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考察调研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reinforce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to have harmonious campuse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reality of college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theoretical issues: content selection, indexes determined, methods used. It considers establishment and connotations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t proposes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studies combination weights methods based on minimum deviation. This article uses universities of Nanjing as sample to stud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关键词: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信息熵;指标体系;权重
Key words: college emergency management;capacity assessment;information entropy;index system;weigh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03-02
0引言
高校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促进了各大高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致使突发事件急剧增多,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也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应急管理刻不容缓!根据文献调查和专家调研分析,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为五大能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9个考察指标,分别应用信息熵,实地调研,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并运用基于离差最小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19个指标的权重,对于高校的应急能力评估起到推进作用。
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内涵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五大能力: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
1.1.1 应急预警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其关键工作是通过监测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等认识和辨别出突发事件潜伏期的各种症状。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应急管理的前期阶段,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损失的程度。②应急预案的评估:是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可行性。③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是指对于校园师生及各部门员工进行长期应急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④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是指定期对于已制定预案进行演练,实现跨部门的各资源的实时调度。
1.1.2 基础保障能力:是指应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和信息保障能力。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资源的储备:是指校园内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如教学楼,学生生活区的救生器械储备量。②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通过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互补性考察资源优化的效率及布局和理性。③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了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使应急管理全过程更加可视化。④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使应急管理活动做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1.1.3 快速响应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采取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通过科学指挥和调度可用资源,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其具体行动包括:①接警与处警能力:是指高校保卫处人员与当地警方的协作能力、警方和校方主要领导的到场速度及相互的配合效率。②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描述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分类分级的定位准确性。③应急资源管理:描述在应急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校师生对于各种救生器械,网络电信资源的使用效率。④检测预警系统: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
1.1.4 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是指对于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现场指挥等活动。其具体包括:①现场指挥调度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急管理系统应能够迅速有效运转,将损失降到最低。②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尽快地恢复校园功能。③灾后信息:当高校应急事件发生后迅速将信息,使师生充分了解受灾情况,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1.1.5 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是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后相应的理论研究,总结、评估、学习等活动。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反馈与改进:是指当突发事件结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的判定,对所进行决策分析。②保险的使用研究:利用保险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强化事前各种防范。③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是指突发事件结束后,对涉及重大事件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④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是指利用科技研发来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建立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在五大指标下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全面评估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1 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熵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热力学,用来描述在某一给定时刻一个系统可能出现的有关状态的不确定程度。经过对评估矩阵计算得出的作为权数的熵权,并不是指在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某指标的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被评价方案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相对激烈程度系数。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对于某一多属性决策问题,构造决策矩阵A=(aij)m*n,用适当方法将A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阵R=(rij)m*n,rij∈[0,1]。
步骤2将R=(rij)m*n,rij∈[0,1]处理,得到列归一化矩阵:
R•=(r •ij)m*n=其中,r •ij=i∈N,j=1,2,…,m(1)
步骤3计算属性Ej,j=1,2,…,m 输出的信息熵:
Ej=-rlnr规定r •ij=0时lnr•ij=0(2)
步骤4计算属性权重向量w=(w1,w2,…,wm),其中:
ωi=(3)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研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特点,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决策中。同时,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方法另文发表。
2.3 基于离差最小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组合赋权方法同时利用基于信息熵的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基于调查问卷法的实地调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较好地将三种方法的优点综合起来对指标赋权。具体步骤如下:①分别求出信息熵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②综合三种方法所求结果根据最小离差法。求得指标。
min=∑(x-x)x+x+…+x=1x?叟0(4)
X:19个指标在信息熵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值:所求的组合赋权方法下的权重值。目标函数min=∑(x-x)表示,所求得的权重值xi到三种方法求得权数的离差平方和应为最小。约束函数x1+x2+…+xi=1表示在同一考察范围的所有指标的权数和为1。xi?叟0表示根据实际情况所有指标权数均为非负数。
3实例分析
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了南京五所高校进行调研,每所学校发放了30份问卷,共150份。他们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
3.1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及结果分析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模型,即直接根据各方案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并利用指标值的熵确定其熵权,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信息熵评价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专家决策者给出权重的情况,更加体现了其客观性。依照上文所述,计算过程如下:①根据五大能力,19个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等,获得应急处置方案优选原始数据。
②将得出的原始数据矩阵按照式(1)进行标准化,计算19个指标输出的信息熵。③根据式(3)计算19个指标的权重熵值:
ω1=(0,0.46,0.27,0.27);ω2=(0.17,0.39,0.30,0.14);
ω3=(0.15,0.32,0.34,0.18);ω4=(0.54,0.31,0.15);
ω5=(0.07,0.51,0.37,0.05);
3.2 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或难以量化, 因此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对高校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时, 可以采用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状况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认识。由式(4)可得: X11=0.19 X12=0.23 X13=0.20 X14=0.38 X21=0.29 X22=0.26 X23=0.30 X24=0.15 X31=0.18 X32=0.23 X33=0.30 X34=0.29 X41=0.53 X42=0.29 X43=0.17 X51=0.17 X52=0.28 X53=0.35 X54=0.20。一个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高校应急体系,应该包括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善后措施这五个部分,,他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应急体系.根据应用的模型,在每一种能力下,都有相对重要的指标,根据这些相对重要的指标,制定应对策略。
4结语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落后,且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进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建立与评估任重而道远,高校行政管理者和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者应对我国高校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合理应用高校评估体系进行及时的现状反馈,通过不同指标的重要性使得管理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9,(4):33-37.
