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al Genetics in Medical Education
YANG Junbao, SONG Guiqin, MU Bo, LIANG Suhua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Biology,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From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genetics, discusses the clinical medical genetics and medical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alysis of medical genetics in medical educati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medical educ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medical education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将遗传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其任务在于揭示各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措施。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对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都已达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体病的诊断,由于显微切割、探针池建立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相关基因的水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人类基因的功能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致病基因的确认、表达调控,为遗传病的防治等开辟了光辉的前景。这些医学遗传学的新成就正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带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①
1 医学遗传学的内容与发展
1.1 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所发现的遗传病种类日渐增多,对遗传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在这个意义上都可视为广义的“基因病”或“遗传病”。②
医学遗传学不仅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密切有关,而且已经渗入各临床学科之中。研究临床各种遗传病的诊断、产前诊断、预防、遗传咨询和治疗的学科称为临床遗传学(clinical genetics)。
1.2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医学遗传学早期受孟德尔、摩尔根经典遗传学的指引,对遗传病的发生及传递方式作了朴实的描述。1956年,由于徐道觉建立的低渗制片技术和蒋有兴使用秋水仙碱获得了更多中期细胞分裂相后,才证实了人体细胞染色数目为46。1959年相继发现先天愚型为21三体、Klinefelter综合征为47,XXY、Turner综合征为45,X等染色体改变,标志着临床遗传学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分子生物学将遗传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大批遗传病因从分子水平得以阐明,人们在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以至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2年项维、吴等首先报告了中国人的染色体组型,标志着我国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开始。1979年底我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学会后,医学遗传学研究迅猛发展,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遗传学列入了必修课或选修课,各地还开办了各种形式的临床医生医学遗传学知识培训班。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处于前沿的细胞遗传学,引进了先进的高分辨显带技术、显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此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分子代谢病的突变性质、产前基因诊断、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基因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医学遗传学与临床专业课程的关系
本科教育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临床医生,也可为一部分研究型人才进入更高层次深造打下良好基础。③陆振虞等④采用问卷形式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的104名临床医生作了书面调查,调查表明能看懂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和DNA诊断结果的临床医生不到l0%,而半数以上的人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医学教育中不仅要搞好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型医院对高学历临床医生需求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或在临床开展科研工作,因此,掌握扎实的医学遗传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实验方法等将成为他们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新台阶。⑤
医学遗传学课程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学习该课程需具备一定的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该课程又为儿科学、妇科学等临床专业学科打好基础。该课程对培养医学生掌握有关医学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了解当今基因工程技术,掌握遗传病的预防、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起着重要作用。
3 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医学遗传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并迅速向医学各学科渗透。分析其原因是:
(1)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传染病得到或基本得到控制后,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据统计,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我国新生儿中,约2.4%患有某种遗传病、1.3%有严重的出生缺陷或先天畸形(其中70%~80%由遗传因素引起、3%的儿童有智力发育不全,其中4/5为遗传病引起。其次,人类遗传病的病种在不断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对遗传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过去已存在的遗传病加以确认;但另一方面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进步,从原有遗传病中分出了若干亚型。
据“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统计,至2011年10月25日,人类单基因病、遗传性状及其相应的基因条目已达20 910种。⑥现今已知的染色体病超过100种,多基因病估计不少于100种。由于后者多为常见病,故人类约有1/5-1/4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或与遗传有关的疾病,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有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证明与遗传因素有关。诸如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等。过去有些不明原因的疾病,现已确诊为遗传病。可以预计,随着这类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人们将从环境和遗传两个方面提出防治对策,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应用遗传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后代的健康素质是医学遗传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作为医学生仅学习传统医学是不够的,还需学习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基因组医学的最新进展,并在利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数据库方面获得训练,才能通过病人的遗传背景以及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去诊断和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各个学科设置的目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个学科(或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培养高素质合格医学人才中所担负的责任,不断教育学生提高对医学遗传学在人类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等方面所负责任的认识;并从培养综合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医学遗传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各个学科的重点、难点与基本内容,使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与其他课程之间,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注释
① 李璞.医学遗传学(第二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7-9.
