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第1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如今我国的现状是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时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的思想与流行元素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社会发展在人才的需求量上是空前的大,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就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当中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样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以此让学生具备能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历史教育在这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超越的优势。历史教育本身就是重点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和积极向上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独立思想的人格特点和综合竞争能力,大部分都是从历史教育这一源泉中汲取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有着健全人格的同时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与核心。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历史教育对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做一个细致的分析,阐述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点拙见,望大家批评指正。

提出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风吹变中国的初期,打开的国门,吹进了许多的思想潮流与新的事物,这些东西良莠不齐。随后的市场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时展到今天,网络信息时代来临。庞大的信息流、多元化的思想潮流、繁复多样的新鲜事物充斥着可塑性极强的中等职业学生,他们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潮与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众多的诱惑,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少数受到影响的中职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会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诱因不良的信息中迷失自己;有的会发展成对社会缺失责任感的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出现厌学的现象甚至逃学的现象;有的受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出现犯罪行为,走上不法的迷途。因此,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越来越重要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民族文化最优秀的精粹之一。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之所以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形成对民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可以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增强科学态度。

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通过设定吸引力强的历史情境,增强中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的特性是过去性与不可逆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通常无法直观的去感知、也无法去反复验证。学生与历史的关系很疏远。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结合历史的史实和历史事件,来设定一个有趣的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历史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历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与塑造。历史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借鉴与深思的东西,是一种物价的无形瑰宝。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与善良美好的心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做好历史教育,就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怀。

第2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教科书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9-03

【Abstract】Textbook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l polices of textbook management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e will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textbook management.

【Key words】Textbook Management policy

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教科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教科书的管理问题,并通过多种措施和制度,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完善教科书的审查与选用。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教科书管理制度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的教科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

1.美 国

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自己制定本州的标准。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的出版社主要依据各州的课程标准和需求来决定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为取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出版社在组织教科书编写时会主要依据几个大州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需求。

从教科书的评估和选用来看,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科书评审机构,教科书评估与选用依各州情况而定。在50个州中,有的由州一级教育机构来评估与选用教科书,有的则由各学区和学校自行决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0多个州实行州级教科书审定制度。尽管程序各有不同,但总体包括审查和决策两个阶段。其中,首先由州课程委员会组织教师和各学科的专家成立审查小组,对教科书的社会内容、教育内容等进行审核,意见确定后,汇报给课程委员会,由课程委员会向州教育局推荐审定。同时,全州设立若干教科书展览中心,展出所有送审的教科书,征求公众对教科书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课程委员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向州教育局提出选用建议,最后由州教育局决定选定的教科书推荐书目,供本州各学区选用。而在美国的其他州,教科书的评估与选用权限则下放到学区乃至学校,但也强调要先评审后购买。不少学区评审教科书时所依据的标准很细致,涉及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及其科学性、时代性等,编写、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是否涉及种族、性别、文化等方面有关的争议问题,也要考虑价格等。只有通过评审的教科书才能被选用。在评审之前,各出版社须填写评估申请表格,并严格禁止把教科书直接卖给学校。对于那些已获得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如有人提出异议,则需重新评估。

从教科书供应来看,美国主要是实行教科书无偿出借制度,也有个别州部分无偿或有偿使用,这主要由各州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或个别由学校决定。

2.英 国

自由选择制、自由发行制是英国教科书制度的特色。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全国通行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但有统一性阶段考试。因此,传统的教科书编著常常会受到统一性考试的试题或其出题要目的影响,选用则主要是由老师决定。在英国,教师一直享有比任何其他国家教师更大的在课程设置、教科书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的自治权。

自1989年起,英国所有公立学校实行统一课程,取消了英国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许多课程决策权收回中央政府,削弱了教师及地方教育当局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限,但具体到选用何种教科书来实施课程这个层面,权力仍然主要在学校,特别是教师。

