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第1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教学;重要性;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从国外引进至今,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还是一个探索阶段,建构主义理论给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一片崭新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高中历史教学更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多加以学习,除了加强对历史学科钻研外,还要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建构主义历史教学模式很容易走入单纯的形式化教学模式的误区,即“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丰富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历史科目。也为自己的历史学习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著名的认知发展领域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提出了同化和顺应,即学习者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因接收外界信息而发生了改变,两者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逐步构建起来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老师只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身上即可,俗称填鸭式教学,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将知识良好地接收,成为长久的属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而建构主义倡导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样主客体的身份有了改变,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老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国家当下主张的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相呼应。

高校的历史教学时长较短,课时较分散,科目类别较多,多为文献一类的书籍,这样的教学内容多少会略显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属于学生自我的知识会零乱且松散,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高效性。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正是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遇见陌生的问题也可以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主动地提出对问题的解答。这是主动学习并且将认知进行了有效整合。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要实践构建主义理论,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实践。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方面,可以很好地实践于高校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输出者,而是在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时,相互交流和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正确的交流引导构建个体的自我发展。例如,在课余可以就一些历史问题开展交流讲座,通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围绕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进行研究时,可举办服装展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向老师咨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后,动手制作服饰并进行展示,期间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更好地巩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在高校历史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利用,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协作,通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更好地学到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校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需要进一步提上教学日程,更好地将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更好的运用这种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虚席历史给予更好的启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促使老师更好的进行高校历史教学。(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庆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9

第2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高校英语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内容。而建构主义理论则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作为认知理论体系的一大分支,为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如果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建构主义的概念及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通常又被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在自己所提出的“发生认知论”基础上,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并且在理论提出之后,又通过吸收和借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的精华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重视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实现对所知识的更新和主动构建。”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但是,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他人(包括任课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积极主动地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自主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则是学生意义构建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从而很好地契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人类学习活动的规律。

2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建构主义的概念与内涵可知,要将建构主义的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要求来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是教学模式的选择都应该以学生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发挥。

二是,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学习能够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成效,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时,就要注意始终重视情景构建的基本原则,通过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构建,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交流与协作在学生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够有效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意义建构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应始终重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重视学生交流协作活动的开展。

3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四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时,也应注意结合以上几点要求来科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确保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1 通过立体化学习环境的构建,给予学生多方位语言刺激

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组织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重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以此来给予学生多方位的语言刺激。这一点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情境要素,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要以支架式搭建为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了解与掌握。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新经验与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所以,学生是在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进入学习情境的,因此,在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时,不能凭空进行,而是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背景情况的前提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为支架,结合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开展学习情境的搭建工作,通过这种支架式的搭建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要以多方位构建为主旨,注意避免学习环境构建过于单一的问题,确保所构建的学习环境的立体化。为了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多方位的语言刺激,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时,就要注意不能构建单一视觉学习环境或是听觉学习环境,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入,却忽略学生的语言输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构建一个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并重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境时,高校英语任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将不同问题的讲解与相关材料的阅读和听力练习等穿行,以确保学生学习环境构建的立体化。

3.2 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

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实际上对应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协作、交流要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课堂活动的多样化、灵活化组织,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以构建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协作的语境,促进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协作活动的进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索,同时还需要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才能够确保其对所学知识意义构建有效完成。所以说,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否通过教学活动的多样化、灵活化组织,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协作机会,就成为了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关键所在。

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协作情境时,小组讨论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营造交流协作情境,创造交流协作机会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英语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组讨论法在营造交流协作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具体来说,在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法来营造交流协作情境,创造交流协作机会时,英语任课教师首先应在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应大致相同,而各小组内部则应尽可能包括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处于高、低、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了小组划分之后,任课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和展示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之后要求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来依次轮流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任课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发言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以确保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

3.3 通过及时的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第3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体制 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迅速波及各个学科,被视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体现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新进展。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当代教育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革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被认为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具体来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理论是现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基础,提出了新的教师教育教学观。

