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扶贫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扶贫实践报告

第1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调研的时间:2009年9月5日

调研的地点:福建福州天福茶业

调研的对象:福建福州天福茶业

调研的范围:

调研人员:张洁敏、邵博、韩昭

一:包装:

现在市面上对茶叶的包装过于的单一,颜色方面也是过于简单,不能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感到很市场化。没有什么特点,南北两地的包装的喜爱也有很大的差异  北方人喜欢大气包装 ,并喜欢将这种茶作为礼茶赠人。喜欢大气的包装,与他们的审美情调相承,主要体现于包装规格、包装物颜色选择,以及质地喜好上。     

 1.颜色:大多喜欢金色或大红色,特别是包装盒和包装袋更是如此。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品饮水平有限,他们对冲泡方法和饮用方法格外看重,应当在内外包装上明显标示。茶包装色彩更直觉的印象,设对包装色彩和印象直接描述:如刺激的/平常的;新鲜的/陈旧的;现代的/怀旧的;都市的/乡土的;简洁的/繁琐的;明朗的/模糊的;高档的/经济的等,有人曾把四份同样品质的绿茶倒人红  、绿、蓝、棕色的茶罐中,然后请人饮用四个茶罐中的茶水,结果表明:80%的人认为:红色茶罐里的茶气味较浓郁,回味持久,茶叶档次较高。96%的人认为:绿色茶罐里的茶气味清新、香醇,品质纯正,茶水颜色清澈,是新茶。87%的人认为:兰色茶罐里的茶有酸涩感,风味不佳。92%的人认为:棕色茶罐里的茶气味浓郁、醇厚,回味持久,品质纯正,是陈茶。茶叶作为食品,包装颜色必须符合色彩对人食欲的刺激。红茶汤色红艳清亮,应选用暖色调,让人有浓郁、味厚之感;绿茶色泽翠绿,应选用绿色这样的冷色调,使人有一种清新鲜爽的感觉;白茶的特点是白毫满身、汤色杏黄,所以宜选用清淡,柔和的色调。

 2.质地:外包装用纸袋居多,用木盒、铝合金盒也可。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

3.规格:喜欢一斤装或半斤装两种,要求上仍然要进行真空包装;包装盒、罐、袋喜欢偏大号,总之体积稍大者,他们相对更喜欢。

大多数茶叶品牌都有vi(视觉识别系统),但是往往没有在包装上进行运用。对标准色、标准字体随意改动。这就造成了消费者记忆的混乱,淡化了品牌个性。一个不断推出烂广告但讯息一致的品牌,要比一个时常有好广告但讯息颠三倒四、错乱不已的品牌具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比如同一个品牌的铁观音,虽然因为茶叶级别的不同,要采用不同的视觉设计以作区别,但是在整体风格上应当是统一的,只做色彩的调整,或者采用同一系列的主画面进行替换,而字体、各元素位置、广告语等,都不应当随便改变。

而茶叶得包装也是极有潜力的,有着精美包装的茶叶更适合于作为礼品,因此有了一定规模的茶叶 企业 应委托制作或自制包装盒,由于小包装茶是直接供消费者使用的,固在包装上要多加讲究。在设计中,应力求使广告宣传、 艺术 欣赏、礼品器具融于一体,集多功能于一体,使包装既具有良好的保质作用,又能宣传茶叶,传递商业信息。品牌和标签文字优美,商标突出,字形、符号、图案得体,使消费者一看就能产生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内容 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标明品名。质量等级,净重,单价,出厂单位和地址,生产日期,保存期限和品饮方法等。如果是外销的,其外包装的文字,图案要充分考虑销售对象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 经济 发展 水平,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色彩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需求和民族习惯而定。

要提升茶叶包装的档次,真正提升茶叶企业的形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茶叶包装要符合品牌识别的统一性

  茶叶是一个包装不断更新换代的行业,设计开工前,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去研究:原来的包装上的哪些优点需要继承,如果对包装进行重新设计,它是为了开发新的市场还是为了扭转日趋下滑的销售状况,其同类产品销售如何,有何优劣。

二、如何将文化内涵运用到包装上

 要做好茶叶包装,必须理解东方的茶文化。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如何有效利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加于运用,是表现品牌内涵的关键。

1、研究当地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巧妙的运用到包装上。

  就闽西而言:永定土楼,堪称建筑史上“一绝”,其客家风情、民俗,令人流连忘返;连城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观者无不赞叹“令人如身在仙境;会址,福建省十佳风景名胜之一,让你在历史的脚步声中沉思。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如果能在包装上运用,都能突显产品的文化价值,在礼品茶的开发上,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但是可惜,并没有一家企业很好的运用这一题材。

  也可以根据各类茶叶的不同产地,将各产地的人文景观,体现在包装上,既让消费者了解了茶叶产地,又体会到了异域风情。如云南的普洱茶,留给人的是热带雨林的一缕清香;而杭州的西湖龙井绿茶,留给人的是对西湖烟雨的眷恋;安徽的黄山毛峰,带给人的是“一品黄山,天高云淡”。共3页,当前第1页1

