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管理科学化;实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55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高校办公室是高校进行内部监管领导的核心机构,办公室领导不仅要担负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需对整个学校的日常运行秩序进行管控,因此高校办公室参与的工作内容往往繁多复杂。而高校办公室作为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中心机构,其要为协调、联系学校各部门、领导之间关系,为管理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依据,并维护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秩序,帮助其解决所面临的困难。高校办公室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使学校必须重视其办公室本身的管理工作质量,在应对处理高校办公室所存在的管理问题的同时,推动其管理科学化。
1 当前高校办公室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当前部分高校的管理思想、制度,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人才教育的发展需求,高校办公室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正影响着办公室自身作用的发挥。首先,在高校办公室的职责划分与业务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办公体系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招生规模的扩大,相应的管理业务范围也随之增加。但部分高校办公室在其发展趋势下并未对其工作职责与业务范围进行调整,或是在调整中出现不合理的安排设置,引发高校办公室工作职责的混乱,或是各部门业务重合、混淆等问题,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效率。其次,高校办公室缺少具体、细致的责任分工与工作目标。因高校办公室自身所负责的工作内容繁多,各类管理工作之间又缺乏有效的联系,使部分高校办公室疲于应付工作任务,只知道将眼前的“工作”进行处理应对,却未进行具体的分工与工作目标划分,整个办公室人员没有自身的职责与分工意识,工作时缺乏具体的目标与方向,进而导致高校办公室工作秩序的混乱与效率的低下。再次,在高校办公室的人员使用与管理方面,过去教育体制下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均属于学院教育编制,使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加上高校办公室长期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办公室工作人员缺乏制度的监督规范,自身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进而影响整个院校的管理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
2 促进高校办公室管理科学化的策略与路径分析
2.1 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建设
2.1.1 高校办公室管理制度上的科学化改进
高校办公室管理制度与方法上的完善,是实现办公室管理科学化、促进办公室工作效率提升的基础。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过去高校办公室受其部门定位影响,其长期为附庸于其他职能部门的机构,其工作职责多为进行学校管理事务的处理应对。高校对办公室工作的不重视相应也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办公室管理制度。因此,各高校就应从自身实际与管理水平出发,完善高校办公室管理制度,使高校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与实施,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这样既能有效约束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免各类不合理管理行为的出现,同时制度的建立也能带来相应的竞争机制与奖罚政策,在制度的激励下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令其主动、认真地投入到高校办公室各项工作活动中。同时,高校办公室管理制度也应细致规定各项工作的具体办事流程,确立管理工作的先后顺序与各环节的具体要求、标准,令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制度规范,不违反规定进行越级处理或在工作上相互推诿。
高校办公室管理制度需明确工作人员的各个岗位职责,并相应建立各岗位的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为其规定各个职务所需担负的职责任务,以及每项工作的具体完成目标与标准。对于完成时间要求较高的工作应设置相应的工作时限标准,不可将同一套考核方式强行套用到所有工作任务中,而需依照各项工作内容的具体需求,制定对应的完成目标与标准,以提升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考核成效,指引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此外,高校办公室也需相应建立工作奖惩机制,激励工作人员多加参与各项管理任务,提高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并防止出现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现象,进而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度的完善是实行高校办公室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完善的制度既能确保不同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积极履行其工作责任,又能使其分工明确,专注于自身的工作目标上。
2.1.2 高校办公室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实施
(1)构建稳定、高效的工作秩序。对此,高校办公室首先构建科学的人员接待机制,防止因过多的来客耽误、影响工作人员的时间,使其无法集中精力与时间进行工作、管理。同时高校办公室自身的构造布局也需进行调整,比如:让整个办公室的光线照射充足,各类常用办公器具均放置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为工作人员配置舒适、合格的座椅,各类关键文件放在办公室显眼的位置伸手就可拿到等,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善调整,让整个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也可以在办公室中倡导高效的“交际方式”,要求工作人员工作接电话时不可慢慢吞吞煲电话粥,平时交际沟通时也应尽量节省时间,能简单一句表达的意思不用过多的话进行表述等,以此推动高校办公室工作秩序的优化。
