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易经占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发现问题”,升华认知
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大概有一半的学生采用老经验1根1根地拿,而采用最简便方法“先拿1捆,再拿1根”的学生并不多。针对这样的“意外”,我重新调整思路,让学生比赛“拿十几根小棒,看谁拿得又对又快”,并且让做得快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通过游戏与交流,学生逐步地认识并感受到“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
思考与启示: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动手操作时往往只凭借自己的认知解决问题,而不会想一想怎样做更好、更优化。当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认知的局限,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活动引领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用更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
二、“变废为宝”,启迪思维
案例:“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将两步计算14+36=50、75-50=25写成综合算式时,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方法:14+36-75=25,75-14+36=25。针对这样的“意外”,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评价对错,而是把它重新“还”给学生:“你认为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正确的算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大家逐渐认识到存在的错误,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综合算式 75-(14+36)=25或75-14-36=25。
思考与启示: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由于认识的偏差产生错误。针对学生出现14+36-75=25、75-14+36=25的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把它重新“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争辩、探究,明确错误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这里,教师把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寻找、思考、交流、反驳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错误的原因,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思维。
三、“将错就错”,发现规律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我先让学生观察1/3=2/6=3/9的规律,有学生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乘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刚好等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也就是3×2=6;从第一个分数到第三个分数也是这样,3×3=9”的“规律”,而且经过他们的“提醒”,更多的学生对此“规律”表示赞同。针对这样的意外,我顺水推舟,说:“嗯,有道理。那是不是这样的规律适合所有的情况呢?”学生用他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去验证2/3=4/6=6/9,结果发现3×4≠6、3×6≠9,从而明白他们的“发现”没有普遍性。通过再次观察、交流,学生最终发现“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分数大小不变”的基本性质。
思考与启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似乎合理的意外回答将错就错,顺着错误延伸下去,引导学生用错误的发现验证2/3=4/6=6/9,发现3×4≠6、3×6≠9,从而明白自己的发现没有普遍性。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信服地放弃了自己原先的观点,对“特例”进行修正,最终发现普遍性的规律。这节课的“节外生枝”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四、“意外之点”,举一反三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要求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纸上折出它的1/2,并把它展示在黑板上。很多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黑板上,但有一位学生把自己折的1/4也贴到了黑板上。针对这一“意外”,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错误资源提问“你们能使它变成1/2吗”,引导学生进行修正。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出现了8/16、3/6、5/10・・・・・・的分数,并且发现“只要涂色部分是平均分份数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数1/2表示”。
思考与启示:
教学实践中,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可利用的“意外”,及时肯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探索直至豁然开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教师通过对这样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意外”的悉心点拨,智慧引领,让学生对1/2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而且,通过教师这样的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不能用静止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应该用动态的、变化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创新的火花得到了点燃。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精益管理; 系统优化; 创效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01-02
西部大开发已实施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连续性,我们必须实行精益管理。精益管理起源于制造企业,精益管理是在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并加以升华的一种高效管理模式。它是指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强化运行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实行PDCA循环,追求持续改进,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的自我完善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杜绝或减少耗费了资源而又不创造价值或只有很少价值的活动,要以较小的运作成本,创造出较大的效益。精益管理关注过程及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都要遵循PDCA循环。精益管理同时也注重结果,要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要求做到高标准、快节奏、高效率,以实现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的不断增强。
一、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
各项工作通过细化、简化和量化最终达到优化是精益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方法力求细化,坚决堵塞漏洞。对于各项业务流程力求简化,删减不必要的环节。对于各项考核指标和目标力求量化,便于操作和执行。把杜绝浪费与增加收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抓,从一定意义上讲,减少浪费就是最直接的效益。局部优化与整体协调相结合,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人才、资质、资金、能力等各种资源的潜力,立足提高现有存量利用率。对于新增的投资,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的观念,搞好科学决策,使投资回报率达到最大化。站在系统的高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个方面的改进,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系统又好又快地发展,使系统内各子系统能协调运转,以实现整体系统的最优化。
二、转变观念,创建精益管理的良好环境
(一)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推行精益管理能否能收到理想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大员工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取决于精益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形成。推行精益管理可以使各单位之间,员工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促进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推行精益管理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推行精益管理过程中,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通过规范基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降低运作成本;通过优选供应商,物资集中供应,库存管理的加强,降低材料成本以实现优化供应。思想的统一,部门间的配合、协调为顺利推行精益管理奠定基础。明确发展方向,研究和制定发展战略,让广大员工对现状充分了解,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明确的共识,坚定对事业发展的信心。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统一员工对本单位发展、内部重组等重要问题的认识,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根据部门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确定事业发展模式、方式和途径,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二)优化系统结构。确定合理的集权与分权、实现调控与监督相结合、指导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要对各部门的资源进行重组,实施职能调整,以达到职能清晰不重叠,权责对等不虚置,监督到位不失控的目标。围绕体制建机制,围绕机制定制度,围绕制度设计流程的原则,细化明确各单位的职能和责任,并且具体到人。
