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校外培训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培训安全

第1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中小学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抓好措施落实,科学有序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复课后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抓好疫情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外培训机构扩散,全力守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基本原则

把保障师生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国家和中小幼和校外培训机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为工作依据,最大程度地预防疫情发生及人员危害,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做到风险得不到控制不开班、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班、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开班。

三、可以开班的培训机构

此次可以开班的培训机构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面向参加2020年高校艺考的高三学生、参加2020年高考的往届复读生开展学科类线下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所有其他类型的学生一律不得进入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四、培训机构的准备工作

1.完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各校外培训机构要建立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疫情防控、疫情报告、教职员工培训、教学组织、通风消毒与隔离等各项制度。要建立校、班、家长三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应及时掌握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疾控机构、定点医院、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人员名单及其联系方式,畅通信息渠道。

2.做好开班前排查。校外培训机构要在开班前做好高三艺考生、高考复读生及员工的健康监测工作,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全面掌握开学前14天员工、学员及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行踪轨迹等,做到零遗漏。艺考生到校外培训机构上课要经学籍所在学校同意并签订协议,明确离校时间等事宜,做到与培训机构有序衔接。学籍所在学校对艺考生的健康追踪能够与校外培训机构开学时间衔接上的,可由学籍所在学校开具证明,校外培训机构应该予以承认。员工、学员及家庭成员未做到14天身体健康状况、行踪轨迹精准排查的,一律不得进入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要将参加培训的艺考生、复读生名单提前报审批机关备案,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高考报名序号、身份证号、照片等信息。

3.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准备。各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储备,确保足额、到位,满足开班后疫情防控的需要。如消杀用品、口罩、额温枪、水银体温计、洗手液等。

4.设置隔离室。确实具备开班条件的机构需要提前与卫生健康部门确认指定的收治医院,并依据学生人数科学测算、合理设置相对独立、数量充裕、符合卫生防疫部门要求的隔离观察场所。按要求配备隔离室观察室必备设施和物资,用于暂时留观体温检测中发现体温异常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避免交叉感染。

5.做好公共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各培训机构在开班前要对办学场所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卫生清洁,要依据有关标准,每日做好学生教室、洗手间等公共场所消毒工作,不留死角。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师生员工饮食饮水安全。

6.做好开班提示。校外培训机构具体开班时间明确后,要通过“告家长书”等方式告知学员和家长开班时间以及开班后应注意的事项,要求每位师生签署如实报告旅居史、健康状况等情况的承诺书,确保平稳有序开班。

五、开班流程

1.各培训机构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做好开班的准备工作,包括疫情防控的规章制度建设、相关责任人员的分工、开班前排查、疫情防控物资准备、隔离室设置、公共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和应急演练的准备工作。

2.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开班申请及防控措施方案。

3.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疫情防控部门对照防疫标准逐条验收。

4.经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检查评估合格的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5.通过审核的培训机构要签署安全承诺书,承诺全面落实防控要求,并严格按指定的日期开班授课。

六、开班后防控和教育教学统筹工作

1.落实防控工作不放松。严格按照中央、、市县部署,把县2020年春季校外培训机构开班工作落到实处。各校外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在岗在位,推动落实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各项任务措施。对师生员工排查毫不放松,严格落实每日晨午检制度,实时动态掌握所有师生员工身体状况。

2.实施错时错峰培训。校外培训机构要按照培训学员的人数,错时错峰安排培训场次和班级人数,组织培训学员分散就坐,降低师生分布密度,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决不允许搞聚集性活动。切实防止出现校门通拥挤、学员和家长大量聚集等情况。停止举办任何进入培训场所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3.实施“封闭式”管理。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实施场所“封闭式”管理制度,严控人员进出,除员工、学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培训场所。各培训机构要严格落实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印发<县“人人有码、码上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所有进出培训场所人员(含保安、保洁等)均须落实“身份核实→扫码或亮码+测温→登记→放行”等工作流程,相关人员须佩戴口罩。未取得健康码“绿码”的员工和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快递外卖,不得进入培训机构场所。县教育局对已营业的培训机构“人人有码”工作落实情况,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4.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复工开班后,校外培训机构要参照《各级各类学校制定错时错峰开学实施方案工作指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开学工作指南》(松教防发[2020]6号),做好培训场所每天日常性清洁消毒,做好消毒记录。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每天做好各类教学、生活及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严禁安排学员在密闭环境下学习和活动;要暂停使用空调。