2、对书法、国画、年画、水墨等元素的引用。

  在消费者心理研究中发现,悠久的历史能带来对商品的信赖感。我们在分析日本企业的包装时发现,其中并没有常见的文字夸耀,倒是包装上简朴古拙的"白描"插画,在视觉精神上吸引了消费者。利用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运用在包装上,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茶叶是一种民族性的商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如中国画、水墨、吉祥图案这些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的元素来表现茶叶的传统性,利用其中的“传情、含蓄、细腻”等内涵融入其中,使之含蓄地表现出来。

  二.店面选址

合理的选址是商业经营最注重的是“地气气”,这并非迷信,“地气”[nextpage]主要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商业氛围,这种商业氛围对我们所经营的商品合不合适,“人气”主要是指我们经营的地方有没有顾客流这些顾客是否有购买我们商品的心理动机。

茶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除了它的饮用保健功能,还能体现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能使人清心、雅净、回归自然——茶叶店的选择要根据茶叶的特性,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地段

1、繁华商业中心:这些地区商业氛围浓,客流量大,购物层次复杂,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大多有较强的求质、求好、求美的特点,但房价或租金的费用比较高,竞争尤为激烈,所以进入前须经仔细考虑,分析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具备,如若有条件,进军“商业中心”当然正确,何谓抢占“制高点”呢!但实力不具备,千万不能冒然行事,这些地方要求茶叶品位高一些,要注意品牌、名茶品种要丰富,与茶叶有关的茶具、茶书要配套,如紫砂、瓷器、玻璃茶具等。

2、宾馆饭店群附近:宾馆饭店是商旅居住的地方,他们大多不带茶叶,随时购买,而且,为了走亲访友,捎一点茶叶,显得雅而不俗,饭店也要用茶,“客来泡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宾馆饭店群旁开茶店,是比较划得来的,房租不宜过高,同时还可以租用宾馆饭店的经营大厅,从提高格调并可以与茶艺结合起来。

3、交通大道:这些地方人口流动量大,主要是能吸引顾客,所以这些地方注重茶店的外部吸引力,品种要新颖,价格要优惠,适合一些字号较老的,无形资产较大的客商进入,刚刚入门的客商最好不要盲目开立茶店。

4.、 高档物业区:这类人群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生活水平高、节奏快,这个地段开茶叶店,品位应偏高一点,价格也应高一点,要求营业员素质更佳,包装应精致,茶叶包装时速度要快,同时可多上一些高档礼品、高档茶具,营业时间放长一些。

5.:如旅游景点,不适应大规模经营,适当经营一些纪念性包装茶等等。

三、茶店装饰:

叶店的装饰主要是突出茶叶经营的特点,使顾客产生一种和谐美的心理,茶叶店装饰分为外装饰域内装饰,外装饰主要能吸引顾客进店浏览,内装饰主要是能激起顾客的购买动机。”“人

外装饰有以下几个要素:

1、 外部造型:外部造型一定要突出“茶”的素雅、清心的特点。

2、 招牌:招牌是永久性的广告,要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便于消费者记忆,同时也能体现茶店的格调,一般茶店大都采取传统风格,长方形匾额,用黑色大漆作底色,镏金大字作点名,请名人书写,雕刻而成,庄重堂皇:或用清漆涂成木质本色,用名人题的字,雕刻后,涂成绿色,古朴典雅:再者可以用现代装饰材料做成大的内装通明灯光,外面用醒目大字,构成现代气息的招牌,具体则根据你所经营的场所而定。

3、 对联:如果用一副好的对联,则更能体现茶店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4、 橱窗:橱窗是茶店的第一展厅,它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橱窗尽量设计大一些,里面可以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茶叶,如保鲜茶、花茶、广告打得响的保健茶,适量的放一些茶具,可以将外形好 看的茶用透明玻璃杯泡上几杯,隔几天在换几个品种,橱窗内灯光要亮一些,摆设的茶及茶具和茶水要组成一副美的图画,且不断的变动。

5、 店门:茶叶店的店门尽量留大一些,采光要好一点,同时要考虑到安全性。

6、 外部灯光:茶店外部灯光一定要明亮,最好以白色或绿色,不宜用红色,如若用一两只绿色的射灯则更能突出茶店的吸引力。

7、 店名:茶店的命名主要是体现经营者的个性与茶文化和谐的统一,起好一名字是关键,可利用传统的老字号,也可以按照茶叶的特点结合经营者的思维,或请茶文化专家起一个好名字,如北京的“吴裕泰茶庄”、“信裕泰茶庄”、“满堂香茶庄”、“仙山茶行”、“绿茶世界”、“五福茶艺馆”、“天福茗茶”都是很不错的字号。

内装饰的几个要素:

1、 货架柜台主要是大方的题,线条流畅,一般应采用木质,可以漆成仿红木,也可以用清漆做成木本色,这样能体现余茶叶和谐的统一,同时可以做几个多宝格何一个小书柜,以便摆茶具和茶书用,有条件可以摆一张八仙桌或茶几以便品茶用。

2、 墙面:茶店的墙面应该素雅,一般用木质装饰板,漆成原色为好,同时合理的配合茶字画或介绍有关茶叶知识的宣传材料。

3、 地面:地面主要保持干净、整洁,用大理石、水磨[nextpage]石,也可以用地纸,如若铺地毯最好用绿色或灰色,千万不能用刺眼的色调。 共3页,当前第2页2

4、 灯光:顶部灯光一定要明亮,一般用电子日光灯,越亮越好,柜台、货架最好也配上绿色灯管,不能用红色灯光。

5、 点缀:店内点缀很重要,可以适当放一些花草、盆景或大紫砂、瓷瓶,关键根据不同茶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创意,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不可盲目堆砌。

