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

第1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在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体育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类型以及高校体育的主要特征。阐明高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在探讨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时,有必要首先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这是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

简单地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社会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由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社会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应当把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几种主要类型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新世纪社会体育将会以多元的方式迅猛发展,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2.1 健身型

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2 娱乐型

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_丁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社会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逐渐增多,娱乐型的体育活动将作为社会体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得到不断的发展。

2.3 职业型

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

3、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而高校体育又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则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3.2 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人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

3.3 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

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i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3.4 高校体育将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推进,社会体育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才,高校体育尤其是体育院校将会更多地担负起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目前单纯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种种弊端,如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够,道德水准低下;没有文凭运动员退役后择业范围窄等将被克服,多种形式、多层次的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代表队将得到完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国体育类院校已有开设社会体育教育学专业。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吴秀云,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

2.面向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臧连明福建体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田雨普,体育学刊,2007,6

第2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幼儿 竞技体育素质 培养

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优秀运动员通过艰苦训练,不仅为自己的团队、省份,甚至国家争得了荣誉,而且为自己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有鉴于此,很多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在竞技体育领域有所发展。而他们本身通常缺乏对幼儿生理特点方面的了解,或者对竞技体育缺乏了解,或者两者都不了解,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进行专业的竞技体育方面的训练越早越好。再加上部分教练人员“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最后往往不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损害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的身体发展的奠基阶段,这时候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身体基础,无论他将来是否从事竞技体育事业都将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资本。因此,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要对幼儿本身和竞技体育两者的整体特点与个体特异性进行认真、详实、科学的研究,再决定是否可行。即使可行,也要设计出可行的训练计划,然后才能付诸实施。

幼儿是否能够进行专业训练或者制定出适合的训练计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幼儿时期的运动系统特点

幼儿出生后的前7年,即幼儿时期,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十分旺盛,且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1.骨骼。幼儿的软骨组织比成人要丰富,如幼儿手腕骨基本是由软骨组成。成人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比例为3:7,而幼儿的骨骨各中则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一半;成人的脊柱从侧面看成S形的弯曲,但新生儿出生时脊柱是笔直的,以后陆续出现颈部弯曲、胸部弯曲和腰部弯曲。颈部弯曲和胸部弯曲要到7岁以后才被韧带固定基本定型,腰部弯曲要在13岁左右才能固定;幼儿骨盆结构也与成人的不同,要到25岁左右髂骨、坐骨、耻骨才经骨化成为一整块髋骨。由于这些生理特性,幼儿的骨骼又软又韧,不够坚固,因此,在不利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不符合幼儿机能条件和年龄条件的身体训练)容易弯曲,造成畸形。

2.关节。关节分为动关节和不动关节两种。一般所说的关节多指动关节。幼儿关节特点是臼窝浅,附近韧带较薄而松弛,易脱臼。如用力牵拉幼儿手臂极易造成脱臼。人的脚部关节多,靠韧带和肌肉紧紧连接在一起。幼儿如负重站或者蹲太久,可致使其负重过度,从而足弓拱形减弱,形成扁平足,影响正常活动。

3.肌肉。幼儿肌肉与成人不同。幼儿肌肉嫩,比较柔软,蛋白质和无机盐少,水分多,收缩力差,动作力量和耐力不足,因而容易疲劳。

二、竞技体育和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学前儿童体育是为了培养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有主动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能够独立适应环境,善于同自己的伙伴和睦相处,适应学校的学习,能够在将来积极进行创造性活动。这两者的差异性不言而喻。前者是挑战人类极限,竞争十分激烈,往往以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后者则正好相反,体育是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服务,是一种培养幼儿健康体魄和心灵的手段。如果过于强调竞技体育的结果,则可能损害幼儿的身心,阻碍其将来的发展。

三、幼儿的个体特征

遗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幼儿的个体特征,因为幼儿时期的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个体特征还不是很明显。

出生时的某些特定遗传特征,比如身高、体重、爆发力等,这些是以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基础。虽然这不一定起关键作用,但是很多优秀运动员的家族遗传特征还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研究的。比如姚明的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父亲身高2.08米,曾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身高1.88米,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上一代的篮球技术或者对爱好篮球的敏感度是否可以遗传至下一代我们还没有研究证实,但是姚明的身高是遗传性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

个体特征还包括幼儿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运动系统的灵敏性、对竞技体育的爱好等诸多指标。

考虑让幼儿进行专业训练,研究幼儿的个体特征非常重要,一味以家长或者教练的意志为准,不考虑幼儿个体特征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

四、幼儿的未来发展

即使一些幼儿运动天赋非常优秀,也不要轻易将其定型为某个方向,因为幼儿竞技体育的训练应该是一项对身体素质的比较宽泛的训练,应该充分发掘幼儿的多种运动天赋。如伊辛巴耶娃,如果教练非要将其定型为一位体操运动员,体操界未必有1米74的她的一席之地,而我们可能迄今为止也看不到一位能跃过5米05的撑杆跳女王。

