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曾提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职业学校,文件提出“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上述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非常重视。中职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第一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广阔空间来进行艺术实践。笔者就以我校为切入口,分析了自2015年4月―12月九个月跟踪调查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从现有公共艺术课能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公共艺术活动、愿意参加哪些艺术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派发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问卷之后采用访谈形式寻访了个别学生对公共艺术第二课堂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职生有明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离开实践,就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有艺术的二度创造,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艺术实践为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弥补第一课堂“差异化教学”的遗憾。在调查问卷中,83%的中职生表示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76%的学生认为书本上的内容“比较过时”,自己“没有兴趣”;有65%的学生表示乐意参加公共艺术社团。这些数据表明,公共艺术课需要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来继续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2.社团活动与校园艺术节是中职生喜爱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
和第一课堂以知识性教学理论不同的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形式更为丰富,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体系加以灵活应用。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的一些社团性活动。社团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与表现、创新能力。在调查问卷“你最喜爱的公共艺术活动形式”中(见下表),社团活动是中职生最喜爱的校园艺术活动,占42%;其次为校园艺术节(36%)。我校在校中职生有1205人,现有28个学生社团,其中公共艺术类的有9个(占32%),共204人,涉及音乐、话剧、手工、书画、音乐、舞蹈、动漫、器乐领域。
从调查中获知,我校共有9个公共艺术类社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7岁,社团成员是来自计算机、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会计、报关、数控、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物流专业的三年制中职学生,基本涵盖我校所有专业。社团活动频率基本维持在1次/周。社团规模较大的是舞蹈社(2个),总人数达44人,话剧社(2个)40人,漫研社33人,音乐社30人。社团活动时间多为下午的两节课后,活动地点多为系部空教室,每周活动时间约40分钟。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
中职校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品种丰富,包括讲座、参观展览、社团活动、演出、比赛等。我校学生可以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每学期约为8类:①迎新生文艺汇演;②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朗诵大赛等);③省技能大赛选拔;④五四汇演;⑤省文明风采大赛选拔;⑥区中小学艺术节;⑦一二九大合唱;⑧社团秀。但是,这些活动年复一年,重复的项目较多,质量不高。众所周知,艺术离开了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且每一个校园活动或者比赛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而社团的集中训练次数不多,时间较短,又缺乏指导老师,导致呈现的社团活动质量普遍不高。
4.第二课堂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
从一些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看,不难发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例如,在中职音乐课中传统音乐艺术是重要模块,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往往被学生束之高阁,相反,流行音乐却大行其道。
另外,虽然目前职校公共艺术课程把艺术实践活动纳为下属内容,但是实际情况是第二课堂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所以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往往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那能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指导地、有方向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在兼顾理论的同时又体验到实践的快乐?窃以为,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补充、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将公共艺术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反思与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认为中职校第二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家“加强美育建设”的要求也相距甚远。
1.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大众化
所谓“公共艺术”不是“小众艺术”,更不是“精英艺术”,所以要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参与面。根据调研,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中专三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这是第二课堂一个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离开升学的压力,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宽松,课余时间富余。因此,要提前制订计划,院、系部的活动统筹安排、有序开展;注重活动参与面,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对活动的过程要有记录认证,公布活动开展的结果,并可由学生自评、公评,推动第二课堂进一步完善。
2.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规范化
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从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倾斜。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只不过是一 种群体性的活动,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教育培养计划作整体规划。如此一来,第二课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教师、无教材、无课堂、无体系”的松散状态,等同于课外活动。
然而,第一课堂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如第一课堂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等。相反地,第二课堂却在这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应作为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的共同组成部分,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教学模块一样,作为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
例如,不同学期中职学生有不同的公共艺术实践要求:第一学期培养学生热爱公共艺术;第二学期让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实践展示,也可以师生共同展示;第三学期尝试独立的艺术实践活动(如独唱、独奏);第四学期参与一些区、市、省的公共艺术类比赛……对中职生的公共艺术实践要给予一定的考评与反馈,可以与学分挂钩,以作为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参考。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高品化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学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开放舞蹈房、报告厅供学生训练;开放文化长廊、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作为艺术实践展览窗口等。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指导教师。学校可以聘请艺术专业教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来校做艺术实践顾问。校际之间也要加大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同一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学校之间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学习。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前期的调研也必不可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地开展活动。每次活动也应明确目的,合理设计,定期活动,坚持不懈。
总之,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而中职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校第二课堂活动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前期调研,逐渐实现大众化、规范化、高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6).