建构主义对当代教育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这一思潮影响,有学者将现代教育视为主体间的指导性学习,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性学习。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教育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被普遍认为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形成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师生之间应该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合,直接体验而取得共识。闭建构主义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新认识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教师在教育活动的新角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观点大多认为飞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此外,建构主义不同的派别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角色问题。例如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在修订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注重文化与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价值,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学习和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是情境学习的抛锚者,积极关注者,互动合作的对话者和适时的支架者和提携者。总的来看,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活动的逐渐深人,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以建构主义理念实施教学,为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主义理论深化了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并提供了有效路径。

上世纪末以来,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理念和策略的改革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被认为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困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认知个体与外在情景的交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产物。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信念的形成和修订,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最终都由教师的学习来实现。教师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所在。研究表明,从不同的建构主义出发,教师的学习可以看作是是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强调教师学习的真实情景和生动具体的事件在教师知识、能力和智慧形成的重要性;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强调实践中教学学习化,问题解决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始终;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强调教学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教师共同体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也是基于原创的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学中的创造性;更是基于经验的反思性学习,认为教师的反思是专业化提高的关键所在,将能否反思作为专业化成熟型教师的一个标志。依据建构主义的思想,有的学者提出在教师教育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阁即教师本位策略、丰富经验策略、持续建构策略、多重建构策略、协作建构策略和反思建构策略。强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学习的主体建构地位、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扩展、教师学习的动态与连续性、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建构的多视角、多维度和多领域、教师学习的协作支持和批判以及教师对理论、信念和经验的批判、反思和不断超越。因而,建构主义对教师学习特征以及教师建构策略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三、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专业化教学提供了具体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更新了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其学习观是继行为主义学习观和认知学派学习观的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在理论上建树的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将建构主义理念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也作了深人的研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模式已经在实践中逐步展开。在整合不同建构主义派别的基础上,汲取各派合理内核,学者们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我国学者高文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四组共十种学习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其中包括了三种与概念相关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两种机遇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三种基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和两种基于活动的发展性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情景学习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式,基于超媒体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合作教学,问题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基于不同建构主义理论观点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得到实施。这些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行为主义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以及早期的认知学习观指导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更为积极的教育意义。

四、建构主义提供了教师教育新模式,推动着教师教育改革中心的转移和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教育是关于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新型教育制度。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学生进人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后,在一定时间量的专业学习的同时间以部分教育专业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学习;完成学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混编培养教师的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单一四年学制束缚下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存在专业基础不够宽厚,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实践环节薄弱的弊端。教师职后培训也多以学历补充或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为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我国历经百年的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从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来看,教师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具体体现在在教师教育体制方面,由单一定向型或封闭型向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相结合再向非定向型转变,最终建立多元化的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基础的改革方面,由行为科学为基础的训练型教育模式向基于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发展型教师教育模式转变。在教师的职业发展性质上,由非专业化发展或半专业化的继续发展向全面地联系终身的专业发展历程转变。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也由经验型教师向技术型教师再向研究型反思型教师转变。在教师教育的方式上也由知识经验和技能训练为中心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参与行动与反思方式转变。

第4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学习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建构主义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对探索基础科学学习方式, 促进科学课程多元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因此, 只有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心理学来源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心理学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各理论学派林立、各持己见,分析各理论的片面性到各理论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断完善。要想全面了解一个理论,探索其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主要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认为图式是人先天遗传所得,表现为对外界的一般反射,在外界的影响下,经过行动和经验使图式得到丰富和完善,图式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又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认知发展包含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知,认知结构就是图式,认知机能包括组织和适应,适应又涵盖了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外物”产生了认知结构,因此个体认知发展是经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之后,同化、顺应的图式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唤醒或促进位于最近发展区内处于成熟状态的机能。该理念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最近发展区强调社会活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学习者在能力较强的他人帮助下跨越发展区,实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学习。在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随之发展, 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该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对先前各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以及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研究。该理论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认为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的主动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个体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建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情境中的交流对学习者构建意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行为。

(二)建构主义学习范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范例有:任务驱动学习,情境性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等。无论何种学习范例,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和创新。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强调课程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课程要符合学科的结构特征。二者都只强调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建构主义理论则是Χ者的综合,既强调学科结构也强调儿童心理特征。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这四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指导方式。

