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与社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2-0040-03
【作者简介】曹玉兰(1969-),女,江苏兴化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幼教工作者已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教育资源观,并致力于开发利用家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就“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情况”,对扬州市不同区域、类型、级别的40所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整体来看,扬州拥有丰富和广泛的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
(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
1.幼儿园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情况
调查发现,幼儿园已经充分考虑到对家长资源的使用,内容涉及家庭资源的人力、物力、社会关系、信息资源等,形式包括家长供物、家长助教、参与管理、协助保育、活动设计、活动评价、活动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家庭互动等方面,如图一所示。
由图一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最主要的三种形式为:家长供物、家长参与管理和信息资源运用。其中,家长主动供物的幼儿园有23所,占调查总数的57.5%;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有14所,占35%;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资源有14所,占35%。
通过访谈幼儿园“如何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发现,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已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开发者与执教者,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在家长群体中有不少人热衷于幼儿教育,他们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因此,有的幼儿园会请家长来园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或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在调研的40所幼儿园中,有75%的园所每学期都会结合课程内容,请家长来园做“编外教师”,这不仅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2.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运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较典型的有公园、医院、超市、公安消防、图书馆、邮电局、书报亭、交通管理、银行、餐厅、加油站和车站等12种,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知,幼儿园利用较多的社区资源是超市、医院和书报亭,其中利用超市资源的有35所,占87.5%;医院为27所,占67.5%;书报亭有23所,占57.5%。
在就“幼儿园附近1公里左右有哪些社区资源可以利用”问题对园长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园长们提及的社区资源中,频率出现最多的资源是公园和学校,其次是超市和医院,还有邮电局和服装店等。当谈及资源的拥有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有50%的访谈对象认为,虽然幼儿园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却没能完全开发和利用;在利用资源时,也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并没有挖掘出这些资源真正的教育价值。
(二)教育资源利用呈现整合性
1.教育资源与家长职业及特长相结合
幼儿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幼儿园邀请那些职业具有明显特点的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往往能在知识结构、职业经验与技能方面弥补教师的专业欠缺。在我们调查的40所幼儿园中,有24所幼儿园每学期会安排2~3次 “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如邀请做牙科医生的家长给大班幼儿讲解“换牙”的知识,请做交通警察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示范交通指挥手势,请在艺术学院当教师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乐器知识,请在市气象台工作的家长给孩子们介绍简单的气象常识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但充实了教育力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实效,还增进了家园间的联系。
2.教育资源与家庭环境资源相融合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时,很多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图片等资料,或者和孩子一起制作教玩具,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此外,有的幼儿园还积极挖掘家庭人员构成资源的价值。如在开展“家庭学习共同体”活动时,让孩子走进不同的家庭,使得很多三口之家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与同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密接触。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园教育观念的统一。
家长与教师“角色互换”,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幼儿家长的职业各不相同,作为社会劳动的产业分工,所处的各行各业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有其独特的产业特点。为激发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我们教育幼儿尊重成人的劳动,萌发他们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我们组织一系列家长走进课堂担任“一日教师”的活动。家长的参与,大大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更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同时由于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社会经验和专业技能等教育资源,客观上也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
家庭即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探究能力。幼儿对科学的认知还处在朦胧阶段,对科学知识包含的规律只能通过直观表现或游戏活动感知。家庭物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通过让幼儿与家庭事物互动,利用家庭事物为幼儿创造一个激发想象力、培养探究兴趣和操作技能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加其对科学现象的研究兴趣,让幼儿探索客观世界的欲望得到满足。针对幼儿天性好动、探究意识较强、喜欢乱搭配的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游戏、玩耍、研究的素材和环境。如让幼儿扮演消费者、维修工等角色,吸引其参与搭配捣鼓游戏,在活动中通过变换、加减、换位等方式创造技法,增强幼儿捣鼓能力,在游戏中提高科学内涵。
幼儿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的辅助,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和实践这种社会性是幼儿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社区资源非常丰富,能丰富幼儿生活,增强幼儿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幼儿发展离不开这个重要资源。
体验社区生活,培养幼儿社会意识。幼儿园作为社区组成部分,周围有很多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如,社区服务站、养老院、休闲活动广场、小卖部等。为丰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组织幼儿到社区超市开展“1元购物”活动,让幼儿了解如何进行超市购物,让其切身体会购物的乐趣。这类活动也就将角色游戏的“超市”拓展到了现实生活的“超市”,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带领幼儿至敬老院表演节目,让幼儿运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尊老之情,为社区和谐敬一份微薄之力。通过献爱心体验活动,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实践表明,这种体验式教育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采用图解、教具等教学方式。既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又让幼儿在客观上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奉献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 社区教育 资源共享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三方面结合方能发挥其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学前教育的大趋势。
一、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育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和自然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又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区设施等。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社区资源就象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许多幼儿园所处小区都有中心花园,这使幼儿园周围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境中”来。我们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创造与想象空间,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达到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效果。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新举措、新进步。
