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讨论法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 讨论法应用 习题讲评
引言:习题讲评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课堂是习题讲评的主要阵地,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习题讲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适当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是引导者,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习题讲评方法。根据研究表明,在习题讲评过程中,巧妙运用讨论法是提高习题讲评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讨论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讨论法在化学习题讲评中的意义探究
1、讨论法有助于学生在习题讲评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习题讲评中,运用讨论法解题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互动性、研讨性等鲜明的特征。运用讨论法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在讨论中掌握习题解答技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习题讲评的主讲者,老师起辅助指导作用。这样的习题讲评方法变的活跃,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在讨论中,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和技巧,就可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全面了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习题讲评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2、 运用讨论法拓宽学生解题思维
3、 化学习题的讲评课堂不是老师一味的讲解,而是老师和学生互动、互相交流的课堂。运用讨论法,有助于开拓学生考虑各种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习题中所提出的某一现象进行一场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那么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对还是错,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相互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转换,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探索知识,验证知识。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来看,高中学生最头痛的一类题目是计算题。这类题目在学生考试当中得分也比较难。在习题讲评时,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用符合化学规律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解答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有关分子式计算时:
4、 例 12.0 g含两种化合物(由常见元素组成)的白色固体溶于过量盐酸,释放出2.94 L气体(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相同温度下空气密度的1.52倍.剩余的不溶性残渣含氧53.2%,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稀碱溶液.通过计算分别写出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化学式.
5、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不溶性物质的摩尔质量约为30或30的整数倍,则可以推出只有60合理(结合其他性质可推出是二氧化硅);又因为该气体为二氧化碳,然后把体积2.94 L,折算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0.13 mol,即二氧化碳的质量约为5.78 g;再由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折算成盐的质量,最后进行讨论.(1)若该盐为碳酸钙、碳酸氢钾,则假设与题意矛盾(两种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的质量已经超过12 g了).(2)同理,碳酸钠或碳酸钾也不可能.(3)但下列这些组合应该可以:二氧化硅与碳酸氢钠、二氧化硅与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二氧化硅与碳酸氢铵等.
6、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已知信息,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一定的预测和推断,然后一起交流和讨论。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习题讲评不再乏味枯燥,激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到拓展,思考问题的方法变得灵活多样。
运用讨论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习题讲评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化学习题讲评中更好的应用讨论法,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一下。
二、如何在习题讲评中高效应用讨论法
在化学习题讲评中,要想高效应用讨论法,首先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后,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但是关键在于要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发言。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把程度层次不齐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小组的整体水平一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讲解,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学生之间平等共勉,共同进步。其次,老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 ,把小组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最后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讨论和评价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出最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应用类比讨论法,讨论和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的的异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收集资料,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通过实验,再加上理论材料,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在习题当中也会很快做出解答,效率也会的到提高。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总结,同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讨论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的喜悦。如在刚才提出的各种反应的异同问题上,老师要对讨论的比较全面的小组给予表扬。积极鼓励后进生发表自己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领略和体会到讨论法的巧妙之处,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团队精神,也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应用讨论法,是化学习题讲评课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激情。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化学习题讲评中讨论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的分组讨论,有效的运用类比讨论法,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讨论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仅让化学习题讲评课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自己成功,还会使习题讲评课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陈建.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魏宗宣.中学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四四五”;学案;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57-03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案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由师生共同编写完成的,由一系列活动、思维方式等组成的学习方案。学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跟教案相比,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笔者在深圳某高中教学实践中,学习了“四四五”这样一种高效课堂模式,现在以“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一课为例阐释该学案模式。