5.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校外培训机构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官网官微、走廊宣传栏等平台,普及卫生保健常识,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组织员工和学员学习《各级各类学校制定错时错峰开学实施方案工作指南》,指导员工和学员加强个人防护。开展手部卫生教育,配备充足洗手设施、洗手液、抹手纸等,张贴“七步”洗手法,引导员工和学员养成勤洗手习惯、掌握正确洗手方法,严禁随地吐痰,注意咳嗽、打喷嚏时的卫生礼仪,人际交谈应保持适当距离。

6.建立缺课登记追访制度。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掌握所有未正常到岗到课的员工和学员的健康状况,对缺勤、请假、早退的员工和学员,落实专人每天做好电话、网络访问,了解其身体状况,进行情绪安抚,提出健康建议,并记录、汇总相关情况。

7.强化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培训期间,发现体温异常的员工和学员,要用水银体温计进行体温复测,复测后仍然超过37.3度,校外培训机构要第一时间上报卫健、疾控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疾控部门指导意见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机构要做好患病师生随访工作,开班时严格执行开班查验制度。

七、相关要求

第2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关键词:利益契合;高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64-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动手技能、具备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习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实环境下的工程(现场)实践是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习惯养成的必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具备真实环境且运行良好的“校中厂”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一直把真实工作环境的构建作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技能相对单一的专业,由于其工作对象也较为单一,可以用较少的资金组建真实环境的“校中厂”;或因其生产过程时效性、安全性要求不高,企业从降低用人成本的角度乐于主动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这些途径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中工程(现场)实景教学环节的需求。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还有很多培养复合技能、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其面向的可能是系统复杂、设备庞大,生产过程对时效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对象。无法在校内设置真实完整的工作环境,且真实岗位的顶岗实习则是企业无法接受的。这种情况下,在企业中设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工程(现场)实践训练,辅之以校内环境下的单项技能训练、仿真或虚拟环境的综合技能训练,就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选择。以热能和发电技术类专业为例。发电行业的生产方式具有高度实时性、安全性,且生产组织复杂,设备体积庞大,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仅能做生产流程的局部真实再现或过程仿真。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认知真实生产流程和设备、熟悉生产工艺、接受生产纪律熏陶的作用巨大。

当前,“学校热、企业冷”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尤其是对生产流程庞杂、时效性、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已有基地运转不良、工程(现场)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尤为突出。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企业从以往模式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无法获“利”,缺乏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依靠“关系网”、“师生情”维系的实践基地,若企业联络负责人更换,实训基地就无以为继,只好再联系新的企业重建基地。在这种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中,学校对企业的单向利益需求,尤其是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无法用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全方位深入研究企业和学校的利益需求,从利益契合出发建立共建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机制,在基地的运行实践中探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的有效方法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培训和服务等功能是目前职业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能够长期、稳定和有效运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和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行业特点决定了“校中厂”或全员真实顶岗实习难以实现,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我校逐渐探索出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畅通途径――以贴近真实工作过程的校外实践教学辅之以校内实训室中局部真实再现的单项技能训练、仿真或虚拟环境下的综合能力训练。在此过程中,总结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当在校企双方充分利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利益契合为出发点,把握校企共同出资、共同建设的基本模式,遵循夯实基础、循序拓展的合作途径,最终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不仅要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需求,还要通过利益引导让企业从合作中切实获得短期或长期的“好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的积极性,从而维系基地的长期存在。在基地的实际运行中,以“共管共育、共享共担”为指导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标准建设,保障基地的稳定运转和教学功能的有效实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机制。