(2)推行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将电子计算机等各类现代自动化设备引入到办公室中,令工作人员通过这类现代技术设备高效办公,以此提高整个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成效,促进其职能的发挥。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高校办公室中的运用,主要是整理、建立各类数据资料的管理系统,比如:将各类师资、学籍与教学科研档案归入数据资料库中,并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应资料档案的快速检索与提取,提高整个办公管理的效率,例如:在进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时,就可依照各个教师自身的职称评定条件,把该教师的过往工作信息、已发表的论文与科研项目、所获奖情况、教师的教育档案等一并从数据资料管理系统中提取出来,从而进行高效地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改善过去高校办公室工作的滞后、缓慢等问题。
2.2 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策略
2.2.1 提高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手段
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涵盖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两方面,这是完成高校管理工作的要求。
第一,工作人员应首先做到恪尽职守,积极完成本职位的工作任务,一项工作内容如果拖拖拉拉、敷衍了事,可能很快就会完成,而如果认真、细致地去做,反而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完成,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负责程度是较难以通过具体的定量标准进行考核、认定的。对此,就需强化对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令其认识到高校办公室的关键作用及其岗位工作给校园管理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工作责任意识与认同感,进而在工作中对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内容,以及领导所安排的事项,进行积极、认真的处理应对,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工作内容,实现整个高校办公室管理科学化与高效化。
第二,应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规划,过去诸多工作人员因办公室分工不清等原因影响,导致自身对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时没有轻重之分并缺乏相应的目标。常常是安排什么工作就完成什么,自身本应完成的重要任务却没有及时处理,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就应对高校办公室的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事项进行预先的规划安排,相应制定系统、完善的工作规划,并将部分日常的例行工作进行程序化规定,以此节省工作人员的处理时间并优化其工作手段。
2.2.2 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措施
现代社会讲求高效、快速的办事风格,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高速精准地处理各项工作事务,也是对其业务素质的一大要求标准。对此,工作人员首先应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分析其成因,以此找出有效工作改进手段,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各个工作人员也应基于自身的技能水平,针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积极与其他同事进行分工与合作,通过相互的分工协作来提升其工作效率并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或疏漏。比如: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的检验工作时,就需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分工配合,而对于师资力量的管理工作,则需要教学秘书与科研秘书之间的互助协作。此外,各个办公部门、科研室之间也应建立快速联系的手段,并能基于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各部门、机构与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带动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与协作意识提升的同时,使其懂得如何有效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推动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优化与进步。工作人员也应善于应变,对各类新问题与新事物及时捕捉、把握,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3 结 语
高校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建设,是各高校进行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与选择,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员应从办公室的制度体系、办公手段、人员业务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高校办公室管理科学化,以此满足当代高校管理工作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婷,杨靓.高校党政办公室科学化管理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
[2]马兴文.基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
[3]李智峰.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何健.试论高校办公室的科学化管理[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2).
Abstract: Human's behavior is a major factor of tourist accident. In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human's unsafe behavior will be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behavioral science into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afety analysis, further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afety training and on-site management, improve incentives and create new culture of tourism safety.