一、什么是“四四五”学案
“四四五”学案中的“四四五”代表的含义分别为:第一个“四”代表合作、讨论、探究、实践;第二个“四”代表能参与、能表达、能合作、能质疑;“五”代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发展、自主评价;核心理念为同心学习、合作进步。
(一)学习目标
作为学案,这些内容是让学生去把握在一节课里要掌握些什么,有助于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这里要注意情感目标的撰写,这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又是新课改中比较重视的不同于往常的一个环节。本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可以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可以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已有技术的局限的打破,认同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伴随着科学家不懈的努力。
(二)学习过程
1.自主观察。本环节通常为该课时的导入部分,可以用多种导课方法,例如情境导入、设疑导入等,由学生自己观察并寻找问题答案。此环节内容比较简单,为学生能力范围以内,因而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材料之后通过看书寻找答案。本课中选取一个例子做为导入,并配合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玉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学案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节选用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事例,提出该育种方法为选择育种,并提出“选择”的含义、“隔离”作用及该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自主探究。本环节是本节重难点的展现部分,注意问题设置的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原理,应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搭构新的知识。该节用材料引出要讲解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这两个环节里,笔者选取了杂交育种为自主探究内容,由于杂交育种和之前学过的基因重组内容类似,并且涉及到写遗传图谱,分析育种年限,在这里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之前的知识得出结果。这一环节的内容虽然是新课内容,但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起来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学案在这里起了一个自学导引作用。本课中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联想到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去实现,接着再分析如何使用杂交育种去培育新品种,在此过程中的年限以及育种需要育“纯种”,让学生总结杂交育种的优缺点。继而引导学生寻找克服杂交育种年限较长的缺点,引出单倍体育种,并且这两种育种方式需结合到一起,接着再详细叙述其过程,计算育种年限。
3.自主合作。此环节相对于前两个环节难度加大,并且不同的是此环节需要让事先分好组的小组合作完成,分组的时候最好搭配好,当然这需要平时的训练,据我所知,该校其他的科目老师也频繁在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法。该环节内容类似于自主探究,但是该环节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的通过讨论得到最终的结果,最后小组竞相展示最终结果。这体现了新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环节为诱变育种的主要内容及设置的问题。由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为方法不同的两种育种,杂交育种属于比较传统的育种方式,而诱变育种需要现代技术的使用才可以达到,因而,诱变育种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该难点之前,先使用多媒体放映几张关于诱变育种结果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夸张的念头,并且是跟杂交育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然后结合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的特点去探讨诱变育种的优缺点,讨论其应用范畴,接着再小组讨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区别,从最根本的方面即其原理上的不同去讨论其不同点。
4.自主发展。此环节一般为针对本节课内容的选题,并且选择相对综合拔高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延伸使用,教师可以借此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也可以回顾一下相关的以前的知识,这一部分也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接着小组展示答案结果。本课采用了一个较为综合的框架题,虽为一道题,却涉及了几乎所有的育种知识。以字母代替性状,每个问题都是从原理出发,需要在理解透彻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之后,才能又快又准确的解答出来。
5.自主评价。此环节为课堂最后一个部分,在新课结束之后,用概括的方法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为让学生自主评价的材料,便于检测本节课内容有没有什么地方有遗漏的,可以及时的和同学、老师沟通,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本课采用了一个表格,将几种育种方法加以对比,这样就将重难点全部提了出来供学生去讨论完成。
(三)学习研究
在完成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应让学生自己完成,靠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去填写。生物的内容看起来记忆性的比较多,但是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最好在学生的记忆曲线完全遗忘之前,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所以这一环节的内容应是立足于课本的,或者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有时候可以直接用资料来代替这一部分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本课布置了随堂资料作为课后作业。
二、“四四五”学案编制遵循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先通过学案的预习,创设特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小组对话与协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打破学生从前的知识体系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老师需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去达到新的平衡。学案便是其中一种方式,同时加上其他方式如多媒体。在学案的设置中,自主观察一般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层层递进,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下,能接收的知识会比传统填鸭式的效果更好,但是需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进行。
三、“四四五”学案教学的意义
1.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案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情境,以及呈现出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有目的的去阅读学案和课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案中使用“供奉玉米”引出主题,既有神秘的艺术效果,也跟本课内容紧密联系。
