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课,重要意义,改革解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建筑学专业包含多门课程,其中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最基本课程,肩负着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该课程的教育质量对后续课程的展开和对未来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对整个建筑学科意义重大,对于办学时间较短的地方性大学来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当前的现状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和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国内高校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建筑师职业启蒙教育的奠基石。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把实践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构思能力与模型制作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大学,从2000年开始设置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上沿袭了我国早期的传统学院派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我国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相比,办学时间短,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教学设备和师资匮乏。就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改进、调整,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和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1)学生美术功底薄弱。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没有受过美术训练,入学后对图形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非常艰难,同时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也有困难。(2)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的去做作业,这样的状况就使得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很难达到,学生自身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觉得任务繁重。(3)学完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

2、教学思路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感觉和绘图表达技能,作业设置以技法、技能训练为主。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但是不利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概念和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我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属于这种培养模式。当代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根据笔者对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在教学思路上既要延续传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由此,新的教学思路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整合,使整个教学环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和开放性。作业设置以各种形式分析、建构为主,重视思维过程和最终的图面效果。围绕每个作业的课题设置展开理论知识引导、基本功训练和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立体式的、开放式的、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四个角度进行训练,旨在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理念秉承了传统教学中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顺应了当前对创造性的需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内很多高校都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和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借鉴和参考,基于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的改革措施。

3.1 整合与分解教学内容

整合与分解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手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归纳和整合,将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认知、技法和思维。每个单元有自己的侧重点,认知单元侧重美学的培养,技法单元侧重绘图表现能力的培养,思维单元侧重创造性、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这些侧重点在三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在技法单元,除了强调培养绘图表现等基本功,还要训练构图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美学培养和思维培养。单元里的每个作业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同时,单元里的作业是具有可选性的,每个作业至少有两个题目可供选择。这种整合与归纳使得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模式,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其次,在整合形成的大框架下,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与细化。每个单元里的每个作业内容也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上包含四个方面——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语言表达和思考分析,这些训练内容是伴随每个作业的全过程。比如,室内空间测绘表达这个作业,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工程学、美学原则、空间限定方法和测绘知识等,这些内容分解到作业进行中的前、中、后三个过程,前期讲授测绘知识,中期讲授人体工程学、空间限定方法,后期讲授美学原则;技法训练体现在图面绘制和表现上,包括前期的徒手表现和后期的工具制图表现;思维训练体现在对现实空间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如此的教学训练会形成整体的、立体的建筑感受,学会思考方法,并且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积累。

3.2改进理论知识教学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作业展现出来,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略理论知识的现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如建筑历史、美学原则、材料知识、结构知识、设计方法,等等,这些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作业当中。有的理论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专门学习,如建筑历史,但这些知识在做某些作业(如建筑认知)时会涉及到;有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过程,如美学原理,但是这些知识没有专门的后续理论课程来讲授。以上这两种理论知识都要在设计基础阶段有所涉及,形成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辩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指导每个作业的顺利展开,同时拓展知识面域,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换言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成果是感性的,但是理性思维在背后支撑着外在的表象。加强本阶段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理论课程教育,而是结合每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用来指导每个设计题目,支撑每个设计构思,注重的是横向展开理论知识的广度,而不强调深度的学习。

4、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奠基石,对于地方性历史较短的建筑学科来说,基于以上方面的课程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其次,加强配套设施改革,提高教学技术手段;再次,加强美术课的改革,提高学生美学修养;最后,教学体系还需要完善和细化,要具体到课题的制定、实施和教学设计。诚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和调整,才能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勇铁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 实 践 [J].福 建 建 筑 ,2008(12):128-1 3 0 .