随机通过教学模式,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关注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进行探讨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前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尝试。

四、反思

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意义,易忽视知识的客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使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 还须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吉丹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1

[4]钟启泉 主编,汪霞,王文静 副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历史教学;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6-02

根据国家在中长期和2011年教育改革的部署,各地高校面临着“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改革任务。探索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源于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在我国备受关注和推崇,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启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影响和改变着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高校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继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之后提出来的最具革新性的理论,是目前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和最具前景的教学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而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在他之后,科尔伯格、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建构主义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颠覆,是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方面提出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

1.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现实和主体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且真实的反映,它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而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它还会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变化之中。因此,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真正的知识是个性化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像一个实际物体一样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体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促使学习者因为新知识经验的介入而导致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变。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个性化的理解,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3.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像是一个有待被填满的容器,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储备了相关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学生才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积极主动的唯一学习主体。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摈弃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要转变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而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要变传统的被动意义上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起到辅助者和合作伙伴的作用。

5.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1]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论是充满活力的教学指导理论,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种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它启示着我们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在历史课堂上体现建构主义的指导作用

完成一节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课并非易事,它对师生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才能创设、打造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6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Concept Based on Construction Theory

ZHANG Zheng, WU Jingting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ing, dig ou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s not yet been through innovation of teaching idea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based on constructionist theory proposed by business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concept,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nternaliz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vis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philosophy lea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this concept,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concept innovation

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高校为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一直在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工商管理作为与社会动态紧密结合的学科,也积极进行了教学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现状

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中,虽然进行了很多教学创新试验,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方面,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局限于新增创业创新课程,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1.2 存在的问题

总结以上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尚未贯穿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依然认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其教学工作的重点,采取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的方式教授工商管理专业中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不仅使理论教学索然无味,而且占比较少的实践更是“水土不服”,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上课积极性降低,而课堂上学生的消极反应降低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恶性循环,使得原有的教学创新实践久而久之便名存实亡。

由该问题引发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获取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及将理论贯彻到实践的能力尚未得到培养,使其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2)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除却与其他同学历人才的竞争,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及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带来逐步提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薄弱,将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其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3)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经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经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削弱企业整体的创新力,无法响应国家对产业转型、万众创新的号召。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尚未贯穿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理念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由此而得出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帮助学生习得这些实体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内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1]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在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呈现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未来劳动者作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走出“师传生受”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过程的安排者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

2 建构并贯彻创新创业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人们对教学活动的利益诉求及价值取向不断变化导致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变化,使其具有前瞻性及动态发展性的特点。[2]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理念将指引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展开。教学理念的革新对于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将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建立统一的教学理念以及渐进式的教学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有效链接,形成完整且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教育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

2.1 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及价值

(1)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知识。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推动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发展。[3]

(2)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通过以上对建构主义内涵的介绍,将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

表1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①在对知识的态度上,传统教学思想主张从纯客观角度看待知识,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通过对构成世界的客观实体及其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知识是对现实的某种认识及假设,同时强调知识需要在具体问题中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②在学习的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定理等知识进行学习并掌握。建构主义理论则偏向于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完成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选择性加工,在教师及同伴的协助与合作下,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③在教学过程方面,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即严格按照事先指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者的角色存在,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是知识及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认识上的特殊性并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合作互动,丰富各自的认识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重塑再加工的态度及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处于知识获取及建构的主置上。

(3)建构主义理论的价值。通过上述对建构主义的内涵的介绍及其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比较,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会通过有选择地关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环境演变过程中,把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保留下来,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再结合保留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创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密切结合社会真实情境对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进行意识建构,从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一次挖掘与提升。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总是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建构社会现实。由于传统的教学而埋没的创造力通过创业学习,将会得到重新开发,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2 践行建构主义理论并深植创新教学理念