三、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

我校作为一所电力类高等专科学校,与电力企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随着电力行业“厂网分离”、“主辅分开”等制度改革和发电企业生产、管理体制的变化,我校热能和发电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在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变为学校对企业的单方面需求。由于生产安全方面的考量,企业对这类需求往往感觉到是一种“麻烦”。现场实践教学实施时不得不依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往届毕业生的关照勉强维持。同时,由于受到实习费用、住宿场地、企业人员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实习地点频繁被迫变化,实习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评价更无从谈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途径,学校2011年确定了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首批利益契合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试点单位。在校企合作协议的洽谈中,由学校教学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对双方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基地建设、着眼实际需求分别列举出校企双方诸多的利益需求点,进而对这些列举出来的利益需求寻求其契合点。如该企业的培训部门同时是大唐集团的点修定修培训中心,对相关专业的培训师资需求迫切,同时学校也需要大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为提高运行人员的操作水平,需要建设火电机组仿真机,但拘于资金限制无法立刻实施,而学校已有多种类型的仿真机可供使用;企业需要对职工进行定期的人员培训,学校也需要教师定期进行工程实践等。在利益契合分析的基础上,双方确定将师资共享、仿真实训室建设、人员培训等三项契合点作为首批校企合作建设内容。校企双方合作在企业内设立了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唐首阳山实训基地,配置相应的教学场地和设备,成立了以企业人员为主,学校专业系部人员参与的兼职管理机构。在该实训基地成立后的两年中,学校先后为企业提供了汽轮机、锅炉等十三个专业30余名内训师参与企业员工内训,企业则为学校提供8名热机、电气、安全等专业的兼职教师并独立承担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1 000余人次的校外实践教学任务;学校提供仿真机软件,企业提供场地和计算机硬件,以资产转移的方式在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建设300MW和600MW火电机组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应用于企业员工运行技能强化和实习学生的仿真技能训练;此外,学校还应企业需求开展了一期全能值班员技术培训,燃料管理和脱硝运行等两期技术讲座,企业则委派技术专家为动力系师生举办两次运行技术讲座。为保障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校企双方人员还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实习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完成《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实训设备管理办法》、《实训学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标准,初步形成校企双方基地共管,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投入共担的常态化运行模式,有力保障了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由于该实训基地成效良好,于2013初通过河南省首批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评审。

基于同样的建设思路,2014年学校依托在人员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国网能源电力检修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国能检修培训基地,以师资共享、电力设备检修实训室建设、人员培训作为合作的主要内容。此外,以全国高职高专学生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为契机,在竞赛平台提供商――博努力仿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博努力仿真培训基地,确定将竞赛组织、仿真软件二次开发、人员培训作为双方合作内容。上述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均运行良好,在学校热能和发电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措施

(一)根据培养目标差异,合理划定合作企业的技术领域范围

对培养复合技能、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而言,其技术领域往往面向的是围绕某类岗位或岗位群形成的产业链条,其中高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针对该产业链条中的某(几)个节点。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就需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培养目标差异,合理划定合作企业的技术领域范围。例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在于学生的生产实践培养、兼顾教师技能提升和现场锻炼,就应选择毕业生就业时直接面向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点是面向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兼顾部分优秀学生的工程实践,则可将合作企业延伸到更广泛的上下游技术领域。

以热能和发电技术类专业为例,其专业面向是电力生产过程,而服务这一对象的企业包括上游的电力设备制造厂家,发电厂,为发电厂提供服务的设计院、调试所和电力建设公司。高职高专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时直接面向的企业主要是发电厂和电力建设公司。在选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时,若是上述第一种培养类型,则应重点选择发电厂、电力建设公司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若是第二个层次,则基地的选择范围可以扩大到电力生产的上下游企业,如设备厂家、设计院、调试所等。

(二)基于利益契合导向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建设的内容

初步确定合作企业的技术领域范围后,需要结合地域、合作历史状况等实际情况,与拟合作企业进行初步接触和沟通,从中遴选出对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实训设备等有较为迫切需求的企业作为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对象,以框架协议约定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

在拟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时,尤其是建设初期,应当基于充分的利益契合分析。即由学校教学专家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人才培养中的不同角度列举出学校关注的利益点,同时企业技术专家则从生产需求、人员培训、企业发展等角度列举企业关注的利益点。校企专家一起对所有列举出的利益需求点进行详细分析,筛选出能同时满足企业和学校需求的利益契合点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合作内容,以此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出发点。当然,随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持续深入,其合作内容也可逐步扩展到企业或学校单方所关注的领域。

(三)共管共育、共享共担,不断完善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和制度保障措施

要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还需要有完善可行的管理模式和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作为校企合作建设项目,基地应当围绕“共管共育,共享共担”这一运行管理模式,即人才培养共管共育,资源共享,投入共担,并在实践中不断界定、调整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基地在学生合作培养、师资进修、企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服务功能。

