投入到学生身上,把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产生共鸣。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于地方院校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很难引进一流的大师人才。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只有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才能为学生解忧排惑,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在学生求知过程中获得厚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求职做好最充分的技术储备。

在对第一批试点学生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培养计划,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使学生基本达到了“广义”人才的标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取得显著提高,除了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外,其余学生都找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满意度高。连续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

四、结语

第7篇:革命传统教育培训范文

(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以刀年,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3326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65.4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0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5764元,同比增长7.5%。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名优水产养殖、生猪、禽蛋等1o大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全市目前已有四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5家。么刃3年我市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O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149家。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激发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加工型龙头企业块状经济加速形成,慈溪、郭州、余姚、象山等农产品加工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3.行政区划有序调整,城镇规模趋于优化。(l)撤销郸县设立郸州区,使城区的发展布局有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条件;(2)至入刃3年8月底,我市已由2(X刃年前的149个乡镇和16个街道及4少协个行政村调整为100个乡镇和47个街道及3843个行政村。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及镇海等全部撤销城关镇,成立设街道的中心城区,宁海撤销城关镇改建街道的方案也正在报批中;(3)根据行政村人口过少、面积过小的实际,进行了行政村撤并工作,同时中心城市逐步撤销“城中村”、“城中乡(镇)”,设立相应的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适应城市建设、管理的要求。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和重点村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镇—般镇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规模趋于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条件进一步完善。

4.中心镇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中心镇立足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改革领域,针对深层次的体制,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取得明显成效:(l)通过加大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人,完善城镇功能,拓宽发展空间。据统计,仅2(X犯年各中心镇城建投人就达5亿元,其中财政投人3.19亿元,占63.8%。一些中心镇还尝试在上级部门授权或委托下实行综合执法,致力于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档次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通过政策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以刀2年,全市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面积达到28.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655家,销售收人154亿元。(3)各中心镇通过对城镇功能的重新定位,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已经逐步显现。在城镇功能定位明确后,产业特色也更为鲜明,工业品如周巷的小家电、洒门小路下的电线、梁弄的灯具等,农产品如泅门的榨菜、溪口的雷笋和水蜜桃等。

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促进农民转产就业。2(X犯年,我市相继下发了《宁波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关于促进市区被征地人员就业的若干意见》,逐步建立、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市区被征地人员实现就业。慈溪、余姚、镇海已列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目前,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已建立了集就业、救助、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站。在农民转岗就业方面,按照市委今年4号文件的精神,在原安排的培训经费基础上,从市和县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重点用于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补助。凡参加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的,每人次补助21叉)元;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人技术工种资格培训的,2以)元以内按实补助,超过部分补助50%。对就读职校农业专业的学生,一般每人次补助6〕汉)元。此外,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我市正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6.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投人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九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在以完善水利为主体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投人89650万元,2〔x反年市本级财政投向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以X〕万元,农田水利建设1.9亿元,使我市农村道路、用电、用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农村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园林式村庄建设顺利,园林式村庄累积已达到印余个。“百千”工程开局良好,全市已有74个村开展示范村建设,302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全市通车行政村达86.99%,通等级公路行政村已达79.7%。

(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尚存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市“三农”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长期存在。

1.农民收人增长放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趋于扩大。(l)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趋缓。1982一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了3.6倍,年均增长16,5%;1992一么X犯年,增加了2.5倍,递增135%;1997一2(X犯年,仅增加了0.26倍,递增4.8%,比前1o年(1992一2(X犯)下降了8.7个百分点。(2)与城镇居民收人差距拉大。1982一199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递增18%,高于同期农村增幅15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与农村之比从1.44:1上升到1.65:1,上升了0.21个单位;1992一2仪口年城镇居民人均收人增长17.1%,高于农村36个百分点,城乡人均收人之比从1.65:1上升到2.25:1,上升了0,6个单位,远高于前1o年(1982一1992)。2以犯年我市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之比达到225:1,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