② 梁素华.医学遗传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
③ 刘洪,石胜军.医学本科生教育定位要准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4):61.
④ 陆振虞,顾鸣敏,袁臻东等.医学遗传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临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59-60.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点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许多疾病如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中,病理学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病理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型
1.1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推动着病理学科发展水平的灵魂。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样,先进行一年的集中授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第二年开始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研究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先进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等),提高科研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研究生期间,基础医学研究生还要进行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此期间,基础病理学研究生不进入临床进行对疾病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
1.2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集中授课之后就进入临床,在医院学习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病理培训,使其获得诊断病理学如外科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等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高级临床病理医生。可以说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病理学研究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依然和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甚至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些原则和常规。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医院在面试的时候主要注重独立操作能力(如采集标本、切片、读片等),没有真正接触过临床的研究生很难通过这一关,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即使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从事临床工作,到医学院校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教学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之处。因没有实际接触过临床,其知识都来源于教科书,缺乏实际操作,影响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对病理学产生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因病理学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病理学专业人才,急需大量的病理学人才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社会。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加大,一些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只想尽早参加工作,不想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这种想法就导致培养出的一些研究生成为没有思想的干活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诊断和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之广泛[1]。故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培养复合型病理学人才的思考
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的教学重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也就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2]。医学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故传统的培养方式即单纯的基础或临床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病理学科的发展。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
2“中药学”教学方法现状
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多是在教材编写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的,主要教授内容为药材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组成等,其中应用部分涉及了各科的病症,并利用其病因病机来理解中药的作用,同时还涵盖了特殊配伍的意义、特殊炮制意义以及使用注意和用法用量等内容[1]。“中药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中药学基础专业知识对同学学习其他医药学专业知识也相当重要。但是由于“中药学”这一课程知识面广,据多数高校同学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中药学”这一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各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启发、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制作中药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具体药物标本(包括药用植物及药材)图片的展示,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
2.2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中药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继承传统中药教学方法和其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中药学”课程特点采用直观形象教学及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等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以功效为核心,导药性与应用;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加强类药对比,突出个性特征等教学方法[3]。
2.3三位一体教学法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与中药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应用如下:
2.3.1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节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避免同学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疲劳。
2.3.2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药学来说如果只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故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辅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图谱和饮片图谱,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3.3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中药学”学习重在应用,在学生理解掌握中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简单了解中药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在讲述有关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关键性的地位[5]。为了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讲授。如果只是重视课本理论知识讲授,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药物具体的实践认识,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中药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缺乏对药物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认识,如果培养的中药专业学生对药物识别能力不高,对中药生产流通知识了解不足,那么就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制,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以致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成为目前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问题。我校在“中药学”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法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知识讲授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同学们对于中药学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也更易接受和掌握。课堂授课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课堂教学辅以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达到课堂授课“图文并茂”的效果,调动同学们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实践教学法主要是到本校药王山考察药物本草和到我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库观看中药材标本两种方式。#p#分页标题#e#