2.“四四五”学案教学有利于生生互动,真正达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效果。在学案设置中,有些部分是让学生自主完成的,有些部分是让学生合作完成的,这些在难度设置里都有一定的安排,合作学习的题目一般为开放性较强,且有各梯度,让小组的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老师作为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有助于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朋友一样的合作关系,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便于以后的教学,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本学案中对于杂交育种培育过程的讨论就让学生有了合作的机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学生发现更加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合作让学习更轻松,也使得大家提高了学习兴趣。
3.“四四五”学案教学中的时时评价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往的评价方法是以课后作业批阅形式或者以考试分数的形式,但现在可以通过学案教学,让每个环节结束之前都有一个小的评价,同时在学案还有一部分即为自主评价,让学生可以自己评价一下这节课掌握得如何,同样可以达到查缺的目的。课上时时的小组或个人评价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放性的题目更加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和施展。学生在填写几种育种方法优缺点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看出自己哪里没掌握好,可以自己评价自己学得怎么样,从而很快的查缺补漏。
四、运用此学案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案是用来辅助教学的,但不能作为课堂的全部,也不能作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展示的平台,特别适合学习生物学科里很多微观抽象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案虽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有的学校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学习每一门课程,直接导致课时不够用。因而学案教学也应该是作为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去分情况使用,一切以完成学习目标为目的。学案是师生共同使用的,使用得当会对课堂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也有人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这是将学案的内涵搞混了,学案重在学法,教案重在教法,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案不应加重学生负担。有些老师在进行学案教学的时候,会事先将学案发下去,做为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特别是上公开课,学生不仅要在课前完成学案的大部分内容,甚至要提前准备环节的小组展示,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案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应以减轻学生负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宗旨。
【关键词】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数控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涵盖了三部分的内容:加工工艺安排、加工程序编写及机床的操作,其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如何在有限是时间里让学生学好本门课的内容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课题。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太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及完整性,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差别较大的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积极性,又可以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它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板书)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分别介绍了华中世纪星HNC―21M/22M、FANUC 0i-MA和SIEMENS 802D三种数控加工系统,这三种系统的工艺安排和编程方法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讲解工艺和编程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现有的实习设备或是校外的其它实习条件选择其中的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系统进行教学,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可结合思考、提问等方法,使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中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学习,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表扬与肯定,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讲用G54编程的对刀方法和用G92编程的对刀方法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用G54的对刀方法来对刀,另外一个小组用G92的对刀方法来对刀,然后让各组讨论各组对刀的方法有什么优缺点,之后让两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并总结这两种对刀方法的优缺点,由其中的一位学生代表把结论表达出来,老师再做最终的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教学效果。讨论法的局限是用的课时较长,教师如果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课堂秩序可能会比较乱。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中职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深刻,教师在传授一些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而学校的教学设备又不能满足需要时,如果能采用参观法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生产车间去参观学习各类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这样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部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又深刻的掌握新知识,学习兴趣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缺点是,教学场地在校外较难组织学生学习,难于找到合适的教学场地。
实习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能力较弱,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采用实习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中的实训篇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实习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本课程教学新方法运用的建议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位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课程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比如说铣床(加工中心)的组成和分类类、编程指令的动作、零件的加工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屏幕将它们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仿真教学法 数控铣床仿真软件是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操作的一种软件。由于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的价格比较昂贵,很多中职学校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没有相应的机床实习,实操内容无法学习。如果学校仿真软件,教师可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解决教学设备不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都应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不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样也有其弊端。