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

第1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1校内导师培养

校内导师要负责学生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督察学生完成由院系教学部和教研室制定的学生教学计划,使所负责指导的学生在相关学科全部修满合格。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服装设计知识,服装心理知识、流行趋势知识、商品策划知识以及服装营销知识等学科理论知识。

校内导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校内导师要以项目作业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在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逐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加大实验室开放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室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需求。完成课内设计实践和项目实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服装设计大赛。

此外,校内导师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学院支持下,根据学院教师和实验室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使学生接触到科研项目,以此培养部分优秀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也帮助和促进教师和实验室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对学生的公开不仅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有学生帮忙完成一些基础理论和实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和学院的科研压力,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2校外导师培养

学院根据所开设的专业,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公司的资源优势,与不同的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和纺织品设计方向主要实行“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在学校学习实践三年半,剩下半年由校外导师负责,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相关工作。

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教学计划之内的校外实习和实践内容,强化企业项目实习和实践,学生在企业,由校外导师、实习基地负责人和学校三方共同管理,实现学生的生产学习能力提升,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行先轮岗再定岗的培养方式,多向推动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校外导师要负责学生的企业项目开发训练工作,在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主流趋势后,以细化分类服装设计开发为指导,以实训项目组为体制,对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服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训。目标是培训学生从服装的策划开始,真正体验服装生产的实施过程,积累服装设计和开发的实际经验。

毕业设计是学生专业素质得到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实践部分由校外导师主体负责。毕业设计的服装开发由学生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在企业项目开发过程中完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服装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服装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毕业设计文字部分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沟通交流下完成,最后由学院对学生进行统一答辩。

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意义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也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稳定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无论教学计划内实习实训还是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作用下,保证了实习内容和专业要求的一致性,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实践效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行,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科研项目拟定,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有大部分的选题都是源于一线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专业实训以及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原创性,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工各有着重,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更好地融入工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此外,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具备更强的设计开发能力,其大赛获奖率大大提高,仅一年内国家级大赛优秀奖以上奖项达到30余项,学生平均获奖率达到12%以上。

结论

第2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效果,因此,探析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学会会议将信息素养的定义为:一个人具有能力去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寻找、评估与使用所需要的信息[2]。1990年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人的标准: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 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3]。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这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则是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信息素养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能力则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伦理则是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二、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 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4]。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态度都进入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它维系着中华民族教育复兴的重大使命。

2. 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形成了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外语教学的需求。为此,教育部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信息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5]。可见,高校外语教师肩负着教学改革的重担,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3. 是教师终生学习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普及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工作重心也由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处理和使用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使得各学科之间不断相互渗透和交融,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急需不断地拓展与更新,再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因此,终身学习成为高校教师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

1. 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的教学观摩与教学研究等。校本培训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形式灵活,针对性强,因而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2)共同体培训。共同体培训是把本校与周边高校和培训机构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培训组合。共同体培训为教师的分散研修提供同伴协助和观摩示范的机会,有利于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及教育研究成果,使他们自觉地把集中培训所接受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能力。

(3)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交流互动、共享经验、协作研究的桥梁。通过网络培训,学员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信息素养。网络培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教师可以针对特定对象制定教学计划,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自主研修。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杂志:参加网上教育论坛的专题讨论、经验交流、自我展示;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等[6]。自学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教育信息化。

(5)校际交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培训策略,广泛邀请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专业人才进校进行培训与指导。与此同时,组织本校专家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

2. 信息素养培训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要突破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瓶颈,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首先要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氛围

良好的信息教育氛围是培养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技术讲座,使教师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法规并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使广大教师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这样,在浓厚的信息化氛围中,教师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从而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3)制定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规划及评估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教师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促进角色转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紧扣教师职业和个体特征,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着眼教育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双重目标。,教育信息化。同时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动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形成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与教育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层次的培训。一般说来,首先是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次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向外语教学实际的策略和方法。然后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的研习,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

四、结论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教师是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为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教育信息化。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与实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必将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2][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王铁江.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7,5.