3.1中草药种植园课外实践教学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植物园包括了“药王山”以及“时珍山”两个山体。其中“药王山”面积达5.5万平方米,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以解表、清热、泻下、活血化瘀等功效划分区域。“时珍山”面积达8万平方米,以药用植物分类法进行分区种植。鉴于本校有中草药种植园这一天然药物植物园,我校开展“中药学”教学时除课堂讲授课本知识外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到本校中草药种植园进行野外课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课本中药学知识之余,可以在种植园了解和观察到药物的具体性状和形态。一方面进行中草药种植园实践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接触到药物,对药物有切身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中草药植物园野外实践的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中药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2中医药博物馆药物标本参观教学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三个部分。其中中药标本馆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药材、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3000余件。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6]。借助于直属于我校的中医药博物馆,我校“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教学以及中草药植物园实践教学外,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观察中药材标本也是本校“中药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特点。在课堂讲授中药学理论知识后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标本,一方面可以巩固同学们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具体中药材性状特性联系,起到巩固知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增加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习中药学知识由枯燥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兴致更浓,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4实践教学方法成果分析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8级中药学(营销与物流)专业109名同学作为测试对象,以期末考试作为教学方法成果检测手段。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采用百分制计算,60分及以上为及格,80及以上为优秀。通过测试,统计成绩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期末考试成绩该班同学及格率为97.2%,优秀率为60.5%。考试成绩分析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答卷的情况来看,该班同学对于中药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一些易混淆或难记及知识点也能很好地掌握,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可见本校所使用的课堂讲授结合课外实践法教学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临床课,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根据中医外科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地组织多媒体教学;如何配合和利用临床见习和实习,增加技能训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能力培养、教学与临床结合等4个突破,进行了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现介绍如下。
1 教学观念要有“新”的突破
教学观念是内隐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行为起统领作用的思想理念。它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反映着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是指导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基础。作为一所高职高专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工作重点应由以往的课堂主讲变为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为学生准备适量的临床信息,结合病案分析、模拟病例,让学生掌握本病以及如何鉴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发散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做启发性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注意临床的复杂性、多元性,并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基础之上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模式要有“活”的突破
教学模式必须为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要积极探索建立校本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应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中医外科学教学没有成熟的模式供套用,也缺乏成功的经验作保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作初步探讨。
2.1 病图结合,建立形象教学
中医外科学大部分疾病均发生于人体的体表,肉眼可以看到,正如汪机的《外科理例》所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这正是与内科的不同之处。教材把每一病症的临床表现描写的不管如何详细清楚,教师课堂讲授的如何娓娓动听,学生不见患者,也只能是凭空拟想,而终难知究竟。若能将学生带到医院让学生看到患者,直观教学,当然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实现。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根据临床典型病例,收集有关外科疾病图谱等,按照中医外科学病类制作了系列挂图,以便每讲一病都附有图谱,供学生参阅;并制作了中医外科病幻灯片,或观看有关电教片。这样就不再是教师空讲,学生空想,而是讲有所依,学有所据。每病有特点,认病有图谱,如临其境,如见患者,感性理性相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易于其掌握疾病的特征。
2.2 病案讨论,活化思维
临床疾病的发生常常千变万化,不会完全符合书本上的辨证分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结合具体病例,往往一遇见患者便心慌胆怯,无所适从。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和教学探索,从临床典型病例及中医外科有关书刊中,收集各种病例,附于每病。讲解时或先叙述病例,给学生留下问号,再讲课程,予以得到答案;或先讲课程,而后进行病例分析。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求诊的患者好像就在眼前。从局部与全身表现综合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症状,才能理法方药相应而出,使学生能把书本辨治理论转化为临证辨治技能。每讲完一章,综合本章各种病例印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写出诊断、辨证、治法、方药。学生在分析、讨论、争辩中翻书本、查资料、找根据,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为以后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后综合学生讨论结果,帮助分析对在哪里、错在何处,给学生理法方药以再指导。
2.3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本次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除了课堂有问题时,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教学系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课后自学复习时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并得到解答,这样就可以避免学与教之间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掌握中医外科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根据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究其根源,才能有所创新。如《疮疡篇概论》中讲到药线引流法,就可提问:“疮口小、脓腔深,排脓不畅,为什么不先用扩创切开引流法,待之无效时,才选扩创切开呢?”这就启发学生去思考。又如“高位肛瘘用挂线法,既达治疗目的,又无大便失禁后遗症,其机理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切开法也不致失禁呢?”等,针对有关内容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习不断深入。
2.4 注重总结,前后归纳联系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的特点是病证多,分型类似、雷同,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起来困难,因此,总结归纳很重要。如在讲述到乳癖、乳核和乳岩时,先讲其各自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其次讲述其相对应的西医疾病和发病原因、诱因以及诊断要点、治疗原则;最后以列表的方式总结归纳。这种方式可启发学生学会前后贯通,横向思维,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能力培养要有“质”的突破
能力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包括自学、思维、创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医务工作者。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其生存、发展及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有意识、有准备地去观察患者,训练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口头表述和文字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摸索正确的疾病诊断思路和治疗的内在规律。而且,中医外科学应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如脓肿切开术、清创术、肛肠手术等。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临床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4 教学与临床结合要有“特”的突破