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数控铣床加工工艺与编程操作》的教学能更加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控加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讨论法 步骤 注意事项 辩证关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5-0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讨论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和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上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准备。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电脑上网或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上课时,先将班级学生分为8―10个小组,每组3―5人。各组成员就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在此之前教师可作简短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随时补充。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各组选一位代表提出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最后予以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并对各组所进行之讨论情形评估其优缺点。
2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放”。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要放手让学生学。课堂上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从讲的模式中跳出。二要精心准备。在实施讨论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积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胆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做准备,上课多鼓励学生说话;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时聊;设计简单的话题,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后逐渐提高难度和深度。三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讨论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式的交流、探讨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否则就不是成功的讨论。
3 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辩证关系
所谓“放”,也就是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其实质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放”,学生才能自己去动脑,去思考,因此也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这样,在讨论时,也才有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听取不同发言时,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收到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效果。所以,“放”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怎样“放”呢?要最大可能的“放”。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展开思维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讨论问题的难度控制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准上,即学生可以达到又不易达到的程度。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猜测、探索和联想的广泛可能性,要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而不应该暗示或明示思考的方向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开发内化;学习兴趣;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8-02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实践方法中,有的着重师生互动[1],有的着重精讲精练[2],还有的方法关注课后检查和预习复习[5],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的整合。在本文中,通过以开发内化新教学模式为宏观指导,以《电机及拖动》课程为微观切入点,阐述了新模式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基本内容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成功人才,而成功人才又必须具备成功素质,通过开发内化教学,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质,将教学内容从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个方面转化为学生的素质[3,7]。内化是素质形成的标志,践行是素质内化的形式,开发内化教学的标志是践行和会运用。开发内化教学从系统角度可分为“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释疑解惑、精讲提升”几个步骤。“教师引导”表现出新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一定要吃透教材,对于每次课的重难点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循序渐进地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始新的思考和学习[6]。同时若老师针对各种问题都能处理得很好,其实也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复习题侧重记忆与理解,预习题侧重引导提升、布置任务,练习侧重思考与运用,“三习”题必须覆盖教学的核心内容、重点和难点,通过“三习”促进学生内化。课堂检验要严格要求,不能走过场,提问要精心思考,要有深度,能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释疑解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质疑治学的习惯。开发内化教学新模式中,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是有限的,“时间越长越简单,时间越短越困难!”因此要求授课过程的组织安排有机、有序、有理[4]。
二、新模式在《电机及拖动》教学中的应用
《电机及拖动》是培养工程应用型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着重讲解了各种常用电机的结构、原理、运行特性及维护知识。在专业课程结构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与基础课程紧密联系,是基本电磁原理在电机这种特定结构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提供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电机与拖动》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掌握电路与磁路的基础之上的,在学习本门内容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了解了电磁场理论部分的相关知识,如电、磁、力的相互作用等,但是距离实际的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电机与拖动物理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往往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有畏难情绪。因此本门课程,对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新模式中的教法。发散思维法:紧紧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发散学生思维,在新问题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得到多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网格化、高效化。
问题串联法:如果把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喻成珍珠,那么问题就是那根将他们连在一起的线。问题串联法的提出源自“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这一哲学规律。每种方法都存在缺点和优点。针对提出的问题,将不同的方法串联在一起解决问题,层层递进,优势互补。这种教法的应用,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