内装饰的布局结构与交易、休闲,外部环境一定要协调一致,给人以整齐、高雅、舒心的感觉。

四.茶叶的摆放

一、商品全方位立体结构:

商品立体结构与品种齐全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品种齐全的基础上增加茶叶不同等级,如“黄山毛峰”有明前特级、特级、一级等;“牡丹绣球”有“头春”“二春”“三春”。二是经营茶叶同时经营与茶叶有关的商品,如茶具、茶书、茶点、茶水、茶保健品、茶字、茶画及文房四宝,茶具有紫砂、瓷器、玻璃、不锈钢等等,而紫砂有高、中、低,有套壶、单壶、怪壶,有黑泥、白泥、红泥等,茶点有瓜子、开心果、牛肉干等。三是采取与众不同的包装与储存,如花茶锡箔袋包装,绿茶可以放在冰柜里保鲜出售等,茶叶的主体结构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定,须经市场调查,不能盲目模仿,盲目拼凑。

二、商品陈列有序:

商品的陈列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茶叶店的感觉。种类不同的茶叶及与茶有关的商品一定要合理的陈列,首先是分类,如花茶区、绿茶区、红茶区、保健茶区、极品茶区、茶具区,再次是档次,是消费者一目了然,最好在各个区内放上茶叶的简介(产地、品位、特点等)然后是整体的布局,要根据你经营点的整体环境,将茶叶、茶具等与你店内店外结构起来,使陈列的商品协调一致,构成一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立体画面,给顾客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同时体现井然有序,繁多而不乱。

三、有条件的茶店可以与品茶、茶店、茶艺连为一体:

第2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据了解,该《报告》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推出的智库报告。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在会上介绍,《报告》将按年度出版,旨在及时记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进程,描绘、揭示其脉络和重要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一方面,它能够为扶贫领域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全社会提供一个密切观察和跟进思考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的窗口,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更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启示。另一方面,它能够全程跟踪、纵深描绘到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艰巨任务的历史进程。

《报告》共分为两大版块七个章节,其中,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版块,包含精准扶贫的内涵、精准扶贫方略的形成、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等内容,是关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介绍和论述;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版块,包含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的精准政策、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政策、教育扶贫的精准政策、救济式扶贫的精准政策、生态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精准政策以及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前者关注的是思想性、理念性、立场性问题;后者是“功能单元”的集合体,关注的是行动性、战术性、策略性问题。

第3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P键词】政策;审计;扶贫;策略

【Keywords】policy; audit;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39.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7-02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坦白说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将扶贫这项工作做好。审计机关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何在新时期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全力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成为当前审计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分析

2.1 认真贯彻基本方略

2015年12月15日,“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会召开,会上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表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就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这项基本方略的实施,变革了现有的扶贫思路和方式,更为形象地来说,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是将“输血”转变为“造血”,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以往扶贫项目的重点放在了GDP的增长上,现在要转变为注重脱贫的成效,也就是说要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前文我们提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涵盖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包括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2 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方案

按照《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进度安排,不断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扎实开展十大扶贫行动,深化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瞄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困难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深度贫困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还要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管机制。抓紧出台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具体意见,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3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3.1 是适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基层职能机构,要深入分析新常态,深化审计重点,强化跟踪审计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1]。在新常态的新要求下,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助力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3.2 是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这些是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就要根据这些理念,本着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遵循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局面,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十三五”时期,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收关期,扶贫攻坚应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贯彻统筹分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3.3 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保障

从顶层设计来看,精准扶贫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政策,也被称为“点穴式”扶贫,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等多个层面。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扶贫中的难题,突破以往扶贫的瓶颈,将扶贫具体落实到特定的困难地区、特定的困难群众中。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要及时跟进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帮扶跟进机制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显著提升,才能保障整个扶贫工作成效,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4 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分析

4.1 完善精准扶贫审计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完善审计新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审计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部署,对审计项目的思路、重点、方法进行细化,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提高审计整合工作的协调性,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开展跟踪审计时要准保把握扶贫地区的优劣势,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维度融合,针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实现,要做好及时沟通与协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强化跟踪审计监督效能;三是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审计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的工作情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跟踪审计理念及审计方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2 加强高素质、高水平??计队伍的建设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离不开审计队伍的支持,审计人员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具体来说,审计队伍的建设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审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基本标准,构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确保干部能够正确引导审计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化建设,优化审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工作其实是一项涉及学科很广的工作,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所以针对在职人员,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三是坚持依法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审慎客观,文明规范,取信于群众、社会、党和政府。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管理系统,高度重视跟踪审计过程中关联数据的分析,有机整合数据分析与实地审计工作,以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有效提升审计水平。

4.3 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结果应做到及时报告、依法公开,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平台来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尤其是对政策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应重点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第4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一、高度重视,谋划帮扶实事

一是及时传达省厅关于省文化和旅游扶贫暨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相关精神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不折不扣做好分解的工作任务。二是深入帮扶点开展调研,详细了解桶井乡脱贫攻坚、文化艺术资源、文旅融合等相关情况,梳理群众需要解决的实事、难事,结合我单位特色和优势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形成具体帮扶方案。

