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

第1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诞生到发展,在高校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中可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这些活动不仅推动着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一、专业实习和见习

专业实习是高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都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专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实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而且在某些程度上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研讨,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学生逐步提高自己实践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与课程各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课,重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二是学生课外上机实验,实验室对学生提供开放环境,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知识点进行程序设计实践;三是课外兴趣小组,由部分有丰富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领一批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实践研究小团体。

三、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有其特殊性,需要积极争取和武警部队对学生军事训练的大力支持。中央和教育部下发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要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而高校也认识到,组织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科技发明

科学发明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方面,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通过科技发明来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要规范和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科技发明实践的今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五、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数据以解决研究的问题。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六、生产劳动

各高校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和农村进行生产劳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体验生活、进行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对当代大学生了解工农群众和社会实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七、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在校大学生,所能从事的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青年服务,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等。大学生通过参与此类活动,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八、勤工助学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想对勤工助学的概念一定不陌生。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而如今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为了号召大学生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更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2]姜丽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3]王学珍.谈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J].教育探索,2003(9).

[4]张培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

[5]闪茜菁.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第2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路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20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从最初的以认知为主要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发展成为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1]。但从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高度上看,还存在认识上、组织上和内容安排上的偏差,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途径,使社会实践活动收到真正的实效,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偏差

(一)认识上的偏差

一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教学学习层面上,缺乏对社会实践内容的系统设计,没有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受市场经济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学校重视的是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招收更多的学生,重视容易出成果的科研活动等等,忽略了需要花钱、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帮助学生成长、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只是被动地响应,相当多的学生把社会实践看作是第二课堂加分的一个办法,走过场、开假证明的现象严重,这直接导致社会实践实效性差。

(二)组织上的偏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活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形式上,虽然目前不少高校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但同教学环节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规划、大纲和考评体系;二是社会实践没有学科化,只停留在业余的层面上,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没有完善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绩效评定机制不规范且可操作性差。社会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专门负责的工作,这样就使社会实践既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又处于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

(三)内容安排上的偏差

首先,在实践的内容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过于狭窄,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扫盲、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未能从提高智能、结合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能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缺乏向深入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其次,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实效性。社会实践往往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重点轻面,重个别小分队的实践,对面上的学生实践活动缺乏统一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的落实措施,追求轰动效应、短期效应,轻长期效应,走形式主义,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力。

二、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的思考

(一)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完善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2]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注重与实践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接收单位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配合,共同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能力,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只有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构建稳固的实践基地,才能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着眼全体学生,在完善“精英实践”与“大众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组织模式从精英实践向大众实践的转化一方面,当前不少高校仍然坚持“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但“精英实践”组织模式在组织实践队伍时更多的是考虑骨干学生干部,有限的队伍规模阻碍了更多同学的积极参与,忽略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要求,导致大部分同学的实践效果并不能保证,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才需要,因此单纯的“精英实践”满足不了社会对青年学生人才质量的普遍要求。[3]

(四)加强社会实践内容多样化建设

社会丰富多彩,学生千差万别,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教育作用不同。例如,社会调查、社会考察能丰富学生对国情的感性认识,使之受到形势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服务有利于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劳动有利于学生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等等。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两个课堂(学校与社会)、两类教员(教师与工农群众)、两种教材(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规律,使其在内容形式及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呈现多层次、全方位、多种模式循序渐进递次上升的发展趋势。在时间安排上,低年级学生以军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形式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在活动内容上,要安排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科学试验、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与服务社会相关的理论宣讲、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医疗服务等;与学校、教师相关的助研助管、公益劳动、文明校园建设、校园网校报校电视台建设、送温暖活动等;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应该加强社会实践专业化建设

大学生处于人生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专业知识,或者在为生产、生活服务中巩固专业知识,是最好的锻炼自己、增长见识的手段。要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实践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的高层次发展,找准一些结合专业知识的实践项目,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知识培训、高新科技产品技术推广等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拓宽到社会,促进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吕明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44-45.

