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随机选择1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57例老年非高血压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必要性。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01-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延长,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而同时由于饮食条件的改善,高脂饮食比例的增加及部分高盐饮食的存在,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很多老年人都是因为高血压而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但是在对我院近期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回顾时却发现一个情况,就是过度降压并引起老年患者舒张压显著降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我院2011年至2012年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70人次作为观察组,以非高血压老年体检者57人次作为对照组。
1.2方法及观测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全天舒张压降低到50mmHg以下3次以上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明显上升。而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性改变心肌细胞减少而胶原组织相对增加,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在正常时已有所下降,高血压时更容易出现心功能失代偿[1],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对血压进行控制。目前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均将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定在140/90mmHg。
但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对每种药物的耐受情况不同,必须逐渐对药物进行调节,而且因为老年患者主动脉弹性的减弱,顺应性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见于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更容易由于过度降压引起舒张压降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监测患者日常状态下、不同和服药后的血压变化,明确这类患者的诊断;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和判断疗效;控制合理的血压水平,在降压治疗的同时防止低血压发生[2]。
针对这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回顾,应进一步强调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必要性,甚至可以多次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以避免过度降压,而不是仅仅用于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及确认是否患有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海子梁小学是一个撤乡并镇8村联办的农村完小。现有学生386名、住宿生210人,结合学生远距离需住宿的现实情况,学校利用闲置地开辟了24亩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分大棚蔬菜基地、无公害马铃薯基地、经济苗圃基地。几年来劳动基地采取滚动发展,建钢架蔬菜大棚3个,打机井一口,安装专用变压器一台,做防护围栏388m,育苗55000株。即保证了师生营养用餐,改善了生活条件,又资助了23名留守、残疾、特困儿童,还培养了近千名科技小能手,引领了当地科技致富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统领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以学校领导引领为核心,以后勤人员管理为主导,以师生参与为主体。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学校基地划块负责,分块分班管理,竖牌标示。按劳动基地的大小、位置,按春、夏、秋三季分别种植农作物、蔬菜、苗圃。每个年级都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劳动课、活动时间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并聘请了山东蔬菜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指导让学生自我劳动、自我管理、陶冶情操。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开展“我是劳技竞赛小能手”活动,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劳动实践氛围。蔬菜、苗圃、洋芋基地的建成给学校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师生带来了活力,给新型农村培养了科技型人才。基本实现了“以劳辅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补贫”的发展目标 ,弘扬了小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构建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一大亮点。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通过劳动实践我们在物质上有了收获。去年辣椒、西瓜、土豆各类蔬菜共收入3.6万元,全部用于师生生活改善、生活条件改变及特困生的资助。今年蔬菜基地、苗圃基地预计收入更为可观,3个大棚两茬种植收入约计3万元,土豆产值约15000斤,保证了师生两灶蔬菜供应的需求,新疆杨5万株,出圃价约2.5万元,樟子松5千株,出圃价约20万元,为我校的自我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物质上的收获固然可喜,更主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丰硕的成果:
1、锻炼了师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培养新型的农村科技人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干活中的伟大,劳动中的成果,辛勤的汗水可以换取丰收的喜悦,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培养了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了小学生的意志。
3、扩大了课程资源,拓展了课堂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
4、体验劳动、享受快乐。农活虽然辛苦,但是劳动的过程却是愉悦的,特别是亲手育苗、除草、田间管理,看着劳动成果茁壮成长,使师生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
5、增强了农村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
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只有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乐有有机地结合,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项意义巨大,任重道远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校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有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一、抓好“两基”,搭建育人隐形的新平台
抓好“两个基地”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校l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十年磨一剑,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探索,注重基地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付出得到了回报。
1. 以基地为线,铺设育人之道。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育人,勤工俭学工作也要以育人为宗旨,为育人服务,着眼于育人。我们在勤工俭学内容的选定与决策之时,坚持了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的原则,每天下午放学后,让住宿学生到菜园里看看,浇浇水、拔拔草、施点肥,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了合作的力量,促成了习惯的养成,体验了收获的喜悦,懂得了成果的珍爱,学生回家后也都能为家长做及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此举受到家长好评。
2. 以树木为媒,搭建“树人”平台。教育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科技;既要为中小学生打下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也要为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同时也要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担负教育的责任。我们认识到要履行这一职责,勤工俭学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同劳动技术课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同生物、自然课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将知识学活会用;将勤工俭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将是最好的效益。
我校的种植基地专门开设了为各学科教学服务的基地。给每位3至6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柑桔树的保管任务,当然学生是不会保管的,这样需要家长来指导,有些家长不懂则不得不去主动学果树的栽培技术,然后和学生一起来为果树剪枝、上肥、治病、防虫,同时学校也定期请植保专家来校授课,以“树”为媒,为学生、学生家长搭建了培训果树栽培技术的平台,我们这一举措让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活动,让家长学到了种植技术,深深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学生余欣的柑橘、桃树嫁接技术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肯定,好多知道他的人还请他去帮忙指导嫁接;学生杨芳的家长,在学校参与这项活动后,专门开辟荒地,种上了上千株桃树,这真正体现了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服务农业的职能要求。
3. 育人环境建设与学校生态文化协调统一,确保了精神收益的最大化。我校大力发展种植业不仅收到经济效益,还发展了学校的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三月桃花红,四月桔花香,五月吃蜜桃,六月瓜遍地,九月采辣椒,十月桔子黄……这是我校四季的写照,可谓四季常青,四季皆丰收,陶冶了师生情操。