三、精益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细化、量化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之便于操作。覆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强调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杜绝一切浪费,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精益管理不是简单的一场“运动”,更不是走秀,而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识别现有系统、管理环节与精益管理要求的差距,找出所有的问题,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使用先进管理工具、方法改变粗放式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系统创效能力。构建精益管理体系,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行精益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和指导各成员单位开展精益管理工作,检查和考核推行精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二)建立了管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总收入、生产经营总值、增加值、利润率、收益率等。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建立了专业系统的日常管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外部市场开发、预(结)算管理、劳动用工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能源消耗和资金、费用管理等方面多项指标,具体目标值于每个考核期(月度或季度)期初公布下发,期末组织考核;考核委员会办公室按季度汇总各项管理指标完成情况,并在全范围内予以通报。为保证精益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将各子系统的日常管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系统年度经营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监控的工作机制。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系统工作运行和阶段目标完成的情况、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建立完善执行情况、上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等。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对各层面、各系统推行精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初,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业务主管部门确定当期检查的重点内容,经主管领导审批后发放至有关部门及成员单位。实施检查前,根据检查的业务量确定检查范围。检查过程中,根据检查事项进行详查或抽查,通过采取审查书面资料、现场核对实物、查询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客观评价被查系统的运转状况,找出经营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及时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编制整改通知单,经主管领导签字后下发至相应的责任单位或部门。责任单位或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提交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监控报告。每季度末,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依据检查情况编写监控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监督检查的主要情况、对被查系统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意见、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及管理建议。报告中提出的管理建议由主管领导提交相应专项会议研究解决。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精益管理工作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和各成员单位精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各业务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问题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年度汇总,将全年监控结果反馈考核办公室,作为对成员单位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打破资源内部封闭的格局,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实现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建物资管理中心,按照供管分离的物资供应管理方式,设置物资管理科或物资管理办公室,并将物资采购等主要职能上移,实行物资供应统一管理;在成员单位层面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设备利用市场,对成员单位实行扁平化管理,打破原来部门界限,对操作层人员统一管理,组建标准化作业班组,为项目部提供劳务。对机械设备由小而全变为集中到成员单位层面,建立设备利用市场,实行管、用、养、修专业化集中管理;完善部门内部价格结算体系,统一内部劳务用工、机械租赁、后线服务等基础结算价格。对于内部经济往来事项,实行跨责任中心转账,简化流程,节省现金占用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四)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根据职能定位与分工,修订简化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各业务管理部门深入基层检查调研,选出各层面业务管理较好的单位或部门,确定为业务管理标杆,并指导这些单位或部门从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工作标准的建立、管理方法手段的应用和基础资料的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标杆的业务管理,最终形成操作性、实效性较强的业务管理规范,在相应的范围内推广应用,促进了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编制完善部门内部定额。施工生产单位参照同行业劳动定额和国家劳动定额标准,结合本单位施工生产实际,编制了内部综合劳动定额,明确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消耗的数量标准,为签发生产任务单、考核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发放绩效工资及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衡量标准;提升技术标准水平。对大型工程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有目标地把一些好的施工工艺和创新技术总结提炼形成国家级、省(部)级工作法;系统完善操作标准。在进一步完善主要工种操作规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各工种操作标准,形成《操作规程汇编》,实现了各工种岗位作业的标准化和程序化。
(五)创新管理手段。随着精益管理的深入推进,各项管理的幅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工作量也随之增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办公自动化和业务处理网络化建设,努力构建管理信息系统。达到局域网全线畅通,实现无线上网;加大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投入,使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开发协同办公平台,使系统内部即时通讯、信息、网上办公更加方便快捷;开发和应用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等管理软件,使业务管理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精益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使系统控制、监督和经营管理职能得到加强,成员单位能够立足主业,发挥中心的作用,系统上下形成政令畅通、协调有力的良好局面。通过内部重组,有效提高了优势产业和相关专业的资质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基本解决,使成本大幅减少,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使资源的效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专业化管理和内部经济杠杆的作用,弱化和避免了成员单位之间的无序竞争,在系统统一协调管理下,实现了各业务、各层面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有效运行。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使各子系统行为处于可控状态,进一步堵塞了管理漏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西部大开发的连续性,使之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要求做到高标准、快节奏、高效率,以实现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必须实行精益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瓶颈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的规定,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根据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针对的是民用建筑。
1建筑的双重属性
