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大学科研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科研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科研计划

第1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SRTP;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167-02

1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我国部分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并逐年得以推广,进而在广大高等本科院校广泛开展起来,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学生参加SRTP,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却很少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科研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活动模式,重在推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做中学,在问题、同伴和教师引导下立足自学[1],得到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2],有效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也是衡量大学生活力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参与 SRTP 项目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从项目的申请课题到结题,都需要大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要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必然会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大学生SRTP项目是由一个团队共同申报和完成的。在申报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共同完成。没有团队团结协作精神,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将无法克服和解决,也就无法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

2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虽然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起来,但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认识不到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大多数高校SRTP项目是人才培养计划之外的要求,不是大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SRTP项目的不重视。加上课程多,负担重,使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加上社会上对英语四、六级及其他技能资格证的重视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专业领域及知识的局限。由于申报SRTP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大学生往往由于专业的局限不知道该如何申报项目,即便有了项目,又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并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完成研究任务,这对申报者或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有望而却步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申报SRTP项目的积极性。

(3)大学生参加SRTP项目常常是被动参加。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SRTP项目来源常常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高校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项目参与人员也常常是由指导教师指定的,项目提出的研究目标、设计思路、实验过程等往往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大学生只能按照指导教师的研究思路去做,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几点建议

(1)要有一个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科研训练计划必将不能很好的开展。所以大学生应当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以项目主人翁的感觉融入项目当中去。一个SRTP项目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全体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并完成。在SRTP的施行过程中,大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超过自身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不能一味地找指导老师去寻求帮助,而应该通过主动出击,查找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

(2)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意识。由于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多,需要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一起共同完成。通常在一个SRTP项目中,不同的成员指导老师会按照不同的内容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根据他们所擅长的知识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每一位项目组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这里的沟通包括与指导老师及项目组成员沟通。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表达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会在项目的进行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项目组成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分歧,但最终大家都会以完成好课题为目标,这使同学们学会了从大局着眼,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3],也有助于了解其他方向的知识和和谐团队的建设。当沟通做好了,项目的进展也必将提速。

(4)要有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开展SRTP项目的过程中,学校下拨的项目开展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对于经费的使用项目组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要将项目的经费实实在在的用到项目最需要的地方,不能乱用。对于研究过程中采购的材料和物资应该节约使用,而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要在熟悉使用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因为有些设备与仪器的使用复杂,如果不熟悉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很容易损坏仪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要正确看待SRTP项目所带来的利弊。大学生们参加SRTP项目,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并提高收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4],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但与那些未参加SRTP项目的大学生比较,需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使得课余生活显然没有那些同学丰富,再加之有些同学以短浅的眼光看待科研训练的意义,认为只是给指导老师打打下手做点小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利益,在遭受其他同学的不理解后,可能对坚持参加科研训练产生动摇,导致参与的项目半途而废。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SRTP项目带来的利与弊,抓住主流,坚持将科研训练计划进行下去。

4结论

大学生SRTP项目涉及大学生、指导教师和高校三方主体,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明确规范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SRTP项目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作为三方的重要一方高校更是对大学生SRTP项目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是高校要完善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SRTP项目,强化教师在科研训练计划中的指导作用;二是要以项目为中心,加强SRTP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机制,完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三是要增加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经费投入,加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地建设,保证大学生SRTP项目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2]王菊,周宗瑶,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4)

[3]任晓光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第2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选题;组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9-02

一、前言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种资助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引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SRTP计划的推进和SRTP项目的设立,是在高校逐步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教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随着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达标后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的自然之举;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满足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能源消耗型向创新节能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考虑到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总体落后,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因如此,SRTP甚至被寄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厚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全面开展SRTP计划,对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

文献[1-10]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作者曾作为SRTP项目组织者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管理,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届SRTP项目,深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下仅从SRTP的任务和目标、SRTP项目选题和组队、SRTP项目过程引导、SRTP项目结题后的跟踪培养等几方面,浅谈如何从指导教师角度完善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从而促进SRTP项目的有效实施。

二、SRTP项目的目标

作为指导教师,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其实是过高了,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组织的、团队协作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求学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研究目标。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团队,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早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同时,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小学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很难做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是留给大学的任务,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SRTP的开展,正是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维、工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SRTP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并非要求大学生能够作出多少创造性成果。

明确了SRTP项目的目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丢掉过高的期望,看到学生小的进步,鼓励他们作出大的成绩。

三、科学选题和合理组队

从作者自己经验来看,SRTP项目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自己确定项目;二是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

自己确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平时查阅的资料也较多,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形成了小团队,一旦有像SRTP这样的项目机会,他们就能够很快组织在一起,根据平时探讨的知识,形成初步的项目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和指导教师的交流,确定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项目目标。