第3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一,大二两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后,我不由的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暑期“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但是,作为大1,大2的学生,我们在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和精通的情况下,往往对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下到乡里,却收获甚少!再者,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因此,真正能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也往往是本身来自农村的大学学子们,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

在现在的社会就业中,往往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那些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每年都在关注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如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历,而要适应各个用人单位的具体业务操作则需要经过几个月以上的培训,往往用人单位不愿意花时间用于培训业务人员,而是希望在招聘的时候就能够招到已经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招聘的时候,在招聘信息上,常常是有“是否具有本行业工作经历”一拦。

今年暑假,我只身前往深圳,希望找到一家能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单位,来增强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作为自己的实习经历,但是事与愿违,在跑了7、8个人才市场后,竟然没有一家愿意提供此方面的职位,询问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业务培训来说,过于短暂,即使对于个人来说能够提高能力,但是两个月之后,个人依然要回到学校当中从事学习,这样,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二、即使某个单位提供了某方面的职位,那么,培训经费则要该单位自己承担,但是,毕竟对于暑期的大学生来说,暑期实践只是暂时性的,还未等到其给单位创收,其将离开单位返回学校,这种亏本的买卖,是很少有哪个单位愿意做的。

第4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目前人才的市场的需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深化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推动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与内化。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发展,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得到了很多帮助。虽然很多独立学院在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清晰,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多高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拨给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较少,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看作学校布置的额外作业,应付了事。而在四年大学生涯中,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利用暑假1-2周的时间去进行社会实践,往往收效甚微。

2、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片面,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在实践的内容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解过于狭窄,仅局限于劳动锻炼或参观访问,形式单一,未能从提高智能、结合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实践的目的上认识还不统一,有的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的机会,有的当作旅游光,也有的当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等。有的大学生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过多地投入时间,荒废了学业。

3、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与专业学习、就业发展有机的结合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的过程,必须长流水、不间断。常规的专业教学计划比较偏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开设了“两课”和就业指导等必修课,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得到具体落实。面对全体学生的就业需求来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将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暑期社会实践岗前培训系列课程,开辟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追求升学转变为以就业为目标。

4、实践活动的经费资助渠道比较单一

有些高校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教育相脱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也没有课程大纲。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和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考评,也没有与学生评定奖学金等挂钩,影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5、考评机制不科学,成果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凭“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有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这仅仅是团组织对团员的团内评价。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则显得考评不足。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注重前期发动,不注重后期总结;注重总结成绩,忽视错漏考评;注重少数先进的评选,忽略对多数参加者的评价;注重对先进的表彰,忽视对其经验的推广;考评方法单一,缺乏激励性与公正性,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新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同的群体。在三本线上录取到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相比,综合素质并不差,其特点:

1)思想活跃,社交活动能力强,自我意识强。由于民办独立学院收费比较高,其大多数学生来自城市,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家庭背景不错,体现出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兴趣广,注意自身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体、书画、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特长和较高的能力。

2)学习基础较差,自制能力、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不够,有一定的厌学情绪。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相对母体高校学生,一般相差100分左右,分数的差距并不是学生智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上。

3)学生接触社会较多,社会经验丰富,部分学生价值观比较现实,政治热情不高。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部分民办色彩和特殊的招生政策,其学生大部分来自衣食无忧条件较好的家庭。其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多,对于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如何针对民办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激励和引导独立学院的学生成长成才,是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1、贯彻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宣传和领导,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交活动能力强,自我意识强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的宣传,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觉参加的群众性活动。

2、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片面,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各方面能力的锻炼的问题,加大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宗旨,既要认真开展以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独立学院中实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跟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科研公关、技术服务、勤工助学、知识培训等内容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向专题化、重效益、重应用方面转化。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能力的锻炼。

3、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与专业学习、就业发展有机的结合的问题,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弥补专业课堂不足。同时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等内容另辟职业素质教育新途径。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创新活动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时效性,突出活动重点,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完善,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4:88-92.

[2]罗美红,汤莺,苏建国.“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99-100.

[3]郭玉宾.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3(5):62-65.