2.农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地保护难度加大。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趋于萎缩,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土地尤其是农用地的占用与日俱增。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95年的86%下降到2以犯年的80.7%,减少51436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95年的28.0%下降到2〔X]2年的25,65%,减少了22779公顷。而且由于我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港口工业兴起,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农用地的保护难度将越来越大,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势头仍将持续。

3.失地农民增多,农村劳动力转业困难。在现阶段我市农业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最多能容纳5O万左右劳动能力,这样就有4O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有别的就业出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城郊失地农民逐渐增加,使得农村就业矛盾显性化。据统计,我市“九五”期间年均征地5万亩,从1996一2001年,需安置农业人口21万人。“十五”期间若仍按每年征用土地5万亩计算,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6万人。从城市劳动力需求来看,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和外来劳动力增多,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有限。从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度放慢,就业数量从1卯5年的143.4万增加到2001年的170.4万,年均只增加3.86万人。农民就业不足是影响我市近期农民收人增长放慢的重要原因。

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在全市1277家年加工经营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中,上亿元的只有25家,占总量的2%以下,真正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企业为数不多。(2)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发达国家为so%,我国为45%,我市2001年为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会(社)农民占全市农民的比重不足2%,低于全国2.5%的水平。(3)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还有不少距离。(4)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步伐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研究力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亚待加强。(5)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约束较大,税收负担较重。银行信贷部门对贷款企业有严格的抵押条件和审批手续,在利率上没有任何优惠。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过重,出口退税也影响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周转。

5.农村工业发展与城市化相脱离,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脱节,农民就业的变化没有带来身份的变化。总体上,农村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l)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分散化。目前全市有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127个,面积35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20平方公里,开发率仅36.4%。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投人不足,过多过散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的聚集。(2)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脱离,园区产业的聚集没有带来人口的聚集。(3)农村工业和人口聚集的载体—一中心镇建设滞后。中心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又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增长极。我市早已确定巧个中心镇,但没有足够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心镇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6.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滞后于城市。(l)教育水平的差距。城市拥有良好的教育设施和软件条件,城市高中教育普及率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等要远高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农村发展的后劲。(2)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我市农民个人对社保的意识不强,造成农民社会保障低水平;加上农村人口众多,不仅存在大量的需要社会救济的“三无”(无收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对象,而且仍有许多农村贫困人口,各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和大病统筹等,使得农民的社保覆盖面不大,这些都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此外,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是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突出问题。(3)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差距。目前全市范围内仍有774个行政村没有等级公路;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也不理想,镇区和部分村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但全市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几乎为零,自来水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仅为82.3%,还低于19以〕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安全卫生水85%普及率的要求,部分地区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到2《X)2年底,全市城乡用电同价覆盖率达料.72%,已完成农网改造的行政村数2831个,占总数的74%,仍有637个行政村未进行农网改造。

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九届/、次会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后五年(2003一2之X)7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保障,提高农民收人,增加农业效益,用城市化和工业化联动农业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到2《X)7年,我市农村基本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经济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人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和文化上,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整个农村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so%。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以X刃元以上,争取达到10〕仪)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差距不再进一步扩大。

2.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大于7O%,转移农业人口巧万人左右。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过55%。

3.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顺畅、通讯便捷、水电供应充足,自来水普及率卯%,平原地区100%。农村用电与城镇同网同价。村村通等级公路,达到“标准化”,大部分农村道路实现“硬化”,构建县、乡、村公路运输站场网络系统。在有线电视网进村到户的基础上,公众信息互联网到村,电话普及率55%以上。

4.农村生态环境优美。继续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镇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到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O%。

5.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5%。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比例超过3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达到高中阶段水平。农村劳动力人人享有职业教育机会。6.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全市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达到so%以上。