幼儿能否进行专业训练,或者为之制定训练计划,要综合考虑以上四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加以审核,制定出的训练计划还要随时检验,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前苏]A.B克涅曼Д.B胡赫拉耶娃著.徐志文等译.学前儿童体育的理论和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3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体育竞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7-0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主动性差,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团队竞技是一项靠团队完成的竞技。经过长期的训练、比赛,能够让大家在交流、摩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体育团队竞技的集体观念强、团队协作强等主要特征融入到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大学生在享受体育团队竞技的愉悦时,轻松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造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让其丰富自己羽翼的环境,然而受周围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将自己原有的独立欲、思维活跃等特征埋没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中,让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障碍。

1.我国人口政策及家庭生活的影响

受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现今的独生子家庭生活往往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对人缺乏足够的包容与理解”的行为模式,长辈的溺爱、骄纵更引发了其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的缺失;家长的过分包办让其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事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性格偏激等一系列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

与中学生活环境相比,大学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管理模式,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发展,注重个人才艺、能力的展现。而之前完全“封闭”的中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有强烈的展现欲,希望自己能够在同学中有所展现,而事实上,大学校园环境并不能完全实现他们的展现欲,由此带来的落差,让他们渐渐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障碍。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强烈的独立欲、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是大学生的特点,也正因为对大学、对网络等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得他们在不能满足自身目标时,不得不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忽视了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遇到问题时会依赖父母,逐渐将自己封闭,脱离了集体生活,渐渐地逃避与人沟通,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 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

体育团体竞技是一项依靠团队经过长期训练备战,需要团队经常在一起交流、摩擦来获取最终胜利的竞技活动项目。因其“强化集体观念,加强沟通与团体协作”的特点,使一些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地形成善于交流、乐于表达、勤于沟通的习惯,进而敞开心扉,渐渐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中。研究表明体育团体竞技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合作与竞争

体育团体竞技的显著特点是在相互协作中融入相互竞争。任何团队的胜利都必须依靠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成功有效的合作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磨合,也是人际交往融洽的过程。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渐渐走向极端。此时,体育团体竞技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合作竞争关系,弥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的漏洞。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且日趋激烈。体育团体竞技所呈现出的竞争特征,既提高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又在无形中将合作融入人际关系中。所以,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竞争与合作。

2.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体育团体竞技活动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宗旨开展的活动,不讲门第,不排世袭,每一名参赛人员都是平等的,也由此削弱了学生功利性、歧视性、不自信等心理。在符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以公平竞争的宗旨顺利完成比赛。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人际交往关系,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收获一段记忆深刻的友谊,提升了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3.体育团体竞技在人际交往中的优越性

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场所和无限空间,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场所,体育团体竞技将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引向深入。大学的体育课程很丰富,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上,既有师生的配合,也有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又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创造了无限空间。频繁的沟通交流,更是大学生提高自我人际交往的便利条件。体育团体竞技的优越性在各类活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员之间的交流、磨合,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更升华了体育团体竞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J].作家杂志,2007(14)

[2]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

第4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

从历年的中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

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呆板

目前,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注重田径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体特征;重视和强调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掌握技术中的作用,对发展学生应用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仍是“一刀切”、“填鸭式”的方式。这种纯粹为技术服务的教学必然促使教师围绕某项技术的学习规律展开教学,此类教学可称为“系统教学法”,其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

二、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二)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

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杜海龙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我校的周艳丽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

第5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特征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聪慧的头脑,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高校体育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还普遍存在,传统的技能掌握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大学生体育兴趣弱化现象逐年加重,身体素质近20年持续下降。因此,本课题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结合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和时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论证其应体现的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创新性、发展性教育,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学生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培养目标

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课程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以下基本培养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体育竞赛的欣赏方法,能够欣赏和评论体育比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环节,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更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去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过去单一以技能掌握为主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全方位的教育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二)项目设置的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逐渐由传统的固定班级制改变为选项课制,在项目设置上有了进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够,一些被大学生喜欢而又实用的休闲运动项目并没有在高校中全面开设(如表1)。

表1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开设情况统计表

运动乒乓 羽毛 网球 轮滑 篮球 体育 游泳 足球 跆拳 健美 排球 健美 艺术 武术 形体……

项目球 球舞蹈 道 操 体操训练

n=500 396380366332329315298282251236220209198196185 ……

排序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n=2018 12 128 207 14 206 1620 15 620 10

开设率 90% 60%60%40% 100%35% 70% 100% 30%80% 100%75% 30%100% 50%

通过表1可以看出,调查的20所高校全部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和武术传统运动项目,而开设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艺术体操、形体训练等休闲运动项目的高校不到50%,羽毛球和网球的开设率也仅为60%,说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是以开设传统运动项目为主,休闲运动项目只是有选择地开设。而从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小球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高校公共体育的项目设置应拓宽口径,坚持传统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体现多元化的特点,以满足大学生的选项要求和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大纲的规范化