两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2.新模式中的学法。小组讨论法: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使每组都同时具有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方案比较法: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针对不同的需要作出恰当的选择。在方案评价、课堂练习环节,同学们需要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比较,并应用到具体的工业环境中去。
三、开发内化教学新模式中教学过程示例
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全压启动及其对电网和自身的影响,掌握各种降压启动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交流、探索、协作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其中的重难点在于各种降压启动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及如何根据工业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动方法。
1.导入新课提出任务。首先播放一个模拟生活经验的视频,当有电动机启动投入使用时,同一线路的灯泡亮度变暗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这一设问使学生了解电动机启动对电网和自身的影响。继续用设问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全压启动及其启动特性:简单,但是启动电流大,对电网和自身的影响大。只有当:①容量在7.5KW以下的三相异步电动机。②电动机在启动瞬间造成电网电压波动小于10%,不经常启动的电动机可放宽到15%。③满足一定的经验公式。这三个条件之一得到满足时,才能使用。针对缺点,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才能降低启动对电网和自身的影响”。
2.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降低电压是手段,限制电流是目的”的问题表征,并展开小组讨论。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欧姆定律掌握熟练,所以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小组都能迅速发现并理解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法。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但分压电阻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限制了这种方法的推广,只用于空载、轻载的启动。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提出要求:在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过程中,如何节能地降低电压、限制电流。经过讨论,很多小组会提出降低电源电压的思路,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教师用设问的方式将变压器的作用引入,学生立刻就能发现变压器可以降低笼型异步电动机启动时的电压,而且变压器效率很高,避免了能量的浪费,这就是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法,它可以在启动时,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多种启动转矩,但需外加变压器,成本高。用于功率比较大的场合。针对缺点,提出新问题:在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过程中,如何节约成本地降低电压、限制电流。很多小组会因旧知识固有的复杂性,无法将其与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而陷入思维瓶颈,我将适时带领同学们复习三相交流电星型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电路中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Y型连接的绕组比Δ型连接的绕组承受的电压小,线路中的电流也会得到限制这一结论。将这个结论与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讨论。各小组就会很容易地发现Y-Δ降压启动法。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但提供的启动转矩较小,应用于三角形接法的笼型异步电动机空载、轻载启动。
3.方案评价、课堂练习。要求各小组总结启动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这个要求只有在对各种启动方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得好。所以这个环节同时起到了小结和反馈的作用。表格的填写既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又表现出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课堂练习。要求各小组为四种不同的工业场合在本节课所学过的五种启动方法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在分析、讨论、引导,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启动方法。难点得以突破。
4.作业布置。必做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为不同种类启动方法举出三个以上的应用实例。拓展作业:通过查资料、做调查了解工业实际中,不同启动方法的占有率,并分析原因。授课过程体现了开发内化教学新模式中对发散思维教学法和问题串联教学法的尝试,教师由学科老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兴趣点不再是课本而是实际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思维的磨炼,教学活动中始终强调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四、结论
本文讨论和研究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电机及拖动教学中的应用。对开发内化教学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贯彻执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必须理清实行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明确开发内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觉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在实验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3):114-116.
[2]陈宪,张健,关森,等.面向21世纪一种新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1,(1):84-85.
[3]李树业,刘金兰.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资源内化开发与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4):103-106.
[4]秦达念.教师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38-39.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143):375.
[6]李洁,吕传红,黄跃华,等.基于新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6,(1).
一、探究讨论法的运用
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对作品欣赏鉴别,并注重深入艺术分析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发学生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对作品作出各种评论与解释,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想像力,使鉴赏教学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呢?
所谓美术鉴赏的探究讨论法,就是采取探求、讨论的方法,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鉴别美术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示讨论、回答、解说的形式为基础,教师则作为引发、援助和裁判者的角色。一般具体教学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
1、观察感受阶段:属于对作品审美的感性阶段。一是侧重于视觉感受,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作品,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二是学生对作品是喜欢还是讨厌?以上可作口头发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作品中所存在的客观事实。