关键词:大学英语; 第二课堂教学; 现状;对策
引言
近些年,伴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英语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第二课堂教学是相对于课堂内教学而言的,是常规授课范围以外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起初,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为课堂内教学服务的,是课堂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它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而存在。现如今,在各个高校中,都开设了不同程度的第二课堂,有效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混乱、师资力量有限、资金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做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项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基于此,本文从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问题作了如下的阐述。
一、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全面了解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提高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为此,本文作了周密的现状调查。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项突出性问题:
第一,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只是片面地强调课堂内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教学。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试教育烙印依然深重,突出体现在四、六级考试上。当前,四、六级考试成绩不仅成为衡量学生的标尺,而且成为衡量教师与学校的标尺。受此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就将过多地精力放在如何通过考试上,而无暇顾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深入。可见,重视程度不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
第二,第二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协作。然而,在实践中,有些英语教师只重视自己负责的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与其它英语教学的沟通与协作,使这项系统工程很难有效运作起来。与此同时,这还存在着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使得第二课堂管理陷入了崩溃的局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教学很难与课堂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功能与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教学管理,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第二课堂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
在实际中,学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而教师则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力量。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就当前来说,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许多学生处于无人指导的状况。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壮大英语教师队伍,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四,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数量严重匮乏。
教学设施是提高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数量严重不足,很难满足第二课堂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图书馆中,有关的英文图书或英文资料十分有限,许多学生遇到了借书难的问题。可见,如何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应对的棘手问题。
第五,活动经费短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实践证明,活动经费是影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活动经费越多,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活动经费越少,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就容易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调查中发现,现如今,绝大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不愿意将经费投入到该领域中;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确实运营困难,各项资金捉襟见肘。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必须认真解决好资金筹措与分配问题。
二、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以调查结果为依托,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了如下的对策研究:
第一,要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要想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做好,首要前提是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与学生,要提高思想觉悟,在认识上达成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发挥宣传的作用。通过宣传,学校领导要给予这项事业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英语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增加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学生要不断学习,增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要加强课堂管理,合理安排各项活动。
科学管理是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把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到整个英语教学计划当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总体部署。其次,要认真计划,全面统筹好各项教学活动。对于各项教学计划,要做到事前宣布,让所有参与者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各项活动间要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使第二课堂教学呈现出良好的运行状态。
第三,要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而要想扮演好这种角色,单枪匹马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指导水平。具体而言,通过培训、考评、进修、选拨等各种有效方式,激励英语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方式,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第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对于任何形式的教学而言,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有效推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为此,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室,增加图书馆英语馆藏资源,采购科学有效书籍等等,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第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支持力度。
在现实中,组织各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充足的活动经费。而经费的来源有很多,但前提是要获取他们的支持。因此,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获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本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将该项工程做大、做强,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对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要对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促进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阳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现状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黄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对策探究[J].教育界,2011年27期.
[关键词]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外语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的需要。外语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外语第二课堂是创建良好高校校园外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英语第二课堂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以各种手段所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英语活动。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外语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是基础,第二课堂是其应用和扩展,是英语课堂教学渠道的延伸。第一课堂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班级过大等局限性,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英语第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比课堂更丰富的手段和内容;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突破了教学内容及时空的局限,能很好地弥补第一课堂的局限性,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和培养学生个性,从而通过语言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实践能力。[1],第二课堂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足而造成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因交际时间的限制性、语境的非真实性等原因给学生语言输出造成的障碍,有利于提供第一课堂需要的语言实践演习场所,因此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补充,其发展是必然趋势。第一、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堂既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听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个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情境,和一个较接近真实英语交际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英语语言知识以及发展英语语言技能。英语第二课堂能够向学生提出问题和学习任务。其任务型活动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挑战性和互动性,可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实践和创新能力。再次,英语第二课堂把学生组织起来要求其相互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其个性和潜能、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形成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工作实践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英语第二课堂为载体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英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以英语练习为手段,广大师生通过英语教学、群体活动、英语竞赛等行为方式,以各类英语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是学生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3]随着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校园英语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创建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对英语产生持久的必趣,拓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1、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跨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外语文化的建设也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承担着课堂英语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出高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因此要在校内培养和建立外语文化中心,积极地培养校园外语文化宣传力量。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外语文化品位。
2、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第二课堂以了解外语文化、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让大学生置身于外语文化氛围,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在有利于大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更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以外语第二课堂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交际法的理论,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要关注对语言规则的运用能力和在真实的语境中语言行为的培养,也就是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活动。
1、校园英语活动的设计
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性,要遵循延伸性、需求性和有序性原则,同时要和课堂教学紧密配合,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比如,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组织观看英文电影,从中了解许多与目的语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制定阅读书目,举办学术讲座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外教讲座和学习方法讲座等。进行学科竞赛,如英语歌曲大赛、辩论赛、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内的外语戏剧大赛等。还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英语实用能力培训、文化交际、外教口语等。
2、校园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校园外语文化就要利用校园教学手段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英语交际场所。在电教中心为学生开设英语影视课程,组织学生讨论所观看的电影。在图书馆开辟英语报刊阅览区。利用校园广播网向学生提供教材录音和英美国家电台的时事新闻等资料,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的知识信息具有新、活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从中学习外语的动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外语教育。在校园开设英语俱乐部、英语园地,并且校园里的标语、指示牌都用双语书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利用外语黑板报和校园期刊,要有明确的主题,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用无线电波播音系统创办 “空中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听说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手段比如,建立网上辅助教学材料资源库,为课后学习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建立网上英语角和论坛以及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3、建立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
学校要构建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培训、组织和评奖的一体化体系。第二课堂可采取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评价其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态度等。建立激励体系和管理及保障体系,实施考评奖励制度。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由教师指导,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情况组织辅导练习,以达到活动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来保障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合理安排各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将学生参与面广、规模较大的校园活动统一规划在每个学期固定时间举行。在周末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一些周末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等。
创建和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外语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优化提升作用。外语第二课堂,即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2]何芸. 高校英语文化和和谐校园的创建[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15).