要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就必须规定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基本文件,是编写体育教材、考核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高校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严格遵循《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制定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指明方向。同时,教学大纲还要对学生应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指标范围及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有利依据。

(四)教材内容的适用化

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作为教学系统的信息传播媒体,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而且对学生的“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内容能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绍各体育专项的技战术为主,由于教材的竞技性内容繁多,使用的语言文字较专业化,所以使大学生在体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如表2)。

表2大学生对体育教材态度情况统计表

调查内容学生态度%(n=500)

课余时间阅读教材情况经常阅读(6%) 有时阅读(31%) 很少阅读(49%)不阅读(14%)

自学教材的难易程度非常容易(7%) 比较容易(29%)一般(49%) 不容易(15%)

教材对掌握运动技战术的作用非常大(12%) 比较大(48%)一般(36%)没有作用(4%)

教材对提高基本身体素质的作用非常大(11%) 比较大(18%)一般(62%)没有作用(9%)

教材对掌握健身知识的作用非常大(8%)比较大(22%)一般(52%)没有作用(18%)

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出发,紧密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尽量减少竞技性过高的教材,适当增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健身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从各地区、各院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出发,编写适应各地高校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

(五)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最好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六)考核评价的灵活化

贯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不应以一次技术考试就判定学生的成绩,应采用主观评定与客观评定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达标+技评)固定模式,增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评定,考核学生健身、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技术考核中对竞技性要求过高的内容应适当降低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定。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保持原有课程优势基础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胡乱的变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构建如何以人为本;其二,课程体系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整体优化。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关系课程体系改革以什么为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而后者则关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二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YBT102007)。

参考文献: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2] 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1-2.

第6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巴雷托截取法;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04-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ior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 ive Sports and Core Competence

LIU Cheng1,SI Huke2

(1. Department of P.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Hunan China;2.Librar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 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pareto analysis and expert questionnaire are adopted to make mathematical st atistic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io,weight,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iff erent Chinese sport events in the 25th29th Olympic Games to explore the relati onship between the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core co mpet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 ts can consist of absolute advantag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ix events of diving,table tennis,weightlifting,gymnastics,shuttlecock and shooting hav e own their core competence. These events belong to ones with absolute advantag e in China. They are subject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 orts,which integr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individual even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advantageous projects;core competence;p areto analysis;competitive advantage

1 竞争力、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1.1 竞争力、竞争优势的概念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力(Competitive power)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战胜对手,较好实 现自身竞争目标,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竞争主体长期积累的、自身固有的一系列能力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是指某一竞争主体相比于竞争对手更能顺利的完成 与实现自身竞争目标的特征或特质。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并不等同。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上位 概念,也是一个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之后得出的概念。竞争优势的形成,既受竞争者本身所具 备竞争力大小的影响,也受竞争对手竞争力高低变化的影响。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传统意 义上竞争概念的深化与发展。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1990年,出于试图读解日本公司成 功的原因,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霍莱德(C•K•Pradalad)和加里•哈默尔(G•Hamel)在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核心 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而不是指单个技能 或技术。[1]他们认为,日本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在于建立在核心 竞争力基 础上的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企业一旦形成核心竞争力,就 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有别于一般的 企业竞争力,它是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局的竞争力。

1.3 竞争力、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本研究推导总结出这三者之间的相 互内在关系如下:

1) 竞争力是取得全部或者局部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乃至充要条件;竞争 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也非充分乃至充要条件。即: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 源泉,而竞争优势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与根本。没有具备竞争力,必然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必然无法培育和构建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不是只要具备了竞争力, 就能形成竞争优势,不是只要形成了竞争优势,就能构建核心竞争力,而是具备了竞争力, 才有可能形成竞争

投稿日期:2009-11-13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成,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优势,形成了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2) 反之,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乃至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 竞争力的充分条件,但也非必要乃至充要条件。即:只要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就必然能形成 竞争优势,只要形成竞争优势,就必然具备了竞争力。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三者 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包含演化关系。

由此,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现为:虽然A BC,但是ABC。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竞争力、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分析

2.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逻辑前提:竞技体育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

