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末产生的全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建构主义与学习和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英语作为我国当前课程中一门核心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教育;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始终认为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存在内在的构建,是将文化和社会的方式作为中介的,学习者要在解释、认知、理解世界的这个过程中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构建,学习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社会性的协商来构建社会知识。根据这样的知识哲学观,教育所要关注的重点也从教师的教学上面转变为学习与学生知识的构建上。在英语教育之中,可以运用下面几种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方法来构建学生的知识。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建立平等的交往机制,使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发展的过程
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格都是完全平等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对教师的权威性进行消弱,而是要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中明确的提出学生是当前进行学习的主体,所以也要求师生平等,这样就能进行智慧和经验的共享。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放弃在课堂上的主宰权,要以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能够大胆的应用英语,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以此来构建课堂中平等交往的机制,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考,以此来全面的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制定学习内容,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对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对英语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遵守语言上的学习规律,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需求,将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自信心上。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并不是将一门专业技能或是专业知识完全掌握,人这一生在学校的实践可以说很短,所以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必须要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就能够在这种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的作用下继续进行学习。很多的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对英语都非常的感兴趣,但是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力,也与教师与教材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于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所以,想要进行英语教育,就必须要先让学生产生对英语进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之后才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语:
英语作为当前的世界语言,是一种大的趋势,是不可转变的,这样的情况下,对英语教育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的经验以及认知能力入手,进行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提倡体验、参与、实践、交流、合作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发展,使学习英语的这个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以及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孝红,唐德斌.试析新课程英语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思想[J].教育探索,2006(08).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强调学习情境以及互动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且过程中注重交流合作等。本文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以及目前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科学知识和技能等同于科学本质;投放的材料脱离幼儿的经验水平;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提出相应的策略:分析学前儿童的已有经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协作与交流;帮助儿童完成意义建构,以期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兹借鉴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主张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且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注重交流合作,从而有效超越个体已有的认识。它不同于传统的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在其指导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展示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1996年美国出版的《科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实践》――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1]因此,作为整个科学教育体系奠基阶段的学前阶段科学教育必须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出现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相关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兹借鉴的思路。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2]其对于身心发展远未成熟的学前儿童来说是一种科学启蒙教育,使学前儿童萌发科学情感,养成科学态度,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积累科学经验,为学前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据笔者了解到,目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1将科学知识和技能等同于科学本质
由于教师长期将科学本质局限地理解为科学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科学本质中所包含的更为重要的要素,这样就造成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它所追求的价值就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3]导致很多幼儿园在实施科学教育时出现了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早早地便受到应试教育的浸染,背离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只会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
2.2投放的材料不当、脱离了幼儿的经验水平
学前儿童对科学的认识是通过与丰富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这儿的材料必须是教师精心准备组织的,要符合幼儿的经验水平。一旦教师投放的材料没有经过精心组织,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就很难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而很难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科学本质中更为重要的要素,致使学前儿童丧失了对科学本质的准确把握。
2.3教师的主体性代替幼儿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4]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则要处于“权威”的地位,由教师来决定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材料的提供与使用等。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以致于无法真正的与材料进行对话,从而无法获得对科学本质的完善理解。而且在活动中教师的总结往往代替了幼儿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幼儿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3.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策略
3.1分析学前儿童的已有经验
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儿童已有的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分析儿童可能具备的相关经验,注重引导儿童运用已有经验建构新概念。对于幼儿已形成的与事实不符的“错误概念”,教师要让儿童亲自探究,引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审视、反思并逐步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建构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
3.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儿童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儿童已有认识,创设有利于他们意义建构的真实的问题情境,造成儿童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儿童积极思维。
3.3重视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重视意义的社会建构,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科学是一种协作性活动,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解释和交流的机会是幼儿深化科学认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协作、交流,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可以为学习群体所共享,并促进每个学习者的认识在不同层面得到提高。
3.4帮助儿童完成意义建构[5]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儿童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儿童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教师充当支持者和促进者,让儿童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并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正如布鲁纳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他们正式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应放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而非获得既定的科学知识;认知发展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要使儿童认知得到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和诊断儿童已有经验;教师角色应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运用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帮助儿童获得学习意义和发展理解能力;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开放性,教师要为儿童提供真实生活情景的学习活动,重视协作与交流,使他们试验、探究、扩展并修正自己的学习理论。(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晓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J].山东教育科研,2002(2).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其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指引性、情境性等内在驱动力,揭示学习的内在机理。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认知也被称为“图式”。人们理解现实世界不是通过传授的行为,而是通过自身经验来建构,即为认知。每种行为背后都透露其专属的文化背景。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建立熟悉的、鲜活生动的情景模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机制。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受文化语言学家的影响率先使用了用于课堂的“文化教学法”(cultureap-proach)。在二语习得中,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建构的重要部分。到了20世纪,随着对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也转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强调语言的教学更应该关注社会文化、民族思维、价值观念等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