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所从事的大规模建筑事业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建筑活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反映当时的思想与艺术的要求。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双重属性。
首先是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后,建筑的形式就不再是为了适应遮风避雨、逃避野兽攻击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空间来表达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的自然科学属性。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约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建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某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则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例如下图一反映了上海市1949年以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的变化情况。将它与上海市1949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对照,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出结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必然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期。
与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上海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如果将上海历年的国民经济总值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图二)。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8000元。其结果就是: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将对生活条件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占有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和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我国新建建筑将主要集中在未来10~15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建筑在1998~2010年间增长速度为6.6%。
可见,建筑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建筑在上海乃至全国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图一:上海市76年前历年房地产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图二:各产业对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3建筑发展的环境制约性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础却是相同的:任何建筑的正常运行都以消耗一定能源为代价,如照明系统需要电能、空调系统需要电能或油、天然气等等,所有这些为了维持建筑正常功能所必需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建筑能耗。
仍然以上海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房屋竣工面积已经翻了几番(图三),其中公共建筑的面积在2001年底已经达到8696万平方米。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能耗的增长。根据上海市终端能耗统计资料,以建筑能耗为主的第三产业能耗从1980年到2001年也翻了一番(图四),如果再加上生活消费能耗,上海市建筑能耗在2001年已经接近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
图三:上海市76年后房地产竣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图四:上海主要年份能源终端消费比例
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可以使用的、具有成熟应用技术的能源主要是矿石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他们的使用都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特别是上海,主要能源是煤炭,由煤炭燃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2、粉尘等,每年需要消耗上亿人民币来治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4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则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消耗和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建筑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那么建筑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能量也是必然的,所以建筑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消耗的是什么能量以及如何消耗能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都在加剧着能源危机,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如果建筑消耗的能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建筑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能源消耗的制约;而消耗的可再生能源通常都不是矿石性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不过这或许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现阶段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筑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方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研究建筑如何消耗能量的问题,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都围绕着“节能”展开,因为实现建筑节能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建建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所以有关专家呼吁,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和设计,以及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等方式开展建筑节能。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按照县活动办的部署和要求,县行政服务中心围绕当前部门行业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乱收费、索拿卡要等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研。调查组先后走访了10个县直有关部门、8个乡镇和15家企业,采取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调查中,企业家、客商对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很好的占68﹪;比较好的占32﹪。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认为好的占46﹪;略好的占33.33﹪;不知道的占20.67﹪。认为近三年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的占81.25﹪;有改善的占18.75﹪。认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很强的占40﹪;较强的占60﹪。认为行政部门执法检查时的工作态度很好的占40﹪;较好的占46.67﹪;一般的占13.33﹪。认为行政部门行政审批程序复杂的占6.67﹪;简单的占13.33﹪;一般的占80﹪。认为行政部门在行政审批中存在乱收费或不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占6.67﹪;没有的占73.33﹪;不知道的占20﹪。认为行政执法部门存在多头检查、频繁检查和只有收费、检查、处罚时才见到人占6.67﹪。总体说,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情况良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会议,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调整充实了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今年以来,全县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38件,处分46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公安部门加大了“打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企业、群众好评。
3、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及评议机关股室工作,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大厅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县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县委还下派了一批年轻的后备干部到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县人大、政协、纪检委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4、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县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清理废止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若干规定》、《上饶县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十不准》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制定了《上饶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变化,但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不健全。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