要研究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首先要论证的第一个逻辑前提就是竞技体育到底存不存 在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个前提都不成立,那么后面的所有研究就都只是空谈。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特 征,是竞 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本质选择。既然存在竞争,就首先有了竞争力大小比较的实际意义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继续考察一下竞技体育内部存不存在竞争优势。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竞 争就是比赛,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到一个运动项目,所谓的竞争优势应该就是指夺取世 界重大比赛奖牌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又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在竞技 体育里,它就应该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夺取世界重大比赛奖牌的能力。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观点来看,竞技体育与企业虽然各自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组织相对 独立的行为主体,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但两者同样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按照不同 的分类标准,竞技体育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系统,可不管怎么划分,各分系统都是以具体运动 项目为基础而建立整合起来的。从众所周知的美国NBA篮球“梦之队” 中国乒乓球“梦之 队”,到意大利击剑“梦之队”,等等。意大利在2000-2008年3届奥运会上共获得31枚金牌 ,其中击剑项目贡献8金,占该国在这3届奥运会获金牌总数的1/4还多(8:31),也占了这 3届奥运会击剑项目设金牌总数的1/4强(8:30)。以上运动队都是在各自运动项目中长期 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了可持续的夺取金牌的特殊能力,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参与竞 争的能力。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间竞争。虽 然核心竞争力是针对市场经济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符合社会的 共性发展规律,所以,它不仅仅只适合应用于经济领域,也必然适合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 因此,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绝对存在。

2.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2.2.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在深刻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 指在长期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组织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 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基础之上,自身独有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 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蕴含在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之中,由一个个运动项目的单项核心 竞争力整合而成,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国家 、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项目数量越多,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涉及面越宽,辐射范围越 广,所表现出来的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越强。

2.2.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依据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的内涵特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价值 优越性、异质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延展性5个本质特征,它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具有某些共性的同时,彼此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

2.2.2.1 价值优越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是指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宣传 和扩大国家与社会团体的影响;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和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很多社会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在奥 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上,运动员代表各自国家、地区、民族的形象,比赛胜负不仅是他 们个人技能的较量,并且与运动员所代表的国家荣誉相联系,比赛胜负已经上升到与国家利 益、民族自豪感息息相关的层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社会团体的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发展水平。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成为强大 的精神动力,能够满足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团结力,鼓舞国民士气,弘扬国家文化,具有 强大的精神效应和凝聚力效应,比赛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竞技体育和比赛本身的价值。

2.2.2.2 异质性

这里所指的异质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在以国家、地区为组织单元的层面上,各个国家 、地区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为各自所独自拥有,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二是指难以模仿。 模仿有复制和替代两种方式。复制是建立与被模仿者相同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替代是用 具有相同竞争意义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来代替被模仿者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在构建竞 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法手段 ,吸纳、开发、培育,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竞技体育核心 竞争力独特的发展路径。因此,尽管竞争对手可能可以模仿其中的某一单项能力,但是,这 种基于多项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复制和替代过程一般是非常 困难的,难以重复。

2.2.2.3 整合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其自身所拥有的竞技体育资 源、技术、技能、积累性学识等多种因素交融、开发、互补而形成的,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的 整体性力量,也是各个国家、地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单一资源、技术、 技能、知识等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协同整合,合理调配,使之在功 能上发生耦合及裂变,才能形成系统的、强化的、显著体现出价值优越性的竞技体育核心竞 争力。

2.2.2.4 动态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中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绝对性 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也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绝对性是指 它的价值优越性,相对性则是指它的动态性。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各方面不断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适时升级的不断转化过程。竞 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高枕无忧,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辐射范 围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必须根据内外部竞争态势变化以及自身的特色,长期打造、培育、构 建、提升和创新,以实现其生机转换,维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周期性发展。

2.2.2.5 延展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特征是指其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发散性。从它的延展性 来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其实又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经历导入期、培育期,继而进入成 熟期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在向本行业内多个新领域扩展中,核心环节得以进一步向外扩张 ,并在新领域里拓展价值链,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不断开拓出新的竞争优势。 延展性的存在让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更具有普适性。失去延展性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必将 逐步丧失现有优势和相对稳定性,最终走向衰退。

3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

3.1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概念界定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指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至少应该具备以 下三个标准[3]:

1) 具有一批世界顶尖运动员,在历年世界大赛中成绩突出且比较稳定。

2) 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不因某一个运动员的退役而使整个项目的成绩受到大的影 响。

3) 具有能够深刻把握项目规律的教练员,具有科学、领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具有能针 对性解决问题的包括高水平科研、医疗等人员在内的优秀保障团队。

3.2 深度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

谢亚龙等来自全国10个单位的30多名科研人员、教练员在1992年10月曾经对我国优势竞 技项目的类型及发展过程进行过深入探讨,提出了所谓优势竞技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 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4]他们的 研究认为:乒乓球、女子排球、体操、跳水、跳高、举重和游泳是当时我国的优势竞技项目 。

随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我国上述项目要么依然保持原有优势、要么逐步退出 这个优势项目群,运动成绩持续低迷,而原来认为是一些潜优势的运动项目却延续了较高的 上升势头,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体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依据1996-2004年3届奥运会期 间我国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实力表现,人们基本已经习惯于把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划分为 :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落后或薄弱项目三类;[5]或者划分为:优势项目、潜 优势项目、基础项目(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等)和球类项目(篮、排、足球等)四类。[6]但不管 如何划分,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在内的一些领导在公开场合,以及很多专家在研 究中都多次提出了射击、体操、跳水、举重、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这7个项目是当前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而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人们公认的这7个优势项目共夺得3 9枚金牌,占我国夺得该届奥运会51枚金牌总数的76.5%,其传统优势地位可见一斑。可是 , 尽管这7个项目是我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的夺金主力是不争的事实,它们也大都符合刘鹏局 长提出的优势项目应具备的三个标准,然而,迄今却不多见有人运用更为科学、直观的数理 统计等方法从整体上对这7个乃至我国其他夺取奖牌的项目几届奥运会以来的运动成绩贡献 率、权重、等级相关系数等发展规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给予过更加生动、精确地 概括总结与综合评价,很多研究最终都只是落在了宏观视角的泛泛而谈层面。

