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

第1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17

近年来,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国家需要更多的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有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于以后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且,国家也开始将高职教育作为当前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重点对象。在这种压力下,高院校也该更加积极地完成这一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要深化改革的方针,多方面改革,促进人才的培养。可以从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改革当前的高职教育。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往往会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际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学活动,更好地为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1第二课堂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要改革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要更加提倡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发展。在长期的传统思想中,第二课堂往往会被理解为课外活动,但是将这些活动变成课堂,形成一个与第一课堂相并列的第二课堂,能够将第二课堂更加系统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后期所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教育中,通过长期的教学改革经验,才能深刻的理解课外活动的真正意义,真正地认识到课外活动在人才教育和培养中的重大意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课外活动也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地位,也是当前社会在培养高职教育学生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此课外活动才能真正地变为第二课堂,能够真正的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

将课外活动抽象为第二课堂,也是为了让人们真正地认识到它在教育上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对于第二课堂进行系统性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上的作用。首先,从第二课堂的名义上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一个补充,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第二课堂活动也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不只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改变,更应该是课堂的内涵的改变。比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第一课堂是培养人才教育中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堂是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问题,更加强调在人才培养中的个性色彩。其次,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二课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广阔空间,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是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和要求,第二课堂的最终宗旨是为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应该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2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能够吸引大量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思想有一个启发作用。比如:大型的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当然这些活动需要学校和院级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②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实际课堂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形式,也是效用最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小组单位的活动中,举例来说,可以采用学术小组、科研小组、技术小组、文艺小组等小组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覆盖范围不应该仅仅是本班级的人,也可以是本系的人,或者全院的范围内。这类活动大多是建立在相同兴趣的人的基础上,活动比较集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商。③个人活动。除了集体活动以外,个人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的形式。在这类的活动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进行调研,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独立地从事某一有针对性的活动。个人活动,具有其独立优势,主要优势是针对性强,适合多种场合和条件下开展活动,弥补了群众性活动和小组活动时间要求和地区要求的弱点,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独立精神。

总结来说,以上三种活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高职院校应该采用多种组织形式,相互配合来达到最大的效果。来培养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3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①统一认识,把握方向。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二课堂既要与第一课堂相分离,也应该与第一课堂相结合。两种课堂应该要相辅相成,共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做出努力和贡献。②坚持 “三自”原则,注重实际效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更多的是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共同地实现最大效果。因此,此类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身的才华,高职院校的教师和领导不宜过度干涉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活动也应该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探寻空间。③周密计划,科学组织。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加自由,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同时,在此基础上,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的组织更加复杂,更加需要有关组织的共同努力。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分工负责,科学的组织,更好地实施活动,相关部门也应该共同负责活动的开展。④注重指导,确保实效。第二课堂活动虽然由学生和班级组织实施,但老师也应起到指导、帮助和咨询作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皆由学生和班级组织实施,但是老师在活动的实施中,也应该辅助学生,给学生指导。从指导角度上说,一方面,老师应该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指导。

4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

①课程辅导。课程辅导,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在日常研究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课程疑难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课程辅导通常采用答疑解难、批改作业和讲解辅导等举措来进行。主要是个人辅导与集体辅导两方面。在学生的指导活动中,应该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体辅导为辅,共同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②自学指导。自学指导,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针,而不应该是老师一味地讲解,更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研究课题深入的展开。通过这种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③学术研讨活动的指导。学术研讨活动,也是学生研究课题的一个有效措施,能够帮助学生研讨本专业范围内的新思想和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科学研讨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有能力的去做科研活动。这也是第二课堂的一个活动重点。④实践活动的指导。在如今社会形势的发展下,社会需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更应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方面地掌握技能。⑤文体活动的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青年,更应该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20100),共青团丽水学院科研项目(201097)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教学大纲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总称。广义地讲,第二课堂是包括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属于大学的一种辅助教育方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明确。