五、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制约因素

虽然利益契合导向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拓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一条途径,实施中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拘于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虽然政府层面了诸多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在支持高职院校建设方面也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在如何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尤其是针对企业方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使校企合作犹如空中楼阁,更多体现在文字论述或人才培养的个别阶段,并未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精髓――全过程共育人才。虽然利益契合导向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有利可图,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但仅从学校层面能够给予企业的“利益”有限,制约了这种合作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提升。

第二,基地运行中涉及的项目发生在两个不同法人单位之间,均涉及资金来往,但在现行财务制度下,往往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难题。如企业受到经营范围限制,无法对学生或教师参加生产实习开具相应发票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三,加强基地管理,落实规章制度,保障教学效果,需要持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由于现行基地管理人员只能采用兼职方式,若没有学校和企业的鼎力支持和实际投入,基地的实质性管理难以维系,就无法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通过利益契合引导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利益获取激发企业主动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共管共育”,基地设施的“共享共担”,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可以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常态化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秦兴顺.利益共同体驱动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9-22.

[2]王晓江,罗怀晓,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4]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66-69.

[5]杨小琨,秦光耀.工作过程导向的集控专业实训课程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69-170.

Discussion of Out-of-school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terests Agreement

YANG Xiao-kun,ZHAO Feng,FANG Shu-yan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460,China)

第3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近年来,xx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本着“以人为本、彰显个性,提高素质、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好评。

    一、强基础、重投入,打造一流的校外教育平台

中心自成立以来,国家配套设备全部安装并投入使用,所有设施、设备的开出率达到100%;先后投资66万余元对中心进行了装修及日常维修,投资47万余元给中心配备了多媒体、监控设备,购置钢琴3架、空调8台,并对中心微机室教师用机、学生用机进行了全部更新换代;同时,每年县财政拔出1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中心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中心内部水、暖、电等日常费用全部由县财政负担。目前,中心内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强管理、重实效,打造社会信赖的校外教育机构

一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管理。制定出台了《xx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心工作向更高层面迈进;二是建立健全中心内部规章制度。完善了《xx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实施方案》、《中心安全保卫制度》、《中心财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中心工作运行规范、安排合理、秩序井然,得到了社会各界、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

    三、强师资、重质量,打造优质的校外教育平台

一是强化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制定《xx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教学设计、有反馈,并根据家长、学生的需求及时进行整改,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将中心教师的业务提升与“远程教育”、“国培”、“省培”及全县教师培训接轨,积极选配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中心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率达到100%。同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校外教师培训,参与率达100%,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四、强组织、重参与,打造人人受益的青少年校外教育

第4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问题及对策

一、导言

面对知识经济、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建筑类专业,学生必须依靠科学的实训锻炼才能获得专业的技能素质,因此,更应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的零距离。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教育的大发展,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其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对接实施,有助于解决建筑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适应企业工作时间较长,需要二次培训等弊端。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下大力气,组织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建设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教师缺乏,指导水平不高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只是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双师型” 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重要。高职教育是以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尤其是建筑类专业,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招聘毕业生,但新毕业大学生由于实践经历不足、缺乏职业教育经验,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对于已有的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由于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大部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不能够深入企业实践,知识构成和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企业实际脱节,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显得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或者精力不够、疲于应付,对于设计的实训项目仅是纸上练兵、脱离实际,缺乏岗位、内容等的针对性,缺乏实用性、创新性等。此外,由于受到企业工作实际、学校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聘请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水平人才承担实训教学,这也影响到了实训效果。

2.企业积极性不高,互动不足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中,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互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只注重近期生产效益,而不愿意承担学生实训费用,认为在本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校方不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帮助,相反需要承担学校实训任务,会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安排大量学生在企业中参加实训,尤其是项目现场,由于学生的非职业性、缺乏安全意识,害怕承担安全事故而带来的责任。因此,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都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主动找企业建立的,很少有企业主动找到学校合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缺乏有效运行的动力,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

3.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

高职建筑类专业除了课程体系中有许多专业课需要实训,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还安排有认知实训、生产实训、协岗定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等,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实训时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每次需要实训的学生数量较多。因此,对于许多实训任务,往往存在学校需要实训时,企业没有适合的项目;而且,由于建筑及其生产的特点,往往能够一次容纳的实训学生数量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有效运行。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不足