3.2.1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奖牌贡献率

巴雷托截取法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托(Vilifredo Pareto)首创,又称ABC分类法(ABC

Analysis)。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分析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诸因素的主要特征,把它们 进行分类排队,区分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C类),从而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 多因素中分清重点和一般,寻找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却对 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以便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巴雷托截取法是 经济学中一种识别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评价系统态势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出“少 数关键、多数次要”、 “区别主次,分类管理”的规律,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质 量工程管理等领域。

根据巴雷托截取法把累计贡献率达70%~80%区间的项目作为截取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因 素(或称为A类),把累计百分数在10%~20%区间的因素称为B类,把累计百分数在10%区间 左 右的因素称为C类的分类标准,本研究统计出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第2 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所获奖牌情况,分别赋予金牌4分、银牌2分、铜牌1分,赋值计算 出它们各自的奖牌贡献率,然后将各项目按得分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累计奖牌贡 献率大于70%的运动项目作为截取我国优势项目的范围。运用巴雷托截取法进行截集的统计 结果如图2和表1所示。

图2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贡献率示意图

根据图2和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5届奥运会上,我国共有27个项目获得过奖 牌。其中,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射击、羽毛球这6个项目均在A类优势项目截集范围 之列,游泳、女子柔道介于A类与B类项目范围之间,田径、跆拳道、赛(皮)艇、击剑属于 B类项目、摔跤等其他项目则属于C类项目。1992年谢亚龙等研究认为的我国7个优势项目中 的女子排球、跳高和游泳3个项目都已经不再属于优势项目集群。 表1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数及奖牌贡献率统计

此外,我们发现,传统意识观念中大家公认的优势项目女子柔道并不在优势项目截集范 围之内,游泳和女子柔道2个项目的累计奖牌贡献率只是接近于70%,并且女子柔道的奖牌贡 献率还要低于排在第7位的游泳项目,仅仅排名第8。两者这5届奥运会获奖牌之比为,8金2 银8铜:7金12银4铜。体现出:在这5届奥运会中,游泳和女子柔道的奖牌成绩应该是接近于 我国乒乓球、跳水等其他6个优势项目水平,并且游泳项目总体运动成绩要优于女子柔道 项目,排名还在女子柔道之前。

3.2.2 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优势程度的比较分析 前面采用的巴雷托截取法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对我国优势项目的优势程度与其他众 多获奖牌项目运动成绩进行的横向比较,而表2则是对我国各获奖牌项目与国外其他国家或 地区奥运会比赛成绩进行的纵向比较。表2显示:在27个获奖牌项目中,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等项目的 权重依然位居前列,女子柔道的权重也比较的靠前。同时,我们注意到,虽然在奖牌贡献率 上游泳项目要高于女子柔道,但从权重上比较,它却又要远远低于女子柔道,甚至蹦床、沙 滩排球(女)、跆拳道等项目的权重也要高于游泳项目。当然,权重在同一项目的国内与国 外进行纵向比较更有意义,因为它与各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的设项奖牌数量的巨大差异以及 设项时间长短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从设项奖牌数量上来看:游泳项目奥运会的设项数为 34,女子柔道设项数为7,蹦床设项数为2,沙滩排球(女)设项数为1,跆拳道设项数为 8。同时,从设项时间长短上来看:蹦床、跆拳道是近3届奥运会,沙排(女)、女足、女垒是 近4届奥运会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而游泳等我国其他获得奥运奖牌的22个项目却都已是5届 以上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结合表1的奖牌贡献率和表2的权重比较综合来看,我国乒乓球 、跳水、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这些优势项目不仅在国内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中具有了比 较优势,而且在国际同类项目上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2.3 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成绩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各运动项目在第25―29届奥运会获奖牌的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统计, 既能比较清晰的看出各项目在最近5届奥运会上运动成绩的稳定性与否,也能比较明了的看 出各运动项目在这5个奥运会比赛周期内呈现的不同发展态势。计算步骤如下:

1)把近5届奥运会各运动项目获取奖牌的自身具体表现按1~5等级次序编号(表3)。

2)按顺序求出每个项目自身名次等级与这几届奥运会我国奖牌自身名次等级的差di, 计算相关系数rs。

等级相关系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rs=1-6∑d2in(n2-1)