二、双语课堂的文化情景输入
美国文化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Linton)在其《个性的文化背景》中提出,文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马林诺夫斯基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语境”描述语言活动的整个文化背景。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理解话语意义不但要考虑话语所在语境,还要考虑社会习俗、传统、历史等社会文化语境。韩礼德和哈桑(Hasan)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的概念,旨在强调准确把握语言的文化背景能够避免产生语言运用和交际障碍,避免一种脱离了真实环境的空中楼阁似的语言学习。相比较单纯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通过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层面增强语言的交际能力同样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习得者获得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在我国,双语教学模式还存在脱离感性“参与”与“体验”而进行的机械性的浸泡与灌输行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为中心的教学,建构起恰当的体验参与环境。同时,学生的任务也不再是输入、接受、输出的简单符号转换器行为,而是感受、参与与实践着所吸收的知识。文化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驱动因素,能够充分开启学习者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通过建立适宜的文化情景可以帮助习得者理解、吸收以及准确构建知识体系,并进行实际知识检验。
三、在双语教学中建构文化语境的建议
(一)警惕文化休克现象习得者在初级阶段时,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等都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受异域文化冲击大,更容易进入文化休克状态。在这个阶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现象本身。通过自身熟悉的母语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规律认识并熟悉第二语言的新知识的输入,可以避免由于硬性接受目的语而产生的消极心态。
(二)借助母语提升文化语境感染力以母语作为媒介,用本身比较熟悉的文化和知识结构来培养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获得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感性认识,可以降低文化休克的可能性或者危害性,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在既定的主题下,应多以民俗、风情等角度为切入点,在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的同时提升语言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从多层次的角度挖掘目的语文化的魅力,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社交能力。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上,既要关注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词义上的差异,例如成语典故、特殊文化信息等,还要关注由于场合不同而产生的词语的特异性、结构差异,以及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而造成的文化差异的讲授。
(三)发展建构主义思想下的文化语境教学双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下说出恰当的、符合交际原则的话语,所以双语教育就应该秉着交际的原则在文化语境下进行二语教学。《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指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教学主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兼顾主题是否具有深刻反映和挖掘文化背景的特性。教育心理学家托尼.斯托克威尔主张,只有通过观察、倾听和感觉等方式才能迅速且深入地感受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构建自身的语言图式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音频、视频等刺激物不断输入。同时,可以创造鲜活、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近乎于真实的环境中把输入的信息通过模拟培养学生辨析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输入的信息,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知识的运用效果,通过社交能力练习完成对于知识的反复论证和检验。
刘彩霞(1989-),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教育学硕士,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期,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并因创新性的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而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尝试阐述它对英语教学、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从而为建构主义及英语学科找到有机的结合点,以期为将来建构主义的学科应用做一铺垫。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最初可追溯到“十八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冯・格拉斯费尔德在《新科学》中“诗性的智慧”这一阐述,之后,康德“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以及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也是培植建构主义的哲学土壤,自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才真正催生了建构主义的产生,后来在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多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因为有其独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并较好的揭示了学习本质而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堪称“教育中的新认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的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过程中,知识、内容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被利用的先前知识并非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受到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知识,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学习一种语言归根结底来说是为了运用语言为人类服务,英语也不例外。如果迷失了这个终极目标,学习再多的语法词汇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范式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强调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为形象化比喻,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
(二)抛锚式教学
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1992)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聆听关于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同一事物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即所谓“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派之一的“认知弹性理论”。这种理论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而是鼓励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通过构建观点的“马赛克”和由概念和案例构成的多维非线形的“十字交叉形”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四)自上而下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自下而上式”提出的教学模式:首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其优点是学生能注意到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全面否定“自下而上式”的做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建构主义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的双重积极性应同时并重,既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正视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利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索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
(二)把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设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学生英语听说学习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为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内容要选择真实的任务,教学过程中语言材料和教学活动的选择应充分反映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三)创设情境,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把刻板的教学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英语教学法是达到英语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运用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认为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表现及行为表现等情况进行考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语音水平及学习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功感。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确有着深刻的启示。语言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决定因素在于学习者自己,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由于分支不同,理论“着力点”各异,教学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本文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如何对建构主义进行更有效的解读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最终优化我国英语教学、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唐志钦.建构主义教学范式下的英语教学设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10.