二、享受成果,获取思想内化的愉悦
学生参与劳动,参与收获与享受,这是学生劳动品质思想情感内化的重要途径。
1. 吃自己种的菜,好香。学校有3亩菜地,我校3至6年级在校住宿,空余时间多,因此学校把菜地分配给3至6年级,按学校的规划种植了蔬菜、油料作物等,这样为学生食堂的菜蔬、油料供应提供一定的补给,降低成本,减少学生的生活支出,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到自己菜园里去采菜交到食堂,都想让别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关键词:勤工俭学课程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让学生到劳动场所、实践基地去开展勤工俭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方式,而设置勤工俭学课程内容是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本文就对勤工俭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析。
一、开设日常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家长只要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而学生的动手实践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我省有开展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农村大部分学校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可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适度参与劳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劳动强度不同的简单劳动,在生产粮食中使其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普通劳动的内容很多,如挖土、锄草、播种、施肥、杀虫、摘果子等。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促使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提高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也能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习惯,更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部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很突出,找到了自信,使其体会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乐趣。教育学生形成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自发地去劳动了,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人人过着有劳而获的和谐生活。
二、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些学生离开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后就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开设与提高生存能力相关的课程非常必要。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播种、育苗、养育动物(如猪羊),让孩子们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当果蔬成熟时让学生们去采摘,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适当安排学生干些切菜、炒菜、煮饭的活,使其掌握基本厨艺。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挫折,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很多人承受不起打击而灰心丧气,开设提高情商的课程,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得失,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性,这样才能担当重任。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和防突发事故能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预防火灾;教会学生用电常识,预防触电事故;教会学生渡河常识,提高防溺水能力;教会学生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只有提高了生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学生们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劳动技术和技能,可以受用终生。劳动技能包括一般劳动技能和专门劳动技能。一般劳动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一般工作的能力,是劳动技能的基础;专门劳动技能是劳动者的独特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核心能力。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体力能力是其他能力要素形成与发挥的基础,智力能力是劳动技能的核心,心理能力即人的心理特征,对其他技能的形成与发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提高“种、养、加”的劳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提供社会产品的重要因素。除了学习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习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农村孩子的简单生产劳动能力较强,而一些现代技术懂得比较少,如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科技农业,等等。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学校生物园和劳动基地,通过学习一些生活、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如让学生参与打字,板栗嫁接,手工制作绿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并形成主动学习技术的意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新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设劳动实验课程,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劳动技术课中开设劳动实验项目,经过动手动脑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探索创新意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种养加”的劳动中,有很多项目可做实验。有一个学校种了两亩辣椒地,有一亩正常种植,为学生提供绿色环保的辣椒。另一亩地分组分区域让学生们种辣椒。经过劳动实验、统计分析,学生们明白施加数量不同的氮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可以种出酸甜苦辣味道不同的辣椒。有个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同学们在陶瓷制作中增加了乐趣,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只有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在学习劳动中解答“怎么做”“为什么”,才能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243-0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一次重申,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我国的这种新的职业观正好相适应。成果导向教育的成果在我国即是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
成果导向教育与当代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重心、教育目标和办学方针等几个方面实现了较好的适应性,为中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一、教育理念方面的适应性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四要旨”学说:“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者杨智在《近代职业教育概念的辨析》中对职业教育是这样定义的,即职业教育是“培养个体从事某项职业所需之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人谋生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职业教育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强调“国家要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生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在中西方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观,是现今国际先进的教育方法。美国教育家斯派蒂、斯洛克、布兰迪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对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所研究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促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重视资源投入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以使人人都能学会。核心思想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及其课程发展理论一直备受各国的关注,影响了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获得众多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界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认可,被公认为“追求教育卓越的一个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该教育方法强调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出发,倒推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通过更务实更可行的教学内容、更灵活更多样的教学手法和更科学更严谨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达到既定的教学成果。成果导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学习成果),再设计能力指标做为绩效衡量标准。核心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沟通整合(协作力)、学习创新(学习力)、责任关怀(责任力)、问题解决(执行力)、专业技能(专业力)、职业素养(发展力)等能力。成果导向教育不仅侧重传授知识更侧重能力的获得,正好与当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相适应。