第2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2-02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Li Xiangjie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Dali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Dalian Liaoning,China 11662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it gives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basic of architecture design which are exi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y.An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domestic universities,the teaching idea,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discussed and attempted.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The idea of“three in one” was realized in teaching practice.The ability of manipulative,observation,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were experienced.And the key ideas of the future reform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ext.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该课程的教育质量对后续课程的展开和对未来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对整个建筑学科意义重大,对于办学时间较短的地方性大学来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 当前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大学,从2000年开始设置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上沿袭了我国早期的传统学院派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我国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相比,办学时间短,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教学设备和师资匮乏。就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改进、调整,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和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1)学生美术功底薄弱。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没有受过美术训练,入学后对图形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非常艰难,同时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也有困难。(2)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动的去做作业,这样的状况就使得训练的意义和目的很难达到,学生自身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觉得任务繁重。(3)学完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笔者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在一年级训练过的内容在后续课程中没有起到相应的铺垫作用。比如,二年级的课程设计在图面表现阶段,很多学生不会或者忘记一年级训练过的绘图技法和表现手法,图面效果反倒不如一年级的作业。(4)缺乏对专业的整体上的概念性认识。二年级或者高年级阶段依然会出现基本概念不清楚、相关知识匮乏的现象。比如,不能正确的绘制建筑方案的剖面图,不能了解当前的建筑设计动态,相关知识的涉足非常有限,等等。(5)思维模式上单一。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问题,究其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美术基础、个人领悟能力、兴趣爱好,等等。二是教学环节上的因素,这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思想上注重技法技能等基本功培养,轻视理论教学和思维模式训练。(2)教学方法上保守传统,缺少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教学内容上是片段性的,各个作业之间的联系不明显或者缺失,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大量调查与分析学外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作业内容设计上着手,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设想,努力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思路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感觉和绘图表达技能,作业设置以技法、技能训练为主。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基本功和动手能力,但是不利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概念和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我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属于这种培养模式。当代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根据笔者对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在教学思路上既要延续传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由此,新的教学思路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整合,使整个教学环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和开放性。作业设置以各种形式分析、建构为主,重视思维过程和最终的图面效果。围绕每个作业的课题设置展开理论知识引导、基本功训练和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立体式的、开放式的、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四个角度进行训练,旨在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顺利的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理念秉承了传统教学中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顺应了当前对创造性的需求,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内很多高校都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和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借鉴和参考,基于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的改革措施。

3.1 整合与分解教学内容

整合与分解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手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归纳和整合,将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认知、技法和思维。每个单元有自己的侧重点,认知单元侧重美学的培养,技法单元侧重绘图表现能力的培养,思维单元侧重创造性、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这些侧重点在三个单元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在技法单元,除了强调培养绘图表现等基本功,还要训练构图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美学培养和思维培养。单元里的每个作业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同时,单元里的作业是具有可选性的,每个作业至少有两个题目可供选择。这种整合与归纳使得教学内容形成一种模式,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其次,在整合形成的大框架下,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与细化。每个单元里的每个作业内容也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上包含四个方面――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语言表达和思考分析,这些训练内容是伴随每个作业的全过程。比如,室内空间测绘表达这个作业,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工程学、美学原则、空间限定方法和测绘知识等,这些内容分解到作业进行中的前、中、后三个过程,前期讲授测绘知识,中期讲授人体工程学、空间限定方法,后期讲授美学原则;技法训练体现在图面绘制和表现上,包括前期的徒手表现和后期的工具制图表现;思维训练体现在对现实空间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如此的教学训练会形成整体的、立体的建筑感受,学会思考方法,并且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积累。

3.2 改进理论知识教学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作业展现出来,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略理论知识的现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如建筑历史、美学原则、材料知识、结构知识、设计方法,等等,这些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作业当中。有的理论知识会在后续课程中专门学习,如建筑历史,但这些知识在做某些作业(如建筑认知)时会涉及到;有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过程,如美学原理,但是这些知识没有专门的后续理论课程来讲授。以上这两种理论知识都要在设计基础阶段有所涉及,形成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辩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指导每个作业的顺利展开,同时拓展知识面域,为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换言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成果是感性的,但是理性思维在背后支撑着外在的表象。加强本阶段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理论课程教育,而是结合每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用来指导每个设计题目,支撑每个设计构思,注重的是横向展开理论知识的广度,而不强调深度的学习。

