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劳动实践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学生 企业 社会实践
Abstract Wi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in China, as the new century successors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spare time into the enterprise social practice, to make up for lack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enrich and deepen the practice content of schoo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et up the correct the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hina Drea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terprise; social practice
1 中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乏力
学校、企业是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的重要载体。广大中学生年龄多处于18周岁以下,对社会认知与辨别的能力有限,很多情况下不能通过自身现有能力去分辨出隐藏在社会中真、善、丑、恶,故对学校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绝大多数中学生群体需要校方进行组织引导。所以说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一大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学校的积极引导,但当下很多学校一味的讲学生安全、学生成绩,对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持一种不支持、不反对的模棱化态度,不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管理规章制度,不安排专门的部门、教师指导管理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校方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方面,从生产作业持久性、用工安全性等角度考虑,对接纳中学生进企社会实践多持保留态度。校企双方就中学生进企进行社会实践未进行积极的洽谈、协商,企业未能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这将大大打消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创新创造力,不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2 家长对学生实践重视不够
在中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针对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双方的沟通协调如能达到高度的契合,学生的教育成效会得到相应的表现,如是好的理念就会相得益彰,如是不成熟或不合实际发展的理念就会伤害到学生的成长。在当下唯分数高低定输赢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广大的家长心中会出现重子女文化成绩,轻子女社会实践经历的现象,很难真正意义上让子女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对自己的人生阅历、职场认知等诸多方面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缺失。
1.3 学生自身对实践认知不足
学校、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常起教育与引导的作用,然而实践的最终主体在学生自身。懵懂的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一种全面性自我辨e与认知的能力,在是否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企业锻炼的问题上,很多情况下多趋从于学校老师、家庭父母等方面的安排,在当下的中考、高考制度下,广大的中学生虽然怀揣一颗向往到企业实践长见识的心,但又不得不屈从于学校、家庭的意愿,屈从于不得不面对自己人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中、高考,在书山题海中“皓首穷经”。由于学校、家庭对学生自我的嵌入型催化作用,弱化了学生主体性本源认知,进而催生了学校、家长、学生三者对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一种较为“天然性”的免疫,导致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展,使广大中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教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教育缺失。
2 中学生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
2.1 是学生全方面成长的需要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以学生的性格为依托,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注重深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最终培养出有健全个性特征的学生。中学生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中学生对劳动艰辛、劳动者、劳动技能、处世技巧、自身能力等方面的正确认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而且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在返校后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文化学习当中去,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2.2 是伟大“中国梦”构建的需要
当下90后、00后中学生群体即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此群体只有文化知识,没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与社会认知,该群体必然难担大任,终将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构建伟大“中国梦”的接力棒的交接也将成为难题。中学生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身心、阅历、技艺、学习等各方面得到提升,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中学生。伟大“中国梦”的构建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进行五位一体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当代中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并逐步成为中坚力量,接力伟大“中国梦”构建工作。
3 中学生进企业社会实践开展的策略
3.1 统一认识,强化实践工作领导
针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学校的积极领导是不可或缺的。就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级单位应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社会实践的领导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文件、条例等形式下发至各个中学校,各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将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深入的贯彻落实。学校应积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教育工作,对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在实践过程中安排专业的老师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答疑解惑。
3.2 加大宣传,不断营造实践氛围
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并逐步打开唯考试成绩定输赢的旧局面。但许多的学生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还未从应试教育的迷雾中走出来,导致他们对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出现抵制现象。对于中学生进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应以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为基础性依托,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以及网络、QQ、微信等新兴媒介,强化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家长能及时快速的了解到子女积极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应注重运用案例宣传的手段,把得益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代表遴选出来,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进而激发家长、学校积极的投身到支持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3.3 多方联动,保障实践顺利开展
中学生进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学校、家长、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非一人或一单位可以独立进行完成,相关工作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中学生进入企业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明确工作牵头与责任划分,工作牵头应以学校为主,责任划分应以学校、企业、学生家庭三方共担,三方一道加对学生实社会践中的过程教育。二是中学校、学生家长应把学生课余时间对学生进企业社会实践进行让路,同时要教育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减少繁重的家庭作用、课外辅导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减负,帮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三是企业应针对中学生的特殊生理与心理条件,为中学生量身打造适合中学生的工作岗位,确保工作岗位的安全性,确保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性,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沙.中美初中课堂交往的比较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 杨存政.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2).