二、统筹推进,务求帮扶实效

结合调研情况,依托我单位在桶井乡春晖乡愁苑挂牌的 “省乡村文化振兴(桶井)研创基地”,切实推进相关定点帮扶实事: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感人事迹创作小戏小品。我单位充分发挥艺术创作专业优势,组织编剧骨干前往帮扶点收集素材,与桶井乡扶贫队员以及桶井乡群众广泛开展交流,进行深入访谈。围绕桶井乡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精彩故事潜心创作讴歌脱贫攻坚感人精神、激发脱贫攻坚正能量的小戏剧本。

二是开展文化扶贫实践课题研究。立足我单位近年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良好基础,组织业务骨干与驻村帮扶队员共同开展重点委托课题《桶井扶贫的实践探索》。通过聚焦桶井乡进行调研、采访、座谈,深度总结提炼桶井乡扶贫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该乡扶贫的对策建议,为全乡和更大范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参考借鉴,目前该课题研究报告已完成。

三是挖掘梳理桶井乡代表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象。结合我单位职能优势,抽调精干力量深入桶井乡帮助梳理代表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象。一方面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摸底,对地方文化艺术工作者、民间文化艺术爱好者进行田野调查方式方法的指导培训,并结合点上调查、深度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全乡民间故事、民间技艺(刺绣、傩戏)、民间音乐(乌江号子)等文化艺术资源情况。另一方面,展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搭建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傩戏、花灯、舞蹈等)、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三个工作组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目前相关资料已进入统稿阶段,后期拟成书出版。

四是指导拍摄桶井乡山水人文专题片。为推动桶井乡山水人文方面的宣传,提升桶井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多次赴该乡指导专题片拍摄。积极协调搭建拍摄团队,帮助撰写拍摄提纲和专题片解说词,组织了新滩、望江亭、乡愁园、土家村寨等处的场景布置、景点拍摄及相关后勤工作。目前该专题片已完成后期剪辑制作,并在桶井乡举办的丰收节进行播放。

第5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6月26日至7月3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恩施暑假社会实践队以“调研恩施精准扶贫与留守儿童以及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在恩施沐抚镇展开了为期八天的调研活动。期间走访了“闲来乐”葡萄庄园、木贡村村委会、沐抚办事处等地,采访了沐抚办事处书记黄向前、沐抚办事处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唐登清以及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佘运雄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此次调研的“两个主题”作了相应的调研报告。

26日下午抵达恩施沐抚后,实践队带队老师于蕾对接下来的调研活动作了安排。

27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沐抚镇“闲来乐”葡萄庄园进行参观调研,并就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和葡萄种植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佘运雄进行访谈。佘先生关于合作社的历史与规模、自身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做了介绍。佘先生表示,该合作社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建立。在葡萄园的管理方面,合作社采取专业人员与农户一对一进行指导的方式管理。葡萄园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农户的贫困问题,又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当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体现。

28日上午,实践队员组织了看望留守儿童的活动,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现象想当严重。在与留守儿童的聊天过程中,当队员张阳问小明(化名):“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小明显得很沉默,回答得很冷淡:“没有”。

2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沐抚办事处木贡村村委会与七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进行了访谈。访谈从老艺人们唱山民歌开始,歌宋冬菊老人为大家演唱民歌《郎在高坡打伞来》,随后,5位民间艺人进行了花锣鼓表演和薅草锣鼓表演。在谈到沐抚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时,唐主任表示,沐抚当地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要继续努力。

第6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问题这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旅游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扶贫成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旅游扶贫的内涵

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1999年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扶贫旅游”(PPT,Pro-Poor-Tourism)一词,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强调要让贫困人口不仅获得经济利益,更要使其获得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机会。

我国对于旅游扶贫定义说法不一。自1991年贵州省提出“旅游扶贫”口号后,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忠军(1996)提出旅游扶贫就是借助于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办经济实体,使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李并成(2002)指出,扶贫旅游要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从而改善自身发展及投资环境,达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的;郭清霞(2003)指出,旅游扶贫要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导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大力扶持引导旅游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性循环;隆学文、马礼(2004)认为,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通过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扶贫旅游,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而且认为这是贫困地区完成经济流程转变的路径选择之一。

综上,旅游扶贫是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通过新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扶旅游扶贫理论研究较国内更加成熟。国外扶贫旅游理论的发展受到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批判阶段、可替展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并不断得到演化,并以此更好地推动了旅游扶贫的具体实践。其次,国外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住宿业及社区旅游等扶贫内容,这些扶贫方式都与研究区域的资源类别和文化相关。甚至包括国际发展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政府和企业在内的旅游扶贫专题研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此外,在研究区域和方法上,国外旅游扶贫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也不乏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诸多研究方法蕴含其中,旅游扶贫量化研究成行,形成了大量数量化、体系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致经历了旅游扶贫研究起步阶段(1987-1996年)、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1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1987年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时最早涉及研究旅游扶贫问题的学术论文。中国旅游扶贫研究重点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研究;旅游扶贫战略和模式研究;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其次,中国旅游扶贫研究区域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如云南、广西、湖北、贵州及甘肃等人口大省,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议题;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研究,也有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进行的量化研究。与国外相比,中国在旅游扶贫专题研究方面稍显不足。