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在政策、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校企合作理念得到了学校、行业企业的共识,校企深度融合,对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较

成熟,形成了多种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而国内对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少而且不够深入。比如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在基地运行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在已建立的基地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不懂专业,对土建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等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也是实训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双师型” 实训教师队伍。首先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满足数量上的需要,然后采用经济杠杆、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投身生产科研一线,提升服务能力,进而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等级证书。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不可能大批量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因此可以采用定期轮训的方式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采取企业兼职、自主创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二是从实训基地所在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基地实训教师。三是学校制定优惠政策,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师执业培训合格后,作为学校的专、兼职实训教师。

2.加强内涵建设,创造校企合作条件,实现互惠双赢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创造校企合作条件,实现互惠双赢,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双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服务,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融实训、培训、生产、服务等为一体的实训场地,使其既是教学场地也是生产场地,实现基地价值最大化,让企业认识到所建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学生实训,更是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通过为实训学生购买实训保险、加强安全教育,避免或降低企业因实训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培养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生基地实训,满足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需求;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的实训教学形式

对于学生实训人数相对集中、时间相对固定、实训基地容纳数量有限等问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的实训教学形式。采用小规模平时分散实训的办法,变集中实训为分散实训,以保证有足够的岗位供学生校外实训。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确保实训基地稳定运行。一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派人员组成,统筹校外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完善《实训学生管理规定》、《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等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出台校外实训基地特殊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鼓励性政策。三是完善机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绩效考核制度、实训基地经营制度等机制建设。此外,校外实训基地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合作组织形式,以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带动职业院校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快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就业导向”,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旭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2(07).

[2] 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02).

[3] 李俊霞、周士锋.高职教育校外

第5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第6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我们在“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批准号FFB108119)中,努力把校外教育活动基地作为促进队员自主发展的平台,实践研究校外教育活动在学生自主发展中的意义与起到的作用。利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双重作用,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这些活动延伸了少先队的基地教育利用,搭建了展示个人才艺、拓展个人能力的平台。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来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请进来”是由学校买单的社会公益教育,将一些有培训、讲座能力专家、专业人员请到学校来,比如交通安全、自救、逃生、疏散、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培训与讲解。“走出去”是让学生在老师及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尽可能地创造让孩子走出去的机会,学生能够自愿参与的校外教育形式,如雏鹰小队活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等。这些校外教育活动从其内容、过程与收效来看,确实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校外教育没有统一的计划或大纲及教材,因此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多样。比如公益、科普、环保、生产、劳动职业角色体验等方面。一些学校还建有着长期或短期的校外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的设立主要依靠了学校各年级、班级的热心家长及家长委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因此,他们利用和挖掘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人力、物力资源、提供了培训、拓展的机会,提供了社会人文景观,使得少先队活动空间得以向各领域扩展。小队、中队、年级、甚至学校的学生都共同享有校外教育的机会。这些家长们成为了优秀的志愿辅导员,成为了学校与社会的纽带。

现就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的一次典型案例来对挖掘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行分析。

2011年12月3日,我校五年级某中队同学前往某武警消防学校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活动。对于这种集体“走出去”的校外教育活动,学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活动前辅导员们做了三项准备工作。一、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家长对活动的安全建议、意向及要求。二、提前与活动地点负责人联系、协调安排。在活动内容与安全性方面多次调研、调整。三、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要求及安全指导。只有精心的准备,才能保障活动的安全及活动的顺利进行。

由于少先队活动不同于成人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还应把握住了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来开展——既要关注学生年龄认知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到少年先锋组织的独立性。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也是辅导员们要动脑筋的。此次活动中以参观、游戏与体验为核心,适当的插入了一些简单易懂的学习内容,尽量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比如,20分钟的消防知识讲座中,讲座内容应言简意赅,火灾场面的图片以建筑物的损毁为主,多采用卡通形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火灾逃生技能要有互动,要尽量教给孩子们简单易行的,提前编写消防避险儿歌……活动计划由辅导员们精心设计,为的是量身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因为是少先队的活动,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队员们的自主性,以队员为主体,来开展活动;留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们去体验、思考;辅导员在活动中只是组织与引导,真正的主题是学生。比如,逃生演练、心理行为拓展时,都由学生自己组织,计划,辅导员旁观、评价。把活动的自适当的还给学生,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有了充分的研究与准备,校外教育基地才能发挥其作用,活动才能顺利、成功的开展。