关键词:颜之推 家庭教育 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现实意义
颜之推,字介,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他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学者。其主要要著作《颜氏家训》,是在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儿孙的家庭教育读物;分七卷二十篇,内容广泛,多切实用,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书中论述了不少教育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子》、《勉学》篇中专门论述了家庭教育和学习问题。至今读来,仍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颜之推表现在《颜氏家训》中的教育思想有如下几点:
一、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如贾谊说:“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而“殷周之所以长有道”是由于殷周王室的家庭教育好。另外,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西晋杜预《家诫》都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而颜之推就更为重视家庭教育,他的《颜氏家训》关于家庭教育的论点有三:
1.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认为教育要越早越好;如果不趁人年幼时给予良好教育,等到长大后,品性习惯养成了就难以纠正。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醒答罚。”若是等到“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则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他甚至还涉及今天的热门话题――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然,他说的胎教是“以礼节之”的,这礼自然是儒家之礼,今天可不必理会;但“目不邪视,耳不妄听”,讲究音乐、饮食,这不是和今日所谓胎教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吗?
2.认为对儿女的教育要严格。“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最后导致儿女长大后“终为败德”。他还分析了溺爱子女的原因,“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掺其肌肤耳”。并且提醒溺爱子女的父母们“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苟虐于骨肉乎?诚不得以也”。他还举例证明了溺爱子女的严重后果:“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年登婚宦,暴慢日兹,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如《游戏机里的罪恶》记叙了一段骇人听闻的故事,从小就被娇生惯养的小宝,自迷上了游戏机后一发不可收,几年下来,竟然输掉了3万多元。他在歇斯底里的癫狂状态下,为凑足3万元的赌金,用毛巾将外婆活活勒死……其疯狂狠毒令人发指。这难道与其父母的溺爱无关吗?
3.注重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颜之推虽然希望儿孙能出人头地,不辱家门,但同时又认为丧失人格、吹牛拍马而谋取官禄不可为。他讲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为获得王公大人的宠爱,让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他对此表示极大鄙视,并告诫儿孙“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二、提高“勤学”与“好问”、“博闻”与“执一”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与理论
1.勤学与好问要结合。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即使早年未好好学习,成年以后仍要勤于学习,并举了五个例子加以说明:“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并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暝目而无见者也。”他认为光勤学不一定效果好,还要“好问”。他说:“《书》曰:‘好问则裕。’《礼》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启明也。”并从反面证明好问、切磋之重要,“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2.博闻与执一相结合。他主张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夫学者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光博还不行,要有一定的尺度,否则就会无所成就,并举例说:“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无堪以留爱玩……天文、绘画、茶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并感叹:“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这就要求应学有专精,不可贪多务得,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他说“多为少善,不如执一”,即集中精力专攻一门以达到精深的程度。
博闻与精深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二者无可或缺。这里面实际上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纠正今日或博而不专、或专而不博的学风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强调学以致用,切于现实的实践精神
1.批判“高谈虚论”的风气。他抨击那种“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的迂阔之习;反对老庄之徒只知“清谈雅论,剖玄析微”的学习,认为是“非济世成俗之要也”。颜之推嘲笑“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他还讽刺某些江南朝士“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田;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以致“治官则不了,营家而不办”,不识“世间馀务!”而这种只尚空谈、不去实践的风气在当今教育界也仍然广泛存在,某些大学毕业生文化分数高,但缺乏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是明证。而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则是向实践的回归,例如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新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提倡向农夫、工匠等劳动者学习。他说:“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这表现了他对劳动者的一定程度上的尊重,也表现了他从实践中学习的可贵精神。这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扭转当今某些轻视体劳动者的倾向有一定作用。例如学生进入社会环境,接触社会现实,融入生活获得感受,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难道不是一个可喜转变吗?