调查发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合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加强社会进程,培育竞争和合作意识,健全人格,影响价值观等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浙江省内选择了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在校大学生1500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其中男生562人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

将《第二课堂》问卷打印成纸质稿,由组员分赴丽水、温州、杭州、嘉兴四地高校,随机取样,并在告知指导语的情况下,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147份,占收回总数的84.96%,无效问卷203份,占收回总数的15.04%。

二、当今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情况

由上图可知,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何为“第二课堂”,大部分不是很清楚,甚至毫无所知。这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在学生方面,在学校狠抓、紧抓教学质量的环境下,在追求高分的同时,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抱着敷衍的态度,不能领会其真谛以及对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有很大帮助,认为第二课堂对自己的发展的帮助效果甚微。

(2)在学校方面,高校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大部分教职工都致力于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开发,遵循“唯课堂教学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狠抓教学质量。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的同时,导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追求及格主义、道德水平较低、拜金主义泛滥和高分低能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对激烈的竞争并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造成“一哄而上”的局面[2]。

3.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场所

大学可谓是半个社会,大学生不能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高校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大多数的活动都限制于学校内,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课堂知识不能独立于社会实际,要增加和社会的联系。

4.第二课堂的针对性

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拓展,是将课堂知识融会到社会实际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高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都大同小异,可是各年级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就会对自己专业发展效果甚微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致乏乏。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不能被专业限制,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从而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5.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水平欠佳的大学生而言,独自完成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此时就需要指导老师的辅助。但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养成依赖,学生还是活动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第二课堂局限于娱乐的局面,推出更多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

6.现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效果

由统计得,大部分大学生觉得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帮助效果甚微。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师资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都予以重点倾斜,忽视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认为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培养计划。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目的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以娱乐为主,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高校在展开第二课堂时要注意到其本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要在教育思想、方式、手段上彻底的改变,使大学生了解其意义,才能第二课堂目的。

三、对于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议

第二课堂活动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有针对性的同时不应限制于所学专业,应该将范围拓宽到各个领域,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发掘潜能,培养能力,使自己得到锻炼,受到熏陶。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然而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不意味杂乱无章,而是要注意活动的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基础,学以致用。要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为就业奠定基础。

3.培养大学生自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不管在哪个领域,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由“台上走到了台下”,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成为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

4.促进第二课堂的健康发展

一般为了使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都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只有拿到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避免学生是为了学分才参加活动的。因此,除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外,还要因材施教,予以学分鼓励,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第二课堂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5.对第二课堂的指导

首先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和相应的设施,也就是说需要“硬件”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学校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力量,使第二课堂井然有序的开展。再次要提高层次,应注意活动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有严格的考核,才能保证其高质量、高品位,起到把关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是体现大学生水平的重要领域。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凯.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3.39(28):138~140.

[2]李勃,俞慧琴.大学生第二课堂刍议[J].天水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2(17):91~94.

[3]盛洁.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7):51~54.

[4]李华,卓光俊.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第3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第二课堂 必要性 设计理念

受多种因素影响,藏区高中英语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需在常规课堂教学之外大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活动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启示。

一、 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需要。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藏区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英语文化知识了解方面甚至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方面都有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学习造成了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减轻学习压力。

2.教学需要。第二课堂,顾名思义,依托于第一课堂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但除了受当地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由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而非教学需求以及学生需求决定,因此第二课堂基本流于形式。所以,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设计中,要勇于创新,科学整合教材,从实际出发,有规划、有目的、分阶段的进行,将其系统化、创新化、灵活化,以辅助课堂教学。

3.时代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才市场在考核所需人才的语言能力时,更加侧重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强调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度,弱化应聘者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好的意识和导向,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顺应时代需求。