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部门总是找种种理由不愿进驻中心。有些部门即使进了人,但审批许可事项又未进,有的部门即使进了项目,也是大头在单位,小头在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只起到咨询作用。多数审批办证服务仍然存在“两头跑”现象,对设置在中心的窗口没有做到完全授权审批,致使办事效率低。有客商和群众说,行政服务中心不仅没有成为一个服务平台,反而成了一道办事的门槛。
二是少数部门作风不够扎实,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本次调查的19个单位中,有企业反映环保、工商、卫生3个单位工作作风差;国土办事效率低;环保、卫生、交警3个单位服务态度差。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三是检查收费不透明、不规范,检查次数偏多,企业难以应付。调查中,有的企业反映国土、环保、公安、安监、工商、消防等6个单位检查次数过多(包括市级部门),对环保、卫生2个单位收费表示不满意。大多数企业反映对检查收费项目、标准不清楚。有的部门收费自由裁量权较大,收费标准的幅度悬殊大。有些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罚款从几千到几十万,伸缩性如此之大。据统计,全县共有收费项目1281项,有的部门收费名目繁多,如房管部门收费项目达57项之多。有的收费项目没有严格标准,还可以议价,同一收费项目不同县(市)也有不一样的收费标准,让人感到随意性很大。有的收费标准还逐年增加。根据调查了解,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县的收费标准只算一般,不算高。多头管理,随意检查时有发生,如消防、环保、劳动、税务、质监、工商等部门都直接管企业,谁都可以随时上门检查企业和罚款。同时,由于区位优势、交通便利的因素,市直部门到我县企业检查的部门、次数偏多,企业难以应付。外商对税外收费往往感到困惑,没有法规载明,所以投资之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有的外商反映,当地政府在洽谈项目时什么都答应,许诺各种优惠,但当项目投产后,各种费用跟着就来,让人觉得政府不讲信用,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四是对行政执的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五是基础设施有待优化,金融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在本次调查的20多家企业中有30%的企业反映基础设施有待优化,如电力、通讯、供水、公路等设施。金融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如:石狮乡的企业反映,由于生产的扩展,资金流转量增加,因当地没有大的银行,存在结算上不方便,要求工行或农行在当地设立分理处。同时大多数企业反映融资难,占33.33﹪。有客商反映在浙江,银行是主动帮助企业理财,送货上门的。而我们这恰恰相反,为货点款要跑断腿。
通过调查分析,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极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部门还存在“嫁接”收费的现象。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部门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有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县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主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
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锛住总体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任务。 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确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意识,既要让外商进得来,更要留得住,要舍弃部门利益,谋求全局利益,竭尽全力扶持外商发展。各级机关干部要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变“企业要我服务”为“我要为企业服务”,大力推进服务环境建设,真正强化围墙理念、树立“五办”作风、“三先”理念。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干部更要树立执法就是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帮助企业纠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3、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高效的政务平台。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优化环境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加以推进,改革现行的较为分散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体制,实行行政许可“两个集中”,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体制。各部门应将权力下放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将所有审批、办证、收费等事项全部集中在窗口办理,充分授权给窗口,解决窗口事权责统一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努力打造阳光、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全程代办制,各招商引资单位将所引入企业的资料准备齐全后,交行政服务中心,由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办,既节省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改革行政收费体制,规范收费行为。全面推行联合收费和统一收费制度,对各项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均实行联审联收,彻底消除自由裁量权,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收费环境。对涉及招商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要进行认真的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缔,下决心克服现行收费过多过滥的弊端,坚决杜绝有些部门在为企业服务巧立名目收费,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避免交叉、重复检查现象,减轻企业负担,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5、健全行政监督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起以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统一监督系统,形成有效配合、协同并进的运行机制,把上饶县的投资环境、政务环境的各个环节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确保各项严格地在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范围内运行;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亲临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依法取缔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纪检、监察部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要继续深入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及机关科股室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完善评议程序,严肃评议纪律,严格利用好评议结果。
6、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一要加大对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经过业务技能培训的,不能安排上岗。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对一些经济杠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要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要砍掉那些为安排子女就业、送人情而设置的机构和岗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要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献身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要从执法岗位上撤下来。
上饶县行政服务中心
20__年11月20日
调研课题负责人:张鹏副主任
我受县政府委托,就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情况向本次会议作出报告,请予审议。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确定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行政许可统一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制度,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实施行政许可的责任制度等,都是对现行行政许可制度的规范和重大改革,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县政府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为《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根据中、省、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及工作安排部署,县政府于2004年2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抓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培训和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研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经费保障,制定与行政许可配套的制度,组织开展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县政府法制办负责该项各工作的具体日常事务。同时,县政府还制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射府发[2004]21号),对《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有关行政许可的清理以及配套措施的制定等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并将各部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情况纳入了县政府目标管理。