[3]王艳玲.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关键词]心理问题 栏目策划 编辑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98-01
栏目是综合性少儿期刊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好栏目是综合性少儿期刊的形象标志、个性展示,体现着综合性少儿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栏目创新是综合性少儿期刊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期刊《广东第二课堂》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栏目建设特别是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工作,长期以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信箱”为学习的榜样,并与时俱进地提出“承上启下,开拓创新,贴近读者,以心换心”等一系列办栏韬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栏目的责任编辑,现以2009年度《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阅读)心理辅导栏目《纸条飞呀飞》的策划、编辑、反馈为例,就综合性少儿期刊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创新,略表一枝。
一、以正确的编辑理念为指导,注重栏目效益的最优化
作为宣传媒介,综合性少儿期刊要反映少年儿童的成长动态,传播素质教育的最新成果,向广大读者输出科学、优美、适宜的信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的成长经验。
综合性少儿期刊在正确的办刊宗旨基础上,按照既定的报道规划,指导作者按照选题撰写文稿,对读者起着引领作用。此外,综合性少儿期刊在满足读者那些符合办刊宗旨需求的同时,还要对读者施加影响,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文章产生持续的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广东第二课堂》是广东省教育厅创办的综合性少儿刊物,始终以正确的导向性为编辑方针,以严谨的科学性为编辑思想,以有益的实用性为编辑内容,以有机的和谐性为编辑布局,以充分的趣味性为编辑风格。尤其是在心理辅导栏目《纸条飞呀飞》的编辑方面,更是体现了民主、开放的追求,实现了栏目效益的最优化。
二、以读者来信为依托,注重栏目的策划与编辑
《广东第二课堂》发行面广,收到的读者来信(包括电子信息)比较多,小学生反映心理困惑、渴求得到疏导的来信数量仅次于作文投稿。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在社会转型期,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明显,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与茁壮成长。作为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综合性少儿期刊没有理由无视读者的心理困惑,而有义务为身陷心理纠结的少年儿童提供专业、适宜的援助与服务,心理辅导栏目在援助与服务过程中当仁不让。《广东第二课堂》也是这样。
我们编辑认真对待每一封读者来信(包括电子邮件、QQ留言、手机短信、电话等),虽不说件件有回复,但是也做到了每封来信都编号归档,时时有所挂念,期期载文疏导。以读者来信为依托,及时掌握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动态,贴近他们的心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化解着他们的心结,尽可能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从“心”出发,为广大读者服务。
我们注重栏目内容的策划与编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博士、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詹启生所长、“心海”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俞和军老师、上海市身残志坚的中学教师丁铭等人,担任“心理医生”,为读者解答心理疑难。他们专业、亲切、实用的辅导,情同“亲善大使”,使小读者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我们还注重栏目形式的变化与完善。不做单一的“读者来信回音壁”,而是把心理学新闻、故事、讨论、对话、图片、测试等各种文本,适宜地呈现给读者,使栏目活而不乱,五彩缤纷。
三、以专业辅导为己任,注重栏目的效用与反馈
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打造精品栏目,本栏责任编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咨询书籍,并参加了有关考试获得了相应的证书。此外,本栏责任编辑还建立了相关的QQ群,团结了一批热心作者与读者,保证了稿源,也能在网络环境下及时收集读者意见。还开通了中国移动短信“飞信”业务,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让栏目与读者、作者保持“亲密接触”,使刊物效用最大化。
事实证明,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工夫。在反馈方面,2009编辑年度,本栏责任编辑收到数量不菲的读者意见与建议,包括信函、电子邮件、QQ留言、手机短信、电话,对本栏目的精心打磨表示肯定、支持与鼓励。更有读者寄语编辑“栏目好,心情好”。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 意识与行为 调查研究
我校连续6年在初一、初二年级开展了体育的第二课堂活动,组建了级组的体育活动各单项兴趣小组、各单项的青少年俱乐部、各单项的校级训练队的三级课外锻炼架构。究竟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形成自主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与能力有怎样的帮助呢?