在英国,教科书的选用实际上听凭各校的自由。在学校的管理规则中,规定其为校长的权限者居多,但校长并非因此就自行决定,他仍然会征询教师的意见。因此,英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方法,各校仍有不同。根据相关调查,在中等学校中,大致由学科主任决定或负有较大的教科书决定权。至于小学则较为分歧,有的是校长具有主要权利,有的则由校长、教师协商决定。在英国,选用教科书问题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教科书在展览中心或教师中心展出,教师可以自由地研究。一旦选用后,教科书由学校订购,一次购入,各校根据本校财源的情况、学校的方针,决定新教科书的周转率,以及教科书选购的种类。教科书免费租借给学生使用,用完归还,寿命一般为5~6年。

3.法 国

法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但在国家一级上不设任何教科书评审和起草机构,不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没有中央级统一的教科书编写机构来协调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与审定,教科书的编写是由商业性出版社组织和约请社外作者来完成的。用法国教科书研究专家肖班的话说,“国家对其没有任何控制措施,在教科书出版之前、之中、之后都是如此”。更需注意的是,这样自由发展的教科书市场并没有和教育质量的保证之间发生冲突。

在法国,教师和家长都对教科书的选择有发言权,但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年级有几个平等班并有两个以上相同任课教师时,学校会要求教师们协商选择教科书。当教师们对教科书选择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校长会责成学科教学小组根据学校获得的拨款数额和课程标准对教师选用的教科书把关,做出最终决定。一般而言,学校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与弹性。对于教科书的依靠程度也因人而异,原则上只要不偏离教学目标与整体教学理念,或国家意识形态即可自由发挥。为配合开放式的教科书使用原则,教师的教学与选择或评价教科书的能力颇为重视,因此教科书评价能力的培养一并列入国家教育规则中,即教科书的评价能力亦属于师资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法国教科书费用由国民教育部负责提供。对初级学校实行教科书免费供应制度。从1980年以后,初中的教科书也开始免费供应,但中学教科书免费的范围只限于一定科目。教科书一般4~5年更新一次。

4.德 国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教科书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对教科书的要求、审查、选用等都有明文的规定,教科书的出版和编写本身是自由的,但任何教科书都要符合州的教学大纲,要通过州文化教育部的核准后才可进入具体选用环节。

在德国,教科书的最终选择权也在教师,教师从州文化教育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教科书。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出版社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和教师接触,了解目前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介绍他们的教科书。例如在黑森州,依据州《学校法》的规定,学校内部的全校教师大会和专业教师会议掌握教科书选用的决定权。其中,前者决定选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负责做出有关选用各学科教科书的具体决定。具体地讲,在考虑财力及教学需要的条件下,由专业教师会议从州文化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用合适的教科书。

德国总体实行教科书的免费供应制度,但在部分州则只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供应。

5.日 本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教科书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审定制。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内使用的教科书必须通过文部省的审查或由文部省自己编著。不过,近年来在学校中使用的大多数教科书是经文部大臣授权,由出版商出版的。由文部省自己编著的教科书仅限于高中阶段的少许职业科目和特殊学校的盲、聋和其他残障学生。

在日本,只有通过文部省审查的教科书方可进入选用环节。按照规定,地方公立学校教科书的选用机构是所辖区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国立及私立学校的教科书由该校校长决定。日本的教科书选用使用的是广域地区统一方式,即在同一个教科书选用区域内要选用相同的教科书。

自1963年起,日本政府为国立和地方公立及私立学校的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学校教科书的发行者,依照免费措施法,采取指定制度。未接受文部大臣指定者,不得发行教科书。高中教科书的发行则无特别的规定。按照规定,出版商要将教科书的价格报文部大臣批准,文部大臣会向出版社通告教科书价格的上限。

6.韩 国

韩国对不同的教科书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根据2002年的总统令,韩国的教科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教科书,它的编写、出版、选用等完全由国家教育部规定和控制,著作权也归教育部所有。近年来,韩国缩小了国家教科书的范围,从原来包括所有的小学和中学的历史、国语、道德课程所用教科书缩小到高级中学和特殊学校使用的这些科目的教科书。二是检定教科书。相对而言,这类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编写,但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审定。目前,随着韩国教科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此类教科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认定教科书。此类教科书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认可、备案就可以,由学校、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提出相关要求而定,相当于我们的地方课程。