[2]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7):33-36.
[3]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6.
[4] 蒋荣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J].大众科技,2008(3):125-126.
[5]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科学课,2004(1):46-47.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的作用;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倡导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
一、引言
2O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中发生了一场革命,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维果茨基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1。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闭。建构主义则认为,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建构个人意义,即建立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31。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笔者以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切人点,探讨它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学习问题,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首先,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接受的信息,这种建构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学习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刺激作出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提出的那样只是一个刺激就对应一个反应。并且,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由外部刺激所决定。学习者要对外部这些刺激(包括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选择有意义的刺激,剔除无意义的刺激。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建构而成。每一次的加工,都是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建构。
其次,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情境化的背景中,学习者不仅能够认识到利用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而且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为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学习就会作为后继行为自然地发生。
再者,不同的人即使看到同一事物,进行加工时也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学习者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时,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和更全面地了解新的事物,这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就是教育者想尽办法如何把已有的知识体系传递、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尤其是学习经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生硬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消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与当今建构主义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还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组织调控并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时,教师应该视学习者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与发展可能的、在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习材料对每个学习者都具有潜在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之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目标,注重塑造、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外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科德(Corde~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只有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建构外语新知识的主体,从而使外语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把适合教学对象的活动与项目,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外语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因素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其现实生活,为其提供更多的交流观点和问题结果的机会,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外语的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语言的实践应用。而建构主义则主张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可以为学习参与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等提供机会。因此,任务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莱格特一托马斯的主题中心互动模式更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它侧重任务执行中的互动因素,既主张作为个体的学生和教师均将个人因素带人任务过程之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外语教学中,每堂课可以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为了找到适当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产生参与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应用语言、探求新知,从而开发其潜能。在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这种任务的完成过程正好和其所倡导的知识获得过程不谋而合。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中介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由于学习者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而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都是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事物理解之后进行建构。因此,个人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利用他人的帮助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主张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小团体,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这一理论强调集体性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可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见证并参与了同伴之间的思维活动,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因而通过合作学习使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
杜宾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策略,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生生互动包括通过对话或小组交流去解决问题;也包括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遇到的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31。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小组讨论就是为了交换彼此的看法,在对可能的观点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交互假设观点认为,通过外语学习者和其他人不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其他外语学习者之间进行意义的建构,外语学习条件会大大改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彼此互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实现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转变。
四、结语
一、建构主义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可以确定学习者将要学习到的内容,其中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实际情景的创设,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情景;第二,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第三,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习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
2设计学习情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情境设计的作用十分突出,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上,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去到角色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在设计学习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情景要接近真实。一般在商务英语课堂上模拟的场景有海关场景,公司场景等,涉及到的业务有合同签订、商务谈判等。
3设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主要指的是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学习策略主要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学习的策略可以分为:社会性策略、情景性策略、主动性策略和协作式策略。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自主探索,通过对各种教学情境的熟练掌握,学习商务英语的实践能力。
4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设计学习任务是,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内容要涵盖目标定义的知识体系,将学习内容镶嵌到建构主义要素中,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在学习内容中体现出实训内容,这样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的意义。
5设计学习资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学习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源,范围很广,可以是声音、图画,还可以是文本等。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意义建构需要大量的信息,商务英语教学在设计学习资源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要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资源;适当运用信息加工工具。