关键词:行为科学;旅游;行为分析;安全管理
Key words: behavioral science;tourism;behavior;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确保旅游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旅游生产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而旅游事故的发生也与人的行为不当有重大关系。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关注员工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为失误是中国旅游重大事故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ABC行为分析法运用到旅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贯穿于整个旅游的生产体系,加深了旅游安全管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人的可靠性、降低旅游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
1.1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1.1 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1.1.2 动机与激励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有关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表明行为科学已正式进入我国安全管理领域。而行为安全分析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内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掌握员工思想的细微变化,有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 行为安全管理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行为安全管理是以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形成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水平。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安全管理中是被注重的,员工安全有关的行为的发展、员工主动应对能力增强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提升,通过这些的共同作用,使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组织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的行为,人员行为对于旅游企业,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安全,整个旅游的生产活动都应该有行为安全管理。为旅游员工行为达到系统管理,本文通过ABC行为进行分析,激励安全行为形成一种习惯,减少不安全行为,或是杜绝不安全行为,使人的行为隐患减少,旅游发生事故的频率降低。
2 旅游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分析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旅游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或不安全行为所诱发的。而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是可以管理的。将ABC行为分析应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以人为本”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2.1 ABC行为分析 所谓ABC分析法是“Activator―Behavior―Consequence”的英文简称。A代表原因,属于刺激或促动因子,它出现在行为之前,促使、激励或鼓励人完成某种行为,鉴于原因总是先于行为的特点,可以用原因来引导行为;B代表行为,是可见的人的一系列由激励或促动因子所导致的可测量动作,包括说话、动作及执行任务等举止行动;C代表结果,是发生在行为之后的并且能改变这些行为在将来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事件,结果可以转变成原因。原因、行为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种安全警示或强化、各个岗位操作程序说明、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以及编制安全教育手册等都是旅游企业中促动或激励的主要因子。奖罚制度则是结果,这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职工行为的手段用在目前旅游企业,结果会对激励进行反馈,然后也可以促动或激励因子进行修正和改变。原因与结果的双重作用在旅游安全管理中应被高度重视,只是通过结果来决定奖励与处罚不一定会达到人员行为进行的预期效果,对于人的行为,安全文化氛围、工作习惯、管理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ABC行为分析,针对旅游生产活动,对每一个环节描述不安全行为与行为者,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结果进行,确定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依据给解决方案的设计。
2.2 交流安全行为,反馈信息 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要对ABC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和总结。一是通过系统观察,明确安全行为并鼓励旅游职工继续保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二是指出不安全行为,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与结果。同时,相关责任部门应该编制安全行为研究报告,及时将ABC行为分析结果向BBS队伍、各级领导和旅游企业所有员工反映,以便提出警示并及时作出积极的对策。
2.3 校正不安全行为 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要及时地进行校正。经过探究,BBS队伍制定出解决方案,纠正当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者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方案常常要经过旅游生产实践的验证,因此,要深层次的进行探析和整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4 员工行为的转变 通过行为安全管理循环过程,鼓励安全行为,不断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使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操作行为不断完善,意识、行为、习惯及潜意识的发展与转变依次让员工的行为经历,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止,从而使旅游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3 基于行为科学的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旅游的整体为出发点,注重控制危险源,推行全员、全面以及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旅游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行为是诸多方面的,例如:劳动强度大、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人的行为的有效管理,所以,旅游企业要实行多样化的手段以便使旅游系统更加的安全。
3.1 塑造新型的旅游安全文化 决定组织的效率与风格、健康管理与安全承诺的组织或个体的行为、胜任力、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模式的产物――安全文化,它是做为一个重要指标存在于组织安全管理中,也是决定安全管理能否成功的因素。旅游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是分不开的,安全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安全行为的形成与发扬都有利。旅游企业应营相应造安全文化,它视群体、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从而对组织行为、群体行为及个体行为实行安全综合利用与控制,使旅游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得以实现。
3.2 强化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各个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各个服务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层层落实、分层管理、职责明确。生产过程中必须规范场作业行为,约束现场作业行为,强化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同时,制定安全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规范的生产运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管理绩效、生产任务的逐项分解量化考核,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的工作要到位。将职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业务素质与评定结果挂钩,将职工安全意识积极性的主动提升得到进一步调动。
3.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旅游企业推行丰富种类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职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安全意识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以首旅集团旅游大巴车队为例,它推行的是“五个一”的安全培训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职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使员工在思想上就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重要,员工因此也能够了解其工作岗位或许遇见危险的类型和程度,同时掌握一些自我防范常识,进而使企业员工在遵守规章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操作。
另外,在旅游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立结对和帮促制度。一个管理员结对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岗位或者一个班组,由班组管理至现场操作,帮助其监测操作中的危险行为,探析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3.4 加强旅游生产现场管理 在旅游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和技术的现场管理。全体员的工共同参与是现场管理所需要的,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纠正与监督员工的操作,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事故与隐患彻底消灭。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分析,相互观察,通过反馈向组织反映对管理方法、制度的意见或调整个体行为,使制度能被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行为科学在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行为安全分析和管理引入到旅游安全领域,是旅游安全管理手段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旅游安全管理中,从BBS的管理理念、分析方法入手,通过对旅游行业员工行为实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状态的提升和旅游安全管理的优化。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企业中的行为分析和管理,对有效减少旅游事故,改善旅游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旅游安全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祥安,朱玉贵.企业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3,(3):20-22.