二、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理念

1.加强语言背景知识学习,积累人文底蕴,拓展视野。人教版高中英语的课本教材在编写上对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藏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恰恰缺少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灵活的英语思维能力。如人教版高中英语Book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Book6 Unit 2 Poems,Book8 Unit4 Pygmalion等单元均涉及到文学知识,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阅读,但藏区学生对该部分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语言背景知识的学习,弥补文学基础知识的缺陷。

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学习其语言,其次要通过语言了解其文化,掌握其思维逻辑,这个过程既可逆,又相辅,相成。英语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能用该语言去体会不同人文风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精神的进步和美的享受,在文化的体验中形成包容、开放、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掌握,学习西方的先进思维和理念,学会把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积累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2.激发兴趣,享受学习,享受生活,升华人生境界。第二课堂有别于第一课堂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趣味性、灵活性、广泛性。趣味性主要指活动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诗歌形式、舞蹈形式、话剧形式、读书沙龙、歌唱大赛以及猜谜大赛等;灵活性主要指第二课堂的授课场地灵活、时间灵活、授课教师灵活、授课内容灵活;因为趣味性和灵活性,第二课堂活动容易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参与的结果不需要客观的分数来评价,而是通过学生展示兴趣爱好,传达英文诗情画意,激发其学习热情。所以,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要注意趣味性,引领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及其意义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发现并感悟生活的美,升华人生境界。

3.放眼世界,植根优秀文化,关注民族特色。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关注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长期的,自然的,与世界的发展协同的,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还应关注自然及世界的发展。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世界以及自然的学习单元,在课堂教学之外完全可以将其加以拓展延伸,形成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几年的高考中,英语学科的考试不断强调民族传统文化,因此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也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同时关注少数民族特色,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民族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作为民族地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校园民族气息浓厚,学生能歌善舞,活泼开朗,更是为开设第二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Y束语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提出,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确实有必要革新英语教学理念和思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文笔者仅对藏区高中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活动设计理念做了简要陈述,在日常教学中,还需各位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可行的计划,辅助英语课堂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4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高职院校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路径。

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 value)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几在新的教育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特权,教育也不再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整合倾向。为了更好地拓展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空间,丰富教育的内容,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创新之举。

一“校园大课堂”的教育

“校园大课堂”主要是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成的。第一课堂是职业价值观最主要的教育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自然延伸和拓展。

(一)校园第一课堂的教育。在校园第一课堂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的课堂教育时间更短些,因此,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为了能使高职生更好地接受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在第一课堂的各种学科教学过程中,安插与学生实际状况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道德教育,确立高职生在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强化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根本思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在实践中攀登更高道德境界。通过理想教育,鼓励高职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学会区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异。通过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劳动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

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承担培育高职生价值观的义务。在基础课的各门课程当中,都有强调德育的内容,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爱国主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正确价值观念、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因此,基础课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特别是与职业价值相关的因素,与该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对课堂环境的安排、课堂气氛的控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和独有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将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接授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的过程。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深刻的具有时代感的问题、吸引人的职业案例,引导高职生领略丰富而复杂的职业世界、自我世界和职业与自我所构成的价值世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高职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并学会职业价值评价与选择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二)校园第二课堂的教育。校园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在学习方式上更为灵活。它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又是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和塑造青年学生。

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准和高职生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学校、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与一般的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时,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将校园内的楼、教室、实训基地等,以人名或是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将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与实训工具上的标识等都印上无声的文化,或是在校内、教室、实训场所等地悬挂教育宣传标语,使学生走在校园里无时不受到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进取心,展示了学生的非凡的职业创造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让学生们感到了专业的无穷魅力,激发其钻研能力,确立了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自信力。