综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价值的分析,认识到将建构主义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内化教师对建构主义创新理念的理解并实践。制约教学行为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能否将确立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信念,如果实现不了从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内化教师对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业精神的教学理念为其教学信念至关重要。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淀指导着其教学行为,形成优先地位。任何理念的内化都不是简单的、一次完成的过程,新的教学理念与旧有的教学理念必然形成冲突,使得新教学理念的内化将是一个曲折、动态的过程。[4]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实现教学理念从旧到新的转变并促进新教学理念内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转变观念,克服内心不适的感受,实现量变到质变,最终将该创新教学理念内化为信念并引导教学实践。

其次,教师应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定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理解者。因此,教师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对教材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对课堂的调控等静态的或外部的环节上,还应投入到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思维规律的深度上,做到预测、引导、控制、调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

再次,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应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提炼工商管理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并进行加工、升华,使之自然融入到实践过程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

最后,管理院系应在教师培训方面给予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需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及除理论知识之外的更广泛的实践知识作为支撑,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创业培训,并建立校企对接平台,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开展创业实践,使教师通过实践明晰创业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将创业精神融入至日常教学中。

(2)建构主义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方式改革。要深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通过创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的教学理念,必须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倡导互动参与式教学,充分促进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实现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翻?D课堂、支架式教学等。

翻转课堂,是基于对学习两阶段的认知提出的,即“知识传递”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知识的“吸收内化”两个阶段。[5]

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需要教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知识点加以合理分层。同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课上积极参与互动,使知识理解最大化,从而实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进一步创新的目的。

除了翻转课堂,支架式教学方法也是很好的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支架是创设情境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并逐渐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再逐步撤回支架,最终使学生实现自己意义的建构。支架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及教育学家布鲁纳等人在吸收并发展俄国心理学家维格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6]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使学生进行意识建构的基础及重要环境要素,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相应的创业学习资料,要解决的问题的难度适当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其能够通过一定的思考及相互合作解决。例如,从初期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创业初期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然后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创业问题及任务的难度,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2)探索与再探索。支架是互动、协作的,探索环节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式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对选择的创业情境中设定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学生再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教师的指导应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撤回支架,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进行意义建构。

第7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本文尝试对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论述建构主义思想对我国新课改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后又继承了认知心理学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若干思想,以及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总的来说,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强调学习的客观主义到强调学习的主观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行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对人们行动结果的强化会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揭示人类学习的经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应),强调“经验乃知识的惟~源泉”,明确提出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教育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缺陷受到后来的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批判。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的自我建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基础。和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等客观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认知主义者皮亚杰(Piaget)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这种认知建构主义观点,教学的目标是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在这个建构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亚杰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解决好客体问题而过于强调生物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性。

(三)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维果茨基进一步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皮亚杰自我建构理论不同,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人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是通过社会作用不断建构的,即社会建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这种互动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在他看来,对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它们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加以理解。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并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儿童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

(四)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与发现学习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先后在美国的流行,对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广泛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改造与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布鲁纳认为学科内容应是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联系,认为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好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习者不仅可以简单地、明确地把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发挥迁移力,对有关联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预测。”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处于知识结构最上层的概念、规则,才会出现学习的迁移,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为此,布鲁纳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并且是客观性、简约性、概括性、结构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去发现的答案是教师已知道的,学生不是去质疑或发明而是去发现教师希望他们去发现的东西。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为以后更激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上说来,布鲁纳仍然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及其特征内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

(五)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激进建构主义等新的流派。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经验知识的理论,它更多地是从认识方面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相决裂。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个体的。相对于认知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是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教师只在其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因而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构主义流派更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诸如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的随机进入教学等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的建构作用;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至此,已经从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学习论到认知主义的相对客观论演变为以主观主义为中心的学习论。