[2]丁庆周,朱思金.创建安全管理新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6):38-40.
[3]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2005,(5):62-65.
[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5.
[5]陈宝智.安全原理(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6]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科学研究;项目管理;B/S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217-03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使得基于Web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科学研究是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资源,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信息平台,以促进科学研究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科研实验室信息共享、资料管理、信息交流、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更好的协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整个科研工作向前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室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可能会有很多的研究项目同时开展,而且项目组的人员也有交叉的情况,此时,项目负责人及时快速的了解项目进展及人员分配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研究过程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以及文档资料的管理。
本文利用Web技术,针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利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开发基于Web、多层B/S服务体系结构的面向科学研究的项目管理系统,以解决高校科研实验室对科研项目研究进度监督控制不够,问题反馈不及时,文档资料保管不善,人员相互沟通交流不够的问题。
1 系统研究概述
1.1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现象由不知到知之较少,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进而逐步深化进入到事物内部发现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科研方法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4]。
从事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程序为:问题筛选立题积累(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 抽象假说验证修正再验证下一个问题……,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4]。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说明,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研究进行不断的积累验证,解答特定的问题。
1.2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开发软件的工程。其目的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是,采用系统化的构建方法和工程化的管理手段去高效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5]。
1.3 科研项目管理方法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涉及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去[6]。与一般项目管理相比,科研项目的管理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非常强的工作,研究前沿科技,能否成功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必须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其次,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设置项目负责人,由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和研究过程管理。最后,突出科研工作的集体性,凭一个人的能力,很难搞出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要特别充分发挥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1.4 科研项目管理与一般企业项目管理的区别
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管理与一般企业项目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目标的不同: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发,比较直接和具体化,有定量的经济效益;我们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前沿科技进行研究并以实验来检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有所不同。
2) 专业化知识的不同:高校实验室着眼于科技前沿,较一般企业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高深,不象一般企业项目容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掌握。
3) 时间要求不同:一般企业的项目建设都有固定的完成时间,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主要针对前沿科技进行研究来促进教学,对提出的项目建设不断进行实验检验,不断反馈和完善,以取得心得成果,保持科学研究的持续性,鼓励在研究过程中密切注意国内外的动态发展,在原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设想。
4) 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一般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将任务分解成各个小项分配给每个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按要求进行工作,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要求不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则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讨论,进行沟通,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科研目标,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化,及时传递、交流信息,共享资源。此外,我们更加重视文档资料以及代码的管理,对以前所研究的成果、实验数据和经验教训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有资料可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5) 过程不同: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对知识不断认识的过程;一般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满足用户需求,采取相应的模式对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 系统需求概述
根据目前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并分析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我们认为现有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现有的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系统不能提供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细粒度管理和全过程跟踪,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使用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是满足实验室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对人员、设备、文档和代码进行管理,从项目启动开始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控制和全过程跟踪,人员之间能相互进行交流讨论,突出实验室研究工作的特点(即提出想法―讨论―进行试验―结果检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反馈、不断完善,尤其是对一些前沿科学进行研究实验,激发实验室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2 系统设计思想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使开发过程尽可能分配合理,保证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易操作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考虑到该系统的功能和技术需要,决定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来开发基于Web的项目管理系统。因此,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设计,使用Apache Tomcat6.0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ySQL5.0,以Eclipse为开发工具。
