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第1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 语境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我们掌握的词汇数量不仅能影响到我们交流的能力,也能影响到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该语言来进行交流,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应重视词汇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单词量,他才能恰当的将词汇组成句子,最终更好的进行交流。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说到:“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见英语词汇对于整个英语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意思,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发现,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突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想吻合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协作学习、情境创设、会话交流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让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听课,发现许多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会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新词的用法和语言点,然后学生们会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这些新词。老师这样一味的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协作和思考,会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大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填鸭式的讲授单词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会使词汇的含义脱离了文章,并且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接触很多的词汇,这会使得学生产生压力,同时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重在词语的记诵,而忽略了词汇的应用。老师单个地讲解单词,而不将词语与文章、句子联系起来,因而学生只能知道词语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词语在文章和句子中的运用。许多教师过多地运用中文对词汇进行讲解,在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单词之后完成练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课堂失去了英语的语言氛围,还会使得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之后不能灵活地将词汇运用于交流。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操作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利用必要的条件,通过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善于思考,去感受或体验不同的情境,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自己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而不是完全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利用情境、会话、协作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变课堂主导者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要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里(1979)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那种方法”。从心理学上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词汇变得生动直观,通过将词汇与声、色、光、影融于一体,将大量的英语词汇信息直观、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举个例子: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关于西方节日的,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关于(The Custom of Halloween)。课文新词较多,要让学生单一的记诵单词非常困难。笔者在讲授此课是大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听故事等形式对词汇进行讲解。如:在讲到“Jack-o-lantern”时,不用提前知道它的意思,看完时负玫氖ゾ故事的视频,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它的意思(南瓜灯)还了解了它的由来,反应非常好。

3.利用语境学习词汇,实现情景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分为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现实的情景或语境中去体验。语境即语言所在的具体环境,是理解和解释词义的前提,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是以讲授词义,语法功能,词语搭配等等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可能可以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却不能准确地运用。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词汇意义的情境,把词汇至于语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词的含义,让学习者对要学习的新词汇进行主动意义上的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词的具体意义。

很多英语词汇存在多义现象,要辨别出不同的意义,教师最好采取语境教学。例如heart一词:

例1:His heart stopped beating and he died soon afterwards.(名词:心;心脏)

例2:She knew it in her heart.(名词:内心)

例3:I want you to put more heart into your singing.(名词:热情)

例4:The lake i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est.(名词:某事物的中心)

例5:Try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词:事物的实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heart一词的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来判断,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必然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传统的词汇教学相比,学生仅容易记住所学词汇,而且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董艳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梁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5]贾晓云.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探索.2014.

第2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相关人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当然,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此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并不断汲取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方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2]李改玲.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杨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孙丽媛.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第3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第4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同化;探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有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学习要配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主体之外,而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实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远高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的任务或游戏,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幼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发展幼儿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第5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生关系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该理论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引起了学习理论的革命,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下面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更新、变革和升华,出现新的意义解释,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一定的外在意义,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因为每个学习者原有经验千差万别,这种认同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知识会有同一理解,而真正的理解只能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而这种知识的建构中,情境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解释结果。因此,脱离了具体情境的认知结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只能是一种被动复制式的机械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学习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外部信号的刺激,而是在已有经验和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主体对知识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外部信息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这种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主体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理解,建构自己对知识独特的见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观的大胆和激进的看法,给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传统的知识观中,知识是具有绝对性独立性的实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把课本内容中转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与教师一致的理解与认识,而建构主义在其知识观的影响下,特别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强调主体对知识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的同时,教师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也不能盲目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这样,新旧知识之间才能发生相互联系,新的意义才能被生成。也正是有这样的学习观才进一步引申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既然是主体对非客观性的知识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那么学生在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前,自身势必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当呈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也会运用以往的相关经验,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地去追寻对新情境的某种解释,提出他们的某种假设。所以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空容器,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并拥有一定的创造潜力。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外部死板、机械地灌人新知识,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产生新见解的奠基石。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的重新定位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师生观的定位上全面超越了传统的学习理论的观点,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

(一)民主平等——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核心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双方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主体关系,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该是导师、朋友和助手。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权和主动权,使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积极体验。在这里,“自主性有三个特征,即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我国学者吴康宁根据课堂的观察,把师生关系归为九类:指令——服从、指令——交涉、指令——抗争;建议——采纳、建议——参考、建议——筛选;参与—协从、参与——合作、参与——支配。在这九种模式中,只有参与——合作型才体现着一种平等的交往主体关系。