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幼教信息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又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伙伴和同盟军,共同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教育更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氛围。当前,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并不真正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要取得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尽可能一致,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不同需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开辟好“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传递新时期幼教信息;并引导家长认真阅读学习有关育儿的科学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三、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1.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 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 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 只有社区重视教育, 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 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 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 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 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 互相服务, 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 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 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合作状态。近年来, 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 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 三者应加强联系, 构建共育平台, 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2.桑林《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多参与》.《学前教育》,2001年,第6期。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教育导刊》,2002年11月。
关键词:晚期癌症患者;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健康教育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它是身体内癌细胞不断分裂而成,却并不受身体控制[1]。恶性肿瘤可以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2]。一直困扰着癌症晚期患者的主要症状有:感染、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恶病质、恶性腔内积液等。癌症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种种癌症晚期的症状折磨着患者的神经,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而治疗方法如化疗,常年的输液吃药等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是在患者的病情进入后期,化疗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治疗方法已经不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一种温和的、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的治疗手段。对于本研究以观察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的健康教育对癌症晚期的治疗效果为目的,检验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减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市四个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基地,其中的晚期癌症患者80名为研究对象。排除有其他重大病情或家庭经济差距过大的患者,按号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5~85岁,平均(76.67±8.82)岁;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7~86岁,平均(77.13±9.21)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照护1年,对照组患者将每月被专业医护人员随访一次,进行常规检查及治疗服务,观察组每周都会被医护人员随访一次,在对照组的照护基础上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社会、精神支持等服务内容。观察两组患者的身体、心理状况来了解其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及住院相关事项。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患者的病情控制判定标准 显效:恶性肿瘤得以控制且癌细胞分裂速度得以控制;有效:恶性肿瘤得以控制且癌细胞分裂速度减慢;无效:恶性肿瘤没有得到控制或癌细胞分裂速度依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2患者的生存质量判定标准 按照患者的自身感觉评价,临床控制:患者的疼痛减轻,生存欲望高,生活态度积极;有效标准:患者疼痛减轻,生存欲望较高,生活态度较好;显效标准:患者疼痛减轻,生存欲望一般,生活态度一般;无效:患者疼痛如前,生存欲望较低,生活态度低迷。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临床控制)/总例数。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癌症晚期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是87.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00%,差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总有效率是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事项比较 观察组的发病次数、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姑息照护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3]。姑息照护是:由一支多学科团队,包括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家庭照护者等,依靠合作在家庭环境下,为患有不可治愈之疾病的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协调和富有同情心的照护,以缓解他们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困扰,旨在提高他们各个阶段,从疾病确诊到居丧整个过程的生活质量。它属于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居家姑息照顾服务[4]。作为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比起一般的护理方式不仅有着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而且适合晚期癌症患者的需求。资料显示,社区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照顾者因照顾经历越来越多的沮丧、焦虑,精神身体相关状态降低,活动和角色受限,婚姻关系压力增大,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生活质量低,而导致晚期癌症患者得不到很好的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照顾,甚至出现消极的生存状态[5]。这表明了这些患者及其照顾者都有较多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领域和社会支持领域的需求。
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对患者及其照顾者的需求有着对应的护理模式,紧紧围绕居家癌症患者实际需求构建,减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沮丧,焦虑的情绪。其不仅在整个服务内容中考虑了患者的需求,也充分考虑了照顾者的需求,并增加相应服务内容,使其服务范围扩展到患者的家庭成员。还联系实际,帮助患者联系志愿者、护工、送药上门、协助联系社区医院床位、帮助联系慈善援助等,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帮助及便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的生存态度更加积极。本研究中得到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的患者不仅病情控制的更好,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还降低了发病频率,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诊治,控制病情,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家庭的温暖,拥有更多的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提高患者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区-家庭一体化居家姑息照护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更明显,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资料:
[1]陶宝明,梁静,曹癸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05):17-20.