其中:n=5,为样本容量,代表举办了5届奥运会。 表2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权重统计

运动项目25届 权重26届权重27届权重28届权重29届权重权重排序乒乓球0.6 0710.8 2140.8 2140.5 7140.7 8570.7 2141跳水0.5 3570.5 3570.5 3570.5 1790.5 8930.5 446 2羽毛球0.2 1430.2 2860.6 0000.4 2860.5 4290.4 1073蹦床/(未设项)

/(未设项)0.0 0000.0 7140.6 4290.2 38 14体操0.1 8370.1 3270.1 9390.0 6120.4 2860.2 000 5举重0.0 5710.1 0480.2 1900.2 4760.3 2380.1 905 6女子柔道0.1 2240.1 0200.2 2450.1 8370.2 6530.1 796 7沙排(女)/(未设项)0.0 0000.0 0000.2 8570.4 2860.1 78 68射击0.1 1430.1 2380.1 8100.2 1900.2 3810.1 752 9跆拳道/(未设项)/(未设项)0.0 7140.1 4290.0 8930.1 0 1210射箭0.0 7140.0 7140.0 0000.0 7140.2 5000.0 929 11女排0.0 0000.2 8570.0 0000.0 0000.1 4290.0 857 12网球(女)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7140.0 714 13女足/(未设项)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13女垒/(未设项)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 13帆船板(女)0.0 7140.0 0000.0 0000.0 7140.1 7860.0 6 4316女篮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71 17女曲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571 17游泳0.1 1610.0 5360.0 0000.0 2680.0 5040.0 494 19击剑0.0 2860.0 0000.0 4290.0 8570.0 8570.0 486 20拳击0.0 0000.0 0000.0 0000.0 1300.1 4290.0 296 21自行车(女)0.0 0000.0 0000.0 2380.0 9520.0 2040.0 2 8622艺术体操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4290.0 286 22摔跤0.0 0710.0 0710.0 0890.0 3170.0 6350.0 233 24田径0.0 2790.0 2990.0 1300.0 2600.0 0610.0 202 25赛(皮)艇0.0 0480.0 0950.0 0000.0 1900.0 4760.0 1 6226花样游泳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7140.0 159 27

注:1)权重为我国该项目奖牌赋值得分与该项目在25-29届奥运会奖牌赋值总分之比;2)女足、女垒、沙排分别与第26届,跆拳道、蹦床分别与27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 项目;2012年伦敦第30届奥运会女垒项目被取消;3)权重为0.000时,表示该项目在该届 奥运会上没有获得任何奖牌。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在2008-1992年近5届奥运会上的奖牌名次自身与自身相比的 等级依次为:1、2、3、5、4。而在巴雷托截取的我国6个优势项目中,跳水、举重、射击、 羽毛球4个项目的成绩都较为稳定,体操因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成绩曾经稍微出现 过一些波动。不过,被视为我国“国球”的乒乓球,其等级相关系数却表现出负相关。当然 ,这并不代表乒乓球运动成绩的直线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1)在1996年第26届和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乒乓球先后都夺得了4金3银1铜,而在 2004年和2008年最近2届奥运会上,乒乓球先后夺得3金1银2铜和4金2银2铜,成绩没有前2届 奥运会好。与此同时,我国在这几届奥运会上的金牌和奖牌总数却节节攀升,从1996年的金 牌总数第四2000年金牌总数第三2004年金牌总数第二2008年金牌总数第一,在我国奥 运会成绩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乒乓球的成绩与自身相比却相对于前几届有所下降,导致其运 动成绩的负相关。

2)这与乒乓球在奥运会上总共才设项数量为4枚,设项金牌数少的现实也密切相关, 并且,这一现象也体现出乒乓球的奥运夺金增长点已经趋于饱和状态。

此外,女子柔道的运动成绩也呈现出逐届上升趋势,等级相关系数较高,而游泳项目奥 运会比赛成绩与乒乓球一样,同样表现出负相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前述奖牌贡献率的 比较上,游泳项目要优于女子柔道项目主要是依靠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2届奥运会(1992年的 第25届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上,游泳项目夺取奖牌的数量要明显强过女子柔道(5金8银2 铜:2金0银3铜),但在随后的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它的成绩出现较大滑坡(这2届奥运会 游泳与女子柔道获奖牌之比为,1金0银1铜:3金2银4铜),北京第29届奥运会游泳的成绩虽 然有部分回苏(北京奥运会游泳与女子柔道获奖牌之比为,1金3银2铜:3金0银1铜),却依 然没有回复到1992年奥运会夺得4金5银的历史最好成绩,致使其等级相关系数呈现出负相关 这一现象的出现。

表3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等级相关系数统计

注:1)把25-29届奥运会我国各项目获奖牌赋值后名次与这几届奥运会我国奖牌赋值后名次 进行等级相关;2)各项目获每届奥运会得分名次是指该项目在5届奥运会中获奖牌赋值后成 绩的自我相比;3)1级为最高,5级为最低。如果遇到该项目未获奖牌或者未设项的情况时 ,则统一把它们定为5级。