三、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趋势

(一)着眼于微观层次研究,聚焦旅游扶贫核心

贫困地区人口作为旅游扶贫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仍然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从微观视角入手,把握旅游扶贫的核心,有助于在进行旅游扶贫研究的过程中,兼顾旅游扶贫战略、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对贫困人口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的影响,协调产业发展和相关者利益,使得旅游扶贫真正发挥脱贫致富的作用,造福贫困地区。

(二)研究方法创新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旅游扶贫体系涉及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环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加之实证研究,有助于理清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症结,进而探寻适合区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可行发展模式和利益保障机制。同时,引用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更多新颖的研究方法参与到旅游扶贫研究中,运用反贫困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的理论,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更多体系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旅游扶贫专题研究加强

未来,随着旅游扶贫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加强,城市贫困问题、旅游扶贫效应、消除扶贫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旅游扶贫相关利益主体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今后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这些相关专题研究将为今后旅游扶贫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将为中国旅游扶贫模式和具体实践提供指南。

第7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劳务输出;民族地区;职教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52-04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扶贫工作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职教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措施逐步受到国家的重视。据研究显示,“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收入有着显著的作用,平均回报率约27%”[1]。在此意义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促进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功能。民族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根据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以脱贫与防止“返贫”为终极目标,构建有效的职教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本身是以学员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提升为导向,因此立足民族地区农业劳动力相对富余的现实境况,从劳务输出视角构建职教扶贫模式有助于推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愿景的实现。

一、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逻辑起点

职教扶贫并非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宏大叙事,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实践审思。尤其把其置于精准扶贫政策境遇中,其实践导向尤甚。民族地区职教扶贫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解决民族地区农民收益的问题,而增收的潜在假设是民族地区具有通过职教扶贫增收的潜力和通过职教扶贫增收的现实需求。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内涵诠释

精准扶贫是有别于传统粗放式扶贫的新概念,其不是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的否定,而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要求。《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是运用统筹、协调、分类的科学方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坚持全过程责任式管理,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综合治理贫困新方式。”[2]精准扶持是对扶持方法有效性的规约,强调“精准扶贫不应该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帮扶,而且要有教育、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帮扶。”[3]其“是为了抵消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也是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4]然而,就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而言,当前的贫困主要属于相对贫困,造成这种贫困的原因除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外,人口的教育水平、人口掌握技能专业性与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是提升教育水平与专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就业的长效方式,与精准扶持具有天然的逻辑联系。因此,强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推动二者的相互衔接与支持,是把民族地区潜在劳动力转换成现实劳动力,促进民族地区人口经济收益增加,推动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

(二)民族地区居民转岗就业的现实困境

民族地区贫困的本质问题表现为财富的创造与实际的财富消费不对等,即实际消费需求大于创造的财富总值。职业决定着居民的收入,因此为摆脱贫困,求职与转岗问题的解决是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认为,“流入地的那些使移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流动人口的拉力,而流出地的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流动人口的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完成的。”[5]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促使推力与拉力共同增强,因此民族地区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已成为常态。然而,在这种“候鸟式”迁徙的背后,缺乏技术支撑的体力型职业的不稳定性使得多数民族地区居民收入不稳定,容易造成“季节性”贫困。如在建筑业不景气的境况下,依靠在建筑业做体力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很多民族地区家庭收入急剧下降,“季节性”贫困成为多数民族地区家庭贫困的常态。鉴于此实况,通过职教扶贫的方式促使民族地区靠出卖体力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获得专业性技能,以此谋取相对稳定的职业,这有助于脱贫与防止“返贫”。

(三)民族地区遗传性贫困的恶性复演

据研究显示,全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88提高到2012年的0.474,不平等程度增加了65%。农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提高到2011年0.3897,增加了83%。不平等程度的扩大意味着处于收入分配底端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难以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即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下降[6]。具体表现为“遗传性”贫困,即贫困基因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呈现出家族特征。遗传性贫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家庭因经济收入偏低,无足够的资源用于子女教育,从而使得子女只能“遗传”祖辈的“体力活”职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贫困的生活,这属于教育上的“遗传性”贫困。二是因缺乏现代教育,贫困家庭的文化属于“享受型”阶层认同文化,他们认为贫困属于自己家族的“命”,因此家族愿意接受现有的贫困生活方式,这属于观念上的遗传性贫困。三是民族地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难以消耗现有的劳动力,因此大量劳动力常年漂泊于城市,贫困的相关政策其完全不清楚,加上部分农村富人阶层与村委力争占有扶贫资源,因此在外务工人员很难被识别为贫困对象。这属于政策落实错位导致的“遗传性”贫困。四是现代社会的“职业遗传”性贫困。因缺乏教育,民族地区的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外出务工人员通常是先外出的带后外出的,因此其从事的职业单一,致贫风险高。如贵州省S县的贫困村M村,全村1921名成年劳动力中有85%从事建筑业,其中,有50余羰且患胰代人同时在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劳动。这种“职业遗传”既降低家庭乃至村庄的抗贫困能力,也使贫困在代际间传递。以劳务输出为导向的职教扶贫模式有助于减轻遗传性贫困的恶化。

二、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的逻辑结构

劳务输出本身属于民族地区实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传统的扶贫模式也认同职教与劳务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由于缺少精准管理致使职教促进劳务输出的效率不高,因此以劳务输出为导向,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构建职教扶贫的理论框架是研究的核心任务。