其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校风、学风、校训等。

校风可以渗透在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理念之中,促使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热切向往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不懈追求。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使其认识到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准确把握自己在职业上的定位,注重挖掘自身潜能,主动适应职业要求。其次,关怀师生的发展。关怀师生的生活和情感,关怀师生的心理感受,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风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高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班集体和学校的校风影响很大。因此,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坚决实施。在处罚的同时,不能产生一种一罚了事的心态,而是要让学生从处罚中学会评价、学会选择。高职院校可以把对学生的处罚与其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与学校内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指标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认真负责的意识,促使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变。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与态度,为他们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注重校训、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名言警句、校旗、校徽、校歌、道路名称,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班级内的艺术化的名言警句,校门口石碑上雕刻的校训等等,已成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其三,校园网络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因为其自身的交互性、共享性、快捷性、隐匿性和开放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尤其是年青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在校友互动交流中增强职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网络也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田但是网络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文化,设置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网页及内容,吸引学生在校园网络世界里遨游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任务。

其次,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地展示与锻炼。

通过德育、社团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与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团结协作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能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帮助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应该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他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引导学生在这些服务中培养各种职业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使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了一个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独特课堂—校园大课堂。”校园大课堂”是对以往“课堂”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升华,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界限,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教育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育人功能的内涵问,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

二、“社会(校外)大课堂”的教育

“社会(校外)大课堂”也常称作第三课堂(校外教育空间)。社会大课堂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社会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是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

实习、见习、实验等实践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能增进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技能,体验和感受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高职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具有企业文化素质,这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针刘一性的体现。如,高职院校的订单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约,已经将学生视同企业的一员。学校不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直接在为企业培养员工。所以,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与企业相符合的价值理念。因此,可以邀请该企业的相关人员为学生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报告会,让学生对该企业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群体信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也便于学生在进人企业后能很快地融人企业的生活之中。在实践课堂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把企业文化融人职业价值观教育之中,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技能等。

除了企业生产实践的教育之外,社会上其他的自然、人文资源等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也有相应的教育意义。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让许许多多的高校学子,带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好河山的满腔热血,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在金融危机之下,扬州职业大学的毕业生到瘦西湖应聘船娘、船夫。社会是一所大学,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工业、农业科技园以及第三产业的典型示范(如扬州的陆琴脚艺),也都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路径,它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东西。

第5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2.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201300)

摘要:职场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结合课程创生的理念,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拓展第一课堂、创建第二课堂、合理开展实训和加强有效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 :职场英语;口语能力;高职高专;课程创生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89—02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晨光”计划)“高职学生职场英语能力培养途径之探索”(项目编号11CGB30)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3—11—15

作者简介:左秀媛(1983— ),女,山东临沂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在读,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决定其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能力。职场英语能力指的是在职场情境中应用英语的能力,涵盖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包括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基本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在专业场合中使用英语术语开展工作的能力。研究表明,职场英语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择业就业从业都有重要影响,较高的职场能力是很多涉外企业的敲门砖,也是毕业生在企业中长足发展的助推器。但目前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场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仍难以满足岗位需求,[1]高职高专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尚不足以达成预期培养目标,还需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一、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延伸教学空间

(一)职场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层层渗透

合理的课程设置、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制等都是实现职场口语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对于现有资源的整合构建,他们在“课程创生”中起着关键作用。[2]

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在分析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英语—通用职场英语—专业职场英语”的职场英语培养模式。模式提出以后,各个阶段的落实情况如下:

1.基础阶段,强调学生基本功的夯实,话题仍以基本日常会话为主,但教师在日常会话中会导入职场情境,让学生在职场情境中开展会话。以“自我介绍“话题为例,一般教材中的会话练习主要涉及亲朋间的介绍。教师可在这些情境外增设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和新老同事间的相互介绍,让学生在生活场景和职业场景中分别展开会话,并对比两种场景下会话的区别。职场情境的导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职场意识,另一方面弥补了话题熟悉度高、趣味度打折的问题。