[2]齐二石,王嵩.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及系统分析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7.
[3]杨瑾.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J].科技与管理,2008第10卷(3):116-119.
[4]吴梦丹. 高校危机管理体系4R 模型建构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 59-63.
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共129所,其中浙江省共7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各校成立德语专业的时间如下:浙江大学(1969),浙江科技学院(200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4),宁波工程学院(2006),宁波大学(2007),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及浙江外国语学院(2015)。其中,浙江学院和越秀为民办高校,其余5所为公办高校。越秀德语专业现有4个年级11个班,共有学生300多名;现有在编教师17人,师资专业方向涵盖德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经济德语、科技德语、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向。
二、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含十一个方面,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学制和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授予学位、学时与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及课程设置,其主要和核心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英双语应用能力,能在翻译、经贸、教育、汽车、外事、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核心课程根据最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德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说、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德语语法、德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三)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1)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2)(四)课程设置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3)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4)
三、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标准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和发展、乃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制订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经历细致的思考、调研、讨论和论证,主要依据和标准如下: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根据我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顺势而为、强化特色、精心组织、大胆探索”的要求,德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德语人才,十分重视语言实践类课程及发挥外教的作用。德语视听说、口语强化、交际德语、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实践类课程均为德语必修课程;同时,外教担任的课程覆盖了七个学期的全程学习阶段。这有利于实现德语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目标。此外,在开设传统专业方向“经贸方向”的基础上,德语专业大胆探索,首次开设了特色专业方向“汽车方向”课程,促进了复合型德语人才的培养。
(二)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国标”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认识,提供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新“国标”中不仅对德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德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国情研判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更高的要求。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了新“国标”的要求,开设有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作品选读、德国历史、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与思想精萃及科学工作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德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广州南国商学院等,在考虑本校校情的基础上,融合他校优点。总体来说,本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文化素质类课程上选择更为丰富,尤其是专业性课程,开设广泛,包含经贸、汽车、跨境电子商务等,这相较于其他高校是非常有特色的。
(四)社会调研和地域特色开展较为广泛的社会调研,考察地域经济发展特色,邀请德语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方案制订论证会,力求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在全国、尤其在浙江及其周边地区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而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较为紧缺,因此,越秀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浙江及其周边区域拥有多家汽车企业,包括上海大众、吉利、起亚、华晨等,而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驰名全球,国内汽车企业与德国汽车企业的合作较为深入,非常需要既有德语知识、又有汽车机械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本专业开设了汽车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学生需求与学情注重学生由下而上的反馈,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情。近两年,德语专业学生专四通过率逐年提升,考研热情逐年上涨,反过来对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适应学生的考研需求,结合学校要求和德语师资的可行性,本专业增设考研理论与实战课程供有考研意愿的学生选修,相信对整体德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考研成功率有所助益。
四、越秀德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与特色
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的建议和要求下,在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框架下,德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循序提升,德语核心课程设置分两类,即:语言知识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其具体设置模式与特色如表1。
五、结语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ians is digitized campu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as a project manager,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Y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planning principles,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spa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digital
一、规划背景
扬州技师学院的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按照规划的方案逐步实施。因此,前期的建设方案规划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意义,公司根据在多所高校与校方配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经验,结合扬州技师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该方案对扬州技师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单位给出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的方式和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供校方参考。
二、规划原则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主流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规划一个适合学校发展需要,并在技术上选取一个相对领先,成熟的方案。