综上所述,颜之推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虽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如视家长对子女的“笞罚”为理所当然等),但他的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勤学与好问、博闻与执一结合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等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最进步的地方。颜之推所处时代距今虽有一千四百余年,但他进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何批判地继承他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一、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新时期,我们提出了“好人教育”的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家庭道德作业”即是“好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1.选准切入点。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成为我们创设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依据。
2.问卷调查。
我们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精心设计了一套关于学生道德养成的调查问卷,先后下发给3000多名学生和家长。统计后我们发现:家长对“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艰辛”等话题很感兴趣,非常支持学校的举措;学生对此也非常赞同,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做家务劳动的意义,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设计家庭道德作业。
我们创新设计的“家庭道德作业”,内容包括:《西安惠安中学好人评比观测点》、《西安惠安中学学生家务劳动登记表(月份)》、《双休日、节假日学生学习及表现记录》、《亲子沟通记录表》、《西安惠安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表》、《重大节日列表》、《家庭道德作业填写指南》等。“家庭道德作业”的完成时段基本分为周内、双休日、节假日。考虑到学生年龄跨度、学段跨度等实际情况,学校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职能。各年级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个性化地开展工作。
4.建立家庭道德作业分类及名称库。
①作业分类。我们综合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将家庭道德作业分为:自理能力、传统美德、健康情趣和文明礼仪等四大类。②名称建库。为了不断丰富家庭道德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的道德养成有一个好的载体,我们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各阶段中小学生必做和选做的家庭道德作业进行分类归纳,建库储存。③重大节日提醒。在特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学校会提前安排一个教育主题,统一布置相关道德教育内容或活动开展的作业。④社会实践活动。除家庭道德作业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家庭道德作业库》中选择到家庭以外的社区、街道、门店等社会场所开展公益活动,这种“家庭”以外的道德作业,让道德教育融入到真切的社会生活中,更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
5.积分兑现,评优入档。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评”的激励机制,学生平时家庭道德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家长都会参与其中,除学生自评外,家长要给出简单评价。
二、取得的成效及思考
1.“家庭道德作业”激活了孩子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家庭道德作业受到家长的肯定和好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干家务积极主动了,“做家务”正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能经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孩子的变化也让家长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改进,在道德上与孩子共同进步。
3.“家庭道德作业”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家庭道德作业”的自我教育,对班级的服务意识更强了,做班务的热情更高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社团活动。校园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面洁净了,就餐秩序更文明了。
4.学生家庭道德实践的探索与做法引起媒体及专家的关注和称赞。
一、 当前劳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⒈道德素质淡化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比家庭再大的社会接触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当看到有学生将大碗的饭随手倒掉时,我问他们:“粮食是怎么来的?”他们大多只知道是家里来的,根本就不知道要通过购种播种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顶着烈日的收割等复杂的工序,父母要流下多少汗水;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辛酸含义。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等品德的培养。同样,既没有经过劳动而形成的集体协作经历,也很难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品质。因此,劳动素质教育淡化的同时,也淡化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⒉智力素质受限制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主席《实践论》中说的一段话,在教学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种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解读语文《詹天佑》和《挑山工》两篇课文时,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线及挑山工的“之”字登山法,教师无论怎么比划、演示,学生大多依然是一知半解。其实,学生大多数没有拉车爬坡的经验和攀登高山的体验。
⒊体能素质下降
托尔斯泰说过:“长久伏案劳心,不运动,不干体力活动,是真正的痛苦。”老舍在养花劳动中,体会到了愉悦身心的无穷乐趣。在当今小学生中正由于缺乏劳动素质的教育,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其次,更主要是的体能素质下降。表现之一:抵抗力差,疾病传染速度快,学生中只要今天有一人感冒,明天就会有许多;表现之二:近视率越来越高,尽管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的姿势,强调、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及读写时的光线等,但问题仍较严重,据每年的视力检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视力都在0.5以下;表现之三: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三、四年级学生,四十分钟的课,而学生注意力往往在三十分钟以下;表现之四:身体瘦弱,尽管现在儿童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但学生体质较差,像大扫除这样的劳动都嫌累;上体育课,老师不敢加大运动量。有时连集会站久一点也会出现晕倒的现象,诸多类似因体弱而突发的症状也屡见不鲜。
二、劳动素质教育的策略
老一辈革命家曾经说过:“新时代的青年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青年一方面要努力读书,一方面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正是看到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劳动素质教育这块探索园地已形成本校独有的特色。创建“劳动素质教育基地”已达十年之久,并已通过省市合格验收,师生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师生合作实践的和谐,体会到了收获劳动成果的成功与喜悦。全校教师并达到了共识:
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切劳动都是光荣的,没有什么劣等劳动和高等劳动,无论是泥瓦匠的劳动,或美术家的劳动,养猪人的劳动或演员的劳动,拖拉机师的劳动……都是一样荣誉、光荣、豪迈和英勇的事业。”这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对劳动意义上的鉴定。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劳动素质教育才有了源泉,才会使源泉转化为不竭的动力,真正达到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