2、分析理解阶段:属于对作品审美的理性阶段。主要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角度出发,理性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艺术特点,学生作笔记,可口头发表。同时,教师提出悬念和问题,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寻找解答。
3、解释讨论阶段:对分析理解阶段所作的解答作综合思考,阐述作者用作品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学生作笔记,可作口头发表。此时,欣赏活动进入作品的深层,讨论就可以充分展开。
4、价值判断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释、包括与他人的意见讨论交换,对作品艺术特征作分析,提出对作品的解释与评论,并加上喜欢或是厌恶的评价。最后归纳出作品的优缺点,作出价值判断。
二、比较鉴赏法的运用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比较鉴赏法,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题材要求、艺术手法、艺术特点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的比较分析,则学生更易于得到审美启发,从而促进加深理解欣赏作品。所谓比较欣赏的方法,就是艺术比较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的运用。一般来说,从比较的角度而言,大体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比较的指向而言,又可分为相似比较和反差比较。下面结合相关作品,就其具体操作方法,分别简介如下。
1、横向比较
比较鉴赏中的横向比较,主要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与鉴赏对象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一种横向平等性的比较分析。其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如艺术风格流派的比较、艺术门类间的比较等等。
①艺术风格流派的比较:比如在鉴赏外国古代建筑时,其古建筑风格流派丰富多姿,如古埃及建筑具有宫廷建筑的某些特征;古希腊建筑有三种柱式,各具有鲜明的古典特征;古罗马建筑在希腊风格上显得更为华丽、壮观,如《罗马万神庙》,其大殿是一个宏大的圆形大厅,它一直是世界古建筑史上最大的大圆顶;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图案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世界著名的《泰姬陵》被称为“印度古建筑的珍珠”,总体布局完善,空间序列丰富,色彩沉静明丽,具有伊斯兰教徒向往的纯洁的天国花园,等等。
②艺术门类间的比较:新教材内容是围绕主题来编排的,不同艺术门类穿插在每课之间,各类作品的艺术语言、形式美要素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相互间有息息相通之处,如形体、色彩、空间等方面互有影响和借鉴。
2、纵向比较
比较鉴赏中的纵向比较主要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于鉴赏对象作时间性纵向的比较分析。如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等等,可以广泛运用。
①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每一类艺术从形成到鼎盛都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并形成各阶段相对明显的特征,若能把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在比较分析中认识把握这些特征,则有助于把握这类艺术发展体系的总趋势,同时也容易理解单个作品的艺术内涵。
②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西方现代绘画可谓艺术流派纷呈,每一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把这些流派不同时期的作品摆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则可清楚地发现该流派艺术特色的发展线索及演变关系,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流派全貌及相关单个作品都有极大的帮助。
3、相似比较和反差比较
①相似比较:比较鉴赏中的相似比较,主要在鉴赏过程中,通过不同作品之间比较分析找出相似点,并借助比较结果来促进欣赏活动中的再认识,以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在选择作品时要注意选择相同相似的因素较明显的作品,或是流派相同相似的、或是风格相同相似的,或是题材相同相似的,或是时代相同相似,这是构成比较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学习金字塔 动手能力 创造能力
一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上,实验不仅在使学生理解和巩固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源泉。所以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落实过程中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平时有些科学教师不乐意上实验课,原因是他们认为让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不容易控制场面,并且有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做了怕学生受伤;有些实验操作过于简单,做了怕学生浪费时间。而部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兴奋过度,老师讲的那些注意事项根本没听进去,等要实际操作时,就愣在那儿。所以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但这样做的结果平时越不让他们进实验室,学生偶然有机会做一次实验,越是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实验教学也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科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为此,作为实验教师,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上实验课,即能让老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乐意上呢?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美国学者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受这套理论的启发,我认为可以根据这套理论优化实验教学。
下面我先复述“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大致内容。
美国缅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下图所示: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实验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学生学习要综合使用多种感官,如耳、眼、脑、口、手等。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把某些实验课的课堂形式由两人一组照课本按部就班做实验改成了四人一组做自主探究实验。下面我以研究最方便与安全的氧气制取方法这一实验为例具体讲讲做法:我在桌上尽可能放着实验时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仪器有锥形瓶、广口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双孔塞、单孔塞、导管、水槽,药品有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让组内学生自己选取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再讨论自己组选用的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这点是根据理论中“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而设计的)。再把所有制取氧气的方法都尝试一遍,找出自己组认为最方便、最安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每个同学在实验后写一份报告,记录自己组选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点、优缺点,作为当天的家庭作业。
第一个班级做实验,大多数学生先选择了书本的实验,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一)。实验时,他们发现虽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在做实验过程中若是不小心,则会把桌子和实验仪器全都染上颜色,有的同学甚至把自己的手染成棕色。这些同学虽然手上染了颜色,但还是很开心地做实验,做得快的同学一直在告诉其他组做得比较慢的同学,放高锰酸钾时,可以用纸槽把高锰酸钾放到试管里,这样不会把高锰酸钾撒在桌上,也不会把手弄脏了。有个组的一位女同学甚至忘了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的这个步骤,不小心把试管炸裂了,情况非常糟糕,试管内的物体溅的到处都是,学生自己从容地处理掉杂物。虽然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但这些东西对学生而言都不是老师用言语描述就能体会的。这位同学可能会永远记得自己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如果下次再做相同实验时,就会注意这些了。所以,老师都应该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才会有印象。