[2]黄淑娇,温卫东,黎辉敏.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6,08(09):59-61.
[3]高丽珍,贺树敏,邢宝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318-319.
关键词:家庭医生;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尿微量蛋白
教育是一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013年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3.3亿,约每2名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1]。高血压控制成功的关键在于患者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及自我管理。家庭医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将家庭看作一个护理单元[2~4],运用相关的家庭系统理论制订可行的针对性干预对策,体现“尊重、支持、灵活性、选择、合作、信息、授权、力量”的核心服务理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自与家庭医生签约的旗忠村和敬南居委的高血压居民300例,按照其生活行为方式的不同、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干预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进行比较。其基础状态下的相关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3。
由于年龄、性别、血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肾脏病史、基础状态下尿蛋白情况、运动习惯以及高脂饮食经过检验,P值均>0.05,因此我们认为两组在干预前上述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可以进行饮食干预。
由于年龄、性别、血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肾脏病史、基础状态下尿蛋白情况以及运动习惯经过检验,P值均>0.05,因此我们认为两组在干预前上述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干预。
由于年龄、性别、血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肾脏病史、基础状态下尿蛋白情况以及运动习惯经过检验,P值均>0.05,因此我们认为两组在干预前上述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可以进行戒烟戒酒干预。
①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够理解并完成问卷调查;②病程在1年及以上。排除标准:①高血压伴随有其他严重疾病,需长期卧床;②存在语言沟通障碍;③患者或其陪伴家属不接受或不配合本研究;④各种继发性高血压。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1.2.1将研究对象分为饮食控制组、戒烟限酒组、体育锻炼组。
1.2.2对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病基本知识、健康信念、高血压与饮食、体重、吸烟饮酒、体育锻炼。
1.2.3干预措施如下 ①高血压健康教育理论课程2次/w,发放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指导资料;②与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并对其咨询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复、解答。③分别要求饮食控制组的高血压患者钠盐摄入量
1.2.4对照组未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1.3效果评价 1年后将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①两组高血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②两组高血压数值。③对体育控制组、饮食控制组、戒烟控酒组作干预前后比较见;④对尿微量蛋白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高血压认知知晓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组血压数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尿微量蛋白的比较呈显著差异(P
1.4统计学方法 采统计软件spss11.5,运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对比。
2 结果
3 讨论
3.1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引发心、脑、肾等多种危重病变[5]。本研究通过家庭医生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使之有目的地减少危险因素,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是肾脏早期损伤的标志[6]。尿微量白蛋白的分子量为6.9kD,带负电荷,是肾小球滤过膜所能通过的最小蛋白质分子之一,占滤过蛋白总量的40%,对患者定期尿微量蛋白的监测,可以早期判别肾脏的损伤情况,从而延缓高血压肾病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一年来对150例高血压患者不断地、针对性地健康教育,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说明家庭医生深入社区家庭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由此可见,家庭医生介入社区进行有针对性有目地的健康教育又是必要和重要的[7]。
3.2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因我国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没有完善的制度,完全靠社区医务人员自我约束自觉进行;②不能长期进行干预;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多投入又有限;家庭医生人才短缺;多数患者不能长期进行健康教育。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社区的健康教育停留在发放宣传单、广泛宣传的层面,缺乏宣传的深度和针对性,导致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较差。
4 结论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状况,按照高血压规范管理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并根据疾病改善状况进行调整,达到循环评估、持续干预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高血压知识及防治措施,社区医生从传统的坐诊转变为上门深入家庭进行服务,加强了医患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分阶段分步骤地帮助患者树立预定干预目标,帮助、教育患者改掉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且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以及公卫医生组成的系统团队能够全方位、全程关注患者血压,实现防、治、保、康教、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创造性、规范化的卫生服务模式[8]。
综上所述,本案中家庭医生对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能够增加其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减少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有效降低尿微量蛋白,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社区健康的管理,是基于管理理论和新健康理念对社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和发展个人及家庭技能的全过程。家庭医生对社区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的质的飞跃。家庭医生对社区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的基地于扎根社区,具有提高社会公平性、发扬社区能动性,最大限度解决民生问题的全方位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上)[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9):641-652.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1997:193.