对于需要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的同学,往往比较分散,平时的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甚至是混个学分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同学,确定SRTP项目的题目和合理组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通过和每个同学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项目期望等,项目组队的人员构成以2~3人为宜,人数过多易产生相互依赖,人数过少则不易探讨和协作,同时考虑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明确分工,最好能有研究生参与指导,项目的选题不宜太难,要结合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尽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在项目组队时,可考虑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学生搭配。

四、项目过程引导

目前,SRTP的管理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管理从学校层面均有统一的时间结点和要求,如项目实施、中期检查、组织结题和答辩、总结交流等。项目选题和项目组队完成后,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就集中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进和目标引导上,这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至关重要,要将SRTP项目要求提升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成才的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协助者。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自主意识又是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要紧跟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把握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指导方针,如在项目立项初期,应根据学校的统一时间要求,和学生协商项目研究进度和阶段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学会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资料,学会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方案,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项目结题阶段,要引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交流总结等。

由于本科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一时不能解决,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令下完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够主动,如与导师联系较少,可能造成最后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影响课题结题。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包办,或是指派研究生代劳,要引导学生依靠团队力量,通过和团队成员交流、协作的方式,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SRTP结题后的学生培养

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得到检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部分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浓厚兴趣的同学可能继续留在指导教师的团队中,完成本科学习的其他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是继续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应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科研之路,鼓励他们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选拔学生的过程,指导教师通过SRTP项目,培养和发现人才,特别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对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2]肖发新,许荣辉,申晓妮.SRTP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68,73.

[6]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0-52.

[7]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8]于晓南,刘燕,杨晓东.从SRTP项目申报的变化思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12,(3).

第3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慕课教育;大学化学;教学改进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动数据环境下教学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师评价的变革,要实现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结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能,让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高校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抓手”。而慕课教育是种规模性、开放性、在线性的泛在化教学模式。在诞生之日起,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革命,推动了现代教育内容、模式及理念的变革。而结合高校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化学教师应将慕课模式有地日应用到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化学教学体系、模式、理念及方法的重构,从根本上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慕课模式的起源和特点

慕课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理念核心是如何实现世界性、规模性、开放性的数据分享目标。但由于当时技术有限,该理论一直难以得到落实和发展。然而到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创设2门网络课程的方式,创下了17万人同时在线的奇迹。以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慕课教育革命”。再次之后,世界各研究机构和知名大学便开始研究慕课的理论机制和实践框架,分析慕课的作用肌理和影响意义。进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架构出体系庞大、系统成熟、科学合理的慕课学习模式。在概念界定层面上,慕课教育主要指开放性的网络课程体系,是“互联网+教育”的现实表征,拥有大规模、开放性、共享性的特征和特点。首先是开放性。慕课教育是对网络用户所开放的教学场域,能够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课程、资源及考试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共享性。慕课的教学理念之一是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能够帮助学生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中,交流想法和经验,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最后是规模性,由于慕课平台是架构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教学场域,因此能够容纳数十万的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的类别和特征,划分出不同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筛选出合适的课程资源,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结构上,慕课模式是以微课为基本架构单元的,能够将系统的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的、简短的、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微课单元,使知识难点和重点得以凸显,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选择课程资源,提升慕课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弥补慕课教学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提升了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质量和效率。

二、大学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化学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单调、刻板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普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授并阐释化学概念、定义及公式等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缺乏获得感和兴趣感,出现厌学、缺课及逃课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大学教师在课程教育中,缺乏人本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并改进课程体系,导致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和制约。虽然化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然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认知规律和情感动态,将导致化学教学氛围受到冲击、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化学教学情景,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二)教学资源不够全面。针对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枢纽。所以大学化学在课程设置上要更深、更广,所覆盖的内容也要更丰富,更全面。应紧密结合时展的潮流及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及理念。然而由于高校化学课程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导致知识特性、更新速度及针对性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影响化学教学开展深入化、有序化、模块化的教学活动。此外,在教学资源层面上,高校化学教师所整合的教学资源普遍以教材为主,难以深入到社会生活和学生职业发展中,将最前沿、最先进的化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化学课程针对性、科学性的发展需求。(三)化学实验课程实效性不高。大学化学是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概念定义无不是通过实验课程来阐释和论述的。因此实验课教学和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由于高校实验课是以实验教材、实验材料为基础的,所以部分实验课内容、知识过于陈旧、传统,缺乏创新性。且实验课程的课时比例,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致使实验课的授课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从根本上发挥实验课的育人价值,无法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