第3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作为一位老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解决,以下是我培训后的几点体会: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动向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产生

(二)、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

(三)、美、英及台湾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体系

(四)、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从以上四方面了解到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们建构科学教育的改革思路。科学教育应将科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现代科学教育大都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应当是一位引导者,强调儿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探究法的运用。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的视野还比较狭窄。

三、小学课程科研课题的选择及科研课题的研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探究首先,要了解:

1什么是教育科研

2教育科研的类型

3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每当我们在教育工作实际中碰到一个疑问或问题,总会想到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或解决方案来回答、解决这一疑问或问题.教育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要给所遇到的疑问或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类活动,旨在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

教育科研方法是指以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包括系统的搜集和评价信息的过程,或者对教育情景与教育事实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由此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新版小学科学4年级下册教材教法

第4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经验。

一、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集管理学、经济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一点,但是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主要分为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各专业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要有区别,突出重点课程,比如说传统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管理学为重点课程,而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市场营销和管理学为重点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重点课程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专业理论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时刻关注毕业生发展动态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改变教材内容老化和滞后的现象。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任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毕业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传统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时,要注重以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该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灵活性。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学校要相应地更新教学软件,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可以加强

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毕业生自身的优势,达到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拓宽校外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内容,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训环节,安排相应的配套练习,通过校内实习,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不仅要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还需要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范围。通过校外实训,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学习企业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

五、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后,给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邀请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对职教教师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切身体验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不

断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平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和更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李霞.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6).

[3]黄克孝.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多元整合”策略思想[J].职教通讯,2001(02).

[4]张胤.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观及课程实施方式在新时代的转变[J].职教通讯,2001(03).

[5]杨少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刘宏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

第5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一)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技术等级的待遇兑现。由于前几年我县此项工作没有和__市同步,积累的矛盾较多,多个群体上访。今年以来,我们进行了集中兑现。目前除划企的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县函授学校和县实验学校外,其他群体均已按政策兑现待遇。

(二)进一步理顺有关群体的工资。对招聘的编外教师、文职人员、合同制人员,因政策减收的工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进一步的提高和理顺。

2015年暑期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县电视台、县公安局文职人员和巡特警的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

(一)各项任务目标。结合我县创业就业工作实际,根据“草根”创业扶持工作安排,我们明确了扶持计划的任务目标:计划扶持30名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20家小微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

第6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报关专业校外导师管理模式

一、高职报关专业校外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报关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他的教育资源有限,但为了满足社会对报关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许多高职院纷纷开设报关专业,专业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现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多是“转岗型”教师,为了高职院的快速发展,部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转到报关专业任教,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尽快适应新的岗位,但是,新型专业的职业技能教学,教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部分高职院直接引进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对专业理论及其前沿有较好的了解,但由于他们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对职业技能的操作比较生疏,他们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大多未接受过报关专业核心技能单证、商品归类、税费计算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培养,在技能教学中遇到具体问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三)专业培养目标不明晰。一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报关专业,但没有符合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以相近的本科教学体系为蓝本组织教学,很少联系具体事例对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另一部学校以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以考证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缺乏理论联系实践,学习效果不好。

(四)行业专家校内指导的弊端。为了优化职业技能的教学,许多高职学院把校外的有经验的行业专家聘为兼职教授,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事业、都很忙,来学校的时间相当有限,更不可能经常入课堂给学生授课,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做讲座,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但无法给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谈不上实践与应用。

二、报关专业校外导师现存问题

首先是参与的积极性问题。企业是追逐利益的经济实体,让其业务骨干参与报关专业系部建设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所以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另外,担任校外导师往往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领导,在各自的企业里也担任着重要角色,工作十分繁忙,很难要求其如同校内导师一样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其次是考核与奖惩的问题,在企业导师工作过程中,系部要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其工作效果。如何来考核这些所聘的校外导师,应该设立什么考核指标,哪些作为硬性指标,哪些作为参考指标,对于优秀导师该如何奖励,不合格导师又如何惩罚等等,恐怕这些都是用人高校面临着的难题。再次是校内外导师的协调问题,既然双导师制是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必定存在着导师间的协调问题。双方如果没有充分沟通与明确分工,就可能导致双方指导任务混淆,指导重点不清晰的现象。