三、今后五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筑都市型农业框架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创汇蔬菜、草食禽畜、名优水产和林特花卉四大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培植十大主导产业,形成水产、蔬菜、禽畜、茶叶、蔺草、榨菜、饲料和林特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创立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拓宽都市农业功能,强势打造绿色农业、创汇农业、海洋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农业等成长性的现代农业产业。

1.绿色农业。顺应“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重点在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市)区为主的笋、茶叶、花卉苗木、水果等产业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以推动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2.创汇农业。以创汇蔬菜、水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发展一批专业生产、出口基地,扶持若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快创汇农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中创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加大结构调整,依托龙头企业等措施,扩大基地规模,形成余姚、慈溪、镇海、北仑等北部为主的花菜、豆类创汇蔬菜生产基地;以象山、宁海、奉化等东部为主的花菜、块茎类创汇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依靠科技投人扩大养殖规模,发展水产品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通过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鲜活水产品出口基地。

3.海洋生态渔业。把开发海洋资源放在突出位置,确定发展主题,以建立蓝色经济为目标,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深化水产品加工业,开发海洋生物、海洋食品业,发展海洋旅游业。其中海水养殖业以象山港、三门湾、东南沿海、杭州湾为主,建立贝类、渔虾蟹类及坛紫菜等养殖基地,逐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

4.海洋旅游。以象山为重点,拓宽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特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5.生态旅游农业。加快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建立“山、河、湖、江、田”等生态旅游农业基础框架。尤其发挥河姆渡文化遗址、四明山区革命传统教育等项目,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相互渗透、协调并进,相得益彰,推动生态旅游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载体。要积极落实市里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1.抓龙头企业的发展。继续扶大扶强2O家亿元骨干企业,重点培育3一5家5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集团和百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优势龙头企业的技改投人贴息,适当减轻税负,增加信贷支持,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要与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结合起来。政府应集中财力,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抗风险能力强、带动农民就业作用大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也要与创建和发展龙头企业的知名品牌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促使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向优势名牌企业集中。

2.大力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支持力度,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民收人的主要途径来抓紧抓好。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骨干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外向型经济的扶持,对龙头企业的出口退税优先到位。结合重要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对重点农业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支持。

3.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农村服务社会化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l)信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2)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3)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4)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5)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农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

(三)推进园区化,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小城镇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在经济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市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因此要以各类园区作为小城镇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科学认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1.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镇的特色工业园区。加大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投人,园区建设要走市场化道路,多渠道筹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规划建设慈溪、郸州、余姚、象山等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块状经济加速形成。

2.加强园区产业集聚。吸引企业向园区迁移落户,引导分散布局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有条件的项目都要进人园区,并适度控制园区外企业的建设,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产业的人口集聚效应。推动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管理、技术创新,着力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小城镇发展的计划、土地指标等要给重点镇开绿灯,在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要树立全大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全局观念,适当优先考虑小城镇的园区发展,并对小城镇园区的招商引资在信息渠道、业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协助。

(四)统筹城乡规划,加快中心镇的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加快中心镇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统筹城乡规划。根据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抓紧修订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小城镇发展要按照“聚、细、严”和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从区域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即按照集中紧凑、功能完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增强城镇集聚能力为重点,高起点规划布局,推进城镇建设格局创新;围绕集聚功能的配套完备,对重要地段、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把规划落到实处;围绕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的对接,加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城市的对接。同时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在新一轮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把城乡一体的要求体现进去。

2.进一步突出中心镇在整个城市框架中的地位。明确发展方向,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来定位,并布局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由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到中心镇的快速交通,完成中心镇的上下水管网与主干管网的连接。加强中心镇的统一规划。在遵循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对中心镇规划体系的修订完善,围绕集聚功能的增强,对重要地段、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提高中心镇规划的前瞻性和权威性。

3.加强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力度,对中心镇的用水、电网、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倾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重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对中心镇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项目给予支持。