三、基于慕课的大学化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积极开发慕课教育资源。大学化学教学资源陈旧,教学理念落,严重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信息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化学教师应切实发挥慕课教育的规模性、共享性及开放性的优势,将课程资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划分为落干的教学模块,形成微课资源体系,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课资源,构建慕课教学系统,随后通过课前预习活动、课中观看学习资源的方式,优化高校化学教学模式,提升化学教学质量。而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高校化学教师应结合前沿性、科学性的化学技术、知识,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利用创新性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但由于慕课教育的结构单元是微课视频。因此在资源开发和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确定学生行为特征和思想特点,以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挖掘、整合及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注重化学问题的设定,关注化学知识的新颖性和生动性。进而使“学生本位”的思想贯穿到整个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提升资源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全面性。(二)嵌入慕课教育资源和理念。大规模、交互性、共享性及开放性是慕课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根据高校化学教育所存在的教学方法刻板单一的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将慕课的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全新的化学教学理念,重构课堂生态,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活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譬如在开放性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可提出各类化学问题,引入历史、现实及理论中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不足和疑惑,观看和学习慕课知识。使慕课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可通过课堂考试或教学活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知识结构,随后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慕课平台解决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明确化学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以慕课平台为依托,开展自我学习活动。(三)优化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抓手。然而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导致化学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如实验课程被压缩、实验仪器匮乏、有毒有害物质增加安全风险等。而将慕课平台融入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教师可通过“仿真软件”的方式将整个实验过程展示出来,或者结合其他慕课资源,将高校难以实现的、危险性大的、耗费严重的化学实验呈现出来。而在创新性层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并在慕课资源的帮助下,验证学生的猜想或想法。此外,由于慕课教学的开放性、共享性及规模性的特点,教师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景中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确保实验教学的时效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当然,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可将慕课资源应用到化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通过课前分发慕课视频(5-10分钟的微课单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详细地了解化学实验的步骤、方法、原理及所涉及的注意事项。

慕课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能够切实地优化并改进传统化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根据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对前沿性的教学资源、实验资源的整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解构并重组教学体系,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升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晶.慕课与PBL教学法相融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9(7):112-113.

[2]汪煦,付金萍,黄文艺,程昊.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A3):222-223.

第4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一、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三大价值

1、艺术欣赏价值

复旦大学有四个校区:邯郸、江湾、枫林、张江。校园面积达244.32万平方米。校内建筑群、景点、植物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感。如:于2005年落成的光华楼为“中国高校第一楼”,有凌空出世之奇;半圆形玻璃顶以及屋顶花园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2、历史文化价值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取自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名句。校区建筑和景物承载着一百多年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其博物馆和校史馆里也保留着许多值得参观和研究的文物资料。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传承下来的深厚历史文化给后人以丰富而汲取不尽的财富。

3、科学考察价值

“真正的意义在他们开放式的讲堂,真正地耐心地去听一节名校名师的课,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校游”。大学是学术研究和思维碰撞的重要场所。复旦大学科技资源丰富,实验室、科技展览馆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观光兴趣;人文底蕴厚重,各种讲座、论坛让求知好学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加。作为一种新的旅游风景,科技资源的优势将日益明显。

(二)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

游客的需求给学生带来创业的可能性,使其拓宽兼职渠道,培养专业素质,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和组织。此外,游客的增加能够带动学校周边住宿饮食的发展和兴盛,在校内通过收取门票,售卖纪念品以及书籍等进行营利。如武汉大学通过樱花节收取门票(20元/人)一方面保护了环境,限制了游客量,另一方面进行了融资。

2、社会效益

大学游主体为学生和家长。家长陪着孩子来感受大学氛围,开阔视野,从而增加其学习动力,树立目标。国家、旅行社、学校三者合理开发大学游,将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学校也可借此机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高素质人才和雄厚师资的加入。

3、环境效益

复旦大学校园优美,建筑古朴典雅,人与自然融合。一方面,学校为接待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对环境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游客和在校学生为了享有这份旅游资源,也会自觉地维护环境卫生,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四大开发条件

1、地理位置和交通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市,处经济文化繁荣地区。周边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文化科技影响深远。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位于杨浦区(处五角场),枫林校区位于徐汇区(处徐家汇商圈旁),张江校区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

2、旅游环境的容量

旅游环境的平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评估。人流量太少,不利于发展大学游项目,学校也会降低与公众的亲密感;人流量太多,对学校环境和教学秩序有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游客游玩质量。复旦大学有四个校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流游客量。同时,开发多样的项目来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景点观光、文化考察、科研交流等,也能减少假期时候因游客量突增带来的压力。

3、旅游客源市场

大学游的主体为学生和家长,以及进行考察或研修的专家和老师。上海处于经济文化繁荣圈,交通十分便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学游客源市场十分兴盛。