此次的研究就是为了准确了解我校学生的课外锻炼氛围、意识,参加各项目间人数比例、男女比例、参与的程度、项目的宽度、参与的作用因素及影响因素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研究分析,评价工作成效,提出相应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我校体育工作的建设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以期更好完成学校最终体育、教育目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我校现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对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各体育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填写指导,共发放1276份问卷,回收1272份,返回率99.69﹪,有效问卷1248份,有效率97.81﹪。
本次问卷,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准确对两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的同学进行重测,进行问卷的信度检测,通过信度检测,信度系数P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喜好态度分析
通过表1所知,喜欢与比较喜欢的同学占大多数,但女生与男生比较,反映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比男生低,尤其是直面回答“不喜欢”的同学比例较高;持“无所谓”态度同学比例也较高,今后提升空间较大。今后应着力提高女生体育教育工作。
(二)各级态度学生的上学期末三项素质测试平均分值比对
通过表2所知,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其身体素质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表面看,态度越积极其测评成绩越高.通过日常的观察、问询了解,参加活动多的同学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越深,活动次数多,身体素质状况自然要好。“态度决定了一切”有一定道理,培养学生兴趣、保证参与活动时间,是身体素质提升的保证。
(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和活动时段分析
通过表3所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非常少,但很少参加的同学却比较多,占了23.4%,女生情况要甚于男生。虽然我们学校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占主要,但同学们在校自主锻炼的比例也不低,另外更可喜的是,周末在家同学们也能进行锻炼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同学们已初步形成了好的锻炼意识与习惯。
(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情况
通过表4知,我校同学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不够宽泛,主要集中在篮球、跑步、羽毛球、登山,足球、排球的选择少,我国传统项目武术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篮球运动基础在我市深厚,同学们打小参与,因此,选择排序列第一;登山因我镇特有的自然条件,清溪森林公园的开放,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很大部分同学周末的参与;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等项目近几年镇、校开展力度不够,学校的课上安排不足、课外活动引导不力是造成此现象的主因。
(五)对体育运动的意义认识和参与动机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从男、女生动机排序看,增强体质是他们的首选,但男生的第二动机是消遣娱乐,女生健美减肥,说明男生在运动中更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另外考试升学的影响因素也比较深,中考体育加试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六)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情况一览表
通过表6可以发现还是有一些同学活动存在孤独现象。参与小组和同学活动是同学们活动形式的主流,说明我校的兴趣小组、俱乐部等组织工作有一定成效,但同学们与家人活动次数不多,说明家人对同学的影响不足,反之也说明同学对家人的影响也不足,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仍有待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社会体育工作是相互影响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是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活动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参与体育课外锻炼的同学人数多,比例较高,次数多,时间长,同学们的锻炼意识与习惯正在形成。我校的体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有实效的;二是男、女生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认识、参与程度有差异,女生有待加强;三是学生的体育素质测评成绩与参与活动的热情、活动的时间成正相关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学生锻炼习惯的体育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四是学生练习项目的选择上太过一致,锻炼手段单一,主要集中在篮球、登山、跑步几个项目上,一些重点项目推广不力,多元发展不足;五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体育俱乐部也初步发展,对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也逐渐产生积极影响;家庭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干预不足,家庭的亲子活动尚欠缺。
一、开展职业素质问卷调查的意义
(一)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层面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型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是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近几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是也出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片面化的趋势,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仅仅理解为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由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发展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因此,高职教育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二)企业需求和学生需要层面通过与企业的沟通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高,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设计,缺乏感恩和责任意识。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尤其是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熏陶;二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近几年,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强调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尝试,但与企业的需求还是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主动奉献精神等,但是这一点没有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从学生角度看,要实现顺利就业并在职场发展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具备更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学生走向社会才会有竞争力。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要求,为全面掌握我院在校生综合职业素质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明确学生工作的重心,我们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涉及大一、大二两个年级所有专业,回收问卷250份。
二、职业素质问卷调查的整体分析
此次问卷共设计题目32个,问卷的统计情况综合分析如下:第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最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前五位排序为:社交能力188人,占75%;专业能力186人,占74%;职业道德175人,占70%;合作精神172人,占69%;心理素质133人,占53%。第二,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选项的准确度,我们又设计了单项的选择,分别考查以上的素质能力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问卷,学生认为以上能力“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均占到80%以上。第三,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与岗位适应情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50人,占60%;重要75人,占30%;一般24人,占9.6%;不重要1人,占0.4%。第四,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认为竞争意识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69人,占67.6%;重要69人,占27.6%;一般12人,占4.8%。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154人,占61.6%;“职业素质差,缺乏竞争力”49人,占19.6%;“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20人,占8%;“不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能为学生就业提高有效帮助”27人,占10.8%。第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毕业时的打算:选择求职的123人,占49.2%;选择创业的43人,占17.2%;选择继续深造的26人,占10.4%;选择求职与深造两手准备的58人,占23.2%。第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影响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分别是:平和的心态114人,占45.6%;名校与高学历25人,占10%;具备多项技能证书25人,占10%;较强的职业素质65人,占26%;良好的人际关系13人,占5.2%;其他8人,占3.2%。第八,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提升综合职业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分别是:专业课堂教育112人,占44.8%;专业实习实训54人,占21.6%;第一课堂合计占66.4%。校园文化活动17人,占6.8%;社会实践61人,占24.4%;第二课堂合计31.2%。技能培训与自学考试5人,占2%;其他1人,占0.4%。第九,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与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49人,占59.6%;重要76人,占30.4%;一般25人,占10%。第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排序为:社会实践类147人,占58.8%;思想政治教育类101人,占40.4%;专业技能提升类85人,占34%;兴趣爱好类77人,占30.8%;其他8人,占3.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均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尤其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和专业技能提升类活动。但也存在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足等问题。