规划的方案必须要顺应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要顺应学校的发展目标,并为学校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信息化保障。如复旦大学是要建设成国内名牌,国际一流的高校,其建设的数字化校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实力。因此复旦大学采取了向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的著名大学学习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式,在规划时,着重考虑了如何移至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并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范学校现有的管理,行政工作方式,实现不同部门间深层次的耦合和交互。而南师大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成国内重点,国际知名的高校,所以数字化校园工程在规划时重点考虑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校在现有教学、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
规划的方案必须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技术选型和实现要点,需要选取目前信息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内可以持续的升级,避免因为体系的选型而造成的平台过时。在实现方法上,也应该参考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各个行业的先进手段,不管是应用到企业的还是政府部门的方案,都可以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参考手法。
规划的方案要适应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使学校尽快完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引入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上。
目前国内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大多处于从校园网和部门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向整体数字化校园转行的阶段,对于这类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数字化校园整个框架,通过集成,兼容前期学校投资建设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各个时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对明显落后于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
规划的方案要与学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匹配,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是可实现,可建设的。
数字化校园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有多种方式。对于有足够人力和财力保障的学校,可以采用整体重建的方式,采用新的统一建设的系统和平台替换学校前期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各个系统间深层次的整合,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大的URP系统;但对于更多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在规划时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现状,确定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首先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搭建基础性的框架,并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完成了这个工作,再逐步实施对各种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三、建设内容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的规划,要从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组织建设3个层次上,考察扬州技师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各个层次上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环境建设的规划
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IDC中心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提。
在进行方案规划时,需要全面的考察现有的环境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整体的需求,哪些地方还不足,尤其在IDC的规划上,对于数字化校园需要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设备要作出配置的估算,并结合学校的投入情况,确定IDC建设的方案。
资源建设的规划
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主要是规划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以及应用系统与应用平台的集成方案。
应用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在对应用平台进行规划时,首先需要确定这三个数字化校园在支撑平台在扬州技师学院是否有需求:共享数据平台主要实现各个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使用;身份认证平台为全校的师生用户提供唯一的校园网数字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用户访问全校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入口。同时,还应该考虑平台提供支撑服务的方式,是面向全校数据、用户的集中管理还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集中。
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研究生系统、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且在建设时间上,系统的结构上,对外服务上各异。对应用系统的规划首先应该调研现有的系统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是否面向全校师生提供WEB服务。符合这个特征的,一般采用以少量的改造对其进行升级的方式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系统结构比较陈旧的系统,就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就需要以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所以,对应用平台的规划应该从现状和需求的调研开始,结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运行框架,确定建设的方式。
组织建设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在建设开始前,必须对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的领导机构、监督队伍、实施队伍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争取到 学校主要领导的同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氛围。达到整体工程人人参与的良好的效果。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还应该考虑对用户的培训,所以在前期要考虑师生,尤其是教职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在具体建设方案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公司的合作方式,完成用户的培训。
四、建设阶段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一般划分为3个,但在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的建设内容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和基础不同。
大多数的学校在一期工程中首先实现应用平台的建设,并和各个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在二期工程中采用应用平台提供的技术框架,统一的重建落后的应用系统,在三期工程使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更多的师生服务。
而在另一些学校,由于对公共数据的要求较为强烈,因此一期工程首先完成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建设的内容以确定数据标准,定义数据格式和数据来源为主,要求各个部门使用这套标准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在第二阶段,以前期积累的数据为主,通过建设信息门户和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据的全面利用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并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在第三阶段中,再完成应用系统的重建。
还有一些学校在因为建设时间的关系,在一期工程中快速的完成信息门户平台和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再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全校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随着开放型一卡通系统的出现,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的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方案逐渐出现,因此一些学校将开放型一卡通系统和应用平台的建设放在第一阶段,确保这两个重点工程的质量,后续再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扬州技师学院在建设阶段的规划上,需要针对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各项功能特点需求的紧迫程度,划分建设的阶段。公司建议数字化校园的切入点考虑以基础平台的建设为主,实现现有系统的集成并为后续建设的系统提供标准和规范。
建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注:以上计划为建议的建设计划,具体实施计划以规划完成后双方共同讨论确定的计划为准。