4、投资能力

旅游资源的开发基于一定的物力和财力。稳定持续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近远期资金的供给。学校可以从国家申请项目来吸收资金,或学习武汉大学成立旅行社的经验,大力开发上海市场及附近市场的研学旅游。

二、旅游资源定量分析――建立AHP模型

(一)建立评价模型三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旅游资源评价(A);第二层为综合评价层(B):旅游资源价值等三项;第三层为因子评价层(C),共十个因子。见图1。

(二)构造判断矩阵。建立评价模型之后,将同―层中因素的影响力或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为降低判断思维不一致时出现的偏差,采用的是相对重要性1-9标度法,各级标度含义见表2。为使评价成果更具客观性,采用群体判断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对179位(实发200份)游客、在校师生和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采集,最终得到以下四个矩阵,见图3、4、5、6。

(三)一次性检验并确定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V7.5版,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因此通过检验,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有效。得到图7和表8。

(四)结果分析

从上表权重比例来看,资源资源价值、旅游效益、旅游开发条件的权重值分别为0.7014、0.0854、0.2131,体现了强调价值、重视条件、注意效益的开发利用思想。

在旅游资源价值中,艺术观赏价值权重最大,为旅游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历史文化价值;虽然科学考察价值的比重最低,但将是未来大学游市场最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

在三大效益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学校作为一个城市文化品牌的象征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济效益影响力不突出,这符合大学游的本质特征。

在资源开发条件中,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权重最大,说明旅游的发展需要提高可进入性和便利的交通。同时对于投资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三、大学游开发模式设想

模式一:自主成立旅行社。学校放权于旅游管理系,投资其成立旅行社或授权旅游协会负责,主要业务是开发校内旅游线路并接待来游学的游客。其特点是规模较小,面向人群范围窄,接待的业务以及开发路线存在固定的特点。但以在校学生为导游,游客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在美国,大学为了宣传招生而推出免费校园游。由学校招生办公室组织,由本校学生志愿者领队来安排导游和活动。

模式二:与旅行社合作或成为其商(如:中国教育旅游集团的商),分管研学旅游部分。由旅游社负责游客招揽,学校成立部门进行全程接待讲解工作。其特点是客源比较稳定。由旅行社对客源进行分类,学校按不同的客源设计其体验方式。如:小学生进行简单的大学观光游;中小学进行科普游,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等;高中生进行夏令营或冬令营,深入体验大学学堂。

模式三:与政府合作。如:以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成为“蒲公英行动计划”校外合作基地。特点是客源稳定,数量庞大,游客单一固定,制定的线路可以复制使用。

模式四:响应“互联网+”口号,入驻相关电商网站,如乐学游学网。同时也可将复旦大学的特色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巡回演讲放到该网上。特点是吸引到优秀生源,宣传大学。

四、复旦大学特色游项目

(一)在校生创新旅游线路,游客体验个性化之旅

复旦大学旅游协会致力于开发周边旅游线路(如:金华、婺源、雁荡山等),却往往忽视本校旅游线路的建设和创新。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大学游线路设计比赛,校园讲解大赛等方式,培养并选取一批优秀的并致力于志愿者服务的学生导游,投入到项目中来。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本校的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独特和个性化的见解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使游客体验个性化之旅。

(二)参观博物馆、五角场“创业苗圃”

复旦大学博物馆藏有各种珍本和古迹,热爱历史和文物的游客可以进行参观,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起,杨浦校区五角场精心打造的“公共创业苗圃”开始向全国创业者开放。“创业苗圃”可以向大众开放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论坛、沙龙、展会、考察等活动,吸引对创业感兴趣的游客参与,有利于创业苗圃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相互促进和学习。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夏令营和冬令营

学生群体在两大假期有较为充足的自由时间,大部分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对学习和人生做好规划,而以参观游玩名校为手段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是最为综合的项目。

学校提供场地和教学资源,开放学校活动、讲座、实验等。同时给志愿在夏令营或冬令营期间留校的大学生提供机会,比如组织策划活动、指引讲解活动等。此外,也可引入青少年成长训练组织来开发创新活动。如:北大于2004年推出夏令营,给青少年提供学习于北大的机会。

(四)公益文化游

公益游,即公益活动的内容与旅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方式,组织者主要为高校旅游社团和其他团体。一方面,公益游能够实现人们自我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它能够繁荣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的公益和旅游事业。

第5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1、宿舍是八人间,但是只有四个人住;

2、宿舍是有给配备空调的,不用携带风扇;

3、宿舍有独立卫生间,非常方便;

4、宿舍有独立阳台,但是不能洗浴;