三、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入手,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教学、项目实习实训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的有机融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动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第二课堂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融合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要发挥此作用,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提高核心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第二课堂必须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开展才能找到立足点,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第二课堂提升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紧紧围绕“专业”特色,依托“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文化节、技能运动会和专业作品展示等活动,涉及核心能力竞赛内容的可在学院各专业和年级中开展,涉及专业类竞赛可在专业(群)中开展。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二是创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在学生中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发挥就业创业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建立就业创业社团,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社会调查,举办创业大赛和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市场意识,拓展第二课堂的深度,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三是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建立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构建职业素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和企业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鼓励和倡导更多的企业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四是典型树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特点,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要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职业素质的平台,鼓励他们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要重视选树各种典型,如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十佳励志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强化宣传教育的正效应。五是社团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载体作用,坚持“让每一个加入社团的学生增值”的理念,实施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形成“一团一品”,把社团打造成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六是新兴媒体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微信、博客等现代交流途径,开展适合学生在网络上参与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七是日常管理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学生的日常管理要融入职业基本素质培养的内容,例如在学生的寝室文化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的5S管理模式,也就是把企业的文化要求融合推广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范化管理中,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和融入企业环境,从而缩短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
(三)重视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作用,使第三课堂成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冠名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职场环境中加深了解企业精神、职业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职业素养。与此同时,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围绕经济新常态、就业创业、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中国梦”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环保实践、科普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知识管理;第二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出对学生“一精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知识宝库和文献信息中心。在高职院校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满足市场人才需要的过程中,图书馆丰富的高品位的藏书资源,显示着它的教育实力和地位,是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将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
基于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高职教学资源配置与重组,将从过去简单灌输,转向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第二课堂,寻求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灵活。它既能通过图书资源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里迅速提高,又能通过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过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窄之不足,培养独立获取知识、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想,激发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图书馆正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新颖性的不断研究和完善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保障,成为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最理想的第二课堂。
一、知识管理的大环境为图书馆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并将知识转化为竞争能力和优势就运而生的。它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继承、发展和抛弃的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代表着21世纪人类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成为管理学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
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
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可以使得自身具备以下方面的优势:
1、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拥有大量有序的文献信息资源,它收藏着人类文化遗产,它丰富的高品位的藏书知识,显示着它的教育实力和地位。是素质与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寻求书籍的简单服务,还有能力直接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向有需要知识的学生提供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服务,以实现最充分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
2、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将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从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向主动、多维的动态服务模式转换,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在知识传播和创新环境下的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电传、光盘、校园网、电子邮件、因特网等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利用,使得学生能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3、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创新和优化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不仅关注知识的组织,更加注重文献深层次的开发。还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打造“知识导航”服务,使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专业化。同时追求多元化、自动化、网络化;在服务效果上,更加注重服务的效益。
二、实行创新知识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根据学科特点,打造“知识导航”服务方式