4.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中心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着眼于全市的发展大局,建议给予中心镇必要的调控手段。市级财政应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划出一块,作为中心镇建设的专项资金;确定中心镇的财政收支基数,其超收部分应大部分留于镇级财政;按照分税制和调动县、镇两级积极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收支范围;可考虑对重点中心镇扩大财权试点,通过少取多余或在未来五年内财政单列的办法,促进重点镇建设发展。

(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保护基本农田

在土地制度方面,遵行“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认真落实“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树立科学、合理、依法、节约用地的观念,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管理的方针。确保耕地保护责任、措施、投人三到位,达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不断增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拓展发展空间,缓解用地矛盾。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要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增加投人,加快海涂围垦、农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居民点整理步伐,提高农地质量,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同时,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规划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以农田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防止水土流失、土地盐演化和土地污染,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保持85%基本农田保护区率,并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划区界定,即把符合质量要求的农田以落实到地块的方式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质、定档案、定责任、定措施”的“六定”政策,进行特殊的有效保护。

3.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l)努力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认真执行省关于《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强化投资密度和容积率的“双控”。严禁低价协议出让土地,协议供地要提前公布供地方案。同时调整工业绿化用地比例,促进我市土地资源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益。(2)抓好闲叠土地的处置。认真抓好我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加强建设用地批后跟踪检查,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整顿,对少数开发区的闲置用地或违法用地行为,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3)撤并小自然村,逐步消除“空心村”,引导镇、村走村庄整治、旧村改造之路。此外,对于确认征用的农用地,在征地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六)加强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转产就业的水平。我们认为宁波农村劳动力转移应明确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从近期来看,工作的重点是研究被征地人员安置办法,从长远来看应该逐步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各产业之间自由转移的新型劳动力就业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强对被征地人员培训。要根据被征地人员的不同情况,加大投人。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尽快适应角色转换,不能让失地农民再失业。鼓励失地农民采取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

2.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民就业培训政策。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劳动力,让他们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继续接受高中或中专的学习;掌握更高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开展职业中等、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其他的社会劳动力则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多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对申请就业者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要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市场需要,定期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学习,增强农民适应转移的能力。要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岗中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和农民工建立长期化、稳定化的雇佣关系,使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3.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原有农技力量和农技校的作用,利用好可以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培训,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4.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把绿色证书培训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基础,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从绿证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启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就业率;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扩大技术传播援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加强县、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对重点农业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绿色证书培训教育设施建设进行引导性资金投人,整合资源,改善农民培训条件和手段,建设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七)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低水平是导致农村农民无法转为市民和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当前抓紧建立“低水平、广覆盖”、“低进低出”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1.逐步推广以医疗、养老、失业保障为核心,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保办法。经济发达的中心镇要根据“低门槛进人,低标准享受,低水平保障”的原则积极探索研究土地征用后的农民和“撤村建居”后农转非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险问题。可考虑镇里或村里建立养老基金,实行“三个一点”(镇里、村里、后代各出一点)的办法。农村社会保障逐步纳人城市社会保障范畴,增强保险的包容性,让农民真正无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可考虑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或实行大病统筹,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打破农与非农的户籍界限,允许农民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不论所有制一律参加社会保险;进城农民可参加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对经济发达的城郊城镇,对广大农村要积极探索新办法,出台相关政策,分批分层实行农村养老保险。3.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转人城镇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逐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最低生活保障;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做到扶贫帮困到户,保障城区和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逐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

(八)加强农业墓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到2以刀年,实现滩涂围垦19万亩。加大流域治理力度,重点建设郸东南甭新河工程和溪北排杭州湾工程,完成平原河道整治1(XX〕公里。加强防洪防涝体系建设,重点完成市区“三江六岸”及宁海、奉化、余姚防洪工程。完成中尺度天气预警系统和区域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2.实现农村交通顺畅、通讯便捷、水电供应充足。进一步加大自来水管网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农村用电与城镇同网同价。构建县、乡、村公路运输站场网络系统,实现村村通油路。在有线电视网进村到户的基础上,加大公众信息互联网到村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