2.通用职场英语阶段,培养内容主要针对职场中通用的英语会话交流。在继续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的前提下,重点向职场通用英语倾斜。在上海市科研课题资金的支持下,我院编写了《通用职场口语》校本教材,话题涉及求职和入职沟通等内容。透过高职毕业生的视角,借助情景会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场环境,感受从入职到职场新手再到职场熟手的过渡。课堂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教师一般以话题为导向,分组安排任务:查阅图书及互联网资源获取话题相关信息;结合校本教材中提供的示例情景对话,编制小组对话;课上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任务成果。每项任务的分工和执行过程都要明确阐述,以便纳入成绩考核中。

3.专业职场英语阶段,培养内容涉及专业化术语和难度适中的职场专业对话。我院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编制了《旅游英语沟通技巧》、《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英语沟通技巧》、《艺术设计英语沟通技巧》、《数控与机电英语沟通技巧》和《产品设计与造型英语沟通技巧》等校本教材,主要应用于高年级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岗前职场英语训练,使其熟悉专业术语,促进他们开展较为基础的专业领域的对话交流。

(二)创建英语第二课堂,提供更广的职场英语口语学习途径

英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与第一课堂相比,其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时间地点安排更加灵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3]从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职场英语能力的角度讲,比较有效的方式主要包括职场英语知识竞赛、职场英语俱乐部、企业高层人员专题讲座等。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无硬性指标要求,其高效有序地展开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监督,需要将其部分纳入总的评估体制中。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可以采用证书或学分奖励,也可将竞赛参与计入平时成绩。

二、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学生在模拟职场英语情境中操练

英语实训课程虽不涉及理工科专业机器设备的使用和数据的运算等,但同样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职场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训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生通用职场口语实训,实训安排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的一周内进行,主要以话题为导向,学生分组在情景模拟实训室中进行实际操练,切实感受职场中如何开展日常对话,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巩固课堂中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二阶段是学生专业职场口语实训,实训同样安排在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的一周内进行。实训涉及专业职场知识,因此,实训前除了有教师在第一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作为铺垫,还安排挂职锻炼的教师或企业人员主持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从企业专业人士的角度看问题。实训的过程除了任课老师的管理参与外,还邀请曾经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英语教师到场指导评估,以保证实训价值最大化。

(二) 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历练

模拟的职场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职场敏感度具有重要作用,但置身真正的职场环境才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目前我院有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证。为保证顶岗实习在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能力方面发挥效用,我院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要求: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与学生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应认真撰写实习报告,报告中阐述所在岗位的各项要求,包括英语能力的要求;明确在岗位中提升了哪些技能;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总之,顶岗实习的有效展开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密切合作与配合。事前筹备和事后反思对于顶岗实习的成功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企业顶岗实习的经验和教训是新一轮需求分析的起点,可以为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职场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应从课堂教学抓起,但不应局限于课堂:

首先,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要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5]其次,要积极在第一课堂外开创英语第二课堂。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提升职场口语能力的平台。再次,合理利用实训室资源,通过情景模拟实训室为学生打造虚拟职场空间,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模拟职场会话的动力。最后,安排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在真实职场环境中运用所学技能知识。在实习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职场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支持、监督和指导是学生职场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添加职业职场要素;还要积极进行挂职锻炼,明确专业职场英语的需求,获取教学的第一手素材。

参考文献]

[1]钱允凤,李月顺,冯忠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为例[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Graves K.The language curriculum:A soci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J].Language Teaching,2008(2).

[3]李岩,王桂敏.强化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水平[J].山东外语教学, 2005(6).