[3]张丽,于兰.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19-1122.
[4]陈希萍,潘杰,李子萍,等.高血压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5B):1223.
[5]黄金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2(8):185-186.
[6]ZHANG H,WU W.Radioimmunoassay of 5 species of microalbuminwas applied to evaluate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J].Clinical Focus,1998,13:792-793.
1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习得语言,输出是输入的自然结果。1985年,加拿大的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表示质疑,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可理解性输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还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后来,Swain将输出的几个功能总结为:1)增加语言的流利度和自动化程度;2)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揭示所想与所能之间的差距;3)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1]。
2007年,文秋芳教授就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1]。学习过程中没有输出驱动,即使输入质量再高,输入内容再多,其习得效率也是很难令人满意的。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方面考虑,与培养学生的听、读接受性技能相比,培养说、写、译表达性技能社会功能更强,特别是口译、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方面来说,单项技能训练法明显不如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效果显著,后者更符合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此后,陆续有各类课程的教师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2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依然遵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语言输入,轻视语言输出。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英语听说产生排斥心理,听说能力成为大学生普遍的薄弱环节。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偏重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教学。学生消极地去听大量听力材料,对多项选择、词汇填空给出正确答案,听力教学枯燥无味、没有活力。而且,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笔试成绩为500分以上(含500),或六级成绩为425分以上(含425分)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口语考试,普通高校符合这个要求的学生不太多,所以,和“说”相比,多数院校注重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忽视口语表达能力。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参加各种补习班,经过了10多年的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再者,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庞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只能采用大班型授课的方式,教师无法满足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只能集体讲授他认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输入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机会不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输出机会比较少,教师也无法进行充分的反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3 输出驱动假设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输出驱动假设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教学程序有了明显的改变,先输出后输入。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2]。
3.1 师生各自承担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1)设计真实的输出任务,并且任务难易度要与学生英语水平相符。真实性是指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同时,完成任务需要的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型要与学生实际水平一致;2)提供合适的输入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输出任务。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知识输入的效率,材料和输出任务的吻合度越高越好;3)对学生的输出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4)对学生的输出结果给与有针对性的反馈[3]。学生的任务是:1)尝试完成输出任务;2)领会和搜寻新材料;3)准备完成输出任务;4)学生展示输出成果,与同学们的成果进行比较、对比,取长补短,然后教师点评。
3.2 新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以《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为例,讲第二单元Conversation 1时,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场景:你正在写论文,你的同学刚接完家里的电话,非常想家,情绪低落,你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设法去安慰、鼓励她。两人一组展开对话。学生在准备输出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表达上的障碍,例如,如何询问对方出什么事了,如何表达负面情绪,如何安慰对方,让其振作起来。下一步,教师播放Janet和同学Kate之间的视频对话,了解了自己的知识盲点后,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输入材料,认真听课,消化领会对话内容,圆满解决之前遭遇到的语言障碍。接下来,学生修正自己语言体系的不足之处,再次完成输出任务,展示输出成果,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除了情景对话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其它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进来,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访谈、短剧表演、看视频复述事件、英语演讲等。
3.3 课外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
【关键词】家园社区 协调教育 幼儿发展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必然性
1.从幼教的现状来看。从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如果不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并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子女的需要。
2.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和大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幼儿教育的空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必须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幼儿教育并不仅仅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纳入开放的社会体系即社区之中,幼儿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的大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并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从合作的可能效果来看。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有利于充份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有利于幼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发挥整体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从体制上来看,社区是教育三维坐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幼儿园、家庭与社区越来越密不可分,通过三者的合作,使幼儿教育有了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为幼儿教育与具有社区特点的经济、社区协调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其次,从资源上来看,三者的合作使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人力方面,它可以发挥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各界人员的积极力量,形成正向诱导。从物力方面,三者的合作可能调动社区内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社区的幼儿及其家长,服务于幼儿教育。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现状