3.3 实施阶段性控制和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包含十二个主题,分别在两个学期分阶段进行。根据每个课题的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次课程,根据这些目标实施教学、总结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本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的阶段――分步单个作业完成阶段和单元阶段。在单个作业完成阶段,进行成果评定,指出该课题训练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并且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补。在单元阶段,通过各个作业成果综合比对,进行动态追踪和纵向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调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认识到不足的方面,以此作为改进、调整的动力。比如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这个单元,这三个作业的训练内容是连贯的,从二维的平面形式美感到三维的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美感训练,其中的美学原则、构成要素、构成手法基本都是形同或相似的,难易程度是渐进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创造从平面到空间的抽象美。每个作业完成之后进行评价,进行横向比较,总结优点和不足,包括图面效果和设计过程,每个学生要将总结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且不足的地方要给出改进措施,不合格的要进行返图。当三大构成作业全部完成之后,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和整体上的阶段性横向比较,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进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相互交流的动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总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将片段性的内容整合形成整体概念,从而加深理解,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通过两个层次阶段的不断总结和分析,随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体现了开放动态的教学思路。

4 结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奠基石,对于地方性历史较短的建筑学科来说,基于以上方面的课程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其次,加强配套设施改革,提高教学技术手段;再次,加强美术课的改革,提高学生美学修养;最后,教学体系还需要完善和细化,要具体到课题的制定、实施和教学设计。

诚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和调整,才能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筑,2008(12):128-130.

第3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将创新型项目引入到建筑类专业课的实践内容中,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首先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例如《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设置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使用生活垃圾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室内空间设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将原来古板的基础理论课程改换成实践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操作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将建筑识图和设计构成课合成一门设计基础课,在课程开始老师给出一套竹屋的设计图纸,学生通过识图,将建筑构件用竹子制作出来,再由团队共同组建成实体。基于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课时,努力让学生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放到课下,上课时间进行实操指导,实现翻转课堂。将专利的制作引入到课程中来,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主要是制作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专利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对在校期间取得专利证书非常感兴趣,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很多课程可以引入专利制作,将专利开发作为创新创业的突破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创造性的实践手工项目内容中,通过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更深入的了解建筑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理论考试转变成实操作品验收,确定好任务和考核细则,考核形式分为个人和团队两种,既考核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又能够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开拓专业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学习使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课程设计,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专业教师队伍。开展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理论培训与学习,定期进行课程内容研讨,将创新思维贯彻到课程开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建立新的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设立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奖”,以及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和专业实践能力。请具有创业经历的设计师和工作室负责人来进行讲座和辅导设计课程,将行业资讯和行业要求在平时辅导中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要求,从而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4搭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新平台

促进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等校外机构的合作,搭建研究平台,加强双向交流,建立日常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一线企业的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可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融和。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校内与合作企业合作成立了城建-华阳建筑设计协同育人中心、城建-铂域建筑设计工程中心、城建-本筑BIM信息科技应用中心、城建-宏图绿色建筑设计研发中心,周绍南、陆战兵建筑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健大师工作室,提升学生项目实战水平,实现校企协同共建、产教融合。例如通过文健大师工作室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入到专业教育中来,搭建优质高效的实践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来。

第4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设计;知识模块;橡计

风景园林是一门包容性极大、学科交叉性极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横跨建筑、艺术和生态三大学科体系。园林建筑设计通常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核心课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1、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定位

1.1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大专类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成为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职业型人才。经调查我校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有:专升本继续深造,园林植物种植、养护方面的管理工作,偏重园林建筑方面的工作等。

1.2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建筑是我国造园四要素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重在实践。我校园林专业现有课程开设及学时分配更偏重园林植物种植、养护管理方面的技能,但就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应有予于加强与扩展。在教学要求上,应侧重于学生对建筑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一定的建筑美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借助建筑这一造园要素,创作出更美的园林作品。

2、我校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教学模块及内容

经调查我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现状教学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课程实践教学。

1)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

此部分主要讲解园林建筑的分类,每类建筑特点及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时约8课时(2周)。

2)课程实践教学

此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任务书讲解,课程设计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绘制。共用时约60课时。此部分理论讲解很少,大部分时间为对学生方案进行个别辅导。

2.2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我校专科《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即是:前置课程不足、后续课程匮乏,理论教学太少。目前园林专科专业学制为三年,

《园林建筑设计》为大二下半学期,相关前置课程仪有园林制图,无后续课程。现有教学特点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不尽人意的表现: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因前置课程不足,现有教学理论课时太少,直接进入课程设计学生常用无从下手之感久而久之就出现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作业潦草的情况。