二是县政府于2004年6月17日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了《行政许可法》的专题学习辅导大会,全体县级领导及县直部门中层以上干部600余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全县30个乡镇组织镇直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在各分会场收看了学习辅导会的电视实况转播。会上,省政府讲师团成员许胜利教授从《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原则、立法宗旨及制度创新、实施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讲授、辅导;县长谢代银同志就如何搞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
三是县政府将2004年6月24日至6月30日确定为我县行政许可法宣传周,组织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举行工作人员宣誓上岗、设立宣传站点、悬挂横幅标语、电视宣传讲解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许可法》。县政府法制办还于去年7月就《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有关问题通过电视专访作了专题解答。
四是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县建设、工商、税务、教育、财政、公安、林业、水利、广电等部门不仅采取办培训班、搞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自学、考试考核等形式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同时还先后组织本部门领导和行政工作人员2000余人次到省、市进行学习、培训,尽快地熟悉和掌握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具体内容。
五是按照省、市人事部门关于在公务员中开展行政许可法培训轮训的要求,我县已对县直部门工作人员1150余人、乡镇工作人员900余人进行了学习《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为促进政府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熟悉掌握《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规定,县政府于去年7月11日在政府三会议室对县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学习《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了考核。县政府法制办为此专门编印了《行政许可法》问答120题。会后,政府40余个部门将本部门行政许可清理情况作了报告,并报送法制办备案、审核。
二、抓好行政许可清理,切实保障《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
抓好三项清理,即行政许可政项目的清理,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清理,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县政府要求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国务院第一批到第三批共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604项,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批到第八批共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46项,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发文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55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项,从国务院到省、市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来看,一是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予以取消;二是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予以取消,没有区分哪些是行政审批,哪些是行政许可。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府法制办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组织与分段分工负责相结合和依法全面清理”的原则,对我县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截止目前,我县可继续施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含可暂继续实施一年的行政许可事项)近300余项,可继续执行的行政许可收费32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办证事项271项。同时,县财政、物价部门根据省、市的规定,对我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清理,编制了《[]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暂行)》(射财发[2004]135号)和《关于公布被取消的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射价发[2004]59号),确定了县行政事业性收费150项,取消的收费148项,对农民免收的收费8项。
去年8—10月,根据县政府工作安排,县府法制办会同县监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府督查科等对县国土、建设、物价、公安、交通、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各部门对实施《行政许可法》都十分重视,领导亲自负责,法制专(兼)职机构人员具体组织办理,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工作开展基本正常,建立健全了实施行政许可的相关制度,如: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送达决定制度,听证制度,登记制度,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但是,由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如制度、体制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还不相适应,一些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此还较陌生,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使其熟悉,领会《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确保《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
通过清理,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县政府、乡、镇政府及县直部门均未设立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按法律、法规及省市财政、物价部门出台的收费项目执行。今年,县府法制办和监察部门将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检查,加强督查力度,对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部门和人员,将严肃查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为丘区示范县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行政许可法》施行后,省政府又于去年了《四川省实施行政许可法规程》(省政府令181号),更加明确了在实施行政许可中的原则、制度、职责、程序、责任等规定。为此,县政府各部门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坚持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如县统计局会同县减负办开展清理涉企统计报表工作,其目的就是减轻企业负担,规范报送渠道,增强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去年9月,该项工作被省统计局列为全省工业企业统计“一套表”制度试点县。县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授权办理、承诺服务、并联式审批等四项制度。坚持了审批项目的“六公开”,将审批项目的服务内容的名称、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进行公开,并对每件审批项目的办理进行全程监督;在行政审批中涉及几个部门的重大事项,在大厅窗口受理后,由中心牵头负责运作,组织审批关联性强、有前置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业务联办,相关窗口工作人员同步办理审批,缩短了办结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协调配合,切实为申办人排忧解难,工作人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好了“配套服务,延时服务,延伸服务”。如建设局的行政审批联络员制、国土局的代办员制、工商局的填报资料模板制,民政局的假期服务制等;一些部门还开设了“绿色通道”,凡申办本县审批权限内有关手续,采取“告知承诺制”,给予先批后补或采取先提交必备材料后补交关联材料的形式给予办理,原则上在现行审批时限上再压缩50%以上,保证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坚持实行对企业“定费统收”,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确保“安静生产日制”的逗硬执行。今年,按照省、市要求,县经贸委、监察局、县政府法制办联合下达了“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计划,明确全年检查次数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超过30次,在检查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亮证收费,严禁无证收费或超标(搭车)收费,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办证的收费,坚持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强化了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证收费中,严格执行“以票管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财政局窗口统一发票和销票,物价局窗口统一核票,各服务窗口按办理项目公开的收费标准,用专制发票开具收费金额,由办件人执“缴费通知单”到大厅银行窗口缴费,所有行政审批收费由“一个漏斗”汇总到财政专户,各服务窗口一律不收取现金。同时,县监察局在中心设置了纪检监察窗口,专门受理企业和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过程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投诉。从机制上和源头上遏制了“三乱”行为,使纳税人放心,让投资者受益,起到了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的作用。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行政服务的水平。将几十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级部门集中起来统一对外办公,使当事人不用再象过去那样到各个部门去跑,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部门工作效率;对这些审批事项的办理实施程序监督,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更加有利于实现从“管理型”、“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有限型”政府的转变。