1.以社区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即以社区为依托,依靠基层社区政府各部门力量,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组织实施各种教育活动,开展并实现社区与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合作。当前家长的观点有了很大转变,素质越发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幼儿的教育投入很大精力,我们教师也应从多个角度利用一切机会有机的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理解我们,以便能更积极的参与、配合我们的工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代替的。就幼儿园教育来说,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间的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2.以幼儿园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即幼儿园依托并发挥社区内的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园内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网络,开展并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与社区相比较,幼儿园作为专职的幼儿教育机构,有大批具有幼教专业知识的保教人员,有专门的幼教场所及丰富的玩教具,在开展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时,幼儿园独具优势。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开展了社区方面的工作,积极与社区组织建立协作关系,以幼儿园为主体开展一些走出去的教育活动,既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因条件各异、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探索性,缺乏理论的有效指导。理论上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开展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另外,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大部分处于探索之中,家庭实际情况、社区模式、幼儿园特点的复杂性考虑得不够充分,特色体现得不明显。
2.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进展缓慢。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家庭素质有待提高,这些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进展;从主观上说,还有相当多的人把教育幼儿的责任推给幼儿园及家庭,忽视社区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应起的和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这从主观上导致了三方面合作的困难。
社区学前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怀孕前至小学前这一阶段在优生、优育、优教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教育合力以优化育人环境。
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往教育的时空界限,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社区学前教育优势
1.有利于儿童整体发展
儿童是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关怀。建立从生理到心理、从治疗到预防、从预防到发展的全方位儿童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使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居同等地位,是儿童整体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观念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儿童社会化的阵地;社会对儿童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因此,学校、社会、家庭的融洽和沟通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有利于教育资源利用
在社区内综合协调并发挥和利用一切可用于教育的资源,动员全社区的力量参与、督导社区学前教育的实施,将社区内潜在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的规划、组织、标准、实施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社区早期儿童发展实验与服务基地,使其成为全方位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惠及更多的家庭与儿童。
3.有利于拓宽教育机构社会职能
社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社会化,不但体现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怀,也表现为学校和社会联系与沟通的加强,社会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其成员施加影响,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也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一切设备和资料也向社会开放,并承担相应的任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日益密切,相得益彰。
二、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途径
1.构建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社区学前教育以“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程为中心,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深入家庭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形成卫生保健部门或医院、教育机构、文化宣传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工作网络,实施托幼一体化的早期潜能开发与素质教育,打破生育、养育、教育在阶段上分步走的陈旧观念与做法,真正使优生、优育、优教有机融合、同步实施。
2.建立社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成立由家长、教师、民众代表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儿童早期发展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评价系统和督导制度,创造“评估——指导——发展——评估”不断循环互动的家庭·社区工作机制,制定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如创办社区父母、儿童学习活动中心、亲子俱乐部等,使父母学习、儿童教育两手一齐抓,把社区的整个家庭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和干预对象,将科学育儿的工作全面推进。
3.做好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双向服务
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和社区内环境,开办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游戏室、儿童乐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场所,为广大儿童提供多种接触社会、加强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托儿所、亲子园等托幼机构向散居儿童开放,积极为社区服务,带动和促进整个社区人文环境的发展。
4.促进家园、园际、社区间良性互动
全球性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工作、娱乐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局域网、多媒体、电脑室等设施,为丰富儿童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使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影响与辐射作用,在教育、管理、服务等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供更多的教育机构、家庭、社区选择与共享。