(一)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的内涵解读

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探讨的逻辑起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扶贫与劳务输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民族地区劳动力转岗就业的现实困境与民族地区“遗传性”贫困的恶性复演。在此基础上,职教扶贫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转岗就业,减少或防止“遗传性”贫困问题以达致减贫与脱贫的效果。就研究的核心词汇而言,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词汇,即劳务输出、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劳务输出是该模式构建的目标导向,职业教育是该模式所蕴含的方法或路径,扶贫模式是对职业教育与劳务输出在该模式中所发挥的功能的规约,而且最终目的促进民族地区脱贫。三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职业教育促进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推动“脱贫”与防止“返贫”,这即是基于劳务输出职教扶贫模式内涵解析的内在逻辑。

(二)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实践框架

职教扶贫本身是指向扶贫的实践路径,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思路的明确性,这是职教扶贫模式指导民族地区扶贫实践工作的必然要求。基于对民族地区现实境况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设计出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实践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何人接受职业教育、怎么培养人才与怎么实现脱贫。

1.职教扶贫对象的识别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实施职教扶贫模式的首要环节。劳务输出模式之所以适应于民族地区,其原因在于民族地区因经济落后致使其劳动力“自消耗”能力较差,因此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潜能相对较大。劳务输出是输出方与接收方的双向行为,因此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对象的识别应从输出方与接收方同时着手。接收方即劳动力市场,需要对劳动力市场展开调查,确定现实的劳动力市场需要何种人才。同时对民族地区的劳务输出潜在对象展开学习评估,评估其适合接受什么类型与层次的学习。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评估结果之间寻求契合点,处于契合点的劳动力即可归为职教扶贫对象。此外,关于劳动力市场真实需求的调研要对职业具有预见性,尽可能避开短期即会消失的职业,因民族地区人口本身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其在城市求职存在困难,因此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职业对其尤为重要。

2.职教人才的培养培训

职教人才的培养培训属于职教扶贫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职教的规律,在对象识别清楚之后,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已确定的对象制定人才培养培训的标准与规格。人才培养培训规格的确定需扶贫主体、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与相关职教专家三方参与,以确保规格的实效性。根据确定的人才规格,培养培训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即基地培训模式、驻村培训模式与职校培养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即扶贫主体把培训对象直接送到未来的生产与工作现场进行培训的模式,在培训期间扶贫主体承担着组织者与监督者的角色,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驻村培训模式指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技术人员聘请到学员居住地开展职教培训的模式。扶贫主体承担着组织者、监督者与资源调配的任务,这种培训模式的成本消耗较基地培训模式低,与居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易于组织与实施。职校培养培训模式指把学习者直接送到职校或技校参与培训的模式。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职校培养对象主要指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的青年,他们可以进入职校接受学历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已难以进入职校接受学历教育或不愿意进入职校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口,通过短期培训,他们可以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职教模式。基地培训模式通常培训的实效性更强,但可能在现代职业理念的引领上较为缺乏,且培训成本较高。驻村培训模式实施较为便利,成本也较低,但从劳务输出的视角而言,学员最终需进入发达地区就业,因此相关的技术性培训在居住地难以获取实践训练资源。从理论上而言,职校培养培训模式专业性较强且培训效果较好,然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职校能否有足够的模拟训练场所或其实践基地能否满足短期培训的需求。

3.职教成果的现实转化

职教成果转化的过程即职教达致脱贫目的的过程。职教成果可视为学员掌握了现代职业教育观念,了解现代就业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掌握相应行业所要求的员工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实现职教成果的转化即学员顺利走上与其职业学习相对应的岗位,且此类岗位具有相对稳定期。这样培训学员才不至于劳命奔波于各就业岗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依次需要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宿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稳定的就业带来的是稳定的收入,基本的衣食得以保障,同时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与社会归宿感,生活的自信心得以提升,相应地其才能得到同辈群体的尊重而非怜悯。在此意义上,职教扶贫成果的转化是解决农民物质与精神贫困的重要路径。职教扶贫要达致扶贫的目的,最后的环节则是协助参训学员走上相对就业工作岗位,甚至可能的情况下协助其构建自身的职业愿景,这样职教扶贫的使命才算基本完成。

三、基于劳务输出的职教扶贫模式的实施保障

以劳务输出为导向的职教扶贫模式是职教扶贫的理论构架,是对基于职教扶贫的民族地区长效扶贫模式的探索,然而落实以劳务输出为导向的职教扶贫模式需要相关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与资金支持:职教扶贫模式的资源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7]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作为智力帮扶模式,是国家关照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一种方式。政策支撑与资金投入是该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既表明国家对职教扶贫的重视,能提升职教扶贫的社会认可度或“正式”性。民族地区扶贫本身是资源消耗的事I,从职教扶贫的规划、实施、监管与后期的就业等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况且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本身不好,扶贫对象难以自身出资参与学习,因此职教扶贫模式的实施需要充裕的经费支撑,否则职教扶贫目的难以实现。