“知识导航”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不同: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一种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是带有前导性的一种研究活动,它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面向实际需要的、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1、培养学科馆员与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所谓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掌握有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熟知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情况,能够胜任某一特定学科领域针对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或专业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并为其提供专业、精准、深入的信息服务而制订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内容。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对学科馆员研究最早是1989年提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开始建立学科馈制度,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馈制度的先河: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目前约有6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为图书馆与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服务。充分拓展并提升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高职高专图书馆虽然在许多方面比不上各大名牌高校,但也需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可以根据高职高专层次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学科馆员的工作范围,
2、挖掘馆藏资源采集潜力,努力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首先,在采集电子文献之前,图书馆应做好调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较少,图书馆的选择也应该更慎重。如何做到规划合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好,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工作,包括对读者的需求情况,学院的专业设置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对文献的特点及适应性、易用性、价格及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调研,并据此来确定馆藏的收藏方向和特色。 其次,要选择多种采集方式,处理好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对于通用数据库可采取集团采购方式。因为集团采购可以争取到比单个图书馆更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服务,达到降低费用、减少投入、节省经费的目的。
再次,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合作共建特色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特色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利用高职显明的行业特色,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特色馆藏。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上,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合作共建的方式。
3、推行知识营销服务,做到学科导航。
知识营销(Knowledge Marketing)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强调通过产品知识宣传,创造市场需求,实现知识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价值。图书馆知识营销应注重与系部建立起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即在知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和习惯结构上建立起稳固的关系,使用户成为图书馆知识产品长期的忠实的消费者。在营销实践中,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才,建立发达的营销网络。这是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主动将其关心的知识资产推送过去。是知识服务的特色产品。
学科导航是以学科为单元对因特网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整理,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它与搜索引擎的区别在于所提供的资源是由人工进行过深度加工的网络资源,具有专业性、易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及业务知识丰富的馆员,分配到各院、系、所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联系人。负责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院、系、所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需求;为各院、系、所在图书馆主面上提供学科文献信息导航服务,逐步向重点学科组开展门户网站的学科信息推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组织并联系有关院、系、所学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有关电子数据库检索和利用的培训讲座。
总之,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去。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服务为手段,发挥知识信息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自学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既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知识,又可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的钥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演讲、培训班、展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世界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举办大学生学生优秀图书必读活动。中外名著书评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等,并使用权之列入学校教学管理考核,使用权图书馆起码下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净化校园文化风气。
3、设立“新书报导栏”、“专题书目推荐栏”、“热点图书评介栏”或办“导读小报”等,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4、图书馆要密切与学生的联系,重视和支持具有新闻记者性的交流性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如文学沙龙、科技协会等,学科馆员应给予具体指导。
5、利用节日、纪念日,如每年的“五一”、“七一”、“十一”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来校讲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强国富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6、成立参考咨询部,及时搜集整理学生对专业书籍的需求,对馆藏资源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落实解决。
7、定期聘请1~2名学生读者,做为馆长助理,主要是兼做馆内外的学生与图书馆沟通工作。
三、高职高专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高专图书馆为学生生服务的知识信息内容将既专又广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要求图书馆除了能提供给广大师生广博的专业知识信息,还能提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各种知识信息。
(二)高职高专图书馆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信息集散地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学生指导、学生评估、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长沙理工大学校、院两级行政主体制定并落实了针对上述标准的全过程学习状态评估与评价措施。学生评估内容分为综合素质和知识与能力两大部分,评估要素包括;各门理论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成绩、各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第二课堂学分评定结果、综合测评、各类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获奖成果等。所开展的学生评估工作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生学习状态评估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监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帮扶。
1.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
校、院两级督导组专家随机到课堂听课,进行教学检查,检查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映,了解学风,并及时根据《长沙理工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采取针对性措施。
2.期中教学检查常态化
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学、期中两次集中教学检查,了解全校课堂教学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学院则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各班级学习委员交流会、各班级班会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建议。
3.成立学院学风督导队
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风督导队负责检查各个班上课到课率、晚自习率,登记在册,每周公布一次;教学信息员平时收集学生关于学习的要求、对授课老师的意见,及时向辅导员和学院教学办反映。
4.开展综合素质评估
依据《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学院每学年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测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测评的分项成绩和总成绩实行学年累计排序,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和优秀毕业生以及评审优秀学生奖学金、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5.毕业资格审查和重点学生学业预警
学院定期进行学分清理,对于每学期挂科达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同学及时进行学业预警,发学业警示通知,通过集中开会、个别谈心、学生骨干辅导等多种形式,提出促进学习的具体措施,有效预防“短板”学生的学业滑坡;对于毕业生,学院依照《长沙理工大学学籍管理规定》中有关条款严格进行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一般在第8学期开学初就进行毕业资格预审,审核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