第6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

党的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所以说,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念创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不能纯粹以自然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靠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和提高,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以科学而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①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关注第一课堂的理念创新,例如在学分构成上,会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文科类学生要求选修自然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而理科学类学生要求选修社会科学领域的文化素质课;且所有学生必须选修素质拓展或创业教育类课程等。这充分体现学校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由共青团负责,高校团委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文化素质,提升人生境界。为了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部分高校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保驾护航。当然,两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队伍完善

教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履行职责的能力,是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师资队伍建设,是指通过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适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思想”方面,教师一直存在“重言传、应试、学术;轻身教、素质、应用”的问题。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教师会一味地追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型教学,忽略理论联系实际,阻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更新观念是先导,务必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在“行动”方面,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综合性,所以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同样具有综合性。教师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队伍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务必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这些都是帮助教师胜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法宝。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正处于一个过渡与转折的十字路口,方法问题更应当被加以重视。教育方法,可以分为显性教育方法和隐形教育方法。所谓显性教育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直接显露,而是间接、渗透的教育形式,采取迂回、渗透的方式,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其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蔽性但不乏指向性是其最大的特点。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上,我国高校历来倾于显性教育方法。如今,新媒体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有学生都成了新媒体上的常客。新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挤压了显性教育方法的空间。发达国家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更倾向于采用隐性教育方法。该方法采取利用环境、设计情景等方式,帮助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题教育。我国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充分吸取两种方法的优点,实现两种方法的互补,决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关系,更不能片面化和绝对化,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环境优化

常言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是一所高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与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境界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意义重大。我国高校可以秉持“物资环境+精神环境”的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鉴于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就越高:一方面,我们可以增设校园文化景点,突出文化个性和人文特色,从总体上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格调和内涵;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还应当加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并合理利用这些设施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精神环境方面,为了满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高校应该加强营造精神环境,实现以精神环境带动物资环境。通常,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学术环境、教学环境和交际关系。总之,我国高校应当实现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最优化,以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环境,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进程。当然,文化环境的建设必须服务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否则可能脱离实际、影响成效。

作者:王佳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第7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钳工、金工、数控等各工种实习;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等;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或其他考证及企业级试题的测评等。具体组成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1.1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企业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师资保障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经费保障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4结束语

通过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对本专业所要求的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不再孤立,而是一个整体式的养成,类似于“反复训练、直到精通”的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8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同时,生命在于运动,舞蹈训练首先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课堂上,通过表演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与心灵对话,动静之间,感悟自我与自然的融合,体味生命的活力。通过课堂录像,学生可以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表演的优势与缺点,进而会为了追求更美的表现不断实践,不断进步。古人常言“舞以达欢”,舞蹈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抒感,快乐时舞蹈,可以增加乐观的情绪,提高生活与工作的效率;同时舞蹈也可以排解忧愁,从而更加利于青春期学生身心的发展,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由于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文理科的大学生,教师要做的首先是让学生喜欢上舞蹈,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关系着课程能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是否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启发作用及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必须对大学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应从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的方面考虑。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具有丰富知识,见识广阔,善于思考,充满青春活力,并对新鲜事物特别是流行事物非常敏感的群体,由于很多学生对舞蹈不是很了解,甚至没有接触过,所以其对舞蹈的认识会相对陌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加灵活变通,要区别于专业舞蹈学生所学的内容。

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比较符合学生口味的舞蹈作品,如接近当代生活、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的、当前流行时尚的以及观赏性较强的作品。能够带领大学生进入舞蹈世界,并让其产生兴趣,现代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代舞的灵感素材大多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观察,紧跟时代脚步,没有固定的模式,表现手法新颖多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容易激起人们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培养创造力,并且容易产生共鸣。笔者曾经去观看小柯舞蹈工作室的现代舞专场演出,这是一场非常有创意及意义非凡的一次演出,编导和演员都是没有经过舞蹈专业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没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专业的舞蹈编导,却有着对舞蹈的热爱以及非常出色的创意,不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出类拔萃,而且在舞蹈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找到了发光点。笔者认为,这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现代舞,是因为现代舞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无论是从动作还是内容,或是从情感的表达等各个方面都给了他们很大空间,同样他们也对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另外,还有流行舞、拉丁舞、爵士舞等舞蹈节奏鲜明,具有动感,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甚至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如salsa健身舞、肚皮舞、瑜伽等多种与舞蹈相关的内容,使舞蹈欣赏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把舞蹈作品归结为传播知识、流行时尚、经典作品以及开启心智四大块,根据四种类型去选择一些优秀的、尽可能全面的舞种作品,如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剧等,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吸收各种舞蹈类型。