(二)施与监管严格:职教扶贫模式的过程保障

实施与监管严格同属于过程性保障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的实施要突出“精准”,要求扶贫对象识别要精准,职教实施过程要精准与就业支持要精准。扶贫对象识别要精准指帮扶真正的贫困户,尤其是已在职教扶贫行动计划中的贫困人员。职教实施过程的精准指职教目标确定要精准,既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也符合学员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特点。就业支持的精准指职教扶贫主体要帮助学员走上符合其自身水平、与其学习内容对应的就业岗位。监管是从管理的视角而言的,要求职教扶贫模式的落实需要加强监管。监管包括从职教扶贫计划的制定直至就业追踪的全过程,就业前的监管在于监管职教扶贫的计划与实施质量。就业后的监管重点在于评估,即通过就业后的工作情况反思与审视职教扶贫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以便后期的改进。监管除扶贫主体外,建议由第三方实施监管,这样能保证监管的公正性与实效性。

(三)保教与保职有效:职教扶贫模式的质量保障

民族地区职教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保职,保职才能保证工作稳定、保证收入,保证收入的前提是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需重视三个维度的问题:一是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确定定向培养的规格与内容,确保定向培养成果“出口顺畅”,提升定向模式的整体水平[9]。二是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教师的水平、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类材料,从资源配置上满足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求。三是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细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标,加强目标的监管与调适,提升培养培训质量。职教扶贫不仅重视教,也必须重视就业,只有把职教与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职教扶贫的内涵才得以体现。一是通过各种形式促进职教学员走上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就业岗位。二是建立职业追踪机制,对就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定期的了解,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职业。尽可能减少其失业“返贫”。

参 考 文 献

[1]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围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8):55-65.

[2]阚枫.报告析精准扶贫内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EB/OL].http:///gn/2016/10-17/8033781.shtml.

[3]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4][6]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5]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第4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26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5.

[8]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8.

Labor Services Exporting Orientation: Rational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Yang Zhi

Abstract The poverty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y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inority Area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job and "hereditary" poverty problem.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construction of labor service exporting-oriented vocational trai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uld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links, the first is to identify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second is to tra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third is to trans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ments. To apply this model effectively, it is of needed to ensure policy and funding resources, rigid guarantee for implementing and supervising, and quality guarantee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第8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世行是在当日公布的题为《消除绝对贫困、共享繁荣――进展与政策》的报告中公布这一新数据的。在新标准下,2012年至2015年间,全球贫困人口总数有望从9.02亿人下降到7.02亿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望从12.8%下降到9.6%,这是该比重首次低于10%。

这是世行十年来首次上调国际贫困线标准。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表示,此次上调是为了反映出2005年以来全球出现的价格上涨。世行参照当今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平均通胀水平,提高名义贫困线,而实际贫困水平则保持不变。

世行行长金墉在一份声明中说,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各国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他警告说,考虑到全球经济放缓以及贫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想实现203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仍须作出很大努力。

世行统计显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贫困人口的95%,撒哈拉以南地区占到其中的一半,东亚占12%。在战乱和过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地区,贫困问题尤其根深蒂固。

1990年,世行选取当时一组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线,采用购买力平价将它们换算成美元,通过计算出平均值将贫困线设定在人日均1美元左右。2005年,世行进行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国际可比性价格数据收集,并根据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和当时15个最贫穷国家贫困线的平均值,将国际贫困线上调到人日均1.25美元。

(新华网)

“十二五”期间中央水利投资三成用于贫困地区

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发挥行业优势,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2015年,贫困地区共安排中央水利投资2375亿元,占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的31.7%。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减灾项目、水保生态工程、农村水电和重要水利工程建设明显加快。

(人民日报)

企业与贫困村签约结对 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

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李昌禹)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在京联合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据介绍,“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1万个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在帮扶途径上,“万企帮万村”行动号召民营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帮扶形式,包括投资兴办企业开发贫困村资源的“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村对接外部市场的“商贸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就业扶贫”、捐赠财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捐赠扶贫”、传授贫困群众实用技术的“智力扶贫”等。

启动仪式上,河北、辽宁、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六省区的26个民营企业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分别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

(人民日报)

扶贫办:中国尚有7千万贫困人口 6年内全部脱贫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10月12日介绍,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数,中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六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近一段时间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分解,六年时间7000万,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

现在主要做的有几个方面:

一是,7000万贫困人口在哪、在什么区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有什么需求、怎么帮扶,就是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建档立卡的内容。国家层面的扶贫大数据正在加紧完善之中。

二是,自上而下围绕贫困农户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对12.8万个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和选派第一书记,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工作要求,宣传下去,并且规划好、落实好、推进好,真正让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得到实惠。

三是,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这些基本问题。

四是,对老百姓要好好地找典型,宣传典型激发老百姓自身的内生动力,老百姓、帮扶对象要真正动起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积极参与产业,要把孩子教育好。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采用好的组织动员机制,把老百姓有效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发展产业,走出去就业,以及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实际上东部地区都有一些很好的经验。

五是通过媒体界支持宣传,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的氛围。弘扬和赞扬贫困地区自力更生的好典型,定点扶贫的好典型,东西协作的好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打好总体战,为7千万贫困人口做实事,做善事,为他们脱贫出一份力。

(中新网)

十条“干货”带你了解国家扶贫工作最新进展

去年,中国政府正式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家扶贫日,今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会,介绍我国扶贫工作进展和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及扶贫日活动安排等方面情况。会上有哪些干货亮点,一起来看看。

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新闻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郭卫民指出,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各方共同努力,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013、2014我国贫困人口减少量均超1000万