2)学生建筑基础知识太差,草图错误太多

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指导学生的功能、造型外观等;但是就以往专科园林专业图纸来看,建筑造型与外观设计很少有时间去指导修改。因为学生甚至不知道踏步高宽、常用门窗大小、建筑模数、建筑组成构件等等这些对于建筑学来说常识性问题。

3)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

因未开设建筑表现技法类课程,学生大部分设计表现方式是用丁字尺、针管笔绘制的黑白图。

3、《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探讨与整合

根据课程定位要求及现存问题,确立了以下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三大知识模块,从而构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一建筑设计提高模块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3.1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园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与大量的科教建筑、卫生建筑、办公建筑等有共性的一面,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建筑学相关课程为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建筑的概念、当今有影响的建筑流派、建筑构造基础知识等等。但是我校园林专业是以农林学科为背景开设的,更偏重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方面,而规划与设计方面课程开设较少。在目前教学时数偏紧的情况下,又要保持专业特色,不可能将与园林建筑相关的建筑类课程逐门开设,且学习深度也远不及建筑学专业要求。故而可将《建筑初步》、 《建筑构造》、《建筑史》等几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出,结合建筑绪论、园林建筑与普通民用建筑联系区别,园林建筑基本知识等共同整合为“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的设立可以弥补现状教学中学生必要建筑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并且较逐门单独开设节约学时,节余的学时用于实践环节的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项内容合并讲述,可以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避免了相互脱节。

3.2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等问题而开设的。对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看,虽然其从事理论研究和直接进行建筑设计的人较少,但是很多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部分人甚至有对方案的决策权。所以关于铅笔淡彩、单色(复色)渲染等建筑表现技法,我们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虽不做普遍要求,但至少要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美学素质并学会对案例进行分析。

3.3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此模块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设计程序、方案构思及一般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的基本画法,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工程图纸的目的。

此模块分为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两部分。理论内容包括设计程序、原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实践部分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训练。

4、各模块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课时分配

4.1 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内容为建筑的本质与简史、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分类及与建筑相关“常识”性的基础知识。本模块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积累学生相关的建筑基础知识。此模块知识学生容易掌握与理解,不存在重点与难点。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主要内容是学习一种建筑表现技法,提高建筑表现效果,对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审美及设计能力。重点为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又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环节主要内容为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与技巧,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以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教师进行课堂辅导的形式进行。此模块以园林单体建筑设计为重点,使学生具备单体设计能力,难点为在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课时分配

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时分配为68学时,一个学期上完。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2―3周,“建筑设计提高模块”4―5周,“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9―10周。前半学期侧重理论,后半学期侧重实践。因内容多,学时紧,可以提前布置实践任务,使学生能够补充大量业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5、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本文主要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教学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大专类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合适与否有待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宏 粱献超 构建应用型本科《园林建筑》课程知识模[J]垒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3

第5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信息经济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与开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文化也面临着挑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水平就需要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所在,需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1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建筑设计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对建筑区域规划和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一定建筑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现有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下,建筑设计的实效性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分析现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师在课前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述性的讲解,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对教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所在,学生只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教师缺少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自然也不够深入具体,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自行构思时也大多胡乱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其次,缺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忽视对建筑文化及背景方面的阐释,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特性与环境关系缺少深入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大多只停留在形式,功能等显性层面,很难继续深入下去,在设计理念,设计深度上做文章。最后,教师在教学时“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严格规范,等到正式交图阶段,学生才草草的做出设计图,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了事,设计图纸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

2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既定要求或已经定制好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新的时期,需要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竞争意识。而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整个班级的成员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为3~5个),小组中分别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师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互选教学机制的形成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与选择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形式与内容,而学生也能遵从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点进行学习。当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进行“转组”,调换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小组中去。

2.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过度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今天,广大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时要形成“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从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指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设设计能力。同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制度

很大程度上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制度属于古代“师徒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时不妨从古代“师徒制度”中汲取一定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交流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制度就是由此出发打破高年级的建筑专业学生的分班教学,而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上对一些课本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统一讲解,但是针对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内容安排多年级的导师对其分别进行指导和讲解,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建筑设计制作中去,通过不断交流迸发出新的创意,加深对建筑设计要义的理解。

2.4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促进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魏媛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85+89.