第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实践观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方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逐步接受社会生活的方式、规范与准则,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实践论的观照下,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缺失,提出思考,探寻对策。

一、正确认识实践,奠定社会适应的良好基础

对人性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人性置“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二是把人性归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2。两个方面契合在实践上。每个人都必然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由于人的个性不同,人与人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这是不争的事实。改变自己也是改变环境,目的都在于达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对当下青年学生而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不是上天赋予的,也不是由他人所创设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二、实践观中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的实践观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综观的实践观,我们不难发现,其核心就是把实践引入马克思理论体系。可以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认识论最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还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从而构成了整个哲学理论的基础。不言而喻,实践观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不在于解释世界,但需要澄清的是,它并不否认解释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还认为科学地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必要前提。谈到这,不妨让我们联系现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说仅仅停留在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已学知识的层面上。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改变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可知,我们不仅要看重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看到人在实践中的自觉能动性。脱离了大学生内在需要的社会实践,注定了是不能影响和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

(二)实践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

以理论来看,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如今,人们都承认实践的重要性,但忽视实践性原则决定性作用的客观性又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广泛存在。事实上,透过实践观,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实践看成是外在认识的,而将其看作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原则是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客观性必然是要坚持实践性的。因此,这为在现实困境中继续坚持和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双向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里“种的尺度”是指客体的规律和本质,而“内在的尺度”即体现了主体的需要和目的。由此可见,只有符合客体规律和主体需要的实践才是符合人之本性的实践,才是真正的的实践。

三、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构建大学生和谐身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紧紧依靠行为主体以使命感、责任感为基础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即自律。同时,还必须以他律作为保证。他律既包括相应的制度约束,又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等。自律是他律的本体基础,他律是自律的引导机制,他律可以有效地促进自律,而普遍的自律又营造了一个有力的他律氛围。大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个体行为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确立自律意识。

四、深刻理解实践,明确适应社会的根本要求

社会适应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最终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包含了人们应有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实践中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习惯,是社会适应的关键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需要自我约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其它。一旦失去自律自制,别人就会轻易将他击败。“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该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3种各样的人和事,真善美、假丑恶混杂在一起,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难以想像的各种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健康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会忙乱而无所适从。人是从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在实践中总有人们尚未认识和加以利用的东西,将牵引着人们走向实践的深处。我们应当以实践观为指导,引领青年学生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影响环境改变自我,使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的需要达到和谐与统一,凸显人性、张扬个性,并使实践的未来意识尽显其中,在社会适应的路途中通达无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6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如火如荼活动开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大学生总是干一些支教、文艺演出、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在总结成果时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相比课堂教学效果的收获不多。

2.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辅导和勤工助学等形式。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未取得规定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只能做结业处理。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看出来。在学生所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有的写自己在假期留校搞自学的经过,有的写如何准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补考复习,有的写听一次演讲而大发感慨或看了几篇文章就边抄边议,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写出了符合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生活。目前,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占多数,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次之,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4.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经受实际锻炼,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的只好到父母所在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5.部分实践活动成了骚扰地方的代名词。

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而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期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社会实践目的,广泛开展专业实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首先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要尽量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比如法学专业在普法宣传上要发挥自身专业作用,编制普法材料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讲,并能够开展义务咨询;计算机、电子等理工科专业要在科技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要多来到企业参观或在贸易公司与企业领导进行交流,获得前沿信息和技术;文学专业要结合时政,深入基层进行政策的宣讲等。当然,这并非是说所有的团队只能有一个专业的同学,许多团队,尤其是低年级的团队由许多专业的同学组成,但最好能在这个团队活动时确定一个方向和重点,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还是“企业参观”为重,否则就会造成在活动时的“非合力”,削弱整支队伍的战斗力。

2.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要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企业结合点,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长期开展实践合作。这些企业可以在向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和有关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的信誉,并通过学生为其提供相关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而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又增加了自己的经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并已被实践证明。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和毕业实践,并指派素质高有丰富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和毕业实践,并辅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业和实习两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

3.学校要有一套明确评价体系。

首先要抓好组织领导。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助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科学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抓好舆论导向。通过对活动典型和活动开展情况的报道,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建立宣传报道信息员制度,在第一时间将点上活动情况反馈给学院、学校及当地的各新闻媒体,为宣传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丰富的活动信息;对于重点小分队开展的重点活动,宣传报道组派专人负责,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真正做到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