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从2013年底开始,全国各地再次动员,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核心,全面开展贫困识别,经过多举措,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都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2015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幅。尽管也有经济下行、就业难度加大等压力,我们按趋势判断,今年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即将召开,主席将出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我们即将迎来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作为今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最重要内容,在扶贫日的头一天(10月16日),我们将举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是“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主席将出会并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举措,体现我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决心。

未来6年我国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

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数,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六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近一段时间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分解,六年时间7000万,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五大途径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基本问题

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为实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下了很大决心。在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基本问题上,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问题。要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各个方面的扶持,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来解决一批人的脱贫问题。

二是针对上千万贫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如生态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的问题,这五年时间要下最大的决心进行易地扶贫搬迁。

三是要开展教育扶贫,千方百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掌握一门技能。

四是将医疗、卫生、保健各项措施跟上去,解决一批人口的因病致贫问题。

五是建立全覆盖的农村低保,通过低保把一部分人基本兜起来。

扶贫要坚持精准攻坚,对扶贫腐败坚决杜绝

针对近期审计署公布的一些地方精准扶贫落实报告中发现的不少问题,如广西马山县有3000多扶贫对象不符合建档立卡的标准,2014年有近9%的脱贫人数属于虚报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回应说,这么多年以来,国家关心、支持、扶持贫困老百姓的钱,一直是各个方面关注的热点,也是重点,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知道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打。不论是谁,只要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最困难老百姓这点救命钱,想在这儿占便宜的时候,我们是绝不会放过的,这也是表明一个态度。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

会上,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指出,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绝无仅有;而取得成果之辉煌,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按照中国现行扶贫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与此同时,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道路、水利、电力、住房、通讯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条件明显改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会上,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指出,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概括地说,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始终将扶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先后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1―2010年、2011―2020年两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强力推动减贫进程。

开发扶贫,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扶贫对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各界帮扶,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做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

自力更生,就是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落后面貌。

社会保障,就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扶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无论是统计局的7000万规模,还是建档立卡的8000万人口,都要脱贫

针对记者提问的有关脱贫总人口到底是7000万还是8000万的问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国家统计局的7000多万是公布数,是法定数据。8000多万是工作数据。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每年要减少1000万贫困人口,之前是指国家统计监测数的1000万,现在从工作层面,必须要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的贫困人口里面把这1000万真真实实地减出来。减出来的贫困人口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统计局监测数是开展建档立卡的基础和依据,建档立卡是对贫困监测工作的细化和补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为扶贫工作服务的。由于两套数据的方法不一样,功能不一样,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合理的。无论是统计局的7000万规模,还是建档立卡的8000万人口,都要脱贫。

今年扶贫日前后,多项举措和活动将助力扶贫攻坚战

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介绍,为进一步彰显中国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展示中国政府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巨大努力,推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努力实现到2020年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的目标,今年扶贫日前后,还将举办以下活动:一是启动教育扶贫行动。二是启动金融扶贫行动。三是开展民营企业扶贫行动。四是组织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五是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

(新华网)

江西力争2015年减贫50万人以上

南昌10月17日电(记者郭强)今天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记者从江西省扶贫移民办获悉,通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去年江西省贫困人口从346万降至276万,今年江西将力争减少贫困人口不低于50万,确保到2018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作为革命老区,江西贫困问题突出。为加速老区脱贫步伐,确保老区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今年江西正式出台对全省25个贫困县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指标。

记者了解到,江西省贫困县考核办法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扶贫开发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考核总分值为300分,其中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占40%,扶贫开发占60%。

江西省提出,到2018年力争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县全部退出,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新华社)

贵州将开发“特惠贷”精准扶贫 计划5年内突破600亿元

10月20日记者从贵州全省扶贫开发大会上获悉:该省将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贷款,以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

根据贵州制定的《精准扶贫“特惠贷”实施办法》,对获得“特惠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将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贴息补助。其中减贫包干试点县从因素法分配切块到县的全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足额用于精准扶贫“特惠贷”贴息,其他县每年也要从因素法客观因素分配的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贴息。

第9篇:扶贫实践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

时光匆匆,转眼我在财政岗位工作已10余年的时间,感谢各位领导的关怀指导,感谢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使我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近几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始终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路线,积极领会政府各项精神,并把这些政策、精神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同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按照工作权限和工作程序,认真、积极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二、坚持服务奉献的工作宗旨

热情工作,服务群众,对每一位办事、咨询人员,耐心聆听,详细介绍,及时办理,尽最大力量为他人解决困难,基本做到“快、精、细、严”原则,自己从中也收获很多。

三、爱岗敬业、履职尽责。

随着新形势下对财政干部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觉提高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工作中不断改进,探索新方法,理好财、管好财、用好财。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综合分析、协调办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现将近几年来负责的主要工作简要概括如下:

1、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的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工作。工作中我严格遵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严格经费、项目资金预算审批,严格资金使用规范,加强对农业资金使用的监管。

2、及时准确拨付资金,保障了农业资金的及时到位。近三年来主要为农业发展项目、畜牧发展项目、乡村振兴奖补项目、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公益事业奖补项目、专项扶贫项目等拨付资金,同时做好小麦补贴惠农一本通系统发放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

3、积极应对乡村振兴、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审计和检查。2018-2020年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积极配合区扶贫办完成扶贫资金审计和各项扶贫考核。同时为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配合区农业农村局完成各项上级检查和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