一般而言,韩国每5年组织一次对教科书的审定。具体作法是由一个国家认定的机构公布教科书的要求以及标准,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审查。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就可以在封面右上角印上教科书的标志和审定通过日期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对于国家教科书,全国必须使用。而检定教科书和认定教科书的选用权力则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韩国的小学教科书由政府免费供应,中学教科书则采用有偿使用的制度。

7.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在统一的课程纲要指导下,鼓励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各类教科书编成后都要送给教育署审查,教育署每年都将一份经过审查后认为可用的教科书书目送到各学校,并在教育署的网上发表,供各个学校选用。推荐书目中同一科的教科书可能有好几种甚至10 多种,是由不同的书店或出版社编印发行的。还有一些甚至是外国的出版社在外地编印的。

香港一般是由校长决定选用教科书,没有太多的分歧意见。在部分学校,也有教师自主选择教科书。

8.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制度经历了从“统编制”到“审定制”的变化。“统编制”时期只有“一纲一本”,由编译馆统一编写各学科纲要,以及编辑出版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逐步开放教科书市场,统编制改为审定制。1989年首先开放中学艺能科(音乐、美术等)、活动科(体育等),1990年开放选修科和非联考科目,1991年开放小学部分科目,1996年小学所有科目逐年开放为审定制。台湾地区中学教科书由编译馆负责审查,小学教科书由教师研习会负责办理,都不设专门的机构,审查委员和内地一样均为兼职。

教科书的选用权在学校和教师。实际上,因改革不久,加上教科书的销售涉及庞大的商业利益,致使选用权问题产生争议,各地做法不一。有些县市由县市政府邀各校代表组成选购委员会,全县市统筹采购;亦有些县市将全县市学校划分成若干区,建立区选购委员会或小组,分区联合选择采购;另有些县市开放由各学校自组评选小组选购之。1999年修正公布的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之教科图书,由学校校务会议定办法公开选用之。”依此目前的法定制度,是以各学校为选用主体,而且选用办法须经学校校务会的通过,这有助于教科书选用的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据台湾学者2000年4月进行的调查,全台25个县市中,除金门县仍实施联合选购,基隆市于各学校选用书单后由市政府办采购手续外,其余均已由各学校自行选购和采用。中国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大都规定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来进行教科书的评选工作。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编教科书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曾出现过一批一纲多本的教科书。为更好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建设体系,从根本上引入教科书建设竞争体制,自2000年初开始,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教育部、国家计委、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参与,以降低中小学教科书降格为切入点,对中小学教科书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各部委联合下发的11个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确定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

自2001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逐步改变了以前统编教科书的格局,采取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教科书审查和公布目录的做法,通过审查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由地方选用,教科书的出版和选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83家出版社出版了相关科目的教科书,除极个别科目外,绝大多数科目都有2个以上的品种,同时教科书的使用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并初步形成了几个优势品牌。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对推动我国教科书建设,服务教育,尤其是提高我国教科书建设能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教科书建设涉及的环节较多,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加之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在教科书编写、审查、出版、选用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中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教科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科书到底应怎样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我们认为,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教科书管理的经验,总结其总体特征,可以为我们解答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总体的特征。

第一,教科书管理权限越来越开放与分散。即便是以前实行统编教科书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渐地部分或全部开放教科书的管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的选用,甚至包括审定下放的趋势都比较明显。学区、学校甚至教师、家长有了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决定权。

第二,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审查和选用两个环节。审查主要是决定教科书进入市场的资格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选用则集中在程序、环节和办法上,以确保选用的公开和公平。可见,审查和选用是教科书管理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

第三,鼓励教科书多样化和市场充分竞争。除个别国家部分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外,总体看各国鼓励各种力量参与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并通过各种措施使审查通过的教科书有公平的选用机会。各国家和地区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分析现有的市场格局可以发现,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出版虽然有很多出版社参与,但已经相对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科书出版集中在几个大的出版社的现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坚持多样化的政策。多样化政策是我国教科书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教科书多样化对教育发展、教学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并已经在世界各国长期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差异显著的国家,教科书的多样性更是一个现实的需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写、出版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从国家管理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在各个层面确保教科书多样化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确保每个通过国家审查的教科书都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严厉打击恶意垄断,真正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通过多样化和有序的竞争,我国的教科书才可能实现高质量这一目标。