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该系统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用户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信息交流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
用户类型有:管理员、老师、学生。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和操作界面。
1)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供管理员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和删除用户、管理用户信息、对新注册用户进行审核等,防止非法用户进入本系统。
用户注册:提供学生用户注册功能,学生注册后等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系统,老师用户由管理员添加。
新用户审核:管理员对新注册的学生用户信息进行审核。
人员管理:管理员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以及查看人员信息。
2) 项目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主要模块,实现对科研实验室各个项目的管理,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及时全面的了解研究进度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存放研究过程中和已完成项目的各类文档。
项目:提供老师用户新项目信息功能,填写并项目信息,任命项目组长等。
项目列表:列出所有已的项目,老师可对其进行管理。
项目简介:显示已项目的信息,项目组组长可在此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管理。
任务分工:项目项目组任务分工情况,老师和项目组组长可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工作进展:项目组成员撰写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以便老师和项目组所有成员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或意见。
文档记录:用于存放项目进行中各类的文档。
研究成果:用于存放项目完成后的成果文档等。
会议通知:老师和项目组组长可以发起会议,填写会议内容、参加会议的人员以及开会的时间、地点。
会议记录: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
3) 信息交流模块
通知公告:用于实验室和浏览公告、通知等信息。
学术会议通知:和浏览相关学术会议通知。
短消息:用于各用户之间收发信息,进行交流。
工作日志:各用户可撰写工作日志,并可对其他人的日志进行评论。
4) 辅助功能模块
成果统计:汇总各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另外。
设备管理:老师和管理员可对整个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管理,学生对个人所使用的设备录入信息并进行管理。
参考资料:用于存放用户上传的各类参考资料,可下载。
软件下载:用于存放用户上传的各类软件,可下载。
3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3.1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B/S三层结构分别是客户端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客户端表示层由浏览器完成用户的接口功能;业务层由Web服务器完成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功能,数据层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操作使用方便,客户端只需通过Web浏览器便可进行各种操作,界面友好,易于维护,升级方便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利用了现有网络系统资源。B/S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三层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快捷、高效,是一种开放式的软件建构模式。
3.2 开发技术
系统采用Java EE 5.0为开发平台,Java EE的英文名称是Java Platfor Enterprise Edition。使用Sun公司推出的Java EE 5.0开发工具包JDK 1.5,开发工具包中含有Java EE开发环境、Java EE运行环境支持和核心类包并提供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的SDK,因此使用Java EE开发的软件可以在这两操作系统之间移植,节省了系统开发时间;计算平台支持Java语言,使得基于Java EE标准开发的应用系统可以跨平台地移植;Java EE提供了企业计算需要的几乎所有服务,且更加易用。由于Java EE的诸多优点,项目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均可以得到保证,在系统的开发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系统性能更好,数据交换更方便,系统安全性更高。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使用Apache Tomcat 6.0服务器,Tomcat是一个开放源代码、运行servlet和JSP Web应用软件的基于Java的Web应用软件容器。Tomcat是一个小型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它的特点是占用系统资源小、扩展性好,支持负载平衡与邮件服务等开发应用系统常用的功能,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该系统开发和调试JSP程序的首选。
系统以Eclipse为开发工具,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 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完整支持HTML、Struts、JSF、CSS、Javascript、SQL、Hibernate,以插件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使用MySQL,MySQL是一个开放源码的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的核心程序采用完全的多线程编程,线程是轻量级的进程,它可以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不过多的使用系统资源,可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使得目前MySQL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
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如果设计得不合理、不完善,将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及后期的维护变更中引起较大的问题,甚至得重新进行设计。根据该系统的功能需要,设计了用户表、权限表、项目表、文档管理表、工作进展表、通知公告表、会议记录表和设备表等数据库表。
4 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向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管理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科研方法和现代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现代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和相对成熟的技术为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面向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管理系统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科学研究工作需要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推动整个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Jingchun Feng,Song Xue,Ming Li.Research on I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C]. WiCOM'0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2-14 Oct. 2008 Page(s):1-5.
[2] Kathy Schwalbe.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叶健毅.精通Java EE ; Eclipse Struts2 Hibernate Spring整合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张伟刚.科研方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 钱乐秋,赵文耘,朱军钰.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王健菊,常东坡,赵时亮.科学研究中的项目管理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3.
[7] 沈中林.基于B/S模式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10.