5、宿舍内只有凉水,需要用热水可去每层楼道中间水房热水处接热水;

第6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基本操作实验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农林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基础实验课,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形成实验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好坏,不仅影响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还会影响到后续实验课、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本课程对大学生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中不可缺少的主体课程,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但农林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课时数较少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用了第一课堂教学平台加第二课堂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根据农林科和理工科各专业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情况,我们在充分有效的利用第一课堂平台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功能,第二课堂既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解决学时不足,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包括3个模式,分别为:基本操作实验的教学模式,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1.1 基本操作实验的教学模式

根据基本操作实验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特点,我们对全校农林、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学时不同(24—36学时),开设了统一的基本操作实验教学模式(即公共平台),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以农林科和理工科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将实验分为不同类别,每一类别有2个以上不同的可选项目。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创新课题、导师课题进行选做。具体实验内容见表1。

在本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实验之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做到做实验时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任课教师进行检查,预习报告纳入考核范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验内容的特点,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等,缩短讲解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既能给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主动的去完成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原理、操作疑问时,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例如:分液漏斗的使用,主要用于液体的萃取和洗涤,操作流程为:首先检查漏斗是否漏水,这是关键的一步;第二漏斗的正确握法;第三漏斗的摇法;最后静置分层、分液等步骤。操作不规范会导致产品的流失,尤其是天然产物的分离,振荡不到位,会降低萃取效率。振荡过火,会产生大量的泡沫而发生乳化现象,给分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这样既耗费了时间,也同样造成了产率的降低。

又如熔点的测定,怎样才能准确读出固体化合物的熔点。在操作中看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的实验中操作不当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如毛细管封管是否正确、样品的填装是否适量、肉眼观测是否准确以及温度计是否校正等,总之做到准确无误不那么简单,掌握的要点也较多。因此,要很好地完成基本操作实验,都离不开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理解和高度重视。

1.2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实验模块涵盖了有机物的合成、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的分析、天然产物的提取、纯化及鉴定等内容。考虑到我校大类招生的现状,针对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林学、植物保护、木材科学等专业的特点,我们对综合性实验采取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实验内容见表2。

综合性实验模式中,实验相对复杂,所需要的学时数又较多,针对专业的特点,进行选做。

例如,食品科学类开设了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及鉴定的实验,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扩展了思路,了解挥发油的用途,以及天然产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又如,环境科学类在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中,对有机溶剂三氯甲烷的回收,则可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使溶剂循环使用,也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而对林学、植物保护、木材科学类开设了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经过了植物中化学成分提取过程的复杂性操作,使学生懂得了自然界资源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应善待大自然,并肩负起对大自然保护的使命,开拓维护发展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农林大学生更应具有这种责任感。

1.3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模块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考验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能否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以实现目标分子合成的很好的训练途径,设计性实验模块设立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并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实验内容见表3。

我们对设计性实验采取了课堂讲授(大班化)和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操作(小班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流程如下:学生根据设计性实验内容的要求,先查资料,了解实验的相关内容,写出设计方案、原理、主要的仪器及试剂、装置图、产物的理化数据、参考文献。提前一周交于任课教师审核,教师批阅后给出意见,方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若不合格,教师签上修改意见,返回修改。这样做,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基础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的基础上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第二课堂的教学平台——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考虑到我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时数较少的现状,为了给学生提供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机会,有选择性地开放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项目,课外选题项目开放主要面向有一定化学基本知识的学生。开放实验内容见表4。

第7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从工业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一直是创新的代名词。但过去的十几年间,这个坐拥大量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理论成果的国家,却错失了发展高科技企业的良机。大学科研与企业生产的孤立、科研产业转化机制的缺失,使大学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帮助微乎其微;二战以后,英国大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虽多,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却不及日本、韩国。

如何将在大学中沉睡多年的无数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成为目前英国大学的工科教授们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现在,英国政府、大学和产业界齐心协力,一股巨大的科研产业化变革浪潮正在形成。

产业集聚形成小硅谷

如今,有超过80所的英国大学投入ICT的研究和教育培训,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伯明翰大学与曼彻斯特大学等为其中翘楚。这些大学近几年已逐渐走出闭门的实验室研究,积极与产业界互动,并推动企业委托大学进行项目研究的合作模式。

与此同时,在大学周围也形成了相应的ICT产业集群。如利物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即成为其所处城市的研发引擎。这些大学多的城市往往比其他城市更具创业气氛,城市周边形成的科技园,则已是发展历史悠久的ICT产业集群,许多国际大厂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亦相当频繁。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就将其第一个海外研究中心设在剑桥,“抢夺”英国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除了剑桥等知名科技园区外,“目前全英国以研发为主的科技园区超过60个,多数的发展模式类似,和邻近大学的研究中心有很紧密的联系与互动,且多数的园区都有自己的企业创新中心,以扶植新创企业。”英国贸易投资总署ICT部门关键事务总监史蒂夫•威廉姆斯(Steve Williams)介绍说。