3.2.4 1979-2008年各夏季奥运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分析 为了从侧面进一步诠释与补充说明问题,本研究通过统计1979-2008年我国各夏季奥运 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对前述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的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射击 、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进行检验(表4)。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共有21个夏季奥运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获得过全国十佳运动员称 号,除了由于田径、游泳是基础大项、女子排球曾经是我国的优势项目,都比较的受到民众 的喜爱与关注,因此它们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的次数与人数名次靠前之外,乒乓球、体操、 举重、跳水、羽毛球、射击6个项目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的次数与人数都名列前茅,说明这 些优势项目在国人中的影响力还是深入人心的,而女子柔道排序却相对靠后。

表4 1979-2008年我国各夏季奥运会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统 计

注: 1) 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创办于1979 年,主办单位是中国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全 国二十余家新闻媒体。从2003年开始,“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携手“世界劳伦斯体育奖” ,更名为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奖;2) 冬季奥运会项目(如速度 滑冰)、非奥运项目(如围棋、国际象棋)和残疾人体育不在统计范围之列。

3.2.5 部分专家对我国优势项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40位举重、体操、羽毛球项目具有国家级或高级教练员职称的专家就我国优势项 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表5显示:专家普遍认为乒乓球、跳水、羽毛球 、体操、举重、射击6个项目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女子柔道则还处于正在形成核心竞争 力阶段。这也与前面的巴雷托截取和奖牌贡献率、权重、等级相关系数比较所得出的数理统 计结果是相吻合的。

4 结 论

1)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应该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项目两类,其中,绝对优势等 同与核心竞争力,是指优势项目中成绩最好、最稳定的项目。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 羽毛球、射击6个项目的累积奥运奖牌贡献率高达68.2%。它们在最近5个奥运周期里是我国 的绝对优势项目,并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我国竞技体育的上述6个运动 项目已经具备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表5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的专家调查统计( 总人数=40)

优势运动 项目

已经形成人数/人 比例/%

正在形成人数/人 比例/%

尚未形成人数/人 比例/%

排序乒乓球40

10000001跳水40

10000002羽毛球3177.582012.53 体操3075922.512.54举重3075717.5

37.55射击2972.5615512.56女子柔道6152767.5717.57

2) 相对优势项目并不等于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女子柔道和上述6个绝对优势项目相比 ,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女子柔道应该只能归于我国竞技体育相对优势项目 ,女子柔道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3) 根据近几届奥运会的参赛表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曾经属于我国优势项目的 游泳,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末一段时间运动成绩的低迷以后,现在也接近于我国相对优势项 目发展水平,并有再次成为我国优势项目的潜力。

4) 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蕴含在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之中,由各运动项目的单项 核心竞争力整合而成,它们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跳水、乒乓球、举重、 体操、羽毛球、射击6个绝对优势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体。

5)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具有 生命周期,它要经历导入期、培育期、成熟期和拓展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从初具竞争 力、提炼与保持竞争优势、挖掘打造核心竞争力,继而进一步巩固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使核 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实现流程再造。

6)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是能给竞争主体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诸多要素系统的 有机融合,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真正的来源在于竞争主体及时将自身现有的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保持与维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C•K•Prahlad,G•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2] 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5.

[3] 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w ww.sport.省略,2008,10.

[4] 谢亚龙,王汝英,等著. 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1-2.