[8] 潘琼,陈英德.基于.Net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4,5.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网络教学
Abstract:The web-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volve the text of each chapters and related media resources , which is a dynamic web site. We can also organize some learn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web site beside display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general, the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cludes teaching contents, related resources, testing exercises, questions and answers, negoti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work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Key words:school administration; web-based curriculum; web resources; web-based teaching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是通过网络表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称,[1]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部分。
一、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管理学以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如何根据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选择适当的办学策略,优化组合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资源整合。整个课程设计既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又有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试题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得该网络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可以供没有基础的学习者自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图1所示,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课程信息和课程学习使课程目的、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课程资源库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国内外同行的著作等中西交融的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并提供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府文件、研究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案例库、学习论坛、试题库和课程管理分别具有提供实际例子、学习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在对上述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一)更新和调整教学基本文件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建设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中,力求推陈出新,在课程内容方面着眼于高要求,结合学科的研究动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重新对以往教材进行整合,并加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立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创作,并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更新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图1 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整体结构
在更新和调整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现实性是指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实际服务;创新性是指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并有创造性的见解。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数字化处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我们把新开发的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
(三)收集、归类、整合相关的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归类和整合,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配备相关的习题、教学参考资料、政策法规、相关网址和研究论文等等。首先,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收集和整合与学校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既有声音又有图画,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声音、动画、图片,如一些专家的视频讲座,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优势。另外,把学校管理学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了整合,在音频、视频、学习资源的拍摄、收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转贴于 其次,我们进行了各种功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如下功能和资源库。
文献资料库:各种报刊、期刊、专著等有关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学校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资料、热点研究资料;
案例库:国内外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并分析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习题库:涵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习题资料;
试题库:包括从基本理论到管理实务等要求学生掌握的各方面知识,用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评价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测;
学生作品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作业、论文和实践总结等。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资源的整合严格遵照华南师范大学“求实”工程和《教育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认定标准》的要求,从文稿的创作,到资源的收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力求规范,完美。网络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安排人性化,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
利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优势,根据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注重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二是注重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是指,一方面,利用网络课程优势,全面呈现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高度综合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揭示学校管理的本质、矛盾,研究影响学校管理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探索优质、高效管理学校的思路与方法,课程教学要着眼于研究世界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把学校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管理训练;另一方面,在系统呈现的基础上,课程教学还要根据社会和学校改革的形势与现状,对学校管理进行分解式的重点讲解,把改革中突出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便说通论透。通过这种分解式研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新的、现实性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管理的特点遴选和充实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指针对学校管理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运用的教学模式。它由一系列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选择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组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方法包括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现场观察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案例分析是学校管理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领悟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专题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个专题发表见解,互相启发,共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把学校管理学中的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活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学校管理环境中。在丰富和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理论研究和实际领导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性思维得到了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探究学校管理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管理实践活动,并开始学习撰写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论文。
图2是“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课例的教学结构流程图。在这个课例中,笔者运用了重点讲授、网络自学、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等方法。
新的教学方案结合了网络教学便捷、灵活、资源共享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精选案例等等资源,更加系统、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力图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这时,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学生成为主体,他们的教学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通过开展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探索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途径。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讲演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知识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的途径。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法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流;知识推送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被认为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资源并且是关键资源。尤其是现在知识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的态势,面对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人们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知识的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上。