二、课程考核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了培养计划,依据培养目标达成设计了“人文及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及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体系,并按照《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评估。
1.理论课程考核
《长沙理工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读课程规定的考核,合格即可取得规定的学分和该课程相应的成绩绩点。每16学时左右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周计1学分。以修读并获得课程的学分数和平均学分绩点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为:必修课一般采用考试,选修课可以考试也可以考查。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对于必修课,课程结束时考试成绩占课程学习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到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课堂回答问题表现等;对于选修课,考查方式可以是写读书报告,也可以根据平时表现、期末闭卷或开卷考试综合给定成绩。
2.实践环节的考核
依据《长沙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规定》,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可根据学生表现及提交的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分。此外,毕业设计(论文)须完成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继电保护实验”课程考核时,根据实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基础与综合性实验采取“平时+操作”的考核方式,重点监测、评价和保证学生对“应知应会”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设计性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统筹兼顾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创新性实验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论文”的考核方式,多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学院每年对本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实验报告的抽查结果表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结果与毕业要求一致。
3.第二课堂活动考核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扩充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养成的渠道,学校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并据此实施了“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至少获得8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第二课堂活动由学院学工办负责进行每学期的评分。
三、保证课程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的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本专业依据《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下环节:
1.培养方案的制定
首先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性质、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能力要求等。教学大纲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起草,经系主任审核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报教务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还需要经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同行审核。
2.教师的资格审查
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实现能力提高均与教师的学术能力、讲课效果和责任心密切相关,因此,本专业严格按照《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的要求,对授课和实践环节的所有指导教师的资格和能力进行审查,并依据《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规范》,采用学校、学院听课制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调查。
3.课程教学组织与考核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系主任和课程责任人共同讨论,按照课程性质、目标和与之对应的毕业能力要求,确定每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形式。对于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执行。对于考试课程,根据《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命题、制卷、阅卷及试卷保存细则》,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同时出三套试卷(A/B/C卷),并经系主任审查后报学院教学办,由学院选择其中一套考试。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要提交课程小结和考试情况分析。试卷分析的内容包括考试人数、各个分数段分布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期望值、标准偏差、难度系数等有效数据。分析结果可作为下一年试卷命题的参考依据,教师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课程考试及教学工作的建议和设想,以逐步完善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一致。各科考试命题要求以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为导向,来确认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保持一致。
4.规范考试与改革
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认真巡视考场;阅卷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阅卷;总评成绩评定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实验等情况,做到公正、客观、全面。针对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采取了课程考核改革,如“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等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期终闭卷考试”三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设计、大作业、课程论文等。学院督导专家和学校督导团不定期抽查试卷,对试卷难易程度、覆盖知识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达到课程目标进行判断。学校和学院每年对本专业试卷抽查的结果表明:本专业的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一致。
5.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与评估,学校和学院每学期组织专家对上学期考试试卷、标准答案进行抽查。依照《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评价表》,主要检查试卷命题是否紧扣教学大纲、达到教学要求;试题及参考答案是否准确,评分标准是否合理;学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以及卷面批改及成绩计算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
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标志。本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培养计划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并获得自主个性化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合格,据此毕业且获得学位,上述标志衡量着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了检验培养目标的完成度,本专业还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就业率、出国率辅助衡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1.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评估
每年6月份由院教务办对学生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进行审核,并将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和学位授予率进行统计,学院依照《长沙理工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召开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教务处和学校学位办。
2.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评估
每年7月份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和学院学工办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进一步做好下一年就业工作的对策。
3.考研率与考取学校分布评价
每年9月份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析当年考研率和考取学校分布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情况比较考研率、录取学校分布与学生成绩间的关系,了解各接收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发现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4.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建立了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技术部门主管等社会成员参与的毕业生评价机构,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经常深入用人单位调研,通过与学生就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校友活动等多种形式坚持对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跟踪调查。2001年-2013年间不定期进行了调查活动,2006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毕业生质量调查,2011年抽取了部分毕业生名单开展跟踪调查,2013年采取整班抽样的方式对毕业5~10年学生的工作岗位、职称等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以对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衡量和评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办学以来,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根据学校及学院内部评估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情况,本专业的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大部分学生在电力行业内的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电力设计院以及电力装备生产、检测和工程安装企业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毕业后整体反映良好,用人单位评价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表1是近三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