第6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黄山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公办本科高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新安画派的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的中心城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800多亩,校园生态丰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学校现设有艺术学院等13个院部,包括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53个。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与美国、韩国、瑞士、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起,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我校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花园式学校。

二、艺术类招生专业简介

(一)、美术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通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接受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美术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方面的潜能,能在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综合材料、风景写生、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基础、美术创作、社会实践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视觉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专业设计机构、IT行业、视传媒体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广告、包装、企业形象、书籍装帧、媒体设计等内容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设计基础、创意基础、编排设计、设计原理、书籍设计、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环境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科研部门、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区域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史、设计学、建筑设计方法学、造型基础、构成、人机工程学、制图、各类型室内空间设计、设计表达、模型制作、建筑装饰材料及施工、景观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四)、产品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及产品设计相关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五)、动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美术史、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影视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摄影基础、动画策划、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软件基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项目推广、动画周边产品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六)、音乐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具备音乐表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音乐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形体与舞蹈(基础)、钢琴演奏(基础)、声乐演唱(基础)、乐器演奏(中外乐器选一种)、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七)、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剧、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八)、戏曲影视文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国戏曲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舞台美术基础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三、招生专业、学制、分省计划

黄山学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学制及学费(2014年)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类别

层次

学制

学费标准

130401

美术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3

环境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4

产品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10

动画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202

音乐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第7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收稿日期:2012-10-25

基金项目:辽宁工业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资助项目(2012044)

作者简介:刘春香(1962-),女,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E-mail) 。

摘要:为加深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本科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反观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强化信息获取能力培养,重塑手绘草图与实体模型训练的地位,建立成果评定反馈机制,以及实现课题深化训练机制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8-04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五年制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不但是深化、拓宽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对前四年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技能训练成果运用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建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毕业设计质量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折射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先行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指导和评阅毕业设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总结分析,笔者发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并需在教学改革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观与环境意识薄弱

建筑设计研究中,地域自然环境条件、人工修建环境等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充分研究与有效结合,是建筑设计方案得以成立的前提,也是评价一个建筑设计方案优劣的决定性条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对环境的利用与融合首先体现于总平面布局设计。然而,在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图形:总平面图的周界是拟建基地中划定的建筑控制线,四邻用地条件及交通条件很难在图中查阅,甚至常常找不到指北针、风玫瑰和比例尺,对既存环境要素的分析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表达寥寥无几。所谓的总平面设计,只是将拟建建筑置于场地之中,大致划分了用地意向和交通走向,览之空泛无物。而对于涉及地域条件及其相关各类技术要求的建筑单体,往往忽视建筑体型、主要使用空间的朝向、开窗面积、材料运用等的地域适应性。以上问题说明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整体观和环境观的培养缺失。 (二)空间形态脱离现实

“形式追随内容”的观点早已在建筑界达成共识,即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三维尺寸、形状、品质要求)与外部形体组合特征,建筑的性质与其所担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也是建筑设计课程中经常强调的问题。但毕业设计最终成果中仍有部分建筑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的“形”“神”分离问题。有的设计方案明显是套用某非同类建筑造型,或是多实例的拼凑,有的则肆意发挥想象,生发诸多怪异空间与建筑形态,如与使用功能毫无逻辑关系的多角形、流线形空间、尖锐的内外空间,以及超乎正常心理和视觉适应度的高旷或晦暗的房间等。这一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设计基础,因为除了教师的引导、纠偏以外,也与学生个人的主动修习和自我完善能力、领悟能力等有关,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拓展和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的逐渐转变。因此,设计入门阶段的导向与教育方式,对学生设计思维习惯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方案不深入,表现不到位

毕业设计作为对建筑学学生前四年半专业学习的全面检验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必然要求具备足够的深度,包括课题的前期研究论证、空间形态的创造性设计及技术合理性、可行性研究,直至对设计意图恰当、准确的表达与说明。但毕业设计成果当中,一些建筑设计方案仍停留在概念方案层面,缺少对相关建造问题的研究,观念阐释与图解分析如花拳绣腿,没有太多实际表达意义。相关的文字材料从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报告、总结乃至设计说明书都言不由衷,常常出现反复复制设计任务书内容的情况。设计说明没有对设计意图进行客观、理性的阐述。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平时设计课程安排中缺乏深度设计能力训练和写作训练是分不开的。