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本文将课堂中的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知识的运作效率。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潜在的知识,管理信息的流动,让需要者获得正确的信息,从而快速采取行动。因此,课堂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促使沿着它的6个阶段进行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课堂知识管理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意味着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含管理新增加的知识,以及对旧知识的挖掘和整合。
二、知识流
虽然知识流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知识的流动却早已伴随着各种社会过程。在已有的对于知识流的刻画中,Hai Zhuge定义知识流为: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而Max H.Boisot认为,知识流是一个解决问题、知识扩散、知识吸收和知识扫描的过程。Micheal K.Fung等人试图用专利数据来衡量知识流的强度。李凤云认为,知识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
知识流的结构包括知识流的知识节点(KN)、知识流的拓扑结构和知识流的内容。知识流与其他流一样,都是在各个节点间的流动。但是,知识流还有着自己的特性:一是非递减。知识流在流动过程中,从前一个节点到后一个节点,各个节点的知识量不会减少。二是难规划。资金流、物流等会在事先规划好的路径下流动,但是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多,知识流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流动,造成了它流动路径的难以规划。三是多变性。知识流网络的拓扑结构复杂多样,知识流在多路径的网络环境下,流动的路径难以规划,而且不同的路径下的流动知识流到达不同的节点也可能触发不同的新知识。四是大潜力。知识流是无形的,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流动会带动知识的创新的传播,通过对知识流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挖掘出它的巨大潜力。基于知识流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的流动描述清楚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尽量提高知识流动的效率,达到对数字化知识更好的管理。
三、基于知识流的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总体框架
基于知识流的数字化知识管理系统框架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知识库、知识管理平台以及用户群(如图1所示)。
■
图1 数字化知识管理的总体框架
知识库与知识管理平台进行知识之间的双向传递。知识管理平台主要由教师来操控,主要进行知识的管理策划、管理组织与绩效评估。学生既可以从知识库中调取信息,对知识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迅速、准确并适量地获取知识,对需要的知识进行转化,进行适当分析、挖掘和推理,最终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可以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平台,教师对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后,将知识库中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并再次放回知识库。
在知识流的传递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与策划帮助学生将显性知识和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以适当的形式保存起来,并且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共享和交流将知识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传递。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将知识进行最终状态的评定,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小结
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要促使人们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如火如荼。课堂中能否正确运用知识流,把知识管理视为课堂管理的一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至关重要。课堂中的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与知识节点自有的知识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它是知识再创新与再集成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华,张明林.提升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74-78.
关键词:管理学 实用性 讲授
一、教学问题分析
1.教材过剩与不规范现象并存
目前,国内市场管理学教材种类繁多,课本质量也是参差不起,大体可以划分为国外外文教材、翻译参编教材和国内学者自主编写的教材等。西方经典外文教材虽内容丰富和质量较高,然而结合的国内各个高校的不同实际情况,适用性有待商榷;翻译参编教材根据翻译者的主观性不同对部分原理和知识点的解释都会有所个人偏重;国内教材有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不够规范,质量相对不高,且存在抄袭现象。各个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订教材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订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密切联系实际、语言表述准确、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
2.课堂单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本人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有所偏重。部分老师上课过程中一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一人堂”等陈旧的授课模式。这种方式容易进入一种“读死书”的学习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书本”“教师”“学生”“试卷”的学习现象,没能培养出学生学利用所学管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实践环节不完善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宣讲理论还要深入案例实践。当前的现状多为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实践部分多凭借与模拟软件,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高校在课程安排环节和教师授课过程中都应该予以重视,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教师应该采用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好实训环节,从认知学习到课内实验再到项目实训,最后到岗位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层层把关,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
4.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管理学原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各高校目前的考核办法多采用试卷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加上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多为理解层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松懈,不愿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1.树立“能动性课堂”的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对部分问题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和“模拟演练”等形式来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等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书本服务于生活,知识应用于工作。以讲授“计划与计划工作”章节内容来说,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积极准备相关案例,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和班级组织等学生身边的单位作为切入点去讲解“计划与计划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头脑风暴法”和“5W2H”方法引导学生构思并制定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从形式来说文字表述性强,不同于其它理工科课程公式表述占主导的特征。从课程特点来看它具有综合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职能来说它的知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管理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全方位培养多层次人才。板书授课过于死板,整版的文字表述会消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现存的演示PPT课件授课和借助flas来描述专业理论和知识都具备生动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应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易接受,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网络课堂建设
当今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师生面对面解答问题的条件受限、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步性和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例性问题并存等等。为了更好的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对待个例问题进行剖析讨论,这就要求院校及老师要积极开发并完善网络课堂建设,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留言和课件回放等形式来辅助学生的课下学习,这也无形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管理学原理”网络课堂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课程定位、重难点分析、教学指南、授课录像、课件回放、教案预览、师生互动和案例分析等。这样,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课件和教案以及教师的授课录像来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或启动网络讨论来进行答疑解惑。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利用E-mail、微信、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总之,通过网络课堂建设最大维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使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方法依托于教学内容,本文介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情况,同时笔者在探索教学方法过程中同样重视管理学原理教材的选定与课程整合优化。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新型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只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敬仙,滕德川.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
[2]左小德.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教育理论,2003(02):33-34.