现代教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使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比较而言,美国的学前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社区教育体系发展得也比较完善。本文旨在简要探讨美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并与我国的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状况进行粗略的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受“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对儿童保护和教育参与意识比较强,社会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的,这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美国不仅有由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俱乐部、企业、社团等合作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人员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简称社工),而且,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地方绅士、学生家长等都普遍具有关注社区、贡献社区的思想,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平时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各种儿童教育活动,都会引起社区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支持。在美国,私人捐款设立教育基金、投资兴建社区公共教育设施、建立社区学校已成为一种风尚。
在我国,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自从学校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学校就开始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职能,就连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发展负有全责。而且,受我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多是关门读书,很少与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和社区也是无从参与教育过程。于是,学校就成为独立于社会的教育的“孤岛”,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就成为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等教育思想的渗透,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对教育支持的重要性,但就全社会来说,人们的教育参与意识仍然比较差。在一些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往往是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多限于幼儿园或者是社区教育有一定认识的领导及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园所,未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
而就幼儿园自身来说,对社区教育也存在认识不清或动机不纯的问题。园所认为搞社区教育是“赔本的买卖”。相当多的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未考虑、了解社区公众的需求,没有同社区协调互动,导致参与者寥寥无几,人气不足。再加上幼儿园本来自身教育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许多教师视搞社区教育为负担,社区教育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如社区内从事各种职业的居民、工厂、医院、超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这些社区资源为幼教机构和组织利用后,在教育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儿童发展与教师成长等方面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社区资源,在这方面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在社区资源方面,美国社会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如前所述,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是全民性的,人力资源充足,而且人力资源的质量也比较高(美国的人口素质高)。在物质资源方面,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这决定了政府部门对教育可以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突出表现在社区环境设施的建设方面:美国有为儿童免费开放的社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脑房、公园等。各社区图书馆均设有儿童专署区,书架的高度与儿童的身高都是相匹配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美有8300多所博物馆、艺术馆。耗巨资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基本上免费向学生开放,有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到这些公益场所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的博物馆还与一些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甚至把展品送到学校去。周末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免费参观。
其次,美国的学前儿童教育人士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识也比较强,幼儿园平时非常注重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也常常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到博物馆、艺术馆参观学习,到工厂、医院等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是社区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在的社区又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家长也经常组织带领孩子参与各种社区教育和公益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第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本来重视程度就不够,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投入上更显得心有力而力不足,社区内能够为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设施比较少。有限的一些可供利用的公共教育设施也存在应该免费的地方而不免费的问题,像公园、文物景观、革命纪念馆等公益场所,长期以来一直对家长和按一定的身高标准对儿童进行收费。
第二,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还比较差。许多幼儿园都封闭办园,一学期走出校园进行的大型活动次数极为有限,利用社区各种人力资源进园教育也不充分,同时,社区各方面关系协调不够,也造成了社区资源不能得到综合利用。
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美国儿童教育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即三者在平等基础上的协调、互相合作。美国推行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即HAPPY计划,它直接通过社区把培训带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入户指导,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孩子父母的集会。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如幼儿教师长期利用节假日,为周围居民举办幼儿教育班、英语班、舞蹈班等,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平时还有专业教师为家庭、社区上门服务。
近几年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服务”。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率先开展起社区学前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将幼儿园等正规幼教机构面向社区开放,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本社区为入园儿童及其家长。如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为入园儿童与园内儿童的联谊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和家教讲座等。在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社区,如青岛已建立了“家庭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它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让社区幼儿成为社区教育指导对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也是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
但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社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由于对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入,不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开展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社区教育活动只是场面热闹有余,而扎实不足,家长的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出现应景行为。这些都表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社区教育活动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十分重视,一般由居民生活区中设立的社区学院专门负责,如美国檀香山社区学院。它要求经过培训的教师,必须具备与家庭、社区各方面联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