上述毕业设计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均可以回溯到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教学。

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通常始自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设计思维方式建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及设计经验、生活体验的缺乏,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认知,对设计的表达也往往模仿大于创意。而这一阶段也正是职业建筑师基础素质形成的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执教水平与风范都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在此阶段,能否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强化对学生设计观念、思维方式与判断力的培养及基本功训练,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通过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题学时分配均等,阶段教学目标不明晰

由于各设计课题的设计周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类同,并一直沿袭了按类型训练的模式。低年级的设计课开始就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真正从建筑成因的探讨中激发创意,方案往往华而不实,甚至草草了结。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设计仍难以深入,表达能力无显著提高。

(二)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衔接不畅

反思建筑设计课程建设历程,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而非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的方法与手段改革。由于建筑设计教学始终没能真正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模式,从而导致各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有效整合运用到设计中。建筑学一、二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非常有限,而设计课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想让无任何经验的学生在一年多时间通过4~5个课题类型的训练,全面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则是期望过高。如何通过少量课题的深入、分解训练,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融入设计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牢设计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博弈手绘训练与手工模型

建筑设计草图是设计师以快捷、简练的笔触捕获灵感火花,激发具有创意性方案的基本和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与业主、主管部门及同行随时研讨,迅速得到反馈信息,即时修正,加快设计进程的重要交流方式。在学生设计入门阶段,徒手草图设计是将设计理论、理念与各相关知识在方案构思中深入融会并富于个性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手工建筑模型制作则是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造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可替代的手段, 也是用于建筑形体分析、细部推敲以及师生交流、方案讨论的重要手段。

然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急于摒弃传统的手绘方案草图与手工模型训练,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虚拟空间模块的组合,加之建筑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此时还未开设,学生基本是在自学。在运用这些软件时边设计边熟悉命令,耗费了大量时间,所以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也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徒手草图及模型运用与表达能力降低,这是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培养的一大缺憾。近年来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时,要求学生提交过程草图,成果中要求学生提交实体表现模型。学生虽然及时提交这些材料,但明显是为应对检查而在短时间内制作完成,难以表达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过程,实际意义甚微,也反映出此前的设计课中忽略这些训练要求而形成的惯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高效、准确性与方便性毋庸置疑。对于绘图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既不能消极回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认真探讨如何扬长避短,恰当、适时地引入和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

(四)缺乏成果评定的反馈机制

近年来,草图横评制度已基本确立,低年级学生草图训练过程和方案的务实性得到了加强。但对于学生最终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始终没有得到完善,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打分便告终结。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后期设计与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或长处无从确定,学生对最终成绩与作业质量的关联度只大致认同,甚或不认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与表达水平无疑又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悟性薄弱、不求甚解的学生必然会将一些低级错误和误解一直沿袭到毕业设计中。

三、改革措施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拟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展开研讨和整改,尝试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积极推行实践性、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设计前期实地参观调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笔者已经摸索出较为可行的方式。书籍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同样是获取设计知识与信息的重要过程,唯此才能深化对设计任务中各类相关问题的理解,使方案设计得到多方面的启示与深化。二年级的设计之所以深入不下去,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学生专业知识积淀和体验尚浅。除了客观上存在公共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的欲望和能力也是一个突出的短板。所以,在设计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检索和阅读方面的要求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为学生提出合适的参考书目,并以提交笔记和评述以及电子演示文件汇报的形式验收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公开讨论和点评,以培养其主动汲取、拓展知识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二)确立实体模型的地位

以实体模型推敲、表达方案的方式,已在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中实行多年并延续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最初是因为该专业学生不能建立空间概念,画建筑透视困难,课时安排上又较紧张,教师只好尝试以直观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模型代替透视图,并在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仍鼓励学生练习画透视,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收获非常大。在建筑学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也试图推广这一方法,但从专业角度在设计观念、空间构成、技术、制图及艺术表达等各方面对建筑学专业的要求比较全面,学时相对不足。由于计算机建模的方便性和精准性,省去了手工模型的耗材与麻烦,同时也省去了手绘透视图的繁琐,于是学生对计算机建模趋之若鹜,但最终方案深度及表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给予课时分配上的保证,二是要强化设计课阶段性目标,三是确立模型在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另外,建议在二年级深度训练课题——长题设计中暂不允许使用计算机。