当然,强调师生平等并不意味着否认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学生各个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体现一定的不成熟性。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应该做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不成熟性所带来的发展的巨大潜力,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双向互动——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灵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是双向互动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协商进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应进行互动教学,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问产生反射和回应,促进信息的加工和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成为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和共鸣的过程。

建构主义更强调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激起学生的反应来取得互动,而是采取一种近似于“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并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师在这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或组织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以形成对问题全面和深入的看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的求知过程。

(三)合作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主体之间所建构的意义千差万别,要想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建构出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本质,转变师生角色观,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高级伙伴中介者和研究者,进而改变教学策略、方法和评价体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情境。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第一,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适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教育培养学生会交往、善合作的心理品质。第二方法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方案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第三,价值引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求所谓“成功”和“成果”。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第6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公共英语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33-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国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公共英语教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很多地方仍需改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以往的公共英语教学,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备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形成“满堂灌”。学生主要靠书本获取知识,以考试为目的,感到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为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而学习,毫无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也不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二)课堂教学中单一教具的局限

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教师仅使用计算机一种媒体,缺乏丰富的刺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由于时空限制,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分单元、分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英语的普及。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侧重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采用句型操练、对话等较为生动的教学形式,仅在教师口头创设的一些情景中进行口语训练,而很少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练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学习

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变成自己的东西。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二)关于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有了自己的看法,或基于以往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三)关于师生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的新角色比以往传统的知识讲演者的角色更加重要了。教师只有具备更宽广的心胸、更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公共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更趋于全方位、多层次,使公共英语教学可以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可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学习者营造解决问题的概念框架,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着框架逐步攀登,并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继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把复杂的英语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模块,便于学习者对词汇、短语、句型的理解逐步深入,不停地把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教师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地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英语学习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实施该计划,最终解决问题,获得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3.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是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变式,呈现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公共英语教学中,一个汉语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单词或句子来表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使用的英语也不一样,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二)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以小组学习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合作学习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1)科学地认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创造了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在听、说、做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对学习环境设计的特点。

(2)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评价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我们必须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成员构成、小组规模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

2.平等性

英语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课堂上必须建立平等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1)生生平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良好气氛,根据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的任务,使他们参与合作,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与别人是平等的。

(2)师生平等。建构主义强调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要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伙伴,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以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

3.独立性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要想深刻地理解知识,必须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都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三)运用情境教学方法

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目的语环境,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小组协商、辩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为此,教学中应做到:

1.用目的语来组织教学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目的和教学环境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在交际中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教师和学生对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下一步学习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2.学习情境要真实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发生其实就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英语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它们。

3.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方式获得理解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小组讨论和辩论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在小组讨论中,各种思维集合在一起,就必然撞击出新的思维火花,使学习者能够学到很多原来不熟悉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助于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总之,在未来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采用“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专业基础课;服装专业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它的雏形当属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随后在维果斯基、布鲁纳等诸多专家和学者的不断努力下,这一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协作会话的形式,积极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新知识,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完善新知识。这种新型理论的提出给传统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其影响日益扩大。

二、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服装专业基础课是为服装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既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又有很强的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目前作者所在学校服装专业基础课在教师教学方面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由于专业基础课大部分是纯理论教学,教师大都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较少,讲授的部分内容甚至缺乏实用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支撑作用。最后,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把原来板书的内容搬到电脑上展示出来,没有发挥其活跃课堂的真正功效。

三、教学改革的启示

服装专业基础课程多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或是第二学年的上半学期,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相关技能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达到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真正目的,下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1.充分利用第一堂课,培养专业兴趣。绪论在一门课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4],绪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对专业基础课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专业术语繁多,不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5]。比如第一堂课可以主讲该课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例如对于《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的绪论而言,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他们在各个季节应该穿什么样面料的衣服最舒适展开讨论。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既能讨论得热烈又与专业教育相关。只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课程是有用的、有趣的,学生自然就会重视该门课程,激发学习积极性。

2.根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因此教师选择的教材,必须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应具备基础性、针对性、先进性。同时,讲授的内容不必照本宣科,可以选择与企业应用相关的知识作为主讲内容,一些陈旧的知识可以课后自习,让学生切实学了就有用,学了就会用,学了就实用。此外,专业课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是不能透彻地消化吸收的,教师应为学生选择较实用的参考书辅助他们学习。

3.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目前,学者们总结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随机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这三种[6],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了具体教学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可行性[7]。教师可根据专业基础课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比如,抛锚式教学法主张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教学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例如,在黎春玲主编的《服装专业英语》教材的Unit Six PartⅠ单元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此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主题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全班模拟服装用具商店服务员,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所售的各种服装工具的功能,最终教师对每组点评,全班评选出列举工具最详细、阐述功能最准确的团队。这样就将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将生活引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小组合作中,虽然每个人的外语基础有差异,但通过讨论、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提高原有单词储备量,再经过教师的点评,更加准确地理解并记住了各种服装工具的专有名词,这样不仅学习了英语知识,而且锻炼了口语能力。