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链接,大量课时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欣赏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编创者。

在第一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鉴赏成熟的舞蹈作品,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作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地域特征,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适当增加研讨型内容,定期布置一些超出课堂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只有自己课后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一般开放性问题布置一段时间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对问题的解答进行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并且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基础后进入舞蹈编创环节,给予舞蹈命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舞蹈编创,对舞蹈作品进行表演和介绍,并与大家分享创作心得体会。

而在第二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身临其境看表演。当邀请到一些大师、演出团体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学生作为受过艺术教育的观众,总能体味出与表演者同样的内心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对事物之美的独特价值判断。

校园中,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自信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感受艺术带来的惊喜。同时,还有一些学生自己组织了社团,吸纳人才,普及舞蹈艺术,让更多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进入到这个美丽的殿堂,一览舞蹈艺术的梦幻美景。

第9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

软件工程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精华为一体的新型学科。软件则区别于其他商品,是一种集人类之大成特殊的智力商品。软件研发的过程,是整个软件工程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实战经验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真实体现。它将软件架构设计、系统分析、工具使用、算法推导、编程调试、模块集成、验证测试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由软件本身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然而,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倾向。首先,忽视了工程化的思想。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制订教学方案等环节中,注重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任务、知识结构的形成,忽视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系统化、规范化、数量化的工程原则和方法嵌入到教学、实验,以及研发、运维过程之中。其次,缺少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软件是无形商品,既看不见更摸不到,软件开发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劳动,整个开发过程从进度的把握到项目的完成都依赖于软件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一套完整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可不能高质量按时完成软件开发任务的。而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缺少职业道德以及为行规范内容的教学环节。第三,存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不紧的现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的形式,即使对一些语言类的课程,也只能是演示或验证某些结论正确与否而已。总之,软件工程专业存在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即重理论而轻实践。比如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虽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即使增加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学生也只是编写一些简单的代码。由于这些学习方式和手段离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要求还相差很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内容枯燥抽象,基本上是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甚至觉得学习后用处不大,这些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质量的几项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1.从软件工程专业特殊性上看

应着力搭建基础理论实践平台,在促进学生的学与思结合上下功夫。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在教学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必须打通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习、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机关联等关键环节。

2.从学生形成软件工程素养上看

应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构建提高基本技能的实践舞台。着重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上开展工作,坚持做好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补充的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倡导“以赛促学,以证促教,以赛促基本技能形成”的培养理念,所有学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创业热情组队)参加科技创新团队,安排指导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扩大竞赛的覆盖面,继续突出专业竞赛的创新性。在开展专业竞赛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专业竞赛,参加专业相关证书认证考试,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以及各项影响范围广、级别等级高的专业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3.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成才观看

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拓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途径。在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上开展工作,建立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实习生导师,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实习、就业融为一体。学生在第四学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将实践基地建设成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产业化基地,这样既能解决学生提高专业技能问题,又可以使实践基地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是一项深化教育教学改的系统工程。实施前必须做好充分论证和评估,要有顶层设计和详细的规划,要有预期的目标和实施效果,要满足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

1.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突出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明确性和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依据,又要有美好的前景规划和预期的实现目标,还考虑到实现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制定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的预案等因素。例如要有较为完善和明确的育人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案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在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顶层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先进性、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等基本原则。

2.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和预期的成果,不是经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大功告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动员包括党、政、工、团全方位的积极参与,经过几年不懈地探讨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首先,要有坚强的领导和指挥中心,领导层负责按照上级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乃至奖励政策,协调各方关系集中强有力的人、财、物组织实施,在整个项目进程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战场作用。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即使是再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也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作用和主力军教师去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