--------------------
参考文献:
[1] 数字化校园之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张升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第1期
[2] 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许鑫 苏新宁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第1期
[3] 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 《情报科学》 2004 第3期
[4]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 苏文胜 马千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5 第1期
[5]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 邓志宏 蔡海滨 蔡悦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第8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 财务管理模式 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94-02
评价一个财务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这个系统是否完成预期的建设目标,是否给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带来效率和水平的真正提高。在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向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校园于一体的“一体化”管理方向迈进。因此,高校后勤财务信息化平台应以账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模块建设为核心,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整合形成校园后勤管理的一整套业务流程。
一、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需求与系统管理目标的设计
(一)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从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高校具体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管理目标进行调研,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后勤财务信息化需求分析和评价。对于要达到的既定目标,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又不能脱离现实条件,尽可能细化、量化好系统需求方案制定前的组织调研工作。
1.理清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结构。高校的办校规模不同,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管理都要服务并服从于高校的整体管理,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要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服务这一点无可厚非。部分高校多个校区,属于多级次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差异影响财务信息系统组织机构的功能设置,并对实施方案中的软硬件环境(诸如网络环境、软硬件设备的选择、人员的配备和岗位的设置)等要求产生影响。因此,只有明确了整个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后,才能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作出既科学又实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2.确定目标工作流程。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后,要着手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前景规划。通过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工作流程与现行的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比较,如果两个流程的差异很大,那么应该及时同财务主管领导做细致的沟通,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杜绝可能出现的漏洞,确认目标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为方便今后开展工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的最终工作流程的分析报告也需要得到财务主管领导的签字认可,方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信息化平台的目标定位。对于将要建设的后勤财务信息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和合理定位,包括这个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和性能目标,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整个系统要进行多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怎样投入等。整个系统建设周期的计划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特别是如何进行对系统建设完工后的验收、使用和评价等。
4.出具需求分析报告。通过前期各阶段的准备工作,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了论证调研得出结论后形成书面报告。需求分析报告将成为系统设计的依据和今后系统改造的基础资料。
(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方案
详细了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状况以后,作出对具体的财务管理需求的分析报告,设计制定目标方案。理论上,财务信息化的目标与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但我们必须要考虑财务信息化的阶段性发展问题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不同阶段会面临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能一刀切的看待遇到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更不能主观期望从一开始就解决所有的财务管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开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前,对高校的财务管理状况要有一个比较整体、客观和细致的了解。要内外兼明,尤其是对于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上级部门的支持情况、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情况,以及高校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软硬件环境等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调查。应当明确高校后勤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否解决这一问题,能否做到通过一定程度上制度的变革来为财务信息化扫清障碍,领导层是否做好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因为,当我们决定开始启动财务信息系统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财务管理体制“地震”,因而需要事前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
二、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根据已经确定的需求分析报告对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网络环境要求、系统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财务信息系统软件的选购、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整合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案就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设计。
(一)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1.规划和设计网络环境。通常情况下,单一校区的高校后勤多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高校后勤则采用分级管理。规模较大且多个校区的高校比较适合采取分散布局、集中管理的模式。建设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网络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设计后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案时,一般都会优先考虑财务网络的建设方案。单一校区的高校,往往选择物理上与其他网络隔离的独立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安全系数比较高,缺点是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受限。规模较大且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在选择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时,要考虑的因素就相对复杂得多。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其次要考虑到建设实施的成本问题。在校区间相距较远的条件下,构建独立的财务专用网络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这样建设难度就比较大。近些年来,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和发展速度较快,绝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通过依托“校园网”建设“财务局域网”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利用VNP技术,依托校园网搭建一个财务专网,成为一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在技术上和安全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保障。网络布局方案设计完成后,还应考虑网络环境建设需要的网络设备条件。网络设备的挑选通常按性能价格比的原则,在建设资金保障充分的前提下,可选择稳定性好、质量高的产品。