抓好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要求、实施、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计算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行“就业”实践,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围绕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加强组队的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推行“试就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让面临毕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第7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85

Consider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U Siya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98)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udent sublimation knowledge, know the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yourself. The new 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in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

(1)社会实践具有认识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导致他们认知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足。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社会实践具有素质拓展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3)社会实践具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大量社会工作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综合认识、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不同,它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专业理论到实践经验的知识内化,使大学生将来毕业快速融入社会工作。

2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实践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已经近20年,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方式,其中“三下乡”、“四进社区”、“公益劳动”等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在实践内容、实践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只有暑期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往往很匆忙,没能给大学生足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到某风景区转一转就叫文化研究,摆两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合理用药研究,唱几首歌就叫文化下乡,听听戏、吃吃小吃就叫做非文化物质遗产研究,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2.2 大学生的“五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探索实践的创造性、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联系群众的密切性、认识实践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大学生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益。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当作政治任务,开展实践之前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对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2.3 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基地管理混乱,结构单一。首先,基地与学校双方没有从观念上达成一致,学校没有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践的不同需求,基地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其次,基地不固定,实践内容经常变化,没有积累与沉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深刻影响;最后,很多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临时性,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有效进行。

3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更新理念、提升思想,建立课程化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建立学时学分、考核要求等基础政策的同时,针对学校各学院的不同情况鼓励老师、学生创新社会实践内容、组建社会实践项目,并经过专家评审纳入特色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应该严格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社会实践算入学分,每次实践时间不得低于2周,凡社会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班级社会实践参与率低于98%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循序渐进、归类指导,建立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中,按照“接触”、“理解”、“实践”的层次引导大学生逐步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高校应建立类型化的社会实践方案,根据大学生年级、专业、背景等特点和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相结合,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比如,鼓励来自城市的学生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为基础,到偏远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支农等实践活动;鼓励来自山区的孩子以了解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鼓励跨学科跨学院学生结队进行社会调研、创新项目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各选所需,各有所获。

(3)结合专业、按需设项,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育人最有效的形式。首先,按照“按需设岗、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推进以团队开展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应该找准地方需求点、高校与企业结合点、学生兴趣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找准这三点并将其创新融合,才能取得社会认同、企业欢迎、学生提升的多赢效果。其次,结合教师课题科研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参与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支部―院部分团委―校团委三级项目申报系统,使实践项目结合时代特色、结合地方实际、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

(4)全面监管、互动考核,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社会实践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势活动,不应该只重视前期宣传及后期表彰,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实践前期对各个实践项目的实效性、可行性、特色性等进行评比,评选出重点团队与一般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每个实践团队配备一名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可以随队实践也可远程指导,依托社会实践微博微信平台了解团队实践情况并及时将有效信息简报反馈团委。实践结束后进行主题交流会、座谈会、分享会等总结活动,最后进行评比表彰,对于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每年评优的依据,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将教师参与指导项目作为其评选职称、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

(5)多方合作、共同发展,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与社会、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应采取“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与街道、社区、企业、医院等机构合作,拓展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空间,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改变传统模式,由短期服务变为长期实践,形成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双.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1).

[2]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 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4] 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5] 王自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J].文学教育,2009(11).

[6] 范珊珊.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3.

[7] 杜家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4(11).

[8] 马德峰,唐文跃,马琴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问题――对494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4).

第8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莘莘学子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大好机会,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搞得很有特色,参与的大学生收获颇丰。组织大学生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现状,感受民生疾苦,增进同农民群众感情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三进三同”党性作风锻炼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基层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三进三同” 活动是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应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动教材。重庆自开展机关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三进三同”以来,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惠,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证明了密切联系群众“三进三同”活动是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作为当代大学生来讲,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对他们来讲越来越遥远,基层经历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形同陌路。如今,让大学生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在体验实践锻炼过程带来的乐趣的同时,理解什么叫密切联系群众,什么叫基层。在今后的大学生实践锻炼活动中,“三进三同”活动可以并且应该作为一堂必修课。

第9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