我们邀请家长与孩子一同参加此次校外教育活动。学生48人,家长92人。活动地点距离城区的10公里。根据前期调查问卷,辅导员们对此次出行进行了全面摸底及协调组织,依靠家长自身资源,解决了一百多人往返的交通及安全问题——大部分家长能自驾车前往,同时也搭载了没有条件驾车前往的学生和家长。大家顺利、安全地到达了活动基地。

到了目的地,消防武警某大队早已准备好此次接待小学生的活动。刚下车,教官把我们分成了两队,一队学生,一队是辅导员和家长。教官对两个队伍作出了统一的队伍纪律及行进要求:整齐行进,安静参观。看到家长队伍严肃认真地稍息、立正,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也严肃起来,明白了,我们不是来玩乐的,我们要严守纪律。队伍安静而整齐地行进着……

按计划,我们首先参观了该大队官兵的内务设置。官兵们严阵以待,以整洁的仪容、规范的内务展示给师、生及家长们。整洁的卫生、叠得如豆腐块似的被子、摆放整齐划一的衣物、一丝不苟摆放的生活用品时,参观者无不为军人们严以律已,踏实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孩子们在教官的示范下,学习了怎样将柔软的被褥叠成“豆腐块儿”,几位同学现学现卖,进行了一场叠被子技艺大比拼,在热烈的气氛中增强了动手能力。大家在感叹之余向这些可爱可敬的军人们致崇高的敬意!

休息时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谈论道:

学生甲:武警叔叔们的站姿真漂亮,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站如松”了。

学生乙:他们的床铺太整洁了,每张床上的用品都摆得一模一样,我回去要试试!

学生丙:你们看见衣柜里了吗?真不敢相信那些衣服是经常穿的训练服,折的、挂的都整齐划一。

学生丁:我还看见了战士们的凉衣间,哇!洗过的鞋子齐刷刷地放在哪儿,一个字儿——齐!想到我家鞋柜里被我翻乱的鞋,真有点不好意思……

活动设计中,内务参观不是看热闹,平静整洁的军营内务所体现的军人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了圈圈涟漪。

接着,队伍来到学校会议厅。一位教官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作了消防安全常识用逃生自救知识的讲座。同学们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积极回答问题,参加互动。学会了给床单打安全结、匍匐前进等自救技巧。授课结束后,教员们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火灾逃生演练, (下转第77页)(上接第75页)要求孩子们用手势相互传达信息,自主逃生。同学们比比划划、掩住口鼻、低头弯腰、安静有序地快速辙离疏散。虽然只是演练,孩子们严格地执行了讨论中的学生要领,懂得了危难时刻分秒必争的逃生技巧,这种受益终身的技能不正是自主发展的结果吗?

学生A:我现在才知道,火情发生时不可以往楼顶撤离,因为“烟囱效应”楼顶成了最危险的地方。

学生B:火灾真的很可怕,我们一定不能玩火。

学生C:学会用床单打 “安全结”,回去我用书包带试试,应该也行。

随后,大家整队来到室外训练场,一组官兵早已在训练场准备好消防表演。“坐膝垂悬”——惊险之余让孩子们想到官兵们训练时极度艰苦及火灾施救时的惊心动魄;“水雾破墙”——让孩子们见识了现代消防工具的高科技含量。“水龙灭火”——巨大的水柱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了熊熊的大火,让我们体会了为解除险情的刻不容缓。紧张刺激的消防表演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对官兵们的崇敬之情不由自主地再一次从我们心中升腾!

学生E:武警们太帅了!十多米高空降下来,一点也不畏惧,酷!