2.服务器及周边设备的选型与配置。服务器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择前要先咨询这方面的专家。系统的应用规模和发展趋势是选择服务器种类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要考虑到发展的需要,适当留有冗余。服务器工作环境要得到保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器最好设在通风、散热条件好、环境整洁的独立机房内。
(二)软件平台的建设
1.操作系统软件的配置。当前应用较广的操作系统有Linux、Unix、WindowsServer系列等等。高校在建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时,常会选择一种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软件。不过,也有混用的情况,如果从管理便捷性方面考虑,多种操作系统并用的情况往往会出现系统不兼容的现象,因此不利于管理。
2.选择数据库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系统处理财务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有SQLServer、Informix、Oraele、MySQL等,这些数据库软件在性能方面各有各的特点。不同操作系统对软件功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建设财务信息化平台之前,要根据后勤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考虑其他管理系统的需求,以便选择更适合后勤财务管理的数据库软件系统。
3.选择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选择财务管理系统软件时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软件应用的核心问题是它的配置。财务管理软件系统是整个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财务管理软件取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购买,另外一种是自行开发。在后勤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规划与选择是核心工作,一方面要考察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功能上是否能够满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直接购买的方式取得软件,因为,这种方式的建设周期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没有开发风险,系统运行也会比较稳定。但是,这种商品化软件通常都是通用软件,很可能存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三、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实施
(一)硬件平台的运行
系统硬件平台能够稳定的运行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服务器及其配套设备、网络设备、备用电源供给、客户端设备配置等。硬件平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数据的安全保障是首要和重点考虑因素。财务信息系统因其功能的特殊性,在硬件设备配置的选择方面要求相对较高。首先做好网络设备的暗转与调试,其次做好服务器及周边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二)软件平台的运行
要保证软件平台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做好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工作,然后进行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这时应注意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使用规模和顺序。通常高校后勤在安装使用新系统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历史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延续,因而会比较谨慎地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有把握的子系统进行试运行,待稳定运行一个阶段后再使用其他子系统。当然,也有高校采用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的方法。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财务软件的初始化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系统初始化的工作不仅重要,而且工作量也很大。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同时还要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一并安装防病毒软件、数据备份软件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科研课题,编号:1155KJXH402;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552175]
参考文献:
1.肖富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许永斌.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理论基础.会计研究,1996
3.薛云奎,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于金红.税务会计应用的障碍性因素及发展思路研究.财会研究,2011(12)
5.王海林.试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与控制.会计之友,2009(1)
6.邹秀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8(3)
1.公装设计实务教材内容设计有待于优化
教材是进行公装设计实务课程设计的灵魂。因此,要学好课程设计,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教材。但就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公装设计的相关教材来看,存在着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教材知识理论性、专业性太强;课本缺乏课后习题设计和自行练习的内容等问题,不利于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理论知识。所以,公装设计的教材内容也应该随之改变和革新。但很多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依然比较陈旧,存在设计理念落后、工艺技术俗套化、教材制图不规范、符号应用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学生在吸收和领悟教材知识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吃力。
2.设计方案的实际运用效果较差
由于老师过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学生只是根据老师传授的基本制图方法,进行图纸设计,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课程设计方案缺乏实践论证,课程方案的细节设计存在需索不足和漏洞,导致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方案可行性不强,设计方案在现实的公装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效果较差,课程设计方案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公装设计实务课程设计质量较低
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公装设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本绘制技巧的指导,却忽略了对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估考核,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经不起考验。一旦真正考核起来,一系列问题就会被暴露出来。例如,图纸设计缺乏完整性、美观性和工整性,制图工具的使用存在不规范性,对绘图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等等。
2 提高公装设计实务教学课程设计质量的对策
1.合理编排课程,严格选用教材
公共建筑装饰设计服务于技术创新,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对课程群的建设。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充分保证公装设计实务这门课程的课时,同时,还应开设设计美术、民用建筑设计与制造等相关课程,形成课程内容连贯、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并达到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计效果的优劣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因此,老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及老师应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老师在进行项目选择时,也要严格遵守综合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明确主题和真实内容的项目。其次,在向学生传授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的绘图技巧时,老师可以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在课堂上亲自示范。最后,老师集中讲解只针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具体的绘图过程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法,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规范制图。