[关键词]重点城市;西部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明显,西部地区一直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如何缩短东西部差距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来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西部经济十多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不仅未得到根本改善,且有不断扩大之势。为了充分体现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地区差距,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在定量分析上,选取了全国重点城市2010年的经济统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我国西部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的差距非常明显,类别区分度较大,并对提升我国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1.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大幅提升
长久以来,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这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自2000年国务院设立西部开发办以来,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青藏铁路的建设通车、“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系列工程及政策的实施极大推进了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在2012年年初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公布的上一年度全国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2011年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增长约14.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东西部地区差距仍在拉大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除2007年以外都超过东部地区,但由于东西部之间的生产总值基数差距太大,纵然西部地区的年均增幅超过东部,东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距离全国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东西部主要城市经济现状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共选取全国35座重点城市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以代表全国东西部的平均发展水平。这35座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和乌鲁木齐。计算指标为各个城市的人口(X1)、地区生产总值(X2),分第一(X3)、第二(X4)和第三产业(X5)、客运量(X6)、货运量(X7)、地方财政支出(X8)、地方财政收入(X9)、固定资产(X10)、城乡居民储蓄(X11)、在岗职工(X12)、社会商品(X13)、货物进出口(X14)和三废综合利用(X15)共计15个指标。
数据均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已有的指标和数据,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计算,得到以下运算结果:
以上三个指标从三个影响城市经济情况的主要方面来刻画城市的经济效益,用他们来考核城市的经济效益具有88.667%的可靠性。
记M1,M2,M3分别是城市在三个综合因子方面的得分,F表示城市的总得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式即可计算各城市在三个综合因子方面的得分。
最后,按照式 F=0.66238M1+0.15580M2+0.068490M3 计算各城市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由综合得分可排出各城市经济的名次。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上海的经济效益最好,位列第一名;北京的经济效益位列第二名;……西宁的经济效益最差,位列最后一名。从东西部的角度出发,东部城市基本位列表格前列,综合情况远高于西部地区。
三、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都有明显改善,但如果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横向比较,就会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遏制住东、西部差距扩大的势头。西部虽然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但东部的发展比西部更快。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总结和审视,并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一直受到海外投资者的青睐,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也大量聚集于此,由此助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吸引厂商人才等方面劣势明显,因此需要政府积极制定优惠政策来带动西部的发展。国家应对西部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加快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结对子项目的建设,提高西部对外开放的能力。
2.加快西部地区市场化的步伐
目前西部地区相比较东部而言,市场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非国有经济在市场中比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依然是以国有企业占主导,这对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产生了障碍。此外,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仍然很不完善。各级政府应当努力营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在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将有助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大量进驻,有助于形成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3.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目前,国家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大量云集东部地区,尤其是以沿海地区为主,在加快东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无形中拉大了与西部地区的差异,这也给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应当充分考虑东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将部分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内移,利用东西部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合理的产业分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目标。
为了明确产业分工,必须尽快消除地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商品、贸易流通障碍,国家应进一步引导企业内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赋予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和区域协作。
4.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发展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外的人才大多扎根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大多愿意在东部地区谋求发展,这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人才意味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体现,因此人才的匮乏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西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远不如东部的收入水平、发展空间是制约人才前往西部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每年都有大学应届毕业生参加支援西部发展的计划,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此外仅仅依靠应届毕业生力度也不够。为了能使更多优秀人才扎根西部,特别是能让有工作经验、技术娴熟、理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西部,国家对于西部人才的待遇亟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荣.论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0,33(1):37-44.