三、报关专业校外导师模式设想

校外导师的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有宏观的政策和机制,也有微观方法和措施。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行业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强化沟通机制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行之有效、合理缜密的校外导师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激励机制。管理的核心是激励,如何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企业及校外导师积极性,让他们更好为报关专业建设服务,是构建校外导师管理模式的前提。首先要调动企业积极性,由于报关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每年都要补充新员工,而我们报关专业有大量学生需要顶岗实习,这就给双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每年为报关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前三个月免费为企业服务,三个月后根据实习表现,企业决定是否为学生发放实习工资。这种合作模式即为企业节省了用工成本,了解了潜在员工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机会,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在11级大专报关班做过试点,效果很好,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其次要调动企业导师积极性。在物质激励方面,适当提高校外导师的指导费用,经费由学校或系部直接划拨,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呼吁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为导师所在企业提供部分优惠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发展,间接让企业导师得到实惠。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增强校外导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充分认可校外导师的劳动成果,如评选优秀校外导师荣誉称号,把优秀实习生与其导师一起表彰,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从各个层面充分尊重校外导师的工作,积极主动寻求校外导师的配合。

(二)完善考核机制。对于校外导师考核,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制度的建设也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我们参照校内导师考核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对校外导师的资质、工作量、学生满意度及实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三)强化沟通机制。绝大多数的校外导师都缺乏指导在校大学生的经验,教学观念薄弱。在校外导师上岗后,应由系部组织一次岗前培训,让校外导师了解学校管理相关规定,明确校外导师的职责,对校外导师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学院或系部不定期组织研讨会,让校内外导师交流教育方法、心理学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同时、邀请校外导师观摩优秀教师上课,以及参加优秀导师的经验介绍会等,进行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与交流。

第7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议:(1)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2)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3)保障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4)调整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近年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推进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特有的运动技能训练型实践教学区别于非体育学科,教学技能应用型实践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生理、解剖等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又与生物、医学等专业区别较大。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体育行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实践基地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平台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顺应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一、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运行现状

(一)目标体系单一,内容体系不完整

实践教学与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仍大多集中在运动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学习、教育实习方面,培养目标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传统的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普遍受到重视,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校内见习、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模拟课堂等重视不够。

(二)管理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校内见习、实训基地管理松散,见习形式化、实训内容随意化,难以保证见习和实训的效果。教育实习学生管理很多时候由本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管理人员增加使实习过程易于管理,反而会出现三不问的管理真空阶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合理规划,重实习轻见习,重校外轻校内,重长期轻短期,重建设轻管理,基地建立与撤销随意化等,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三)经费不足,师资局限

经费投入方面,普遍存在未能列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化管理导致前期投入不够、中期保障不足等现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为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协助管理,无专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且大多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实际状况和社区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和健身会所运营并不了解,传统的学校体育相关实践教学组织较好,但社会需求较大的社区体育指导、健身教练技能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因师资原因,效果不理想。

(四)课程安排及实习时间不灵活

校内见习和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通常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统筹规划,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足且更多地停留在运动项目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层次上,实践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忽视了教学组织、指导健身、赛事组织与裁判等实践能力的训练。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不灵活,大多采用集中实习的形式,未能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等实际需求,以致教育实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以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行为规范为主体,结合体育教学、竞赛组织、裁判、健康咨询、锻炼指导等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的密切联系,可进行模块化目标体系设计,将学校体育教育、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健身会所教练技能、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培养目标具体化,并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成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在理论课以及技术课的教学,训练学生具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通过集中培训,引导学生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养成,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竞赛能力等专业能力”[3]。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教案、教学设计、说课、模拟授课等教育技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举行各种运动项目技巧赛、多媒体课件、说课、模拟授课强化学生的各类实践能力。利用校内田径运动会及其他单项比赛,提高学生的竞赛组织及裁判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授课环节,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除中小学体育教师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健身会所教练、单项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等工作。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丰富团操、私教、单项教练员、体育管理等方面内容。