学生F:第一次见到云梯车,真想上去坐坐。

亲临训练现场,直击精彩训练,学生们对消防救火的程序与技术充满了兴趣,我们不难发现,校外教育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直观的教育作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而正是这种直观的教育,对孩子的自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我们来到了该校心理行为拓展基地。这里高耸的器械,稀奇古怪的设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就在孩子们好奇兴奋之时,官兵们早已准备好专业防护装备,甚至已为孩子们提前调整缩短了器械之间的距离。一位战士示范之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几个同学佩戴好防护装备,在学校官兵的帮助和保护下,勇敢地爬上了十几米高的训练平台,凌空跨越、高空行走,部分同学克服了心理障碍,迈出了勇敢的脚步。在这里,无论成功与否,你都会得到集体的鼓励与掌声。许多同学下来,脚还在发抖,可脸上却露出无法抑制的笑容——“我成功了,我战胜了自己!”家长们眼里含着欣慰的泪水——“孩子,你真勇敢!”

家长甲:真没想到,我的孩子能迈出这一步,我真为他骄傲。

家长乙:我的孩子从小胆子小,从她爬上去的第一步开始,我就怀疑她不敢跳。今天有同学和老师的加油鼓励,她终于跳了过去!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呀……

家长丙:虽然我的孩子没能挑战成功,但还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我们相信,他下次会更好的……

活动结束了,学生家长都觉得受益匪浅,甚至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深层思考。

家长丁说: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的,不但是如何灭火逃生,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生命,让消防的警报再不频繁响起。

其实,不仅是以上典型案例,孩子们在各种校外教育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这些恰恰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比如说,我中队还进行过与参加“连心社区服务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干旱季节到附近缺水山区的“爱心送水”活动;对松花坝水源保护区的考察活动;到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儿、捐赠物品活动。丰富的校外教育,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体验,在学生自主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孩子们在认知、情感、心理、行为、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自主发展,与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只要善于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好、组织好每一次校外活动,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为我们相信——走出去,校外更精彩!

第7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关键词]工程实践 教学模式 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重大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加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与“有机化工工艺”3门专业限选课,“近代炼油技术”专业选修课,以及40学时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必修课;2.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石油实践背景,不仅讲课案例多与石油有关,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题目也多与石油相关;4.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包括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炼油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最后回到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共2周时间,首先在校内花约2天时间学习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机泵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现场实习,主要是在炼油厂参观典型化工设备,如泵、风机、换热器、过滤机、精馏塔、反应器等,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另外,简单了解石化企业对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过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重整装置等。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对石化企业单元过程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工艺过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回到校内的设备拆装实验室,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参观实习,对照图纸进行设备拆装实习,了解化工设备内部的实际结构及特点,如蒸馏塔的塔盘及装填方式,压缩机活塞、进气阀和排气阀、离心泵的轴承座等的机械密封结构,安全阀和控制阀的执行机构的特点等。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共4周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炼油企业的具体实习车间,在校内用两三天时间学习原油加工方案与主要工艺过程的原料、产品、工艺流程、操作参数等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两周的现场实习,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现场学习模式。[2]第一个“集中”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请企业培训人员向学生集中介绍企业概况、车间概况、安全与环保规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接受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安全培训。“分散”指的是将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车间进行岗位实习,熟悉学习车间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原料处理、产品精制及用途、装置特点及作用、工艺操控、事故处理方案等。“考核”是指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由指导教师逐一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最后一个“集中”是指现场实习结束前一两天,由指导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各车间以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了解石化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车间与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规范要求,熟悉工艺过程与生产原理。最后回到校内的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学习主要炼油工艺过程的原理、流程,特别是产品收率与质量调控方法,并进行操作模拟,了解装置的开停工操作,掌握工艺参数调整对产品收率与质量的影响规律、生产事故的排查与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实践环节,解决了现场实习“能看不能动”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要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和仿真培训报告,按照标准绘制现场实习车间与仿真单元的详细工艺流程图。

图1 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国家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瑞丽,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孙学文, 周亚松. 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124-126.

[3] 刘淑芬. 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J]. 大学教育, 2012, 1(8): 27-28.