⒉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
列宁说过:“只有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由于日常活动与生产劳动过程具有某种教育因素,有着与书本教育不同的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实践活动的意义。适时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这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质。
纵观我校十年来劳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我校教育教学近四年连续荣获全县农村小学素质检查第一,科技实践活动获省、市大奖,这与劳动素质教育的长期开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道德、智力、体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密切师生关系等风气在校园蔚然成风。
但静观劳动素质教育的实践,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还很大,首先在社会,特别是许多的家庭,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轻视劳动的思想,使学生深受影响往往和学校教育大相矛盾。加之,目前还有相当一类学校、地区的统一考试、课程的设置、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目标等都与劳动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当然也不排除劳动实践阵地的奇缺,因此,许多劳动实践活动都无法落到实处。
关键词:现代;道德人格;文化实践;文化养成。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其中,社会文化对道德的生成、调适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化实践是道德人格的来源。
文化实践是人适应自然、满足自身、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全部活动,包括一定的社会生产实践和个人的生活实践。
道德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知识的熏陶、个人自觉修养逐步形成的。
(一)文化实践是道德认知的来源。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的理性反映和经验积累,是道德人格形成的起点。道德认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调整其行为动机和现实行为的支持系统。
首先,道德认知是知识与美德的桥梁和中介。在对道德的论述中,苏格拉底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提出“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1](p102)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从这一论断出发,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不论什么东西,如果有理性地学和做,就是有益的。如若没有理性地学和做,它们就是有害的。”[1](p102)要使人为善,就必须使人有知识,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知识以反映、规律为内容,属于认识范畴;美德以善意、正义为内容,属于价值范畴,二者是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角度的揭示,其中,道德认知处于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交界处,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美德,因而成为知识与美德的桥梁和中介。
其次,道德认知离不开人们的文化实践。人只有在进入家庭、社会生活以后,面对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由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经过一定的生活实践后,才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p202)在实践中,上升到意识领域的道德认知作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作为一种精神指向,引导着人们把以观念形态存在的道德人格表现出来,变为现实的道德人格,从而实现道德人格的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的结合,具体表现为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而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又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相结合,形成对现实道德关系的一种爱憎和好恶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经形成,就会具有强大动力,影响人的道德行为。
(二)文化实践是道德意志的来源。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决择的力量和坚持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课时、场地、师资、资源、经费、安全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困扰,迫切需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丰富学生活动内容
首先要落实学生活动内容,强调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走向社会的四项实践行动
1.1.1 走进基地。到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高等院校等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结合鲜活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1.2 走进社区。到社区、街道、乡镇开展“唱读讲传”社会宣传,保洁护绿公益劳动、体育艺术展演、为孤残老幼做好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自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1.1.3 走进工厂、农村和军营。到工厂和农村,观察工农业生产过程,了解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感受工人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体会改革开放给工厂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气象,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增进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1.1.4 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认识自然,加深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1.2 学校组织的三类实践活动
1.2.1 学校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活动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每年一次的学校“艺术月”活动;切实开展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
1.2.2 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2+2”项目实验计划,广泛开展人文、管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发掘兴趣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1.2.3 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1.3 参与家庭两项实践活动
1.3.1 自我服务活动。不同年段,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生存、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基本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1.3.2 为家人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为家人服务的技能,养成为家人服务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自觉分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会主动关心父母长辈,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怀。