有些组的学生则先采用其他办法制取氧气,有些学生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他们认为即使试管破了,也好处理些,不像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会把其他物品弄脏。但在做实验过程中,又出现下面的情况:有些同学把试管倾斜过度,里面的混合物沿导管滑出,有些甚至滑到了水槽。学生碰到这些情况,举手向我报告,我让告诉他们可小心地把试管的粉末集中后,换个带导管的橡胶塞继续做实验。在实验结束后洗试管时他们还发现:加热后残留的混合物会出现结块现象,而且很难取出残留物。我先让学生把试管冷却后再用水冲洗,把残留物用玻璃棒取出,倒入废水池。
有些组的学生先选了装置二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来制取氧气,但做实验过程中又出现如下问题,或者有些组的装置内氧气还没有收集满就没有气泡,或者有些组的装置内氧气装置氧气收集了满了,气泡还在往外冒。为此,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既能控制反应速度的,又能获得稳定的气流,还能节约反应物。有些同学们想到了,能否用锥形瓶和无塞的分液漏斗做反应装置(装置三),更有同学提出了,可用针筒或带旋塞的分液漏斗代无塞的分液漏斗,广口瓶代替锥形瓶后,应该能获得比较平稳的气流(装置四)。这些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开始了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并且完成得相当好。有些同学不会做,就让同组已经会做的同学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实验,这些原先不会做实验的同学很快就掌握了。(这点是根据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而设计的,因为学生要教给其他同学,他必须先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转教给别人,而学生间的思维方式比较近,被教的那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次的实验课上处处体现着学生的灵动,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做实验,而是真正主动地做实验,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唯一的遗憾是这个班有些小组同学由于能力差异太大,不能尝试所有氧气制作的方法。就不能比较出方法最简便,最快捷。所以我让这些没完成任务的组多向完成任务的组学习讨教,等到实验室开放日时再进行实验。一天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班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过程及要注意的事项掌握得很不错。
有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经验,第二班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根据材料把每种制取氧气的方案制订好,然后让小组成员自己分配好工作,每人完成一个方案。并把每个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写在了黑板上,再让学生在实验后总结自己所做的实验的优缺点,这样每个小组都能完成任务了。还能方便地比较出哪种方法制取氧气的速度快,再从小组中派出代表当场总结发言。果然效果比前个班要好得多了。
二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实验都改成自主探究实验,所以我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再多次尝试新的其他实验教学方法后,慢慢地总结出了要优化实验教学的几个要点:
1.教师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每次在上实验课之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要预见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事件及应对措施。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初次接触到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实验操作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
2.教师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使用仪器要正确,实验操作要谨慎;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从容应对;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不拼凑修改数据;实验完毕后及时反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必须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
3.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要求为学生创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同时科学实验的绿色化、安全化。但在当前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的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忽略。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因此,科学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科学教学中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4.定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定期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老师可在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让一些在实验课上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做实验,熟练操作过程。由一个已学会该实验操作的同学讲解并指导同学生做一些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因为“小老师”要学会自己应付同学的提问,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5.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由于人的个性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创造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自己记录实验过程、现象、结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真正感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做主动学习的学生。
老师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实验教学,我想学生一定对科学教学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整合;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向国际化方向转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由于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学习,而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形式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注重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
目前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各单元都是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材料,主要选取英美等西方语言文化中的素材。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各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教师备课时会查阅与单元主题和内容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以适当的形式向学生输入。如果在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关注同一主题下的中国文化精髓的英文表达,并要求他们欣赏或比较同一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的蕴含,就可以实现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把每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单元语言材料学习阶段;单元语言点运用阶段。下面主要就“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
(一)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整合