3.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市场考察,积累相关知识和技巧
学生应该在学校和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市场考察调研,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一是老师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范围内,可以不断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到部分在公众建筑装饰有代表性的城市参观优秀公共建筑装饰设计实例。二是学生要通过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施工工艺、做法、材料使用及色彩的运用、装饰形体的艺术造型等内容的考察,并积极向施工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请教,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实战技巧。
4.强化课程设计的考核评估
经过实训之后,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制图技巧,其识图、制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因此,学校及老师应该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融入多样性的考评方法,把考评工作渗入到课程设计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平时的技能操作计入考核范围,敦促学生加强对日常课程设计作业的重视程度。在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进行考评时,要对设计图纸的美观性、精确性、完整性等进行严格要求,从而不断促使学生课程设计的规范化。
3 结语
[关键词]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
[DOI]10.13939/ki.zgsc.2015.02.116
1 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物流业市场空间与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物流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物流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更加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物流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物流实践教学改革,开放物流实训基地,广泛共享物流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的大势所趋。
2 调研数据来源
2013年5月―10月,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对国内外43所高校的物流专业开展调研分析,调查的重点是上述院校的物流实践教学特色、物流实践教学资源来源、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经验和措施。
3 调研过程及结论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43所国内外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并选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院校进行重点分析,总结归纳了国内外院校实践教学开设情况、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及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经验。
3.1 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现状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调研所选的15所国外高校主要是物流业较为发达国家的高校,包括8所美国院校、3所德国院校、2所英国院校和2所荷兰院校,主要调研了上述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情况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来源和建设措施。
对15所国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外高校的物流专业非常重视物流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并充分共享、实现双赢;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虚拟游戏、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本文选择其中6所典型院校,分析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情况,见表1。
3.2 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调研了28所国内院校,包括北京物资学校、北京工商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院校,它们多数拥有国家级或省市级的特色物流专业,调研的重点是上述院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实践教学资源来源、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情况、实践课程开设形式等。
对28所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已开始重视物流实践教学,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本文选取8所国内典型高校,分析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的情况,见表2。
3.3 调研结论
综合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情况的调研,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四个共性特征:
第一,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之一,高校需要更加重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开设和资源建设情况;
第二,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是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创新的保障;
第三,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渐趋多样化和灵活化;
第四,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势在必行,校企双赢是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两项主要差异:
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4 我国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措施 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借鉴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经验,从管理机构建设、资源平台建设、合作互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4.1 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
科学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与产学研企业和单位紧密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4.2 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为更好实现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可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途径对外开放共享。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设计方案见下图。
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
4.3 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物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应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特色专业教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共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5 结 论
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国内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积极整合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培育物流专业特色,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物流人才,同时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学科专业建设的进步,加速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永刚,刘雅丽,张莉莉.物流人才紧缺与物流人员相对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中外物流,2006(1):37-39.
[2]李颖,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9):273-277.
[3]郑宁,孙有望.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技术,2013(7):455-457.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启示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8