第二,进一步规范教科书的审核。目前,国家级的教科书审查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严格规范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和人员资格,确保审查通过的教科书质量过硬并各有特色,力争实现教科书真正的多样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教科书出版、编写中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适当延长一套审查的过程,确保教科书研发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此外,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度化的审查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教科书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科书,淘汰劣质教科书。

第三,进一步规范教科书选用管理。应逐步规范选用过程,而不是通过回收教科书选用的权力来回避目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评估督察,确保选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廉洁,特别是需要逐步淡化各级行政力量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作用,消除地方垄断、行政权力对教科书选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科书市场的良性竞争。

当然,教科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繁多,需要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但在坚持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前提下,抓住教科书审查和选用两个关键环节,规范管理,切实推进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是我国教科书管理制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1.1学籍管理制度死板、僵化,灵活性不强

目前,贵州省中职学校仍一直延用普通中学按部就班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先完成规定年限学业的学习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毕业证,才能参加工作,灵活性较差,这对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教育而言极为不利,影响其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中职学生能力自由度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专业性、适用性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这些特征必须通过中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客观体现出来。而从贵州省中职学校课程安排的内容上分析,该地区中职学校公共文化课所占课程的比例过大,而直接针对就业而设置的专业课程比例安排则偏低,中职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专业技术素养及其理论水平的发展。

1.3师资有待加强,教师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强化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中职学生所获得的理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其教师的传授获取,因此,适当加大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中职学校师资力量水平能有效的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但从目前对贵州省中职学校的调查中发现:与该地区普通中学相比,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职称结构不够合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比例严重偏低。

2.对策

2.1逐步的改变目前相对比较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与社会

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合格地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而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更好的就业,因此,中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并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目前,贵州省大多数中职主要采用普通中学教学管理模式,即每名中职学生必须完成三年的学习后才能领证就业,这种学籍管理制度由于没有充分的考虑中职学生学习目的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贵州省的中职学校可以在结合本校以及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前提下,逐步改变目前相对比较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学校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与企业合作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中职学校以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多少为依据,鼓励部分中职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从而提高中职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水平;同时,在保留有限学籍年限的基础上,为这些学生重返课堂开“绿灯”,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减少学习年限对中职学生发展的制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就业于学习互动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有利于明确中职学生学习的方向。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我国中职课程教学标准: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表明中职教学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即与就业有直接的联系,而目前,贵州省中职学校专业课内容比重相对比较低的现状违背了中职教育教学的目的宗旨,该地区中职学校应该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文化课课时比重,但是不能取消,因为中职学生属于中学生,其心智还处于发育阶段,设置一定比例的文化课能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中职学生心智的完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总之,中职教育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那么贵州省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根据这些内在的专业规律特征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好文化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使两者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3适当加大投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师资力量水平,重视中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第4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中职校本教研 管理模式 提升策略

探究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当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经历的时间也不是太长。随着近年来教育各领域的全面改革,校本教研的作用逐渐得到社会界内人士普遍关注和认可,而校本教研的核心思想则为以校为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构建学校的主体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在中职课改条件下,“校本”涉及的因素包括: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资源和校本管理等。由于我国中职引入校本教研制度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当前对其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职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

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相伴而生的校本教研的时间也比较晚,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在少数,根据相关的调查,笔者对此作了总结,认为我国当前中职的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完善而周密的管理制度。

由于中职校本教研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指导理论,各学校在相关机制的建设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学校在机制的建设方面过粗,许多的制度都是处于试行的阶段,相关的管理领导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对于制度的可行性把握不是很大,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另外,学校也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定期地对制定的制度进行探讨,随时检验和更正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开始琢磨相关的原因。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是临时地做一些书面的制度建设,根本没有将其付诸实践,对其可行性更是懒得评估。