二、以技能培训为教育重心方面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通过不断应用和发展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成果导向明确二十一世纪参与国内及国际竞争所应具备的能力的转变,执行能力对应创新能力、服从能力对应网络信息能力、加法对应减法能力、稳定发展对应客户导向能力、组织忠诚能力对应领导能力、知识是力量对应能力才是力量等各种能力的转变。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随着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果导向教育实施中,就是要强调技能培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和巩固职业教育实践资源,采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和校企合作的模式,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可供实践的基地平台,使学生真正的实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能力。
国内国外的经验都强调职业技能培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而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渠道。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人才,社会还需要具备现代信息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优良的品质等。发展成果导向教育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起源于学徒制,其中的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实践,强调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英国的三明治(实行边学习边工作的办学模式,也称工读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学校到职业生涯的教育思想,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的一体化培养等。
成果导向教育强化克服职业教育中关于实践教学问题;强化技能培训不仅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技能型教师队伍,通过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技能型学生,在教育中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强化技能培训还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劳动实践的业务能力,使学生胜任一岗或多岗的业务处理操作能力。例如汽车维修专业必须掌握具体的维修技能;会计专业必须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处理等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以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职业要求,提高其生存竞争力。
三、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方面的适应性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形式,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素质、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主的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课业学分,而是在于学习历程结束后学生所拥有的能力,重点在于确定学生的毕业能力。毕业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组织领导和策划的能力、分析及综合信息的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可以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任务来获得。掌握技能的目的即是能够应用其就业或创业,获得生存于社会的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了解就业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技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社会、把握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深入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成为独立的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就自己的就业创业梦想;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果导向教育是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希望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创业的能力,通过教育来发展学生核心能力,以确保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社会化办学方针方面的适应性
陶行知先生的“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重视社会化办学的方针和举措并不断创新。 社会化办学,具有综合化和民主化的特点,涉及范畴广泛。社会化办学就是采取实训基地社会化、职业教师队伍社会化、学校管理社会化、教科研工作社会化、职业就业工作社会化等措施。
职业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模式,需要广泛力量的参与,灵活化办学,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以达成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在《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国务院也曾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成果导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成果导向的成果必须融入社会并经得起社会的检验。作为一种面向大众化的教育类型,其受教育者要面向社会市场就业,与社会力量的接轨显得尤为必要。
一、素质教育发展及现状
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优劣、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弊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显现,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从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在局部地区进行素质教育试验开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还注重对受教育能力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1999年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灵魂。由此,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在德育方面有所缺失,特别是在德育中的劳动教育方面,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的一块短板。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参加劳动活动,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要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劳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逐步被淡化,出现劳动意识缺乏、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素质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使得老师对孩子细心呵护甚至溺爱,独生子女很难真正接触到劳动活动,大多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智力发展的丰富源泉,劳动可以使大脑得到协调发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劳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意识将贯穿始终,学生之间的友情将会加深,处理情感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劳动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灵魂,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地创造着先进文明成果。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德育的作用。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同时也在养成个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感恩为了自己健康成长而不断辛勤劳动的父母和老师。劳动教育的不断完善不仅保证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而且为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加强劳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他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和养成劳动习惯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积极引导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人们充分感受劳动光荣的日子,是体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日子,更是一个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日子。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是我国重视劳动、鼓励劳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突出了劳动的教育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鼓励参与劳动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 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习惯 ,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 ,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 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 ,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 (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