(三)成果评定反馈机制的建立

设计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设计成果毕竟是衡量课题训练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有效的评图机制,应由学生和评图教师共同以公开答辩方式或讲评方式进行,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见解的交流与探讨,相互观摩,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多年来,笔者所担任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3、4及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等课程,均组织了成果公开展评,并即时完成最终成果的成绩评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始终难以形成结果反馈机制而留有缺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行课时酬金制度的当今,在保证课堂授课与指导时间的前提下,设计课安排足够的评图学时,并给予教师应有的评图工作量是非常必要的。这并非否认教师的奉献精神,而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机制。

(四)实现课题深化训练的机制

要想在低年级设计课教学中实现前述三项改进目标,首先必须进行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调整,打破课题学时“均等化”,而以长、短课题结合的形式安排每学年的设计课。对于深化训练的题目——长题,应进行阶段训练目标和成果的细化与分解,并强调成果表达的规范性。为此,请相关专业教师即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法传授也是很必要的,即“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技术、色彩运用与表现技法等。这样,“长题”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短题”以相对快速的训练方式组织,着重于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图解分析与设计表达,并制定与“长题”不同的评价标准。

“辅助教学”同样需要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且可能有较大的机动性或弹性,这势必要造成一些管理上的复杂性,需要教学与行政管理上的共同支持。

四、结语

有关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措施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可行性与合理性,更需要与外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探索和完善适合建筑学办学环境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新年,徐飞鹏.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为隽.建筑设计草图与手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张颀,许蓁,赵建波.立足本土 务实创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3):22-23.

Reflection on basic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design by graduate design

LIU Chunxiang

(Art & Architecture Institut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P. R. China)

第8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47-03

《园林建筑学》是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园林建筑施工与管理、园林建筑室内外装修、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中外园林建筑特点及其发展、园林建筑设计原理等[1]。这门课程在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都有开设,但各自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技术型的园林建筑施工管理人才,而本科院校则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学术型人才,教学重点放在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创新上。然而,由于高职高专师资力量较薄弱、发展时间短、教育起步晚等因素,许多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都还停留在借鉴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少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2]。因此,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园林建筑学教学中都过多地偏重于讲授园林建筑设计原理、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园林建筑发展史等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实训内容。这样就使学生很难接触到实践,形成与本科教学类似的“实践教学为补充、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局面,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不到提高,再加上自身学历不高,毕业后则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3]。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园林建筑学课程与传统文化课重视死记硬背和逻辑思维的教学方法不同,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还显得较为单一,缺乏直观的案例展示,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4]。同时,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其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因此,很难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园林建筑人才。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园林建筑的相关专业内容,且学习兴趣不浓,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少有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园林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不够牢固。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拖图”现象较为严重,这从园林建筑学课程的图纸绘制作业可以反映出来,有一些学生对图纸绘制作业抱着随便应付交差了事的态度,这样既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5]。

二、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大幅度提高实践学习在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具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工学交替为途径,采取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顶岗实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学出现的“实践教学为补充、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局面,有效地兼顾了理论学习、实践学习两个环节。

三、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教学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园林建筑学》教学方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于《园林建筑学》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将抽象的知识和生活原型相互联系,使《园林建筑学》课程变得具体形象,将每章开始的“知识体系”细化为“系统概念图”。同时,在上《园林建筑学》的导言课时,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将导言课备好、讲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

2.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运用逆向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逆向思维来提炼观点,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得出多样化的结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多角度思考,还是运用逆向思维,都切记不能异想天开、脱离实际,务必要合乎客观规律。

3.注意学生智力和情感的个体差异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智力由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组成,是一种较为综合型的认识能力,其中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智力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感二者相互协调的产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校中是没有“差生”这个概念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智力。据此,教师可以将“以批评为辅”和“以赞扬为主”的原则应用到《园林建筑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如,教授亭、廊、花架设计时,教师应讲解力学原理、材料、形式、种类和审美特点,做到细致耐心;讲解功能相对复杂的园林建筑设计时,如展室、茶室设计,要倡导学生多观察一些实物景观,借助立体模型进一步推敲,构思方案[7]。