城市管理专业首次纳入2012年版的《普通高校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反映了国家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未来需求的科学判断。城市管理专业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为适应城市管理专业化及对城市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迅速兴起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懂城市、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这为高等院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研究设计
1.1调研内容
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了解专业定位与特色方向,了解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设计及开课学期;二是专业建设路径,着重了解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学生就业途径、渠道。
1.2调研对象
调研按照东(上海)、中(武汉)、西(昆明)、北(北京)四条调研路线,选择代表性高校(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进行专业建设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专职教师。
1.3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调研前网上收集资料、面对面访谈以及实地参观考察。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专业定位与方向:各校均结合各自的优势学科,城市管理专业定位较准,但在培养方向上不清
调研中发现某研究型高校城市经济管理系的城市管理专业,依赖其区域经济的学科背景以及原信息学院部分师资计算机学科优势,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为区域城市经济管理,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清,缺少一个明确的主线,虽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尚好,就业途径归纳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城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体、城市企事业单位以及考研五大类,但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还是依赖其辅修的双学位。从湖南某教学型高校的城市管理专业看,该校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是优势学科,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城市建设管理,但又形成了“城市执法+城市社区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三个方向,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清晰度不高。
2.2课程体系与设置:各校均形成了基础通用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模式,但专业选修课差异较大,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有重复,部分课程缺少教材
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所修学分基本都在175分左右,形成了基础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四大课程体系。虽然各高校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尽量突出专业特色,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发现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不连贯,如湖北某研究型高校为突出城市信息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3门有关课程,课程相对孤立,前后无法衔接;湖南某教学型高校为体现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增加4门有关课程,同样存在课程相对孤立,前后无法衔接的问题;二是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湖北某研究型高校开设《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概论》《社区管理》,这些课程在研究对象上有差别,在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复;三是部分课程缺少教材,调研中还发现,各高校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绿色、人文城市发展要求,曾尝试开设《智慧城市管理》《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文化保护》《绿色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等课程,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缺少教材。
2.3实验实训课程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校均开设实验实训课程,拥有一定数量实践教学,但多为传统实验实训课程和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城市管理专业相关实验课程或实践基地拓展有待突破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各校为此均开设实验实训课程,拥有一定数量实践教学,如湖北某高校实验实训课程分为课内实验和实验(上机),但开设的课程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传统实验实训课程;湖南某教学型高校的实验实训课程仅有《建筑工程测量》和《CAD》两门,总体来看,城市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有待突破;另外,城市管理专业多是利用其他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城市管理专业高度相关的城市综合执法局、建设局、市政局、城市社区等部门尚未建立联系,已有的基地在接纳全院学生实习的数量有限,集中实习流于形式,更多依赖学生分散实习,实习质量无法把控,城市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拓展有待突破。
2.4专业认识与学生就业:开设城市管理专业高校呈井喷之势,但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转专业率较高,社会认同度不高,半数以上学生毕业后从事非城市管理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1所高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32所、2所和7所高校,各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湖北某高校招生40人左右,湖南某教学型高校招生100人左右,山东某教学型高校招生最多,多达225人,而北京大学则最少,仅仅15人,所有高校中,除少数知名研究型高校外,普遍存在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转专业率较高问题;另外鉴于单位身份及编制(凡进必考)、招考专业和招聘人员数量的限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只有极少数岗位能报,虽然各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就业数据比较好看,但也存在一定的内部隐患:如湖北某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半还是依赖其辅修的双学位、湖南某教学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60%从事非城市管理行业。
3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启示
3.1专业特色必须紧密结合学科优势
由于各高校定位不同以及学科优势差异,因此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了解到,北京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特色偏向经济管理、云南大学偏向边疆经济、华东理工大学偏向建筑城市规划、东北大学城市管理定位侧重于智慧城市、浙江农林大学侧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山东工商学院侧重于社区管理、浙江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侧重于区域经济管理。鉴于我校教学研究型的定位,因此我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必须依托教学研究型的定位,在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本科专业办学基础,重点考虑学校经管特色以及我院社会学重点学科优势,依托学科优势发展专业特色。
3.2n程设置必须要自成体系
在基础通用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基础上,按照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强调前后连贯性,课程内容上避免重复性方面,避免走弯路。因此,我校城市管理专业可针对行业需求,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体系,设计法律、经济、管理、社会、技术五大课程模块,构建基于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针对城市公共部门管理服务的特性,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构建基于职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体系。
3.3实验实训实践必须要有突破
原有的实验实训课程和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体现城市管理专业特色,调研中发现北京某高校实验室建设很有特色,同时依托政府部门创建实践基地优势明显。我校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多方协作,强化管理服务,充分利用市政管理委员会、市规划展览馆、巴南区园林局、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滨南城市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对筹办城市管理专业的支持,实施长效合作机制,构建基于岗位技能的校政、校社、校企实践能力体系。