第8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一、各学校高度重视规范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规范办学行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办学行为的监控,确保办学行为规范;二是召开教师会,组织学习教育部、省市县教育主管部规范办学行为有关规定,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落实《规范》措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三是利用校园广播站、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规范办学要求,获得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四是各校认真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对减负工作、有偿补课行为、招生行为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形成自查报告,于6月17日前报送学区办公室。

二、中小学减负督查情况

1.各学校按照《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设置课程,无侵占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学生文体活动时间、缩减学生休息时间情况。

2.各学校对各年级、各科作业布置,作业量、作业难度、范围提出了要求,建立了作业、考试备案制,对各年级、各科作业量、作业形式等存档备案;

3.各学校无违规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学科竞赛、考级活动情况,无违规以各种形式宣传炒作高(中)考升学率和高(中)考状元情况,未发现公布考试成绩排名情况。

4.各学校认真执行“一科一辅”规定,无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情况。

5.各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重视家校联系,认真宣传得党教育方针和规范办学行为规定,不存在向学生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情况。

二、严禁有偿补课督查情况

各学校无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情况,无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行为,无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情况;没有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情况,没有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情况,没有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情况。

三、规范招生行为督查情况

辖区无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均严格执行划片招生,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有关政策情况;各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十项严禁”纪律要求,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

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督查情况

一是各学校通过清理和摸底服务范围内未发现有校外培训机构;二是各学校采用校会、班会、家长会、发放宣传单形式等形式向学生、学生家长广泛宣传进入无证、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学习的危害,努力做到让学生、学生家长对违规办学机构说“不”,有资料可查。三是各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无教师私自办补习班、校外办和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课现象。

问题与不足

1.按照《绵阳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修订)》中的要求,周课时总数一、二年级为26节,三至六年级为30节,但因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如果提前放学,学校和家长担心学生的安全,为了放学时间同步,各学校一、二年级增加了四节课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活动。

2.个别学校本期教师结构矛盾较突出,无专业的艺术、体育教师,艺术教育、体育活动开展存在困难,如前锋学校。

3.个别家长、教师有减负与提高学生成绩有矛盾的认识还未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第9篇:校外培训安全范文

【关键词】外籍教师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2-02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进入到各高校从事教学活动,这种跨文化的接触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新奇感,也给学生的文化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外籍教师的生活方式、价值情感、思维模式都会发生改变,有些外籍教师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跨文化不适感,进而影响外籍教师的文化交流以及教学情况。因此,面对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对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培训,多与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增强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一、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文化环境存在差异,一些高校外籍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跨文化不适感,给外籍教师的生活以及教学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析至关重要。

在生活因素方面,包括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天气情况等因素,这种因素的改变会导致外籍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实际情况中,生活变化情况与外籍教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外籍教师难免会感到压抑,进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在社会支持方面,外籍教师的社会支持资源主要包括家庭、同胞、当地人,一般这些社会支持资源主要提供情感支持以及信息支持,这样让外籍教师产生一定的安全感。一些和外教师有着相同旅居经历的人能够给外籍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以帮助外籍教师更好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同胞能够向外籍教师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合理宣泄因跨文化适应而带来的不适感,让外籍教师增加归属感、心理安全感以及自我尊重感,进而降低各种负面情绪,减少外籍教师的压力以及焦虑度。当外籍教师缺乏社会支持资源时,就很容易出现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外籍教师的正常生活。

在文化差异方面,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差异较小,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就较强;如果差异过大,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就较弱。中国崇尚伦理道德、西方强调个人尊严;中国交流时较为含蓄、注重语境;西方交流时较为直接、习惯开门见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学生大都不喜欢发言,与西方学生的积极热情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教师多加赞美和鼓励,也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感到沮丧、压抑,进而出现多种问题。

二、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对策分析

(一)提高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提高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高校可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培训,帮助外籍教师端正文化态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消除文化背景冲突以及文化交流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外籍教师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当外籍教师入校前,高校可利用网络向外籍教师介绍所要工作的环境以及学校概况,帮助外籍教师熟悉该城市的历史、人文、经济等信息。当外籍教师入校后,高校可进行一些汉语培训,向外籍教师介绍一些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帮助外籍教师尽快融入学校环境,了解相应的纪律规范以及学校周边情况。相应的中方合作教师须在生活上以及工作上给予外籍教师一定的帮助,让外籍教师能够熟悉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科研状况等内容,这样能够更好促进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

(二)鼓励外籍教师多进行跨文化交流

高校须安排专业人员对外籍教师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则需提高自身的主动沟通意识,建立相应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多与外籍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外籍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致使外籍教师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在生活以及教学方面都出现较多问题,因此,及时帮助外籍教师解决跨文化影响问题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对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培训,鼓励外籍教师多进行跨文化交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进而更好帮助外籍教师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