(二)改进管理体制,统筹整体规划

设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学校教务处设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组,并积极邀请基地单位参与,共同制定明细化的考核指标,定期共同对实践基地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尤其在教学实施和过程监控方面积极争取实践基地单位共同管理,以保证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达到预定的实践育人效果。坚持“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原则,实践方案制定初期就要邀请实践基地单位参与,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基地单位需求。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定岗实习、委托实习等形式缓解体育教师不足的矛盾、学校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注重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为校外集中实践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校外集中实践检验校内实践基地教学效果,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上的衔接,避免出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脱节、重复的问题。注重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实力、管理模式、实习效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通过示范作用,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丰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类型,除传统的学校周边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外,增加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行政机关、社会体育团体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根据就业需求确定实习点。

(三)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进行项目管理。对指导老师参加各类专业相关培训,校外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业务培训,经常性的邀请体育专家和体育界知名人士、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健身行业教练进行讲座,积极组织体育宣传进社区和健身咨询等等活动组织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多渠道拓宽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来源,将实践基地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其他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密切联系,通过研究经费解决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各类项目研究成果更能够对实践基地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争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支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尤其对于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来说,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模式开端。目前已有不少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通过和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大程度上解决了教练短缺、理论指导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即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也给实践基地单位提供稳定而专业教练师资,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紧张问题。实践教学队伍是建设好实践基地的关键,要积极吸收了解基层体育实际情况的教师加入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特级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担任外聘教授,选任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实践基地单位人员做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和参加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对于本校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外聘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专业培训、产学研合作以及课酬方面给予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实践教学队伍中。

(四)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集中实践时间

尊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科学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课程结构,避免产生各学科分散教学、实践内容重复、流于表面形式的弊端。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集中实践的衔接,建成理论课程--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合理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内见习、实训基地增加微课教学、健身指导、赛事组织与裁判能力技能相关教学安排,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增加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内容,校外健身会所、单项体育俱乐部类型的基地随时关注业内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践形式和内容。集中实践安排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保障整体的教育实践效果。比如可以采取分段集中实践的形式,在大二至大三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周”的形式,在一系列的短期集中实践达到预期目标。可在集中校外实践点选择前进行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可申请自主实践,自己联系实践单位,在集中实践结束后,通过实践答辩形式,检验自主实践效果,还可以积极争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其指导老师支持,给学生提供多时段集中实践安排进行选择,方便毕业年级同学根据就业或升学意向,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作者:王暐琦 石有武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

第8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就业;早教;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实现幼儿教育跨越式发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的核心要素。我们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最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就业市场出现的变化,更好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得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幼儿园对教师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是也开始出现从数量的需求向质量的要求上转变,这种现象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均有出现。原来公立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时很少要求本科毕业,甚至很多旗、县只要求中专毕业即可。可最近这两年我们看到,公立幼儿园教师招聘要求全部都是大专毕业,也有幼儿园要求本科学历。这表明了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要求的提升。私立幼儿园同样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幼师毕业生。

国内英语教学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适应这一发展,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出现。也有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幼儿园,但很多双语幼儿园其实做不到双语教学,就是因为缺少合格的双语幼儿教师。

在国际上,汉语教学越来越热,国外对于孩子的汉语教学也开始从娃娃抓起,和我国目前的幼儿英语发展趋势一样。但我们国家的外派汉语教师基本上没有专业从事幼儿教育的,所以专业的外派幼儿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缺口。

各类型的早教机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在早教机构任职的教师专业、学历各异,主要依靠早教机构自己的培训。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在早教机构的工作中表现出很好的素养,工作能力突出,未来早教机构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的去向。

各种幼儿校外辅导机构,例如目前很流行的国学、幼儿感统训练、幼儿美术等机构也需要大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面对当前这样的就业发展形势,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随之调整课程设置。本文对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把握,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科学,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质

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好基础课,让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第二,专业突出,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第三,增加实践课程,注意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改革一些课程,对一些科目进行综合,还可以开发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顺应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的发展变化趋势。

2.根据早教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相应的内容

早教师资面临短缺,而在早教机构任职的主要又是幼师毕业的学生,我们就可以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早教的内容。目前很多教学课目中都不涉及0~3岁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也没有关于0~3岁幼儿对应的教育课程,但学生毕业后在各类早教机构工作的人数连年上升,因而在一些课程设置中应该把这部分内容加进去。可开设专门的早期教育课程,如亲子课程、早期游戏活动设计等,让学前教育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早教知识,便于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在选择实习见习单位时,也可以让早教人员挑选一些专业的早教机构,使学生增加早教实践经验。在每年见习和实习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让小部分学生去早教机构,多和早教年龄段的孩子接触,多一些更直观的感受,观摩学习早教机构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也可以了解早教机构的运作和管理。