3.4学生就业必须依赖宽口径
调研中发现,“凡进必考”的限制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实使得城市管理的就业面比较窄,但不同的高校对学生就业的思路有所不同,北京大学城市管理专业不考虑学生就业,学生以保研或出国为主,湖北某研究型高校鼓励学生辅修二专,另外,一年可以考取研究生8人左右,湖南某教学型高校则鼓励学生考公务员。半数以上学生毕业后从事非城市管理行业。现实让我们认识到: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除考取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等部门公务员外,必须强化学生的厚基础,依赖宽口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工作;品牌;创建
在社会生活中,国家和社会组织通过树立榜样、表彰模范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社会氛围和优良的社会风气。有鉴于此,“学生工作品牌”就是“优质的学生工作产品”,就是“学生工作的典型榜样”。创建学生工作品牌对具体的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学生工作品牌创建是指高校挖掘、策划、实施和塑造学生工作品牌,发挥品牌活动示范带动功能,增强学生工作效益的实践性活动。
一、学生工作品牌创建对具体学生工作的价值
(一)凝聚核心竞争力。品牌创建活动是一个周密思考、比较选择、精心策划、项目确定的过程。学生工作要突破平庸,需要在繁杂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亮点。学校需要从历史积淀、专业特色、学生特点、队伍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进行审视和分析,挖掘、利用最有利的优势,创建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彰显学工干部队伍的主体地位。学工干部是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工干部队伍的工作态度对于学生工作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工作品牌创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需要学工干部的工作自觉性,基于对学生工作内涵的理解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学工干部主体地位的凸显使学生工作摆脱了功利性羁绊,回归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配合。这种认可更加激发学工干部工作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
(三)锻炼学工干部队伍。锻炼学工干部队伍需要好的平台,而实践是最好的平台。学工干部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系统化的工作实践。创建学生工作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作流程,由品牌方案确定、过程执行、活动调整、活动总结等环节构成。学工干部通过参与创建的全过程,增强他们对学生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工作的创新。
(四)提高学生工作效益和效率。学生工作品牌就是学生工作中优良的“产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工作品牌一旦形成,就具备了成熟的工作机制和运作流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随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而有助于活动高效、圆满地完成。
二、学生工作品牌创建的原则
(一)现实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学生工作品牌创建的基本原则。务必认识和尊重品牌创建的基本规律,了解任何品牌创建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任何品牌的创建都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急功近利、求多求快,只能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开展创建活动。
(二)中心性原则。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服务,目的决定主题和内容,必然使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教育主题成为品牌创建的中心内容。当然,围绕中心主题的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接受程度,增强品牌创建的效果,可以拓展和利用多种载体和渠道,利用形式的多样性为内容的中心。
(三)协调性原则。在整个学生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学生工作品牌与学生工作整体的关系,妥善处理学生工作品牌之间的关系。学生工作品牌之间要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发挥合力育人的效果,同时,在彰显学生工作品牌特色、亮点和价值时要牢记学生工作品牌只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不可忽视其他工作。
(四)完善性原则。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是一个长期过程,效果是长效的。因此,要从长效、长远着眼,不断丰富、更新品牌建设内容,拓展和创建新的品牌主题,使品牌项目处于开放的、完善的状态,使品牌创建具有内在发展的驱动力。
三、学生工作品牌创建的路径
(一)品牌调研。调查研究是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首要前提。“他无我有,他有我优”是市场上商品竞争制胜的法宝,对于学生工作品牌也是如此。通过调研,全方面地了解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工作现状,尤其是学生工作创新现状,减少低层次地重复,做好借鉴学习,为增强创建品牌的创新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调研工作的充分、高效和全面,可以采用实地考察和网络收集资料双管齐下的方法,实地考察直观、生动、全面,网上收集便捷、量大,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
(二)品牌研讨。学校实际情况是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创建品牌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能实现。因此,需要领导、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干部立足于学校历史积淀、文化氛围、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方面,全面梳理和总结学生工作的优势与不足。解决好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党建工作研讨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研讨会、学风建设研讨会、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研讨会、就业创业主题研讨会等形式,全面认识自身,确立“可以有所作为”“能够有所作为”的方向与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基本上就是品牌创建主题的范围。
(三)品牌项目征集。学生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活动的服务目标也是学生,因此,创建学生工作品牌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尤其是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广泛动员学生开展学生工作品牌创建“进一言”活动、学生工作品牌创建“主题征集”“路径征集”活动,收集学生的建议、想法和方案。这些建议、想法和方案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和突出的创新性,对于上升到院系和学校层面的决策研究环节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品牌策划。学生工作品牌的策划是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基于学生工作调研、学校实际、学生需求上的决策阶段。首先是要求品牌策划具有科学性,符合实际和规律,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其次是策划具有全面性,要确定品牌的主题、主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期达到的目标,要有整体的策划方案、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方案实施组织机构、方案实施阶段和过程、方案总结等内容。再次是策划具有阶段性、推进性和可控性。为了推进品牌策划的层次和水平,可以建立品牌创建领导机构,采用包括奖励和激励机制在内的项目招投标形式。确保能够得到最佳的策划方案,以便于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品牌实施和评估。实施阶段就是策划的执行阶段,是品牌创建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实施的计划性,按照方案有序进行。其次是实施的调节性,随时根据变化予以调整。再次是实施的完整性,在于方案执行后及时地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确保完整性就需要进行实施评估。通过确定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旁观者进行调研和座谈,评估策划是否科学、合理,实施是否顺畅、高效,实施效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进而从全局方面予以评价和总结。
(六)品牌完善和确定。基于实施评估,对策划方案进行选择。对于效果一般的项目,排除于品牌创建活动之外,以便于集中力量做效果好的项目。对于效果好的方案予以充实和完善,构建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定期按时进行。对于阶段性成果广泛地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受益,同时加强品牌之间的交流活动,形成互动,争取在此基础上创建更高层次的学生工作品牌。最终使品牌发挥辐射作用,拉动学生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刘德华.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