2.相关制度冲突和体制的不尽合理制约着校本科研的开展。

制度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的相互矛盾。在各级各类的培训和领导、专家报告中,均要求教师在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状况,跳出教材,大胆改革,甚至可以不同学科进行学分互换。然而市教育局每学期又会对相关学科进行抽考,二年级下学期还要统一进行毕业文化成绩会考,从而将一切的课改又拉到了分数当中来,学分互换等改革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所以,无奈之下,老师只能按传统教学按部就班地开展。二是与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相矛盾。笔者在相关的访谈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机构设置臃肿,教务处、实训处、教科室及各相关系部等,相互间职责不明,出现多头领导与一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冲突现象。例如,要举行公开课教学活动,对一个专业课老师而言,常常会被教务处、实训处、教科室及相关系部都安排到,造成教师十分疲劳,抵触情绪也很大。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3.职能处室的监督机制和力度不够。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是对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学校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教育科研的实施和监督主体机构。然而我们在相关的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并不是将教科研的精英安排在这个部门工作,有些是一些老同志的“休养所”,甚至将其职能转化为迎评创建,搞软件材料,教育科研成为空设。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教科室功能的转化,职权的边缘化,使得教育科研的监督力度不大,甚至出现负效应的现象。每周一次的小组内的教研活动日成为虚设,常有点过名就走人的现象。

二、提升中职校本教研水平策略探析

传统的中职学校管理模式明显跟不上我国教育改革的机制,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关的解决方法,以促进这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本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制度实践的效果。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建立相关的制度中,要保证制定过程的民主性,进行层层审核;第二,制度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尽可能地覆盖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总结,笔者认为要确保校本教研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应该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就是对于问题的发现要具有前瞻性,然后针对相关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轻重缓急,要及时解决核心的问题;第三,必须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不能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

2.提供充足资源,为校本教研提供支撑。

校本教研所需的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相关的专家的指导和各种人力资源等。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地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我国的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学校的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有效沟通,而学校自身也必须注意加强本校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在相关的走访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开始主动争取与其他学校合作,特别是与高职院校联合,积极争取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少走一些弯路。

3.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强化监控效果。

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只是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的落实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作为践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校本教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各个学校自主地研究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每一所学校都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而要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效果,有效的监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强化监控效果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强化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教师四级管理网络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管理监控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中职校本教研的发展实践时间还比较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实践也已经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条件下的中职课改的要求。当然,提升中职校本教研管理水平的策略还远不能仅限于以上几点,更需要广大职教科研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革新,从而不断提升中职校本教研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樊平.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升高专教师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第5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57-01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职生这一学生群体一直是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难题,家长与学校老师有时心力交瘁,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一直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迎难而上,实现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呢?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举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针对新时期中职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若仍采用旧的教育观念、模式,这样的教育成效不会显著。因此,在教育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方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缺乏限制条件。一些中职学校随意降低招生“门槛”,有些地方招生几乎不设任何条件,只要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成为一名中职生。这样的招生方式让一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存有厌恶之情的学生抱着逃避的心态或是在父母的强压之下迈进中职学校的门槛。这样,中职学校很难拥有素质高的、成绩相对优异的中职生。若对学习兴致缺乏还被强制性地安排在教室听讲,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煎熬,这样的教学状况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者的教育。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反叛、我行我素等,这是有些中职生身上最为常见的行为,成为职教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障碍。

(2)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育作为时代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只有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习者的自身需求。能够培养出新型人才,需要学习知识的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变更。若只停留在以旧知识来教新人的阶段,一系列的需求矛盾问题、管理教育问题就会不断产生。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生管理传统化,是现时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代中职学生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让他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观念,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一定的决定性。对于他们来讲,以往的教育就是历史的存在,无法满足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需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水平若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这本身就会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限制。有些中职学校的激励机制较为落后,激励与鞭策的不足使管理者积极性缺乏,创造性更为缺失。若学校的进修培训经费不足,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更是不能及时得到提升,这样的现状使得学生管理效率低下。旧的管理制度都难以执行,新型的管理模式更是无望实现。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若是在做表面文章,则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多是指知识的教学,同样的原理,遵从“因人管理”的管理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才是明智之举。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没有顾及到学生这一主要客体,就算是强制性的处罚措施,有时也只会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更是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制定必要的招生制度。只要过了收费这一关就可以上中职的招生体制,无异于是没有原则的存在。虽然这样的体制扩大了生源,增强了中职学校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是为一些学生提供了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契机,但对于那些确实没有学习愿望甚至厌恶学习的学生以及对于学校自身长远目标来讲,都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举措。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应考虑明文规定学校对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审查入校学生的档案,对有过重大违纪违规现象的学生应慎重审核,考虑其若入校可能对学校与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制定实施一定的招生准则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学生的素质,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