学术机构与周边环境联结,进而创造出活跃商业活动与产业聚集的发展形态。如剑桥大学产业集群已经带动了东英格兰的ICT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达1.9万家),在英国政府近几年积极鼓励大学加速与产业互动的政策下(如学校要自付部分经费等),这种模式已快速扩散到全英国。

在西南英格兰,布里斯托尔、斯温登和格洛斯特三个相连的小城镇被称为英国的硅谷,这三个城市因为到伦敦与欧洲的交通方便,受到很多跨国ICT企业的青睐。惠普全球约1/3的研发活动、东芝的电信实验室、意法半导体的芯片研发基地都在该地区。

商业化过程中惊险一跃

商业智能公司Inforsense的创始人兼CEO郭毅柯(音)现在都还是英国帝国理工计算机学院的教授。他在商业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脱离数据库而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SAS等著名商业智能公司的产品需要依靠数据库,并基于该数据库实现智能分析)。虽然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只是科研产业化万里的第一步。

郭毅柯认为,商业智能市场肯定会在下一个5年中成熟。怀着这份热望,郭毅柯主动与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进行了联系。不过,当时技术尚处在学术的阶段,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型,使得他很难找到商业合作伙伴,至于谈到投资就几乎是奢望了。

这个时候,学校拉了他一把,给投资了100万英镑(约150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的帮助下,后来他们又顺利地得到了风险投资。学校的专利投资并不是无偿投资,这些投资在专利转化后能获得回报。“现在学校占我们公司的股份大约有35%。”郭毅柯说。

在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国际贸易顾问玛格丽特•布鲁克(Margaret Bourke)看来,“光有技术远远不够,将技术转化成商业的能力至关重要。而资本在技术创新和转换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每次资金的再次介入,我们技术的价值总是在翻番升值。”郭毅柯说,“我个人的股份比例虽然不断下降,但股份总价值却在不断上升。”

英国政府也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帮助大学把科技成果转移出来。从2007年7月开始,英国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成立了一个名为“科技战略委员”(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执行了一揽子促进知识产业化转移的项目,并负责把每年超过1000万英镑(约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资助高科技企业。

有利可图是唯一标准?

电信业是英国ICT产业中目前最大的一个领域,2006年电信业在ICT市场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4.5%。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官迈克•卡尔(Mike Carr)认为,英国相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强调创造一个有高附加价值且有利可图的市场,让世界一流的电信服务营运商都到英国竞争,从而使英国电信运营商能够最终在技术与应用上领先全球。

从英国电信的经验中可以看出,ICT产业成功的关键在创造一个有高附加价值且有利可图的市场。这种产业生态环境和中国部分以制造为主要活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科技园区极为不同。如果细看英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即可清楚发现,打造一个出色的研发中心,并不是人才与资金到位即可,“高附加价值且有利可图的市场”在当中其实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

“因为有利可图,才会吸引风险投资或企业投入;因为附加价值高,才会让企业累积或创造优异的技术实力,进而让企业愿意继续在该市场投入研发,而所谓的高附加价值除了从单纯的获利性评量外,技术的未来性与可扩张性更是关键。”戴尔斯伯里科学创新园区商业发展经理保罗•特罗(Paul Treloar)说。该创新园区由利物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6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组建。

“有利可图”意味着参与的研发人员要尽快地将科研成果产品化,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做法满意。英国剑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首席教授比尔•麦克林(Bill Milne)就抱怨现在的企业过于急功近利,把本来应该用作蓝天研究(Blue Sky Research,指没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学术研究)的时间和费用都挤到工程项目中。麦克林教授所在的学院拥有一套世界领先的电子光学技术,他们在将其产业化时,希望找到找到6家世界级的企业能够拿出巨额资金并用5~10年的耐心来与他们进行合作。在两年内他们已经找到了两家来自日本的大企业,但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对此似乎反应冷淡。

在大学中喜欢蓝天研究的不止麦克林一位。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的史蒂夫•佛巴尔(Steve Furber)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运气似乎比麦克林要好些,他参与了英国最大的嵌入式芯片厂商ARM公司的初创,并在之后获得大量时间和金钱来进行他现在钟爱的分布式计算的研究。

相对美国而言,英国ICT产业起步较晚,因此有全球影响力的ICT企业也难觅影踪。如今,英国正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个法宝来激活其潜在实力。与此同时,英国全力向全球ICT产业中心迈进过程中累积的许多经验,也值得中国认真借鉴。