1、主题教学模式
SusanKovilik等美国学者在1982年开发了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主张围绕主题去组织并整合课程;认为主题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纷繁复杂的、片断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主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本学科的界限,使学习者从多重的视野和多维的层面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使大脑中的知识地图更趋丰富和牢固[1]。后来Pappasetal(1990),Lipsonetal(1993)等学者直接用主题教学来表达相同的理念。BerniceGelman(2001)指出主题教学能把教学材料进行创设,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联接,为学习者建立真实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2]。
英语主题教学模式是以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以“主题——话题——细节”为主要教学步骤,逐步学习并建立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及社会交际需求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3]。主题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读书、主题调研等;主题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有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首先按“主题——话题——细节”建立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拓展与深化阶段(即学生自主地扩展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
2、合作学习模式
Johnson&Johnson(1994)认为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使其最大化地实现人物目标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并归纳了合作学习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存;个人责任感;面对面的交互影响;社交技能;小组的自我评估[4]。Slavin(1995)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能,改善他们对学校和同伴的态度[5]。
合作学习以动机激发论、认知发展论和知识建构论等理论为依据[6],它包含三个基本模式:正式合作学习、非正式合作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是指由老师设计并督促或监督学生在一节课或几个星期内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本文主要以正式合作学习为例来分析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
(二)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整合的设计与运用
1、课前准备
每学期开始,教师根据合作学习模式的要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组长负责组织一次课的“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工作。
备课时,教师仔细研究即将授课的单元主题内容,根据主题教学模式的要求,按照“主题——话题——细节”的原则,认真设计“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的“话题”。然后,将单元主题和已设计的系列话题公布在各班的QQ群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成员选定“话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所选“话题”的有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英文资料,并认真熟悉所选的资料和语言表达形式,为课堂上各小组展开活动做准备。
(一)研读教材,品味语言认真研读教材,要把研究的点集中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有其独特的存在理由,培育和提升学生正确地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素养,这重任是其他课程承担不了的,这也构成了语文课程的质的规定性。如果教师想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先自己好好品味语言,这样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二)熟读教材,烂熟于心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心,最好能熟读成诵,如此学生对每一处文字的解读,教师都能迅速捕捉,甚至学生对文句理解上一点细微的错误,都能敏锐地觉察到,从而帮助学生上下勾连,正确解读文本。
(三)细读教材,全面把握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读,越细越好,越全面越好。这样无论学生分析课文的那一处文字,教师都能帮助学生走向深入。
(四)研读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需要大量研究和课文相关的材料。对文本解读的文章,创作背景知识,相关文艺批评著作等,都可做阅读的资料,这些知识很多时候会使课堂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变得厚重而丰盈。
二、备教学方式,凸显学科特点
了解教材内容,如何将自己的感悟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素养,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合一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相当严重。这种思维方式典型特征就是极端化,即提倡新的就极力排斥否定旧的。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强势介入,传统的讲授法遭到冷遇。一线教师常常努力追求少讲乃至不讲而让学生交流活动。他们迷信老师讲多了就是“教师中心论”。事实上,专家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并非适切所有学科的任一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事实上只是横跨在所有学科间的公共方式,无法体现各个学科自身对教学方式的应有规定性,如若不顾语文学科的自身特性,不顾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一味地崇尚张扬“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语文教学定然是非常盲目的。语文教学方式失策失当,除了由于我们传统积习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对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必要的学理认知。公允的讲,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语文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等等,上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优缺点,都有各自最佳的使用情境。关键要看这个方式用在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用在什么样的学生上。
三、备课时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尺度
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如果对所述事项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对采访者的要求没有认真地准备,到时可能会出现尴尬的冷场局面。课堂上有时也如记者招待会,思维活跃的学生就是记者招待会上的记者,老师就是那新闻发言人。学生能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步骤。他们的提问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课堂质疑变为教学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及时点拨,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形成有价值的生成,演绎课堂的精彩。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学习心理来研究文本,多几套预设方案,以应对学生生成。语文教学开放性强,学生思维也经常旁逸斜出,当意外不期而遇,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质疑,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慧眼识别,灵活调整预设,因疑讨论、对话、揣摩,使其成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巧妙引导,深入挖掘学生的质疑,学生往往能欣赏到文本顶峰上的无限风光,领悟文本主旨。课堂教学将充满鲜活与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