[3]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 .
[4]袁宇,李树超.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关键词:专科;教育;纪律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在医学热的影响下,报考高校医学专科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因此课堂纪律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纪律的管理,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法。
一、专科教育课堂纪律问题的起因
第一,学生自身问题。相对来说,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差距,从学习成绩就能有所表现,本科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比专科生较高;个别学生从小就学习基础差,常常自暴自弃,对前途缺乏信心,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学生上课时听不懂时,就与周围人说话、睡觉、玩弄手机等。
第二,教师问题。个别教师面对繁重的医学教学任务,表现出一种怠慢的态度,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个别教师只知道了前一部分―教书,只感觉把自己该讲的讲了就行了,对学生是否真正懂得知识其中的含义以及课堂效果不管不问,一味的教学,却不懂得育人的重要性,至于学生听不听课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陈旧,监管力度不大。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制定的制度没有适用性、操作性、科学性;只重实效不讲形式,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计划总结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教研活动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做了事情,而无记载的现象。这反应出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对于学生和教师监管的相关措施不到位。
二、专科教育维护课堂纪律问题的重要性
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使学生更好的汲取知识的养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实际操作。
第一,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重点。专科生本身就存在知识底子薄弱,再加上医学知识比较难理解,内容多,因此维护好课堂纪律非常重要。上课时老师讲的医学重点一般都是在临床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临床中比较重要一部分,或者是高发疾病相关的病理,或者是医学界的争论等等,如果上课纪律不好,课堂上闹闹哄哄,这样的环境培养出的医生,怎么能够治病救人,怎么拯救生命!
第二,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当中。在大学学习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靠自习完成,而在课堂之外诱惑的东西更多,再加上绝大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在课堂中完成,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感染学生够好的融入学习当中,在这样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习惯。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时间累积而形成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并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班级才能纪律良好,而每个学生日后也能够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医务工作者,进而才能在医院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维护良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对策
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教师的督促下形成的课堂纪律。这类纪律在不同时候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大学的学生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大学中学习,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时间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维护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
自我促成的纪律。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通俗来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而自我促成的纪律也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培养学生的自律,使得课堂纪律变得更好。
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非直接提醒的运用。教师要随时主要学生们是否注意听讲,当发现某一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 就要立即采用非直接提醒的运用,给学生一个隐晦的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示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一下。这种非直接提醒的方法,既可以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为了预防课堂内违纪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对某些学生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班级里哪些学生的行为容易越轨,教师心中是有数的。因此,在课堂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 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就获得了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受到了强化,实际上就抑制了他的不正当行为。
有言在先,打好预防针。课堂纪律要靠预防为主,尽量避免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生,那就是要采取补救措施了。为了更好地预防,可以先制定好纪律制度,分清奖励与批评措施,请负责教师在班会课上由班干部当众宣读。 班委可以向班级负责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选择适当时机开一次班会课,进行一次搞好课堂纪律的讨论,讲清楚课堂上是哪些事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哪些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哪些则是允许的,并将课堂讨论的结果写成条文,在班级里粘贴出来。班委会在课前做好提醒工作。最后从平常抓起,借助新媒体的宣传,让学生们养成好的课堂习惯,从根本上杜绝课堂混乱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敏,徐楠楠,张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2(1):41-50.
[2]赵洪霞.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8(2):189-190
作者简介:
冯松(1996―),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本科学生;
陆丹阳(1995-),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本科学生;
(1)是高校发展和国际接轨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校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国际化视野,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与国际开张广泛的合作。高校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形势。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要做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高校,加强我国的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不断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基本要求,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3)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最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捷径,更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的有效措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是教育机构,教师是人的事业,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要始终以人为本,回归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以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最终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实现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高校以前一些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了,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之一。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对教学模式、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等一切学校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这些常用的制度有利于高校节约管理成本,建立节约型高校。同时能够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最终促进高校的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