中英ICT产业有高度互补性

01

在推动本国专利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英国投资贸易总署联合Gartner对全球ICT产业发展规律周期进行研究,并抽象出相应理论模型,英国ICT产业发展的宏观路线图浮出水面。

长期以来,中国的ICT企业倾向于找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合作。其实,随着英国大学积极将实验室技术商业化,对于想走国际化路线的中国企业,与英国厂商或大学有极大的合作空间。尤其英国大学与企业规模都不如美国、日本大,加上浸在商业化环境中的时间还不久,中国企业还可能因此争取到较好的合作条件。

一个纽扣大小的芯片,贴到病人的皮肤上,就能够24小时实时监控病人的血压、血糖情况,并把数据无线发送到医院。这是记者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看到的一个即将产业化的“超级芯片”项目。该项目负责人克里斯•托马州(Chris Toumazou)是该学院电子工程学教授,他和医学系的教授合作,发明了一系列可用于医疗的芯片,而这些芯片产业化后成本不过几美元。克里斯的芯片是目前英国大学专利转化潮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企业,英国一流的专利技术也可以满足中国高科技企业对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前不久,网通把欧洲市场的总部设在伦敦。网通欧洲运营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网通在伦敦设立欧洲总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英国也是市场信息中心;第二,英国拥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交通枢纽;第三,不像德国、法国,英国有非常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商业部门国际销售总监安德鲁•列韦(Andrew Levi)向记者介绍,目前在英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200家:“英国公司税的标准比率是30%,这适用于本土和非本土的公司,是欧盟国家公司税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不过想在英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中国企业还得做足功课,比如加强对英国这个国家的商业、语言、文化的了解也很必要。

记者手记:中英ICT产业有高度互补性

长期以来,中国的ICT企业倾向于找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合作。其实,随着英国大学积极将实验室技术商业化,对于想走国际化路线的中国企业,与英国厂商或大学有极大的合作空间。尤其英国大学与企业规模都不如美国、日本大,加上浸在商业化环境中的时间还不久,中国企业还可能因此争取到较好的合作条件。

一个纽扣大小的芯片,贴到病人的皮肤上,就能够24小时实时监控病人的血压、血糖情况,并把数据无线发送到医院。这是记者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看到的一个即将产业化的“超级芯片”项目。该项目负责人克里斯•托马州(Chris Toumazou)是该学院电子工程学教授,他和医学系的教授合作,发明了一系列可用于医疗的芯片,而这些芯片产业化后成本不过几美元。克里斯的芯片是目前英国大学专利转化潮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企业,英国一流的专利技术也可以满足中国高科技企业对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前不久,网通把欧洲市场的总部设在伦敦。网通欧洲运营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网通在伦敦设立欧洲总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英国也是市场信息中心;第二,英国拥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交通枢纽;第三,不像德国、法国,英国有非常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第8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实验教学 大学化学 教学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理论和定理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并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许多理论上的应用、评价也依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再者,化学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随着化学教育面向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而突破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关键。在大学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有着相当大的比例。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等理论体系安排实验教学,实验在整个教学的环节极其薄弱。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提出: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品德和精神。化学人才的智力因素由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七种能力组成,而这些能力都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全面的训练。

我校的化学与化工学院设置的化学基础实验课是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实验课,因此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各学校的实验资源的差异,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通过观察、记忆、想象,初步掌握一些操作的要领,缺乏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待实验的态度不够积极

许多学生选填的专业志愿并不是化学专业,对化学的兴趣也很有限,所以对待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要求大家提前10分钟到达实验室检查预习报告,但还是有很多人在打铃的时候才赶到。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没有了理论课上的严肃和认真,互相交头接耳,相互讨论,有的甚至在实验室里到处乱窜,课堂上接听手机。如碰到要求严格的老师,学生态度会认真点。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如果遇到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教材上描述的有差别的时候,大多都跳过,并没有追根寻源,为的是能够尽快完成试验,就算实验现象和结果和理论上差别很大,有些学生也视而不见,随意编写实验数据和结果,完全没有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课前预习不到位

对于要上好一节实验课的老师来说,实验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实验课前任课老师必须对对本次实验内容进行预备试验,检查实验仪器和药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应该在实验课中强调的重要的实验步骤做好记录。对于上实验课的学生来说,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完成预习报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只是简单照抄教材上的实验原理和步骤。上课时等着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然后“按方抓药”机械地进行操作。这还是处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学习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动手能力较差