(2)与时俱进,创新教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倡导全员育人,教师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取得的效果定然会超过班主任的孤军奋战。育人之道不仅仅在于教书,环境影响不容忽视,管理制度的实施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品德与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品德高尚的人才,教学与管理都应切实站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角度采取措施。教学者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好学态度,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研讨先进的班级管理制度,共同学习,促进所有学生成长与进步。

(3)优化环境,改善关系。网络时代的各种社会信息,学生随手可得。若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保守封闭,显然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自然也不会起到有效管理中职学生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起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全面性的学校管理机制。要切实结合学生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这样,管理的有效进行便是指日可待。

四、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学生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新思想、新措施的生成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威,于文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第6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自考学生;中职教育;专科教育;教学管理

福建省2011年开展自考“中职与专科衔接”试点模式实施以来,许多高职院校招收了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学生,招生对象多为初中毕业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如何做好这类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使之成人成材。这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等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深入研究自考学生特点和管理对策,对推动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助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特点

(一)年龄较轻,自控能力差。

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助学招生对象为中专、技校、职高等学校的在籍生,年龄大概在16~18岁之间。这部分学生许多因为中考落榜或其他原因无法升入高中学习,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耐性不足、学习自主性不强。

(二)个性较强,自我意识分明。

中专生有较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学生年龄较小,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掌上明珠,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在家长期受到家长悉心的照顾和溺爱。这样的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且缺乏团队意识性,自我意识分明。

(三)存在自卑心理,对待学习消极。

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中专文化程度的歧视,以及中专生在就业及升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偏见及差别对待。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不少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心理问题凸显,对待学习十分消极。

二、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招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考生源,夸大宣传招生,恶性竞争。导致许多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耐性不足、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被招进助学班后,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不断出现,这种招生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的无助与反感,更损毁了学校自身的形象,由于基础差许多学生课程通过率低,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自考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进程。

(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松散。

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报名参加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情况比较复杂,报名人员零散,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很多助学点学校没有给助学班配备班主任,都是由学校的招生部门工作人员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松散。对于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习成绩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质量。

大部分助学点学校与主考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是为了学校的经济创收。没有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办学问题,为了节约课时费,教学课时一再压缩,许多助学点都是中职老师来承担专科的课程授课任务,这些教师由于长期没有从事过专科教育教学工作且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助学效果差,通过率低。

(四)自考考试考务管理不严。

衔接自考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考试安排在助学点,许多助学点对自考考试考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制定相应的考试考务管理制度,在监管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考试舞弊机会,一旦舞弊被查,助学点不是寻找自己的原因,而是埋怨学生素质差、基础不好等原因。

三、推进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各个助学点学校要认真贯彻学习福建省“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试点办学模式的相关政策制度,认真做好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不得进行虚假招生。可以通过开展招生宣传会,对学生进行自考鼓励。另外,还可通过广播、网络、校刊等宣传媒介自考政策信息,让更多学生了解“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试点办学模式。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助学点要认真贯彻教育部门现有的衔接自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要针对本学校自考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如学生上课考勤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主任制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制度等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自考管理制度,这对于自考学生的助学效果有很大的保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助学点学校应加强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来调动老师积极性,针对一些学生核心课程通过率低的科目,学校应组织老师建立研究团队进行试卷分析,授课经验交流。应鼓励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为了让自考助学教师结构合理稳定,学校要定期引进高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扩充教师队伍,建立授课教师长聘机制,将教师的待遇与衔接助学班的考试通过率相挂钩,提高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和学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在校生就希望能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参加更高等的继续教育,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这给衔接自考办学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加强对衔接自考学生管理,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做好衔接自考办学必需的条件。作为自考助学的管理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自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对中职与专科衔接自考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少歆,蔡秋霞.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75