[2] 林建华,任保平.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绩效评价:1999~2008[J].开发研究,2009(1):48-52.
[3]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赖国毅,陈超.SPSS17统计分析典型实例精粹[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10.
为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一)对境外资金利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农业三产项目每引进外资10万美元,奖励1万元,其他项目当年引进实到外资30万美元以上的,每引进10万美元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当年引进镇外资金在同山投资办厂的,每引进50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资,以财务报表为准),奖励5000元,最高奖励不超过3万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强基地建设,鼓励发展传统优势农产品。对新增樱桃、枇杷、杨梅、高梁基地,连片在50亩以上的,每亩奖100元;连片在100亩以上的每亩奖200元。
(四)新建投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休闲农业园区(农庄),奖励1万元。
(五)镇属企业每申报一个自营出口权,奖励人民币1000元。当年有自营出口实绩并超过10万美元的,每10万美元奖励人民币1000元。
(六)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交流会的,国内的每个摊位补贴2000元,国外的每个摊位补贴5000元。
(七)鼓励收购农户自产农产品,被评为省、绍兴市、诸暨市农产品贩销大户的,分别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
(八)鼓励同山高梁酒厂收购同山农户高梁酒,年收购量达5000斤,每斤补助1元(以经济办核证数字为准)。
三、扶优扶强,实施品牌战略。
(九)当年实缴地方税收超过100万元,且比上年有增长,位于全镇前三位的企业,分别奖3万元、2万元、1万元。
(十)当年地方税收超过50万元且增长达到全镇平均增幅的企业,奖励5000元,新办企业地方税收超过10万元的奖励1000元。
同时符合上述(八)、(九)项的不重复计奖。
(十一)对当年新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的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授予镇级规模企业称号,奖励1000元,并列席镇党委、政府重大会议。
(十二)当年新进入市级工业“苗子”企业的,奖励1万元;新进入市级工业规模企业的,奖励3万元;新进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奖5000元;新进入市级农业苗子企业的,奖3000元。
(十三)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当年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的,奖1万元;获绍兴市著名商标的、绍兴市名牌产品的,奖5000元,获诸暨市著名商标、诸暨市著名产品的,奖2000元;获省绿色农产品证书的,奖3000元;获得绍兴市绿色农产品的,奖2000元;获得诸暨市绿色农产品的,奖1000元。
(十四)参加国家级、省级博览会,参展产品获得金奖的,分别奖5000元、2000元;获得银奖的,分别奖3000元、1000元。
(十五)新注册农产品商标的,每只奖1000元。
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积极鼓励与省内外著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新产品,在科技项目申报上优先考虑。每开发一只新产品填补省内空白的奖1万元。当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奖励1万元。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产品专利,每授权1只,奖励500元。
(十七)鼓励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改造传统工艺,提高生产效益。企业技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中设备投入占40%以上,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每500万元投入奖励人民币2000元。(投资额以经贸局批准为准)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总部企业,是指根据《关于印发*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深府办〔*〕95号),经规定程序认定的总部企业。
第三条总部企业可享受本细则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条市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是市政府对本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行决策的议事机构,联席会议的职能、议事规则、人员组成等另行规定。市发展改革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第二章资金专项
第五条自*年度开始,在目前已设立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安排资金专项。
第六条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补助新设立总部企业在本市购置、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开展总部企业认定有关必要工作。
第七条发展总部经济资金专项的管理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财政资助
第八条本市现有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予以5年补助奖励,奖励数额参照该企业上年度税收(指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下同)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中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30%核定。新设立的总部企业从认定次年起,享受本政策。期间如国家财政财税分配政策调整造成企业纳税的增减,则按同口径计算增减量。
第九条现有总部企业增资2亿元以上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增资人民币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款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十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按照总部类别在认定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新设立综合型总部的,每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新设立职能型总部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具体奖励数额根据总部企业规模、本市产业发展政策及所属行业现有扶持政策确定。
第十一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购置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综合型总部补助每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职能型总部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