4.1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
临床实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临床问题,让学生先接触到真实的患者和病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法,提前将思考的内容交给学生,每节课核心内容都适时展开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带着兴趣思考,不仅对所讲内容加深了印象和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增加见习时间及床边教学机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际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见习以听为主的局面,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动手机会。通过让学生尽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中医的社会价值,加深对中医学术思想和辨证思维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和巩固专业思想,还可将枯燥乏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具体说,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进行处理,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直至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负责,使学生通过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了解把握整个学习过程及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因其能够有效地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因此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欢迎。在欧美发达国家,项目教学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法,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德国在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于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该方法在职业教育中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4月,查德博士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才将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带到中国。项目教学法首先被我国的职业院校采用,同时针对项目教育法的应用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医教学方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性研究也得到了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它不仅包含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而且包括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学科,也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和方剂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而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内容中。因此,中医内科学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项目”资源。教学中可以将中医内科学的病症病例作为一个个项目,将辩证分析和理法方药的内容作为下属的各项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通过对项目的研究来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在中医内科学的传统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遵照书本上的内容,完成对知识的识记,致使学生缺少独立分析的能力,辨证论治与临床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开展项目教学法,在项目研究的引领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中医内科学中的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提高对中医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连贯性,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不断通过查阅医疗文献来扩展知识,开拓思路,更重要的是这样反复训练能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辨证论治和临床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适合中医教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择主题,设定项目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选取适当教学内容作为主题,开展项目设计,在保证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经历完整的项目研究过程。这个阶段要求教师要事先完成充足的准备工作,如方案设计、搜集信息和资料、估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
2.提供材料,布置任务
教师在课前将具体病例素材提供给学生,向学生明确项目研究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提出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来完成对项目的研究。
3.成立小组,制定方案
在学生中应成立项目研究小组,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建立小组。小组确定后,由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4.开展研究,形成结论
要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在教师适当指导和参与下,各小组要通过项目研究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期间,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而不是帮助学生直接得出课题结果。
5.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各个项目研究小组要将自己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并彼此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能够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学生还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下面结合“淋证的诊断治疗”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课前3天,教师将具体的病例素材提供给学生,并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
[病例一]张某,男,60岁。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胸闷,两胁胀痛,少腹胀满,腰膝酸软无力,经常出现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淋,常服抗生素。五天前与人发生争执后出现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淋,小腹坠胀,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弦。
[病例二]刘某,女,40岁。患者经常小便涩痛,尿化验见潜血(+)、白细胞(+ +),常服氧氟沙星等抗炎药和清热利湿通淋药治疗。三天前冒雨涉水后再次出现小便艰涩疼痛,有热感,淋漓不尽,伴有结石排出,疲倦乏力,腰腹绞痛,手足心热,舌质少苔,脉沉数等症状。
提出问题:①中医诊断(诊断依据)。②中医辨证的类型(辨证依据)。③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如何鉴别。④治则、代表方剂、处方。⑤相关的西医疾病诊断有哪些。
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调整形成项目研究小组,利用3天的时间进行项目研究,并形成各自的结论。上课时,各项目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各小组汇报之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时将争议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评议,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四、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实施以后,我们通过课程考核结果对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结果显示,学生的及格率为99%,优秀率达到82%,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中认为项目教学法对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非常有帮助的占44%,认为有帮助的占56%。两项结果都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2.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以来,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不仅表现在课程考核中学生对实践性问题的得分率很高,而且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
3.有效促进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项目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具体实施中,在每个项目研究小组中,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每个成员均承担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程度。这种极强的参与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实施项目教学法非常必要的占37%,有必要的占67%;对项目教学法很赞成的占40%,赞成的占59%;参加项目教学的积极性方面,非常愿意的占38%,愿意的占62%。数据结果显示,学生非常欢迎这种教学方法。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项目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挥,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加强。从项目教学法逐次实施的效果上看,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性逐次加强,获取的信息量也远远超出教材范围,对文献材料运用的合理性也在不断提高。