4.为了教学效果,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借助声、像、图、文等形式,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反应,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直观,既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教学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述所提的专业英语教材中,讲解Unit Six PartⅡ的时候,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具体的设计图片来讲解,让学生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有了形象的认识。再如,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讲述梭织和针织机的工作原理,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加以模拟,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充满愉悦和趣味。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物在课堂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训室还可以成为第二课堂,利用这些资源拓展知识面,辅助课堂教学,让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5.提高教学艺术,注重个人能力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能力要求就变得更高了。由于每位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灵活制订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合理组织教学,发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全面熟悉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各方积累教学案例,尽可能多地在企业和社会中锻炼,增强自身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提升个人魅力。

四、总结

随着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成为了重点。而恰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对服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教师,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推动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

[3]邓学明.从前概念到建构观——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尤玉如,等.专业基础课中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21(2).

[5]张伟.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24).

[6]周平儒.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5(2).

第8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认真探讨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带给英语教师的启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但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师的地位也毋庸置疑。因此,下面就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其基本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认知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同化是个体把外部的刺激信息吸收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顺应是个体无法与环境相适应时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从而与环境保持平衡。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借助结构主义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等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进一步讲,学习主要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走进课堂时,他们自己已形成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已有自己的知觉经验,已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学习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发展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上文已提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接着就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最终是要找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者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在相互间达成共识,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习者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当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或是学习者之间出现摩擦时,必须通过协商解决。

3.学习者离不开会话,会话不仅是一种协商方式,还是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学习者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会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学习者是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才能找到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效果。

由此得出,学习者处理和转换知识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要探索和发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又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多重作用。

1.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以精讲为主,细致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一切课堂活动,制定一切教学目标,选择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此外,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策略和方式,如有的同学习惯于看,有的学生习惯于听,有的同学习惯于读,每一种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语言实用能力。

2.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倡导“独立思考”。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个学习者只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内进行着各自的信息加工,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尤其在以交流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师生间、学生间协作、会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有效地交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例如,教师采取任务型教学方式讲解《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的第二课的课文Rock and Roll,在具体讲授之前,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Does Rock and Roll come mainly from black African music?" ;"Who is the King of Rock and Roll?”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查找资料、相互交流与协商,从而对知识形成更完整深刻的理解。

第9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社会转型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的合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创造性社会变革,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启动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为基本目标模式或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还是一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巨变。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开始寻求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在其生成过程中对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但自身还不尽完善,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并非完美无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价值观也并非无可挑剔,因而出现了价值多元性和无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点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和行为失范现象。

所有这些都表明,当前正是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日益彰显的时代,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多元混杂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性、过渡性等特点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争逐、消长和融合构成了当前价值观建设复杂的社会人文背景,也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纷至踏来,粉墨登场,价值多元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存在主导价值缺失,价值导向缺位,主导价值因而失去了其特有的统摄、协调和驱动功能,这就会导致价值失范。所有这些,都呼唤着科学合理的主导价值观的产生,表达了对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理论期盼和现实祈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似乎已不在于人们是否认同价值观的多元存在, 而在于人们价值观的如何选择, 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 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其具有统摄、协调和驱动的功能,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 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份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 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建构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 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之际, 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 都非常关注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关于真理和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关于“真实集体”和“虚幻集体”的分析,关于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等原理,是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从而使人信服地说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新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因为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既要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这才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也只有这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才能彰显其理论的力量。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个体形态”和“类主体”出发, 构建超越一元论和多元论的新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 既体现民族、国家特色, 又体现人类共同利益, 理性的、宽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当然, 这种新价值观的构建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作为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应蕴涵着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自由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因为自由和秩序是人类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第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强调自由和秩序的同时,也就内在地肯定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在统一。第三,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社会与个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马克思全面思考社会历史的两条主线。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应是对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解读。

总之,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在当今条件下所要求的价值观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所谓集体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它是一种新的集体主义,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部分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但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决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贬损个人利益的狭隘集体主义,而是融个体于自身,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体自主独立,这样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实现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全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注重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并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利益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有助于个体利益的充分实现和每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也拉开了未来社会理想价值观的序幕。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社会转型时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冲突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这一研究论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导向问题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这种相关性在社会常态发展时期还表现得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该课题的研究既可丰富价值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新的价值观体系的确立能够为社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为社会提供有利于稳定、健康、良性转型的政策导向,也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