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经历,有些农村来的学生,受条件限制,在中学阶段根本就没有在实验室做过化学试验。所以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能理解的低级错误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多数人的实验台面上各种仪器和药品摆的乱七八糟,用完后的药品和仪器也没有及时的归还原位,不仅对别人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造成不小的麻烦,还有一些常识性的操作也出现低级错误,例如用胶头滴管滴加试液的时候滴管伸入了试管里面。虽然出现这样错误的人不是大多数,但还是反映出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较差,水平良莠不齐。

四、深入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差

本科学生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后的总结不够重视,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会深入思考缘由,甚至对于师范专业的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只能无言以对。此外,本科生在实验中对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都不带进自己的思考,不去质疑老师所讲的准确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创新可言。而学生有时候碰到疑问,对教师的回答都深信不疑,有时候,甚至于教师的口误,学生都没有质疑。

五、表达能力欠缺

有一部分本科生很认真的准备实验,也能够很准确的完成实验操作,但被邀请去具体讲解实验的内容和过程时,却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在专业术语方面更欠缺表达能力。

六、观察能力差,不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要认真,专心,要带者问题去观察,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去抓获各种直观现象和信息,并及时把现象和原因联系起来。可是带实验的老师经常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做实验连笔都不带,肯定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就是空白。他们只顾做自己的实验,大脑没有考虑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和反常的实验现象不重视。

七、公共意识差

很多学生在使用药品时,使用完了,不盖盖子;用完天平不清扫,游码不归零;使用过的抹布随手一丢,也不搓洗;蒸馏水瓶的水用完了不积极去打等。

这些都反应了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通过寻求有效的方法。

国外(美、英、日、德等)理科院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从80年代起经理了根本的改革,基本打破了原无机、有机、分析和物化“四大金刚”设课的旧体系,内容虽然没有统一,但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时超过理论课时数;无机、有机、分析和物化相互渗透,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实验要求高,美国各大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能力要求。通过参阅基本文献设计实验;能够处理操作中的事故;能准确完成定量实验;会使用现代一起测试手段;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并能口头及书面表达。这些改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外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普遍增强。而在这些方面,国内大学生的能力还远远不及。

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通过实验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9篇:大学科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eepen the Re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QIN Meifa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depth, in order to build a positive, diverse, overal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受高校课程定位与传统心理学理念的影响,本课程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与缺陷。(1)教育理念消极。将学生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假设体,从传统的病理心理学的视角,把让学生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背景成因及矫正方法,及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积极性、发展性与整体性的教育理念,削弱了课程教育的原有功能,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2)课程设置随意。学时较短、时间安排不科学,不能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3)教学内容杂乱且负面。课程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没有统一的内容。但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内容选择基本偏重正异常心理状态的区分、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消极内容。使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激发与维持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如何去发展与挖掘我们自身内在的希望、自信、感恩等积极的人格品质。(4)教学方法刻板。首先,教学过程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体性不强,未能凸显课程的体验性、积极性。其次,未能融合校园文化及其他课程资源,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学生间接、内隐地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积极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开发。(5)教学评价单一。大多数高校未能思考与探索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基本上是通过单一的考试形式来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但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导致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性,单纯以量化手段进行评价是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把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要用积极的理念进行解释,便可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且可利用这些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①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对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进行研究,更应研究如何发挥、激发、培养和挖掘人自身存在的正能量与积极心理品质。近年来,在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逐步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为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全体学生的潜能与积极心理品质,发挥高校其它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决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二是解决心理问题;二是科学预防,开发学生积极人格,挖掘学生潜能。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兼顾一、二层次目标,强化第三层次目标。在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上,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 转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全体学生。而教学目标也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优化,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是消极地矫正心理疾病,而且应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回归到以人性为主体的平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协调、相统一,以“面向全体”、“科学预防”、“积极引导”、“重在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正面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发展成才。

2.2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目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并利用这些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②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侧重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激发和挖掘,如爱的能力的挖掘、幸福感的增进、感恩品质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信心的树立、人际关系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探索、情绪情感的优化、问题的积极应对、心理潜能的开发及生命意义的探索等等,以达到增加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2.3 兼顾显隐课程,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整合课程教学实践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种,即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和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在这两种课程形态下,融入切合大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显性课程,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心理微电影、小型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等将主观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感恩教育、创新教育、爱的教育等内容有效地融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隐性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其他相关课程(如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险,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4 以积极评价为视角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注重引导及促进学生学生乐观的心理和积极的行为,及积极心理品质与人格培养。因此,本课程的评价应采用综合的模式进行,从积极评价出发,注重对学生多元正向的评价及学生主动、及时的内省与反思,量质化相辅,多角度、多种方式相结合,如采用问卷调查、自我主观评价、同学间正向互评、师生积极交流与评价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验到积极评价,产生积极体验,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