5.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亲自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并彼此评价,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调查问卷显示,认为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协作能力很有帮助的学生占41%,认为有帮助的占54%。项目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打破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如何能让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方面。
【关键词】 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药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显的重要,然而,由于人们对中药缺乏深入了解而自行用药,常常使部分人在用药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为此,笔者将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了论述,以提醒人们在服药时千万要慎重。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但是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许多人认为吃中药安全,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中草药毒性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内外对马兜铃酸药物致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报道,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切关注。
1 中药的毒性
据《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说明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很多中药是有毒的。 一般说来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所谓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直接伤害。 凡有毒之中药,多数性质激烈、作用竣猛,易毒害人体。 其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 如:砒石、千金子、巴豆、乌头、马钱子等。 若用之不当或超过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轻者伤身,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所谓广义的毒性有两个方面。
1.1 指药物的总称
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 总括药饵而言, 凡能除病者, 皆可称之为毒药。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 ”我们今天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1.2 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特定的、 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 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治愈疾病,强身健体之目的。 事实上,药物毒性的这两个方面很难分开。 理论上讲,凡是药物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之为药。 当然,药物的偏性对人体肯定有双重作用:即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
如:黄芩、黄连苦寒清泄,即可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干姜、肉桂、附子辛热,即可散寒温阳,治疗阳虚里寒,又能伤阳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 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有毒。 它既包括了毒字“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毒字“恶而厚”之义,许多中药论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2 使用不当而产生毒副作用
2.1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苍耳子含有毒物质苍耳子甙,可致肝肾功能改变,尤以肝脏坏死为甚,可导致死亡。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加热,使蛋白变性,可达到去毒目的。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效,临床多用于热毒痈肿疮疡及内痈等,但用量过大可致缓泻。对于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因其药性苦寒,不可长服久服。现代研究表明,苦寒中药中以生物碱、甙类成份为多,而生物碱、甙类、黄酮类、挥发油类、鞣质、砷及砷化药物是中药致癌、致突变的主要成分,故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时要注意时间及用量。此外,药物不良反应见于临床报道的还有牛黄解毒丸、香连丸、逍遥散、小活络丹、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葛根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因此,在使用这类中成药时也应注意,病愈即止,不可超量持续使用。
2.2药物由于配伍不当而加剧或产生毒副作用的,又称配伍禁忌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金元时期概括总结出的“十八反”和“十九味”。虽然“十八反”和“十九味”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并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但由于对“十八反”和“十九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做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来讲,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勿盲目配合使用。
2.3违反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例巴豆、牵牛、麝香、三棱等;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这些药物均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以防事故发生。
2.4服药时饮食不当而产生毒副作用
服药时有饮食忌口,即俗称的忌口,若不注意饮食,不仅降低药效,甚而会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古代文献记载的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又如使君子与热茶同服,能引起呃逆;服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 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2.5没有按照中医基本理论用药而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属性,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以使用。
中医大量的病症有用药禁忌。例如:汗多者忌用发汗解表药,脾虚便溏者忌用寒凉滋腻药。又如青葙子具有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清热力强,有扩散瞳孔作用,因此肝肾虚及青光眼患者忌用。鸦胆子中医内服用于清热解毒、截疟治痢,现已知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忌用慎用。麦芽具有消食和中、回乳的作用,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等等。
2.6不懂中医药基础理论,盲目用药
许多人,缺乏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清,认为中药制剂安全无毒,有病治病,无病防身。这种认识是临床中药使用不当,造成毒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中医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中医传统自古以来就认为“是药三分毒”,不可滥用。药分上、中、下三品,应取其利而避其弊。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中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治病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辨证施治,对于药物治疗要“中病即止”。
3 把握好如何合理使用中药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由于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疾病更具体,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
①辨证用药。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趋严重;②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按照病情决定用量,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④勿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患者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⑤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⑥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有毒中药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起沉疴于顷刻;用之不当,则伤性命于瞬间;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实践证明,确实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还有很多疾病在西医看来查不出什么病因,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却能治好。中医中药是块宝,只要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好其用法,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其弊端,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对中药必须科学炮制,正确配伍,严格对症,准确掌握剂量和时间,“中病即止”,否则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要奉劝那些自以为久病成医,自己配方吃药;或者是以一方有效而不通过医生诊治而常常服用此方的人们,服用中药时,也要象服用西药一样慎重其带来的毒副作用,这样才即可以治病,又可以保全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