2.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要针对不同对象,明确具体内容,保障活动时间和场所,坚持校内实践活动资源与校外实践活动资源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学校安排组织、社会和家庭支持与参与相结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效。
2.1 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利用课外活动课时,切实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各种课外活动。学校要主动加强社区联系,努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条件。
2.2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努力实现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3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学校要制定学生活动计划,拟定学生活动实施方案,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自我服务、班级服务、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3.完善活动的机制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学校要设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校团委办公室或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健全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教育常态。
3.2 健全经费和安全保障机制。学校要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学校应在公用经费中专项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完善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社会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学校要广泛宣传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引导家长、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争取家长和社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努力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学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 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高育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班级阅读;方式方法;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56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理想的阶梯,精神的食粮。班主任教师如果能够将阅读纳入到班级管理中,并深入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能力提高,而且对于扫清师生间沟通的诸多障碍,促进班级管理,会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为使班级阅读活动顺利开展,班主任需注重活动实践的方式方法,才能够在引导农村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兴趣做阅读活动实践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断断续续
(一)阅读兴趣培养初期,少做要求
事情的成功多半起源于良好的兴趣。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学生阅读的愉悦性,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刚刚开始阅读时,教师不能太过于约束学生,要求过多会因为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而使阅读实践受到阻碍,同时会阻碍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对于学生刚开始选择的读物,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先侧目关注。
(二)阅读活动开展一两个月后,考评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程度
对坚持下来的学生予以肯定,不给予固定的评价标准,但评价本身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评价主要倾向于健康读物的阅读者,对于阅读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也要对其亮点予以肯定。
(三)兴趣是持久的习惯,但学生缺乏毅力,会导致兴趣培养的失败
班主任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没能很好坚持和不能坚持的学生单独沟通,了解缘由,寻找解决对策,尽量不让他们掉队。
二、氛围做阅读活动实践的条件。师生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氛围”
(一)班级阅读环境的创设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环境”,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语文教师合作打造班级的环境建设,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1.订做一个书架,建立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主要是班费订阅杂志和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书籍,设立方便学生课余时间阅读。
2.制作阅读活动展示墙,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并附有班主任的评价寄语。展示墙的制作要由学生包办,是一个锻炼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利用活动课集体阅读,创造人人有书看,人人爱看书的氛围。大家一起读和自己一个人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氛围的带动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自觉性不高,偷懒的学生,青春期不甘示弱的特点会促使他们加入进来。
(二)班级阅读展示活动的开展
1.活动有计划,有总结。计划和总结是开展研究重要的一部分,是阅读活动实践的主要环节,是活动开展有效与否的关键,更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2.活动形式要丰富。如举办阅读心得交流会,制作读书卡比赛,说说我崇拜的作家,读后感写作比赛,根据阅读内容画漫画,介绍我喜欢的句篇等。使活动中有交流,有展示,有思考,有提升。
3.争取家长的支持,为学生开创更广泛的阅读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上要开展阅读展示主题班会,请家长参加,让家长认同阅读的价值,支持学生阅读,在家庭也掀起阅读热潮,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学生阅读兴趣在读书活动中得到激发,成绩也相应得到提高。因为是农村的家长,难度肯定比较大,但效果会更好。
三、评价做阅读活动实践的动力
活动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是有所差别的,班主任强调学生阅读的态度以及参加活动中的表现,语文教师则更侧重于从语文专业角度评价。因此,班主任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实践时,多关注态度和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一)根据学生选书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阅读的认真态度的程度决定着阅读的效果。学生选择读物时,有的比较专一,有的比较随意。从专一型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有的学生选书不固定,什么内容的都有,过于随意,这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般不大,因此评价更要谨慎。对这一类学生,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在学生表现出对一些书籍有较高热情时,及时肯定并加以引导。
(二)根据学生在阅读展示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学生在阅读时的阅读质量,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对学生在阅读活动实践中遵守纪律情况进行评价。这包括对书籍的保护,不打扰他人阅读,不破坏他人的作品等。这一评价内容是针对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养成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