表1 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年份 毕业生总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一次就业率(%) 分类就业情况
读研(%) 部队(%) 政府事业(%) 国有企业(%) 出国(%) 其它企业(%)
2011年 194 99.48 97.42 97.93 9.33 6.74 0 73.06 1.55 7.25
2012年 172 97.67 97.67 98.21 8.93 6.55 1.19 77.96 0.6 2.98
2013年 231 97.84 96.54 96.51 12.23 0 0.87 74.24 3.49 5.68
检查所见: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保护经费匮乏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热衷于造“假古董”、“假文物”
背景:在2006年公布的第3批3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中,还有14处没有按照规定在2年内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全省27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还有611处没有划定保护范围。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市政配套设施落后,房屋年久失修,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比较突出。
存在问题:近年来,有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按法律必须保护的风貌格局遭到不应有的破坏;有的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修缮时,未能按照保护规划要求,热衷于造“假古董”、“假文物”,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遭到破坏。
有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只够人头费开支
背景:据统计,全省有15个县(市、区)每年安排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到10万元(其中5个县(市、区)的经费为零),45个县(市、区)每年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不到10万元,其中14个县(市、区)没有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全省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没有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存在问题:全省各市、县(市、区)虽然普遍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投入总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少地方的经费主要用于人头费开支,无法开展相关的保护维修、文物征集等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存在“三缺”现象
背景:台州市全市文博专业岗位的编制数为52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名,中级文博专业职称9名,81%的人员为初级职称或从其他专业岗位借用,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存在人走艺绝的现象。全省有30个县(市、区)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足3人,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出现无人监管的状况。
存在问题:目前,基层反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大,“三缺”(缺编制、缺人才、缺经费)现象较为普遍。我省近2/3市、县(市、区)尚未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文化馆、群艺馆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也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紧、人手少的现象。专业人才紧缺也是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珍贵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
背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门可罗雀”,布展陈列内容简单,条件简陋,不能吸引观众。有的文物古建筑修缮后闲置不用,其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发挥。
存在问题:有些地下挖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展示,由于没有博物馆,有的只能藏在文物库房、档案馆、银行金库等地方,可谓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及时整理开发,有的项目展示也还局限于节庆、会展活动,深度开发利用不够。一些非遗项目过度商品化包装,其真实文化内涵在消失,个别文物景点的过度利用也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
文物保护难敌盗墓
背景:部分文博单位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不够落实,全省还有21%的文博单位安全技术防范设施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存在问题:一些人法制意识淡薄,盗掘盗挖古墓葬、古遗址及文物走私活动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防火设施缺乏,保护维修任务艰巨;由于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古建筑被拆被毁现象也时有发生。
检查意见: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原则,建立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县级以上政府要依法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保证文物保护经费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针对我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际,建议省财政在以后年度,视财力可能适当增加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规划编制与维修保护工作。
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我省民间资本较为充裕的优势,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可借鉴推广宁波市鄞州区兴办博物馆“民办公助”、金华市鼓励社会力量“认养”历史建筑的成功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省政府可研究制定相关规定,从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及文物保护机构门票收入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机制。认真落实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维修的规定。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省政府就加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措施。
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落实文化遗产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监管,加强对基层的指导与培训,提高各级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需特别重视
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有关市、县政府按有关法规要求抓紧制定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及时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抓紧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具体的保护办法。
要重视科学保护,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规律,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当前,要特别重视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进一步保护好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生存环境。
要重视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促进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借鉴推广杭州市实行的博物馆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等做法,让文化遗产走进社区校园,走近普通群众,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妥善研究,及时应对:加强对产权归属个人的历史建筑维修监管的政策研究;尽快出台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分类保护办法。研究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关系问题,着力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以及解决在“一户一宅”制度下,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农民外迁需要安排土地指标的矛盾等。
题照: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泽后世。图为泰顺县古廊桥北涧桥。 蔡荣章 摄
相关链接
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加大保护抢救力度,一批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2008年,我省命名3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各地相继建立一批民俗博物馆(专题馆)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开展各种活态展演,扩大影响。
在文物保护方面,自2006年以来,省文物局依法组织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84项,发掘面积6万多平方米。2008年,全省实施文保单位维修项目180项,位居全国前列,共投入资金1.66亿元。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维修取得新进展。绍兴市投入20多亿元,对历史街区进行修缮,点、线、面保护相结合的“绍兴模式”在全国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各地努力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科研和经济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文化生态、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近3年来,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项目约600个,接待观众约1100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