[2]胡建勇.专接本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2013,21:252~253

[3]席晅.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的几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9~21

第7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中职班主任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84-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带动学生的进步,促进一个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中职班主任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 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

1.中职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时期的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学校的教师编制并没有得到改善。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又要完成繁琐的班级管理任务,导致有些班主任在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树立责任意识,导致工作意识缺乏。

2.班主任没有制订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

中职班主任缺乏工作责任意识,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教育,也没有对班集体和学生有计划地培养。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时没有因材施教,在教育学生时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所进行的教育方法简单且生硬,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制订明确的目标,并且也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学生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3.没有科学合理的班主任结构

中职学校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班主任结构,主要体现在:首先,班主任的年龄结构上没有进行科学的分配管理。大多都是年轻的班主任;其次,班主任的知识结构上,有许多的班主任并不是由师范专业毕业;最后,在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上,很少有班主任在工作时具备积极性和创造性。

4.缺乏完善的班主任管理制度

(1)有的中职学校在制订班主任管理制度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是照搬一些学校的现成制度,制订的制度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2)有的中职学校制订的制度缺乏针对性,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内容,也没有准确的表述;(3)制订的班主任管理制度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没有加大执行力度,有的管理制度只存在于表面,缺乏一定的执行能力。

二 中职班主任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1.提高中职班主任选聘水平,选用具备优秀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的班主任

中职学校在选聘班主任时,要针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进行选聘。中职学校在制订选聘制度时,可以有效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班主任努力工作。在选聘班主任时,首先要以自愿为主,在自愿报名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优秀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教师;其次要制订严格的选聘条件,选聘的班主任一定要具备着较高的政治意识和职业素质,同时也要具备着较高的工作能力。最后在选聘班主任时执行的程序要保证其公开、透明。

2.要加强对班主任的教育指导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班主任进行教育指导时,不仅要使用常规的手段,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首先要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班主任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迅速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经验。

3.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主要就是为了提高班主任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和政治素质。一般可以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在提高班主任的教学能力时,可以通过一定的培训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教育交流等。

4.加强对班主任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对班主任进行管理时,要加强作风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对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也要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在进行考核工作时要制订客观完善具有可行性的考核机制,同时也要将班主任的考核结果公布出来,并且要保证考核结果真实、可靠。最后,要兑现考核的奖惩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班主任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

三 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职学校,班主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带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向萍.论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工作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7):56~58

第8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在学校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材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中职学校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应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名种会议记录等。

(2)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实习、实习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4)学科、专业与实验室建设类。包括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材料,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论证,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学校的实验室论证、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5)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教育实习、实验实训实习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6)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及实习实训指导书等。

(7)招生就业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新生录取材料、报到生的比例、年度招生的总结材料;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情况反馈等材料。

1.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1)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泛。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令、规定及条例等。教学档案既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也涉及本单位的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人员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等。

(2)形式多样。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数学档案原始资料应包括纸质的、图片、音像、电子稿、光盘等。

(3)专业性强。

除普发的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是由名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没有普及教学档案管理意识

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到学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但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投入欠缺,如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授课计划、教案等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证书文件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档案材料采集困难。转贴于

2.2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没有系统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对各部门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和教师大多忙干日常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导致教学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为了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补全档案,这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使得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了档案的真正意义。因为没有系统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用的方便将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和材料自行保管,不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材料损坏或丢失而无法查找。

3加强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系统管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要把教学档案工作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去,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突出教学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综合档案室,由一名校长负责统一管理全校档案工作。各管理部门就建立档案分室。教学档案分为校、教务科、教研室三级管理,校办为一级管理,教务科为二级管理,教研室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各部门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教务科档案管理由教务千事兼管,教研室与实验室档案管理由主任兼管。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并按期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

3.2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3.3组织检查,增强档案管理责任

第9篇:中职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持之以恒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防范能力,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工作。中职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15~18岁,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几乎所有学生在学校住宿,学校安全管理压力较大。学生工作,安全第一。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几千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学生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既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也是家长与社会的共同期盼,更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职责。