第7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呆板。目前,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注重田径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体特征;重视和强调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掌握技术中的作用,对发展学生应用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仍是“一刀切”、“填鸭式”的方式。这种纯粹为技术服务的教学必然促使教师围绕某项技术的学习规律展开教学,此类教学可称为“系统教学法”,其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三、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体育一词的英文为physicaleducation即身体教育,亦为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人的教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的重要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盲目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人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的思潮,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的畸形发展,人类被当作劳动工具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劳动者的体力和技术的培养,而人的合理需求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过分强调体育中的个别功能,而忽略了对它的整体认识,完全用一种‘生物体育’或‘技术训练’的观点将体育简单化、片面化,长此以往以至于很多人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身体训练、体力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对人类精神的教化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付出的体力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投入和开发,于是“体育无用论”的思潮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论据,我们说这一结果的产生根源就是将体育片面生物化,忽略了整体性的结果。曾经提出:“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卢元镇先生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一书中有一段对体育文化的精辟描述,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重新审视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重要学科:“在人类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种奇异的文化,就是体育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矛盾:运动与静止、抗衡与友谊、竞争与协作、严肃与幽默,高雅与粗俗、爱与恨、善与恶,乃至生与死。它给人间社会带来欢乐、健康与笑声、也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当然,也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烦恼和灾祸。体育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的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它与把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给社会涂上一层光彩夺目的色彩,使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使命感。”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体育不仅是人类活动能力的传授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述了人类灿烂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种活跃的形式将它发扬光大,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将敌对民族变成亲密朋友;也可以将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东方巨人,它的内容虽然简单,形势并不复杂,虽然你我都能做到,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确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大人文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尽快完成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化进程。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野蛮其身体、更要文明其精神”,只有将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性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才能就真正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自由、和谐、持久、全面地发展服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据此我们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只有将体育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去对待和认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民所想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整个体育教育的对象,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对竞技体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老师开设什么项目学生就要上什么内容;现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学内容的选则不仅要考虑对于身体的影响,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内容时切不可把它变成奥运会或运动队训练的翻版,一定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与其它项目、当地文化、以及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它的娱乐性、降低竞技性。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竞争既能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能锻炼人们不怕失败、承受挫折,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更具有积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去所说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等做法确实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追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将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行动中,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三、为民所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所选的教学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当地的民族特色,让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目的性,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实际价值,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的唤起学生长久的求知欲望,例如:用羽毛球、乒乓球来发展手眼的协调配合能力(对日后的技术操作人员十分有益);用双手抛铅球(实心球)掷准(掷远)来发展腰背肌力量;用“战地救护”代替原来的循环练习法;用降低“篮筐”高度来提高学生投篮的成功率,减小场地的大小加强比赛对抗的激烈程度;降低排球的网高,让矮个的女生也能体会到扣球和拦网的成功体验;到校外或河边、丘陵开展接力赛跑的方式来代替校园内的长跑等等,充分利用竞技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作用,结合其它项目的趣味和新颖性,将身体锻炼与全面教育充分结合,结果不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就业,从长远的角度、从更广的范围去重新审视竞技体育的价值。

四、为民所乐

要为民所乐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尝试的强烈求知欲,然后在体验中才能够真正产生体验的,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说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通过观察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体验成功、冒险、独立、协作、变幻无穷等因素的刺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制订不同的标准,为他们制定一个人为的困难(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适时进行肯定以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苦中有乐的感觉。

五、为民所爱

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交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养成终身以它为伴的习惯,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充实、科学、幸福,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在将来继续喜欢体育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以往体育教学中片面强调竞技,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年龄特征,教师要将对竞技运动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这才达到了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的”。

竞技运动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切不可减少体育教学中的竞赛成分或竞争内容,体育中的激烈竞争,恰恰是当今社会无所不在的竞争的一个缩影,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淡化竞技性、增强竞赛性,也是推进体育大众化、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季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p121.

[2]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体育人类学.席焕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体育社会学.卢元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竞技体育历来都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休闲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仿佛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为此如何对竞技体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是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竞技体育大众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化

第9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自古以来,人们把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为四大体系,即汉文化体系、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除欧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体系都在世界的东方。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体系的文化,各地区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认同的现象。黑格尔在评论世界文化发展时指出,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孕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这表明了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东方文化发展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文化滞后于西方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已。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西方体育强调的多为竞技性,而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则是娱乐性和技巧性。

二 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儒家文化重视体育与德育、智育统一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中就已经提倡“以德为先、以武会友”的高尚品德,而对于体育与智育的统一则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艺”中这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智方面,子曰:“好人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由此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体育培养的人是刚柔相济、有胆有识的,而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在仁方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古人对“仁”的追求是时时刻刻。因此,中国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在于不仅使人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习惯,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促进人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中西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中国体育文化受传统农业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与制约,人们的思维被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比如我国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中,其中宗教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深深植根于其中,并不断影响地域居民的心理、宗教信仰。民俗体育的内容上随处可见宗教文化的痕迹。如“摆手舞”、“舞龙”、“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赛龙舟、祭龙的根源很深,祭龙是图腾崇拜的遗风,越人以龙为图腾早在战国已经出现。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古希腊宗教特有的神人同形同性特征与城邦公民相结合,陶冶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人独具的人体审美意识和体育意识。早在克里特时期出现的体育活动,如角斗、掷石饼、赛跑、跳跃、拳击、赛车和舞蹈等,也同样是宗教祭祀、国家庆典中的一种活动形式。

中西体育都曾是强调以集体或者群体为主体发展的体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

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区域位置、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功能结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体育文明演化历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东方文化特性与风貌的民族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期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并赋与体育以伦理道德观。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为理论基础,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具有文化的多元化意识,潜藏着开放型的人的独立、自尊、创造力。鉴于不同的体育价值观,西方体育文化在功能结构上是建立在商业化、职业化的基础之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倾型”竞技方式。因此,市场经济利益因素、个人利益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文化强调身体活动的整体协调以及直观的视觉效果,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审美。如中国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保养生命的运动,保留着较多的原始色彩,养生健体、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的功能仍是其魅力所在。

(二)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

1. 对体育竞技巅峰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现代奥运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奥运会精神文化的设计,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简单继承和发展。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运动员们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启迪。中国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即是对西方体育文化中这种竞技体育模式中人的更高竞技能力的认可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