第十二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租用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30%给予一次性12个月的补助。如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租赁价格低于房屋租金市场指导价,则按其实际租价的30%给予补助。在宝安、龙岗两区租房的,租房补助相应提高10%。综合型总部企业的租房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职能型总部企业的租房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具体财政资助操作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财政、税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
第四章总部用地与规划
第十三条市政府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基地规划统筹布局总部基地,分门别类相对集中安排总部用地。符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总部经济发展布局,有较多企业总部集聚的场所,可规划为总部基地。总部基地管理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政府可在总部基地或产业集聚园区规划相关产业总部功能区,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的租金向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用房。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
第十五条总部企业办公用地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拍挂等公开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不含配套等其他用地)需求。总部企业以挂牌方式取得政府出让土地,其自用办公用房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70%。
第十六条凡已在*成长并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企业,鼓励其节约集约利用已取得的合法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五章政府服务
第十七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在本市内开展连锁经营,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免于办理其工商登记核转手续,直接到所设机构所在地工商登记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第十八条市国土房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用于解决总部高管人员和专业人才住房。
第十九条市公安、人事、劳动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管理人员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为其办理家属招调和随迁手续、居住证等提供便利。
第二十条市人事、外事、公安等部门应当在权限范围内,为在本市的企业总部人员因公出国(境)申请予以优先办理;为其聘用的外籍一般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办理1年居留许可、为其聘用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1至5年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积极为总部企业申办深港两地车牌。
第六章管理与调整
第二十一条总部企业可以申请享受本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本细则规定的财政资助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优惠政策,选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更改。
第二十二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每年应向市统计部门依法报送本企业总部情况统计资料。
第二十三条总部企业应承诺在享受本细则财政补助和奖励后在*经营期限不少于10年,10年内不得减少注册资本。
一、抓好非住宅类地产开发比例的控制。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加大非住宅地产开发和建设现代化商务中心区的要求,我们从规划阶段着手,使我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更科学、更合理,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编制、审查和实施中,从源头上把好规划关,进一步加大非住宅类地产的比例,以非住宅类地产为载体,承载引进的新型产业,为产业发展搭建有利平台。今后,在审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时,按照商业商务不低于25%、重点板块不低于30%严格控制。企业退城进园项目原则上不低于30%。
二、抓好重点片区的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规划引领招商,以招商促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玄武街片区、城南片区、三王一马片区、三胡片区等等,加大调研力度,加强跟市局协调,为区里出主意、想办法,加快规划编制和审批的进度,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提高片区的吸引力,以此吸引对国内外资金实力雄厚的知名房地产商来我区开发和运营。
三、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为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局对全区重点项目实行领导、科室分工包靠,对于包靠的重点项目进行统筹指导、调度、协调和服务,包靠的领导和科室深入一线和现场,点对点、面对面地指导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常沟通,定期调度,及时反馈,特别是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我局安排专人靠上,全力协调,每天汇总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能够按期开工建设。
四、抓好退城进园、道路建设等非区管项目的规划协调工作。作为中心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后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的潜力所在。但根据市区分工,退城进园的项目办理属于市里直接受理,目前存在规划定位与区里的产业布局规划脱节的现象,另外,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区里的产业布局产生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规划分局主动与市局对接,了解市里的规划建设动向,并尽可能将区里对重要地块的产业设想跟市里的规划进行协调,涉及到道路建设的,在提设计条件阶段即与区里的相关规划衔接,为区里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建议区政府与市规划局进行专题对接,对退城进园项目的规划定位、非住宅房产比例等提出指标要求,确保产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