1中职校安全工作现状

1.1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1.1.1生源素质大幅度下滑是造成中职校安全问题的根源中职招生门槛一降再降,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下降。有些学生抽烟、喝酒、偷盗、撒谎,不良行为习惯由来已久;有些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纪律意识、安全意识、规矩意识、道德意识淡薄,不请假外出、夜不归宿、酗酒滋事、打架斗殴、上网成瘾、倚强凌弱欺辱同学、结交社会不良青少年等,屡教屡犯、屡教不改,其行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少数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自暴自弃,无心学习,经常故意捣乱、制造事端,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困难和压力。1.1.2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是造成中职校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大多为15~18岁,年龄小,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及家乡到陌生的城市求学、生活。许多学生是第一次住校,社会经验、安全知识缺乏。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家长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灾害事故重视不够,对违法犯罪行为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学校及班主任开展的安全知识宣传不当一回事,觉得自己不会发生安全问题、不法分子离自己很遥远,从而放松了对身边罪恶的防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防范心理,认识不到侵害和意外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旦发生侵害及意外事故,便不知所措。1.1.3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中职学校大多实行半封闭管理。校外经营性网吧、商店、超市、餐厅以及各种面向学生的出租行、无证照经营的摊点、流动小商贩等,没有任何单位对其进行监管,车多、人多、摊点多。虽然学校天天强调安全问题,但仍有少数学生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课余时间随意外出就餐、购物、上网、玩耍,在人身、交通、食品、网络、交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校本学期第九周周末便发生了一起学生在校门口就餐时被不明身份的社会人员持酒瓶追打的事故,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1.2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尚未形成

目前,中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并将其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各部门、班主任、教师、宿管员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但有些教师及工作人员认为学生安全是校领导、校长、政教处、保卫科、班主任的事,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部门只要完成好部门工作即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教师及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不认真履行学校要求的安全工作职责,上课检查学生考勤、下课楼道值守敷衍了事;有些教师及工作人员发现学生违纪或遇到安全问题时,能推就推,能不管就不管,以免麻烦上身,得罪人又影响个人生活。

2加强中职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2.1领导重视是中职校安全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责任制。多部门齐抓共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专门开设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课程;组织召开专家讲座、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生安全应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关管理部门从不放松学生安全教育是中职校安全教育的关健。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没有学生安全,何谈学校教育?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影响着部门、班主任、一线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对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安全教育开展效果以及学生人身是否安全。只有学校领导足够重视,中职校安全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2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并重是中职校安全教育的基础

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与违反纪律和破坏秩序规则相关,如打架斗殴、酗酒滋事、夜不归宿、不遵守交通规则、交友不慎等造成的人身伤害。遵守纪律是学生安全最有效的保障。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是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是保证学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并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心里明白遵守纪律和秩序是保障自己成长安全与他人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遵纪守法,才能降低个人成长风险和社会安全成本。

2.3班主任落实到位是安全教育的重点

安全教育最后都要转化成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才是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能否得到贯彻,各项安全措施能否得到落实,归根结底取决于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2.3.1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保持“政令”畅通许多学生在学校最敬畏的就是班主任。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若不经班主任讲解、指导,就难以使学生入心入脑,安全工作就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隐患就在所难免。有的班主任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为摆设,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的事、政教处的事,若学生发生纪律、安全问题,直接交政教处处理即可;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安全教育上不愿意动脑思考,或是在主题班会上让班委读学生手册和政教处下发的安全通知,就算完成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根据学校安全工作要求,认真做好上传下达工作,真正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讲在口上、写在纸上、落实在行动上”。2.3.2安全工作要想全做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只是大前提、大指导,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和情况,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不能等到发生问题了才想解决办法,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熟悉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班主任还要熟悉自己班上特别容易出问题的学生,预估班级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2.3.3内容全面,点面结合,反复教育安全问题要天天讲、时时讲,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统一。中职学生思想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冲动,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班主任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时刻向学生念安全这本“经”,多给学生讲解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知识,讲解防伤害、防踩踏、防溺水、防火、防震、防盗、防流行病等方面知识。安全知识要反复讲、全面讲、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讲,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安全教育只有常规化、制度化,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4家校配合、警校联动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