3.根据国内幼儿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学前教育国际合作专业课程做一些调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外语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国际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上都采取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的模式。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国内读完两年后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继续出国读书的很少,这些学生在前两年的课程里有很大量的外语课,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培养一些很好的双语教学幼儿教师。

一是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幼儿教师。通晓外语的幼师毕业生是很好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资源,但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教师是以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笔者通过向幼儿园园长、校外幼儿英语机构负责人、幼儿园教师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很缺乏汉语与英语都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基础上提高幼师生的英语专业水平是培养幼儿园双语师资的途径之一。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以便于其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外语的选修课,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得经验,发展兴趣和特长。同时,也应该开设实践活动课。实践活动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主要满足一部分对英语有浓厚兴趣又有能力深入学习的学生。早教人员在见习实习时,要尽量为国际合作班的学生和英语突出的学生选择双语幼儿园,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双语教学的规律、特点,更多地接触不同类别的幼儿双语教学模式,参与各种幼儿英语主题活动等。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目标更明确,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二是培养专业的幼儿国际汉语教学师资。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汉语热”开始席卷全球。在对外幼儿汉语教学的教师培养上,学前教育国际合作方向有着独特的优势。外语水平较高,学生多才多艺,专业理论扎实,这些在对外幼儿汉语教学中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前教育的毕业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把这些本领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孩子们一定喜欢,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自然就喜欢学习汉语了。由此,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让学生选修,如中国文学等。有很多课程学校已经开设,我们只把它列为学前教育国际合作方向的选修课程即可。还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

4.培养符合各种课外幼儿教育机构要求的教师

如今各类校外幼儿教育工作蓬勃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突出,能够符合各种课外幼儿教育机构的要求。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上采取分层教学,在做到普遍合格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解决一部分学生在技能课上“吃不饱”的现象,让技能突出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也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做到因材施教。在美术、舞蹈、试唱、钢琴的教学中,把一个年级的学生统一根据能力来划分,可以借鉴外语分层教学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进步,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三、结束语

综合来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早教人员的合理培养、早教课程的合理设置等。在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情形下,将就业导向与早教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将早教课程的设置与早教人员的培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而早教课程合理设置,对于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与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第9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从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看,不同高校成人教育实行哪一种管理模式与该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数量关系不大,而与生源分布、校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目前,各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校外合作办学点、函授站点越来越多,教学的分散性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为成人教育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为此,一些成人教育为二级管理模式的普通高校,为学,规范管理,已经在非学历培训和校外合作办学点上尝试着一级管理,且有着不断延伸的趋势。成人教育模式与学校选择管理模式的历史传统、生源分布、授课校区间的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根据各普通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本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新时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的新思路

1.要转变成人教育管理理念

(1)要有市场意识。成人教育管理者要了解成人教育有效的现实需求,进而看到未来的潜在顾客,可以根据潜在顾客的需求,主动地开拓创新潜在需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

(2)要注重开拓成人教育市场。开拓成人教育市场可以通过一些创新手段来实现。如通过服务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等使服务更到位、体制更合理、管理更科学、经营更有效,从而为挖掘新的潜在顾客做好基础。如果成人教育院校能够设计出一种更能满足成人学员有效需求的新的教学管理体制,那么这种教学管理体制就必然会带来新的成人需求市场。此外,成人教育管理者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内外成人教育的成功案例,开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创造之路。

2.要实现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1)实行多样化的办学体制。首先,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在大力发展成人中专、专科与本科的同时,适当发展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以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的成人等教育为两翼的层次结构模式。其次,办学主体可以多样性。成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同企业和社会各部门的合作,通过各种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2)引进开放的教学机制。根据成人教育的广泛性、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考虑采取弹性学制,在不影响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管理方式,规定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淡化学习年限和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对一些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更要强调灵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知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学习时间,决定提前结业或延长学期。