4.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教学空间

教师可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教学空间。利用聊天室、BBS、微信、微博、E-mail、MSN、QQ等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的学习交流。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园林建筑学》在线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知识点展示出来,采用文字、动画、视景、插图、动态解说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与经典案例等。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

应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在《园林建筑学》中的比重,最好能够达到40%以上。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实践技能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使其参与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中,对实地的园林建筑进行观察、勘测,并绘制其效果图及平面图。

《园林建筑学》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主要包括:园林建筑计算机辅助制图、制作园林建筑小品及园林建筑的模型等。为培养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际工程的能力,可以考虑由学校出资购买园林建筑材料,让学生担当设计员、施工员、绘图员、项目管理员等来完成一些真实的园林建筑小品。在这种小规模真实园林建筑小品模拟实训中,学生能够对设计立意、设计构思、详细设计、设计初稿、深入设计进行完善,也能够对园林建筑小品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更切实际的了解,深刻体会园林建筑小品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限制及实际问题。通过聘请园林建筑企业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加深和拓宽师生的理论知识,并且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园林建筑最新发展动态和设计思潮。学校还应与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公司合作,共同承接园林景观工程,从前期承接任务、资料收集到方案设计、成果图绘制、文本制作、模型制作、汇报交流等,学生全程参与,以实现企业经营和学校实训的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乾宏,朱献辉,尚存.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20-124.

[2]李宏,梁献超.构建应用型本科《园林建筑》课程知识模块[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1):143-147.

[3]陈丽穗.关于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能力素质的探讨[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03-109.

[4]陆慧.环境艺术设计“课题制”教学模式实验[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2):154-158.

[5]刘新燕,衣学慧,方大凤,等.“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6):109-114.

第9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赤峰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建筑业人才需求现状

2003年4月20日,赤峰市新城区建设隆重奠基,新城区总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最初是27平方公里,这是2012最新数据);2008年赤峰市桥北新城即红山区桥北组团改造、开发展开,桥北组团规划总面积27平方公里;松山区北城组团于2010年8月18日正式奠基,规划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市政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急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笔者到赤峰市人才交流中心对土木工程专业做市场调研得知:近五年,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呈扩大趋势,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需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平均每年为120家,需求人数平均为700余人.赤峰市政建设为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为赤峰建筑市场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这对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了挑战.

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赤峰学院自2005年开办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专科专业,2011年新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所属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1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1人.按照《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定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应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确定适合赤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土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并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于模块学习和案例学习的课程体系

2012年4月7日,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指导规范宣讲会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举行,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即知识体系分为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个方面,对于前三个知识体系土木工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没有细化,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结合赤峰经济及建筑业发展要求,在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基础上,制定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院各类教学资源,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探索构建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领域就是基于模块的学习、核心知识单元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知识点就是基于案例和问题的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八个知识领域,即模块组成:(1)力学原理和方法;(2)专业技术相关基础;(3)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4)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5)施工基本原理和方法;(6)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7)专业方向必修课;(8)专业方向选修课;前六个模块的核心知识单元107个,即107个项目,知识点425个,即425个案例问题,前六个模块是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方向共同的必备知识,第七个模块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选好专业方向后必修的课程,最后一个模块是学生的选修课程.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厚基础-以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包含在6大知识领域即6大模块中,主要包括21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涵盖“大土木“专业基础的核心知识.宽口径-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七个专业方向.根据赤峰经济发展及赤峰建筑市场需求,在与北方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业专家论证及市场调研基础上,我院设定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宽口径即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包含在2大知识模块中,即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土建学科课程的构架,按照建筑业市场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建筑业追求绿色环保理念的今天,我们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建筑业市场急需掌握有关保温技术、节能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及时将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保温技术、抗震设防等.另外,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如建筑制图中画法几何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出、将建筑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相结合,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相结合,基础工程课程单独列出,这样调整既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又保证了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同时避免了教学的重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第一,要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学习进修、教学实践、社会生产实践.近两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以建工系为例,学校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第二,应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派出与请进并重,加强与地方合作,鼓励教师与业界联系,派出教师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丰富教师实践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第三,采取聘用建筑行业专家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如聘任赤峰地区建筑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赤峰市中城建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等7人担任我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