二、建构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者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构主义是当代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一种主要影响,这种影响从近年来国际上出版的大量有关建构主义的著述中可见一斑,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除美国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科学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相应的教师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也都正在展开。例如在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新西兰,2O世纪9O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即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把建构主义理论用于科学教学改革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多为源于维果茨基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在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理论构想非常有助于我国教育界解决困扰当前教育的核心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简单,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其结果造成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发展趋势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已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切,其独特的学习理论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也从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杰根的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将学习置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识规律来进行。PI(’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是一种进步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在新课改实践应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构主义学习论也是如此。行为主义客观学习论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学生获得教条式的知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重视因知识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以及经验的建构,看到了学习中具体性的方面,但是不够深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侧重于探索如何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走向具体,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后续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这助长了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样也会在教育实践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易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领域,建构主义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实践领域,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建构主义实际上特别强调学生的个别、直接的经验,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个别“意义建构”来获得呢?根据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学习前人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而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对间接经验学习的补充。如果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另外,从教育的立场上看,其结果和美国l9世纪末至2O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那次的教育运动是极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滑坡,迫使美国自上世纪5O年代后期以来自上至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现状的改革。

有学者明显地表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应用中的担忧,指出过度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知识、情境学习而忽视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个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心理逻辑。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有害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自然主义’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儿童中心’和‘能力训练’成为指导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则,其结果是:知识的掌握被弱化了。”[41。”“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这一思潮流行时间很长,影响已相当深广,已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所反映,因此,对它认真进行探讨、辨析、澄清和克服,尽量减少一些消极因素对新课改的干扰,避免太多的损失,不致付出过高的代价,应该说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对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有学者进行了大景的探索,张奠宙认为“建构主义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如何用于数学教学,则要慎重研究。”l5l台湾小学数学教学推行建构教学法,已试验了五年,但无突出的进展。实际上,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先记住会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的,一切都要建构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础知识的建构与思想意识的建构必须区别开来。

(二)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第8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对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建构的途径。在阐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进而探究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主要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方面,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范琳、张其云,2003)因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及作用较之传统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和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Holec(1981)首次提出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进而从学习者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加以界定。他认为,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了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e.g.Allwright,1990;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重复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Benson & Voller,1997)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诸多定义,对该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视角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依靠自身经验、世界知识等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该视角下的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

1.能动性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认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能够建构的知识范围提供学习目标;其次,建构主义尤为重视建构主义环境的设置,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2.独立性和责任性

独立性是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责任性则是针对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责任感而言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独立建构的结果,注重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中必备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学习者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责任感也相当重视。

3.权利性

权利性针对的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者只有享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具备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才能运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权利,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建构主义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促进者。事实上,建构主义也“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主权”。(毛新勇、孙长根,1999)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重复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该理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1.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

英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力图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然而,此过程中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建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学习者接受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2.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视听法,如通过图画、实例、观看影视录像等,也可采用参观、讲座、操作等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第二,拓展阅读、写作经验,如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系列活动。第三,通过模块解读提高读写能力,让学习者阅读文本并进行主题讨论,根据主题写作、举办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以内化其语言概念。

3.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因而,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习者在分组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建构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下进行高效的自我学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途径:首先,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制定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次,培养学习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学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最后,为更有效地建构意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过渡、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转变。

4.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对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媒体资源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及评价,并定期做出汇报;鼓励学习者自己查找并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操控者。同时也需要让教师清楚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具体手段如下: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应积极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争取机会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第9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媒体网络教学;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3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与国外交流日趋频繁,中外合作项目日益增多,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他们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比较少,因此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日内瓦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为代表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育的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基于该理论下,将英语教学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建立高效的英语教学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或心理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个体也是通过这种结构对环境进行智力的适应和组织。“同化”是指认识主体把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达成与外界的平衡,这种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平衡”持续不断地向更高水平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Piaget,197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主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二)情境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取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同学,即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及其认知主体作用,学习不应该采用传统单纯通过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三)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理论强调了“学生协作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共同学习。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无形中推动了教育技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有力支持,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对于构建高职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其成为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创建英语情境化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2]。布朗科林斯杜盖德曾指出,知识是情景化的,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的,而且不能与情境分离[3]。因此,情景创建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只有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就学习环境而言,英语在我国仅作为一门外语来学,而非作为第二语言来学,所以我们缺乏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的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无疑是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网络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创建出一个个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生动学习情景,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高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动用全部感官参加学习。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感知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兴趣、情感、思维等潜力因素的增强,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学习体验,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知识性融合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语言知识的整体建构。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