6评价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评价学习效果指的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的内容体现在三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是否实现了意义建构。建构教学理念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卷面考试或者现场表达等,测试的范围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查阅信息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1.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其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将个体的认知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它是认知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关注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在重视个体主观建构的同时,关注建构中蕴含的逻辑关系,所谓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指人们相互之间协同合作的过程,当然,在协同过程中还需要调节和修改,以便使建构更加丰富和全面。“会话”、“情境”、“意义建构”、“协作”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构成元素。其中,“情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认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协作”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教学的系统性,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促使他们在交流合作中不断进步。“会话”是协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引导学生在小组模式下以会话形式讨论相关问题,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构建”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建构主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随机访问式教学法所谓的随机访问教学法,就是指将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背景下,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不同角度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当前,社会各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采取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进而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例如,学生在阅读某一课文前,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话题进行导入,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在阅读过程总,教师还要适时地转换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进而实现对课文全貌的认知。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判断和鉴定文章内容,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2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内容进而知识一一。在教师预设的理论架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和分析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由引领情境、合作学习、构建支架、效果判定、自主研究等环节组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9中的文章时,就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法,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现在完成时概括新加坡的风俗习惯。教师可以先构建新加坡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并根据选择内容划分合作探究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通过会话形式讨论所选内容,并将讨论结果归纳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这显然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2.3抛锚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以情境认知观为前提,这种学习法认为学生若要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即全面理解所学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以及该事物反应的规律和性质,就应当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究、体验、感知和思考,以各种直接经验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活动建立在客观问题与事件基础上。“锚”即是指问题或者事件。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关注真实情景,重视真实问题或事例,因此,又被称作“实例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确定问题、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和情境创设。其中自主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葛文山.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从2005年苏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活动说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法;实践
在认知心理学派中,建构主义属于其分支,是一个与传统客观主义不甚相同的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中学习者才是中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的批判型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中,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对其学习主动性加以调动。因此,如何能让构建主义教学法更好的融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课程中对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导入
皮亚杰作为瑞士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关于构建主义的观点,其也是结构主义的一种。这位心理学家就曾表示:儿童成长中对身边以及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自己的意识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需要将这些认知结构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变换,才能得到具体的发展。但是由构建主义所衍生出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需要的要素有四项,分别是情境的设置、互相协作、相互交流以及构建意向。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建构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服务于学生的语言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组织、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构建主义教学法的必要性
2.1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教学的一大特征,这也让许多教师忽略课程的实际应用,而单纯的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高考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点,而学生是否能在这些知识点背诵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开拓视野以及能否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不甚在意。语文知识本来就相对枯燥,一旦学生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表示学生开始迈入应试的深渊,如此反复的开始了恶性循环,这根本不利于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2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被填鸭式教学所制约
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自己为教学主导,不留给学生一丝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时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要跟随者教师的思路,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且还很难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都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听课,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构建主义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3.1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
要想让语文教学能变的有趣生动,就一定要在课堂中注入一定的想象力。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将课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生动化的了解,形成一种能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能力。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学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对文章产生兴趣,那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谈不上对文章深层次蕴含的解读了。这种错误的教育形式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相违背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引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进行一个思考和想象,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联想,得到一个全新的解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所学的《囚绿记》,就是将人们心中最为永恒最为简单真实的一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文中对一些景致的精细描写,就是需要学生们进行充分想象的,语文教师如果想给学生们一些引导,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收集一些资料和视频,让学生们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内容。
3.2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佳场地,双方可以在其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交流进行的顺利,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从而完成互相进步、互相帮助的目标。不仅如此,学生更能消除对教师的抗拒感,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愉快,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激情的延续。
语文教师要时刻做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兴趣,而怎样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彻底的激发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语文教学任务完美的进行,才能培养学生思想素质与知识积累。比如在进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现身说法,和学生们相互交流和父母的日常琐事,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亲人间深厚的感情,更要让他们对之前日子进行反思,引出对日后生活的无限联想。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做的有很多,只要给他们充足的表现机会,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语文学科中无限的魅力。
3.3通过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们可以得到一个知识的拓展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教师唯一要做的,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质。
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鲁迅先生的文章解读时,会逐字逐句的将文章所蕴含的的深刻道理讲解出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理解,在文章中日期格式的使用以及窗帘的颜色为什么要进行“过度解读”。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不理解,教师除了课程内容之外,还要进行一些课外拓展,这些课外拓展可以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更加具有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建构主义学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关于学习语文的具体方法,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当然,我国目前的建构理论还尚不成熟,这需要相关教育人继续对此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一直不懈努力。我相信,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